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2024-07-25

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精选5篇)

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篇1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子女学校的35支代表队参赛,并邀请德国、巴西、法国、瑞典等14个国家的青少年和教

师开展交流。本次大赛以“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为主题。

经过6天紧张激烈的竞赛、评审、交流和展示,决出本届大赛各个奖项,其中共有360个学生项目、1 83个科技辅导员项目进入终评决赛,涵盖工程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微生物学、医学与健康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同时,有1 0名长期工作在科技教育第一线的基层科技辅导员获得“十佳科技辅导员奖”。

为鼓励青少年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本届大赛上特别设置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有3个项目和5名选手喜登榜端。

大赛活动很丰富

除了选手问辩和技能测试项目以外,本届大赛还给参赛代表以及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知名科学家报告、科技辅导员论坛、参赛代表座谈、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和互动等活动受到了参赛代表的欢迎。

在开幕式上,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突然亮相让参赛代表们兴奋不已,她寄语青少年学生,要为了梦想而坚持:“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进步、完善,终有一天,你的梦想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在科技教育成果展区,物联网科技、智能机器人以及3D打印机等项目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参赛项目亮点多

本届大赛公开展示的作品呈现出3大亮点。首先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展出作品中有不少涉及到交通安全、居家生活和残疾人出行等许多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见的问题。这些作品得到了公众和评委的青睐。比如福建省代表队钟正航同学设计的“免匙牛奶派送箱系列”就是从日常的生活中获得灵感。这个项目获得了本次大赛的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

其次是“紧扣热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除了关注日常生活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是参赛选手们关注的焦点,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选题方向上,选手们也上交了不错的答卷。“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含菌量快速测试仪”、“生物淋滤技术浸提回收电镀镍渣中有价金属镍”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最后是“关注前沿科技,注重创新型研究”。与往届大赛一样,此次大赛的许多作品依旧关注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并在一些项目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医学与生理学领域以及新能源领域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所有作品都凝聚着参赛选手们的智慧与汗水,引得参观者们连声赞叹。

来自14个国家的中学生所带来的科技发明项目也是本届大赛的一大亮点。韩国的“智慧手机电池”、印度的“种植救护装置”和挪威的“UV射线研究”等,都十分新颖有趣。

大赛会徽:大赛会徽形似一棵“科技智慧树”,将大赛届数“28”和南京市花梅花融为一体。

大赛吉祥物:取名“闪闪”,以长江刀鱼为原型。

活动简介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承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领衔赞助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从2000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也是集中展示中小学科技创新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

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篇2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创建于1963年,学校秉承“满足多元需求、注重个性特色、追求多样和谐、成就多彩人生”的办学宗旨,将多彩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学校更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二七淮东特色的科技立校、科技兴校之路。

淮河东路小学根据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经验,量身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科技骨干教师编写了《我爱机器人》科普校奉教材,在校內推行“机器人进课堂”的品牌创新教育模式,力求将信息技术的奉真面貌展现给学生。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创建了设施一流的“机器人工作室”和“未来优秀工程师工作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学习多种工程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开发各种智能装置。在自己动手设计、共同编程和制作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取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除了有关机器人项目的校本课程外,学校还开展了“多彩特色课程体验活动”。其中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抓手的科学校奉课程非常受学生的青睞。科学组的老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设立科学兴趣班。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小问题着手,预设情景,观察思考,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从选择科学创新课题到准备材料,再到撰写实验报告,都由学生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同学们是研究实验项目的主导者,老师是辅助者,是合作伙伴。小实验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操作。如“指纹显现”实验,1个小组做了无数次,实验结果却不理想。他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灰心,不放弃,通过查资料找到原因,更换材料继续尝试,最后终于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默契合作,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內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校采取自主体验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的角色,也充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综合性角色。让学生学习操作机器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只是1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中学生的亲自动手和积极思考。无论是机器人比赛还是科技创新竞技,都是学生的比賽,学生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会完全了解它的特性,调试时如鱼得水,操作时得心应手。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提供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校采用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查找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方法作出分析与评论。

