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灾警钟长鸣(精选2篇)
建筑抗灾警钟长鸣 篇1
建筑抗灾警钟长鸣
http://news.dichan.sina.com.cn半岛晨报2011/3/17 8:19:37
提要:满大街的人都在议论日本的地震,在关注核辐射这个更热点的问题之前,日本的建筑抗震科技是人们首先关注的,“你看看人家日本的高楼大厦,9.0级的地震都不倒,你再看看咱们”,刚刚发生地震的前两天,这样的感慨不绝于耳。
满大街的人都在议论日本的地震,在关注核辐射这个更热点的问题之前,日本的建筑抗震科技是人们首先关注的,“你看看人家日本的高楼大厦,9.0级的地震都不倒,你再看看咱们”,刚刚发生地震的前两天,这样的感慨不绝于耳。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不愧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建筑规范,眼看着他们那摇摆着抵抗地震的摩天大楼,难怪人们不表现出强烈的羡慕、嫉妒、恨。世界上确实还没有哪个国家在地震防范方面做得比日本更好。
大家之所以关注到地震中建筑,其实也并非因此次日本地震而起,从2008年至今,不算这次的日本,全世界发生了四次骇人听闻的大地震,分别是2008年5月的中国汶川8级大地震,遇难人数近7万人;2009年1月的海地7.3级大地震,遇难人数20万左右;2010年2月的智利8.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近800人;还有就这次的日本9.0级的地震,截至目前死亡人数都已经到达了三千余人,还有6000多人失踪。我们不能不感慨天灾之下生命的脆弱,然而珍视生命,提高建筑抗灾能力更是我们从这一连串的残酷的数字中得到的警示。
实际上,我国目前有关建筑物抗震的标准是比较齐全的,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有关水塔等其他建筑设施、铁路等交通设施、核电厂等电力设施以及燃气等能源设施等方面,都有相关的地震抗震标准,整个地震抗震的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只要监督者、开发商、设计者、建筑商等等这一整条利益链上的人都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严格执行,甚至更高标准地去要求自己,灾难来临的时候,就会挽救更多的生命,或许这其中就有你的亲人和朋友。希望“楼脆脆”、“楼倒到”、“楼歪歪”以及去年年底上海高层公寓着火这样的事情也不要再发生,一个人的良心又能背负多少条沉重的生命。天灾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可是人祸给生命带来的伤害,谁也不会去宽恕。
另外,政府也应该给群众提供更多的地震、火灾等灾难演练实践的机会,提高人们的应急心理素质,普及自救知识和方法。智利和日本都是地震危害频发的国家,因此他们的公众安全教育等普及得很好,并经常组织演练,在灾难来临时,人们可以按科学正确的方法自救或营救。而我们却常常觉得灾难离我们很遥远,缺乏这方面经验,如果灾难一旦来临,就无法冷静地思考,更不用说快速的执行正确科学的自救或营救。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严格监督检查机制,让“豆腐渣”工程在阳光之下不再泛滥,让我们的家真正成为 “遮风避雨”的安全港湾,而不是一个在逃跑避难时,压在身上的沉重负担。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多多学习自救营救方法,不要在住宅的防火通道、安全出口或楼道里摆放堆砌杂物等一些小事或许就可以在灾年来临时为无数条生命打开一扇大门。
不能因为灾难发生的概率小而忽视它,建筑抗灾应该警钟长鸣。
延伸阅读
建筑抗灾警钟长鸣 篇2
一、我国建筑设施建设抗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1. 建筑设施建设缺乏防灾、抗灾的统筹规划与总体安排。
我国广大建筑的选址、布点主要受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的影响, 忽视安全性考虑, 较少开展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综合性勘察与系统性的灾害风险评估, 许多城镇或农村布于地震断裂带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自然灾害易发的危险地段;同时, 有些城镇建设规划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未能将防灾内容有效纳入其中, 致使城镇建筑布局、功能区分及房屋间距等不能充分符合疏散、救灾救援要求, 城市建设中也忽略避灾场所建设的考虑;对处于灾害风险地带的建筑, 这些都为防灾、抗灾、救灾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在汶川地震中就得以充分暴露。汶川地震主灾区城镇建设布局与地质安全相悖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汶川所在的龙门山脉, 分布着山前断裂 (彭灌断裂) 、中央断裂 (北川—映秀断裂) 、山后断裂 (岷江断裂) 三条巨大的断裂带, 全都是很深的活动性断层。而汶川、茂县、清川、北川、都江堰等地或者完全位于断裂带上, 或者没有合理避开断裂带, 致使地震发生后这些地区伤亡极其惨重。
此外, 这些地震主灾区坐落在地势陡峻、沟谷纵横、切割强烈的四川西部山区附近相对平缓的地带, 本身就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多发区。已有灾害记录的主要泥石流沟就多达501条, 见表1, 对当地造成过很大的伤亡与破坏。而这次地震发生后, 更是引起这些次生灾害持续性发生, 对灾区造成了“雪上加霜”式的重复性打击, 次生灾害成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又一重大灾害源。以北川县为例, 20世纪90年代县城规模不大, 仅分布在城西南一带, 后来迅速扩大, 新县城也坐落在崩滑体前缘, 并横跨活动断裂带。这次地震引发的滑坡几乎毁掉老县城一半, 新县城则被巨石崩塌和断裂活动所摧毁。
而就在同一区域,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龙门山地区建设的一些国家重大工程, 受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李四光等开展了工程地震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 寻找到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地块作为工程建设的场地, 并形象地称之为“安全岛”。这次汶川地震调查表明, 当时依据“安全岛”思想选址的工程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此外, 对这些处于灾害高风险地带的建筑, 若对其采取相应的特殊防护措施, 也可达到消减隐患、趋利避害之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英国石油公司从阿拉斯加北面修建了一条输油管道, 该管道必须穿过断层, 当时修建时就判知该断层会发生地震, 于是设计时把管道设计成S型以避开断层, 并安装管道滑移设施。当地震真正发生之后, 由于有了事先防护, 尽管地震在活断层位置造成断层错动, 但管道却安然无恙, 输油管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由此可见, 实施科学的建设选址和布局, 或对建筑设施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手段, 对于预防与抗御重大自然灾害成效是何其显著。
