小学语文芦花荡教案

2024-08-03

小学语文芦花荡教案(共6篇)

小学语文芦花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理解“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学会应用

②.了解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①.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②.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温革命歌曲,情回战场:

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除了红洪湖赤卫队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照理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就随着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的故事吧。

二、解题:

1、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平安县人。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在冀中地区,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赞颂他们乐观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如《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建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哥》。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的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他的语言口语化,简洁凝练,富于诗情画意,月光似的轻灵,行云似的明快,流水似的清新,体现小说抒情的调子。

2、知识小卡片:

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解字说词,相互补充: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仄歪(zè)飒飒(sà)穿梭(suō)泅(qiú)

2、掌握重点词汇。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编算:方言。这里是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是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好。

四、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概述文章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

明确: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决定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五、精读课文,评析人物:

1、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老头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的英勇的交通员。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下的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着高超的“水上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表现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的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让她们安心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对受伤的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见,老头子是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④.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敌人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野兽。就这样,他用计谋很轻松地为大菱报了仇。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也知道老头子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英雄的人物。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热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

2、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题,以文中景物描写为蓝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要求:两个片段任选其一,300字左右。

小学语文芦花荡教案 篇2

备课时, 精心设计好板书, 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 以及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全面考虑。“微型教案”讲究少而精, 即内容简练精确。在此, 我想谈谈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整齐美观

传统板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示范性———教师为学生做示范, 因此, 板书的字体要一笔一画, 整齐美观, 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 切忌“龙飞凤舞”、“随心所欲”。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老师的字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时候都是“生字如师”。当然, 除了书写要工整外, 板书整体的布局也要整洁、美观、大方, 有时还需要用点线连接, 才能更确切地表现课文的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

如设计《珍贵的教科书》一文的板书:

这样把有内在联系的几个关键词作为点, 按照事情与情感一定的发展顺序用线条连起来, 既美观,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多变

板书设计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和深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吸取、参考他人的板书精华, 再进行自我创新设计, 打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情的高质量板书。当然, 板书设计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不能千篇一律, 板书是因人而设, 因教而书, 因文而变的, 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 设计出多样性的具有直观形象的板书。

板书的展示过程应灵活多变, 要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展示,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地修改、补充、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不能把预先设计的板书内容作为标准答案, 千方百计把学生往圈套里引, 这样就违背了板书设计的初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更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必由之路。让板书设计成为处理教材的缩影, 反映思想内容的精髓。

三、严密组合

板书的好坏, 直接反映教师分析、运用、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 因此, 板书出来的每个点、每个字、每个词、每条线、每幅画都要周密考虑安排其位置和形式, 要克服随意性, 要做到板书的内容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这样设计板书:

黑板左边呈现昔日的“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 右边概括“毁灭”的过程是如此的残忍 , 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人产生由爱到痛再到恨的情感。

因此, 吃透教材的“三点” (即重点、难点和特点) 和“三路” (即文路、教路和学路 ) 是关键 , 只有如此严密组合 , 方可竭力追求板书之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务实利学

形成的板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记录和记忆, 要让学生从板书里获取知识信息, 要为以后的复习巩固知识服务。语文学科对积累与运用的要求高, 在使用板书时, 对知识点要不折不扣地点明, 但也要简洁明了。

五、合作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思想。板书艺术也应提倡师生共同创造成果, 就是要求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上讲台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又可拓展学生思路, 开启学生心智, 使师生共享板书艺术带来的成功乐趣, 达到师生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的境界。备课时, 应坚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让板书在动态中生成, 学生在合作中发展。

六、画龙点睛

板书设计要富有概括性, 有画龙点睛之妙。在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板书的空白艺术, 遵循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在板书设计中留有余地, 巧妙设计板书空白, 使学生在协调有趣的教学中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有所得, 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教学跌宕多姿, 妙趣横生, 课堂显现出和谐的美感, 最终与老师一道将板书填充完整。

小学语文芦花荡教案 篇3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一定的感知,知道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分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帮助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非常优美的小说之一。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创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通过背景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紧接着,故事层层展开。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于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对人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应该说,学生比起以往学习的其他体裁的文章有显的改变。在与学生的课下交流中,也看出了学生被文中精彩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对文章中重要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作业中,主要是探讨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环境对人物的感情进行揣摩。学生对小说中的具体的颜色及气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以后相关文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学生较以往变得爱主动提出问题,并对为什么这种环境对应这种心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认知范围及基础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对学习有了心的认识。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得存在,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学生认知障碍点方面,部分学生对人物的分析不到位,不能全面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读出小说的言外之意,也不能很好的分析具体环境对应的具体心情。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