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1个学生的潜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老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课程的內容、设计方案、实施方法等进行改造,因此教师与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不仅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悅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的氛围,促进和谐发展。学习者可取长补短,并且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培养淮东学子科技素养的同时,学校还不忘将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与农村结对学校及学区兄弟学校共享。2009年5月,学校黃河少年队赴台湾参加国际机器人竞審,再次获团体奖。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城乡友好学校”的二七区马寨培育小学的学生和淮东小学机器人比審选手一起远赴了山东、台湾参加机器人竞赛,登上了国际大審的领奖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共同实现了科技创新梦想,为实现教育均衡再谱新篇。

面对农村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亟待专家引领等现状,学校利用“一人双岗”副校长宗晓杰的优势,努力将城市学校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法带到农村,发挥城市科学名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助推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

学校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开展机器人展示活动,宣传科技创新精神,普及机器人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逐渐喜欢上这项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机器人活动的研究辅导员,吸纳多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推进这项活动的整体合力,从而有效带动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兄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热情。

“求他山之石,立自我之新”。在张艳丽校长这种开放的思维和心态下,淮河东路小学创新科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科技创新的丰饶土壤中体验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益智、育能、科技、健心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郑州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是1所具有丰富科技教育经验,并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的学校。学校领导有长期的科学教育经验,并从各方面给予科技教育大力支持。学校科技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制作及竞赛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科学教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篇3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连遭大灾

大难,内心无比惆怅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伤感而怀古,但却又从中感受到片片不屈的浪花在随着江水跌宕起伏着,不然又怎会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言壮志,又体现他浮躁的内心仍存有一丝恬静,“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名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心态豁达,胸襟开放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士,苏轼看透,所以说出了“赴台犹不足持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坚持泛爱,抛弃小我,抒发了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充斥在他诗中的字里行间。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潜的田园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淡薄,就想在南山种种豆,拔拔草,不用担心吃什么来果腹,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和官场的丑陋面貌之后决定隐居山林。过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生活,看淡了人世间的真情陋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同样经历了官场起伏,苏东坡却总在抒发一种积极乐观的精

神,而陶潜,恬淡中总带有一种愁苦和愤懑,他们若是相遇,会不会像多年没见的老朋友,四手相握,评价对方的生活态度„„

“像我一样,隐居吧!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

活,何乐而不为呢?”

像你那样躲在山林里又怎能体会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澎湃与

激情呢?”

“要坚信自己定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可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学!”苏轼慷慨激昂。

“我喜欢现在平静安宁的生活。”陶渊明则面露安详的神情

“你这是在逃避现实,你为什么不勇敢面对现实呢?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苏轼微皱着眉头问。

“那也许适合你,但我觉得现在就挺好。”

“唉,你不明白吗?古之立大事者,不为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你好自为之吧!

会不会就这样,两个人各抒己见,不断为自己辩论,继而争吵起来,就不欢而散?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两个人经历的不同,想法不同,每个人都会安于现状,希望保持原有的生活,但是乐观的精神和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篇4

一、项目分类

中学生项目按项目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年龄段分为初中项目和高中项目;按研究学科分为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医药与健康学、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13 个学科。

二、学科分类及学科认定

(一)学科分类

1.数学(MA)——指形式逻辑或各种数字及代数计算的开发,以及这些原理的应用,包括微积分、几何、抽象代数、数论、统计学、复数分析、概率论等。

2.计算机科学(CS)——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工程设计与开发,包括互联网技术及通信、计算机制图技术(包括人性化界面),仿真/虚拟现实技术,计算科学(包括数据结构、加密技术、编码及信息理论)等。

3.物理学(PH)——指能量及其与物质作用的原理、理论和定律,包括固态物理、光学、声学、粒子、原子物理、原子能、等离子体、超导体、流体和气体动力学、热力学、半导体物理学、磁学、量子物理学、力学、生物物理学等。

4.地球与空间科学(ES)——包括地质学、矿物学、地貌学、海洋学、气象学、气候学、天文学、洞穴学、地震学、地理学等。

5.工程学(EN)——指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及实际应用的项目,包括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摄影工程、音响工程、汽车工程、船舶工程、制热与制冷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工程等。

