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2024-08-21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共8篇)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导语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准备计划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分组讨论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第二、三课时习作启发谈话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实地观察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交流观察所得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学生完成习作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复习导入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我的发现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日积月累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教学目标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课前准备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创设情景,引入话题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讨论交流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提建议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学习“我的发现”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4.学生动笔。5.相互交流,修改。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词语盘点1.学生自读。2.同桌互查。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4.记记写写。日积月累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逐句自读。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4.教师释疑。5.熟读、背诵。趣味语文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自读。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教学准备: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教学时间:四课时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2.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第二课时习作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2.师引导: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第三课时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第四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展示台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2

备课时, 精心设计好板书, 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 以及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全面考虑。“微型教案”讲究少而精, 即内容简练精确。在此, 我想谈谈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整齐美观

传统板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示范性———教师为学生做示范, 因此, 板书的字体要一笔一画, 整齐美观, 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 切忌“龙飞凤舞”、“随心所欲”。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老师的字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时候都是“生字如师”。当然, 除了书写要工整外, 板书整体的布局也要整洁、美观、大方, 有时还需要用点线连接, 才能更确切地表现课文的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

如设计《珍贵的教科书》一文的板书:

这样把有内在联系的几个关键词作为点, 按照事情与情感一定的发展顺序用线条连起来, 既美观,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多变

板书设计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和深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吸取、参考他人的板书精华, 再进行自我创新设计, 打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情的高质量板书。当然, 板书设计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不能千篇一律, 板书是因人而设, 因教而书, 因文而变的, 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 设计出多样性的具有直观形象的板书。

板书的展示过程应灵活多变, 要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展示,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地修改、补充、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不能把预先设计的板书内容作为标准答案, 千方百计把学生往圈套里引, 这样就违背了板书设计的初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更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必由之路。让板书设计成为处理教材的缩影, 反映思想内容的精髓。

三、严密组合

板书的好坏, 直接反映教师分析、运用、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 因此, 板书出来的每个点、每个字、每个词、每条线、每幅画都要周密考虑安排其位置和形式, 要克服随意性, 要做到板书的内容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这样设计板书:

黑板左边呈现昔日的“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 右边概括“毁灭”的过程是如此的残忍 , 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人产生由爱到痛再到恨的情感。

因此, 吃透教材的“三点” (即重点、难点和特点) 和“三路” (即文路、教路和学路 ) 是关键 , 只有如此严密组合 , 方可竭力追求板书之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务实利学

形成的板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记录和记忆, 要让学生从板书里获取知识信息, 要为以后的复习巩固知识服务。语文学科对积累与运用的要求高, 在使用板书时, 对知识点要不折不扣地点明, 但也要简洁明了。

五、合作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思想。板书艺术也应提倡师生共同创造成果, 就是要求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上讲台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又可拓展学生思路, 开启学生心智, 使师生共享板书艺术带来的成功乐趣, 达到师生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的境界。备课时, 应坚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让板书在动态中生成, 学生在合作中发展。

六、画龙点睛

板书设计要富有概括性, 有画龙点睛之妙。在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板书的空白艺术, 遵循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在板书设计中留有余地, 巧妙设计板书空白, 使学生在协调有趣的教学中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有所得, 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教学跌宕多姿, 妙趣横生, 课堂显现出和谐的美感, 最终与老师一道将板书填充完整。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3

一、课文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课,写了小学的环境风貌和学生的活动,再现了美丽校园的场景,是一篇难得的写景和记叙相互融合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的朗读和体会,学习优美句子的写作,对于校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文意,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2)找出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进行特点分析。(3)学会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分析,进行有效的仿写。

2、能力目标。(1)在阅读课文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当中进行情感抒发。(2)对于我们学校景物的描绘能力,对于环境衬托的描写,反映安静的句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热爱,通过语句进行表达。(2)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人的情感。(3)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的校园是个什么样的景色,我们怎么样去描绘它?(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点名起来说和分析)学生积极发言,说自己学校的环境,花草、树木、教师。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周围景物,自然导入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意,自己解决不认识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其中的生字,自己通过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1)教师进行字音的纠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跟读,纠正读音。(2)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将课文后的要求会读和会认的字,进行小组合作的讨论,找出有效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猜字谜识字、生活中识字、组词识字、说一句话识字”等,通过字体结构的分析进行分析,要求同学们说出两种以上的识字方法,不准重复。(3)多媒体出示课件,展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组内合作读生字,其次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点名读,随时纠正和点读。(4)带拼音朗读,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和纠正;(5)去掉拼音朗读,进行点名朗读,教师随意点取一个字,要求学生朗读和分析。(设计意图:多种手段识字,提升学校效率,识字作为教学重点)。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教师或者学生领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进行分析和感悟,每个学生可以勾画2-3句,然后自己进行点评,在班里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发表意见的方式,去交流对于句子的理解。(2)展示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教师进行领读。仿写。“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根据以上段落的特点,进行仿写,“从——从——从——,有——有——有——”,将关键词融入文章当中进行仿写。每个学生选择一种景物进行仿写,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放在一起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和交流进行段落的选择。“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出具句子,通过周围景物的衬托,来描绘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师可以出题,让同学们学着描绘一下周围环境热闹的句子,通过周围事物来衬托环境的热闹。(3)重点领读课文朗读的句子,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让学生倾听和诉说,我们自己周围举行活动的句子,平常在课外活动中和体育课中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简单的写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下课了,大家在——在——在——”,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这个句子可以用于校园活动的写作当中去,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分析,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设计意图:学会对于景物的描写方式,对于文章进行渲染,学会衬托的写法)。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1)三读课文,品味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一段在段落中能够起到渲染色彩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全文进行升华,教师要求学生和写作中进行有效的鉴赏和分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去,给自己的文章渲染色彩。(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和拟人、排比句分析句子特点,进行点评和仿写“鸟儿不叫了,树枝不摇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以上两句通过三种修辞的运用,提升句子的情感和感染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三种修辞的手法运用,通过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作文里有效展示,提升我们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升我们对于句子的理解。(3)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文章的情感,领会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谈谈自己对于学校的爱(自由讨论,由学校拓展开去,联系到家庭和周围的景物,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分析),写出自己的内心,进行有效的表达。(4)教师进行情感升华的提升,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浅谈其中的感悟,让他们自己分析每个句子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设计意图: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写作水平)。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生活,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来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课外拓展的作业相互交流,就是将自己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通过组内评比和班内的评比,有效提升自己的作业水平,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的比较,来反复提升自己的水平。每个同学去给对方找一个优点,将这个优点用于自己的文章当中去,然后将自己的优点教给别人,让别人也进行有效的运用。(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空间,进行思维发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风景仿写的段落1“从——从——从——”。描写环境安静的句子2“窗外十分安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句子列出“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列举和仿写学生的课外活动“跳舞、做游戏、摔跤”。

