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衣衫散文

2024-10-04

母亲的衣衫散文(精选10篇)

母亲的衣衫散文 篇1

爱的衣衫情感散文

32年前,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刚一个多月的他哭闹不休。年轻的父母慌了手脚,急忙抱着去医院。检查一番后,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有些消化不良。焦急的父母才稍微松了口气。

意外的是因为路上风大夜冷,他着凉了。第二天早上,小小的身子烫得如沸了的水。母亲的手摸在他身上,被烫了一下,迅速地缩了回去,心却皱成了一团。

他又被送进了医院,却出奇地安静。两天后,烧退了,他竟因此成了智障。

这无疑是晴天霹雳!要知道,他的父母正在做着幸福的.美梦,不料,“訇”的一下,一大块天砸了下来,呼吸都成了困难。谁都明白一个智障儿的命运。

痛定后,他的父母接受了现实。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让孩子健康地活着。

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他一天天地长大了。眼看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带着他去了很多学校,却没有人愿意接收。他自理能力太差了,男女厕所竟分不清。

那个时候,为了谋生,他的父母在一个动物园的门口摆摊做小生意。把他留在家里,委实不放心,思来想去,只能带在身边。

可是,他经常到处乱走。父母害怕他走丢,不得不用绳子绑住他,拴在摊子旁边的石头上。每次父亲去绑他,他总是会很凄惨地大哭。母亲也在一旁哭,父亲的心却疼得滴血。即使这样,总比丢了强。

随着他越来越大,绳子也绑不住他了。结果是时常走丢。

丢了就去找。他的父母把整个城市都翻了遍,并到处张贴寻人启事,去电视台登信息寻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不久后又走丢了。还是要去找,多少年来,反反复复。

很多人劝他的父母,这样的孩子丢都丢不掉,你们反而费心费力地寻找,何苦呢?好在你们还有一个小的,丢了就丢了吧。

然而,他的父母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

他们一直担心他走失后,再也找不回来。后来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在他的每件衣服背后写上地址和联系方式,无论他走到哪里,只要有好心人看见,总会通知他们的。

数年里,他穿着爱的衣衫,行走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街头,每一次都会完好无损地回家。

母亲的衣衫散文 篇2

《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以女性为描写题材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旧社会“典妻”现象的描写, 刻画了一位饱受摧残和蹂躏的妇女形象。一些学者曾经从不同角度对散文《为奴隶的母亲》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探讨研究:有学者基于张培基和斯诺两个英文译本, 从比喻、人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也有学者以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为基本理论依据, 对张培基的英文译本进行了译文质量评估。但尚未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进行探讨和解读, 故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 拟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为散文《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描述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 2013) 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共同构成了翻译过程。

在译者适应阶段, 位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操作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 (即选择译者) 。在译者选择阶段, 位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操作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即译者选择) 。 (胡庚申, 2004) 具体来说, 如果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部英文长篇小说, 那么译者应当具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和良好的英文素养, 至少熟知或者精通两种语言 (原语和目标语) , 或者对英文长篇小说的翻译有一定的造诣, 符合上述条件的译者则更有可能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中。否则, 如果译者语言功底薄弱, 或者对小说的翻译一窍不通, 那么这个译者在“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下很难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中。在译者进行选择的时候, 译者是从不同的层面 (归化或者异化、简单句式或者复杂句式) 和不同的维度 (交际、语言、美学等) 进行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主要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三个方面进行转换, 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除了交际、文化和语言这三个维度之外, 读者需求、用户意图、美学体现等多个维度的转换也应当被列入译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以更加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3 文本分析——《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中的“三维转换”

3.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译文中的句式形式是否与原文呼应, 修辞手法是否得到了体现, 韵律是否整齐, 语言风格是否一致等。

原文多处引用了诗词。中国的诗词具有对仗工整、节奏紧凑、韵律突出、易于上口的特点。张培基的英文译本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之上,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1

原文:……“有五岁了, 古人说‘三周四岁离娘身’, 可以离开你了。

译文:...“He is already five. There’s a saying, ‘A child of three can move about free.’...

分析:这里是沈家婆劝春宝娘快点动身去秀才家, 不要再担心春宝时说的话。“三周四岁离娘身”出自道士唱词 (十月怀胎) :“一周两岁娘怀抱, 三周四岁离娘身。五周六岁读书文, 哺育孩儿学做人。”该唱词具有节奏紧凑,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译文“A child of three can move about free”韵律感强, 节奏紧凑, 在用词上, ”three”和”free”押韵, 读起来易于上口, 与原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例2

原文:“是呀, 你也知道人生底快乐么?所谓:‘洞房花烛夜夜, 金榜挂名时。’

译文:“Well, you know the joys of life, don’t you? There’s a saying that the greatest joy of life is either to spend the first night in the nuptial chamber or to pass 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分析:“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出自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久旱逢甘雨, 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描写人生的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两句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用词精炼。译文中使用了两个不定式结构“to spend”和“to pass”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呼应原文句式, 译文措辞凝练精准, 与原文结构整齐一致, 较好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2 文化维

译者在进行原语的语言转换的同时, 应当关注原语背后所承载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以求准确传递原文含义。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 两种语言背后必然代表和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译者应当树立文化意识, 准确传达原语中的文化内涵, 避免由于文化障碍和曲解原文所造成的误译。

译者为了在译文中更好地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多处文化现象, 例如“芒种”“出典”等进行了处理, 较为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易于外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例3

原文:…… 芒种的时节, 便帮人家插秧。

译文:... early each summer he turned farm-hand, transplanting rice for other people.

分析:芒种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般在公历的每年6月6 日或7 日前后, 正值初夏时节。如果直接翻译成“mangzhong”, 必然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译者通过意译, 将“芒种”译成“early each summer”, 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4

原文:“你, 是呀, ”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 “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译文:“Yes, we have to part, ”he answered feebly.“There’s somebody willing to 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

分析:“出典”在中国文化里, 指“将人或物作抵押换钱用, 亦可赎回。”原文中指她的丈夫将她典给秀才家三年, 以换取一些钱财, 维持家里的生计。如果将“出典”简单地译为“lease”或者“pawn”, 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译者结合原文中的语境, 对出典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译为:“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更加易于外国读者理解。

例5

原文:…… 人要沉默老实, 又肯做事, 还要对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译文:……She must be honest and hard-working, and obey the scholar’s wife.

分析:低眉下首本意是低着眉垂下头, 在中国古代, 常常指下对上恭敬顺从。原文用于描述秀才家典妻的要求, 必须对大妻恭恭敬敬、听话顺从。译者将低眉下首翻译成“obey the scholar’s wife”比较符合原文的语境, 以易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6

原文:而且, 此刻的儿子, 还在‘阎罗王的簿里’, 谁保的定生出来不是一只癞虾蟆呢?

译文:Who knows what she’s going to have? It may be just a little toad!

