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治理河道污染是珠三角

2024-12-01

积极治理河道污染是珠三角(精选2篇)

积极治理河道污染是珠三角 篇1

积极治理河道污染是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及水质

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前言

珠三角是我国最具典型的城市群区域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镇)规范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珠三角地区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河道水质状况日益恶化污染蔓延,普遍出现河涌黑臭和河道富营养化现象,影响区域水源保护、城市景观、居民生活和投资环境,给地区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水环境污染的情况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总的来看,水环境污染是水体受纳污染物的量超过环境容量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加强水资源和水质管理入手,认真执行区域水环境 防治规划,加强本地区污染源治理(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片区污水治理、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污染治理以及控制和治理城镇农村非点源污染,削减进入珠三角地区水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变水环境整体承受污染的局面。本文试从河道污染治理方面提出一孔之见,为珠三角地区水环境保护略尽绵力。

治理河道污染是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及水质管理重要手段和目标

水污染的排放要通过渠道的宣泄,排入河涌和二级河道,最终汇入属于主干道河道或湖泊、水库水域。陆地的点源污染、非点源(面源)污染、工矿企业治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莫不循此途径排放水污染物影响环境。珠三角地区很多城市二级河道几乎有水必黑,跨市跨区河涌污染问题突出,纠纷频发。因此在中间环节,积极治理传递污染的中小河涌和二级河道,削减水域污染负荷,是治理水环境污染保证珠三角地区主干河道水质达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河道治理的特点和原则

珠三角地区河道治理与工业污水、城市污水治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污水量大、水中污染物质浓度较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低,且受季节影响水量水质波动大;

(2)河道受纳污染物沿程分布,全面影响河段水质;

(3)多为感潮河流,受潮汐影响,水流变化复杂,增加治理困难。

河道治理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有效削减河道污染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2)采用生化技术优于物化技术,治理工程宜于与生态建设和景观工程相结合;(3)利用微生物和水生生物应考虑生物安全性问题,避免引入外源物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

(4)不影响河道自然功能。

传统治理方法

传统河道治理采用截污、清淤、驳岸补水、调水等市政工程方法。截污是截流入河污水,切断河道外源污染;清淤是清疏河底沉积的淤泥,消除河道内源污染。截污和清淤是河道治理的关键措施。河道彻底完成截污清淤辅以绿化驳岸、补水调水,令河涌面貌焕然一新黑臭现象消除。近两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为迎亚运举全市之力,全面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新增建设污水处理厂38座,治理河涌121条共长388.5公里,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实现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水环境的明显好转。这是河道治污的重大贡献。

但是,传统治理河道污染的方法仍有不足之处。河道截污之后,截下来的污水要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污水集污管网的建设要跟上,如果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集污管网没有建好,截流污水只能排到其他河段或引向其他河道。清淤之后淤泥也要进一步的处理和处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河道的截污清淤往往不能彻底,甚至无法进行。还有珠三角地区城镇下水道绝大多数没有做到两污分流,主要污染源污水送污水处理厂处理,一般居民生活污水还与地面水合流流入河道,污染依然存在。河道治理的补水调水,实质起了稀释水体和转移污染的作用,且远距离调水和净化水质动力消耗和管理费用大,不值得仿效;至于绿化、驳岸主要是配合周边环境美好景观。多年来河道综合整治偏重景观建设,虽耗资巨大,实际水质改善收效甚微。单凭面上工程不可能根本解决河道污染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河道污染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在河道截污、清淤没有做好,或者截污、清淤之后,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和面源带入河道污染的情况下,对河道水体和底泥进行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在可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和/或水生生物生命代谢活动,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河道污染的生物修复可以有原位治理和异位治理两类方法。发明专利CN101417840A“一种黑臭河涌污染治理方法”和发明专利

CN101050041A“一种河涌污染治理方法”就是其中两种技术路线的代表。前者是在河道内分段实施河道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底泥生物修复剂和设置生物巢(生物填料)等措施,控制和消除水体和底泥的污染。后者是在河道附近设立氧化塘污水处理设施,对上游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出水再返回下游河道进行生物修复。同样也采用河道曝气增氧,投放微生物菌剂、底泥生物修复剂等措施,消除河道污染。

生物修复方法须向河道强化曝气增氧,解决污染河道氧平衡体系失衡。通过曝气增氧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配合投放微生物菌剂,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底泥的生物修复,通过定期投放主要含有增氧剂和微生物菌剂的底泥生物修复剂来实现。微生物菌剂是以工业方法生产的多种微生物组成,细菌数高达100亿个/克以上,在水中迅速繁衍形成优势菌群,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利用水中营养物质,降低COD、BOD、氨氮、总磷和硫化物等污染指标。这些微生物均为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在本地区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会带来生物安全性问题。增氧剂向底泥供养,改变河涌底泥厌氧生态环境为好氧生态环境,激活底泥微生物的活性,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去除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河道水质得到改善之后,河道曝气和投放微生物菌剂、底泥生物修复剂可以根据河道污染和水质状况逐渐减少,节约能耗和节省药剂。还可以在河道放养鱼类和重建水生植被,美化景观和增强生物修复效果。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河道污染的效果是明显的。河道曝气一周到半个月,水体臭味可以消除;治理两到三个月黑色底泥消失,水质进一步改善,COD降低、溶解氧提高,透明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修复治理河道污染在广州地区得到应用,有关单位在白云区朝阳涌、荔湾区南漖涌的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生物修复方法在河道水域范围内进行,无须在河道中修建构筑物,不必清淤,不产生二次污染,避开了征地和淤泥处置的难题,降低了投资和运行费用,效果好见效快,传统的河道综合整治方法与生物修复相结合,互相补充,将是河道治理的好方法。

层层把关控制支流干流河道水质

珠三角河网地带虽然水环境污染较重,但地区过境水量丰富,主河道径流处于Ⅱ类良好水质,使珠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仍有较宽阔的空间。为保持这一优势格局,应对功能区划,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各级河道水质指标,遏制以致消除水环境污染。笔者认为,应该规定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涌必须治理消除黑臭;一些采取点源达标治理,或采取城市污水截污达标处理措施后,尚不能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道必须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改善水质;汇入珠江主干流的二级河道,河水进入主河道之前必须削减污染负荷,控制水质为Ⅲ类水;珠江主干流不达标的河段和某些主要水源保护区河段实行人工曝气充氧,以提高水质指标和消除突发性污染。

积极治理河道污染是珠三角 篇2

根据河道曝气技术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结合苏州河流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苏州地区利用河道曝气技术的可能性、可行性.针对苏州河道的特征,应选用相应的模型来计算需氧量并选择不同的充氧设备进行曝气复氧,同时配合多种措施来提高河道曝气复氧的`效果.合理运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快速提高溶解氧、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净化水质,在苏州这样的河网城市具有较为广阔应用前景.

作 者:徐续 操家顺 XU Xu CAO Jia-shun 作者单位:徐续,XU Xu(苏州热工研究院环保所,江苏,苏州,215004)

操家顺,CAO Jia-shun(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上一篇:留守儿童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龚全珍先进事迹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