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

2024-06-02

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精选12篇)

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 篇1

词组

1. across from „„ 在„„的对面 across from the bank 在银行的对面

2. next to„„ 紧靠„„ next to the supermarket 紧靠超市

3. between„„and„„ 在„„和„„之间

between the park and the zoo 在公园和动物园之间

among 表示位于三者或三者以上之间

4. in front of„„ 在„„前面 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课室前面有棵树。

in the front of„„ 在„„(内)的前部 There is a desk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课室内的前部有张桌子。

5. behind„„ 在„„后面 behind my house 在我家后面

6. turn left/ right 向左/右拐

on the left/right of„„ 在某物的左/右边 on the left of our school 在我们学校的左边

on one’s left/right 在某人的左/右边 on my left 在我左边

7. go straight 一直走

8. down /along„„ 沿着„„(街道) down/along Center Street 沿着中央街

9. in the neighborhood=near here 在附近

10 welcome to„„ 欢迎来到„„

11. take /have a walk 散步

12. the beginning of„„ „„的开始,前端

at the beginning of„„ 在„„的开始,前端

in the beginning 起初,一开始

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 篇2

从学科领域知识的结构来看, 初一数学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要点概念等学理内容知识, 解题思路、解答步骤、答题过程等认知过程知识, 具体解题过程中的限制条件和关键知识等问题条件知识。

在以往的认知学习中, 关于领域知识的心理机制有了长足发展, 但仔细分析这些研究却会发现, 这些研究难免脱离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境, 大大削弱了研究成果的教学实践价值。从研究重点来看, 以往的研究以研究问题表征和解决策略为主, 较少地从知识表征方面来探讨数学学习心理机制的问题。在初一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会出现转变, 此时对学生的知识表征特点展开考察, 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有着重要价值。本次调查研究则从学科领域知识的结构与数学学科领域知识的定义出发,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其学科领域知识表征特点, 从而得出学生关于三类知识的认知情况, 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相关依据。

二、研究方法

笔者抽取了所在地三所初中总计612 名初一学生进行问卷测试, 其中有效测试为578 名, 测试有效率为94.4%, 属于统计学要求的合理范围。测试样本中, 男生296 名, 女生282 名, 所有测试者无明显感官障碍, 智力正常。

正式问卷设置学业现状、认知评价两部分, 每部分都设置数学学科领域知识表征的三个因素, 每个因素5 道题, 问卷总计30 道题。采用李克特式5 点评分问卷, 因素得分越高, 则表明学生与项目描述的内容最接近。测试内容由六位高级教师进修编制, 并且过了教育心理学家的评价与修订, 因此问卷内容的效度较好。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复制编制,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5.0 软件包。

整个问卷测试过程, 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94, 各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 到0.93 之间, p值均小于0.01。正式测试阶段, 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93, 各因素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2 至0.90 之间, p值均小于0.01。

三、结果分析

1.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差异调查

不同类型的知识表征水平呈现明显差异, 其中学理内容知识表征水平最高 (n:578, M:19.88, SD:3.82) , 认识过程知识次之 (n:578, M:19.25, SD:4.53) , 为问题条件知识最低 (n:578, M:19.27, SD:3.34) 。

2.基于学业成绩分析知识表征类型差异

成绩较优与成绩中等学生, 其学理内容认知与认知过程认知差异较小, 但这两个因素与问题条件知识均有明显的差异, 且比问题条件知识更优。在成绩较差的学生中, 则认知过程知识于问题条件知识无较大差异, 但这两个因素和学理内容知识有着明显差异。从知识结构上来看, 成绩较差者, 学理知识内容最优。

3.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差异调查

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学生对学理知识内容的评价最高 (n:578, M:20.90) , 其次是认知过程知识 (n:578, M:20.48) , 最后是问题条件知识 (n:578, M:20.12) 。

四、讨论

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三种知识的表征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具体分布来看, 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学理内容掌握情况最好, 认知过程次之, 而问题条件则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增强问题条件知识的传授,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

2.三种知识表征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的关联性, 且认知过程与问题条件是形成学生数学成绩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时, 可以加强知识表征知识和问题条件知识的相关练习, 促进学生固化知识学业成绩的提升。

3.三种知识表征比较发现, 学理知识内容明显高于其他两因素, 从学生的认知观中发现, 学生认为学理知识内容最重要。学理内容以基础知识模块为主, 且主要是记忆方式为主, 这表明学生的学理内容掌握较好。因此, 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指导。

五、结论

此次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下: (1) 不同知识其表征各异, 且差异明显。其中, 表征水平最高的是学理内容知识, 最低的则是问题条件知识; (2) 问题条件知识表征、认知过程知识表征水平和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的关联性; (3) 在学生的认知观中, 认为学理内容知识重要性最强, 问题条件知识最弱。

摘要:学科领域知识包括三个部分:学理知识内容、认知过程知识以及问题条件知识。本次调查研究笔者以57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对学生在在数学学习学科领域知识的表征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下: (1)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不同知识其表征差异明显。其中, 表征水平最高的是学理内容知识; (2) 三种识表征水平和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的关联性; (3) 在学生的认知观中, 认为学理内容知识重要性最强。