四、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夜莺的歌声》赞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儿童的智慧和勇敢。《小英雄雨来》赞扬了我国抗日战争中少年儿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表现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呼唤。《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表达了对和平的希望和企盼。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中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国内外的新闻。“习作”安排的是看照片,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本单元语文活动,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应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上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

目标导向:

知识和技能

1.会写28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2.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句子理解思想感情,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真切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按“课文-----口语训练----习作-----活动”的顺序组织教学,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11~~15课时教学。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4~~6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背景

1、播放夜莺的叫声。问:什么声音?(板书“夜莺”)随即简介夜莺鸟

2、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森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那样悠扬婉转。但夜莺宛转的叫声,在一场战争中却有着特别而深刻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3、看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估计会有:夜莺是什么?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以“夜莺的歌声”为题?为什么称这个小孩子为夜莺?„„)

二、初读,自学交流

1、轻声读课文,从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中你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能读准吗? 木屑 呻吟 婉转 轻蔑 拧下来 尘埃

2)要写的生字中,有些比较难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学习:

滚 ——喂 毁

三、梳理,感知内容

1、在读课文中,你们知道什么?

2、重点解决:“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或者“‘夜莺的歌声’在故事中有什么作用?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4、汇报,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吸引敌人 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麻痹敌人、传递情报 最后部分“从孩子的嘴里„„”——执行新任务 板书:

吸引敌人

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执行新任务

5、看板书用你的话说说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总结: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这歌声,是文章的线索。

四、小结

读了课文,机智灵巧的小夜莺相信已经栩栩如生地印在我们脑海里。那他是怎样巧妙的引诱敌人/麻痹敌人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感知,掌握学情

二战,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各国人们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保卫战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夜莺的歌声》就是其中的一个。(板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板书:诱敌-带路-歼敌-再诱)

小夜莺给你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画起来,联系上下文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体现了夜莺的什么特点?把你的理解在句子旁边作标注。(划句—体会—交流—深读)

二、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语言描写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2、神态描写

过度: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品质,我们还可以通过神态、动作、甚至外貌的描写去体会,来继续汇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3、动作描写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顽皮的小孩!其实,小夜莺是在麻痹敌人,也在向游击队传递着敌情。

三、迁移拓展阅读

有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德国兵被一网打尽。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还有许多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都智斗勇,课文中的小夜莺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英雄中的一个,让我们到阅读天地里,了解更多少年英雄的故事。

五、小结

战争中,苏联儿童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的家园。同样,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少年英雄,下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中少年英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 加上小标题。

3.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夜莺的歌声》一课,让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儿童,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的小英雄。(板书:小英雄雨来)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解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指名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四、研讨品读

1.激趣: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明白了。只是,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出示问题: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为什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想全面了再回答好吗?如果有必要,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全班讨论,结合朗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老师着重点拨: 巧妙地帮助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自身特点,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

2.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感动,你们喜欢读它吗?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边读边想边想,圈圈画画,看看文章还有那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体会雨来热爱祖国的品质。

3.指导朗读,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4.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五、拓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了没有?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扮演角色对话)

六、作业

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被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所感动,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位小英雄。课后请大家要以下的作业中任选两项完成。

1.点击‚资料袋‛,了解战争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的伤害。2.仔细阅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3.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其他小朋友听。

使用意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网络搜

集、处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④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②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③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④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①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②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③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④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⑤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⑥(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⑦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①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②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③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

●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使用意见: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出示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二、初读感知

1、朗读阅读提示,想想阅读提示要求我们解决几个问题?

2、自学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弋‛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巡弋:(军舰)在海上巡逻。

不速之客: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祈盼:祈祷、盼望。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轻声读文第一到四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地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2、课文描写了四种自然景物,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表:略

3、把原来和现在的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

4、从这样的对比中你意识到什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5、在课文中几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节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2、文中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诗歌表达了什么?

3、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4、诗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五小节。

6、出示《儿童和平条约》,全班齐声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总结

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我们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使用意见: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品、比了解比喻修辞在表达情达意上的起到的效果,了解比喻的特点。2、通过寻找、讲成语故事了解中华灿烂的文化,学习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成语。3、在“拓展延伸”中了解历史并适时对学习进行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比喻句中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2、了解成语含义。3、战争资料交流。教学难点:

1、比喻的特点。2、成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分组查找成语资料及战争资料。教学方法:

学习交流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拔为辅。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具体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后说发现。

2、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问)

3、全班指名交流。第一句把雨来写成泥鳅的样子,滑溜溜的就象泥鳅一样,特点突 出,显得生动、形象,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第一句比第二句好。用“小鸭子”来形容小雨来的善游,惟妙惟肖地勾画出雨来的可爱。

用“鹰的爪子”形容日本鬼子的双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凶残、有力,表达了憎恨。用“恶狼般的眼睛”形容法西斯的目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危急,表达了憎恨。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用比喻的手法应该注意什么?(1、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2、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拓展训练:用比喻手法写十五的月亮。(教师点评:要突出特点带有感情的为好。如比成月饼表达思念与团圆。)

6、举例子: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或平时积累的比喻句,想一想,有哪些是这样的句子。

7、小结:刚才我们不仅学习了这些词句,而且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二)、教学“日积月累”

1、自己读读 “日积月累”的词语,要求把字读准确。2、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3、交流成语的意思以及成语故事

4、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5、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造句)。(教师点评:成语运用是否符合词语本身的意思及语境)

6、读读记记成语。

7、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8、小结: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成语,那么,同学们,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想想“宽带网”里讲了什么?

2、提问交流英雄的故事,谈感受。3、列举当今世界不太平的例子。

4、导入和平主题,帮助学生人小树立热爱和平的思想。5、小结:我们向往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比喻修辞的好处,懂得运用比喻要抓住事物特点,要表达特定感情同学们以后在写作中要多多模仿,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第二积累了好几个成语,了解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含,同学们课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并运用;通过了解“宽带网”的知识,大家和平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五)、作业

1、收集爱国名言

2、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三个成语造句,或写一段话

3、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收集成语故事的习惯。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提问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②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前期准备

①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a.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b.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c.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d.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e.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②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③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①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②每个版块的三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③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④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⑤新闻发言人发言。

⑥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⑦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师生总结

①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②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语文园地四·习作”——看图作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人物吗?(演示课件)

有战争年代时苏联的小夜莺、中国的小雨来、朝鲜战场中的黄继光,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了吗?