分析:在中国文化里, 阎罗王被视为阴间的主宰者, 可以掌控世人的生死轮回。原文中秀才家的大妻不满春宝娘怀孕一事, 借用阎罗王的传说, 咒骂她肚子里怀的不一定是人是鬼, 更不要提一定会是儿子了。译者将“还在‘阎罗王的簿里’”意译成“Who knows what she’s going to have”,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中阎罗王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 避免了歧义。

3.3 交际维

顾名思义,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体现在交际层面, 即译者需要确保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目的在译文中得到了良好地体现。“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 都是毫无用处的” (Nida, 1993;谭载喜, 1999)

原文中的多处描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张培基在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之上, 尽可能充分地传递了原文信息, 较好地实现了交际目的。

例7

原文:但在路上, 遇见了沈家婆......

译文:On my way home, I came across Mrs. Shen, the matchmaker...

分析:根据原文中的上下文语境, 沈家婆是媒婆, 为两家人的嫁娶之事牵线搭桥, 撮合婚姻。虽然原文没有明确说明沈家婆的身份, 译者在翻译时对沈家婆的身份进行了说明, 译为“Mrs. Shen, the matchmaker”, 使原文的信息传递更加完整、准确, 利于外国读者理解。

例8

原文:这一晚, 她和她底丈夫都没有吃晚饭。

译文:That evening, neither he nor she felt like having supper.

分析:春宝娘离开的前一晚, 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吃饭,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两人没有吃饭这一事实, 而是两人都没有心情吃饭。译文准确地传达了两人没有吃饭的心情这一深层含义。与原文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例9

原文:“你真是一个不懂事的丫头, 黄胖还有什么东西给你呢?

译文:“You’re just a silly girl. What can the“Yellow Fellow”give you?

分析:根据上下文, 沈家婆指责春宝娘不懂事, 并不是指不懂事的本意:不听话或者让人费心的, 而是指春宝娘太傻, 一心惦记着自己的儿子, 宁愿在家里受苦挨饿, 也不愿意去秀才家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译者将“不懂事”译为“silly”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例10

原文:……她却怨恨她自己肚子底不会还债了。

译文:... she began to blame herself for being barren.

分析:秀才家大妻对于春宝娘怀孕一事, 心有嫉妒之情, 同时也怨恨自己无法怀孕生育, 否则不至于此。大妻说自己的肚子不会还债, 意为自己不能生育 (being barren) , 而不是真正的还债 (pay one’s debt) 。译文准确地传递了这一信息内容。

4 结束语

通过“三维转换”视角对《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译文与原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无论是语言层面, 译文的句式形式、结构风格与原文高度统一;文化层面, “芒种”“出典”“阎罗王”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其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到了准确地诠释;还是交际层面, 原文信息的深层含义在译文中得到了明确完整的传递。这些都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这一成功案例将为今后的翻译作品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角。

参考文献

[1]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关于母亲的散文:母亲的架车 篇3

我们姊妹多,小时候没人照看,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就用架车拉着我们。车厢的后头用长板凳堵住,怕我们掉下来。

下地回来,架车厢内塞几团红薯秧或青草,我们趴在红薯秧上,用红薯叶的柄给妹妹做项链,妹妹还挑剔二哥做的没大哥做的好看。

母亲不会骑自行车,出来进去离不了她的架车。拉庄稼拉土拉我们。

母亲的架车结构很简单,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架车框,下部是两个轮的下盘。

为了买架车,母亲攒了好长时间的钱,下盘80元,框子50元。

父亲病了,母亲天不明就起床给我们做饭,嘱咐大的看好小的。母亲用架车拉着父亲到县城的中医院看病。回来时天上都有星星了。

母亲很爱惜她的架车。车框上绑着自行车外胎,车厢内垫着化肥袋子。挖茨淮新河的时候,要各家带上架车,母亲舍不得,不想让父亲带,但又说不出口,父亲是队长,自己架车都不愿意出,咋让别人出。父亲从茨淮新河回来的时候,人廋了一圈,母亲不去看父亲,先跑到她的架车跟前,仔仔细细地看。

母亲的架车用坏了几个,坏了的下盘也有用。

那些年,家家都种麻。秋天,麻去根去叶,一捆捆的捆好,放到河里沟塘里,一层摞一层,上面再压上土,沉到水里。十来天,麻就沤好了。沤好了,就捞上来,一根一根地剥。这时候剥掉的麻很脏,得到河里反复地洗,把外面的一层皮洗掉,洗的白生生的。搭在绳上晒,晒干了,就可以纺麻线了。这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沤麻、捞麻、洗麻的活都是母亲干。

我们几个小孩把晒干的麻湿上水,平铺在地上,麻梢的一头压块砖头。我们在麻根的一头放个钉把,钉把齿朝上,把很宽的麻破成细丝,然后往怀里拉,一条条细致均匀的麻丝就破好了——我们称之为“破麻”。

母亲用我们破好的麻纺麻线。纺麻线用纺车。我们睡醒了好听见母亲的纺车响。

麻线纺好了,还要合成麻绳。这时候就用着了母亲架车的旧下盘了。

母亲把旧下盘的外胎内胎把掉,架车框倒扣在地上,旧下盘放在车框的轴槽里。一头是合绳的两根铁锭,中间用很结实的线连接。母亲用一根棍搅动下盘的轮子,50米外的麻线一点点的上劲,等劲上到我们手里的时候,就朝母亲摆手,母亲麻利地把两股绳合在一起,再搅动轮子,我们感到劲上到手里时,再朝母亲摆手,母亲就把合好的麻绳系在旁边的树上。

父亲去世后的几年里,母亲重复着纺麻合绳的工作。

母亲的春节散文 篇4

母亲的春节是儿子最想往的梦境。

我小时候,每当春节即将来临,母亲就在不停地忙碌着,那时生活很贫困,但母亲会想尽一切办法,使春节的餐桌上丰富多彩。母亲盐制的咸菜,母亲干煎的黄花鱼,母亲蒸的开花大镘头,母亲做的油茶面,等等这些都是我童年的向往。以至于到今天,见到这些东西会立即唤起我对那童年的回忆,但回忆最多的还是母亲对我的爱!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一九六0年,那年我五岁。国家闹饥荒,天灾人祸,家家吃不饱饭。父母决定将我送到乡下爷爷家。那是快要过春节了,爷爷从黑龙江大山沟里赶来接我。母亲舍不得我,一直送我到沈阳,在沈阳火车站就要分手了,我哭闹着不愿离开母亲,爷爷抱着我,也是老泪纵横,望着母亲远去的身影,我在爷爷怀中嚎啕大哭,我那撕心裂肺的呼喊,使本已远去的母亲飞奔回来,从爷爷怀中一把抱起我,嘴里喃喃的说道:“不去了,不去了,饿死也不去了。”我抬头看到母亲两行泪水滚过面颊,那么坚韧的脸庞上布满了痛苦的神情,我不再哭闹,安静下来。这是我记事后,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是要过春节的前夕,我告别母亲与全国千万知青一样,上山下乡了。母亲送我走那天,六神无主,劈柴削去了半个手指,至今母亲那手还落有残疾。接下来母亲因我在乡下受苦急火攻心,左耳耳膜穿孔,至今听力受损。如今我想想这些母亲为我的事,心中就沉掂掂的。世上母亲是最伟大的。儿子无论怎样做都是难以回报的。

