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赏析

2024-11-14

沁园春雪赏析(精选7篇)

沁园春雪赏析 篇1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

对《沁园春雪》这首声乐作品所表达的豪放,大气磅礴的情感以及其悠扬的曲调进行的简单赏析。

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很悠久。而对于音乐的起源,说法很多。但是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演绎什么风格的作品,都必须要用感情去演唱(演奏)。不然。就算音乐在优美,技巧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音乐是声音艺术,情感艺术,音乐的内容表现与文学。绘画等全然不同,音乐中不可能说出具体的人的高,矮,胖,瘦或具体的高山流水,而只能通过音响模拟。形象勾画,通过人们的联想而意会出这些“形象”,所以还说音乐是“想象艺术”。因此,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是首要的,也是音乐作品内容的主体。

我们就拿我国著名的声乐作品《沁园春雪》来说吧。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相信对于搞声乐的朋友来讲,这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作品。而我们喜欢这首作品除了觉得作品的旋律优美。和声结构多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的浓厚的。该作品在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共同携手下。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如此完美的歌曲作品。真可谓是浑然天成。每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都会按耐不住,唱完之后又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沁园春雪》的词作者是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众所周知,毛主席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而《沁园春雪》是他众多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沁园春雪》是主席的诗词名篇,创作于1936年2月。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方的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这首词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珍藏的文学作品。而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生茂和唐诃,二位作曲家的谱曲和毛主席的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可谓是浑然天成。而为该曲配伴奏的是张哲。张哲所配的伴奏大气,豪爽。为该作品增色不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engsao。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词的前半部分为我们描述的是一望无垠的雪景。可谓气势如虹,将北国下雪的场景描绘的如此般的俊美,而且美中还带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读过之后令人流连忘返。似乎眼前真的就置身于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二十次的后半部分,开始寓人。用历代的皇帝做烘托,赞扬了当代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革命前途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心。相信我国的民主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来用美妙的音符来诠释这首词的。

该作品的调是F调,要求用Andante(舒展宽广地)的感觉去演绎,所以最开始的前奏部分。用的是四度的摸进用来增强气势。伴奏的织体主要用的是柱式和铉。演奏的时候应加强力度。在伴奏部分也用了很多的琶音和断奏,这很好的丰富了旋律,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为了进入正歌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增进了情绪。

终于到了这首歌的正歌部分,开始这句“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主要用的是四度。三度以及二度音程。音程的跨度不是很大。所以旋律听起来比较紧凑,演唱者能够很好地进行抒情。开始演唱便能抓住人心。而伴奏则大部分用的是震音。目的是用来烘托这句歌词中所描绘的大雪纷飞的场景。而曲作者对“万里雪飘”这一句进行了重复。第一句“万里雪飘”用的是八度的跳跃。是旋律一下子被拉开了,显得气势非凡,同时也是对演唱者的一种挑战,要求演唱者本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超高的技巧。否则很难唱好这一句。而第二句“万里雪飘”的音程跨度则较小。原因是为了和前面的那句“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此处的上方标注了“rit”,这个词的中文含义是减慢,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要用减慢的手法进行处理。这也大大加深了这句的抒情性。增添了美感。

这句完了之后是一小段间奏。由于下一句的节奏和前面不太一样。故而加入了一段间奏为下一句做铺垫。接下来这句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段要求用“Allegretto”的情绪来演唱。“Allegretto”是“快板”的意思,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的时候要稍快,情绪要积极。这段的开头作曲家使用的是切分的节奏型,目的也是为了调动气氛,增进情感,使人演唱时能够不由自主的便激动起来。所以才选择了切分节奏。而伴奏也是采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型,目的也是为了调动歌者的情绪。