2. 建筑设防标准低下, 建设质量堪忧, 抗灾综合性能差。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大小。建筑物设施是自然灾害系统中最主要的承灾体, 据统计, 世界上130次曾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巨大地震灾害中, 95%以上的伤亡是因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财富集中、建筑物密度大, 城市建筑的灾害设防必须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也是工作的重点, 否则一旦出现疏漏, 就会造成巨大的伤亡与损失。而农村经济落后, 许多村民的财产主要集中于房屋建设上, 如果灾害来临造成房屋的严重毁损或倒塌, 即使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也会对其生产和生活造成沉重打击。正基于此, 就使得建筑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成为防灾、抗灾要格外重视的方面。但经过两次重大灾害的考验, 暴露出我国建筑建设不但未能为灾害的抗御提供良好的安全屏障, 甚至成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薄弱环节。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 我国建筑设防等级的现有执行标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年代久远的老旧房屋, 由于历史欠债, 其灾害设防建设更是远远低于抗灾要求。以汶川地震为例, 设防等级不高的问题得到了充分体现。据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显示, 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6个极重灾区中, 阿坝、绵阳、德阳、广元等4个地方的抗震设防烈度仅为6度, 其他两个地区成都和雅安也仅为7度。这次汶川的8.0级地震, 相当于当地的烈度能达到9度到10度, 一些重灾区的地震烈度甚至达到了11度, 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即使是完全按照国家设计标准建造的房子, 其抗震能力也很难达到抵抗地震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其他同样受灾害威胁的重点区域的房屋设防标准, 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去抗御潜在的自然灾害威胁?
同样, 建筑质量低劣的问题也得以展现。一方面, 城镇医院、幼儿园、中小学、老人院等公益建筑质量堪忧。这些公益建筑本应是抗灾和避难的重点依托场所, 但由于各方利益驱使, 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的监管、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 且漏洞很多, 就使得这些公益建筑反而成为城镇建筑中质量问题最突出的一个环节。校舍的大量倒塌,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等公共建筑物的施工质量的深切关注。现行法规明文规定, 教学楼屋顶必须用钢筋水泥现场浇注, 不准使用预制板, 而据调查倒塌的校舍多为预制板屋顶。在有的学校, 将混凝土结构连接起来的不是钢筋, 只是细的可以折弯的铁丝。这些因偷工减料、野蛮施工而造成的大量“豆腐渣”工程的存在, 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 这些“问题建筑”是不是仅是“冰山一角”?假若这一灾害发生于其他地方, 会不会出现同样惨痛的后果?而另一方面, 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状况突出。当前, 我国农民住房建设未纳入国家建设管理程序, 大多农村自建房有很大的随意性, 盲目性。很多村民在建房时, 受技术、资金的制约, 对农房地基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等都缺乏了解, 而且农民建房大多数图便宜、图方便, 或者单纯追求外形的美观, 既无图纸, 也无正规的设计、施工单位, 多数住房是由亲戚和村民参照别家的房屋搭建而成的。这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房屋, 基本没有考虑抗震设防问题。据潍坊市地震局2006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潍坊市农村民居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具备抗震能力的仅占0.23%, 一般抗震的占9.43%, 不抗震的则高达90.11%。农村民居防震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在汶川地震中也得以充分暴露, 震灾来临时, 震中地区房屋成片倒塌, 剩下尚存的建筑也受到严重破坏, 农房倒塌成为此次地震农民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二、提高我国建筑设施抗灾能力的对策建议
现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所暴露出的我国建筑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如下完善对策建议。
1. 强化建筑设施规划与建设的防灾抗灾考虑。
突出“预防为主”的思维理念, 责成专业部门开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实现建筑设施建设的科学选址, 达到合理避灾之效;将防灾减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使城乡建筑布局、房屋间距及道路交通等充分符合疏散、救灾救援要求;城镇内部物质空间规划应强调对应急避难地的合理安排, 在有条件的社区、学校、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选点, 建立临时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 达成覆盖全面、半径合理、规模适度的灾时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提升城镇应对极端状况的空间能力。
2. 全面推进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修订工作。