六年前还是临近春节的日子里,父亲走了。母亲从此天涯孤旅,形影相吊。为了安慰母亲,我就搬到母亲家与母亲同住。然而有知识的母亲六年中创造了奇迹,再次塑造了我。

那是2009年的春节前的一天,我宽慰母亲说道:“快过春节了,您老人家想要什么礼物,儿子给你买!”此时睿智的母亲是这样回答了我的话:“儿子,妈妈什么礼物都不要。你爸走了以后你来陪妈,妈很欣慰,但你因吸烟造成每天清晨咳嗽,妈听了心疼。你要送妈礼物就把烟戒了吧。”接着母亲又鼓励我说:“我相信我儿子能做到。”当过军医的母亲太会做思想工作了。我当时掐掉手中的烟向母亲表示,再不吸了。从此我戒去吸了35年的烟。到现在五年了,我再没有吸过一根烟。现在身体也好了,不再咳嗽了,心肺功能特好。吃的好,睡的好!这几年加入驴友群,打太极,登泰山,上华山年轻人都不如我,我由衷的感谢母亲。

2011年春节前,母亲与我说,“儿子你学古筝吧,孩子们全在外地,房屋里太静了。”我遵母命,拜师学艺,母亲每天晚饭后都告诉我:“来一段,我要听筝咪一会。”三年来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已成功的考完了八级古筝,回想学习过程,完全是母亲一点一滴,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学习,使我一个五十六才开始学古筝的人,顺利的完成了八级学业。这里我要自豪骄傲的说一句,我之所以学有所成,是因我有一位伟大而又有知识的好妈妈!她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不断的再次塑造我!一次与母亲聊天,母亲道出了心曲,母亲说:我之所以让你打太极,学古筝,是让你消除烟瘾,手脑活动,有利于你的健康。如今家人看到了我健康的身体,都夸母亲了不起。

生活中每天清晨我都要写一个小时的书法,母亲是一位细心的医护工作者,那时她就会拄着拐杖,蹒跚着到我面前,送来一杯枸杞蜂蜜水,那一时刻,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我深知,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我都快要六十了还有母爱,我常在心里大声呼喊:谢谢你老娘亲!

又要过春节了。一天,母亲在我不在家时,戴上老花镜,摸索着给我的衬衣缝扣子。当我从外边回来时发现母亲在我的床上,穿着单薄的衬衣滚来滚去,我惊诧母亲的动作,忙扶起母亲问到,这是做什么?母亲沮丧地说:“我犯错误了,缝衣的针丢了,我怕扎了你,想找到它。”当时我哽咽了,我说不出话来,我背过脸擦去泪水,我不敢说话,怕失声,我把母亲从床上扶下来,我用一百二十分的细心,终于找到了那颗针。我把那针收藏起来,那是慈母手中针,那是一段铭心刻骨的爱,那是一个刻骨铭记的故事。我会把这个故事在我们家世代传下去!

今天是阴历二十一了,就要过春节了,母亲对我说,你写个对联吧,一定要写适合咱家用的,要喜庆。说到适合我家,我要说说我家的特色。

我们家,我与哥是连襟,同娶一家姐妹。姐妹生了一龙一风。儿辈又生了一对男女。四室同堂,其乐融融。

为此我的春联是这样写的:

家有一老好有一宝宝中有宝贝宝贝宝贝贺新岁

室有兄弟娶有姐妹姐妹生姐弟姐弟姐弟迎亲春

横批:幸福人家

母亲的味道散文 篇5

母亲的味道散文

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十多年里,每天一日三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即便没有大鱼大肉,对我而言也是鲜香可口。工作后,陪伴母亲机会少了,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话里短暂问候,而回到家,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熟悉的饭菜香味。

母亲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勤俭节约、贤惠持家。过去,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一边到工厂做工,一边将我和两个姐姐拉扯大。家里烧火做饭、屋前屋后全靠母亲一人打理,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母亲为我们做的每顿饭,总是毫不含糊,无论是大菜小菜,都是认真对待,她总是笑着说“味道不好多担待,重要的是吃饱”。殊不知,这种味道,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味蕾。如今,走遍大街小巷,吃过大小餐馆,最想念的依旧是母亲饭菜的味道。

母亲性格坚强、刚毅,即便处境再艰难,她依旧乐观对待。2月,父亲病故,给整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全家人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那段时间,我、两个姐姐昼夜陪在母亲身边,和她聊天,以缓解母亲的痛楚。到了6月,我到单位报到的通知来了,即将远行,唯一放不下的便是母亲。母亲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疑虑,临行前,早早的给我做好午饭,特意做了我最喜欢吃的西芹炒肉、苦瓜煎蛋,并告诫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家里的事不用担心,一切有她……那顿饭,足足吃了一个钟头,也是父亲走后吃的最温暖最踏实的一顿饭。

后来的日子,母亲渐渐的走出伤痛,并撑起了整个家。为外孙满月办置用品、重新装修房子、为二姐出嫁操办喜事……母亲在一件件张罗的.喜事面前,笑得合不拢嘴。

而生活却更像一场游戏,你永远不知道等待着你的到底是欣喜或是忧伤。今年中秋那天,母亲做饭中途,轰然倒下,昏迷不醒,经医院诊断为颅内脑动脉瘤,随时危及生命。得知消息后,我头脑一片空白,那一刻任凭怎么坚强,眼泪就是不争气的往外流,脑海中不停闪烁母亲的画面,那是一种生离死别的提心吊胆。母亲送到急症室后,我待在门外,一宿没合眼,时刻等着医生的召唤。好在上天眷顾,母亲手术很成功,肿瘤被彻底切除,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手术后,我请年休默默守候在母亲身边,给她喂药、翻身子、捏背,照顾得她满脸堆笑,病自然也好得快多了。

也许是看着儿女们都在身边,母亲像小孩子一样耍起了“小性子”,总是唠叨医院饭菜又贵又不好吃,不及她自己做的味道,为哄她开心,我们都应声答道:“是是是,现在多吃点,养好身子,以后才有机会早一些亲自下厨”。母亲出院后,没有修养几天,就开始闲不住了,便试探着给小外孙做早饭,偶尔炒两个小菜。

前不久回家,母亲特意早早的让姐姐买菜,打算亲自做饭,即便我在电话里再三嘱咐不让母亲干体力活,但是她还是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回绝。当我在家里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时,一股浓浓的香味汇成的暖流萦绕心间,久久不能忘怀,那是一种独特而又别样的味道。

母亲的菜园散文 篇6

去年寒假,在瑞安老家的一天中午,我午觉睡得正香,忽然一阵急促的叫喊声和敲门声竟把我从甜美的梦乡中惊醒过来,原来是三婶叫我赶紧去菜园给我母亲送把伞。

我听后不禁疑惑不解,因为几年前就听说老家的庄稼地除了部分被抛荒外,其余大部分早就被村委会统一承包给外地的商人了,哪还有属于自家的菜园。但眼看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我就顾不得细问三婶,赶紧加快步伐,沿着那条既熟悉又陌生的山路,飞快地跑向母亲所在的菜园。

