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2025-01-22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共8篇)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1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第十周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成员根据校团委的要求,结合文学院的实际情况,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成员积极参加院系活动,并总结经验,第十周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11月8日,文学院召开例会,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二、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成员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大队”成员去图书馆商量做义工的事情。

三、文学院在4208召开内部会议,志愿者服务部成员参加。

四、培训新进干事,让他们学习策划与通讯的写法,提高他们工作质量以及积极性。

五、“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大队”在图书馆203召开会议并分组,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成员组织。

六、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成员带领“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大队”部分成员,去黄河外国语学校讲课交流,并写出通讯。

七、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成员写出这学期计划并上交办公室。

八、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与文艺部、组织部共同商讨党员活动日的活动内容,并写出党院活动日的策划书。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

2010年11月13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2

1、志愿者服务精神不能有效转化为长期的自觉行为

目前我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的是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 缺乏自主参与意识, 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草根组织却似乎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许多学生都为虚名而加入志愿者组织, 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是为了奖励而参加服务活动, 对于活动的积极性也并不高。相当部分人的动机不纯, 未从思想上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

2、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 服务过于注重形式

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 志愿者大部分成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一到高年级往往退出或积极性不高, 使工作出现断层。志愿服务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 流于形式,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月里来, 四月走”的单调形象。喜欢组织几十人, 上百人上街头, 开展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 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

3、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一般都主要由团委、各院系学工经费中拨款, 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 或是缴纳会费获得经费。但是拉赞助不容易, 而组织的经费也有限, 因此许多志愿者组织都感到经费不足, 致使许多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志愿者, 很想参与服务活动, 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只能很少参与活动, 这就制约了我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4、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 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主要的方式为“敲章”认证法, 学生对“优秀志愿者”这样的称号不是特别珍惜;再者, 学校也未将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作为考核学生干部和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学生手册和学校相关的规定中未对志愿者的地位做明确陈述。

二、构建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1、强化志愿服务理念, 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 也是志愿者坚守的价值底线。应当通过丰富理念教育, 倡导主流价值的手段, 引导志愿者在坚持固有的志愿精神的前提下, 寻求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自觉的行动。

2、开设志愿者培训机构, 积极向专业化发展

对于基础志愿者队伍来说, 一个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是一个机构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 “好的管理者, 才是好的服务者”, 要求管理者本身就应该是一名最称职的志愿者, 不仅有爱心、有热情, 而且还要有方法, 能做到人性化的管理。由此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理论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加强文明礼仪知识、医疗知识、管理知识等培训, 当然还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结合专业知识应用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去。

3、拓展服务领域, 加强阵地建设

我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立足校园, 面向社会。不应仅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开展, 而应该结合我校、城市情况把志愿服务渗透到社会其它地方。不能用几面“旗帜”象征着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从小事做起, 铺开面, 放大视野, 让志愿者无处不在。学校应该鼓励志愿者们走出学校, 去其它地方接受义务。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志愿者服务基地的阵地建设, 保持长期性的联系与合作, 做出“品牌”效应, 号召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来。

4、完善工作机制, 优化志愿者管理手段

(1)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考核奖励制度。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 每学期考核一次, 并归入个人档案, 可作为推优对象和其它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被评为“差”的青年志愿者, 要求在限期内改正, 否则取消会员资格, 并收回服务卡。另外学校可通过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来体现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例如为长期服务的学生志愿者且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

(2) 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志愿者服务寿命短”、“志愿者流失严重”这是所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通病, 这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所以应尽量避免因换届而导致的经验空白、前后两届的工作风格差异过大。特别是一些已开展多年的、有一定特色的项目, 要将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 将这些项目向品牌化、社会化的目标发展。

(3) 应该加强志愿者信息化办公模块建设。通过信息化办公模块的建设, 尽可能简化对志愿者的管理程序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序, 实现志愿者在线注册、认证和项目申请, 并建立电子资源库, 实现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网上操作。

5、拓展筹资渠道, 保障志愿服务经费

(1) 志愿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和需求, 可以采取免费为主, 收费为辅的方式相结合。志愿者服务不等同于完全免费的服务, 基本的工本费, 成本费是可以收取的, 这也是为了长期更好的开展下去。