接着往后走,又出现了一小段间奏,这段间奏也很短,作用也是为了更好的衔接后面的旋律,同时也丰富了歌曲。这一句是描写的-望无垠的雪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曲家在为这两句谱曲时,所使用的音程跨度都很小。都在三度音程以内,这要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抒情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歌唱者的负担。由于没有那么难的技巧要求。所以有利于歌唱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此句的伴奏织体多用琶音和分解和旋。效果较流畅。轻快。能较好的调动歌唱者的情绪。随后便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这一句的歌词气势宏伟,大气豪迈,似乎有股气焰冲天的感觉。读一下便觉得热血沸腾。故而为这句歌词谱曲必然要充满高昂的激情。所以作曲家在为这句谱曲时。所使用的节奏变化多端却不失庄重。音调简单却不乏浩气。讲这句歌词所要表达的那种高亢,激进的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作曲家在这一句还采用了减慢的处理方法,使曲子的意境一下子便提高了一个高度,而且也有助于帮助歌唱者更好的处理曲子,这一句的伴奏节奏和织体千变万化。大量的运用了切分,琶音和休止等。而织体则多用柱式和旋,增加了这句歌词的气势。   下一句是“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句的歌词朴实大气,令人回味无穷。因而作曲家写这句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变化音。这个歌是F调的,作曲家升了这个调式的四级音,也就是将降7这个音还原了。这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下了使整首歌的味道都变了,为这首曲子注入了新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极大的丰富了这首歌曲的意境。而“分外妖娆”这句歌词清丽婉转,优美动听。演唱者在演唱这句时要有极好的音乐感觉方能唱出这种味道。

这句了以后,是一段长达五小节的间奏。这一段间奏采用的是摸进的手法,开始音程密度较小,后来逐步扩大,预示着全曲的高潮即将来临。而且这段间奏之后的拍子也由原来的2/4拍变成了4/4拍。终于全曲的高潮到来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段作曲家要求用“AgitatoAllegretto”的情绪来演绎,也就是要求我们演唱者要充满激动的进行演绎。此句是全曲的高潮,做作家在谱写的时候自然也用了很多的心思。所以旋律非常的有气势,非常的震撼人心。而伴奏也是非常的用心。伴奏的织体可谓是变幻莫测。有柱式和旋也有分解和旋,而且节奏型也非常的丰富,运用了琶音,切分,休止等极大的烘托着这首歌的曲调。是我们听众每一次听到这句时不禁心潮澎湃。一时难以自拔。

随后到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engsao”,这句出现了很多椅音,是这首曲子一下了有了一些京剧的味道,体现了作曲家的知识非常的渊博而且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而伴奏的形式和主旋律很接近,采用的主要是柱式和旋。因为这段要求我们演唱者演唱时干脆利落。所以选用柱式和旋。

下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一句里面有变化音,倚音。“成吉思汗”这句,作曲家用的是“rit”标记。意思是减慢。其中伴奏用得较多的是三连音。这是这首歌曲中首次出现了三连音这一节奏型,这对于钢琴伴奏者还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三连音这个节奏型在弹奏时很难把握节奏,因为对演奏者的技巧有一定的要求。之后到了“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句。这一句也是进行了重复,似乎是在强调这句的重要性。这句诗词带有一点点对古代帝王的讽刺和蔑视之情。与后面赞颂当代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伴奏型用的是强烈的震音。后面一句主要用的是分解和旋。之后衔接的一句“俱往矣”作曲家用的是三个四分音符。伴奏用的也是主旋律的柱式和旋。音响效果干净利落,有一种超凡的霸气和洒脱。

终于。歌曲到了最后一句。同时也是全曲的第二个高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了强调这句。作曲家讲这句歌词重复了三次。这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所以重要性不可忽视。进入这句的时候,节拍由4/4拍变成了8/4拍。说明要求我们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情绪要更加的激昂。更加的高亢,更加的兴奋。要用非常饱满的情绪去演唱。这段曲作者多用切分节奏,是我们演唱者演唱的时候情绪能够带动起来。能够积极的投入演唱之中。同时伴奏也多使用休止,烘托了和丰富了歌曲。终于全曲在两个小节的延长音中结束,

《沁园春雪》这首歌是我国音乐作品中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毛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曲作家的作曲豪迈生动。使我们听过这首歌的人都难以忘怀,而在新时代,我们在处理这首歌的时候。再加入新的元素的同时。必须要保留这首歌的精髓。也就是这首歌的灵魂所在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发扬的。