那是一条我再熟悉不过的山路。记得,小时候就读乡里小学、初中,每天都要步行经过此路。沿途到底有多少级上下的石阶,我都几乎烂熟于心。而从那条山路的一个分岔口右转,再上坡步行百余米就可望见母亲的菜园。而这条分岔路也曾是我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去山地劳作的必经之路。但如今,这条通往母亲菜园的山路,竟变得如此的陌生。道路两旁大树参天,枯枝遍地,半身高的灌木丛处处可见,杂草和苔藓更是长满层层台阶,这一切又仿佛在时刻提醒着我要小心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不曾料到,这里的山地竟荒芜到如此境地,而母亲却在这荒芜的地方开辟出一块崭新的菜园。

一路上,记忆的闸门被用力地拉起,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历历在目,如潮水般涌入我的大脑,久久不能平静。然而,比较起来,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我小时候跟随母亲一起劳作的情景。母亲出身在贫民的家庭,从未上过一天学,从小就开始帮外公外婆干农活、做家务。在她看来,人唯有拼命劳作才能赖以生存,劳作仿佛成为她的天职和生命。母亲平时在家休息时话不多,我从未见她严厉训诫过我;但一到劳作时,她就会先让我在旁边观摩她怎样劳作,凡是我还没学会的,她会不厌其烦地教导我,怎样锄草,怎样培土,怎样起垄,怎样拔秧,怎样插秧,怎样耘田,恨不得把劳作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我。我小时候,母亲还没有指望我将来靠读书吃饭,她只希望我将来能通过劳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后来,母亲才慢慢懂得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故逐渐让我多读书少干活。但我至今还对儿时的劳作记忆犹新。

不出几分钟,我就一眼看见一块菜园,它虽然总面积不过30平米,但是却格外光彩夺目,整个园地被分成一垄一垄,像列队士兵整齐地排列着,每一垄都间种着芥菜和萝卜。在那块菜园里,我完全不见冬天那寒气肃杀的气象,只见母亲正弯腰给菜园施肥。于是,我大踏步地走到母亲的身边,为她打伞遮雨。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又惊又喜。

我说:“妈,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母亲抬头望了望天,回应道:“孩子,你先回去。妈没关系的,过会儿雨就会停了。”刚说完,她又低头弯腰,迈着匀称的脚步,一手用铲子在菜苗旁边轻轻地挖一个小坑,另一手拿着掺和肥料的水壶往小坑里浇灌了一两下,接着她不慌不忙地从一垄走到另一垄,继续心无旁骛地给菜园施肥。在一旁的我,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劝解她明日再来,但她却说明天没有时间,因为今天下午就要回城里的大哥家,帮正在上初中的侄儿侄女烧饭吃。果然不出母亲所料,没多久雨就不下了。随后,在我陪同母亲去不远处的山沟里舀水的途中,母亲跟我聊起了为什么决定今年开始在老家重新开辟一块菜园的缘故,以及为什么选择这块土地作为菜园的缘由。此外,母亲还跟我谈起了明年她将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菜园。对于未来,母亲总是怀抱梦想,从她的身上我永远能找到信心。

也许是母亲的`辛勤劳作感动了天、地、物,连那些经常出没在山地里的野猪和野兔竟也没有来破坏母亲的菜园,结果母亲菜园里的芥菜和萝卜都长势喜人,甚至连杂草也几乎找不出来,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当母亲即将离开而回望着自己的菜园时,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于母亲的散文 篇7

我的母亲

父亲我写过,而且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次,因为他是那么丰富,那么具体,那么,让我依恋。

而母亲,我好像从未写过。

因为从小到大,只要静心想到她,我就有抹不完的眼泪。

也就是说,我从来不该真正面对那沉重的母爱。

这两天声音嘶哑,打电话被母亲听到,她那着急、焦虑的语气让我实在没办法安慰,然后,不敢打电话给她。

刚才吃晚饭,我又拨通家里的电话,母亲一接住就问喉咙,说:我都不敢给你打电话,怕你多说话……后边的话再没听清,因为我在努力控制我的情绪,怕自己哭出来。

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家可以不顾一切,家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我和弟就是她生命的支撑。

在很艰难的日子里,我和弟却在同类孩子中有着绝对的优越感,因为母亲,什么都给我们最好的。

而我们,知道那个最好,是母亲在不容易的情况下所给的,也就倍加珍惜。

我们的懂事和优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母亲最大的快乐。

印象中有这么一件事,不知是几年级了,反正很小,妈让裁缝给我缝制了一身大红色的背带装,定着大大的白色纽扣,很漂亮,我穿着时妈妈高兴的看了半天,然后拍拍我的头,让我上学去。

去学校的路上,我买了个修铅笔的小刀,就是不知快不快,当时身边有棵大树,有阴凉,天很热,我靠着树就坐下了,想起用小刀削削那树皮,可怎么也削不动,心想着那小刀不够厉害,无意识中,我就用小刀一下一下划开了我裤子上的膝盖部分,这下,一条条口子证明了小刀还是挺锋利的,我心满意足的上学去了。

谁知回到家暴风雨就来了,母亲看着那被划破的裤子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划的,再演示了一遍,还没说完,笤帚把就上来了,教训也来了,总之两层意思:一是新衣服怎么那么不爱惜,二是划破了自己的膝盖怎么办,我也没回答,因为笤帚把打的疼嘛,我只是哭。

但是没过几天,一套一模一样的新衣服放在了我面前,妈说:穿上吧,过两天就六一儿童节了,我总不能让你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过节吧。

当时我脸很红很烧,想起母亲那时时处处节省的样子,干活吃力的样子。

印象中,每学期开始,母亲都要领我去村上当时的“大合作社”,(就是个较大的商店)给我买一整套崭新的文具,再让我穿一身新衣服,背上爸从县里新买的双肩书包,拿一把新笤帚,去开学报到。

呵呵,去时像个公主,回来就像个卖炭的,而且,还得挨顿小打。

因为我在学校认真的扫完地后,总会丢了那把家里最好的笤帚。

总之,我的小学生活是快乐的,骄傲的,拔尖的,也是经常挨打的,因为孩子嘛,总是有那么一种好显摆的气,好挨打的茬……

然后,到了中学,我的成绩让人由骄傲到焦虑到任其发展,再加上我的性格,母亲再也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只是用那个眼神一直鼓励我。

农村的人,很忙,可是我的住校生活,母亲的探视最有规律最频繁。

每周三第四节课一下,就能看到母亲那热气腾腾面庞,捧到那热气腾腾的馒头。

不同的是,母亲的面庞毫无呵护,而那馒头,却包裹层层……那个时候,只要母亲看到我,眼神就一瞬间也不会离开我的身上。

记忆中有个母女四目对视,四行热泪的镜头定格。

那是初三的一次模拟考,我没打到预期目标,妈一到学校,我就无言,无颜,低头领母亲走到宿舍,一看那精心准备的饭菜就哭了,转过身却发现,母亲已清泪两行。

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哭,她说:“学生的住宿条件什么时候能好点啊!那么差的环境,你的情绪有那么差……”