(2) 积极与社会慈善机构, 企业加强联系。在活动中冠以慈善机构、企业名称, 它们则提供所需资金或相关设备等资源。建立志愿者基金会, 通过政府拨款, 社会企业赞助, 个人捐赠, 开展义卖等活动筹集资金。

(3) 仿造勤工助学中心模式, 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可以在学校、校外有条件的开设相关商业性质基地, 源源提供资金。

综上所述, 志愿服务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和拓展。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时期地积累、思考、规划和落实。这就更需要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坚定信心、稳健步伐, 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 引导、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 从而为我校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项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面对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 管理好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及其活动的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长期发展中遇到问题, 从而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和积极探索外部环境的支持, 推动构建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三峡学院,志愿者,瓶颈,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饶国宾, 张莉芳.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现状及正向强化[J].大学生研究 (高校辅导员学刊) , 2010 (3) :29-32.[1]饶国宾, 张莉芳.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现状及正向强化[J].大学生研究 (高校辅导员学刊) , 2010 (3) :29-32.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3

【摘要】高校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及健全的过程仍需要探究。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和采访,调查现阶段实施情况和问题所在,并结合具体情况阐述了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高效运转的一系列对策以及未来活动发展前景。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对策;发展前景

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青年志愿者们用7年的时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而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宁波大红鹰学院也积极响应,在校内校外组织开展了各项服务。本次调查目的在于通过问卷和采访,调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现状,分析所在问题及其原因,探求促使服务工作高效率开展的途径,从而加强高校校园整体建设。

一、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调查概况

为了调查宁波大红鹰学院服务工作,此次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截止2014年12月,宁波大红鹰学院有注册志愿者14782人,占到在校生总数的77%。建有志愿服务基地102个,志愿服务团队123个,品牌项目团队52个,与海曙、鄞州、江东三个区建立志愿服务战略同盟关系,广泛开展义务献血、服务社区、保护环境、支教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并于14年4月份开始参与轨道交通1号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了700多位志愿者参与其中,得到团市委高度肯定,目前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一大特色。

二、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现状分析

根据收回的问卷和访谈等途径,笔者发现,50%的问卷显示对服务活动的满意度为一般,说明活动开展存在一定问题。故此,笔者罗列出以下问题:

(一)青年志愿者缺乏专业精神

如图1所示,一直主动服务的志愿者占13%,经常主动服务的志愿者占24%,一般和偶尔甚至没有主动服务的志愿者分别占30%、39%和4%。总体来说,大多数志愿者处于一般和偶尔主动服务状态。

图1 志愿者主动服务情况

一些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但由于长期以来在高校中过于强调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只突出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一面,因而忽略了学生个体成人成才的需要,导致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更有甚者将这类活动开展成照几张照片、写几份总结的任务。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如果自身思想存在误区,在行动上必定会出现滞后现象,导致服务质量不高【1】。同时,高校在某些活动开展前进行临时性招募工作,便会出现志愿者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

(二)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激励措施滞后

在随机访谈的30名同学中,有13名同学不知道学校采用何种奖励措施,超过一半同学表示没什么吸引力。其中与一名大二信管专业的女同学的对话如下:

调查者:你为什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受访者:为了加青服时间,满足学校要求。

调查者:那你知道学校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有哪种奖励措施吗?

受访者:有吗?我以为只是加时间,要么在评奖时多个筹码而已,表现自己时间多的优越感。

由此可以看出,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激励措施不足够吸引人以及宣传力度过小。从校青志部门调查得知,学校主要采取的是星级志愿者评比以及青服时间的增加。但随机调查得知,即使高校存在对优秀志愿者的评优评奖,但宣传和鼓励措施不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此毫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星级志愿者称号评比形同虚设,没起到鼓励作用,并且制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志愿者采用的鼓励机制较为单一和欠缺。

(三)青年志愿者服务时数认证公正性有待提高

在随机采访的30名同学中,将近一半的同学表明实际服务时间都低于上报时间,甚至存在2小时以上的差距。在与一名大三男同学谈话中得知,曾经在采访校友时,上报服务时间为8小时上限,但实际情况是算上乘车时间和吃饭时间最多5小时,而真正采访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由此可知,在无监管人员情况下,部分志愿者本着加满青服时间即可的心态刻意报高服务时间。调查得知,宁波大红鹰学院的青服时间认证工作由校团委青志中心承担,但其公开性不够,公正性也有待考查。在认证时带队人会为了凑够青服时数出现虚报情况,出现实际服务时间与认证时间不符,影响恶劣,以一传百,导致整体服务质量低下。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环节相关人员监察力度不够,参与服务的学生缺乏诚信和责任感意识,同时认证工作任务较重,容易出现遗忘错漏的情况。