沁园春雪赏析 篇2

我生长在北国, 从小爱看雪。 少年喜诵的“自嫌诗少幽燕气, 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 至今记忆犹新。 鲁迅对北地和江南的雪, 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 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 他们决不粘连, 撒在屋上, 地上, 草上”。 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 至于北方的春雪, 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 旧历正月初三那头一场春雪不就是这样吗? 我住在高楼上, 从窗上望出去, 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 是那样湿润滋融, 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 天晴气朗, 从我这窗口, 可一目望到苍翠的西山。 而这一天, 北京城一片洁白, 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 黑白相间, 构成一幅十分别致的画, 好看极了。

这春雪, 引起我喜悦, 引起我深思。 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 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几场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 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大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 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 但等天暖, 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 恰恰在这时候, 一场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 喜得我奔出窑洞, 用炽热的两颊, 迎接冰冷的雪花。 我写了一篇小文章, 题目记不清了, 好像是落雪的晚上, 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 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 滋润着种子, 让它早日发芽。 我现今还记得那年的春朝, 曙光微放, 延安山岭上, 这里, 那里, 一行行蜿蜒蠕动的人影, 然后, 飞扬的锄头, 挥洒的汗水, 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已近三月末, 早该下雨, 谁知今早起来一看, 又是一场好雪。大概因为温度上升, 雪花都粘连在树身上, 远远近近的树木, 有如一丛丛雪白的白珊瑚, 好看得很。 这雪树使我想起另一段艰苦而雄伟的生活, 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候。 松花江边, 二三月还是满天风雪, 雪深没膝, 行军人一脚拔上来, 一脚陷下去, 尽管是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由于艰难跋涉, 却还一身热汗淋漓。 但一眼看见东北人叫作“树挂”的奇景, 一株株树从树身到每一纤细枝条, 都像冰雪精雕细刻出来的, 晶莹婀娜, 不禁从心头掠过一阵惊喜。 我就带着这美的心境穿过风雪, 走进硝烟, 这又是何等英雄而豪迈的生活啊!

今年, 八十年代第一春, 这几场大雪自与往昔不同了。但是, 历史的脚步, 却静悄悄而又坚实实地从遥远深处走来, 把往昔和今日紧密相连。 正因如此, 那艰苦岁月的春雪, 赋予今日的春雪以无限深情。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 那就是时代不同了。 那时, 我们从黑暗的旧世界中用鲜血与生命博取光明;今天, 我们迈进一个大时代的门槛, 走向新的长征, 要以更坚毅的力量去博取更大的光明。 从一个战场走上另一个战场,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的延续与伸展。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话说得多好呀! 我们是为了纪念过去而迎接明天的。 对于创造未来的人来说, 他懂得他是多么需要往昔那种披荆斩棘、开荒辟莽的精神的, 这样想时, 我又听到开荒的歌唱, 又听到火线的雷鸣。

这几场雪, 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温暖的阳春。 我想起我失去自由时, 默诵过咏春的诗:“几番朝日几黄昏, 快雪明雷最断魂。 ”就在那铁栏栅里, 我心灵上还是微微地颤动着自由翱翔的翅膀啊! 眼看这簌簌的雪花, 把几十年的情愫一下串在一起。 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啊, 它, 似乎在催着我飞马扬鞭、冲击向前。

我静静地凝视着, 这春雪啊, 一点动静也没有, 绵绵落了一夜, 又绵绵落了一天。这雪多么洁白纯净, 如花似玉, 但是没有让我沉醉, 却使我亢奋。 从我的经历、我的性格来说, 我是更爱暴风雪的。 正如鲁迅所写:“……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是怎样的豪情, 怎样的奔放。 谁料今天下午, 当我从窗口望着白杨树, 我却给一种天工造化、神妙奇绝的景象所惊住。 原来, 白杨树身上、树枝上融化得发湿发黑, 已经静悄悄地长出梢头的茸茸嫩蕊上却沾着雪, 像千千万万点洁白的花, 那样密, 那样美。 一刹那间, 我仿佛到了苏州的香雪海, 看见千树万树的白梅。 今天, 只有今天, 这绵密的春雪, 使我竟暂时忘记了我心头上呼啸的暴风雪, 更加深沉地喜爱起春雪来了。 古语:“瑞雪兆丰年”, 而这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 不是为八十年代、为新长征, 带来美好的预感了吗? ……没一点风, 我静静走到一株高大的白杨树下, 一片积雪、又一片积雪, 从树顶上扑突一响, 扑突一响, 坠落下来, 立刻溶入潮湿的黑土。 我忽然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然, 用落花比拟雪花很不确切, 可是, 以生命肥沃着大地的雪花, 不正在催发着即将开放的春花吗?!

