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尽头散文

2024-06-10

在世界的尽头散文(共15篇)

在世界的尽头散文 篇1

在世界的尽头散文

“我轻若尘芥,和着那一阵春风来到凡间,在天空中旋转,拂过夏花,依过秋雨。习惯了笑着叹息,发现我们终将离去,淡淡地消失在野上的世界尽头。”

徜徉于野上的小径,以往的稻香已经消逝,剩下的只有死一般的寂静。雪花凋零,白皑皑的撒在野上,树叶若纱落在根旁。暮光降临,氤氲了整个天空。飞鸟在空中聚成一片,黑压压的发出悲怆的鸣叫。一切仿佛坠入梦境,细细聆听天地的呓语,自然在告诉世人,世间万物有始有终,在这蔚蓝的星球上,智慧的生命在此已存在了五千年,已到了世界尽头。

(一)

米儿孱弱的身体依在野上,用雪枕托着脑袋,看万物凋零。此时,天空显得这样薄,繁星依旧在天空中闪耀,但显得那么的暗。倾听冰封的河道下,仿佛还有细细的流水在流动,米儿相信河中之鱼早已安睡,加上了永恒的期限。昨夜的暴风,毁掉了米儿的小木屋,米儿明白,这已是世界尽头,人类文明的所有荣耀与光辉将在永远长眠。无论我们曾经创造过多少的财富,如何深入地了解自然,怎样用自己的双手去统治世界,在这死寂的野上,让它长眠吧,米儿侧过身,合上泛着泪光的眸,只感觉身体的热量向外输给了四周的雪籽,接着是大片大片的暖。

(二)

破碎的都市,失去了电力的供应,每每夜里,星光点点,那是蜡烛柔弱的光芒。小艾与爸爸妈妈窝在屋内的一角,这一天是小艾17岁的生日,或许这是她最后一次听生日快乐歌了。渐渐暗下去的烛光,遮盖不了小艾天使般的笑靥,妈妈轻轻地用干裂的双唇吻了小艾的脸颊,又从衣袋里摸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小艾满月的时候的。小艾紧紧地把照片握在手中,因为这是她一生最珍贵的礼物。而对于妈妈说,小艾永远是满月的样子,那么的可爱,如同天使,这些事情如丝如絮缠绕着他们三人,三人深深依偎在一起,直至来生。

(三)

号航班在太平洋上最后一次飞行,机上的旅客全是中华儿女,他们渴望在这世界尽头回到自己的祖国。机长拄着头,不发一言。机上的`GPS已经失效,不明强磁场让指南针不断旋转,飞机已与地面彻底失去联系。还有一个小时,飞机的燃油将要耗尽,机长明白即使迫降,暴风也将飞机解体,飞机飞向的不是家,而是天堂。机长默默地起身,命令机组人员向日落的方向飞行,自己一人走到乘客舱,所有的乘客似乎都安然地面对死亡,一个个静静躺在椅子上。阳光透过窗,安抚着他们的身躯,仿佛在洗去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剩下最纯洁的心灵,去触摸世界尽头那最最柔美的东西。相信在世界的那头,有一群人同样安然地睡在野上。

(四)

东经139。46°,北纬35。42°

地铁站里显得格外冷清,往日来来往往的人群都消失了。在这末日里,站牌在风里“嘎吱嘎吱”的作响,野子向铁道深处望去,有电火花冒出,野子选择了一个人在破碎的路面旁坐下,她在等待下一班地铁。没有人知道她想去哪里,也许这无尽的等待是她生命的所有意义,抑或有人曾在此与她约定,在这个地铁站,在这个经纬度相见。但是,她的等待得到的只有一个答案。但即使现实是那样残酷,即使已是世界尽头,她依然选择了坚守,因为那最旖旎的梦。在这时,通向另一个方向的站台上,有一个穿黑色风衣的瘦长男子。两人相距只有五米,但他们未讲过一句话,这种默默地等待,是世上最远的距离。反过来想,这不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的长度,那是永恒的期待,寒流袭卷了东京的每一个角落,冰存了所有能冰冻的东西。时间在此刻定格。但愿千年之后,在这早已冰封了的大地上,有智慧的生物来解开我们曾经存在的意义。