记忆中还定格了一个画面,是我星期天骑自行车回家时看到的,春耕时节,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是那么热闹,细看每一家田地上,耕作的任务,男人和女人的分工是那么明确,而在远处,有一个身影,却是那么孤单,而又那么坚韧。

那是我的母亲。

父亲在外,母亲一人包揽了了所有的活计。

从精细的西瓜种植到繁重的拉土平地,她有女人的细心,又有男人的魄力。

从简单的小麦种植,到高深的果树选培,她有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又有进取者的肯学肯干。

我们家的生活多姿多彩,别人认为是我爸在外有工资,而我们却知道,是因为母亲的勤劳致富。

千万别认为我的母亲天生就是一块农民的好料,母亲在生下我之前,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要做农民,她一直在外上班。

在工厂做过车间技术员,后来到电厂又做技术工,现在她还保留着自己的许多老照片,有自己的领导,同事,朋友。

无论是工作照还是生活照,发黄之中却透着当时的时尚之气。

而时代的问题,让她停业在家了,既做了农民,她就像模像样,甚至比农村一直种地的妇女还要地道,还要能干。

是母亲,教会了我安身立命,教会我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寻找成功的喜悦。

也正因为母亲有在外工作的经历,她不沾染农村妇女的好多传统陋习,妯娌之间的小小计谋,斤斤计较,她看的非常简单和不屑,虽然有时也觉得委屈,只是淡淡谈起。

母亲,给我的概念,是永远无休止的忙碌。

忙碌着春耕秋收,忙碌着维持生计,忙碌着锅碗瓢盆,忙碌着桌台小院,忙碌着老公公挑剔的饭菜,忙碌着孩子们赖着不做的家庭作业,

现在,又忙碌着小孙子的一天天成长还有启蒙教育,忙碌着儿子儿媳在外一天等待着的温暖环境,忙碌着老爸康复不久的身体照顾……

而我的母亲,纯粹的因为劳累,已倒下了两次,她的腰部,脚部,长满了骨刺,她的眼睛,泪管堵塞,经常流泪。

而她的药,总是别人催了提醒了,她才记得喝。

去年领她去西安看病,当老教授拿着那长满骨刺的X光片向我解释时,我的心如刀绞,最后,老教授总结:“这都是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所致,就像人老了眼花耳聋一样,不可能完全康复,只能维持保养。”我再也控制不了我的眼泪,而母亲,没事一样,好像还在庆幸自己没得什么大病。

随后,我躲在厕所里哭了好久,就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歇不下来。

但愿,母爱在可以轻松的岁月里,别再那么沉重!

迟来的爱

江南的小山城夕阳向晚,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沉静中透着许些庄严和肃穆。

有归巢倦飞的小鸟在空中悄然飞过,留下几声鸟鸣。

我在这座小山城开了一家咖啡店,至今有五年了,生意做的红火,来咖啡店里消遣的人们,多是年轻人,要么单身,要么成群,要么成双成对。

一年一年的过去,顾客换了一批又一批。

店里轻柔的音乐混着咖啡的味道,还有顾客们故作深沉的盈盈笑脸,在我的眼前成了一幅幅情景各异的图画。

在这里,我品着他们的人生,叩问着自己的内心。

一天天滑落的时光,在我眼里变成了一场又一场久违的心事。

今年,我已经二十六了,慢慢步入大龄。

可是,对于男孩,又有什么呢?男人越老越沧桑,越有韵味,我自嘲着。

正当我静心冥想时,手机清脆的音乐响起,我看了看,旋即摁下了拒听键。

那是一个烂熟于胸的号码。

“剑锋,在干嘛呢?这么严肃!”

我的所谓女友晓梅,袅袅婷婷的向我抛来媚眼,一身裙装裹住苗条身材。

“没事,你怎么来了?”

我漫不经心的问道。

晓梅,大学毕业刚半年,貌似喜欢我,可我对她没感觉,或者说,在我眼里,晓梅虽然漂亮,但是就如一个花瓶,没有什么内涵。

“我来看看你啊,有点想你了。”晓梅自己斟了一杯咖啡,转动着杯子,煞有其事的看着我。

晓梅的家就在咖啡店隔壁,晓梅因为经常光顾咖啡店,所以就跟我认识了。

我掏出一根烟点燃,吐出一个个烟圈。

然后,望着空荡荡的吧台说:“晓梅,你帮我照看客人吧,今天顾客不多,我出去一会儿。”

晓梅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乐意效劳。”

晓梅乐颠颠的,认为这是她表现的最好时机。

我出去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

靠街角的酒吧里,灯光闪烁,音乐震耳欲聋。

我的中学同学来了很多。

但是,在众多人中,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她,我的初恋月琴。

我举杯向她敬酒,月琴大方的碰杯,然后一饮而尽。

我喜欢月琴,一直到现在。

月琴已经不是学生时代的样子了,一头干练的短发,一身精致的职业装,圆脸上依旧是那一双神采飞扬、顾盼流转的眸子。

我的心,瞬时又活了过来。

我邀请月琴到我的咖啡店里坐坐,月琴很高兴的答应了。

但是眉宇间,我发现月琴总是有悲伤的影子。

看见我领着一个女人走进了咖啡厅,晓梅给她倒了一杯咖啡,便悄悄地离开了。

那年,我喜欢月琴,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事。

可是,月琴不喜欢我,后来听说月琴有了恋人。

这时,电话又响了,那行熟悉的数字再次跃入眼帘,我皱了皱眉,又挂了电话。

“是你的母亲吗?剑锋。”月琴在一边轻声问道。

我的很多事,月琴是知道的。

从小,我的母亲,对我苛责有加,我努力表现自己,却总是换不来母亲的赞赏。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满分,我兴冲冲的跑回家,拿给母亲看。

我记得,母亲的脸上是不带丝毫笑容,冷冰冰的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耳边回响:“剑锋,你的满分是我意料之外的,你根本不可能考满分,要凭自己的本事,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母亲一字一句的说道。

母亲的话,在我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我跑出去,撕了试卷。

然后,跑进自己的房间。

母亲是一个南方乡下女人,身材矮小,印象中,她总是挽着高高的髻,前额是一层薄薄的刘海,似乎要努力遮掩因风吹日晒而留下的皱纹。

不止一次了,母亲给予我的打击,都是狠狠地印在我的心灵上。

我是一个男孩,渴望母亲的赞美和肯定。

可是,每次母亲那冷冷的不带感情的话,都深深地烙在我心上,是一生痊愈不了的殇。

而我的父亲却仁爱慈祥,我每次向父亲哭诉心里的委屈,他总是百般地安慰我。

然后,在乡间小路上便留下了我跟父亲那相依相偎的身影。

我总想,父亲为什么能跟母亲在一起,他们两个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母亲要强,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而父亲,在母亲的身边却显得懦弱而又没有主见。