(选自《腊叶集》, 刘白羽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年,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春雪 》这篇散文, 从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始, 又以此终。 作者将自己经历中几场难忘的雪景串联起来, 脉络清晰, 结构严谨。 在对雪景的描绘中, 作者运用多种感官, 写法丰富, 笔触细腻, 充满感情。 然而作者写雪, 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而是希望通过写雪来传递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写照。

文章以雪为线, 运用联想, 把过去、现在巧妙地联结在一起。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 使文章具有了历史的深度。

[读有所思]

说说《沁园春雪》的教学 篇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雄奇雪景;“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里写出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得好,视野辽阔,色泽净美,动静交织,情趣豪迈,雄伟壮丽,生气勃勃。

“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用得好,此字显得轻盈柔美。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七句具体写雪中山河的壮丽。

“望”字统领七个句子,描写了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壮丽山河,气象雄伟,意境磅礴。

“长城内外”写从南到北,“大河上下”写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旬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和“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得好,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动感、美感丰富。“舞”和“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红装素裹”指素淡无华的衣着衬上艳红适中的化妆,显得十分大方和漂亮。“妖娆”指少女的婀娜多姿艳丽动人。这里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雪后景象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得好,它于想象之中表现了北国景色的壮阔、雄健、纯美,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全词浑然一体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竞折腰”,写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江山美好,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七句评论历史上的帝王形象。

“惜”字用得好,它领起七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纵想千年古史、评说封建帝王的超凡气概。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很是惋惜的意味,而且因“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得好,表达、升华了词的主题。它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前无古人的伟大情怀。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深刻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本词上阕写景为主,前三旬是总写,概括力极强。中间七句是具体描写,形象生动,写得较详。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写得较略。此中有详有略,有静态有动态,有实写有虚写,有比喻有拟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捕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下阕议论抒情为主。前两句承接上文的写景而转入议论。中间七句具体评价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杰出人物。这些评价为结尾部分抒发无产阶级的英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最后三句是抒发这种英雄豪情的顶峰,是全词的高潮。

此课的教学创意:以朗读为线索,分步品读《沁园春雪》。

导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面壮阔,意境雄浑,气势磅礴,雄健豪放,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毛泽东诗词中,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非它莫属。

铺垫之一:

词:由古诗发展而来的可配乐歌唱的文言诗歌体裁。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词题:词牌下面用来表示词的内容的题目。如“雪”。

阕:曲终叫做“阕”。大多数词分为前后两“阕”,也叫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铺垫之二: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正是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柳亚子索句,毛泽东手书此词以赠。

教学步骤一,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朗读训练:吐字要有力度

1.同学们反复诵读、高声诵读课文。

2.教师朗读示范,同学们听读。

3.同学们再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词中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

4.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定角度,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学们发言,教师顺势点示出课文内容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手法之美、描写之美、抒情之美……点示课文的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的表达特点。

教学步骤二,朗读,理解课文文意。

朗读训练:语速疾徐有致

1.教师指导同学们朗读课文。着重训练读好“望”和“惜”两个领字。

2.教师示例:理解这首词的文意,可以用“联语”的方式来进行。如——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3.请同学们以“联语”的方式,概说课文内容。

同学们可以说:

上阕写景,情景交融。

下阕议论,评古论今。

上阕写景,画面壮美。

下阕议论,气势恢宏。

上阕写景,洋溢着热烈奔放的情感。

下阕议论,展现出前无古人的气概。

上阕描写无边雪景,展现山河的壮丽。

下阕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诗人的豪情。

上阕写景,侧重写空间,展现了北国冬景奇雄壮丽的画卷。

下阕议论,侧重写时间,表现了俯仰古今豪情满怀的气概。

上阕写景,句句都洋溢着热爱祖国江山的激情,令人心气豪爽。

下阕议论,句句用意深刻,表现出崇高而又博大的革命者的胸怀。

教师进行活动小结。

教学步骤三,朗读,欣赏课文语言。

朗读训练:豪迈激情演读

1.教师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进行词句揣摩。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一句话品析”。请同学们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什么句写得好。如,“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用得好,此字显得舒展飘逸……