(四)接收信息滞后以及活动专业结合度较低

如图2所示,途径为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的比例为45%,班级通知占68%,自己组织占10%,宣传窗及海报占22%,现场招纳占14%。

图2 参与志愿活动途径

如图3所示,目的为达到青服要求的比例约是40%,提高交往能力约占43%,更好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约占80%,增长社会阅历和经验约占28%,提升组织策划等工作能力约占30%。不难看出,更好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为大多数人所抱有的参与心态。

图3 参与志愿活动目的

结合问卷所知,青志部门在招募临时人员时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班级通知、微博等,对于很少接触微博以及未及时看到信息的同学来说,服务信息是较为闭塞的。即使注意到信息,但由于不及时,容易错过时间。同时缺乏能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志愿者活动,导致在策划活动时容易选择打扫卫生、整理档案等简单义务劳动,使得大学生成为苦力,这必定打击志愿者积极性,同时不能发挥一个大学生的优势和技能【2】。此外,高校提倡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既能服务社会又能加深专业学习,但由于大学专业类别繁多,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难统一,很难直接应用于志愿服务中,使得这一类活动稀缺,只停留在思想阶段。

三、促进志愿者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及进行前景简述。

(一)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

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对志愿者身份的合理定位,可以组成校系不同级别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咨询中心或培训基地。基于此,大力开展传播志愿知识的讲座、微博、海报、网站、广播等形式的科普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接触到正确的青志知识,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正确对待青服时间。此必定成为今后高校开展志愿教育最普遍的活动之一。

(二)完善服务评价和激励措施

可建立业绩排行榜,将细节分数化,对连任、指导新人、开设培训班、管理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撰写文章并发表等有突出表现的志愿者加分,在学期末进行统计公示,对排名靠前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并公开表扬。也可据此进行学生个人综合测评加分、干部考核、评优评奖等工作。高校在此部分工作上需加强完善,收集反馈,规范服务工作。

(三)严管青志认证部门工作

可以进行两部门或两项目组之间互相进行监管,进行不记名举报服务过程中不按制度行事的志愿者,并根据具体情况在业绩排行榜上加减分。并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在志愿者开展活动时,要求在前中后期活动中记录并报备活动进程,或者安排部门人员进行监察,防止过分报高活动时间,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结合宣传,安排学校记者团成员参与其中,一方面做好监察工作,也利于学生对青志活动开展情况的了解。这项工作是高效率开展服务活动的基石。

(四)开展多样课程化活动

高校可在自身课程化网络系统中增加实践选修课程。结合专业技能,例如支教、电脑维修等,致力于打造品牌服务活动。学生可通過网络平台结合自身长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资源和项目。团委、教务处等具体管理部门利用系统进行统计,考核和评估学生完成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教师提供志愿服务指导的水平,分析并调整项目,使得来年课程开展更加顺利。同时仍要坚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具有积极作用【3】。课程化开展活动将是今后高校服务工作的升华之作。

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前景探析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个趋势,包括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化、志愿服务团体独立化、志愿服务活动效益化、志愿服务资金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化、志愿服务人员长期化、志愿服务管理层次化、志愿服务交往多样化、志愿服务网络普遍化、志愿服务保障法制化【4】。着眼于高校,结合社团加强宣传、规范有关部门以及课程化开展活动必定是建设高效率志愿服务活动努力的方向。因此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要取得发展,离不开对其形式内容和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人心,做到服务日常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陈丽新.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现状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9:119-121.

[2]魏向阳.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54-56.

[3]魏银,戴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课程化研究——基于现代课程理论视角[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62-69.