也许,是两个人相爱,这些都不算什么吧?可是,我明明看见,母亲对父亲,也是如待我一般冷淡有加。

我离开家中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不曾回去看望母亲。

父亲已在我十五岁时染病身亡,我欲哭无泪,在这个世上,对我最好的父亲,就这么离我而去。

离家时,我认为再也不会见母亲。

尽管她对我有着养育之恩。

可是,年少的记忆过于悲凉。

我不想再次揭开伤疤,让我的尊严无处可觅。

我依然记得,离家时,母亲欲言又止。

我还见她偷偷擦拭眼睛,想来是一个人在家会感到寂寞吧。

走出大门的时候,母亲把一个白底蓝花的包裹寄到我手中,红着眼睛说:“你到车上再打开吧,是一些吃的。”

母亲的伟大散文 篇8

一直想给母亲写点什么,可每次坐在电脑跟前,不知道从何写起。重阳节刚过,我想在老人节留下母亲曾为我做过的点点滴滴故事。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慈详善良,颇受亲朋好友的欢迎。年青时的她屋内屋外都是一把好手,可谓家务活“样样精通”,连编织背篓、簸箕等男人们干的活她也毫不逊色。记得我上学时,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家里活全靠母亲一人肩挑着。插秧、割谷、种麦、掰玉米等“一条龙”似的粮食作物都由母亲耕耘辛劳作,我只能在节假日给母亲当个小帮手,那时在我的眼里母亲一年四季一刻也没休息过。

母亲有四个娃,前面三个都是女孩,最后生下了我这么一个男孩,所以自我呱呱坠地,家里人都宠着我、捧着我,我似乎在“温室”里成长着,也正因为如此,为我后来落下“病根”—我的动手能力极差。母亲非常重视学习教育,那时候家景并不宽裕,然母亲都让姐姐们上完了中学,还让我拿到了大专文凭。我听老人们说过母亲因为“地主成份”,学习成绩很好的她考上师专却没让她教书,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早上天刚濛濛亮,母亲就催着我和姐姐们起床,拿着课本到屋后的竹林里看书,母亲就蹲在土灶边升火做饭。我们为了让母亲听到自己在看书,故意不着边际大声朗读着课本,母亲有时喜滋滋地从屋里出来看我们学习的样子。

可能家里就我一个儿子缘故,母亲疼我多一些。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每年快到年关时候,家家户户都杀了年猪,每次做饭时母亲都悄悄把拌有米粉的肉块放在我的碗底,不让姐姐们发现,那时的我象作贼一样端着碗跑到别人瞅不见的.地方吃,当然如果心情高兴,我也会让姐姐们帮衬着吃,总之那时的我在家里有很强的优越感。

农村的冬天比较冷些,上床前总感觉所盖的被子酷似冰窖,因此小时候睡觉前养成了一种依赖习惯,总喜欢让母亲先暖暖被窝,抑或躺在母亲的两腿之间才能安然入睡,母亲每次都纳着千底鞋哼着百听不厌的老歌其乐融融地做着这样的事,在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下我慢慢长大。为了能让我考上重点中学,母亲费了不少周折让我复读小学六年级,屡败屡战终能如愿后,母亲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为了能上大学,母亲借款让我读了一所上了委培分数线的水利学院,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母亲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后来我有幸到了南疆参加工作,母亲的牵挂仍然无时无刻都在身边,每次打电话她都要反复叮嘱:“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成家有了孩子后,母亲还专程千里迢迢来帮我带孩子,她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过得幸福美满!

母亲的等待散文 篇9

母亲是个农村老太婆,今年虚岁85了,依然健朗,耳不背,眼不花,满口牙齐整整的。她能一口气在副驾上坐十几个小时,陪我把车从珠海开回来。中途,我说吃顿饭再走吧,母亲说,趁天还没黑,等一等,回到襄阳了吃牛油面吧。我说,要等半天哩。她说,等,是好事咧,有盼头、有指望,不打瞌睡。回到襄阳,已是夜半时分,她居然吃了一海碗面条,喝了一海碗黄酒。事后,她把嘴巴一抹:“还是襄阳的面条好吃,黄酒好喝。总算等到了。”

母亲是个不放隔夜活的人,即使再苦再累,她都要把当天的活路做完。她说,活路会越放越多,力气不是钱,是用不完的,今天的事不能放到明天做。所以,家里从来都是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可在她的生活里,等待,又是她一生中始终不改的人生信条。她常常说,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冇得的莫强求,是你的,总是能够等到的。

她生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个,我是长子,后来她连续生了三个姑娘。父母还想要个儿子,后来她又两次小产,母亲的心里难免空落。伯母说:“她婶娘,算了吧?身子虚,家底又薄,生多了不好养哩。下一个还是姑娘呢?”母亲一笑:“家里粗菜淡饭总是有的,养伢跟养猪是一样,多一张嘴,加一瓢糠就是了,说不定下一胎就是儿子哩。生伢就像押单双,我不信等不到一个儿子。”果然,在我读初二的时候,我弟弟出生了。

连我奶奶,我们一家有了八口人,算是家大口阔了。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口粮成了父亲最头疼的事,他因此常常猫着腰抽闷烟。母亲说,愁么事哩,比“五九年”还苦?吃个把月红薯,等几天,小麦不就出来了?穷人的命大,饿不死人的。

红薯吃得我们一个个成天反酸水,小妹妹吃青菜时,就是吞不下去,直翻白眼。父亲是个不善言语的人,看见瘦骨伶仃的小女儿,直抹眼泪。母亲说,不是都好好地么?都还活着,哭个么鬼!她不吃,只怕是还冇饿到底,等她饿急了,狗屎都能吃三堆。话还没说完,她自己抹眼泪了。

那些时,每到初夏时刻,我都会“打皮寒”,“打皮寒”学名称疟疾。这病的症状时寒时热,冷的时候,盖几床棉絮都冷得瑟瑟打抖,热起来,满脑壳都是豆子大的汗珠子,半个时辰后又发烧头疼,每隔一天发作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十天左右才能停歇下来。家里没钱医治,母亲每次收工回来,就到床头问我:“冷过了冇?”我说头疼。母亲端来一盆凉水,将毛巾打湿后,叠成条状,敷在我的额头说:“我的儿造孽啊。冇得事的,等几天就好了。等你不打‘皮寒’了,杀只母鸡给你炖汤喝。”我晓得母亲要我等,不是漠不关心,也不是诳我,她实在无奈,拿不出给儿子看病的钱。她没有高烧会烧成肺炎的常识,经验告诉她,但凡是打“皮寒”,冷热几个周期就好了。不过,她也舍不得杀老母鸡,老母鸡的鸡屁股就是农家的小银行,母亲指望它换油盐。