3.同学们品读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对话。

(师生欣赏的内容,可以被前面的赏析短文所涵盖。)

1《沁园春雪》教案 篇4

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亚荣 授课人 董丽萍

教学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前知识准备

1、注音或写汉字

沁()园春 分()外妖娆()惟余莽莽()稍逊.....风骚()成吉思汗()无数()数()风流人物 今...朝().顿失tāotāo()红zhuāng素裹()江山多jiāo()

一代天jiāo()

2、找出课文中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字或词并写下来 3 查找下列词语含义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风流人物

4、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第一步交流感知

一、词及本词背景知识介绍

词,又称长短句。宋代最为兴盛。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 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诗赠他,后被重庆两家报纸发表,轰动山城。

第二步互助共品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1)承上启下(前二句)(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第三步:互助释疑

三、研读探究

(一)上阕

1、《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些?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是近景?哪些又是远景?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北国的壮丽雪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望”有什么意思“都望到了什么?这些景观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登高远望;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 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6、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下阕

1、《沁园春 雪》的上下阕是如何过渡和连贯起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对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字?(惜:可惜、惋惜)

3、诗人在“惜”什么人?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4、诗人对这几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不一样。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6、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7、我们该如何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呢?

这最后三句是本词的词眼,是本词的主题之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的英雄过去一笔带过。“数”、“看”两句,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他们的局限性,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第四步:拓展提升

(三)全词

1、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是把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融合。上阙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阙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由上阙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3、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找出相关句子。(比喻、对偶、拟人、借代、夸张)

五、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巩固与拓展

1.《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2.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D)

A、沁(qìn)园春 原弛蜡象 分(fèn)外妖娆

B、江山多骄 稍逊风骚(sāo)惟余莽莽

C、一代天骄 略输文彩 还看今朝(zhāo)

D、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竞折腰 3.《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D)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D)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5.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C)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6.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句中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

7.“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8.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9.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

10.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略”“稍”都是程度副词,“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1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

12.本词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写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写出了对历代帝王的看法。抒情贯穿本词的始终。(描写;议论)

13.词中哪几句是作者想象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辉煌的境界,现出一派新气象。用“分外妖娆”来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感。

14.词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写出来并说说含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将几千年封建历史及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风流人物,他们不仅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表达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15.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歌?请举两例。

(唐)柳宗元《江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五步总结提升

一、参考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二、补充分析

1、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2、全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下阕重在抒情、议论,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词气魄雄伟,内蕴深厚。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帝王。上下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立意所在,应该说是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取得胜利。

3、主旨在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大笔挥洒,极书北中国的严冬雪景,然而,他的眼光并非一味地停留在雪景上,而是通过眼前雪中山川的壮美,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这就很自然地引出无数英雄为她竞相折腰。

“无数英雄”,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以委婉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历史人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绩卓著,英雄一世,不愧为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历史的洪流已将他们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 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作者写景是后面抒情议论的基础,评说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4、如何认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批判态度?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造就了无数封建帝王,他们曾经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然而,能为后人所称颂的却为数不多。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同志在词中评说的这几位应该算得上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历史上的英雄,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疏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甚少,个人的才能也频有欠缺,作者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判。从而肯定了今天的无产阶级、今天的人民大众,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同时,这种批评也是自己开创未来的一种自信、一种自励、一种抱负。

5、《沁园春•雪》内涵丰富,谈谈你的感受?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于1957年1月号《诗刊》,在此之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在重庆书赠此词予柳亚子,因而被重庆《新民报晚刊》传抄发表。这首词是毛泽东准备由陕北东征时,见大雪而创作的。其内涵我们通过作者自注便显而易见:“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骂?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三、朗读指导:分角色朗。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

千里冰封──,(拉长)万 里 雪 飘。↗(高昂)....女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女