[4]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4:7-13.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4

不悔青春,扎根西部

—记山东经济学院“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我校共有33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目前,他们中有些人已在资源丰富,天地广阔的祖国西部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与当地特殊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山经学子投身西部、扎根基层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青年大学生胸怀祖国、奉献社会的高尚理想追求,而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西部计划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虽然条件艰苦一些,但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既符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又有利于个人的成长。现在我校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在新的岗位上都已显现出良好的成长势头,为个人以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一批工作业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一个个感人事迹。这段感人的西部志愿服务经历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书写了当代青年为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崭新的一页。

孙正艳,女,1981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艰苦的农村生活以及淳朴善良的民风造就了我勤劳、乐观、向上的品格。

2000年9月,我进入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开始接受正规的法学教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迅速成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成熟,逐步确立起奋发成才,回报社会的人生目标。

2004年7月,在选择就业去向时,我义无返顾地报名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经过培训,我被分配至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从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为了普及远程教育,我宁愿披星戴月。到达服务单位后,我迅速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工作环境;虚心学习,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扑下身子努力工作,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我就走遍了全镇38个村,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远程教育工作上,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法。我把组织大家一起学和手把手教授结合起来,不断变换辅导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通过了解,把他们的空闲时间进行登记,编排了学习日程表和培训进度表,在不影响他们生产的前提下,分人按进度地教他们学会设备操作。经过我细心地

宣传教育,现在镇里大部分村管理员都能够熟练得接收和播放远教节目,有的还会“网上冲浪”,随意在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致富信息。目前,我所负责的廒上村蔬菜协会会员由原来的30多户发展到90余户,全村大棚蔬菜面积由过去的不足100亩,扩大到400多亩,蔬菜亩平均纯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

教计算机难,机器坏了修理更难,尤其对于我这个半道出家的管理员。但是我没有坐以待毙,机器坏了我就及早地和厂家联系,带他们到村里修,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计算机维修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远教设备复杂而且零部件又比较缜密,所以一时半会儿检测不出是哪里的毛病。有个村我曾先后跑了5趟,连续换了五块卫星数据接收卡,才使信号的强度和质量达到了标准。经过这一番实践,我自己也掌握了一些设备故障的排除方法。

我刚来到乡镇就赶上了多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巨大的威胁。我来不及多想就和值班的同事奔赴水灾现场,和王家夼的村民一起与洪水作斗争。有一天,镇政府楼上拉响了紧急集合的铃声,原来是我镇港头村山上起火了,这是我来到羊亭镇的第二起山火,也是烧的最厉害的一次。我操起一件扑火工具,跳上车就跟着同事一起火速往山上赶。经过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火势才基本上被控制住。经历了这几件事,同事们也慢慢地了解了我,认可了我,有的开玩笑说:“志愿者就是在危险时刻冲到最前面的人呀!„„”

我所在的政工办公室经常是人手不够,特别是报道组的任务常常是没有什么预见性的,拍片子的任务随时都可能下来。于是我主动学习使用摄像机拍片子,在人手不够的时候,扛着摄像机下去拍片。因为摄像机是老式的大机器,非常笨重,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基层工作任务重、工作累,我时刻以志愿服务精神勉励自己,并把全国优秀志愿者徐本禹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严于律己,乐助他人。繁重的业务工作使我迅速地成长成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中的优秀一员,先后被授予威海市环翠区远程教育先进工作者、威海市优秀志愿者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等荣誉。

2005年8月,志愿服务结束之后,由于工作需要我选择了继续留在羊亭镇从事远程教育工作,并志愿与千百同仁一起,把远程教育教之花撒满神州大地。

施学勇,男,德州市人,法学院2000级本科2班学生。作为一名生在山东,长在山东的大学生,2004年夏天,我心怀满腔激情与爱心,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到相对落后的边疆参加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受过四年法学专业教育的毕业生,我铭记恩师的谆谆教诲和一名法律人的责任,决心扎根西部,献身西部法律事业。根据服务计划,我被分配至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工作,所在的科室主要负责反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检察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由于刚刚毕业,没有办案资格,我主要协助办案人员办理案件并负责书记员和内勤两项工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记录的速度比较慢,很多时候需要别人来等自己,心里很着急。而一着急,出的错误也就多了。后来我自己静下心,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我决定记录时以质量为中心,平时加强速度锻炼,逐渐提高速度。经过我的努力,现在我已经能够较好的完成一个书记员的任务了。在做好书记员的同时,我还要成为一个好的科室内勤,这同样需要实践经验。一开始,我干的也不怎么好,经常丢三落四。有一次我在填写报表时一个数据填错了,导致全院的数据、地区的数据全部出现了错误,科室领导出于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承担了全部责任。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我的心态没有摆正,我在查摆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后,开始对手上的工作重视起来,开始踏踏实实的学习内勤工作,对每一件“小事”都认认真真,丝毫不敢轻视与怠慢。慢慢得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把每季度、每月、每周必须完成的工作详细列出来,作好计划;把领导交代的任务随时记录在记事本上,注明注意事项和截止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把每天的日常工作固定化、格式化。做到这些后,我发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为了让我更快的成熟起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在做好书记员和内勤工作的同时,领导也开始让我参与一些案件的侦查。通过自己学习业务书籍,虚心向领导及同事请教,每一次行动前都列出详细的侦查计划、制定讯问提纲,几个案子办下来,我对有关案件的程序和每个步骤的详细要求,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对案件的侦查重点和侦查方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是非常准确,但是每次都有一定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现在我看自己几个月前的侦查计划,对其中的漏洞和缺点已经可以自己改正了。平时,我从严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检察工作守则、办案纪律、及相关法律程序,充分利用自己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每一个案子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在案件讨论会上,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在办案过程中,我注意学习询问证人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在面对各种犯罪嫌疑人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在调查证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习一切有必要学习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