后来,我到省城读大学,隔壁邻舍说,莲芝姐,儿子是湾子里第一个大学生哩,你是熬出头了啊。母亲一笑:“世间还长哩!等他毕业分配回来就好了。”其实,母亲一直都没有指望我工作后对家里有帮贴,她觉得,乡里的日子,只要有一碗糙米、一把青菜,就能捱过去,而我去上大学,给她的,是一份虚幻的名望,她知足了。她说等我毕业工作了,她就能享福了,所以,她等我出人头地了,等我光宗耀祖,我的顺畅,我未来的婚姻、家庭、子嗣,对他们而言,远胜过一瓢一碗粮米的回馈。

我毕业了,母亲没有等到他的儿子荣归故里,我被分配到一座远离家乡的城市当教师,母亲因此得了一场重病,父亲请了一帮“菩萨”在家里装神弄鬼、磕头烧香,终不见好转。一日,母亲说,给JM发电报吧,我就等他回来。

我急匆匆辗转回到家时,母亲躺在竹床上,骨瘦如柴,气若游丝,意识已经模糊。煞黑时分,她清醒过来,艰难地伸出双臂,把我抱在她的怀里:“儿啊,我是等你回来跟我收尸啊。要不我就走了。”

这是我记忆中,母亲给我唯一的一抱。有一年,她来我工作的地方,得了肠炎住院,挂完点滴后,我抱她起床。她轻轻地推开我:“只有姆妈抱儿子的,哪有儿子抱姆妈的?”她拍了拍左腿,“我还行,等抱孙伢子哩。”我躬下身给她系鞋带时,她摸了摸我的后脑勺:“孝心儿子。”我起身后,见她的眼眶里满是泪水。她在农村里见多了儿女骂爹娘“老头子”的,儿女不给年老的父母治病的,她没想到他的儿子居然会给她系鞋带。我笑她总爱动感情,爱哭,她用袖头擦了眼睛,自顾自地说:“我冇想到你还会跟我系鞋带的。我还要等你媳妇给我洗个头。”

我的母亲一直都在等,等我们长大,等我们成家立业,等我们有出息……这些等待是她生命中的一道彩虹,可是她已经病入膏肓,这场无法预知的风,把她心中的彩虹吹的无踪无影了,她原先的等待似乎都毫无意义,最后的等待,竟然是等她的儿子回来给她收尸。

我请来在卫生院工作的同学给她挂点滴,同学安慰她,说她就是体质太虚弱,挂几天吊瓶就可以了。母亲半信半疑,勉强一笑:“托你的福啊,我等菩萨保佑我了。”

母亲只是抑郁成疾,器脏并无大碍,两天后,母亲居然能吃干饭了。她对我说,你回单位吧,学生伢等你教哩,不能耽误伢们读书。末了,母亲说,隔壁的绍明小你一岁,都是生了两个儿女了,我死不了的,我还要等你圆房的。我晓得母亲一直在焦急地等待我能尽早给她添丁加口,过去,她不曾催促过我,后来也没再提起过。她知道城里的姑娘心性高,怕负担老人。她有些凄楚:“活吧,是你的负担,不等到那天吧,死了都不会闭眼睛。”

我心里泛酸,故作轻松地对她说,您托人帮我找个农村姑娘吧,只要会持家就行。母亲手一摆:“莫‘款’瞎话,娶个乡里的媳妇伢,祖祖孙孙都是农村人。”她叹了一口气,“别慌,心急吃不得热汤圆,我这条老命等得起的。”“款”,瞎说的意思,母亲未必不知道儿子在宽她的心。

两年后,我结婚了。新婚第二天,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媳妇闹得不可开交,死活要离婚。父亲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送她回去吧,交给她父母,离了算了。母亲说,一个姑娘伢,说话不晓得深浅,说不准就是一句气话,等几天再说吧。这一等,居然等来了峰回路转。尽管十年后还是离了,但母亲还是说我没有耐性,多磨几年就能磨平和了,哪能说离就离了呢。

对于我的前妻,母亲不是没有她的看法,但她始终都没有说过,也许在她的潜意识里,时间就是胶水,再不投缘的夫妻,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粘到一起,总是可以等到相安无事,直到白头到老的那一天。

因为溺爱,小弟顽皮,父母、姐姐拿他没办法。母亲说,给他说一门亲事吧,兴许媳妇伢能管住他。媳妇不仅没能管住他,他还对媳妇动粗,而且染上了的恶习,输掉了祖屋。母亲安慰儿媳妇:“他还冇‘醒黄’,等你们有儿女了,他兴许会改的。”

“醒黄”是俗语,指被孵化小鸡的种蛋还没有形成雏鸡的坯胎。待小弟的儿子出生后,他依然恶习不改。母亲说,儿啊,我家祖宗八代都是忠厚人,冇出过你这不成器的怪物,你也是做老子的人了,非要等你的儿子也学你抹牌不成?

就这一句话,触动了她的幺儿子,小弟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开始做正事了。

这恐怕是母亲一生中少有的一次说出不能消极等待的主张。如果说,原先的等待都是母亲对子女的原始的期望,那么,这一次的“不要等”,则是她对上行下效最为质朴的解读。小弟似乎“醒黄”了,怕他的儿子学他的模样。一日,办完父亲丧事后,说话不晓得轻重的小弟对母亲说,姆妈,你再等我三年,你走的时候,我一定体体面面地送你。母亲呵呵一笑:“只要你学好,等你一万年,活成老妖精都愿意。”

没文化的母亲一生信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在她的意识世界里,阴阳两界是平衡的,此死彼生,这边那边都有车来车往、穷人富人。父亲去世时,她没有我们料想的悲伤。出殡的前一天,我媳妇宽慰她,她微微一笑:“我跟这老鬼来生都会阴魂不散的,他到阴间还要缠到我的。他先过去给我占个窝,等我过去帮他洗洗浆浆,帮他倒洗脚水。他的眼睛不好,还要我牵他走夜路。”我媳妇禁不住一笑。母亲说,“你莫笑,说不定他现在就在鬼门关门口等我。”

上周,妹妹说,母亲夜里腰疼,兴许是肾结石。妹妹要打电话让我过去,母亲不许,说夜半三更打电话吵我的瞌睡,睡不了安稳觉,等天亮再说。天亮后,我赶了过去,母亲躺在床上,唧唧哼哼的,见我来了,还宽慰起来:“儿啊,我的命大,死不了的.。”她叹了一口气,“死了也好,你父还在那边等我哩。我不去,他有个头疼脑热的,哪个照应他呢?”

外孙女知道外婆不会生她的气,突然冒出一句:“他老人家说不定又娶了一个……”不等她把说完,母亲眼睛一瞪:“别跟老子瞎嚼牙巴骨,他一生都老实巴交的,他会等我的。”

在去医院的路上,堵车,我连续按喇叭。母亲说:“莫急,等一会不行吗?我得的又不是死人的病。司机都像你按喇叭,还不躁死人了?”