山 舞银蛇,原 弛蜡象,....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女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 娆,(慢).....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女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男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 往矣──,(慢,拉长).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四、表现博大志向是佳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性意见:课外拓展题太多,学生不易掌握,可选取新方案上几个典型题 个性意见: 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案 篇5

《沁园春•雪》教案

一读,感知诗意。

1、了解创作背景。

2、识记生字生词。

3、整体感知评价。

二读,读出音律美。立足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充分体验诗歌精粹的语言。

1、读出层次。

2、读出节奏。

3、读好韵脚。

4、读好重音。

三读,读出图画美。充分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引导学生渐入诗境。

1、读出意象。

2、读出意境。

3、再现意境。

四读,读出崇高美。穿插背景资料,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充分体悟毛诗的崇高之美。

1、读出诗词的气势。

2、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3、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五读,个性演读,熟读成诵。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个性化演读,达到熟读成诵。

《沁园春 •雪》课堂教学实录

师: “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很重视“诗教”,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虽然远离了诗歌,但是,诗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体裁中纯粹的、最凝练的,如果把文学比作项链的话,诗歌呢,就是项链上镶嵌的熠熠生辉的宝石。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颗美丽的宝石啊?

生:(齐)想!

(环节一:朗读,个别指导)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板书题目)。我们既然是诵读诗歌,首先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我提一个基本的要求:大家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做到不误读、不加字、不漏字。谁来?没有自信?两位了——大家知道什么叫自信吗?

师: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我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自信就是自己不难为自己,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你不要想着一上来就诵读得跟央视的播音员一样,你就把你自己的真实水平读出来就行了,别难为自己,是不是?你来试试?生8:(诵读全诗)。

师:多么清脆的声音啊!读得字字响亮啊,不过我纠正一下,读“分(fèng)外”不是“分(fēng)外”。好,基本上能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高一步,大家说我们怎么读就能比刚才读的稍好一点点?好,你先说。

生8:我觉得应该再读出些气势。

师:怎样的气势?

生8:因为毛泽东主席的词比较豪放。

师:词可分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像大家学过的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也用同样的声音来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感觉怎么样?

生9:老师读得非常好。

(众生笑)

师:你也打算这样读吗?好,好就错了!毛主席要是听到你这样给他读《沁园春•雪》,我想他是不会原谅你的。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要读出豪放的情怀,豪迈的气势来,毛泽东这首诗词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的?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10: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师:从这个背景资料,大家说说对我们理解这首词有哪些帮助?

师:你听到什么时候写的?

生12:1936年2月。

师:是的,1936年的2月,长征已经胜利结束,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已胜利到达了陕北,你想毛泽东带领着这么一支破衫褴褛的队伍,在数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每个开动自己的两条腿,纵横驰骋数万里,横跨十一个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你想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3:特别高兴。

师:嗯,咱还学过一首《长征》,《长征》最后两句是——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对了,岷山千里雪,“更喜”,一个“喜”,三军过后尽开颜。欢颜,欢笑,对不对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来到了秦晋高原,一场大雪过后,毛泽东登上海拔千里的塬上,“塬”就是丘陵,登高远望,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传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还交待了什么?听出来了吗?(生13摇头)没听出来。细心的同学呢?听出来了吗?好,你来。

生14: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师:还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历史把毛泽东推到了中国革命的风头浪尖,这样一种斡旋乾坤、把握今朝的历史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了。大家知道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他在像你们这般大的时候,就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带着这样的豪迈之气,这样的承担历史重任、心系天下的胸襟抱负,大家来诵读这首《沁园春•雪》。生15:(诵读全诗)

师:老师觉得你的诵读有很大的进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你处理的比较得当,比较得意?把你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5:就是最后几句,就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读出一种豪放、倾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阕写“北国风光”,如此的妖娆,所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我们的祖国太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师:她读的很得意。生15:我觉得要读好在韵脚。

师:哦,韵脚。

生15:“北国风光”,“惟余莽莽”,“原驰蜡象”,“光、莽、象”几个字要重读。

师:要重读,要注意韵脚。诗歌诗歌嘛,是歌就要讲韵律。你看毛泽东写诗词他经常押这个“ang”,它比较响亮。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到火车站接一个人,“李阳”,大老远就能听见。你要押别的韵,你像“i”,“晓乙”,别人就听不到,所以填词的时候这个也很重要,押“ang”,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大家在读的时候这个韵脚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来读——“惟余莽莽”。好,还有哪位同学在来试一试?生16:(诵读全诗)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了。

生16:我仿佛是站在高山上,从高处俯看白雪覆盖着的大地,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师:感觉找到了。老师再提一点小建议好吗?