(五)

挪威渔场上歪歪斜斜地停放着船,但仍有一艘渔船没有归来。曾经的北极寒冷不再,没有巨大的冰川,所有的生物从世界消失,仿佛它们能听到自然的低吟。一位老汉在甲板上悠然地躺着,面上流露出孩童般的笑靥,每一秒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新生。如果我们把宇宙视为永恒,那么我们的生命便不复存在,但同样这一秒也将是永恒的。忽然从水下冒上来一个个气泡,老汉发现有许多鱼在四周徘旋。后来这个圈越来越大。已是尽头,它们还在喜悦的新生,如同婴儿般笑看世间。

(六)

一位老作家在新西兰的海边别墅里静坐,偌大的房间空无一人,通过发电机发出微弱的电流,灯光一闪一闪的。由于海上强烈的地震,别墅在不断地摇晃,巨大的海浪拍击着岸上的一切。在老作家眼中,时间显得如此的静谧,拿起笔在白纸一角写下一段文字:

“现在我们可以笑着说,这世间我曾经来过,有多少风雨一起走过,早已数不清。冥冥中感到自然的悲鸣,我们至少想过安抚它的心,至少我们能在此时此刻,坐在这写下这段文字,来记载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欢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自然在陨灭我们的文明之后,相信只有时间能证明我们的历史。其实我们多么想成为您亲爱的儿女,在野上感悟春花秋明,蝉鸣鸟啼。”

回到野上,雪纷飞,有成群的人从四面八方步行过来,躺在野上的树下,他们在等待尽头的到来。树上的枝丫新生了金黄色的叶子,随着风静静地飘落,贴在人的身上,暖从叶子上卷到了每个人的心尖,不禁都合上了眼。再睁开时他们已在另一个世界的天上,瞩望浅绿色的大地,有一个男孩拉着女孩的手,向中间生命之树跑去……

在世界的尽头散文 篇2

《世》采用的是叙述的平行结构。小说包含了两个不同故事, 一个叫“世界尽头”, 另一个叫“冷酷仙境”, 以间错的章节交互展开, 且两个故事截然不同, 直至最后才合二为一, 如两条道路在大地尽头的交汇。

“冷酷仙境”的背景是东京这个现代大都市, 在这里, 有电梯、电脑、地铁等一系列代表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物象。而在描写这些物象时, 作者的笔触始终是淡漠、冷酷的, 仿佛从环境中脱离出来对客体进行叙述。“世界尽头”则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这是个由城墙、河流、森林、田野、街道, 以及钟塔、图书馆、旧兵营等建筑物构成的小镇, 小镇中有独角兽这种虚构的动物往来, 营造出一个安宁、静谧、和谐的天地。

这种差别的原因何在?在我看来, 这是作者不满于都市生活的喧嚣、物化, 人的个性在物质的飞速发展中逐渐丧失, 而产生的返璞归真的心态。

再看具体情节。“冷酷仙境”的故事引发于“组织”和“工厂”的情报争夺, 而“我”是“组织”中的一名计算士。曾经加入过“组织”的老博士, 出于某种科研需要, 擅自在“我”脑中植入中继站和电脑线路, 然而局面失去控制, 中继站在“我”脑中被烧毁, “我”的表层意识线路与人为植入的电脑线路相连, 以致“我”将在二十九个钟头三十五分钟后“死去”。

电脑, 原本是由人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的, 而在故事中却控制了人脑。作者有其淡淡的隐忧: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脑化”时代。科技不再服务于人, 相反科技变成了主体, 人为了适应科技不断改变自己, 成了科技的奴隶。在这个过程中, 人走向不断异化的状态。

然而上面所说的“死去”并非真的死去。老博士的解释是“我”的意识线路将被植入的线路取代, 即“我”的意识世界发生转换, “我”在二十九个小时后就将在另一个世界生存, 而这个世界, 就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的居民长生不死, 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 作为代价, 他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影子、心和思想, 无欲无求地生活。在“世界尽头”没有仇恨、苦难和哀伤, 相反, 也没有爱、幸福和欢乐。在这里, 人们一无所有, 可又拥有一切。“这里是世界尽头, 世界在这里终止”。