二、看图悟情

1.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世人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一位外国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情景。(出示图片,从各个角度演示图片)

2.看到这张照片,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小男孩的衣着

他肯定是没有亲人的关心了,衣服都破了,光着两条腿,太可怜了。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炸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此时已经分不清身上哪里是泥哪里是血。

(2)小男孩的动作

生:孩子的小手,他大概是太害怕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两只手因为害怕都紧紧地攥在一起了。多么无助的孩子,(3)小男孩的神情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恐惧,他张着嘴正在拼命地哭喊着。他会哭喊着:“妈妈,您在哪儿?怎么不来抱我,我害怕极了!” 他会大声喊:“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在这里待着!” 他会大声喊:“妈妈,我疼,我想回家,你到底在哪儿呀?” 他的妈妈在哪儿?他的家又在哪儿呢?有同学对这张照片有了解吗?

1937年“八一三”事件之后,8月28日正午,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了正在车站等车的市民2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一个浑身是血的小孩,坐在被轰炸过的铁轨上号啕大哭。一位供职于美国报系的中国摄影记者赶到现场,在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看来这张照片中的唯一人物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4)周围的环境

这里原来是上海火车站,应该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可现在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瓦砾,我想远处肯定还有爆炸声,小孩的父母可能就在这场爆炸中死了,而且他可能就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眼看着亲人死去,是多么痛苦呀。

三、写话传情

1.师过渡:有人也称照片为凝固的历史,让我们根据大家刚才的交流,把我们从这张照片中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让所有有同情心的人都记住这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吧。

2.生独立完成片段,师巡视。3.同桌交换阅读,互相提出意见。

4.推荐汇报。

一看到这张照片,那个小男孩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他是那么无助,一个人坐在冰冷的铁轨上,身上的衣服已经破成一条条的了,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脸上、身上青一块红一块,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泥哪里是血,他就这样坐在这里,五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大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怕,我疼,你怎么还不来接我呀!哥哥,姐姐,你们怎么那么狠心,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呀……”

感动我们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叙述中浓浓的深情。

师:每个同学都出声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看看你的这份深情表达出来了吗?有不满意的地方请马上修改。

四、情感升华 1.师过渡:这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它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战争中的平民的处境,也使隔岸观火的美国民众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从而促使许多美国人开始同情并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2.师:看到这张照片,除了对儿童的同情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战争太残忍了,让许多人死去,没有了家。

生:有什么事非要打仗,只有像希特勒那样的疯子才会喜欢打仗。

师:只有远离战争,人们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3.还记得这段话吗?《一个中国孩子的心声》 4.师: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心声,我们呢?

生:我们要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战争远离我们。

生:我们可以多进行体育比赛,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竞争。

师:同学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让我们用心浇灌“和平之花”,让爱满人间。(出示一组图片课件:孩子们在海洋中、沙滩上、树林中欢乐游戏的情景)

五、教师小结,布置习作 1.布置习作。

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和平也是人们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说了很多,就请你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聊的也记录下来,完成一篇习作。2.理清结构。3.确定题目。

师:那为这篇作文命个题吧。《夜莺的歌声》全文紧紧围绕夜莺的歌声来写,那我们这篇作文呢?

生:可以从小男孩的哭声来写。

师:想得真好。其他同学也应该根据自己作文的特点,像这位同学一样,拟个合适的文题。就让我们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寄予这真切的语言之中吧。

习作例文:

一张旧照片

提起旧照片,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童年时期快乐的情景。然而今天我要展示的这张旧照片,会让你想起60年前那场残无人道的战争。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 上海火车站,这张照片就是被当时记者拍下来的 真实情景。

这一天,上海南站和往常一样,涌动的人群川流不息,正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翁翁‛的敌机声,还没等人们醒悟之即,‚轰轰‛几声巨响,顿时,火车站硝烟四起,建筑物坍塌了半边。‚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呀、快跑呀‛ ‚爸爸、妈妈……‛哭声、喊声,顿时连成了一片,人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可敌人的轰炸还在继续,天桥倒塌了,此时的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停止了涌动,一片片尸体倒在了血泊中,刚才还在喧哗的南站现已死一般的寂静,只是偶尔还能听见几声低微的呻吟。

‚妈妈,你在那里。‛‚爸爸,我害怕……‛就在这寂静的片刻,突然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他坐在铁轨中间,满身是血,正张着大嘴呼喊着。他看着眼前满身是血迹的父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知父母为何一动不动,他也不知道从此以后即将成为孤儿,他更不知道今后该怎样生存…

眼前的废墟,眼前的孤儿,不都是日本侵华战争在中国留下的滔天罪行吗?孤苦伶仃的孩子不已证明你们在中国的‚东亚共荣‛是谎言吗?

这张旧照片让我们无法抹杀掉每个中国人心灵的震撼,那一幕幕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让我们历历在目。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5

第1课 生活与网络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与网络》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浙江摄影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网络。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生活中的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而计算机网络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课内容首先按照生活中的网络——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顺序编排,让学生了解有关网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出因特网的接入,消除学生与计算机网络间的距离感,使计算机网络变得形象具体,贴近生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他们已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对生活中的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只不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电脑网络的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要从生活中形象直观的网络入手,逐渐引出因特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电脑网络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本课设计中,要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从贴近生活的网络入手,逐步过度到电脑网络的教学中来。尽量采用直观展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感性认知。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中多处引入了Flash动画—电脑博士对计算机网络的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网络。

2.了解计算机网络。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接入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接入网络的方式,体会计算机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形成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接入网络的方式。

六、教学难点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七、教学准备

1.网络机房,连通因特网。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网”,生活中有什么网?

[出示ppt3]

2.生活中有网络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跟什么网络有关? [出示ppt4]

ppt出示傻根带现金回家的故事情节:[出示ppt5-6]

傻根要带现金乘火车回家过年,但是车上有很多小偷,带着大量现金不安全,请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傻根安全地把钱带回家?

安全的做法:

可以把钱存在银行里,回到家乡再到相应的银行就可以把钱取出来。

思考: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存的钱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取出来呢?[出示ppt7]

因为银行联网了——这是银行网

3.生活中除了银行网,还有其他什么网络呢?[出示ppt8-10]

生活中除了银行网、铁路网、航空网,还有电话网、邮电网、运输网„„生活中的网络无处不在。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今天我们重点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网络。

(1)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电脑教室的计算机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3)大家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听听电脑博士的回答。[出示ppt11]

2.学习什么是因特网。

它是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出示ppt12]

3.学习因特网的作用。

看,其他网络融入到因特网之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出示ppt13-16]

(1)展示示意图:爸爸正在通过网络查看新闻,妈妈正在网上购物,阿姨正在视频聊天„„医生通过网络给病人远程医疗„„

(2)网络的用处可真大啊!下面请同学们踊跃发言,你来说说通过网络可以做些什么?具体描 [出示ppt17]

A.坐在家里,敲敲键盘,用麦克风就能和外地的朋友亲切交谈。

B.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天气预报。

C.到体育新闻网站,查看几秒前刚刚结束的篮球比赛。

D.到音乐网站,可以听最新的音乐。

E.观看各地的新闻、风光,几分钟就可以浏览一个地方。

……

4.学习网络接入的方式有哪些。

网络的用处这么大,怎样接入网络呢?来看电脑博士怎么说的。[出示ppt18]

(1)听了电脑博士的介绍,谁来说说接入网络的方式有哪些?