6.动物学(ZO)——指对动物的研究,包括动物遗传学、鸟类学、鱼类学、爬虫学、昆虫学、动物生态学、古生物学、细胞生理学、生理节律学、畜牧学、细胞学、组织学、动物生理学、无脊椎动物神经生理学、无脊椎动物研究等。

7.植物学(BO)——指植物生命的研究,包括农业科学、农业经济学、园艺学、林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溶液培养、海藻等。

8.微生物学(MI)——指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真菌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9.医学与健康学(ME)——指对于人类及动物的疾病和健康的研究,包括牙科学、药理学、病理学、眼科学、营养学、公共卫生学、儿科学、皮肤学、过敏反应、语言与听力等。10.化学(CH)——指对物质性质和组成以及其所依从的规律的研究,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不含生物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化学、塑料、燃料化学、杀虫剂、冶金学、土壤化学等。

11.生物化学(BI)——指生命活动进程中的化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光合作用、血液化学、蛋白质化学、食物化学、激素等。

12.环境科学(EV)——指对于空气、水及土地资等源污染源及其控制的研究、生态学等。13.行为与社会科学(SO)——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和动物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人种学、语言学、城市问题等。

(二)学科认定

1.涉及制作和设计的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和制作,项目应属于工程学;项目虽是设计和制作,但目的是用其收集获得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则该项目应属于所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2.涉及动植物生活环境的项目:项目研究的是河流或池塘中的动植物生活环境,则不属动植物学而应属环境科学。

3.涉及动植物化石的项目:项目研究的是史前植物化石,应属植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史前动物化石,应属动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地质年代,应属地球与空间科学;项目研究的是贝壳化石的化学组成,应属化学。

4.涉及火箭及飞行器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火箭及飞行器燃料,应属化学;项目研究的是使用火箭及飞行器作为气象仪器的运载工具,应属地球与空间科学;项目研究是计算火箭及飞行器的轨道,应属物理学;项目研究的是火箭及飞行器加速度对小鼠的影响,应属医学与健康学。

5.涉及遗传学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DNA,应属生物化学;项目研究的是植物杂交遗传,应属植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大肠杆菌的遗传学,应属微生物学。

6.涉及维生素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机体对维生素如何处理,应属生物化学;项目研究的是有关维生素的分析,应属化学;项目研究的是维生素缺乏的影响,应属医学与健康学。7.涉及晶体学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晶体的组成,应属化学;项目研究的是晶体的对称性,应属数学;项目研究的是晶格的结构,应属物理学。

8.涉及语言和听力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阅读障碍,应属社会科学;项目研究的是助听器,应属工程学;项目研究的是失语症应属医学与健康学;项目研究的是语音,应属物理学;项目研究的是耳的结构应属动物学。

9.涉及放射能的项目:项目研究的是使用同位素跟踪,可以是生物化学、植物学、医学与健康学以及动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对放射能进行测量,可以是地球与空间科学或物理学;项目研究的是放射能监测仪器的设计和制作,应属工程学。

10.涉及空间科学的项目:很多的项目涉及空间科学但并不归属与地球与空间科学。如失重对植物的影响,应属植物学;失重对人的影响,应属医学与健康学;开发一种封闭环境的太空舱系统应属工程学。

11.涉及计算机的项目:如果计算机只作为工具使用,项目应属于其研究的学科领域;如使用计算机计算火箭轨道,应属物理学;计算某一无机化学反应的产热,应属化学;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应属行为与社会科学。

三、申报者和申报项目

1.中学生项目申报者为:现就读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高中(包括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的学生。

2.每名学生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3.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 月1 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4.对集体项目的要求:

(1)集体项目的申报者不得超过3 人,并且必须是同一地区(指同一城市或县域)、同一学历段(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合作项目。

(2)集体项目不能转为个人项目,新成员不能在研究及参赛半途中加入到一个集体项目中。每名成员都须全面参与项目,熟悉项目各方面的工作,最终研究成果应该反映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3)每个集体项目应确定一名第一作者,其他为署名作者。在项目申报时,所有成员的信息资料均应在申报表中填写。