“世界尽头”代表作者的无奈。相对于“冷酷仙境”中人的异化, 作者宁可选择这个宁静的世界, 哪怕因此而失去心和思想。所以“我”最后放弃了和影子一起逃离的机会, 决定留下不走——“我想留在这里”。

但“世界尽头”自然不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我”的影子就是对此的叛逆者。影子从一开始就对镇子怀有疑问, 此后一直寻求与“我”一起逃离镇子的途径。影子怀疑的依据, 在于镇子的完美无缺, 然而完美无缺其本身就根本不存在, 就像理论上的永恒运动同样不存在一样。想回到现实世界的决心影子也远比“我”强烈, 当“我”动摇不决时, 影子竭力劝说, 所以当“我”最终留下时, 影子还是逃离了这个地方。

由于作者这一观点的影响, “我”最终没有彻底失去心, 并逐步找回过去的记忆。然而没有彻底失去心的人是不能住在镇子里的。镇子容纳的是“完全的人”——完全失去心, 失去欲望, 失去喜怒哀乐。还有心的残留的人只能被赶到森林里生活, “我”便在这种境地下留在了世界尽头。

这是作者最终的态度, 他没有让主人公作为“完全的人”留在镇子, 而是让他带着残留的心在森林中生存。在悲哀于现代化社会中人性没落的同时, 作者还是没有呈现给读者以彻底的绝望。村上在另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开篇就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 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表达出类似思想。

村上春树对都市的描写独具个性。他并不通过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来展现都市。恰恰相反, 在《世》里, 几乎没有出现这样的都市气象, 取而代之的意象是层出不穷的威士忌名称、欧美音乐名称、西方作家作品名称以及各种西式食品名称。在《世》里, 主人公吃的是三明治、汉堡、色拉, 喝的是啤酒和威士忌, 听查理·帕克、约翰尼·马西斯、鲍勃·迪伦, 穿耐克、保罗·斯图尔特, 看屠格涅夫、司汤达、塞林格、毛姆。村上利用这一系列彻底西化的物品来展现作品中的都市氛围, 而这种氛围, 给人的感觉是冷清、呆板。阅读村上的小说, 我们感受不到都市的繁华喧闹、五光十色, 甚至把握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但是西化趋势的确已经侵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种背景下, 村上笔下的主人公, 对城市生活没有敬畏、向往心理, 代之的是冷漠、疏远, 这就体现出作者对现代都市的态度:不是惊异与憧憬, 而是不屑与担忧。

表现作者这一都市观的还有《世》章节名称的取法。全书共四十章, “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各占一半。其中“世界尽头”各章节名称都只用一个词, 而“冷酷仙境”每章名称都由三个词构成, 且三个词之间仿佛毫无联系, 试看几个章节:

第一章冷酷仙境电梯、无声、肥胖

第二章世界尽头金毛兽

第三章冷酷仙境雨衣、夜鬼、分类运算

第四章世界尽头图书馆

…………

与“世界尽头”的章节名称相比, “冷酷仙境”明显现出怪异、荒诞之感。作者似乎刻意从一章中抽出三个毫无关联的词作为标题, 以达到怪诞至近乎滑稽的效果。单看这些章节名称, 读者就能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冷酷仙境”也就是都市生活, 其本身就是荒诞、奇怪、不知所谓的结合。

对恶的发掘是贯穿于村上作品的又一特点。村上本人曾说过:“关于恶我始终都在思考。我认为, 为了使我的小说具有纵深感和外延性, 恶这个东西恐怕还是不可缺少的。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描写恶。”