(2)网络可以利用光纤、电话线等有线接入,也可以无线接入。[出示ppt19]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行为中,不能通过网络实现的是:[出示ppt20]

A.购买一部手机

B.订购机票

C.下载电子书

D.品尝菜肴

2.连一连:这些设备怎样连接才能访问因特网?

电脑、交换机、路由器、因特网

3.填空:[出示ppt21]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阅读新闻、订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延伸:使用网络要注意防范木马。[出示ppt22]

九、板书设计

生活与网络

生活中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

有线接入

无线接入

第2课 浏览器的使用

一、教材分析

《浏览器的使用》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浙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遨游网络”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前一课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浏览器的基本功能,如网页间的切换和网址的收藏等,让学生能高效、方便地浏览网页。并为后一课分类查找网络资料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网络,认识了浏览器的界面,会浏览网页,但对浏览器的功能了解并不全面,特别是四年级上学期,通过对学科平台的使用,学生对浏览器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因此,一些涉及界面、窗口的操作教学可以精简,来突出浏览器本身功能的教学。

三、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通过教师实现设置好的文件夹及文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主体学习和探讨中来,在发现中认知,在交流中成长。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IE浏览器,了解浏览器的作用。

2.学会使用前进、返回按钮浏览1个网站。

3.学会使用选项卡打开新网页和切换浏览网页的操作。

4.学会使用收藏夹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地址,并能通过收藏夹打开已收藏网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学会前进、返回按钮和选项卡的使用。

2.通过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环节,学会收藏夹的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主体学习和探讨中来,在发现中认知,在交流中成长。

2.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技术新事物的尝试,培养学生敢于接受使用网络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点

IE浏览器的基本功能。

六、教学难点

选项卡切换与前进、返回按钮切换的效果比较。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创建“请教小博士”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中分别创建好“跟小博士学一招1”和“跟小博士学一招2”两个SWF文件。

2.分发“请教小博士”文件夹到学生机桌面。

3.教师机上创建“请教小博士”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中创建好“跟小博士学一招1”和“跟小博士学一招2”两个SWF文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各种浏览器

1.孩子们,知道遨游宽广的大海需要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什么吗?

2.同样遨游网络,我们也需要船只,这艘船就叫“浏览器”——揭题。

[板书:浏览器的使用] [出示ppt1]

3.浏览器有很多种,如:Internet Explorer、Safari、Google Chrome 等等,它们都可以用来上网浏览,而且它们的功能和操作也基本上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学着使用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浏览器)去上网看看,好吗?

[出示ppt2]

(二)新授

1.尝试打开一个网站[教师演示操作]

打开IE浏览器我们可以单击任务栏上的IE浏览器图标或者双击桌面上的IE浏览器图标,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输入daguanyuan.im.ac.cn/zhiwu单击“转到”按钮或直接按键盘上的回车键,就可以打开植物大观园这个网站,让我们一起去浏览一下神奇的植物吧!

[板书:daguanyuan.im.ac.cn/zhiwu]

2.自主学习“前进、返回、选项卡”

(1)能给大家说说你认识了哪些有趣的植物了吗?

(2)操作上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设疑:欣赏了图片后如何返回?)

(3)今天老师请来了上网小博士,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向小博士请教,请大家打开桌面上“请教小博士”文件夹,双击里面的“跟小博士学一招1”和“跟小博士学一招2”,就可以学到本领了,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即好又快,好吗?

(要求:组长负责,全体小组成员全都学习尝试过以后才能举手示意已完成)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4)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请学生演示“前进、返回”按钮的使用。

请学生演示使用“新选项卡”在同一窗口中打开童年网。

(5)你发现“前进、返回”按钮的作用和选项卡切换作用之间的不同了吗?

(6)[教师演示操作]

选项卡不仅让我们在浏览网页时能很方便地切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帮助我们节省由上网带来的对电脑资源的占用量,所以下面我们来设置一下浏览器,让它始终以选项卡的方式打开网页,好吗?

3.利用选项卡打开、浏览多个网站

(1)小朋友们学得都很棒,有的同学利用新选项卡都已经打开了好几个漂亮的网站了,打开少的同学也不用急,下面老师就推荐几个有趣的网站给大家,我们一起去浏览一下好吗?(要求:多多使用前进、返回按钮)

[板书: 2.学生互评,根据网上评价选出最佳制作小组。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又学会了什么?[展示PPT第10页] 2.看了同学们节日文档的制作,你想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第13课 标志知识收集

一、教材分析

从本课开始,包括后面的两课,是一个新的综合应用任务。跟前面三课的综合任务相比较,在任务流程上基本相同,是对综合应用的复习巩固。为了避免无谓的重复,在任务难度上有所增加,加入了新知识点和技巧,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增加了设计创作的元素。

建立对应的任务资源库是为下一课准备素材,分类保存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仍然独立安排了这个内容。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面的操作,而是根据这次任务的素材特点,与图片搜索对应,采用了“图片另存为”这一方式,避免了产生多余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与上网能力,能自己上网浏览与搜索,并能够从网上下载图片与文字,本课还要介绍图片搜索的功能,把它作为一种搜索图片的捷径。

三、教学策略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来展开本课教学。导入采用提问——抢答形式展开教学,先进行问答,在学生望图知意之后,再归纳总结标志的信息学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避免机械记忆。如果学生不能识别图中的某个标志,可以将其留待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探究,教师不必立刻明确答案。

在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技能教学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带着任务自发探究,教师稍作提示或者根据教科书的提示完成探究,尝试查找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教你一招”这个内容可以根据学情把握讲解的深度与范围。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带着任务自发探究,学习搜索并分类保存各种标志,掌握分类保存资料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认知标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掌握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

六、教学难点:对搜索结果的合理选择。

七、教学准备:

1.连通因特网的网络机房。

2.准备一些介绍标志知识的网站,准备一些常见的标志图片。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生活中常见标志[展示PPT第1页]

师:说说你认识的标志的含义。

师:非常棒!看来大家掌握的标志知识还真多。不过,在我们身边,还真有一些看不懂标志的情况,比如,有人不知道红绿灯的意义。[展示PPT第2页]

还有一位小女孩的遭遇[展示PPT第3页]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你觉得了解一些标志知识重要吗?

(二)展开

1、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收集大家感兴趣的标志(板书:标志知识收集)

2、引导分类

在收集标志之前,请同学们帮老师把这些标志先分分类好吗?[展示PPT第4页]

3、师生共同完成分类

4、搜索标志

师:你想收集更多的标志图片吗?请打开桌面上的“百度”快捷方式,搜搜自己想了解的标志。

(学生尝试搜索)

(搜索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使用默认的“网页”搜索)

插入: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刚才大家搜索标志的时候有没有注意搜索类型?[展示PPT红圈]

设问:你觉得标志应该是什么类型?

