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2024-12-02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共12篇)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篇1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渔篓》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静静聆听一遍,接着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对音乐的初步体会与感受,再来随着音乐“律动”起来,而我,则作为一名“伯乐”,在学生群里找做得最好的几个学生上来展示。孩子们的表演永远都是那么独到,有新意,动作的表演符合他们对《小渔篓》这首歌曲的理解与展现。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表演“还有几条小泥鳅,小泥鳅!”这一句时,一个学生的动作创意,令我非常满意,她是这样来表演的:双手击掌并拢,并模仿小泥鳅游动状在胸前做上下曲线游动。这一个创新的动作,一下把这句歌词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可谓: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于是,我及时地表扬了她,接着我与学生们一起把这一精彩的动作运用到我们歌曲的最终“律动表演”中

是捣碎的小姑娘

一节课上下来,才感觉到在某些细节上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有更好的改善和完善。愿望总是美好的,但结果往往不是完美的。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启示,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会有更加成熟的教学思维,更加精彩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我和孩子们共同的音乐课堂。!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篇2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中的课文,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吸引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小毛虫》教学反思 篇4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多媒体的运用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与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小毛虫尽心竭力工作的时候,用一系列的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只小毛虫吐丝结茧的动画。让学生一边观看动画,一边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毛虫成蝶的过程。当同学们看到小毛虫一个劲地吐丝,直到把自己全部包围起来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尽心竭力”。另外,在讲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时,我用生动的动画向同学们展示了它化茧成蝶的过程,看动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轻盈”等词语。

(二)几个遗憾之处:

1、导入时,指名回答的人数过多。

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对小毛虫的了解。由于刚刚开始,比较紧张的缘故,当学生说到点子上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所以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行回顾,所以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有些拖沓。

2、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

在本课教学中,我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但是,朗读的面不够,而且同一句话我抽了太多人,以至于后来的时间不够。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小节指导也不能到位。而且在教学课文第二节的时候,我没有对重点词语进行标注,让人产生一种“空口说白话”的感觉,对整体的教学效果有些影响。

3、未进行德育渗透

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毛虫在被其他昆虫抛弃在一边,面对这种情形,它没有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它尽心竭力地做着工作,最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蝴蝶。学习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别人抛弃你的时候不能悲观失望,要尽心竭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篇5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像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本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F大调的歌曲,歌曲旋律简单,因此可以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这首歌曲。这节观摩课是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设计的一节寓教于乐、新颖独特的音乐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意识。整节课中学生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情境的发展中,又自然地加入字母谱教学、欣赏教学、乐理知识、歌曲教学、情景表演等内容。在进行识谱这一环节时,学生还利用口风琴顺利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利用高低不同的音符花给学生创造出旋律的高低起伏的视觉冲击,并引导学生用小蜜蜂“嗡嗡”的声音模仿歌曲旋律进行歌唱,加深了对音乐的记忆,学生通过奏、唱、演,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从始至终都在 “情景”中学,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音乐课枯燥的反复学唱难关。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感受了美,体验了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孩子们自己在歌曲中发现节奏的特点、旋律的重复等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篇6

《寻访小动物》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一课,是观察小动物的第一课,这课是开启动物观察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动物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你所知道的动物,学生的发言是很积极的,对于出示的动物图片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能简单对它进行描述。本课的课题中有寻访两个字,这节课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德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实地去寻访一些小动物,学生听到这个活动内容兴致很高。

在寻访的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调查之前,我特别给出了一些注意点,如:爱护小动物;观察的时候做好记录;爱护校园的环境;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中学生寻找小动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兴趣很浓,虽然最近温度的骤降对校园动物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学生寻访的那份热情。但是,当学生拿到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把提出的注意点统统都抛之脑后了。有的学生忘记了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对小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损坏;有的学生对校园的植物造成了伤害;有的学生只观察了,但是没有记录。这些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很好的组织好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二 篇7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 故事内容浅显, 但文本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有点长。为了摆脱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略读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创设的情境, 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讲故事的主题活动中提高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实现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 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生活需要把故事讲简洁、讲生动。

