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颜色的四字词语(通用10篇)
含有颜色的四字词语 篇1
【青】字成语
青梅竹马、青黄不接、青云直上、青出于蓝、青州从事、青蝇吊客、青红皂白、
青面獠牙、山青水绿、山青水碧、青山绿水、青史留名、青灯黄卷、青梅煮酒、
平步青云、绿水青山、功标青史、黄卷青灯、名垂青史、炉火纯青、冬夏长青、
四季长青、万古长青
【黄】字成语
黄袍加身、黄粱一梦、黄钟大吕、黄卷青灯、黄花晚节、黄粱美梦、黄道吉日、
黄童白叟、黄口孺子、黄雀伺蝉、黄旗紫盖、青黄不接、姚黄魏紫、面黄肌瘦、
橙黄桔绿、飞黄腾达、杳如黄鹤、一抔黄土、一枕黄粱、碧落黄泉、紫冠黄旗、
信口雌黄、数白论黄、人老珠黄
【黑】字成语
黑里透红、黑白分明、黑不溜秋、黑灯瞎火、黑咕隆咚、黑白颠倒、黑云压城、
指黑道白、月黑风高、漆黑一团、颠倒黑白、混淆黑白、白山黑水、白天黑夜、
昏天黑地、粉白黛黑、天昏地黑、起早摸黑、一团漆黑
【白】字成语
白手起家、白云苍狗、白日升天、白日衣绣、白衣卿相、白头如新、白驹过隙、
白璧无瑕、数白论黄、黑白分明、白里透红、白眉赤眼、白面书生、白衣秀士、
白发苍髯、白发皤然、白山黑水、白天黑夜、粉白黛黑、平白无故、白璧微瑕、
白日做梦、白头偕老、白不呲咧、白头齐眉、苍白无力、月白风清、齿白唇红、
不白之冤、洁白无瑕、阳春白雪、恶叉白赖、赤口白舌、黄童白叟、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襟怀坦白、唇红齿白、真相大白、沉冤莫白、一清二白、一穷二白、
指黑道白、一身清白、青红皂白、半文半白、不分皂白
【红】字成语
红装素裹、红颜薄命、红花绿叶、红不棱登、红男绿女、红情绿意、红红绿绿、
红豆相思、红紫夺朱、赤子之心、赤口白舌、赤口毒舌、赤贫如洗、赤日炎炎、
赤舌烧城、赤绳系足、赤体上阵、赤地千里、赤胆忠心、朱紫相夺、朱唇玉面、
朱唇皓齿、朱楼碧瓦、朱楼绮户、面红耳赤、唇红齿白、灯红酒绿、大红大绿、
纷红骇绿、嫩红娇绿、青红皂白、红红绿绿、桃红柳绿、愁红惨绿、近朱者赤、
纡朱拖紫、纡朱怀金、传波红叶、白眉赤眼、姹紫嫣红、白里透红、万紫千红、
黑里透红、柳绿花红、齿白唇红、金无足赤、近朱者赤、红紫夺朱
【绿】字成语
绿肥红瘦、绿叶成荫、绿衣使者、绿林好汉、绿草如茵、绿水青山、绿荫如盖、
柳绿花红、红花绿叶、红男绿女、红情绿意、红红绿绿、视丹如绿、橙黄桔绿、
大红大绿、灯红酒绿、纷红骇绿、红红绿绿、花红柳绿、嫩红娇绿、山青水绿、
油光碧绿、桃红柳绿、愁红惨绿
【蓝】字成语
蓝田生玉、筚路蓝缕、青出于蓝
【紫】字成语
紫气东来、紫冠黄旗、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红紫夺朱、朱紫上夺、黄旗紫盖
姚黄魏紫、纡朱拖紫
【灰】字成语
灰心丧气、灰不溜丢、灰飞烟灭、灰头土脸、心灰意冷、槁木死灰、万念俱灰、
心如死灰
描写色彩颜色的诗句
1、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2、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4、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9、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0、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1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12、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16、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1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1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9、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含有颜色的四字词语 篇2
在文学翻译中到底应不应该使用四字词语在翻译界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颇有争议的。译家张谷若擅用四字词语是为人所熟知的。他在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中, 更是将四字词语运用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孙迎春在他的《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中极力推崇四字词语:“在写作或翻译的过程中, 形形色色的四字词组, 在作者和译家的运作下, 与其他字格相配合, 艺术地谱出和谐的语词之曲, 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1]而许渊冲先生将《红与黑》的开篇第一句译为:“玻璃市算得是方施—孔特地区山清水秀、小巧玲珑的一座城镇。”却引来了不少的口诛笔伐, 认为许先生在四字成语的使用问题上与“原文太不等值”, 且有“创作”的嫌疑。[2]
汉语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 包括成语与非成语。它们涵义深刻, 结构简练, 生命力旺盛, 表现力强, 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 韵律感十足。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四字词语, 发挥汉语的语言优势是可取的。由于四字词语内容简洁、结构平衡、发音流畅, 恰当而适度地运用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中能够使其锦上添花。下面笔者就以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探讨一下四字词语在戏剧翻译中的运用。