此外,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我还承担了为县级各个单位宣讲法制教育课的任务。在福海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我克服气候、环境、心态上的种种不适应,努力完成了从东部到西部,从学生到工作人员,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认真践行志愿服务的精神,严于律己,乐助他人。由于当地基层检察院人员较少,我在保质保量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经常到公诉科、民行科、控申科等部门协助工作。虽然任务重、工作累,但我时刻以志愿服务精神勉励自己,用自己淳朴真诚的品质鼓舞自己。在志愿服务的同时,我倡导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助学基金会,向全县各个单位发出倡议,动员更多的人来关注贫困儿童,先后捐助小学、初中贫困学生11人。作为志愿者,我经常组织同事们走访慰问困难户,把自己的生命和基层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西部的艰苦环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大量的业务工作也让我迅速地成长。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5

关于表彰江西蓝天学院2011志愿服务工作

先进集体、优秀个人的决定

学校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站)、红十字会学生分会:

我校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站)在校团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校红十字会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团组织的具体指导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积极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在“爱心、责任、奉献”等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经校团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校红十字会研究,决定表彰在2011志愿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具体名单如下:

一、先进集体

1、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5个)

机械工程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瑶湖生活园区、商学院土木工程系 阳光天使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2010-2011学年红十字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4个)

经济与贸易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机电工程系

3、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先进集体(2个)

服装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4、志愿服务活动品牌项目奖(4个)

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瑶湖生活园区、艺术设计学院

5、志愿者注册工作先进集体(3个)

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6、“七城会”赛会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3个)

商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7、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优秀组织奖(3个)

护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管理学院

二、优秀个人

1、第二届十佳青年志愿者(10人)

倪克亮、聂志、羊美丽、郑香兵、姚明权、李敏、蒋婷

辛瑞宙、王小艳、黄振帮

2、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14人)

乔冉冉、陈顺阳、应豪轩、杨海君、冷亚奇、何凌宇、吴茂圣

陈昭颖、陈凤梅、任盼盼、吴文姣、张宝、蒋伟、申升

3、红十字无偿献血工作先进个人(10人)

陈勃旭、李聪丽、高晶、张敏、詹海英、黄颖擎、董亚楠

郭欢东、高云龙、魏云凤

4、无偿献血明星(5人)

莫佳磊、羊美丽、刘肖肖、曹双、曹小赖

5、无偿献血爱心大使(5人)

乔冉冉、张海依、付雪林、郭钟生、杨红

6、优秀信息员(8人)

池鹏、龙星霖、张蕴芝、王瑜、晋伟、陈亚玲、杨洋

王晓吴

7、优秀青年志愿者(82人)

陈园、黄文斌、金江江、罗祎、何美韵、叶航、朱海军

李炳聪、封从高、韦雪峰、方奎、许潇、张海峰、陈桃桃

张礼平、孙柳、王小艳、郭慧娜、唐冰峰、蒋婷、刘群

倪克亮、李雪松、董亚楠、刘璐瑶、徐高原、赵东、张跃飞

姚明权、吴文姣、梁化栋、荣冰、梁晓艳、陈昭颖、张海依

沈兹灵、吴林杰、何丹青、屠濛濛、吴茂圣、王雅娴、唐辉

张少军、刘燕清、龚文星、虎宏权、方从飞、黄连芬、王良杰

陈石英、黄新海、常荣、刘霄霄、杨雪、杨冬青、白玉成龚应川、王旦旦、李佳敏、柴秀秀、罗维、聂荣、许伟

王培帆、李磊、龚彪、陈振、陈源源、邱志龙、徐之瑞

王涛瑞、高雄、王亚魁、操晓娟、陈孟如、王操、焦奇奇

严雪婷、李伟、刘斐娟、龙星霖、汪洁

8、优秀红十字会员(30人)