关键词:学科学习,数学,学科领域知识,知识表征

参考文献

[1]金慧娟.翻转课堂与高职课程改革融合探讨——以《基础会计》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4) :81-85

[2]丁玫.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成人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41) :125-127

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 篇3

(1)搞好小学与初一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2)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深深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3)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大胆地走出一步,首先和初中教师的思维方法与理念达成一定层面的衔接。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一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顺利过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从小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三方面谈一谈小学知识与初一知识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運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负数的概念,二是在复习简易方程时,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一些困惑。不同的字母比如a、b、c认为表示的数一定不相同,因而还要对学生讲清字母可以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东西。可以把字母看成具体事物,也可以把字母看成未知数,可以把字母看成是可以取不同值的广义数等。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

算术与方程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两种是不同的方法,算式表示一个计算过程,用算术方法解实际问题时,算式中只含已知数而不含未知数。而代数中设未知数或列方程时,首先需要用式子表示问题中有关的量,这些式子实际上也是算式,只是其中可能含有字母(未知数)。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己知数,又含有未知数,由于方程中可以用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表示相关的量,所以方程的应用更为方便,这正是用字母表示数带来的好处。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优越性,从而体验方程解法的优势,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使学生感受到列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一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学生进入初中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初中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初一下学期英语知识要点总结 篇4

1. let sb do sth 让某人做某事

2. why „„„.. Because„„„..

3. an elephant an animal

4. an interesting +名词 一个有趣的„„

5. kind of +形容词 有几分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a kind of„„ 一种 a kind of movies

all kinds of = different kinds of 各种各样的 all kinds of books

6. be friendly to sb 对某人友好 She is friendly to us.

7. other 别的(后面经常跟名词) 词组:one„.., the other „. I have two pens, one is new, the other one is old.

What other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else 别的,其它的(放在疑问词或不定代词之后)

anything else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ask?

8. like 的用法

like 像„„. (介词) be like /look like / sound like

like 喜欢 (动词) like sth /like to do sth /like doing sth

What is he like?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他长什么样?

初一数学下学期检测题 篇5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1.在ΔABC中,∠A=90º,∠C=2∠B,则∠A= ∠B 2.如图:由∠1=∠2,可得 ‖ 由∠1+∠B=180º,可得 ‖ 3. = 4. = 5.若 则 = . 6.(2m-3n)(2m+3n)=___________;7.利用平方差公式直接写出结果:503×497= ; 8.分解因式:(x2+1)2 -4x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氢原子中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为0.000 000 00529厘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为 10.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成为一个多项式,这个单项式可以是(只一个即可)

二、选择:(每题3分,共27分)11.下列各组长度的3条线段,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3cm.5cm.10cm B、5cm.6cm 9cm C、4cm.6cm.9cm D、2cm 3cm 4cm 12.若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则其内角和的度数()A、增加180º

B、其内角和为360º C、其内角和不变 D、其外角和减少 13.如图:PC、PB是∠ACB、∠ABC的平线,∠A=40º,∠BPC=()A、∠BPC=70º B、∠BPC=140º C、∠BPC=110º

D、∠BPC=40º 14.在下列四个算式:,正确的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5.若 则、的值分别为()A.9;5 B.3;5 C.5;3 D.6;12 16.若(x-3y)2=(x+3y)2+M,则M等于()A、6xy B、-6xy C、±12xy D、-12xy 17.下列各多项式中,能用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是()A、-a2-b2 B、a2+b2 C、--4a2+12ab-9 D、25m2+15n+9 18.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属分解因式的变形是()A.x2-2=(x-1)(x+1)-1 B.(a+b)(a-b)=a2-b2 C.1-x2=(1+x)(1-x)D.x2+4=(x+2)2-4x 19.如图,‖ ‖,‖,平分 且与 交于点,那么与 相等的角有()个.、5、4、3、2 三.计算:(每题5分,共20分)20.21.用简便方法计算: 9992-1002×998 22.(x-)2(+x)2 23.(2a+1)2-(2a+1)(-1+2a)

四、分解因式:(每题4分,共8分)24.4m(m-n)+4n(n-m)25.-4a2+24a-36

五、解答题:(每题5分,共10分)26.如图:AB‖DC,∠A=∠C,试说明AD‖BC。27.比较下列两数的大小: 与.六.阅读理解题:(28题7分,29题8分)28.先阅读,再分解因式: 仿照这种方法把多项式 分解因式。29.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有六个同学A、B、C、D、E、F分别藏在六张大纸牌的后面,如图所示,A、B、C、D、E、F所持的纸牌的前面分别写有六个算式:.游戏规定:所持算式的值相等的两个人是朋友。如果现在由同学A来找他的朋友,他可以找谁呢?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6

教学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在上每节新课之前认真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研读新课标,明白这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书写导学案,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人的教学教法教学设计,根据七(1)、(2)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定课时计划。每一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易懂易掌握,我还根据教材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制作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阶段总结,即每章一总结,期中、期末一总结。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结合我校“136教学模式”,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上常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