2. 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1. 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 (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

明确: 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

⑵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2. 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

幻灯⑤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高潮、结局——复仇

五. 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

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极其严密,老英雄已年近六十;另一方面写老英雄老当益壮的精神气概与光辉的业绩

(2)用赤手空拳诱杀鬼子的英雄行为来渲染

第二课时

一.分析老头子的形象

1. 文中刻画老头子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2. 从这些描写中可知老头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幻灯⑦(1)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抗日的热情;

(2)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3. 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哪一性格特征?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些特征,试从这些内容揣摩这一特征的含义及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幻灯⑧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含义:1非常自信自尊2过分自信自尊

作用:全文的情节,老头子的功和过皆由此引发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划出,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幻灯⑨显示)

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四. 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时期*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2、芦花荡教案 篇4

芦花荡

孙犁

1、掌握故事情节,感受传奇人物的形象。

2、理解并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观看卢花图片及芦花丛中战斗的图片,花开时节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就在这样一片芦苇丛中,又上演着一幕幕英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芦花荡》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1、孙犁——“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2、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

寒噤 仄歪 提防 穿梭 张皇失措 疟子 黄稍 吆喝 竹篙 转弯抹角 苇塘 蹿 趴 扒 打牙跌嘴 飒飒 疟疾

2、解释词语: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

提防:小心防备。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丢脸的事情。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四、介绍文体知识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刻画人物的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三要素。

1、人物:老头子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

2、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3、环境:社会环境: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自然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

六、理清课文结构:(请同学复述故事)第一段(1—8)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二段(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一层(9—19)开端——护送 二层(20—54)发展——受伤

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七、试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形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1.过于自信:

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2.过于自尊:

如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小结: 本小说塑造了老艄公有鲜明、倔强、智勇双全,决不退缩的个性。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景物描写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本文的写景更有增强效果、增添传奇色彩的作用。法制渗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八、作业: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会,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故事情节,感受传奇人物的形象。

2、理解并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写。

1、请在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把你认为写得最美丽的地方摘录下来。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A、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B、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

C、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②“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③“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④“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 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加上各种色彩来描写景物,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请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本小说通过主人公(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芦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全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二、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芦苇,然而“每到晚上,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

歌声代表着一种精神生活,由此可联想战士的情绪,想部队的日常生活,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后勤供应有保障,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传来的歌声,正是对敌人沉重的打击。2.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

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三、作业:

1、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2、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芦花荡》教案012 篇5

自主预习补充资料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预习提纲

一.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疟子()

寒噤()吆喝()蹿()

仄歪()飒飒()泅着()

转弯抹角()张皇失措()二.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三.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例如: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问题探究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人物描写写法探究: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芦花荡教案 篇6

我想起曾经有位记者在采访北岛时要求他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 他这样回答那位记者:“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 只有自由与平静。我一直没弄懂。直到漂泊海外, 加上岁月风霜, 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没有幸福, 只有自由与平静。”此刻站在我面前的他, 有没有享受到生活幸福我尚无法断定, 但“自由与平静”我肯定他此时已经拥有。

就是在这次短暂接触中, 我跟北岛确认了他持美国护照, 他说换护照的原因是中国大使馆不肯更新他的中国护照。第二天, 我将自己的小书《新移民小说研究》送了一本给他, 因为这本书提到了他、他参与创办编辑的杂志《今天》, 以及与《今天》有关的部分诗人与作家。

一、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诗人

北岛, 男, 1949年8月2日生于北平 (即北京) 一个普通家庭, 祖籍浙江湖州。原名赵振开, 笔名北岛、石默。父亲赵济年, 1960年代曾担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母亲是医生。

1969年, 北岛毕业于北京四中, 到北京六建当建筑工人, 后成为北京飞达公司干部。曾做过翻译, 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做过编辑。

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和诗人芒克在北京创办诗刊《今天》, 开创朦胧诗思潮, 成为朦胧诗和中国当代诗坛重要代表人物。两年后, 《今天》被禁。1970年代后期, 北岛写作组诗《太阳城札记》。