生16:好!

师:老师觉得前面的读得低缓一些比较好,“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太可惜了,是不是啊?他们对不上祖国这样的大好河山,“俱往矣”,就像一个巨大的铁扫帚一样,一扫而过,历史的尘埃都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看今天我们这些人。最后这种昂扬的、向上的情感就出来了。

能不能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来辅助一下你的诵读?当然,不是花里胡哨的,不是有意加的,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情感表达的方式,我是希望我们同学们不论读书也好,读诗也罢,发言也好,能够很自信的、能够面带微笑看着你的老师、你的同学,然后略加手势,既很礼貌有很风采的来展示一下。今天大家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舞台,那么就请你站在舞台的聚焦处,把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展示出来。我来给你引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16:(诵读下阕,加手势)

(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重复生的手势,伸出手来指在地上),这个动作做得好啊,毛泽东的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势就出来了,是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向下的手势),看到地上去了,错了,应是看到天上去,豪迈上去了,昂扬的斗志就有了。是不是?

生(齐):是。(众生加手势自由朗读)

(环节二:朗读,小组展示)

师:同学们记住了,大家不仅是听众,也是评委,要做一下点评,好不好?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的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一起来研讨。

师:你们自己比较得意的地方,读的很好的地方是哪里?

生17:我觉得是下阙的后三句。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读出了那种气势。

师: “数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是一个,是吧?是我们这些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众。这样,我们一起读,这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势就出来了。

生17:我觉得我读的那一块应该压低,就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读出了那种柔美之感。

师:咱们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描写白雪覆盖后的小山时,作者这样写道——(生随)“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像娇羞的少女一样,这种美好的感觉就读出来了。

师:(走向另一小组)你们呢?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他们啊?那就“还看今朝”,看你们的了。来,开始。

师:我特别想给他们点评一下,行吗?你们这个设计较其他组很明显的优势是你们注意到了词分上下两阕,大家看到没有?我刚才讲词都是将格律的,“沁园春”它是一个长调,一共是114个字,上下两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下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三二,这个地方不一样,对不对?都是由一位女同学领起。然后再看“望长城内外”,这个“望”叫做“领字”,一直领到什么地方呢?直贯一下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下面也是一样,“惜”,惜到——(众生)“只识挽弓射大雕”。最后,“须晴日”、“俱往矣”三句,都是齐读。我觉得他们在处理的时候,上阕、下阕这种结构感、层次感把握得很好。是领的,上阕领,下阕也领;是那个男同学读的,上阕读这个地方,下阕还读这个地方;是合的,上阕一起来,下阕也一起来。(师对第一组)是不是?你们说呢?你们再给他们点评几句。

生19:我觉得他们该有气势的地方都一齐读,比较普通的地方都由女同学读。

师:什么叫普通?(生笑)

生19:不是很具有气势的部分。

师:噢,就是比较婉约一些的,是吧?“红装素裹”让给女同学来读。

师:就这些,你们有别的意见吗?

生20:我觉得他们有气势的地方齐读的比较好,但是缺少气势,没有那种气概。

师:你指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大家以后在读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不单单在技巧上我们要有所突破,更重要的要有一种感觉,中国古代读经有一种说法,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你读诗也好,读经也好,你在读他,他也在读你,这是一个共鸣和交流的过程。你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觉,比如说我这里有这么一个材料,是著名作家方纪在《挥手之间》写的一段文字,其中谈到了《沁园春•雪》,(屏显)他是这么写的:“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我们在前线,在炮火声中,在闪耀的火光里,望着战士们持枪跃进的身形,这首词的思想和情绪就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我们置身于词的境界中了。词里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整个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明。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当代的‘风流人物’”。这是方纪在前沿阵地他感受到的《沁园春•雪》,每一个字都燃烧起来,照得灯火通明,他感受到了一种持枪跃进的力量,去鼓舞着大家把握今朝。我想,我们今天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感觉,最成功的诵读就是在于把这文字在你脑海当中变成可视的形象,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当你读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你的眼前就能出现凛冽的寒风,漫天飞舞的雪花,茫茫的北国大地,能出现这样的形象,这时候这首词就在你脑海中活起来了,你把你的这种情绪用你的声音传达给所听的人,那就不一样啦。下一个小组再来!