《世》的这一特点也十分明显。首当其冲的 (下转163页) (上接131页) 是“组织”与“工厂”的两大对垒, 表面上“组织”与盗窃情报的“工厂”相对抗, 应属于“善”, “组织”成员“我”一开始也抱着这种想法。但事实上, “组织”为了自身利益, 请博士以人体为实验开发项目, 在出现问题, 试验者连续死去的情况下也拒绝停止, 因为一旦停止, 其机能势必瘫痪, 并且倘有存活下来的人, 还可以把他作为标本进行下一步研究。

如果“工厂”一方作为恶的存在是明确无疑的话, 那么如“组织”这般的存在, 戴着“善”的假面,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其破坏性远比“工厂”更深、更广, 因为它利用的是人对善的信念。一旦“组织”的面目暴露, 那将是善恶的价值体系在人心中的崩溃。

在此我想举出村上的另一部小说《天黑以后》, 里面深刻描绘了隐匿于日本社会, 乃至整个世界纵深处的“恶”。白川作为一个普通公司职员, 具有大多数人持有的价值观念, 即遵从交换价值来行事——“我出了钱, 作为交换, 你提供性服务;而你因突然来了月经未能提供, 作为交换, 理应挨打, 一如因为我是电脑技师所以电脑坏了该我加班维修, 因为加班晚了所以该由公司出钱让我搭出租车回去, 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与暴力的“恶”相比, 白川式的“恶”由于其表面的合理性, 成为了理所当然, 然而背后隐藏的却是人性的缺失。

村上描写的就是这种恶, 他没有停留在战争与暴力这些表面的恶, 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社会深处与普通民众的内心, 毫不留情地把最为隐晦的黑暗揭露出来。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探讨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科技使人性异化的隐忧, 以及村上小说有关都市生活的描写和恶的发掘等特点。

关键词: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都市,恶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M].林少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林少华.向小说可能性发起的一次冲锋 (译序) [M].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2-7

[3]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NO.2:30-31

[4]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J].外国文学评论, 2006, NO.3:43

[5]刘研.“中间地点”论——村上春树的多元文化身份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 2008, NO.2:67, 70

藏在世界尽头的梦想 篇3

杨美子第一次去医院做诊断的时候,遇到一位刚刚失去女儿的母亲,她的女儿因为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性侵犯,而选择投江自杀。过了几天,杨美子突然接到外孙同学的父亲打来的电话,一个让她无比震惊的事实被揭开:原来自己的外孙和另外几个同学就是侵犯女孩的人!

几个家长商量之后,决定各自出钱,与女孩的母亲私了。杨美子却拿不出这些钱。多年前,女儿离婚后,将外孙丢给杨美子去外地打工,自己尚且朝不保夕,怎么能拿出那么多钱?犹豫再三,杨美子决定自己筹钱。平时杨美子靠照顾有钱的残疾老人挣钱,养活自己和外孙。为了钱,杨美子放弃尊严,答应了有钱老人的非分要求。钱筹到了,但并没有让杨美子感到快乐,最终钱也没有改变外孙的命运……

和残酷的现实不同,杨美子选择了学习写诗来逃避她面对的痛苦,在诗歌班里,每个人都被要求在学习结束后写出自己人生里的第一首诗,杨美子为此到处寻找写诗的灵感,她在树荫里倾听风声,在河边感受雨淋,在一次次寻找之后,她终于明白:“写诗是为了唤醒在内心深处的孤独的呐喊。”

美丽的诗的境地与残酷的现实相对立,我们才看到一个孤独的老人与外孙的对峙,当杨美子一次次追问外孙“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那样做?”的时候,外孙只是一次次冷漠地走开,即使杨美子付出了一切努力之后,外孙依旧漠然地跑去打电游。在杨美子的世界里,人和自然可以亲密接触,可以从中体会人生最真切的温暖,而现实里,女儿的远离,外孙的疏远,让她倍感绝望,最终她完成了人生中唯一的一首诗,也在美丽的诗句里结束了生命。

《诗》所表达的人性善恶,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残酷一面的具体表象,杨美子最后真的从美丽的风景里找到了灵感吗?或许,但那种灵感来得却触目惊心,正如她每次找到诗歌灵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完全没有诗意的时间或者地方,每一次努力在梦想里寻找快乐时,总有残酷的伤害、疼痛,甚至死亡在等待着她。

人生里总有一些梦想,让我们获得对生命的期待,哪怕这种梦想已然藏在人生的最后,我们依旧会全心追求。当所有人疑惑杨美子会去诗歌班时,她笑着说:“小时候,我就喜欢胡言乱语。”那份自信令人动容。相对最后,当她无法从诗的美好当中寻找到快乐,而在街头痛哭流涕时,没有解释,只有一个男人在问:“干嘛哭啊大姐,因为写不出诗?”