二、四字词语在《不可儿戏》中的使用
戏剧剧本是舞台表演的源泉, “其灵魂全在于对话, 而对话的灵魂全在于简明紧凑、入耳动心”。[3]戏剧语言和小说语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中的对话如果看不懂, 可以反复翻看;而戏剧对话只能听一遍, 全然没有重复听的机会。鉴于四字词语的特点, 在戏剧翻译中适当地运用它们, 不仅有助于演员对台词的演绎, 使他们的诵读更加流畅而富有感情, 而且有助于观众 (听众) 对其的理解。
剧名的翻译在戏剧的翻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剧名译得通俗易懂, 可以吸引眼球, 令观众一瞬间就作出是否要看的决定。王尔德是一个文字大师, 他在剧中杜撰了一个给自己起名为Ernest的花花公子, 因为游戏人间差点失去了由于他的名字而喜欢上他的心爱的姑娘。这个名字叫Ernest的人却一点也不earnest, 王尔德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颇有讽刺意味。根据剧意, 我们可以将剧名理解为“认真的重要性”和“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由于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 很难找出一个在形式上、发音上均与原文相对应的双关语, 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在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中译本中, 余光中分析了这个双关语在剧中的本质和主旨后, 使用了一个带有否定意味的四字成语, 将剧名意译为《不可儿戏》, 虽然没有体现出双关的含意, 但是意思简单明了, 令观众一望而知, 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将原文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余光中自己也说:“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 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 不顾后面的原意, 就会流于直译、硬译、死译。”[4]
在剧本中, 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为了避免硬译而使用四字词语的例子。如:
1. Algernon:Oh!There is no use speculating on that subject.Divorces are made in heaven.
在英文中, 有“marriages are made in heaven”这样的说法, 意为“姻缘天注定”, 可以将之译为“天作之合”。而王尔德借亚吉能之口杜撰出来另一个相似的说法, 即“divorces are made in heaven”。余光中则将计就计, 也杜撰了一个与“天作之合”相似的四字成语, 将它译为:亚吉能:唉, 不必为这个问题操心了。离婚也算是天作之分。
这种译法不但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对应, 读起来 (听起来) 也琅琅上口, 而且在文化意象上作了相应的补偿:把英国人眼中的heaven (god) 替换为了中国人眼中的“老天爷”。
2. Lady Bracknell:Well, I must say, Algernon, that I think it is high time that Mr.Bunbury made up his mind whether he was going to live or to die.This shilly-shallying with the question is absurd.
布雷克耐尔夫人是一个势力、狡诈、圆滑, 说话带刺的贵妇人。一句“made up his mind whether he was going to live or to die”, 就使我们充分地理解了她刻薄的本性:好像生还是死的问题能够那么轻易地由自己决定似的。余光中将此句译为:
巴夫人:嗯, 我说阿吉呀, 这位梁勉仁先生到底要死要活, 到现在也真该下个决心了。这问题, 还这么三心两意的, 简直是胡闹。
余光中用了两个四字词语:“要死要活”和“三心两意”, 鲜明地刻画出了巴夫人的浅薄、恶毒, 以及涉及自身利益时对别人的冷酷、无情。
3. Algernon:...Relations are simply a tedious pack of people, who haven’t got the remotest knowledge of how to live, nor the smallest instinct about when to die.
原句充满了王尔德式的幽默与嘲讽。作者使用了两组形容词最高级的平行结构, 借以描述主人公对亲戚的厌恶程度。译者则将其译为:
亚吉能:……五亲六戚都是一班讨厌的人, 完全不明白如何生得其道, 也根本不能领悟如何死得其时。
译者模仿“三朋四友”这个四字词语造出了结构相似的“五亲六戚”, 与“亲戚”两字相比, 它更能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对亲戚们的不屑一顾;同样, 在翻译“how to live”和“when to die”这两个结构时, 译者也杜撰了两个相应的四字词语。它们在形式上、意思上与原文都是对应的。不但便于演员诵读, 而且利于观众理解。
4. Miss Prism:You are too much alone, dear Dr.Chasuble.You should get married.A misanthrope I can understand-a womanthrope, never!