2.激发自主学习童话、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 教师绘声绘色讲故事《换胆》。

2. 总结如何把故事讲生动。 (板书:配上表情加上动作)

二、明确任务, 导入课题

1.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读课文、讲故事。

2.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三、创设情境, 初知梗概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小节号。

2. 明确“讲故事”一般有两个要求: (1) 讲得简洁、概括; (2) 讲得具体、生动。

3. 创设情境, 播放录像片段1并要求:把《小木偶的故事》讲给姥姥听。

4. 引导学生明确在这个情境中应该概括地讲故事。

5. 快速浏览课文,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 集体交流, 相机出示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 还在他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被小红狐抢走了红背包, 还被熊警察扔得老远。小木偶脑袋疼, 可是小兔子和老婆婆都不信。

蓝鼻子小女巫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送给了小木偶。

7. 引导学生把这四件事连起来, 说说这个童话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串联四个小故事, 概括地讲出故事内容。在讲故事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概括能力, 同时还习得了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

8. 师生角色扮演, 说说童话的主要内容。

四、创设情境, 精讲故事

1. 创设情境, 播放录像片段2并要求:把《小木偶的故事》讲给弟弟听。

2. 引导学生明确在这个情境中应该生动地讲故事。

3. 以第三个小故事为例, 精讲故事。

【设计意图:以第三个小故事为例, 引导学生精讲故事, 实现略读课文教学“精略相辅, 略中有精”的教学理念, 在精讲故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运用能力。】

(1) 比赛:用3分钟记住故事内容。

(2) 出示小木偶和小兔子的对话, 引导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讲。

一只小兔子走过来, 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嘻嘻。装得一点儿都不像!你瞧, 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 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3) 自由练习——师生合作。

(4) 出示小木偶和老婆婆的对话: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小木头人, 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真不像话, 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

(5) 同桌练习——集体交流。

(6) 发挥想象, 补充人物心理活动。

出示填空:

一只小兔子走过来, 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嘻嘻。装得一点儿都不像!你瞧, 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 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小木偶痛苦极了, 心想:_______________。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 ( ) 地问:“小木头人, 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看到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 老婆婆心想:_______。

“真不像话, 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

小木偶更加痛苦了, 他心想: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聚焦文本空白处,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联系上下文, 补白人物心理, 丰富故事内容, 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也习得了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的方法。】

(7) 引导学生连起来讲整个小故事。自由练讲——集体交流。

五、续讲故事, 课外延伸

1. 按照以上方法练讲其他三个小故事。

2. 课后要求:举行讲故事比赛, 选出故事大王, 开展送故事活动。

《小鱼篓》教案(最终版) 篇8

1、面向学生

2、学科:音乐

3、课时:第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2、学唱、表演《小鱼篓》 聆听《劳动最光荣》

过程与方法:

欣赏《劳动最光荣》,能感受歌曲活泼、快乐的情绪。体验和表达快乐劳动的精神状态。

1、能以轻快、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鱼篓》,体验的快乐,2、能以编编、创创、说说、演演等形式,体验课堂的乐趣,感受愉快劳动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歌曲活泼、快乐的情绪

2、体验和表达快乐劳动的精神状态。

三教材分析

《小渔篓》是人音版第四册的一首歌曲。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及音乐认知、感受的特点,通过创设音乐情景,营造和谐而快乐的学习气氛,引导启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表现音乐、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愉快。在教学中我围绕突显以学生为主体,主动体验探索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寻找、体验、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循序渐进地学习,扎实地掌握歌曲,并初步懂得学习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歌曲,从中体验劳动快乐的主题 教学难点:附点节奏的掌握、顿音、一字多音的演唱 教学方法:模唱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劳动最光荣》 百度搜索,MP3 《劳动最光荣》

http://mp3.baidu.com/m?word=%C0%CD%B6%AF%D7%EE%B9%E2%C8%D9&lm=-1&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

1、教师:刚才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呢?

2、提问:你还会唱那些有关劳动的歌曲呢?