不是诗,是生活。当我们都无法写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声痛哭。

【责编/九月】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诗(又名:诗情)

英文片名:Poetry

导演: 李沧东

编剧: 李沧东

主演: 尹靜姬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0

片长: 139分钟

等待梦,尽头在何方散文 篇4

等待梦,尽头在何方散文

人生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走到底才发现是尽头,可除了尽头还会有什么,尽头究竟又在何方!

睡梦中恍然惊醒,睁开沉睡中醒来的双眼,睁开眼眶,我只看见一片黑暗。为何我,感觉这黑暗中仿佛充满着期待,却传来了更多沉默的无奈。我情愿在梦中死,醉生于不敢承认的现实。被洒莫惊春暖重,赌梦消得泼醉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梦三千繁华逝。

曾几何时,忘记了过去的点滴,自始至终,这个清涩的季节、可以随意的挥霍.,狂妄,嚣张,傲慢。的确,除了放肆、真的找不到渲染寂寞的方式,现在,享受属于喧闹的青春,真的不用去在意那么多,更不需要思考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不懂喜欢,不懂爱情,只是懵懂的想象着,幻想着我们的梦。

这人的一生呐,不过就是一个过程,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春风,也有秋霜。酸苦甜辣,五味俱全。失去的就不会再来,依然执着着的,是自己最初的梦想。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梦如人生,人生如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依然一如既往,对如梦如幻的人生爱得那样真挚,无怨无悔。

繁华落尽,秋叶飞舞,这个冬天的寒意穿透了我单薄的身躯,寒冷的冰霜深深刺入我的心里。而空气中依然还弥漫着切骨的寒,也许,还是我今生再也无法去逃离的情殇。我穿梭于迷雾漫布的世界,细细寻找我曾今走过的记忆,尽管还是呼吸着同一个味道的空气,却再也无法另我找回那熟悉的气息。

遥望夕阳穿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了一地凌乱的哀伤。曾经那些繁华落尽,最终谁也无法逃离早已注定的结局。原来,到了最后的最后,谁也不曾是谁的谁心,借来的幸福,如同十指间无法握住的似水流年,如幻觉,早已深埋在季节的最深处,希望,却再难寻觅。心中存有的`那一点点残念,也被磨灭了。

复复的用冰冷的文字来繁衍心中思绪,现在,让我拿什么敷衍?让我拿什么来相信?心在怒吼,血在狂奔,缘起缘灭却换来一次解脱。那些温暖心中的花,早已不复存在,那些泛黄的枫叶,还静静的被夹在信笺里,淡淡的香味在有阳光的午后轻轻的散发出来,可,终究不是那个味了。

路的尽头-散文 篇5

世间的路皆有尽头,譬如,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从一座城至另一座城,距离长短,皆有终点。然而,人生之路无尽头,岁月有尽头。许是有一天你累了倦了走不动了,无奈中放弃了前行的心念,那便是生命的尽头。

自呱呱坠地到懵懂少年,乃至暮年黄昏,要经过多少人生里程,走过多少坎坷之路?苦辣酸甜咸,其中个味自知。年少时你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与梦想,山一程、水一程,风风雨雨几十载,后来你又把期望寄托在儿女身上,人生的远大理想与目标,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这是一条走不完的人生路。

为儿女带着牵挂和付出,你随着那些行色匆匆的.打工潮流,穿梭在城市与乡村,穿梭在工厂与工地上,顶烈日、冒严寒。酷暑难耐的夏天,你匆匆的喝完一口自来水,又回到炙烤的锻造车间。北风凛冽的冬天,你张开干裂的嘴唇,哈一哈皴裂的双手,继续挥舞着铁锨镐头,奔忙在工地上。为父母、为儿女,任劳任怨穷其一生。