提示:以后当我们搜索图片的时候,可先确定搜索类型,再输入关键词,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学生继续搜索„„大约1分钟)

你搜索到满意的标志了吗?请把你搜索到的标志的含义(意思)跟同桌相互说说。(生相互说标志含义)

5、保存标志

大家都搜索到了不少标志,你想把它们保存下来吗?但是不同的标志有不同的分类,可不能随便保存,你觉得应该先怎么办?

引导学生建立文件夹

出示标志收集大闯关[展示PPT第5页]

第1关:在E盘至少建立两个分类文件夹,如“交通标志”、“消防标志”。

保存标志图片

第2关:把你搜索到的标志图片取好名字后保存到这两个文件夹中,每一类标志至少2个。(学生尝试保存)

学生展开收集,教师巡视,提示可相互帮助。

6、完成的同学可以再搜索另外你感兴趣的标志,如食品安全标志。

引出课本中的新建文件夹方法(在保存的时候用快捷方法新建文件夹。)

(三)成果分享

通过刚才的收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标志,真棒,我想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的收获,谁自告奋勇想展示一下。

学生演示收集到的作品。

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第14课 标志知识介绍

一、教材分析

《标志知识介绍》这一课是学生在上节课基础上把搜集的标志通过WORD制作成一个标志介绍的电子文档。对于网上收集标志的分类工作上节课已经完成,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文档的编排和对标志设计的理解。从信息技术操作的角度来把握教材,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WORD文档的编排上,学生在一节课中把以前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通过复制与粘贴到自己的文档中并排好版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经历前几节课任务的完整过程后,对收集资料和呈现作品已不陌生,所以本课直接安排word中表格的编辑、美化和汇报。标志的种类非常多,如果要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交通标志比较多,因此决定把切口归到交通标志上来。其一,和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二,近几年随着车子和驾驶员的大幅度增加,交通违章和事故也频频发生。让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习交通标志来提高安全意识,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标志知识,知道常用标志的含义。

2.通过编辑、完善文档,掌握用表格排版、插入边框的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网上查找标志,在Word中制作这个标志的介绍。

2.通过制作、展示文档,巩固完成综合应用任务的程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交通标志的知识,增加安全意识,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制作文档前进行主题确定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

Word中表格的编辑。

六、教学难点

1.理解标志的含义。

2.WORD的表格排版与美化。

七、教学准备

交通标志知识网站:http:///publish/portal0/tab113/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今天到百官的路上看到了许多标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一路上遇到的标志,点击播放键,鼠标移到红点出示图片。]

2.请学生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3.生活当中我们处处能看到各种各样标志,小小标志所包含的知识又是那么丰富,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二)认识标志

1.认识六个交通标志。[课件出示标志,点击标志出现标志名称。]

2.给标志分分类。(交通标志中,一般红色圆形的表示禁令标志,黄色的表示警告标志,蓝色的表示指导标志)

3.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请大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一起来来认识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打开预先设计好的网页)

4.请同学们说一说哪几个标志你在上学的时候看到过,需要引起注意。

(三)制作WORD小报

1.同学们,老师去的路上看到那么多标志,以便以后走这段路提醒自己要注意,用WORD软件做了这样一个作品。(出示范例)

2.老师认为最要注意的就是铁路桥下的限速标志,一百对面注意行人标志,还有我们校门口的这个注意儿童标志,老师做了这个作品,等下回去或者下次来这里就能派上用场了。

3.同学们,让我们也做个作品给你自己或者给你爸爸妈妈吧?

4.学生动手制作作品。(教师提示:打开《我的作品》进行完善,如果你觉得表格不够可以在表格下面添加行。)

5.美化作品。(表格的排版、边框的设置、页面设置、表格背景等)。

(四)展示作品,介绍作品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自己介绍。

(五)课堂小结

今天许多同学都表现很好,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小宣传员。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老师想说的是除了交通标志另个还有许多标志,标志知识是无极限的,我们对它的学习也是无极限的。所以,希望同学们自己能在生活中多发现,多学习。

第15课 设计制作标志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下)第三单元《网络应用》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本课的内容应该是建立在前两课《标志知识收集》和《标志知识介绍》的学习基础上,是对标志的创作。从教材内容来看,这一课关键在于设计标志。而制作标志是将构思付诸实践,包括Word软件的形状的绘制、颜色和线条的设置、图形的组合、写上标语等,是这课教学的主体部分。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代表一定意义的标志,这是难度相当大的事,学生对标志的认识仅凭日常生活的积累。不过,四年级学生的想像力比较丰富,所以如何引导他们设计就成了本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学生的操作水平受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表现出水平差异也一定较大。因此,可以把设计标志、制作标志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分出不同的等级,体现出学习过程中的层次性。

三、教学策略

针对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在这节课中以“设计环保小卫士标志”为主题,借助学生制作环保小卫士标志来激发学生从心底里产生环保的强烈愿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心。

所以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为:欣赏标志――设计标志――制作标志――标志欣赏与评价。先通过情景创设和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自主探究明白标志的制作方法,分层次设计标志就不会无从下手了。在标志欣赏与评价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上传作品,以共同欣赏和评价同学的作品,最后展示大家的作品,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制作标志,掌握Word中形状的插入、位移、缩放、旋转、着色、叠放次序、组合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标志的设计与构思过程,掌握图形组合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环保小卫士标志的制作,体会创作设计的巧妙,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环保的强烈愿望,爱护环境。

五、教学重点

掌握Word中形状的操作技能。

六、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制作有特色的标志图形。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每生一机,机房有电子教室控制软件。

2.各种标志、Flash动画《我是最后一滴水》、小帽子。

3.调试好学科平台。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提高实效

1.进行各种标志竞猜的比赛活动。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意思。

2.概括出了标志的两个主要特点:(1)有一定的意义;(2)简洁。

3.欣赏环保故事《我是最后一滴水》。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欣赏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互动:要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2.我们可以为小水滴做些什么?

学生互动:我们可以向人们做宣传,可以树一个广告牌,不乱扔垃圾„„

3.说的非常好,动手行动起来你就是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三)设下悬念,探索新知:

1.出示环保小卫士的帽子,提出问题:它缺少了什么?

学生互动:缺少了一定的标志。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设计制作标志》,出示探索新知的总任务:利用Word中的各种“形状” 给环保小卫士设计一下标志。

3.出示任务一:打开Word,找一找“形状”在哪里?到底有哪些形状?

4.学生打开Word,查找形状的位置及具体内容,可以尝试操作插入自己喜欢的几个形状,并作相应调整。

5.学生汇报交流——形状的位置及形状的大小,填充色,线条色,线型等。

(四)设计标志,再探新知:

1.出示任务二——请你利用Word中的各种“形状” 给环保小卫士设计一下标志。

2.你想设计怎样的环保标志?小组讨论:怎样体现环保特点?