三、学唱歌曲,《小鱼篓》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关于劳动的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首歌都唱了什么,歌中的小朋友是做什么的。

(一)、模仿节奏,突破重点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鱼篓,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的小鱼篓里都装了什么?(贝壳)小鱼篓给同学们送礼物来了。百度搜索:教学课件

http://wenku.baidu.com/view/f9a1481052d380eb62946dc8.html 出示节奏XX XX X X 2提问:模仿

1、大家看老师又带来了一个小贝壳,大家注意看这个小贝壳的节奏发生变化了XX XX X X

2、请学生尝试这条节奏

(二)、学唱《小鱼篓》

1、出听歌曲(播放课件《小鱼篓》音乐)百度搜索:教学课件中的第三张片

http://wenku.baidu.com/view/f9a1481052d380eb62946dc8.html

2、提问:你听出了小鱼篓里装了些什么?

3、学生回答:鱼、虾、田螺、小泥鳅

4、教师提问:你是从哪些歌词中听出来的呢?

5、引出节奏的歌词:(1)、XX XX / X X 篓 里有 鱼 虾(故事)(2)、XX XX / X X 篓 里有 田 螺(欢笑)(3)、XX XX / XX X 还有 几条 小泥 鳅6、7、请同学们根据节奏有感情的读歌词

教师:大家一起跟着小鱼篓来做回好朋友吧(教师再次放《小鱼篓》的音乐,师生即兴创编动作,跟着音乐节奏进行律动)

8、9、生轻轻随琴唱

在教师指导下,完整歌唱一遍

10、情感处理

(1)、老师真希望在你们的歌声中唱出那条调皮的小泥鳅来。听听老师怎么唱(教师范唱)(2)、学生模唱此句

(3)、结束句“姆——”指导学生唱的轻,象征着小朋友玩累了,回家了,歌声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11、指导过后,请学生再以轻快、自然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创编编,表演歌曲

1、教师:大家一定去过美丽的大海边,赶海娃娃背着小鱼篓,捡到那么多的鱼虾、田螺,为什么小鱼篓中还会装着欢笑和故事呢?假如我们在美丽的大海边赶海,也一定会捡到许多鱼虾、田螺、故事和欢笑,就请发挥下我们的想象力,除了这些我们还能捡到什么?下面再请大家动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方式来表演这首歌曲? 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舞蹈组、歌唱组等,教师巡回指导。

五、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唱歌、比赛、游戏,虽然大家很辛苦,要动手动脑,但是很快乐,老师要告诉大家,这就是愉快的劳动!只要大家怀着快乐的心情去做事,就会学到更多的本领。

2、在《小鱼篓》音乐中排队走出教室

五、教学反思

音乐的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是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感情。要培养音乐的美就必须注重对音乐进行审美活动。这节课通过形式多样的审美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与体验音乐的形象,从而对音乐产生极大兴趣。

《小渔篓》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采用4/2拍,五声宫调式。这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歌曲。歌曲的节奏舒展而有规律,旋律进行以小跳为主,跌宕起伏,歌曲较好地表现了生活在海边的孩子在赶海劳动中与形影不离的小鱼篓建立了感情,歌曲在最后采用了哼鸣的结束句,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教 师 介 绍

二年级小鱼篓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进一步学会控制和协调。并用自己固定的节奏型随音乐演奏

2、在掌握“马蹄声”与“欢呼声”两种节奏类型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配乐方案并演奏。

3、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1、欣赏歌曲“小牧民”。

2、打击乐器:铃鼓、串铃等。

活动过程:

1、重复欣赏歌曲:“小牧民”,并与幼儿一起拍节奏。1~16小节:拍“马蹄声”17~~20小节:拍“欢呼声”节奏,21~~22小节:拍“马蹄声”节奏,最后小姐按节拍表示结束(×/×/×/×-/)

2、讨论配乐器

(1)小牧民骑着马跑来,用什么乐器呢?

集体探索并尝试演奏。(铃鼓、串铃等)

(2)小牧民看到草原很高兴,用什么乐器表示呢?