1987年去英国做访问学者。

1988年, 艾伦·金斯堡在纽约主办中国诗歌节, 北岛是其特邀代表。

1989年, 北岛在“六·四”后离开中国, 流亡海外, 从此生活漂泊不定。曾先后旅居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七个国家, 边创作边寻找机会朗读自己的诗作。

1990年, 获瑞典笔会图卓尔斯基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居住九个月, 完成诗集《旧雪》。《今天》在挪威复刊, 北岛任主编, 该杂志在世界各地发行, 其网络版和论坛在海内外华语文学圈享有盛誉, 成为华语诗歌交流平台。北岛诗作曾风靡中国当代文坛, 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和青年读者中有强大的影响力。

1994年, 北岛回中国, 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 遭遣送回美国。之后在台湾九歌出版过三本诗集:1972-1994诗选集《午夜歌手》 (1995) , 1993-1996诗选集《零度以上的风景》 (1996) 和1996-1998诗选集《开锁》 (1999) ;两部散文集:《蓝房子》 (1998) 和《午夜之门》 (2002) 。

2002年, 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北岛淡化其政治色彩。3月, 作为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八名成员之一, 到巴勒斯坦受到阿拉法特接见。

2003年,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北岛诗歌集》, 此书集北岛诗作之大成。

2004年, 散文集《失败之书》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蓝房子》与《午夜之门》的合集, 也是时隔15年后, 北岛首次在大陆出书。同年, 北岛与现任妻子甘琦结婚。甘琦是图书策划人, 毕业于北大历史系, 曾赴美留学攻读经济学。1993年与友人刘苏里合办万圣书园, 2001年再度赴美, 就读华盛顿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甘琦在万圣书园、广域公司、万圣东方工作室三家机构均是大股东, 已与北岛育有一子。

2004至2005年, 北岛为《收获》杂志“世纪金链”专栏写稿, 文章后来收入《时间的玫瑰》。

2006年起, 北岛可以自由回返大陆。

2007年, 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北岛讲授诗歌翻译与欣赏;之前他在美国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戴维斯、伯克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同年8月, 北岛踏进国门, 与家人团聚香港, 结束近20年的海外漂泊生活。居港后他生活低调, 远离政治, 避谈“六·四”。

2008年的《青灯》, 2009年的《蓝房子》与《午夜之门》, 这三本散文集均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0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散文集《城门开》。同年11月, 北岛在30年十大诗人评选中获全票, 高居首位。

2011年, 北岛受邀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并接受新华社专访。

2012年, 北岛、曹一凡和维一合编《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由三联书店出版。

2013年10月, “时间的玫瑰———北岛诗歌之夜”在香港中文大学创下同系列活动入场人数最高纪录。11月, 北岛出席汕头大学国际诗歌节。

2014年7月, 北岛编《给孩子的诗》在中信出版社出版, 并在时隔13年后重回北京, 出席新书发布会。8月出席上海书展。9月到北京民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教孩子们读诗。10月6日出席杭州“第三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17日, 阔别45年后, 北岛重回北京四中, 并表明希望回母校开课。

2015年, 北岛与李陀合编《给孩子的散文》在中信出版社出版。3月, 获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花环奖 (GoldenWreathAward) 桂冠, 成为继绿原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誉的华人诗人。8月8日, 出席深圳“第一朗读者”跨界诗歌活动。

到目前为止, 北岛出版的主要作品包括:

诗歌:《陌生的海滩》 (1978) , 《北岛诗选》 (1986) , 《旧雪》 (1990) , 《在天涯》 (1993) , 《午夜歌手》 (1995) , 《零度以上的风景线》 (1996) , 《开锁》 (1999) , 《守夜:诗歌自选集1972-2008》 (2009) 。

小说:《波动》及英译本 (1984) , 《归来的陌生人》 (1987) 。

散文:《蓝房子》 (1999, 2009) , 《午夜之门》 (2002, 2009) , 《失败之书》 (2004) , 《时间的玫瑰》 (2005) , 《青灯》 (2008) , 《城门开》 (2010) , 《古老的敌意》 (2012) 。