3.师生互动交流标志设计的内容

4.学生动手设计标志

5.师引导补充形状的小技巧:

(1)形状位置的微移;(2)叠放次序;(3)形状的旋转等。

6.作品简单点评,提示学生可以用艺术字输入一些宣传文字。

7.学生继续修改作品

(五)设计作品展示,拓展研究

1.展评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用了哪些形状,设计意图是什么?

2.将作品上传至学科平台,进行网上学生互动点评,并颁发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

3.作品展示。

4.知识拓展:

(1)引出问题,移动一个形状,整个设计作品就乱了,怎么办?

(2)可以把设计的标志都组合起来。按Shift键,单击选中所有需要组合的图形,右击“组合——组合”。

学生利用拓展的知识、技巧继续修改、设计标志。

(六)学习整理,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通过对沥粉装饰画的艺术特色与工具、材料的了解,掌握沥粉贴金的制作工艺,设计制作完成沥粉贴金装饰画。

教学重点:沥粉贴金装饰画的制作步骤 教学难点:沥粉、贴金

教学准备:

1、购买和准备沥粉装饰画的工具和材料

2、制作上课用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沥粉贴金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沥粉、贴金工艺源远流长,早在盛唐时期就已被广泛采用。“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

沥粉工艺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它具有力度和量感的凸起效果,在描绘、堆沥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中锋铁线般的韵律感,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造型不同,沥粉工艺有着其特殊性,在突起的线条上施以贴、堆、刷、扫等工艺方法,使金与色有着立体的动感。

沥粉工艺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上的漆艺之一。据传远在战国时期,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已具相当水平,为了免遭风雨侵蚀,漆工艺人往往在建筑上抹漆彩绘。到了清代建筑彩绘已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主要

用在宫廷、寺庙等建筑上的装饰艺术。不仅如此,沥粉工艺在古家具、木雕以及泥塑人物的装饰中也屡屡可见。

沥粉贴金装饰画是装饰绘画从平面绘画走向立体的、材质感更强的一种装饰艺术。它突破了传统模式,表现艺术家的艺术构思。由于它的工艺材料较廉价、材料易找、工艺简单、装饰效果强,并且它适于公共场合环境的美化,实用功能较强。它以独特的工艺效果和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视觉享受。

沥粉贴金装饰画的制作

一、沥粉装饰画的艺术特点1、2、3、二、沥粉装饰画的工具与材料

材料:三合板或五合板,木条,白乳胶,立得粉,金箔或金、银粉,颜料(丙稀、水粉、油画色),聚胺酯清漆等。工具:铅笔,描笔,毛笔,水粉笔,板刷,沥线瓶或沥粉铜嘴(或自制沥线工具)等。

三、沥粉装饰画的创意

沥粉画在艺术风格上强调装饰性。由于沥粉画是以凸出的线条为线条粗细均匀,工整严谨,粗砺朴拙。线的色泽变化丰富,显得富丽堂皇。色块的对比强烈,色彩艳丽。

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制作者在体现自己的艺术创意时,往往以我国传统图案为主要造型手段,并且吸取民间艺术的特点,在形象刻画和色彩处理上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加以适当的变形和夸张,力求动与静,疏与密,简与繁,以及黑与白,冷与热等艺术要素相结合。有时为了更好的表现艺术效果,制作者在作品中往往贴金银箔或嵌以其他多种特殊材料,使画面更加富有装饰情趣。

四、沥粉装饰画的制作步骤

制作过程:

制作时将调好的膏状物灌入用塑料包装纸卷成的漏斗状容器,后部扎紧,然后双手握住漏斗状粉袋,用力挤压(粉嘴与画面约成45度角),使沥粉泥从粉嘴沥出,缓缓地沿着画稿移动粉嘴,形成沥粉线条。等线条干后,先在画面需要上色的部分涂上颜料,然后用叶筋笔在沥粉线条上仔细地涂上金色或银色的丙稀、水粉颜料。最后,为了保护画面,防止金粉氧化,可在画面上薄薄地罩上一层透明聚胺脂漆。

(一)制板、打磨

需要材料:三合板、木条、木砂纸

沥粉画由于作画形式特殊,凸出的线条在柔软的物体上附着力难保长久(纸,绢等),因此,选择硬面薄板及绷紧的麻布上作画最为理想。

将木条粘合在一定尺寸的三合板的背面,中间加木条加固,用乳胶加立得粉调和作腻子,将板面刮平,用木砂纸打磨平后待用。

(二)涂底色

需要材料:丙稀、板刷

将丙稀色用水混合,均匀地涂在板上,注意不宜涂得太厚,否则会造成底板和沥粉脱离。

(三)画稿

需要材料:铅笔

用铅笔起稿,复杂的画面形在其他纸上起稿再拓印到板上。

(四)勾墨线

需要材料:描笔、墨汁 用叶筋笔或衣纹笔勾墨线。

(五)沥粉

需要材料:白乳胶、立得粉、沥粉铜嘴或自制沥粉工具 将白乳胶和立得粉搅拌均匀,调成粘稠的膏状,没有颗粒并且

能够拉成线,倒入沥粉工具中(白乳胶瓶、沥粉铜嘴、针管或蛋糕上挤奶油花的工具),慢慢沿着画面的轮廓线挤出均匀流畅的线条。

线条美成为贯穿整个画面美感的基本要素。这要求沥粉线条不但要饱满连贯,粗细均匀,而且在制作线条特别是长线条时最好一气呵成,避免一根线条上出现多点接痕和修修改改的痕迹,以至影响线条美。

(六)贴金箔

需要材料:板刷、聚胺酯清漆、金箔或金、银粉

将需要贴金的部分用清漆刷板,轻轻放上金箔,用布或海绵蘸压,干后将金箔附纸揭掉,用干笔将未粘贴部分的金箔扫掉。然后将露底的沥线处局部补金。

聚胺酯清漆使用方法:将甲、乙两组清漆按1:1的关系混合,均匀搅拌后静置15分钟后再使用,此时粘度较好。

(七)着色

需要材料:毛笔、丙稀

用毛笔调丙稀、水粉或油画色着色,涂色时可平涂、可渐变、可晕染、也可自由堆积色。

色彩较多地用理想色,即放弃各种明暗、阴影、投影等复杂的色彩变化。追求单纯,明快而富于装饰性的色彩效果,表现出个性和创造精神。

(八)调整

需要材料:墨汁或根据所需

上色后进行形体调整,没有沥粉金线的地方可用墨线复勾。干后最后罩一遍清漆,完成画面。

作 业:制作沥粉装饰画一幅。

要求:

1、尺寸:100CM*100CM

2、题材、内容不限

3、造型装饰性强,色彩丰富协调,表现力强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7

但组内各位老师在这样日常性讨论的过程中却没有就此素材进行知识本身方面的挖掘,讨论的环节给我的感觉就是乘法分配律是一项很重要又很易错的内容,但对教师而言,这个素材的理解与认识已是不成问题,没有必要再在备课、思考上下多少工夫,做好适当的素材准备或者课件准备工作,就可以进入班级执教了。我认为这样较为浅表化的讨论无助于老师们深入认识乘法分配律这一独立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外的重要素材。这样的讨论虽能引起老师们主观上的重视,但对于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个富有营养价值的数学美食有可能无法起到推进作用。鉴于此,我在思考这节课时向组内的老师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中“分配”一词?话题一出,各位老师又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平日里话语不太多的胡老师先提出,“分配”应该这样来理解,即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分配给括号中的另外两个数,比如(5+8)×9,就是把9分别分配给5与8,得到5×9+8×9。话音未落,顾老师即刻反对,不能这么认为,这里的9就是一个因数,怎么能够说成分别分配?应该说成把加数5与8分配给因数9,得到5×9+8×9;陈老师则认为,分配的要义是搭配,即5×9+8×9就是共有9个5共有9个8,然后1个5搭配1个8得到1个13,共能搭配9个13……办公室里热闹一片。

是夜,独坐书房,我继续回味白天的话题: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难道就像老师们在办公室里所讨论的那样,只从其字面意义理解成把算式中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按规则分配来去?或者分配也可以理解成像陈老师所说的那样的搭配,那么既然内涵是搭配,那为何其名称不是乘法搭配律?难道这个精炼的词语所凝练出的定律名称不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数学内在意义?难道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只能作为一词理解就不能分而理解成“分”与“配”两个不同之义?如果分开理解,那么何谓“分”、又何谓“配”?乘法分配律这个名称如何对应解释a×c+b×c=(a+b)×c这条字母表达式?

由于对“分配”这个词存有困惑,因此我决定从词典入手,看看平日里所熟悉的“分配”一词到底是什么意义。于百度词典中输入“分配”一词,检索出如下三种意义:1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2安排、分派;3经济学上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这样的三种意义更多的是解释“分配”一词在日常生产生活与经济学上的用途与安排,因此不能让我释然,无法从中获得数学的启示。转而目光下移,百度词典又将分配一词作分字理解。分:分区划开,分开,划分,分解。配:两性结合、配合,用适当的标准加以调和。

至此,我眼前一亮。这与我此前独自思考时把分配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而是分而理解为“分”与“配”有些吻合,再重读品味——“分”意味着分开,“配”意味着结合,心中已然有了感悟。随即翻阅教材,参阅教师用书,慢慢地,就有了今天乘法分配律的备课思路:

如果有两个同样行数的长方形团体操队形,通过乘法运算,可以采用分开计算的办法求出各个队形的人数,从而得出总人数,也可以将两个队形合并为一个完整的队形,从而直接算出总人数;如果有两个同宽的长方形,可以通过分开计算的办法求出各自的面积,从而得出总面积,也可以将这两个长方形合并为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从而直接算出总面积;如果有几套共同的上装和裤子,可以通过分开计算的办法分别求出几件上装的价钱与几条裤子的价钱,从而得出总价钱,也可以将一件上装和一条裤子合并为一套衣服,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后再求出总价钱……而在这过程中,通过分开计算部分量再算总量的方法即是“分”,通过合并为一个整体计算总量的方法即是“配”,而“分”与“配”之间的关联即是长方形队形上相同的行数,是两个长方形上相同的宽,即是上装与裤子相同的件数……如此,字母表达式中的“a×c+b×c”即应该是乘法分配律“分”而求的方法,即是分开计算;“(a+b)×c”对应着的“配”而求的方法,即是合并计算。而此前陈老师所认为的搭配,其数学内涵也是合并,即a×c+b×c中,c个a与c个b相加,其中1个a与1个b合并得到1个(a+b)。

有了这样的思考与解读,即有了以下的教学组织实施。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研究的课题是——

生:乘法分配律。

师:课题中的“乘法”同学们都很熟悉,“分”,大家认为它的意思是?

生1:平均分。

生2:分离。

师:是的,“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分开的意思。那么,“配”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和“分”正好相反,可以理解成合并的意思。

师:张老师课前查阅了百度词典,大家看。

这个解释能否给今天的研究带来启示呢?咱们一起来看学习素材。

一、出示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信息?

生:黄衣服同学队形,每行13人,有8行。红衣服同学队形,每行11人,有8行。

师:围绕这样的信息,谁能提出相应的问题?

生1:黄衣服同学队形有多少人?红衣服同学队形有多少人?

师:可以一句话概括成两个队形各有多少人?

生2:两个队形一共有多少人?

生3:黄衣服队形比红衣服队形多多少人?

师:好的。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好的数学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咱们确定解决这个问题:出示:参加团体操表演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谁有解决办法?

生:我的方法是:13×8+11×8。

师(板书算式):哎,别急着坐,你能对照情境图,说说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生:13×8求到的是黄衣服同学队形的人数,11×8求到的是红衣服同学队形的人数,再加起来就求到团体操队形的总人数。

师:好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把主题图中的两个队形分开思考求出人数后再求出总人数的。(板书:分)

许多学生踊跃举手。

师:这么多孩子高高举手,还有别的方法么?

生:(13+11)×8。

师(板书算式):哎,别急着坐,也来对照情境图,说说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3+11求出的一行总共有多少人,再乘8就求到总人数了。

师:嗯?这两个队形不是分开着么?怎么想到“13+11”?

生:我是把这两个队形结合起来了。

师:那这两个队形能否顺利地合并呢?(板书:合)

生(齐):能!

师:那为什么能顺利地合起来?

生:因为这两个队形的行数相等,所以能够合并起来。

师:在这里,正因为行数相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两个队形能一行一行匹配,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队形。[板书:配(合)]

师:那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么?

生(齐):相等。

师:猜的。谁有办法来说明或验证为什么相等?

生1:因为分开求与合并求,求出的都是团体操的总人数,所以结果是相等的。

师:好的,你是结合主题图,两种方法求出的都是总人数,所以相等。

生2:我认为看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得要计算。

师:嗯,好的,那同学们都可以来算一算。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相等。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来验证刚才的猜想,这方法很好。我们以前学习过乘法,知道乘法的意义,还有谁有自己的方法来说明?

生3:我认为,13×8表示13个8,11×8表示11个8,13个8与11个8合起来就是24个8。而(13+11)×8也正好是24个8,所以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非常好。你站在乘法的意义角度来证明了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板书:乘法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分与配这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咱们回头看主题图,分与配中什么是相同的?