3、练习演奏

(1)教师指挥,幼儿做现有乐器的模仿动作。练习过程中,提醒幼儿要保持节奏速度,与集体保持协调一致(尤其是“马蹄声”节奏)

(2)用乐器演奏,提醒演奏铃鼓、串铃的小朋友,要用手腕用力。

(3)交换座位,看指挥自由选择乐器演奏。

反思:

在 打击“马蹄声”与“欢呼声”两种节奏类型时,幼儿还不能分辨清楚。演奏起来较困难。今后要让幼儿多学习。

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10

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论文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工作、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教育与考试、心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勒门 201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正式上课,感觉学生的注意力太差,时刻在强调学生的注意力,时刻在组织课堂纪律,导致教学任务没有落实。特别是指导写字时,学生根本没有耐心,提笔就写字,根本没有观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的字千姿百态。没有几个让人满意的。于是,我利用中午的时间,特别讲了田字格的结构,向他们灌输了把字写漂亮的好处,并告诉他们今后还会进行奖励。期待他们的进步

2、《长眼睛的小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通过描述一只梅花鹿善待两只小鸟的故事,表现了梅花鹿美好的心灵。

在感悟课文时,我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长眼睛的小树是谁?梅花鹿是好动的,为什么小鸟停止他的头上,他却一动不动,他还觉得很快乐呢?这两个问题,优秀的学生不用我讲,就知道了,差的学生只要听了他们的发言,就没有问题。但仍有学生搞不明白,就其原因,一是上课注意力特别不集中,二是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这也是这个班的普遍现象,没有新奇的内容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所以,以后课堂上还是要想心思,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识记字形时。我问学生怎么记住这些字,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字音上来记:如我看到挂就想到挂衣服,你再他怎样记住他的形状,学生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有一个学生说,挂是左右结构。我当时很困惑,学生连最基本的记字方法都没有掌握,以前的哪些字是如何写熟的。于是我告诉他们,记住一个字的样子,可以看他是什么结构,还可以想象,编个故事。如挂字,我们想象右边上下两个土字是挂衣架上的钩钩,左边的手是用手把衣服挂着钩子上,这样就能形象的记住这个字。学生在我的提示下,能运用分析结构的方法来记其他的字。在写走字底的字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写字顺序,从左往右写。我又特意抽出课余时间,专门训练写走字底的字,不知以后遇到类似的字,是不是还会提笔就写,不讲究笔顺。

3、《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

这篇童话故事富有儿童情趣,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团结起来就能把事情办好。课文内容很浅显,段落结构相同。我让学生画出他们在种树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样解决困难的?没想到这样的问题仍有一半的学生没有画出来。是我的问题提得不明确吗?是学生初读课文都没有读通顺吗?还是我提还是……我只好再放慢节奏,教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带学生读熟,分两步回答,分两步画线,才把第二自然段搞完。后面的就交给小组完成。但读的时间没有了。只有几个学生把不要紧不要紧的感觉找到了。

《游子吟》教学反思。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一、教学中,我首先以故事导入,讲述《游子吟》这首诗所包含的一个感人故事,再让学生读诗。可是很多同学都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会背了。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积累的古诗多,真了不起,让后叫会背的同学来读,发现他的读音不准,再引导学生吸取他的教训,读好每个字音,特别是本诗中的翘舌音要读准。学生这才沉下心来朗读。落实了读准诗句的教学。

二、结合插图,了解诗意。看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诗中哪一句写出了画面上的内容。学生边找我边引导学生读诗。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感兴趣,不会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我只好带着学生反复读,直到背熟为止。

三、读熟背熟古诗后,我问学生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明白诗中的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诗中的孩子非常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我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父母亲爱自己的故事,讲一讲