在这个金钱世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你不得不坠入商海经济的潮流,暂别家乡,暂别亲人,面对生活我们都成了金钱的奴隶。

梦想与现实总是相距遥远,渴望与收获咫尺相隔。只要勤劳付出,便有一份惊喜;只要辛勤耕耘,便能收获丰收的果实。当你跃于成功的枝头,你得到了来自不同角度的掌声,来自四面八方的歆羡与友情。然而,谁又曾看到你莲花般面具下流着的泪?

人生的旅途上,饱经风霜尝尽人情冷暖,漂泊的心灵历尽沧桑,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美好的曾经,风华正茂的风景,都滞留在流年的路上。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的追求和进取,得也罢,失也罢,知足才能长乐,身体健康才是福。无论生活的平淡与富贵,只有在暮年的生命里,夫妻之间相互牵挂、相互体贴,身染小恙时,儿女们端一碗热茶送到你身边,那就是天伦之乐,那就是幸福。

人生就是这样,挫败与成功,平淡与福祉,只是生命里一道风景,当繁华落尽,一切都将归于平静。

在世界的尽头散文 篇6

你才会真正明白

能相聚都是緣份

而一别就是永远

这个“世界的尽头”,就是Ushuaia,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有人类居住的南美大陆最南端的城市,离乌斯怀亚港口1000海里之外,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冰河之洲~南极洲。

经过近30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从阴霾的上海,越过炎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终于来到了这座皑皑雪山下的小镇~Ushuaia乌斯怀亚。

一下飞机,心旷神怡。远处是秀美挺拔的连绵雪山,透明蓝色的港湾里,白帆摇曳,碧蓝如洗的天空中,各种海鸟无拘无束地飞翔着鸣叫着,世界尽头的自由气息扑面而来。

整个小镇就是一个港口。南半球现在正是夏季,小镇街道两边的建筑都犹如童话里一般缤纷可爱。到处是鲜花灿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必也就这样了,只是呼吸间清冷的空气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南极就在海的那头。

乌斯怀亚北靠安第斯山脉,面对连接大西洋、太平洋的比格尔海峡,是火地岛的首府。而火地岛,这座南美洲最南端的岛屿,其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据传在1520年,航海家麦哲伦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远远看到这座岛时,映入眼帘的是漫天星星点点的火光,原来那是当时的土著印第安人在岛上四处点燃的篝火。于是,他就将这座南美洲最南端的小岛叫做~火地岛。

到了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划分了界限,东部归阿根廷,西部归了智利。而处在西经64°20′、南纬54°47′的乌斯怀亚小镇由于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通往南极洲的门户。

伫立在最南端这块礁石上的灯塔,就是这世界尽头的图腾,温暖的那束灯光不知疲倦地在白天黑夜间闪烁,牵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航海者们汇聚在此,补给整装后再各奔东西,大家彼此见面的问题,也都是哲学的终极拷问。“你是谁? 从哪来? 到哪去?”

在这温暖的世界尽头,你才会真正明白能相聚都是缘份,而一别就是永远。来,聚,散,人生不就是一场旅途? 在途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座灯塔,来指引自己的归宿。

我们从上海来,明天也将从乌斯怀亚起航,越过著名的德雷克海峡,去南极。

这里是世界的尽头

这里是世界的开始......

林丹《直到世界尽头》 篇7

1、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有些东西都还在那里等着你,保留着最初的味道。

2、人生如赛场,即使不被看好,也能实现反转。

3、那又怎么样?