5.连续多年的研究项目,如曾经参加过以往的创新大赛,再次以同一选题申报参赛时,必须反映最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6、不接受申报的项目: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项目。

(2)涉及食品技术、药品类的项目。(3)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

7.每个项目最多只能申报三名辅导教师。

四、申报材料

1.申报书:申报者需按照竞赛有关要求,认真填写申报书。申报书必须是大赛主办单位提供的当年的标准申报书,并且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

2.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选手必须自行或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材料,复印件即可。

4.证明材料:项目涉及下列内容的还须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1)医疗保健用品,由省级以上相关医疗科研部门开具临床使用鉴定。

(2)动物、植物新品种,由省级以上农科部门开具证明,证明确为培育和发现的新品种。(3)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由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项目在研究过程没有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五、申报办法

1.邮寄申报:由省级组织机构统一邮寄申报。邮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一式两份,查新报告、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研究日记、图片、数据等)各一份。

2.网上申报:由省级组织机构向申报者提供申报序列号,申报者可按照相关要求在网上进行申报。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与邮寄的纸质材料内容相同。网上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查新报告、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网上申报资料必须控制在系统要求的大小范围内,否则无法上传。

六、评审

1.评审标准:“三自”和“三性”原则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4)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5)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6)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2.初评:于每年的5-6 月进行,以审阅申报材料为主,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和科学性审查。在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全面审阅的基础上,选拔约80%的项目入围参加终评决赛。

3.终评:于每年暑期进行,除审阅材料外,评委要对参赛学生进行项目问辩,结合技能测试和素质测评成绩,确定项目所获奖项。

七、参加终评决赛

1.终评决赛包括公开展示、项目问辩、技能测试、素质测评等活动。获奖等级将根据参赛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综合成绩确定。

2.参加终评决赛的学生必须是经初评入围决赛的项目作者,入围决赛的项目作者如不能参加终评,将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3.终评展示按13 个学科进行布展。

4.参赛学生负责所需参赛材料的携带、布展、保管和维修,有义务参加大赛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义务为参观公众对本人项目进行讲解。5.每个参赛项目应制作项目展板一块。展板尺寸为高120CM、宽90CM。组委会负责提供场地、展板、展台、电源和照明,其它用品和必要的防护设备均需自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不得在展位展出;用电电压不得超过220 伏;参展物品体积不宜过大,长、宽均不得超过1.5 米,高不得超过2 米,重量不超过100 公斤。项目展示必须选手根据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发挥想象和创意自行设计、现场动手制作,禁止整版喷绘或将已经提前做好的直接带进会场展示,对不符合规定的将影响参赛成绩或取消参赛资格。展示内容中不得出现指导教师、媒体报道、申请或已获专利、专家评价、以往获奖及其他未经授权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等,否则将不能参加终评。

6.终评决赛时,有实物的项目,必须将实物作品带到现场展示,并在项目问辩时向评委介绍。

八、表彰和奖励

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按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参赛项目进行评选,根据评审标准,最终确定一、二、三等奖。各奖项的获奖比例约为:一等奖15%、二等奖35%、三等奖50%。专项奖:由大赛主办单位、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立,提供一定的奖金、奖品或其它方面的荣誉。设奖单位可提出专项奖评选标准或附加条件,单独评选或委托大赛评委会评选,但不能与全国比赛的评选原则相悖。

附件5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技实践活动。

一、活动学科分类

1.物质科学(MS)——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及其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如:物质的状态及变化,力的作用和运动,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守恒等。

2.生命科学(LS)——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包括生命的起源、进化、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如: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动物和植物),生命的主要特征(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人体和健康等。

3.地球与空间科学(ES)——研究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和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和生命活动等自然现象与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矿物学、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如:地球与太阳系,自然资源与资源再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保护等。

4.技术与设计(TD)——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实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机械、航空、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5.行为与社会科学(SO)——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和动物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人种学、语言学、城市问题等。6.其他(OT)——不属于上述五类学科的其他活动。