4、升国旗》教学反思

本课的生字、词语教学我没有花费多大的力气,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认读,重点讲解了“表、声、区”三个字的笔顺,利用习字时间,让学生照着例字来写,个别纠正,效果较好。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放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人多时,我让学生在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个词说明了来天安门看升旗的人多。学生回答“人山人海”我让学生读词,并让学生说在什么时候还见过人山人海的场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体会词语的意思。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们学校的在举行升旗仪式时,也是人山人海。我当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我们学校只有一千多人,你就觉得多,那么在天安门看升旗的人比我们学校多10倍、100倍,学生当时发出惊讶的叫声,相信人山人海的场面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我再让学生来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的效果较好。我紧接这学生提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了。学生通过读文,看插图、联系生活比较,能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结合学生找的内容,我让学生读相关的内容。通过比较、朗读、感悟,学生对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我问学生,人们为什么都要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人们为什么心情激动?在学生回答较浅时,我及时介绍五星红旗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国旗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染成的,国旗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当人们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来时,就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所以人们心情激动。

本节课是我上课以来感到最顺利的一节课。分析原因,一是我利用早自习教学生预习了课文,生字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课堂上花在生字教学的时间少了,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读。二是在课堂上我发挥了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很好理解了人山人海。三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四是在课堂上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及时肯定和奖励,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

5、瀑布》教学反思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

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教得特别费劲:

1、首先,许多同学都没有亲眼所见瀑布,不知瀑布是怎样的?我只有让学生结合插图,并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学生初识瀑布。

2、理解瀑布的声音时,还能列举学生所熟悉的风声、雨声、火车轰鸣声让他们感知、想象瀑布发出的声音特别响。

3、但在理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我想学生对白银应该比较熟悉吧。当我请同学说说白银是什么样子时,有同学说是黄灿灿的,让我又好气又好笑,也使我明白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大人眼中再数学不过的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是空白,他们之所以说白银是黄灿灿的,肯定是由银子想到了黄灿灿的金子去了,金银也挨着边了吧。我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学生知道了瀑布是水组成的,不可能是黄色,而是白色,而这垂下的瀑布不就像一大块银子吗?这样理解,总算让学生明白了瀑布的样子,但因为缺乏想象,没有描述出瀑布的壮观。在理解“瀑布像一道珍珠的屏”和“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时,也感觉特别费力。真希望能播放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一定会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

课后,我让学生在电视、电脑中去寻找瀑布的相关资料,期待他们能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

6、《水乡歌》教学反思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突出水乡的四个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竞赛的方法,比赛学习各部分内容。在开课时,我只板书了水乡两个字,立刻有学生叫起来,说我写掉了歌字。我告诉他们别着急,先来看水乡,让他们想象水乡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再让学生去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看到水乡是什么样子。在学生说完后,我告诉学生,有一个作家把美丽的水乡写成了一首诗吗,来赞美水乡,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赞美的吗?,在板书“歌”。让学生读题,走进课文去发现水乡的美。学生兴趣浓厚。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每组的2号学生读字音,3号同学组词,其他同学补充。在识记字形时,让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再在全班展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热情高,效果比我一个讲要好。在品读课文时,我重点讲了第一节,在二、三小节的学习中,卧还是让小组学习,但效果不是很好,只有三组的同学参与积极,特别是王嘉琪这一组表现优秀,他们在组长王嘉琪的带领下,以舞蹈的形式边读边跳,吸引了学生,其两组就是男女生读、齐读,没有新意。在这两组展示时,我发现其他组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还是采取范读、齐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激励,小组竞赛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的面多了,但在交流反馈时,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难以控制。

7、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汉朝时期的著名天文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全文把数星星的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揭示了他成为天文学家的原因。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要刻苦钻研,才能获得成功,同时培养学生自己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人物的对话来进行教学。本文人物的对话较多,如果不一句一句读通、读懂,学生肯定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加之在上月的月考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每句话的概念还不清楚。因此在讲解课文时,把训练学生数清句子,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作为重点。课堂上,我让学生静下心来数一数,奶奶说了几句话,你从奶奶的几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张衡听了奶奶的话又是怎样回答的?数一数张衡说了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爷爷听了他们的话,又说了几句话?你听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一句听不懂,请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在我的三个来回的训练中下,知道了什么样的句子才是一句完成的话。然后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

第五自然段也是感悟张衡品质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根据课后的习题,画出张衡听完爷爷的话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让学生在读中、说中,体会到张衡认真钻研的品质。