编著:《七十年代》 (2009) , 《今天丛书:另一种声音》 (2011) , 《对话》 (2011) , 《暴风雨的记忆》 (2012) , 《七十年代续集》 (2014) , 《给孩子的诗》 (2014) , 《给孩子的散文》 (2015) 。

译作:《索德格朗诗选》 (1987) , 《北欧现代诗选》 (1987, 2013) 。

所获荣誉包括: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金花环奖等, 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北岛作品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球出版, 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华人诗人。

2011年5月29日, 布朗大学在该校第243届毕业典礼上向北岛颁发荣誉文学博士 (Doctor ofLetters, Litt.D.) 学位。校长路斯·西蒙斯在褒奖词中说:“你用深邃的、充满力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 向你的祖国和世界发出了声音, 谱写自由和表达的乐章。你曾经写道:‘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从天安门广场到更远处, 这些诗句激励着青年们改变世界的热望。作为一份民间文学杂志的创始人和出版者, 你常常不惜以自身和家人付出的巨大代价, 为你的同胞创造并培育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平台。为了你对于人性根本之美德的坚持不懈的信仰、为了你对于书写文字之力量的信心, 为了你对于人类之自由的深切的信念, 我们授予你文学博士学位以致敬意。”如果北岛有朝一日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的授奖辞估计也会与此类似。

二、清楚听到梦破碎的声音

有研究者发现, 北岛一贯不标注自己诗文的创作时间。据推测, 散文《波兰来客》是他在1997年前后与朋友重逢时有感而发的作品, 人们将其中一段截取出来分行排列作为诗歌发表, 有些语句一经发表则迅速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并广为流传:

那时候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那时我有很多梦, 关于文学, 关于事业, 关于理想,

那时我时常在午夜惊醒,

因为有很多梦未圆,

因为对现状的不甘,

因为对明天还会期待,

因为相信自己会是一个奇迹!

如今, 我总能一觉睡到天亮,

因为对明天不再幻想。

曾经很多的梦也沉睡了,

曾经很多的冲动, 消沉了。

是长大了?

是成熟了?

还是麻木了?

反正是回不去了……

“梦破碎的声音”和“反正是回不去了”这两句尤其能够拨动读者心弦, 因为它们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而能与“梦破碎的声音”相呼应的, 则是北岛在2004年出版的《失败之书》。李霞曾在《北岛为何写<失败之书>》一文中, 尝试对此书的命名动机进行理解, 概括起来, 该文大意如下:

首先, 北岛当年在国内一夜成名, 备受瞩目;到国外后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 立刻变成路人甲, 他受不了这种巨大反差。

其次, 北岛出国后写诗少, 诗作也越来越难懂, 他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出国后一直未找到诗歌与读者的共鸣点, 这是北岛心灵无法摆脱的疼之根。

再次, 婚姻家庭的破裂。长期漂泊、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家庭的伤害无法避免。前妻邵飞与其分手, 回京定居。北岛对女儿田田怀有深深的负罪感, 因为其生活动荡及婚姻问题对田田影响很大。

李霞甚至在文末试图猜测:北岛正自费自愿扮演着中文诗歌活动家或宣传家或大使的角色, 而他所扮演的创作诗人的角色已然结束, 是中文诗歌的烈士。

李霞的理解和分析虽是一孔之见, 一家之言, 却也不无道理。粗略看来, 北岛之所以能听到“梦破碎的声音”, 是因为他有以下几个声音来源:

一是漂泊感的增强和归属感的弱化。曾在七个国家漂泊了近20年的北岛很难有家的归属感, 他曾谈过其文学及人生经历:“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无异于两次严重的‘失语危机’。第一次是1989年之后, 四年的时间里我漂泊游历了很多国家……。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 我几乎无法和外界沟通交流。……”

与许多从中国大陆出国的华人一样, 北岛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 像个怀疑主义者, 对身边的文明常持批判态度。出国后的他, 灵魂、精神与肉体似乎始终都在游荡, 无处安放, 归属感无从谈起。

二是婚姻的失败和家庭的破裂。长期四海为家, 家庭的纽带因敌不过时空的阻隔而最终断裂。前妻邵飞是诗人和艺术家, 北京人, 两人共有一女。少年时随母亲邵晶坤学画, 1976年入北京画院专职从事绘画创作。曾参与创办“星星画会”, 参加过三届星星美展, 画作多次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曾在北京、台湾和英国、法国、挪威、荷兰、奥地利、加拿大、日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这份简历显示, 邵飞并非庸常之人, 二人婚姻关系的结束相信个中无奈只有他们彼此最清楚。