4、小时候,脑子里没有故乡的概念,还感受不到那里的山水之美,直到日后亲近的机会少了,才发现是那么想念。

5、荣耀留在过去,未来更加可期。

6、比赛不是你今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

7、印尼雅加达塞纳扬体育馆。

8、不服输、好胜心强、求胜心切的这种性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后来的我,也让我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危机,兵败雅典就是最好的一次例证。

林丹自传世界的尽头读后感 篇8

第一次关注林丹,是因为一个70后。我和他谈起林丹,他说很反感这个运动员,个性太张扬,一点国家运动员的样子都没有,而且打骂教练。最后一句刺痛了我:非常符合你们80后的样子。我当时没有反驳,确实林丹是80后,而且我同意林丹符合80后的样子。那时我就有个疑问:80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竟然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我在书上看到的林丹和很多普通的80后一样经历:独生子女的童年、感染着女排精神长大、少年时期就要学会独立生活、“靠关系”进入国家队、身在国家队要面临激烈的竞争、随时笼罩被送回地方队的压力、个性张扬不被领导看好等等。这些正是不少80后最直接最贴切的经历,这些也同时回答了上面的那个问题。

社会阶层永远都是成金字塔形状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爬到金字塔的顶峰。林丹他能成功登顶,他坚韧的个性和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书中他提到他的很多队友,相信有些人连名字我们都不曾有机会听说过。所以林丹也是幸运的。书中提到的他刚进入国家队的时候,整天提心吊胆,打得不好没有成绩就要卷包袱走人。那个时候他特别压抑,而且他是“插班生”,被安排到地下室的集体宿舍住。大强度的训练加上国家队里的激烈竞争,没有“不服输、好胜心强、求胜心切”支持他,估计他很难熬下来。即便他熬下来了,他通向冠军和全满贯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雅典失利、阿纳海姆和多哈的暴风骤雨、格拉斯哥团体失利后换教练、韩国公开赛与对方教练的不愉快,还有后来的“林丹打骂吉新鹏教练”事件。一路走来,可以说“登上顶峰之前,任何艰辛都是难以预料的。”但书中林丹并没有只表现自己的艰难。每一次的失利或事件后,他都在反省和成长,而且毫无忌讳地道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正是我们这一代80后身上很宝贵的本质:张扬的背后不断自省,在跌倒中不断成长。他的经历其实也和很多80后不尽相同。他说他很喜欢看日本动漫《灌篮高手》,像每个那个年代的80后一样熟悉那首歌:《直到世界尽头》。当耳边响起熟悉旋律时,林丹也和千千万万个80后一样是个普通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让别人刮目相看。

世界尽头的书香 篇9

有60年历史的『城市之光』书店,占据一栋仿古希腊风格的两层楼,立在旧金山的哥伦布大道与凯鲁亚克街交汇处,它是全球最酷书店之一。在很多人心目中,没有什么地方比『城市之光』书店更能代表『垮掉的一代』文学。

是书店,也是文学运动发源地

城市之光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两位年轻人创建。起初,是纽约人皮特·马丁在1952年办了一本流行文化杂志《城市之光》,名字来源于卓别林的同名电影。为了解决办杂志的费用,马丁决定开一家口袋书店。他在哥伦比亚路261号上竖起书店的招牌,正巧诗人劳伦斯·弗伦盖蒂路过此地,出于好奇询问皮特的想法后,立即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计划。当时美国很少有出版社制作高质量的平装书,口袋书不被当做真正的图书,在书店里没有地位,而皮特和弗伦盖蒂认为这是一次革新的机会。两人在1953年合伙开了城市之光书店,这个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平装书店,出售高质量的平装书和当时另类的杂志和报纸。出人意料的是,生意竟然特别好。

1955年,皮特退出城市之光,弗伦盖蒂开始完全以自己的想法运作书店。他吸引了一批气味相投的文学青年,例如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盖瑞·史耐得等人,“城市之光”成了他们的聚集之处,引发了文学“敲打运动”(Beat Movement),并于1960年代转型为“嬉皮运动”(Hippie Movement)。佛林格提经营书店的同时也独立出版书籍,城市之光书局出版的第一本书《过去时代的图集》,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也是城市之光品牌丛书“口袋诗人系列”的第一本。这套丛书从1953年到现在一直在出版,收入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现当代诗人的作品。当年,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Howl》),就是作为“口袋诗人丛书”出版的。