不足之处:在朗读中,部分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找不准语感,读得不整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开展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8、《悲鸿画马》教学反思

虽然这篇文章也是写人,通过学文,让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勤学苦练,才能像徐悲鸿一样活动成功,但感觉教起来还是比较费力的。

难处在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一是此段中的生词较多,较难理解。如学生对“艺术珍品”不理解,看到《骏马图》,只看到两匹马在奔跑,欣赏不到骏马图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能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这幅图的价值。对“功到自然成”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二是学生想象不出骏马奔腾的气势,读最后两句话时,读不出马的巨大力量。但对课后习题中的徐悲鸿画马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还是理解了。从学生谈到学了课文后的收获时,学生都能说从徐悲鸿身上知道了要不怕苦,要观察、要不停地练习,才能获得成功。

在生字教学中,我重点讲了“世、巨”这两个字的笔画,强调了“爬”和“壮”字写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写对。这说明这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听讲。如果换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可能效果会好些。

9、爱问的霍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从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中,看出霍金是个爱问的孩子。并在学完课文知道要像霍金一样,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爱问的好处和怎样去问。因为我让学生课后观察你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疑惑时,没有多少学生去做。对于学生来说,用笔写的作业才是作业,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去学习,他们还没有这样的习惯,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

以趣激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篓子里的小青虫》课后反思

《篓子里的青虫》是一篇介绍蝴蝶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故事,生动形象的插图、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带着不解:青虫青虫篓子藏,怎变蝴蝶长翅膀?走进课文《篓子里的青虫》,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中的小黄鸡一起去思考、去探索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产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想法。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学生很感兴趣,但在教学上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蝴蝶学生都见过,可是蝴蝶的生长过程学生却是很少知道,怎样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成为本次教学的难点。反思这节课我觉有些做法是可取的,有些问题还要在今后注意。

一、紧扣课标,突出词语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以趣激学。在开课时,让学生带着疑惑“青虫青虫篓子藏,怎变蝴蝶长翅膀?”,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通过第二幅插图,自然地过渡到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不着痕迹。为了学生积累词语,我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抓住本文叠词多的特点,进行归类,让学生感受到这类词语的特点,喜欢读这样的词,并能在课外阅读时关注这些词。例如:教学“大大小小”一词时,我们就引导学生不仅从这词里能体会到虫子很多,还能体会到虫子的形态态各异,有大的也有小的。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词语的意思。“不停”、“很多”两个词引导学生体会虫子很多。在教学“美美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先抓住再指导朗读,这样读的效果就很明显。

二、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训练,一步一步有层次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清楚表达。例如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们先让学生观察图,先说出“谁在干什么?”并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再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观察,观察它们的表情,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丰富而有趣:他们有的说:“鸡妈妈一家很开心。”它们好像说:“这里有好多虫子,我们快去吃虫子吧!”……在教学6——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观察图片:小黄鸡怎么了?学生看到小黄鸡张大嘴、瞪着眼睛,知道这是呆住了。然后让学生做一做“呆住”的表情,强化这一变化让小黄鸡感到很惊奇,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小黄鸡的感受。这都是学生闪烁着的智慧的火花。

三、走进文本,换位思考

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还创设了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文本中的人物换位思考,换位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在教学第四自然段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小黄鸡心里想的和她的做法,我们就抓住“越吃越有滋味”这个词,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你吃什么东西时,也有越吃越想吃,越吃越有滋味的时候?一个没吃够,你还想怎样等来体会。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而化简难度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黄鸡背着装了很多青虫的篓子回家了,过了几天她的肚子饿了,如果此时你就是小黄鸡,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我该把我的美味拿出来美美的吃一顿了。”教师相机抓住“美美地”一词,要求学生读一读。在教学6——8自然段时,当学到篓子里只剩下豆大的空壳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此时你是小黄鸡,最想知道什么?”“小青虫哪里去了?”“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第8自然段吧!”当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后面的两个问号。并自己带着表情范读,最后,学生都能读出疑惑的语气,学生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小黄鸡,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来了。