二、申报者

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在校小学、中学(包括中等师范学校、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生群体,形成科技实践活动成果者,均可以实施群体或小组的名义,向当地竞赛组织机构申报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或指导机构不得以申报者的身份出现。

三、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

1.明确的选题目的。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可行性,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青少年通过活动学习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当地教育、生产、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2.完整的实施过程。活动在实施时,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总结评价。

3.完整的活动内容。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参加人数)、活动照片、新闻报道等。

4.确切的实施结果。由活动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以文字的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文字应简练,可根据实际情况辅以必要的图片加以说明。在上报之前,各地应对该结果的可靠性加以确认。对于学校以上的实施单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5.实际收获和体会。包括青少年参加活动的体会、活动的宣传教育覆盖面,活动体现的社会效益,对今后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四、申报材料

(1)申报书:必须是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提供的当年的标准申报书。(2)活动报告:50 页以内,大小在2MB 以内。(3)其他附件:大小在2MB 以内。

五、申报办法:

各省(区、市)根据有关标准和名额分配,按省级评选的排序向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进行申报。

(1)全部实行网上申报,不接受邮寄纸质材料申报。申报者须凭下发的授权号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进行网上申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申报。(2)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需按要求邮寄申报书一份至组委会秘书处。

(3)获得终评参展资格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需按要求邮寄活动报告、活动照片、活动记录等原始纸质材料。

六、评审 1.评审标准

(1)真实性。活动符合参与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符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有完整的实施过程和活动内容,有真实的活动记录和客观的活动总结等。

(2)示范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围绕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活动设计和组织形式科学、有新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利于推广普及,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3)教育性。活动符合教育规律,能够对参与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参与者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4)完整性。活动已经完成或阶段完成。活动过程清晰,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系统周密的活动计划、实施步骤和活动结果。

2.经评委会对网上申报的材料进行评审后,产生在全国比赛期间参展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名单,并公布通知其邮寄相关纸质材料。对纸质材料进一步审核后,最终确定获得在全国比赛期间参展资格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名单。

七、优秀活动展示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示,以省(区、市)为单位展示。每项活动一块展板,展板尺寸为:宽95cm,高150cm。展示内容由各省(区、市)提前设计成电子版,提交组委会统一制作,统一布展。

八、表彰和奖励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8月开幕 篇5

在7月21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该中心主任李晓亮介绍,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子女学校共35支代表队。共有465名学生、200名科技辅导员参加为期四天的展示、测评和问辩活动。共有351个学生创新项目、200个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参加评选,176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148幅少儿科学幻想绘画获奖作品参加展示。同时,来自13个国家的22个国际代表项目也将参加展示和交流。

本届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

大赛期间将举行开幕式、闭幕式暨颁奖典礼、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专项奖颁奖晚会等主要活动。

本届大赛除主办单位针对学生项目、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和优秀科幻画所设的奖外,还有基金会、全国学会、知名高校等设立的20多项专项奖,这将是献给热爱科技创新的青少年们的又一份厚礼。

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十余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参加了第二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闻通气会。(王学健)

背景链接:

一、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由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承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要追溯到30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11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这次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邓小平同志为活动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这就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以后的20多年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老一辈科学家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牵头先后举办了两项全国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动,即“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开始于1982年,2002年更名为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开始于1991年)。这两项活动均为两年举办一届,隔年交替在全国各地轮流举行。从1982年起,已先后在上海、昆明、兰州、北京、沈阳、成都、南宁、长沙、天津、西宁、香港、呼和浩特、合肥、福州等地举办。为适应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状况和前景,也为了与国际上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相接轨,主办单位从2002年开始将两项活动进行了整合,届数相加,定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

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发展

大赛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各方面不断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使创新大赛能够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围绕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已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挑选出500名左右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相聚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最新成果、展现青少年风采的一次盛会。

目前,全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是国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一项重要赛事,而且已与国际上许多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了联系,每年都从大赛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在国际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哲理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斑羚飞渡读后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