我在医院陪床,逗她:“方格要结婚了,你再去带重孙。”方格是她一手带大的孙子,还在上海实习,她常常念叨。她幽幽地:“怕是等不到了哦……”我笑她管了子女管孙辈,最后还要带重孙。她说,你莫笑我,水往低处流,天底下的老人都是一样的,像种地一样,种子撒了,等一场雨,籽粒饱了,等一个收割的太阳天。人活着不是想等死的,都在等快活日子。

母亲的嘴里,没有创造、进取,她的等,未必就是消极、颓废,她的所谓的等,其实都是无怨无悔的奔波,她就像一个拉磨的驴,围着她的儿孙,一圈又一圈地忙碌。我的母亲本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但在一些节骨眼上,她崇尚的总是等待,儿女一个接一个地成家立业,她就在一茬接一茬的等待中操劳。她说,穷人家过得日子,就是忙日子,有了盼头,等,就是享福。而这份不计回馈的等待,无疑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或许还有无奈中的隐忍,这也许就是她的宿命,指望在等待中,等来一份改变命运的机缘和侥幸。这机缘和侥幸或许是无望的,但正是这无望中的坚守,更能说明母爱的坚韧、大度和柔情。

书写母亲的散文 篇10

又是一年清明时,故去的亲人好象又遥远了许多,我突然的怕了起来,好怕时光模糊了,尤其是母亲凝固在我心中的那份记忆,于是赶紧收拾起任何别的烦脑和忧愁,去了墓地,离清明还有些时日,驱车前往倒是很顺利,车开到山水百鹤处,远远地,便看到山上爸妈的坟墓,热泪就突然夺眶涌出,一下子遮盖了我的双眼,爸妈啊,女儿又看你们来了……

来到墓前,只见两旁的小松树己长高好多,野草在风中摇曳着,想着下边就是我最亲的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强忍着痛轻轻的擦着墓碑,扯着野草,强忍着痛压上几绺钱纸,强忍着痛深深地磕了几个头,可我的心更是空空的摸不着边际,于是干脆在坟前坐下来 ,心里真的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 , 也只有此情此景,此时此地才能尽情的诉诉我心中的委屈和疲惫了。

想到母亲,更让人肝肠寸断,悲凉一下混乱了我的思绪,无边的痛楚窒息着我的胸口,我又一次不能自己,似海的波涛掀动我内心的悲恸,撞开我泪水的闸门,我仰天长哭,哭不尽人生的无常,哭不尽世道的艰难,哭不尽对母亲的思念和恨, 妈呀,你可知道,你用因你自己少女时的痛来教育我,让我没有了童年,没有了伙伴们那样的快乐,除了上学,成天被关在院子里不是看书,就是练琴,不许跟陌生人讲话,记得初二时我的作文在区里得了奖,那天下午回晚了,班主任送我回来,当你开院门时看到我的老师是个男的,连一句感谢话都没有,你那双刺人异常的眼光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妈,趴在你的坟前我就想哭,再不管人前强笑欢颜,趴在您的坟前还是哭, 妈,可知道女儿的苦辣心酸,知道女儿为何至今还是单身吗? 这都是因为你的家教啊…… 妈,你真幸运、你命真好,你有幸碰到老爸这样的好男人,否则……

爸; 在女儿梦中常常出现的便是您,爸啊,女儿欲养欲孝而亲不在了,那种痛让我长恨在心,站在您墓前,任泪水肆意漂洒,回忆昔日的点点滴滴。爸的的爱啊,我怎么能报答的了啊,是你给了我生命,是您给了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给了我生活力量的源泉,给了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一支瘦笔,一纸素笺,道不尽我对爸的感恩与爱。亲爱的爸爸,女儿爱你,你给予了您的孩子无私而博大的爱,记得您在百忙中只要能挤出点时间,那都是留给女儿的,你不顾自己的身体,带女儿去游乐场、去公园,去感受大自然,买糖给别的小孩吃,送小人书给邻家的孩子,让她们跟我做朋友,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常邀请我的同学来家玩,常常给我的老师写信勾通,经常教我要有同情心,要懂得感恩,年少的我听不懂那些词,你便用行动告诉我,有次看见一老奶奶在地下捡东西吃,你把给我买的点心送给了她,我还和你吵,你告诉我要学会怜惜弱者,只要您的朋友送我书时,你事后会告诉我要记住别人对自已的好。要学会感恩。你教会了我当别人有困难时,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要懂得去帮助别人,说我帮助别人后自己一定会感到很幸福的。为此没少召妈的白眼,您的爱永远是女儿心中流淌的甘泉,润泽心灵!您的行为也得到了许多被您帮助过人的敬仰和赞誉。给我幼小的心灵做了榜样。记得老爸您1。8米的个子,帅气风雅,知识渊博,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好字,过年时家里从不买春联,都是您自己写。邻家和朋友向您索字您从不推托。总记的您每次远行回家的时候,就是我的节日。包里永远有带回的新书和好吃的点心、水果等。

爸,人间天堂咫尺遥,千呼百唤无回应,女儿再怎么喊你永远都听不见了。这是女儿最深的痛。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也是如此,面对天堂世界,眼前的亲人,那种情感可谓是无法形容,所有的情,所有的话语、一齐涌入喉头无法倾诉,只有泪水尽情的流淌,过去的往事历历在目,那种锥心泣血之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痛不欲生——两界天地,两重天,生死只是一线相隔。

爸呀,那晚你为啥那么傻,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啊,面对歹徒你为何要喊呀爸……你要是不喊你就不会被连捅数刀啊,也不会倒在血泊中手里还抓着歹徒留下的衣扣啊爸……你为什么要喊呀……爸……您永远的离去让女儿的心空了,一个心空了的人又拿什么心去爱别人呢? 女儿要告诉你的是你所研究的古代文物,和古文字研究,您的学子们沿续的很棒,每年清明他们都给您献花扫墓了,您就安息吧。女儿今拿上所有的祭祀供品:大面额的冥府钞票,纸钱,还有表达我心意的祭物,食品,果蔬,烟、酒、糖等你真的能收到吗? 若您真能收到,女儿愿倾其所有。

爸,清明的雨,不止在现实中纷飞,您知道吗,它常在女儿梦里,是上帝在哭泣吗?是心檐滴雨。一滴、两滴……淋湿了枕,那是女儿想你的泪。无数次在梦里见到您,您还是老样子,面带微笑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傻孩子,不要难过,一切有爸在,没事的。”爸爸,我答应过您,不会再伤心难过。可是想起您,我不觉泪流满面。假如眼泪能够构造通天的梯子,假如思念能够铺成上行的天路,我会不顾一切径直走入天国,再把您带回我的身边。在梦里,您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您走了,却把思念和回忆留给了您的女儿。爸,您感觉到了吗,我想您!

此刻,望着满山遍野的坟墓,想着读词人为苏子绝倒的,绝非仅只“大江东去”。阴阳两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那是朴素真挚的情感,沉痛的生死离别,每读一次我就有为其中的深情有所感悟。散开的墨迹,勾画着一个人的命运。那些冰凉的雨丝,不断地飘落下,树枝上有一串又一串繁复的纹路,就像,看到了苍老的历史。阴霾走过的地方,是一片又一片的空白。 我在想着,每一座坟墓下面一定都有一段辉煌而沉重的历史。

上一篇:八月十五夜看月,八月十五夜看月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的意思,八月十五夜看月下一篇:公司安全运行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