3、虚心请教同组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向他们请教每节课的好做法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总结出每课教学的经验和巧妙的方法。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在设置作业中,仔细阅读教材,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辅导。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1、新课改学习与钻研还要加强;

2、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还有待提高;

4、在备课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5、更多地关注后进生,特别是进步空间比较大的学生。

初一数学下学期知识点 篇7

圆与方程

1.圆的方程的两种形式、参数的几何意义、表示圆的条件、求法(代数法、几何法、注意隐含条件如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内切圆、外接圆)。

2.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注意事项(注意三角形、挖点、如何设点、轨迹、轨迹方程)

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代数法、几何法、定点法以及可转化为上述问题的相关问题

4.求过圆上或圆外一点求圆的切线方程:代数法、几何法、注意讨论斜率是否存在

5.根据直线方程求弦长,根据弦长求直线方程(注意讨论斜率是否存在)6.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距离、斜率、截距

7.两圆相交的相交弦的方程、相交弦长、公切线条数、圆系方程 8.韦达定理的应用

9.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关于××对称的点的坐标、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

算法与程序框图

1.算法的特征

2.程序框图中图形符号的含义、3.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的定义及程序框图、4.1+2+3+……+100、1+2+3+……+n、1×2×3×……×100、1×2×3×……×n的两种循环结构 统计

1.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法)、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定义、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操作步骤

2.三种抽样方法的比较:

方法类别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共同特点抽样特征相互联系适应范围分层抽样

3.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的画法、意义

4.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公式、优缺点,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5.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及意义

ˆ,aˆ、根据回归方程预

6、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判定、求回归方程的系数b测未知、样本点的中心

概率

1.事件、随机试验、频率、概率、概率的意义的相关定义、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2.事件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并事件、交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两种理解方式

3.概率的基本性质:范围、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计算公式

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定义、特点、判定、计算方法 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定义、分类、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轴线角、终边在各象限、各坐标轴的角的集合

2.弧度的定义(省略单位)、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不能混用)、常见角度与弧度的对应表、弧长公式、面积公式、弧度数公式

3.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定义、符号法则、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4.当0时,sincos与1的大小关系、sin,,tan的大小关系。

2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公式的变形、注意事项、齐次式、sinxcosx,sinxcosx的关系

6.诱导公式1~6及其应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7.ysinx,ycosx,ytanx,yAsin(x),yAcos(x),yAtan(x)的图像、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最值、对称轴、对称中心、渐近线。

sin(x8.题型:研究函数yA)x,RyAcos(x),xR、、yasin2xbsinxc(a0)的有关性质。

(1)求周期:(定义法、图像法、公式法、注意yAsin(x)与yAsin(2x)的差别)

(2)解不等式(选取不同周期确保解集连续)

(3)比较大小:求值比较、三角函数线、单调性(化简、同一单调区间、不同名)

(4)求单调区间(限制区间、不限制区间)(5)奇偶性的判定与应用(图像)(6)对称性的判定与应用(图像)

(7)求最值(值域)(yAsin(x),xR型,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最值,注意定义域)

(8)yAsin(x),xR、yAcos(x),xR中A,,的意义及求法

(9)图像的变换平面向量

1.有关向量的基本概念

①向量②向量的模③向量的表示:几何表示(即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字母表示、坐标表示④零向量、单位向量、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⑤向量的夹角、投影、垂直

2.向量三种形式的运算(几何、字母、坐标)

3.平面向量的两个基本定理:向量共线定理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几何、字母、坐标)、三点共线的等价条件、选取基底运算的思想。

4.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定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梯形等)、点共线、三角形中线及四心的向量表达式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知识点 篇8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 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我”是重要人物;“我”是主人公;“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二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 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其用法有:“他”;或者用人名;或者指代。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应注意:不得频繁改换;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 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②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初一下学期新学期计划 篇9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走进那个似曽相识的教室,周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新的目标,新的动力,新的梦想”。的确,在这个新的学期里,我要有新的目标,新的动力和新的梦想。

看到同学们都写着努力学习,我觉得自己也要加快脚步,不能落后了,以下是我的学习计划:

1.在这个月里把握所有的科目的成绩,要把上次最差的思品的成绩搞上去。

2.在这个月里要做一个“小雷锋”,帮助同学,乐于助人。

3.这个学期里只有18周,时间紧迫,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学习,给以后打下基础。

4.我要买一些提高学习的书和提纲,要做到比老师的进度加快一步。

5.为了保持学习成绩,我要 提高阅读量,记住英语单词和文章,上学期间不玩电脑,不开小差,注意力集中。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10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是有关整式的加减法的,希望同学们熟记这些公式并能灵活的运用。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整式分类为:.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篇11

1、相加等于90°的两个角称这两个角互余。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相加等于180°的两个角称这两个角互补。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或者一个角的反相延长线与这个角是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相邻且互补)

二、三线八角: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①在两直线的相同位置上,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旁)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②在两直线之间(内部),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在两直线之间(内部),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

②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

四、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五、尺规作图(用圆规和直尺作图)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2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上一篇:2023年度“项目带动”工作总结及2024年开展情况下一篇:玩玩闹闹 练出性感时尚小翘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