(组3展示)

师:给他们点评一下点评不要那种大而点之的点评,比如说具体到哪一句、哪个字怎么处理比较好,说说?

生21:我觉得开头他们读得好,读出那种大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毛主席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你看,选用的这些意象——长城、黄河,长城、黄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啊!这意象大,数字也大,“千里”、“万里”,可以说诗人是“精骛八极,视通万里”,站立于天地之间,那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境界啊!我觉得他讲的这点很好。你再来试试。我来给你开头,师:《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让他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还是我来开头,《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笑)

师:你再来读。不要看屏幕,你现在就站在海拔千里的丘陵之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展望着祖国美好的前程,我们即将要奔赴抗日前线,我们将要担当起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来读——《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好,有点意味。你来点评一下吧

生25:我觉得他们下阕第一句读得不好。

师:怎么来读比较好?

生2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读得太普通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25:生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何为“折腰”啊?

生25:倾倒。

师: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点头哈腰,但是我们要为江山而怎样啊?

生:(齐)折腰!

生25:还有他们上阕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没读出气势。

师:怎么读有气势?

生2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哎,对了,在毛泽东的眼里,群山如银蛇一般舞动,高原如蜡象一般奔驰,是不是啊?他们都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在那里与老天比高低。

“有第一流的胸襟,第一流的学识,才有第一流的真词”。在唐代有一首写雪的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非常形象吧?雪下大了不是“江山一笼统”啊,都看不出来了,白茫茫的一大片呀。“井上黑窟窿”,那个井啊,古代的那个井口,雪盖不上,看着像眼睛一样(生齐)黑1“黄狗身上白”,盖上雪了,白狗就身上肿了,比平日大了许多。毛泽东笔下的雪景,那高原、群山像奔驰的蜡象,狂舞的银蛇,“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一种精神啊,这是他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表达,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好斗的这种精神贯穿整个诗作。下面,就让我们意气风发的、斗志昂扬的再来读这首词。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

望长城内外,(男齐)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领)

惜秦皇汉武,(女齐)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给大家搞了这个分工,不一定比你们的更加高明,但大家照着这个呢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学们抬起头来,坐正了,很豪迈的,雄健的,很自信的,我来开始,《沁园春•雪》,1936年2月,毛泽东。——

改写《沁园春雪》 篇6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读《沁园春雪》有感 篇7

70 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肆虐,中国人在国际上被人鄙视为“东亚病夫”。中国人民受着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难以生存。中国红军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五次围剿,面临绝境。是毛泽东毅然率领余下不多的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突破蒋军队的围追堵截,终于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中国才有了希望。

1936年2月,站在陕北高原上,面对漫天大雪,还没有来得及抖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风尘,洗去一路奋战的血污,毛泽东诗兴大发,满怀一腔豪情,挥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沁园春 雪》这首千古名篇。尽管当时的红军的力量是那么的弱小,面对的敌人是那么强大,既有不消灭红军不罢休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又有狂暴的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还想进一步吞并中国的日寇,但是,毛泽东没有丝毫的悲观,反而对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经过八年抗战,到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

然而,正当全国人民渴望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的时候,以蒋x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企图消产党和红军。为了民族大义,为了粉碎蒋x发动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应邀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应国民党好友和诗人柳亚子索取诗稿之请,毛泽东就把这首词亲笔书写赠之。于是,这首气概非凡、大气磅礴的伟大诗篇得以传世。这首词被公开发表,无异于爆炸了一颗精神原子弹,反动派惊恐万状,革命派深受鼓舞。

上一篇:三治三提第一阶段自查报告下一篇:高考二轮复习必胜备考攻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