余光中的译文是:
劳小姐:你太孤单了, 蔡牧师。你应该结婚。一个人恨人类而要独善其身, 我可以了解———一个人恨女人而要独抱其身, 就完全莫名其妙。
在原句中, “misanthrope”的意思是“讨厌人类的人”, 而“womanthrope”则意为“讨厌女人的人”。两个词的词尾相同, 格式一致。若采取直译的方法可以译为:“一个厌世者我可以了解———一个厌女者, 绝不!”这种译法虽然勉强行得通, 但是语气生硬, 晦涩难懂。余光中采取了加词的方法将“misanthrope”扩展为“恨人类而独善其身”, 然后顺理成章地把“womanthrope”扩展为“恨女人而独抱其身”, 意为“抱独身主义”。这种译法不但在结构句法上与原文一致, 而且在意思上更加清晰易懂。可以称得上是妙译。
5. Chasuble:...What seem to us bitter trials are often blessings in disguise.
这句是王尔德语录中较为著名的一句, 显示了王尔德式的智慧和深刻, 许多人将其翻译为:“看似痛苦的历练的往往是伪装的祝福。”如果放在戏剧读本中, 读者可以慢慢咀嚼回味其中的哲理, 而放在用于演出的剧本中就有些拗口, 余光中则把它译为:“有些事看来像大祸临头, 往往焉知非福。”借用了中国的成语“大难临头, 焉知非福”, 把它分成两个四字词语, 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而观众对自己熟悉的成语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三、结语
四字词语虽然在汉语词汇中占有一定优势, 但是滥用四字词语也是不恰当的。许均曾在《〈红与黑〉汉译读者意见综述》一文中引述许多读者的意见, 说:“西方句子结构, 反映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如随意‘归化’成四字结构, 势必丧失一些信息”, “过多地使用, 甚至滥用, 无益于再现原文精神……对于原文中汉字难以表达的文学词汇, 更应细加领会, 以求精当的解释”。[5]毕竟观众欣赏戏剧的主要目的是欣赏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与语言, 过多地使用甚至滥用四字词语不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但是在戏剧翻译中, 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戏剧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的相异之处。戏剧文本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满足舞台表演的需求。如英若诚先生所说, 舞台表演有它的特殊要求, 观众希望听到的是“脆”的语言, 巧妙而对仗工整的。[6]四字词语恰恰符合了英先生对戏剧剧本的要求。它具有其他汉语词汇所不具备的流畅顺口、铿锵悦耳的特点, 适度地在戏剧译本中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令戏剧语言更加干脆、简练, 做到“读者顺眼, 观众入耳, 演员上口”。[6]
因此, 这一特殊的文本性质决定了戏剧剧本的翻译必须也得站在舞台表演的高度上, 翻译出适合于舞台表演的译本, 使观众在最大限度上得到艺术享受。王尔德的戏剧语言是出了名的机锋犀利、妙语连篇, 若想在译文的形式与内容上都能和他达成默契是非常困难的。余光中在其译本中适度而巧妙地使用了四字词语, 生动灵活地再现了一些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表述的的词语, 在行文风格上与原作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不失为佳译。
参考文献
[1]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许均.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4][6]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趣填古诗中的四字词语 篇3
1.________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_________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3._________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唐】鱼玄机《题隐雾亭》
4._________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5._________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6._________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唐】白居易《采诗官》
7._________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8._________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9.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10.摇落深知宋玉悲,________亦吾师。——【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11.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13.杳杳天低鹘没处,________是中原。——【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
含有脚的四字词语 篇4
捏手捏脚niēshǒniējiǎo
【解释】:形容轻手轻脚地走。也形容轻薄的举动。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贼略推一推,豁地开了,捏手捏脚,直到房中,并无一人知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乘他身边伏侍时节,与他捏手捏脚,私下肉麻。
【示例】:二爷趁空把细姑娘拉在一条板凳上坐着,同他~,亲热了一回。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
胼手胝足piánshǒuzhī zú
【解释】:胼、胝:老茧。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出自】:《荀子·子道》: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示例】:侨胞的金钱不是容易得到的,是由于他们终年~,千辛万苦,省吃俭用,积蓄起来的。
◎邹韬奋《抗战以来·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七手八脚qīshǒubājiǎo
【解释】: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示例】:众人~将他扛抬了出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束手束脚shùshǒushùjiǎo
【解释】: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
【出自】: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按照法律办事,不等于束手束脚。
缩手缩脚suōshǒusuōjiǎo
【解释】: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喊了许久,店家方拿了一盏灯,缩手缩脚的进来。