三是生活的不稳定扼杀了诗才, 拉大了与读者的距离。《游历, 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是2002年美国波士顿《书城》杂志社记者采访北岛后写的文章标题, 它点出了北岛在海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状态:漂泊不定, 能随身携带的唯一行李就是自己的母语, 而两次失语危机让他连这件唯一行李都差点失去。

北岛说:“我曾经写过, ‘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对现在的我而言, 我的故乡就是中文。”这种生活状态或许很难让北岛找回以前在国内曾有的写诗状态, 无法逾越自己创下的诗歌高峰, 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再创辉煌。他出国后的诗作在读者群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已远不如他当年在大学生和青年读者中所拥有的那么强大, 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梦破碎的声音”和“反正是回不去了”这两句话, 则更多的是北岛对自身处境和心境的写照, 可能会在与他拥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心中激起圈圈涟漪, 而想要在更广大读者群中引起更强烈的反响则并非易事。

以上分析或许能解释北岛何以能听到“梦破碎的声音”, 因为出国前和出国后 (以1989年为分界线) 很长一段时间的北岛, 都投入了相当的热情与才气用诗歌来筑梦。凭着他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怀揣着诗歌梦想, 北岛将其人生之舟摇出了国门, 漂向了异域。

有人至今还收藏着北岛最早用油墨印刷的未署名诗集《陌生的海滩》, 其中收录了他的一字诗《生活》:“网。”和著名的《回答》。诗集中更多诗篇表达的是年轻人对温情与爱的渴求, 不少诗句曾在许多人心中产生过共鸣, 对众多热血青年产生过巨大影响, 尤其是那句“我不相信”的呐喊曾在时代上空久久回荡, 铭刻在无数读者心田, 其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诗也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写照和预言。

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 反映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中国青年的心声, 富有理性精神。他总以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挑剔严苛的眼光来观察周边荒诞的世界, 审视现实生活, 揭开其虚伪面具, 暴露其苍白本质, 以理性精神对现实生活进行冷静观察和深刻思辨, 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审判。

早期的北岛诗作呈现出“对抗的自我”, 诗人相信自己的追求正确, 不愿妥协。《回答》中“看吧, 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告诉你吧, 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些诗句虽带有强烈的悲观情绪, 却仍铿锵有力, 展示作者坚定的挑战宿命的信念, 给人以重生抗争的勇气。这首诗写于1976年, 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当时的许多读者都能倒背如流, 影响之大, 无出其右, 而他此后写的诗作, 影响力能超越这首诗的, 也难再有。

北岛其它诗句如“一只迷途的薄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迷途》) , “烟头忽明忽暗/野猫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和弦》) , “对岸的树林中/掠过一只孤独的野鸽/向我飞来” (《界限》) , 这些诗句则体现出其诗歌艺术的冷峻之风和内心的孤独之感, 让读者感觉诗人跟现实世界似乎隔隔不入, 时时感到孤独寂寞。由此判断, 北岛早在出国之前其实就已听到“梦破碎的声音”了。

在许多读者的认知里, 北岛首先是诗人, 他想用诗来对周遭的世界与人群做些改变。他说:“时至今日, 我仍然没有停止写作。……我认为今天的时代仍然需要诗。……这也是我在香港筹办国际诗歌之夜、国际诗人在香港两个项目的原因, 我希望用诗, 逐渐改善这里的文化生态。”由此看来, 他心中对诗仍然怀有一片赤诚。希望生活在香港的他, 终有一天能“聆听梦圆的旋律”。

三、用文字重塑家园找回自己

李霞说:“北岛是因为生计开始写散文的。……, 也许写散文是他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这段话对北岛在创作上发生的文体转型及其原因所做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无端臆测。

有资料显示, 北岛曾花了约两年时间专写散文, 最多时一年写50篇, 差不多一周一篇。之所以如此投入, 是因为他1997年后失业了。为了生存, 北岛不得已给美国一家电台写散文专栏。而这样的选择, 有人说他是在以诗歌之名宣布自己的失败, 这种看法或许也可算作是对他《失败之书》的另一种理解。其实北岛也曾如此自嘲:“写诗这行, 要不命苦, 要不心苦。”话语中透着无奈。