四、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在这课中的难点是小青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学生只知道小青虫不见了,蝴蝶飞出来了,地上有好多空壳。那么如何将这一难点转化呢?于是在教学中我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上完第8自然段之后,我问同学:小黄鸡不知道小青虫哪去了,你们知道吗?在学生小组交流和展示后,学生说得不理想。然后我接着运用课件,对学生说:还是让我们听听蝴蝶的自我介绍吧。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于是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首先是卵期,亦是胚胎阶段,卵壳表面十分光滑;然后是幼虫期也是生长时期,只见从卵壳里慢慢地爬出一条小虫出来,这是蝴蝶生长史中的第二个阶段,这时的小虫吃树叶渐渐地长大,紧接着进入了“前蛹”阶段。看到这里学生们都欢呼起来:“这就是蛹”。(在教学时我们强化了篓子里只剩下豆大的空壳)这就是蝴蝶的第三个发育阶段。过了一段时间成虫在蛹壳内发育成熟后,一点一点地脱离蛹壳向外挣脱,直到最后完全地挣脱蛹壳,只见一只漂亮的蝴蝶飞出来落在枝头上。至此学生们完全明白了,懂得了蝴蝶的变化历程。有效运用课件,形象直观、简单节省了时间、较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五、巧妙设计板书,强化难点 在总结全文时,我把板书设计成一个圆形:卵——青虫——蛹——蝴蝶。我就将横着写的板书写成一个圆形,用箭头连接起来,这样学生一看就明白蝴蝶的演变过程。并将“空壳”这个词放在青虫和“蛹“的中间。让学生明白:哦,原来空壳是青虫变成蛹之前脱下来的皮。将书中没有说明的部分再重点突出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出现遗憾之处。如在教学第6——8自然段时,我想到这是重点段落,在学生说出小青虫变成蝴蝶后,没有直接抓住时机,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蛹的形成、变化过程,而想到这个象声词很有趣,能帮助学生理解小黄鸡为什么会呆住,所以又让学生去读蝴蝶飞舞的样子,体会“扑扑扑”好处,显得画蛇添足了。由于在此迂回了,结果后面的写字时间没有保证。还有在板书设计时,可以在青虫和蝴蝶之间打上?号,让这个问号一直提示大家,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看完课件,解开青虫变蝴蝶的过程后,擦去问号,板书“蛹”。这样,让学生心中的疑惑在最后得到解决。使整节课无论是探究、分析、板书,始终围绕“青虫青虫篓中藏,怎变蝴蝶长翅膀”展开,首尾呼应。再就是在评价时,虽然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指导性,但激励不够,不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11、会上树的鱼》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介绍了神奇的弹涂鱼。全文共12个自然段,第2——3个自然段主要写弹涂鱼打跑了横行霸道的螃蟹,第4——10自然段主要讲弹涂鱼消灭了小蜗牛。在教学2、3自然段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出螃蟹和鱼的动作来体会螃蟹、鱼儿的厉害。第4——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来蜗牛瞧不起鱼儿,鱼儿却消灭了他们,看出弹涂鱼的厉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学生虽然能把握读的语气,很想把课文读好,但仍由于不熟练,发生漏字、添字的情况,影响了读的效果。所以,在预习和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做好铺垫。

12、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 这篇课的主要段落是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外,还有让学生感受这些句子写得美。虽然这些句子都是写花儿开放,但却用的“打开喇叭”“绽开笑脸”“向你点头”“展现美貌”“散发香味”这些不同的词语来描写。课前,我准备了每种花的图片,想通过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到花的美。还有很多词通过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联系生活来感受,例如“绽开笑脸”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动作,看看绽开笑脸是什么样子,然后在拓展到花绽开笑脸又是什么样子呢?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对本段的掌握就很好。第2自然段非常的有趣,按照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各种花的开放,说的词语却各不相同。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指导性并不是很明显,整节课上读书读的相对比较少,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课前读词语用了一些时间,和自己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所以流程很快。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我会注意把握之间,更会注意读书,充分给时间让学生读好。