刘小武、李佩、韦宝、吴宝元、高云龙、郑香兵、冯丹军

王洁、吴映华、杜忠、周建琴、张雷、陈盈、何璐静

郑珍珍、徐柳斌、李昕霓、陈凤梅、辛瑞宙、杨凯丽、陈月红

张敏、罗琪、何凌宇、沈聪聪、张飞、韩旭、金双强

樊磊、黄燕燕

9、“七城会”优秀赛会志愿者(26人)

陈飞、杨全海、吴宝元、张蕴芝、蒋婷、陈宝强、杨岩

刘璐瑶、周海燕、戚亚丽、刘子琪、李聪丽、廖诗财、徐永诚

陈伟杰、郭欢冬、罗志平、刘群、李佳、沈聪聪、严玲

吴映华、严文霞、廖正华、令生龙、陈红博

10、“服务热情抗冷漠、志愿情怀暖校园”主题演讲比赛(15人)

一等奖:苏晶晶

二等奖:丁红星、曾婷

三等奖:舒自斌、刘庆、董登鹏

优秀奖:郭林强、晏琦、宋芯妮、孙小义、刘强、钱惠君

林秀杰、张义湫、张猛

希望以上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再创佳绩,为我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1、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赛会志愿者获奖情况;

2、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优秀志愿者 及每日之星名单。

共青团江西蓝天学院委员会

江西蓝天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江西蓝天学院红十字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共青团志愿服务表彰决定

抄送:校领导团省委领导学校党委各部门、各院党总支 共青团江西蓝天学院委员会办公室制2011年12月27日印发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我校赛会志愿者工作获奖情况

一、赛会志愿者工作组织奖(1个,全省)

江西蓝天学院

二、赛会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4人,全省)

路丕军、刘成林、王志光、余兴

三、优秀赛会志愿者金奖(7人,全省)

张飞、常荣、潘益媛、王海超、李松、杨海君、冯丹军

四、优秀赛会志愿者(60人,全省)

肖婕、邢琪、李灵灵、王雅娴、黄振帮、陈顺阳、羊美丽 梁世想、张坤、金双强、贾红宾、杨梦、陈康康、涂德松 刘永林、黄勇、王炜平、叶航、王超、闫欧、蒋伟 应豪轩、张先、管成虎、关艳、樊磊、周华清、何凌宇 姚淑慧、李晓真、钟勇、薛慧琴、王鑫杰、刘倩、钱亚杰 申升、林伟劲、罗永瑞、吴夏威、徐柳斌、彭昌志、肖彬辉 冷亚奇、史松松、胡娱、韦宝、屠杨峰、丁占平、梁欣 李敏、陈欣、倪克亮、韩利锋、刘琳琳、余静、敖鹏 母慧、吴文娇、安冲、姚昌

五、高新赛区先进个人名单(5人,高新区)

马孙亮、周影华、彭晨蕊、林金丹、李松

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

优秀志愿者及每日之星名单

1、优秀志愿者(20人,全省)

陈昭颖、张瑜瑜、邝淑芬、孙佳明、孙芳、王雅娴、袁丹 黄振帮、梁欣、蒋伟、应豪轩、沈

普飞凤、邱志龙、罗丹、李炳聪、羊美丽、李

2、每日之星(6人,全省)

羊美丽、李敏、梁欣、黄振帮、罗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6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名、队徽、队训征集大赛的通知

学院全体成员: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逐渐成为各学院的品牌活动。志愿服务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中国社会主义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通过命名将学院志愿者服务活动优良的历史传统、学生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融入其中,对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实现自身价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命名工作,经研究,现面向全院学生,公开征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名、队徽、队训。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