手忙脚乱shǒumángjiǎoluàn
【解释】: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示例】:諕的我~紧收拾。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
大手大脚dàshǒudàjiǎo
【解释】:原指人手大,脚大。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真真赔的是说不出来的,那里又和太太算去。
【示例】:一样的`~,好象伦敦的巡警都是一母所生的哥儿们。
◎老舍《二马》
慌手慌脚huāngshǒuhuāngjiǎo
【解释】:形容动作忙乱。
【示例】:他干什么都不稳重,慌手慌脚的。
碍手碍脚àishǒuàijiǎo
【解释】:碍:阻碍。妨碍别人做事。
【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二卷:后边有些嫌忌起来,碍手碍脚,到底不妙。
【示例】:宝钗因说道:咱们别在这里~。说着,和宝玉等便往迎春房中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
搓手顿脚cuōshǒudùnjiǎo
【解释】: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示例】:县太爷急的~,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
举手投足jǔshǒutóuzú
【解释】: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出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毛手毛脚máoshǒumáojiǎo
【解释】:毛:举动轻率。做事粗心,不细致。
【出自】: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三折:可不知怎么又生下我这样尖嘴缩眼,毛手毛脚,这等碜东西来。
【示例】:但凡有点~的,小人决不用他。(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六回)
蹑手蹑脚nièshǒunièjiǎo
【解释】: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手蹑脚,潜踪进镜壁去一看。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篇5
左右为难、多许少与、半信半疑、东来西去、上智下愚、东游西逛
进荣退辱、黑地昏天、得失在人、赏善罚恶、男欢女爱、撼天震地
早出晚归、恃强凌弱、彻上彻下、东磕西撞、东央西浼、大巧若拙
明辨是非、朝经暮史、进退迍邅、来迎去送、东冲西撞、朝朝暮暮
颠倒阴阳、轻身重义、古为今用、得失参半、藏头露尾、寒来暑往
惹是生非、卖刀买犊、邪不胜正、南枝北枝、一无所有、优胜劣败
南舣北驾、天覆地载、左萦右拂、天崩地陷、日日夜夜、圆颅方趾
虚虚实实、来去无踪、强本弱末、有己无人、纵横交贯、天南地北
断长补短、小枉大直、天荒地老、暮去朝来、花天酒地、震古烁今
喜新厌旧、有声无实、别有天地、朝梁暮陈、藏头露尾、大江南北
外方内圆、否终复泰、超前绝后、祸福相生、朝更暮改、公是公非
博古通今、话长说短、非此即彼、文武双全、此界彼疆、避祸求福
横眉立目、背公向私、呼天唤地、有名无实、不置可否、进退中绳
冷言热语、借尸还阳、舍旧谋新、一来二去、男婚女聘、盛衰荣辱
东碰西撞、男女老少、进贤退奸、方趾圆颅、推亡固存、语近指远
指南攻北、黑白分明、否去泰来、南箕北斗、浮石沉木
通天彻地、朝趁暮食、贩贱卖贵、熔古铸今、扭转乾坤、东搜西罗
偷东摸西、主客颠倒、不顾死活、是是非非、忆苦思甜、黜邪崇正
干啼湿哭、重男轻女、称家有无、有害无利、送故迎新、刚柔相济
生死攸关、假公营私、盛衰荣辱、强本弱支、删繁就简、古今中外
迎来送往、买贱卖贵、东驰西击、今是昔非、偃武行文、你唱我和
善文能武、前仰后合、居重驭轻、道东说西、咸嘴淡舌、进本退末
东鳞西爪、急吏缓民、祸福之门、送旧迎新、谢天谢地、东征西讨
鬼使神差、谩天谩地、死去活来、哭笑不得、强本弱末、因祸得福
思前想后、有进无退、东西南北、进退狼狈、本同末异、由浅入深
废文任武、说短道长、捐本逐末、明争暗斗、东征西怨、同生共死
褒善贬恶、地塌天荒、避强打弱、盛衰兴废、嫌长道短、贪生怕死
命在旦夕、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党邪陷正、颠来播去、白往黑来
说地谈天、改是成非、急脉缓受、扑地掀天、黑家白日、是是非非
里外夹攻、通前澈后、明珠暗投、宠辱不惊、无独有偶、内柔外刚
进退无所、随圆就方、冤天屈地、没里没外、男女老少、头重脚轻
环肥燕瘦、折长补短、较武论文、露尾藏头、当务始终、圆顶方趾
跋前踕后、倚强凌弱、披古通今、地老天荒、方领圆冠
彻里彻外、来情去意、不分彼此、不差上下、弃本求末、齿亡舌存
进贤退佞、进退有度、进寸退尺、新愁旧恨、超今越古、织白守黑
谨始虑终、不文不武、功败垂成、扑天盖地、有始无终、震天动地
祸福无门、于安思危、暮楚朝秦、胡肥锺瘦、轻死重义、爱憎分明
鉴前毖后、是非口舌、外简内明、引短推长、朝成暮徧、谈优务劣
彼唱此和、首尾相应、古肥今瘠、燮理阴阳、掀天揭地、朝生暮死
长吁短气、白黑颠倒、眉高眼低、文昭武穆、生生死死、彼倡此和
卖剑买犊、争先恐后、生死存亡、上下其手、恩恩怨怨、转败为成
表里受敌、表里一致、随方就圆、由近及远、重男轻女、贵少贱老
前倨后卑、左拥右抱、七纵八横、东躲西藏、进退触篱、喜怒哀乐
朝野上下、心长力短、局天扣地、若隐若显、死去活来、决一胜负
东涂西抹、云朝雨暮、数短论长、左支右调、避祸就福、呼来喝去
地角天涯、无足重轻、冤天屈地、无独有偶、东歪西倒、尊己卑人
软硬兼施、一旦一夕、居下讪上、南阮北阮、泰来否往、极古穷今
论长说短、古是今非、枘圆凿方、表里不一、越古超今、下情上达
此问彼难、半新不旧、迎新送故、昧地谩天、见小暗大、推天抢地
道长争短、厚今薄古、天堂地狱、舍本求末、恩甚怨生、不知进退
舍本求末、有眼无珠、善善恶恶、外合里应、厚积薄发、呼天抢地
是非曲直、暮去朝来、阴差阳错、进退两端、挑肥拣瘦、是非之心
雁去鱼来、以强凌弱、有勇无谋、朝发暮至、兴亡祸福、外感内伤
迈古超今、虚虚实实、大头小尾、东邻西舍、藏头露尾、吉凶祸福
吞吞吐吐、扭曲作直、否去泰来、是古非今、死去活来、原始反终
舍近即远、长幼尊卑、摧刚为柔、朝成暮毁、送旧迎新、论短道长
暮想朝思、直内方外、明升暗降、蹐地局天、束上起下、济弱锄强
东捱西问、嚎天动地、迎来送往、成语标题、旋得旋失、翻来覆去
绿肥红瘦、迎新送故、上勤下顺、乾端坤倪、长幼尊卑、上慢下暴
明来暗往、送故迎新、高天厚地、轰天裂地、天地诛戮、贵古贱今
左支右绌、沉浮俯仰、播弄是非、镕今铸古、进退荣辱、招是惹非
是非曲直、煨干就湿、吞吞吐吐、不足轻重、东驰西撞、撑天拄地
局天促地、覆去翻来、否去泰来、破旧立新、拿粗夹细、彼此彼此
患得患失、贱入贵出、官偪民反、前街后巷、怨天怨地、生离死别
昏天黑地、以私害公、悦近来远、公私兼顾、避难就易、是是非非
外方内圆、进锐退速、察今知古、里出外进、纵横天下、改恶为善
下陵上替、朝种暮获、邪不伐正、外宽内忌、百密一疏、进善退恶
酒地花天、参天两地、东寻西觅、逐末弃本、有目无睹、战天斗地
挟细拿粗、圆首方足、校短推长、崇本抑末、前挽后推、茹柔吐刚
冠上履下、长街短巷、天愁地惨、成语标题、日日夜夜、乐新厌旧
借古讽今、熏天赫地、迎新送旧、不相上下、怜新厌旧、东西南朔
朝歌暮弦、一字褒贬、东猜西疑、纵曲枉直、革旧从新、表里相济
小往大来、卖男鬻女、女织男耕、红男绿女、先公后私、朝朝暮暮
非昔是今、谄上欺下、争前恐后、有气无力、公而忘私、从俗浮沉
援古证今、男女老幼、前思后想、不置褒贬、凹凸不平、半饥半饱
前跋后疐、轻财重义、纵横开合、天凝地闭、一高二低、好逸恶劳
大呼小叫、前倨后恭、进本退末、遏恶扬善、左邻右里、铺天盖地
德本财末、上天入地、左枝右梧、轻重缓急、独是独非、生死存亡
甜酸苦辣、进退狐疑、笃近举远、肥冬瘦年、小屈大伸、舍近务远
安内攘外、来踪去路、移东补西、进退无门、迎新弃旧、东走西撞
弃短用长、布天盖地、白山黑水、椎天抢地、西颦东效、背前面后
东撙西节、面是背非、贵贱高下、男尊女卑、有始无终、鹤长凫短