生:行数相同,总人数相同。

师:那在计算时又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算式有括号,一个没有括号。

师:有没有括号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运算顺序不同,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括号的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二、深化认识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分与配这两种方法有了一些感悟。在数学上,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大家接着看屏幕。

(课件出示):张老师用两个长方形来表示刚才的两个队形。谁能根据这两个算式给这两个长方形配上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黄色长方形的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红色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宽是8厘米。

师:你的思维敏捷,信息补充得很不错。但考虑到这两个长方形表示的是团体操队形,张老师把单位改成“米”。(课件出示)根据信息,你想到的问题是……?

生1: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共是多少米?

生2:我不同意,应该求的是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同意哪种观点?

生3:我同意求面积,因为算式求到的是面积。

师:好的,那你来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3:13×8求到的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11×8求到的是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求到两个长方形的总面积。

师:可以继续说。

生3:方法2中的13+11求到的是黄色长方形和红色长方形的长一共多少米,再乘8也就求到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

师:那看起来,这两个分开的长方形也能够配成一个图形喽?

生(齐):能。

师:为什么能够配?

生:因为它们的宽是相等的。

(课件演示,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师:这两个算式相等么?

生(齐):相等。

师:这会儿两条算式表示的是两个长方形,怎么也相等啊?

生:是相等的。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13×8表示13个8,11×8表示11个8,13个8与11个8合起来就是24个8。而(13+11)×8也正好是24个8,所以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师:听起来很顺,但我有疑问。刚才团体操队形,黄衣服同学队形里有13个8,大家都很明白。但在这里,我就有些不懂:13×8求出的黄色长方形的面积,这里,黄色长方形不就是一个长方形么,哪来的13个8?

(生面面相觑)

师:大家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慢慢的,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可以把长方形横着分割。(边说边手势比划着)

生2:我认为还可以竖着分割。(也比划手势)

师:随意分割吗?

生:不是的,是1米1米地分割。

(出示课件)在大家的理解中是不是这个样子?

生(大声):是的。

师:那这里的1格表示的是?

生:这里的1格是1平方米。

师:我们把这1格叫做1个单位,这会儿大家理解13个8表示什么?

生:13个8个单位。

师:哎,好的。这会儿回过去看算式,你再来看乘法的意义,你们认为算式相等么?

生: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与屏幕上的这组算式。你们能照着样子在本子上也来举一道这样的例子么?

生1: 8×7+9×7=(8+9)×7

生2: 15×4+17×4=(15+17)×4

生3:12×5+18×5=(12+18)×5

师:张老师觉得刚才的一位同学所举的例子比较巧。你们觉得呢?

生:我听出来了,他中间12+18正好凑成整十数,这样算式就巧了。

师:你认为的巧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计算简便了。

师:就是啊。那这样的例子写得完么?那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共同的规律写出来?

生1:a×c+b×c=(a+b)×c

生2:甲×乙+丙×乙=(甲+丙)×乙

生3:○×△+☆×△=(○+☆)×△

师(分别板书学生的回答):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好,在数学上,我们确定字母表达式。大家读读。而且,这个规律还有一个新的名称。

生(齐):乘法分配律。

师:哎,大家怎么想到的?觉得为什么用这个词?

生1:因为这里的两个算式,一种是分的方法,一种是配的方法。

师:那为什么把它命名为乘法分配律而不是加法分配律呢?

生2:我觉得这两种方法能用乘法的意义说明相等,而不是加法的意义。

此次教学旨在提供简洁却有趣的学习素材,通过深入挖掘,让学生充分经历乘法分配律建模的过程,深入体悟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内涵与知识本质,从而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素材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智趣与理趣。

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8

一、坚持在提高政治修养上下工夫

党性强、作风正是组工干部最突出的政治品质。组工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切实转变作风,关键在于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这不仅是自我完善的要求,还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工作;要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科学实践自觉性、坚定性,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向群众学习,包括向同事和基层同志学习。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群众往往有许多高明的地方,只要组工干部放下架子,可以向他们学到很多东西。此外,还要学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知识,包括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等知识。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组工干部,应当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组工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业务素质,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职工信得过的一流队伍。

二、坚持在提高履职能力上下工夫

新形势对组工干部的履职本领提出了严峻考验。组工干部是做具体工作的,必须具有很强的履职本领,要科学履职,就必须着力提升知人善任的能力和本领。首先,要牢固树立用权为民的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客观公正的选好干部、配好班子;恪守公道正派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工作程序,保守工作秘密,积极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程序不变通,纪律要求不放松;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其次,要认真党的政策理论和组织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组织工作各项政策、要求、程序;认真学习管理、市场、法律法规等各类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群众,倾听干部群众的呼声,收集他们的建议,全面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综合素质、日常表现,了解干部优劣点;通过下基层、搞调研等方式,深入经济工作一线等实践前沿阵地熟悉工作、锻炼能力、体验生活、考察干部;要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参与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干部培训等工作,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科学评价干部、辩证看待干部、准确识别干部的能力。再次,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的、客观的、全面的眼光评价干部,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论等错误观念,消除第一印象、偏爱倾向等错误心理,以实绩论干部,以改革论干部,以发展论干部,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通过健全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群众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良好氛围,明辨绝大多数群众的真实意愿和共同心声,认清人,选准人;对照岗位需求和干部优劣长短,把最适合的干部选拔到最急需的岗位,使最急需的岗位有最合适的人选,真正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要创造条件,为干部搭建“各展其能,各创其绩”的舞台,使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人才在实践中有所建树和创造。

三、坚持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工夫

如何体现出组织工作满意度,关键就在于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组工干部有的已经在领导岗位上工作,有的虽然还不是领导干部,但不管在哪个岗位,只要你从事着组织工作,是一名组工干部,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党服务人民、凝聚民心多做工作。一是要有民主的意识。要着眼“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用制度来保障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在进行各项组织工作决策时,组工干部也要多方面征求、听取上级部门、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民主的作风来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二是要有谦虚的意识。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言名句,如“谦受益,满招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等等。总之,每个组工干部时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民主务实的作风,从生活中的小节做起,培养领导作风,提升组工干部良好形象的影响力。

四、坚持在服务职工群众上下工夫

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而组织工作的重点就恰恰体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成效也在基层。因此,组工干部要把下基层活动作为了解基层、掌握实情、促进工作的有力抓手,把下基层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使组织部门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服务部”、“保障部”。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开展好“双联双解、下基层”等活动,建立完善组工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真情关怀、真心帮助贫困弱势群体,与基层党员干部、先进人物、专家人才、普通职工群众特别是困难职工结成对子,经常直接听取职工意见,推动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实;认真开展信访接待,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干部要主动参与来访接待,直接听取来访人员的意见诉求,做好解决、协调、解释工作,不断提升组织工作基层和群众满意度。

(作者单位:郑煤集团新郑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组宣科)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学习与保密制度下一篇:《妈妈不是我的佣人》读书心得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