从创作年表看, 21世纪前的北岛大多是写诗歌;而21世纪前15年, 其散文作品则超过诗歌。除了《守夜:诗歌自选集1972-2008》 (2009) 和《给孩子的诗》 (2014) 这两本诗集之外, 其编著的散文类作品仅从数量来看, 就压倒性地占据其21世纪出版物的绝大多数。深究起来, 其创作局面之所以有如此明显改变, 除了为生计而外, 应该还有其它原因。

《蓝房子》 (1998) 写他在国内外的所见、所闻、所忆、所历, 其文如其诗———优美高雅, 冷静理性, 无论写人叙事, 北岛都娓娓道来, 如叙家常, 亲切自然, 令读者阅读轻松, 尽享陶然之乐。

《午夜之门》 (2002) 不管是谈国际文坛名家, 还是叙自家后院猫鸟, 北岛下笔都饱满精准, 文笔灵动飘逸, 字里行间幽默风趣, 处处闪烁诗意, 宛如河床沙金, 却无突兀招摇之感。

《时间的玫瑰》 (2005) 用传记手法讲述众多国际诗坛名家轶事, 比如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狄兰·托马斯, 北岛喜爱这些诗人, 因而用笔去雕琢诗人们所处的20世纪这个诗歌“黄金时代”。

《青灯》 (2008) 共分两部分:一是忆念, 主要怀念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二是游历, 北岛足迹遍及世界, 可漂泊中仍心怀家园, 保持理性和激情。文字中充溢着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人世的悲悯, 闪烁着神性之光。

陈瑞琳曾这样评介北岛:“对于国家, 北岛从不倾注热情, 对于城市, 他也没有特别的热爱, 他的心已没有家, 只是一个漂泊的过客。只有当他写生命途中相遇的人物时, 冷眼中才饱含温情。”这段话对北岛的某些侧面某个阶段做了较为准确的概括与把握, 但《七十年代》、《城门开》和《暴风雨的记忆》里的北岛, 却对曾经所处的时代、生活过的故乡和就读的母校明显怀有较深的执着。透过这些文字, 读者知道, 北岛的心已经回家, 他在努力用文字重塑家园, 决意用文字来重建自己的北京城, 化散文为一叶扁舟, 在文字的回溯中努力找回自己, 回归故土。

《七十年代》 (2009) 所涉作者包括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地下刊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 还有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他们讲述了30个发生在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通过这种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 此书演绎一批同龄人的成长经验, 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 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城门开》 (2010) 中, 阔别北京13年的北岛重回京城, 发现自己在故乡竟然成了异乡人, 仿佛到了一座陌生城市。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的北岛, 要用文字找回旧日北京的气味、声音和光影, 立志“重建北京”, 用笔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原貌, 重现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旧日景象, 把响彻蓝天的清脆鸽哨重新带进人们耳鼓, 把读者带入他儿时的游戏和读书生活、他的母校和他“大串联”的旅途;要用文字重建这座记忆中的古城, 借此寻根, 寻梦, 也找回曾经的自己。

《暴风雨的记忆》 (2012) 是一本关于北岛母校的回忆文字结集, 其中的18位作者都曾是北京四中学生, 大多属于“老三届”。他们以这所重点高中为背景, 以叙述形式将1966至1970年“文革”期间在该校发生的历史事件真实地重现。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运用独到的叙事方式, 为世人还原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主编北岛希望当事人不带任何评价地回忆过去, 应该趁当事人记忆力还好, 记录当时人的视角、感受、情绪、立场等细节, 通过细节来恢复历史原貌。

从以上散文集的主要内容来看, 北岛散文大多为记事怀人之作。旅居异域近20年, 他早已深切体会到自己曾经历的是天涯孤旅, 虽漂泊无依却仍心有所属。诗集《在天涯》的书名或可作为他异域生存状态的最佳概括和注脚, 其散文鲜活有致且美丽多姿, 像珍贵的心灵绿洲, 让天涯孤旅得以休息栖居;文中充满幽默、观察、记忆与回应, 其纯净的文字不仅袒露自己, 也能洗涤众生。

上一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计划书下一篇:2018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