大惊小怪、南航北骑、死里逃生、随声是非、纳新吐故、进退无依
安老怀少、异口同声、左右图史、男耕女织、缓急轻重、东家西舍
含有颜色的四字词语 篇6
颜色赋予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正如五颜六色的色彩一样丰富多彩, 大自然呈现的多种色泽美化了人类的生活, 同时也增加了思想的空间, 丰富了人类的语言。例如, 由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提议设计的国际奥委会会旗, 它是由洁白的底色和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的五色圆环组成的五环旗。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 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平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而这6种颜色 (包括白的底色) 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 它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志。在中西文化的语言中, 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 其含义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在解读颜色词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 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 因为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 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 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 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 这样, 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1]。下面就中西文化中颜色及词语的象征意义、文化差异、习惯用法和翻译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二、中西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西方文明一开始, 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因此, 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 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 所以更容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例如,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主要指鲜血 (blood) 颜色, 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 一旦鲜血流淌下来, 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 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和“流血”, 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 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 在中国文化中, 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在先秦, 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后来又与政治挂钩。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例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 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 因为烈日如火, 其色赤红。我们的祖先在祭祀祈祷的过程中, 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再以白色为例, 在人类初始阶段, 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 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的白昼使他们暴露无遗, 有一种随时都有被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 因而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忌讳。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 体现出某种心理功能[2]。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一些颜色及词语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一下对比。
1、红色 (red)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它也象征顺利和成功;它还象征美丽和漂亮。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是“火”、“血”的联想, 它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它又象征激进和暴力革命;它也象征危险和紧张;它还象征着放荡和淫秽。至于红色的褒义, 如red-letter day喜庆的日子, 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等, 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3]。据考证, 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
2、白色 (WHITE)
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与红色相反, 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西方文化中的白色 (WHITE) 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
3、黑色 (black)
古代黑色为天玄, 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 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 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 它象征邪恶、反动;它又表示犯罪、违法。西方文化中的黑色 (black) 是基本禁忌色, 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它象征邪恶、犯罪;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它还象征沮丧、愤怒。