汶川地震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建筑设防标准过低的问题得以暴露, 充分吸取深刻教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即刻启动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 并已发布, 对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了适当提高, 并特别提出, 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等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基本烈度”复核工作, 结合不同地区地震灾害风险与经济发展现实水平等因素, 适当调整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给各地提供较充分的、能够抗御强烈地震的房屋设计与建造依据。
3. 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房屋建筑隐患排查。
结合调整后的设防水平, 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风险防范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对拟建或在建项目, 严格审核、监管和督促按照新标准实施开工建设;对于已建项目特别是年代较久的老旧公房, 按照新标准分期分批进行鉴定、修复与加固, 并补全有关的建设质量档案文件, 以备审查与核实。同时, 积极督促和引导对住房特别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益建筑实施经常性的定期维护工作, 确保建筑质量始终处于安全的灾害防护标准之上。
4. 尝试开展建筑巨灾保险的试点工作。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一旦发生就会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国家由于经济实力所限, “大包大揽”式的救助方式对国家财政是一种沉重负担, 也不是长久之计。目前可行的方法是推行建筑巨灾保险的试点工作, 以全社会之力来分担、转嫁自然灾害风险, 而这也是当前世界灾害多发国家行之有效的通行方法。建议国家尽快研究确定我国建筑巨灾类保险制度规划, 加快建筑巨灾类保险的立法工作, 推动巨灾类房屋保险政策的制定, 并选择自然灾害多发特定地区施行试点, 以减少国家每年的灾区救济财政负担, 并由保险公司督促投保人重视建筑的抗灾质量建设, 并最终为我国开展其他巨灾保险险种提供有益的经验积累。
5. 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管理与指导。
农村住房建设既是我国建筑抗灾管理的难点, 也是重点, 必须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加强管理和指导。研究探讨将村镇私人建房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全面加强对村镇建房的审查和管理;以实际灾害案例宣教方式,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增强农民建房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 并本着“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简单有效、经济实用”原则, 向群众推荐几种经过论证的房屋方案, 引导农民科学建房;加强村镇建设工匠的技术培训工作, 把农村住房的建造施工作为提升抗灾设防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农村建材与建筑市场, 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查、惩罚措施, 防止将假冒伪劣建筑材料用于民宅建设, 杜绝偷工减料和其他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安全、坚实、可靠的建筑是抗御自然灾害的有力屏障与重要生命依托。“5.12”大震的考验, 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建筑设施建设中存在一定的欠缺与不足。今后我国建筑设施建设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坚持建设与改造相结合, 及时弥补建筑软肋。并切实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强化标准的制定与贯彻, 依据抗灾设防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严格规范实施, 切实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使建筑设施真正成为预防、避护、抗御自然灾害的保护伞与安全屏障。
摘要:建筑设施是避护、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安全屏障。通过汶川地震的考验, 深刻地暴露出当前我国建筑设施建设距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建筑设施建设缺乏抗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 建筑质量低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尽快改善建筑设施抗灾能力薄弱的不利局面, 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强化与完善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设施,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1].滕五晓, 加藤孝明, 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中国建筑科学出版社, 2003 (11)
[2].丁石孙.灾害管理运行机制.群言出版社, 2004 (12)
[3].吕峰.关于美国自然灾害减灾战略及其目标的考察.浙江水利科技, 2003 (3)
[4].林家彬.日本防灾减灾体系考察报告.城市发展研究, 2002 (3)
[5].20th Century Data Book on Asian Natural Disasters Vol.2, Asian Disasters Reduction Center, 2008.2
[6].清华大学美国应急平台考察团.美国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考察报告.中国应急管理, 2008 (4)
【建筑抗灾警钟长鸣】推荐阅读:
抗灾能力07-17
防汛抗灾10-14
抗灾措施05-24
抗灾英雄学习11-15
防汛、抗灾应急预案07-23
防汛抗灾督查通报09-29
关于防汛抗灾的作文05-19
防汛抗灾先进个人推荐06-25
抗灾情况汇报 典型事迹07-04
防汛抗灾的请示怎么写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