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名、队徽、队训。

二、征集原则

1、名称要简洁、鲜明、能准确揭示命名对象的属性、功能和特征,风格能与志愿者精神协调一致。

2、名称应富含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和时代气息。

3、名称要突出我院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主的特色。

4、名称一律采用汉语,言简意赅,易读、易记且无歧义,文字上力戒雷同。

5、命名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作品一经采用,著作权归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所有。

三、投稿要求

1、投稿形式多样化:纸质版或电子版均可。

2、可设计一项、两项或三项,并在投稿时详细注明此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3、投稿请将稿件投至发至邮箱gsau_398@sina.cn或交到各班班长处,各班班长在截止日期前交至我院学生会宣传部。

4、投稿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征名活动”字样,并在稿件中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学号、班级、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

5、截稿日期:2013.3.276、负责人:杨小刚

电话:***

四、评选奖励办法

1:评选办法

学院将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组织班干部及学生会成员进行海选,进入复赛作品将进行微博投票,然后由学院老师和相关领导进行评选、讨论和修改直至最终决定,并且评选结果将及时公布。作品如被采用将给予奖励。

2:奖励办法

此次大赛设有:特等奖一名

纪念奖两名

最佳人气奖一名

五、有关要求

我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名、队徽及队训的征集是本月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班级、各年级要高度重视,广泛动员、认真组织,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聪明才智,积极为学院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确保能按时提交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7

1. 当前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医学生的志愿服务形式主要有认识型、锻炼型、服务型三种模式[1], 三种模式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志愿服务的目的性不明确, 很多的志愿服务都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 应付了事;二是覆盖面不够广;三是专业性不够强, 很多学生尽管参加了专业性的志愿服务, 但大多限于卫生宣传、分发健康指导资料、测量血压等, 这些工作基本是短时的、阶段性的, 效果并不明显。四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 导致志愿者们对活动缺乏深刻的认知, 对专业技能掌握不够。

2. 建立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独立学院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而出现的新生力量, 它很好地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 近年来, 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 独立学院学生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大学生志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重视独立学院医学生的长期志愿服务的问题。

2.1 建立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独立学院医学生参加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既有利于校园内的和谐稳定, 同时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走向社区、走向基层, 又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维护社会的稳定, 持久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2.2 建立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 独立学院学生大都家庭条件较好, 娇生惯养, 加之“90后”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独立学院很多医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相对淡薄, 而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中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在此方面, 志愿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 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2], 志愿服务行为动机单纯, 特别有利于在校医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熏陶道德品质, 丰富阅历;医学是一门实践与经验科学,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很高, 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动手能力也与一本、二本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志愿服务可以给独立学院医学生提供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的机会, 给他们提供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专业技能的过程。

2.3 建立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独立学院尤甚。通过志愿服务, 可以提升所在学校的知名度, 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3. 建立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志愿服务在独立学院医学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应将志愿服务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 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 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3.1 着力形成高效协同的组织体系, 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水平。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目前设有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骨伤、药学、护理等六个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 同时设有英语及心理专业, 为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和专业互补资源, 我们成立了包括学院团委书记、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各系团总支书记为领导小组的医学志愿服务队, 服务队由学院团委直接领导。并制定了《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医学志愿服务管理条例》, 《管理条例》对成员招募、组织培训、活动开展、评估激励、宣传报道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从制度上保障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为服务队设立了专职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必须具备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有至少3年以上的学生管理经验。这样指导老师可以在总体上为志愿服务项目把关, 为志愿者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并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 医学生要进行医疗志愿服务必须有一名讲师职称的老师亲临现场, 这既保证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又尽量避免了医疗志愿服务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

3.2 加强志愿者基础建设, 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者是完成志愿服务的根本保证,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为了让潜在志愿者充分了解志愿服务项目和具体需求, 我们加大招募过程的宣传和动员, 通过宣传栏、校报、网络媒介等张贴志愿者招募公告, 通过各级团学组织、辅导员下发招募通知, 并在每年九月新生入校报到时, 让服务队的志愿者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调动同学参加的积极性。对有志向参加志愿活动的同学要求填写“志愿者登记表”, 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 (专业、详细特长、实践经历等) 、服务意向、希望工作日程和方式、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通过登记表, 我们对志愿者进行初步筛选。