4、其他颜色
黄色是在中国文化中的五方、五行、五色中处于中央的颜色, 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 它更代表权势、威严, 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 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 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西方文化中的黄色 (yellow) 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 (Judas) 所穿衣服的颜色, 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 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和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外, 主要表示卑鄙和胆怯[4]。
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重性, 它除了表示义侠正义外, 还表示野蛮、凶恶和低贱。西方文化中的绿色 (green) 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 是植物的生命色。它不仅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而且表示新鲜;但是它又表示幼稚、没有经验;它也象征妒忌。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 绿色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的这一意义都是一致的。
蓝色被看作是代表理智的色彩, 是充满梦幻的色彩, 始终保持清澈和浪漫的感觉, 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 人们看到蓝色时会感到开阔、博大、深远、平稳、冷静。蓝色也产生有寒冷、消极与肃穆的心理联想。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蓝色 (blue) 的象征意义稍多一些。它能象征高贵、高远、深沉、严厉;它又象征忧郁、沮丧;它也象征猥亵、下流;它还有突然迅速的意思[5]。蓝色的象征意义取决于它的明度:明度高的蓝色象征清新与宁静;明度低的蓝色象征庄重与崇高;明度极低的蓝色向往着孤独与悲伤。
三、中西文化中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 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 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6]。例如, 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 (blueMonday) , 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 所以, 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sky Lamp, 意思便是不合时宜的“没有用的台灯”。另外, 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 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其文化含义是“幸福”, 所以, 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 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 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 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 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 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的商人们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 大家都来分“红利”。员工的工作出色, 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马来西亚人认为绿色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和美好的象征, 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 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 象征新生和希望。
白色使人联想到纯洁、明快、纯真等。白色的圣诞节 (WhiteChristmas) 更使西方人欣喜若狂。而我国传统的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好夜景不知给中华儿女带来多少美好想象。英语中关于颜色的字词意义与我们反语的基本相同, 可说是大同小异。比如绿色, 新鲜、和平之意是共同的, 而遥远、安息、安全等却是汉语含义, 嫉妒这一意思也许是外来借鉴之意吧。这一切正是民族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在生活过程中的积淀。
四、中西文化中一些颜色词语的习惯用法
生活中的颜色词除表示其具体实际的色彩外, 还会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awhiteday可译为“白色的日子”, 但在英国, 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a white day意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字”。此外, 英语中与颜色词在一起组成的复合词或带有颜色词的词组, 往往有其特殊意义或习惯用法, 这些都是在翻译颜色词时不可忽略之处[7]。例如:
1. RED:红色
(1) The president was treated to the red carpet in Rome.总统在罗马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2) It was a red-letter da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 WHITE:白色
(1) They treated us white.他们公正地对待我们。
(2) My children have bled me white.我的一切都为孩子花光了。
3. BLACK:黑色
(1) The black dog is over him.他意气消沉。
(2) Tom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汤姆是个败家子。
4. YELLOW:黄色
(1) 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他太胆怯, 不敢奋起战斗。
(2) I dislike Tom for he is a yellow dog.我讨厌汤姆, 他是个卑鄙小人。
5. GREEN:绿色
(1) 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他对其工作尚无经验。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认为我幼稚可欺吗?