13、雨后》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在雨后干什么?学生都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在分析课文时,我带着学生从一群孩子在雨后的广场上玩得特别高兴,让学生想象他们快乐得像神仙是怎样的的一种快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群孩子玩得多么高兴,产生羡慕之情。再让学生关注一群孩子中的小哥哥和小妹妹。让学生读课文,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读中小哥哥和小妹妹快乐得像神仙一样。整个课堂,我主要引导学生读,在读中感受孩子们中在雨中的快乐。

14、滚铁》教学反思

《滚铁环》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但学生对这种游戏不熟悉,不知道它的玩法,体会不到滚铁环的乐趣。于是,我从学生熟悉、喜欢爱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文中的小朋友在滚铁环中是非常快乐的。在找到共通之趣后,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字的美。如第4自然段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张开、走、穿出、飘……”为了让学生悟到文中用词的准确、美妙,我让学生也动起来。学着做一做这些动作,看老师做动作,学生来猜,或对学的伙伴表演读,学生兴趣浓厚,能在学完后,背诵这一段,感受到了小伙伴滚铁环的乐趣。

15、刮脸》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了童趣,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小贝当的可爱。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情朗读

生活经验的迁移,就是把学生以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为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第一句,“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朗读之前,让学生回忆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过谁大摇大摆走路的动作?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唤起了对“大摇大摆”的形象思维,再加上动作表演,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体会到了小贝当急切想长大装大人的夸张动作,又进行了口语训练。

2、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情感

当店里其他客人都一个接一个走了,只剩下小贝当一个人,傻乎乎地躺在椅子上。这时,小贝当会想些什么呢?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拟人化的动画场景,激发学生想象。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小贝当那种纳闷、疑惑的神情,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16《观察日记》教学反思

蚂蚁是小孩子最熟悉的小动物,观察蚂蚁也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所以这篇课文不需要我过多的分析,我我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围绕课后的习题:蚂蚁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到惊奇?你从蚂蚁的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学生在学习小组里读、议、画、摆,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补充。课堂上虽然比较吵闹,但大多数学生在合作中、在交流中能完成学习任务,学得愉快轻松。在课后,有一半的学生能仿照本课写自己观察的小动物。

17、《湖》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句优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充满了向往之情。

本篇课文我主要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里的风景优美,这里的音乐好听。先是让学生把每句话读正确、读通顺,再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句子,大家相互讨论,理解了意思后,再想象画面,练习朗读出感情,最后在采取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读,使这里的风景和音乐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18、《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开课,我板书课题,让学生用“奇”字组词,学生争着回答,组了许多词:奇怪、奇特、奇异、奇妙、奇形怪状。我让学生说一说,在课题中的奇应该是那种意思。请选择适当的词填空,黄山的石头真是()呀!通过这一环节,既激发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想快点读一读课文中有哪些奇特的石头。

二年级《除法》教学反思 篇12

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除法的学习;在二年级(下册),学生亦已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与二年级下册安排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共同构成了一次相对完整的的人数与计算的教学循环。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包括:笔算除法时,要从除法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从算理的角度来看,上述计算方法还涉及对除法运算性质的直观应用,(说实话,没看懂哪里涉及对除法运算性质的直观运用,是指摆小棒平均分解决问题吗?)这部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本单元内容中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和估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计算的水平,并为进一步学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打好基础。(学情),

当教师说到:“第一步算什么,商2写在哪,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这里可能就存在问题:商2是怎么得出来的?是用试商的方法2×2=4得出来的,还是4÷2=2得出来的?如果孩子直接用除法得出4÷2=2,那么他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有下一步算2×2=4,4-4=0。因为孩子会觉得4÷2=2,十位的4已经计算完成。所以,除法不使用试商概念,孩子很容易有歧义。这是孩子心中会有疑惑。加上十位正好能整除,上下两个4相同。孩子会猜测是否是直接抄下来的数字。后来再出现把个位上的6抄下来计算,孩子就会更加确认十位下面的4也是抄下来的。这样孩子在学习后面的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时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问题。如果采取从高位到低位试商的算法,应该会好一些。

上一篇:我国植树节的由来下一篇:职称或职业资格怎么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