我们还为志愿者建立个人档案, 并及时更新 (如志愿者某一方面的技能达到了更高的水准, 获得了某方面的技能证书等) 。并为志愿者制作了《志愿者服务手册》, 用以记录每位志愿者每次的帮助对象、服务时间、服务质量、意见反馈等, 在服务对象接受服务后签字确认服务质量。每次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时, 均有受过培训的人员就服务人员、服务内容和成效等进行记录, 每月召开经验交流总结会, 并根据具体情况完成新闻稿件, 通过媒体予以发表和传播, 提高服务队的知名度。

3.3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培养高素质志愿者。

志愿行为是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甚至财物, 在不计较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 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 志愿行为没有利益的驱动, 志愿精神不同于“激情”, 绝对不是转瞬即逝, 而是要在学校里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因此必须加强志愿者的教育。我们对新成员首先进行一次志愿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常识教育。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的起源、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以及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宗旨和理念。其次, 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 注意志愿精神的渗透与强化, 尤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再次, 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纪律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淡化了青年志愿者的纪律观念, 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志愿者进行了教育, 使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最后, 不定期进行安全教育。任何志愿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反复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教育, 强调安全重要性, 保护自身安全。同时, 定期邀请专家或者优秀志愿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方面的培训:一是医疗技能和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我们参照卫生部印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 来指导志愿者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通过培训使志愿者基本掌握了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了治疗模式, 提高了对社区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志愿服务队每周末服务的反馈情况, 有目的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使医疗志愿活动能够高效进行, 以提高服务质量;学生志愿者也能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受助对象的肯定, 很好促进志愿者保持服务的热情。

3.4 健全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志愿服务虽然重在奉献, 但高校学生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 希望可以赢得社会的支持和学校的认可, 独立学院的学生尤甚, 他们更需要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因此要使独立学院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继续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我院从三个方面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激励:一是机构激励。志愿者大多希望得到组织的认同及激励, 因而我们为医学志愿服务队安排了单独的志愿者工作间、资料室、文件柜、储物柜等。二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注重发掘和培养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先进典型, 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三是荣誉激励, 荣誉是对个人或群体的积极评价, 是激励人奋进的重要手段, 我们每年两次对志愿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 并且创新了目前单一的奖励项目, 设立了各项单项奖, 如年度最有亲和力志愿者、年度最佳服务奖、十佳爱心天使奖。同时, 在原有评先评优基础上, 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作为“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在学校网站、校报上给予宣传报道, 这既是对志愿服务行为价值的认可, 又能激发志愿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促使他们持久地、广泛地参与。

3.5 建立实践基地, 保证志愿服务有序进行。

要将志愿服务工作长期开展下去, 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建立实践基地势在必行, 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争取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从2004年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医学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 我们就致力于建立社区医疗志愿服务基地, 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周六我们的志愿者都会深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志愿服务, 随着服务的扩展, 志愿服务基地也从刚开始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六个。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学院附属医院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合作, 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社区出诊活动, 配合学院的志愿服务, 这既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 又对不具备行医资格的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指导和监督,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的机会,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

3.6 创新服务形式, 着力打造品牌项目。

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扩大, 志愿者组织规模也日渐增长, 加之“90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 原有的单纯的志愿服务形式与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需要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形式与项目的创新和拓展。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 结合自身优势, 建立了可持续运作的品牌项目。同时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工作, 注意树立形象, 充分发挥志愿者品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并积极保持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于2006年取得江西省红十字会的支持。服务队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 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将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传播到服务社区的每个角落。同时教给社区区民中医保健操, 服务队还为有慢性疾病的区民进行中医的推拿按摩和穴位按摩等。逐渐形成了凸显了中医治疗的优势, 形成了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 深受当地社区居民的欢迎, 品牌服务项目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服务队有多名同学获得“江西省优秀志愿者”称号, 服务队也获得“江西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服务队的人员也由最初的20人扩展到今天的近1000人, 服务队得到了持续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强.积极引导医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志愿服务, 不断拓宽社会实践领域[J].华夏医学, 2007, 20 (6) .

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8

一、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域推进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八大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发布、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八大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发布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发布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內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和机会;学校志愿服务应主要定位于在体验中进行服务学习和服务教育,以区别于社会性的成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和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和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能另起炉灶,成为师生的负担。

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志愿服务精神是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志愿服务是中小学道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一认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是,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区域推动和校本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此不懈地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北京 10003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我的梦想英语作文下一篇:古诗鉴赏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