6. BLUE:蓝色
(1) He is proud of his blue blood.他因出身名门贵族而骄傲。
(2) 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真金不怕火炼。
五、中西文化中颜色的常用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用实物名词来表示颜色的现象。这都是人们长期利用实物来描述颜色所遗留下来的产物。用实物来表达颜色的词有两种情况, 一是专用实物表达颜色[8]。如“茶色”、“玫瑰色”等;另一种是实物词加颜色词。其表达方式有:
1.单用式:如, While laughing, she revealed the red and ivory of her mouth (她笑时露出了红唇白齿) 。
2.实物颜色词加颜色词式:如, snow-white (雪白) , emerald-green (翠绿) 等。
3.实物颜色词加"色"式:如, honey-colored (蜜色) , buff-colored (米色) 等。
4.短语式:如, the color of pig's liver (猪肝色) , the color of cow's milk (牛乳色) 。
5.作定语式:如, the golden sun (金色的太阳) , raven hair (漆黑的头发) 等等。
中西文化中颜色的常用翻译方法有:
1.直译: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使用的实物颜色词, 可以采取对等直译的方式。例如:But one afternoon I was walking across the yard and stopped to pick up an acorn--one acorn, nut brown, glossy, cool to touch (一天下午, 我在院里散步, 无意中停下来, 拾起一颗橡子--那是一颗栗色的、光滑的, 摸起来感觉很凉的橡子) 。
2.借译:当一种语言中某种实物代表某种颜色而另一种语言则没有用这种实物代表这种颜色的习惯, 可以从翻译语言中找出与原实物颜色相近的另一种实物来表达这种颜色。例如:raven hair (乌黑的头发/漆黑的头发) ;ivory-colored/cream-colored (米色) 。
3.意译:对于那些在一种语言中常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常用或不使用的实物颜色词, 在翻译语言里面又找不到可以借用表达这种颜色的实物颜色词, 最好使用基本颜色词的方法意译。例如:mulberry (深紫红色) , lobster (鲜红色) , cherrylips (鲜红的嘴唇) , rosycheeks (红润的面颊) 。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不同文化之间颜色及词语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必然连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只有结合这一背景去了解, 才能正确把握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所在, 使其语义和词义的理据更易追踪。否则, 离开了历史文化背景去使用或理解颜色词语, 其象征意义容易解读不清或被误解。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 并把握和探究颜色词语的历史文化涵义, 包括许多俗成和特定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对提高我们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苑逸飞, 季明平, 《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 1997年3月.
[2]于建平,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3) :27-29.
[3]夏征龙主编,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4]王同忆主编, 《英汉辞海》, 国防工业出编社, 1987年版.
[5]陆谷孙主编, 《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6]杨柳,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求同存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5卷.
[7]平洪, 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含有颜色的四字词语 篇7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颜色生成的这种定义,对经历封建社会时间相对短,且在近代和现代教育和科学得到普及和飞速发展的西方来说,是比较易于为他们所接受的。下面我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一、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等。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1)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残杀和暴力统治;(2)red revenge血腥复仇;(3)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
二、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三、黑色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把统治者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它又表示犯罪、违法,如称干盗匪行径叫“走黑道”,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违禁的货物交易叫“黑货”、“黑市”,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等。
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1)Black Mass 安灵弥撒;(2)to wear black for her father 为她父亲戴孝;(3)black words 不吉利的话;(4)a black letter day 凶日,它象征邪恶、犯罪。
四、其他颜色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这是因为在古代的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为土黄色。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侠义外,还表示邪恶。这是因为在人类初始时代以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但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他猛残的食人动物。西方文化中的绿色(green)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是植物的生命色。
蓝色(blue)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相对而言,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稍多一些。阿斯海姆在评析蓝色时说:“蓝色象水那样清凉”,是“阴性或消极的颜色”。
粉红色(pink)是红色的一种变异,可以将其视为红色的一种应合或复归。在中国文化中,粉红色又叫桃花色。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究其根由,是女子为修饰自己而施用粉红色胭脂,脸色白中透红,可与美丽的桃花相比之故。
含有战字的四字词语介绍 篇8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
3. 发抖:~抖。寒~。胆~心惊。
4. 姓。
含有战的四字词语有:
背水一战、百战百胜、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孤军奋战、骁勇善战、战战兢兢、百战不殆、身经百战、决一死战、胆战心惊、血战到底、速战速决、战战惶惶、孤军独战、非战之罪、战天斗地、胆惊心战、尽锐出战、以战养战、能征惯战、攻城野战、裹血力战、怯防勇战、息兵罢战、四战之地、忘战必危、唇枪舌战、苦争恶战
带有战字的成语解释
1) 龙争虎战: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同“龙争虎斗”。
2) 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3)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4) 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
5) 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6) 驱羊战狼:比喻以弱击强。
7) 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8)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9) 心惊肉战: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同“心惊肉跳”。
10) 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11) 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2)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13) 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14) 战不旋踵: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15) 忘战者危: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16)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
17) 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18)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19) 十战十胜:指每战必胜。
20) 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21) 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22) 胆战心慌:形容十分害怕。
23) 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24) 胆战心摇:形容十分害怕。
25) 胆战心寒: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26)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27) 百战百败:指每战必败。
28)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9) 兵凶战危:指战事凶险可怕。
30)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31)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32)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33)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34) 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含有草字有什么四字词语 篇9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草料。柴草。稻草。
粗糙,不细致:草率(shu刬 )。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草。草体(a.指汉字草书;b.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含有草的四字词语有:
长林丰草、饭糗茹草、草木知威、草木俱朽、拨草瞻风、草间求活、白草黄云、草满囹圄、草庐三顾、蔓草难除、藉草枕块、肤皮潦草、不弃草昧、剪草除根、草薙禽狝、草率从事、招风惹草、草草收兵、积草屯粮、草率收兵
带有草字的成语解释
1) 草率从事: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2) 草率将事:指办事马虎不认真。
3) 草率收兵: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
4) 草满囹圄:监狱里长满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极少。
5) 草莽英雄:草莽:草丛,草野。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6) 草靡风行: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风行草偃”。
7)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8)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9)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
10) 草木愚夫:旧时农民的谦称。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
11) 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12)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13) 剪草除根: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14) 结草衔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15) 藉草枕块:藉:垫衬。古时居父母之丧,坐卧在草垫上,枕着土块。形容悲痛欲绝。
16) 惊蛇入草: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17) 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18) 翦草除根:翦:“剪”的异体字,割断。割草要把草根彻底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19) 鞠为茂草:指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鞠,通“鞫”。
20) 鞫为茂草:指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
21) 枯蓬断草:干枯、断折的蓬草。因易随风飘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踪难定。
22) 粮多草广:比喻战备物资充足。
23) 肤皮潦草:形容不扎实,不仔细。
24) 浮皮潦草:形容不扎实,不仔细。
25) 丰草长林:①茂草高林。②指隐逸之地。
26) 风行草从:比喻有声望者的言行影响世态俗情。同“风行草偃”。
27) 风兵草甲:犹言草木皆兵。
28) 风驰草靡: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29) 风烛草露: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
30) 打草蛇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31) 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粮、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32) 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33) 琪花瑶草:琪、瑶:美玉。原为古人想象中仙境的花草。后也形容晶莹美丽的花草。
34) 惹草沾花:比喻男女调情。多指调戏妇女。同“惹草拈花”。
颜色词语四字词语 篇10
颜色词语四字词语
1. 奇光异彩: 解释 奇妙的光亮和色彩。
2. 百紫千红: 解释 形容繁花似锦,色彩繁多。
3. 云舒霞卷: 解释 形容姿态万千,色彩斑斓。
4. 花花绿绿: 解释 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形容颜色鲜明多彩。
5. 逞娇呈美: 解释 谓花草显示出美丽的颜色。
6. 五彩斑斓: 解释 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7. 余霞成绮: 解释 晚霞象美丽的锦缎一样。形容晚霞色彩绚丽。
8. 目迷五色: 解释 五色: 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9. 大红大绿: 解释 谓颜色浓艳。
10. 浮翠流丹: 解释 翠: 青绿色。丹: 朱红色。青绿朱红的颜色在流动和浮现。形容色彩鲜明艳丽。
11. 红飞翠舞: 解释 红翠: 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
12. 轻描淡写: 解释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13. 鲜艳夺目: 解释 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14. 红腐贯朽: 解释 红腐: 粮食经久腐坏,颜色变成红赤色。贯朽: 穿铜线的绳索因天长日久而朽烂。形容资财充足,钱粮无数。
15. 白白朱朱: 解释 白的白,红的红。形容不同种类色彩各异的花木。
16. 陆离光怪: 解释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17. 万紫千红: 解释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18. 无声无色: 解释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19. 纡朱曳紫: 解释 形容地位显贵。朱紫指高官所佩印绶之颜色。
20. 五颜六色: 解释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21. 柳绿桃红: 解释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22. 磨砻砥砺: 解释 亦作“磨砻底厉”。亦作“磨礲砥砺”。①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②磨砺锻炼。
23. 花里胡哨: 解释 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
24. 浓墨重彩: 解释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25. 斑斑点点: 解释 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26. 十光五色: 解释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27. 镂金铺翠: 解释 形容缤纷的色彩。
28. 呼卢喝雉: 解释 呼喝: 喊叫;卢雉: 古时具上的两种颜色。泛指赌博。
29. 五色缤纷: 解释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30. 青出于蓝: 解释 青: 靛青;蓝: 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31. 天香国色: 解释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32. 花红柳绿: 解释 红红的花,绿绿的柳条。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含有颜色的四字词语】推荐阅读:
含有动物名称的四字词语12-02
含有春字的四字词语12-17
含有面的四字词语和解释07-13
概括颜色的四字词语12-25
表示绿色的四字词语_颜色词语10-01
含有比喻句的四字成语05-20
含有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07-22
含有春的词语10-15
含有春风的词语造句01-21
精心的含有“秋”的词语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