《嚎叫》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弗伦盖蒂甚至一度因此被捕入狱,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被无罪释放,出狱后声名远播,“城市之光”自此成为艺术自由的代名词。

是城市之光,也是文学之光

书店由懂得的人来经营,会焕发真正的光辉。与美国较大的图书连锁店“Barnes & Noble”相比,城市之光才是爱书人的天堂。自从1953年书店开张,书店几经拓展,已从当年的小小一间扩展到整栋大楼,上下三层,发售全国各地主要出版社的最新精装和平装书。

一楼出售小说和非小说类新书,墙壁上挂着的各种垮掉派作家的海报让每个空间都显得有文化味,包括楼梯下的小储藏间和楼梯拐角。

二楼空间相对宽敞,这个空间全部放置垮掉派文学和诗歌类书籍。长长的楼梯上写着“poetry room”引导你的脚步,四周墙上贴着许多诗人的照片,垮掉派文学一栏摆放着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巴勒斯等人的作品及他们的传记,以及“城市之光”出版的诗集。

爱书的人会在地下室感到惊喜。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其他书店没有的书,很多人喜欢在此流连,因为它的氛围。

1988年,旧金山市政府通过了“城市之光”的提案,以曾经在旧金山居留的杰出作家和艺术家之名(包括杰克·伦敦、马克·吐温、杰克·凯鲁亚克等12人),为市区内12条街道重新命名,揭幕典礼选在书店的35周年纪念日(10月2日),市长同时宣布这一天为“城市之光日”。 在这12条街道中,以“杰克·凯鲁亚克街”最为著名,这条街(其实是条小巷)正好紧挨“城市之光”,这样的安排相当恰当,因为凯鲁亚克当年就经常席地坐在这条巷子边上。直到今天,很多游客都会专门跑到这里来看看,并从书店买走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旧金山垮掉的一代》一书作者比尔·摩根说:“城市之光书店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总有人愿意去那里寻找独立的文字和另类的声音,寻找那些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的东西。”

直到世界尽头读后感 篇10

作者/葛铭淇

思绪的一切都从这里启程,未来的梦想为我指引方向,木舟在水中漂浮,那里载满了书。

我读着《哈利·波特》,我忆着《绿山墙的安妮》,我有着《外公是颗樱桃树》,我看着《海蒂的天空》……但唯有一本书让我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扬帆远航。是它——《直到世界尽头》。

在我迷离之际,是你一语点破了我的悲观,让我重拾球拍,回到那熟悉的地方。面对教练一次次地责骂点评,我没有像原先一样一走了之,而是在心里积满了刻苦与奋斗。

还记得那日,我和平常一样去打球,哪知来了一位新教练,为了了解大家的情况,让我们打比赛,可怜我才去了不到两周呀!但是教练一声令下,只得硬着头皮上了场。三局下来,我以大比分之差输掉了比赛。虽然,此时的我已经大汗淋漓,精疲力尽了。但教练仍黑着脸狠狠地训斥了我,他的神情好像一头雄狮,似乎随时可以把我吞噬,他的眼神如七月的暴雨打在了我的身上,他的动作像八月的暴风,骤然喷发了——随手拎起球拍,朝我背后就是一击,打得我踉跄了两步,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并声色俱厉地说:“去做100个蹲步并步转体,50个仰卧起坐。真丢人!”虽然教练的最后几个字,说的比较轻,但我仍听了个一清二楚。内心煎熬着我,面对这样的折磨,我无力反抗,只能机械地做着一个个动作,泪水汗水混合着流淌,脸憋得通红,再也忍不住了,我喊出了你的那句经典“不是你今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随便便输掉的”,话一出口,我觉得舒畅了许多,猛一抬头,看到了教练那充满些许鼓励的眼神……

经历了那次伤痛之后,我似乎一下子成长了许多,教练说,我有球感了,动作到位了,坚强了……我知道这都源于你的支持、教诲,我此时真正起航了,梦想的航船正披荆斩棘地驶向——《直到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精彩摘抄 篇11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情况,较之正统式解释方法,采用权宜式把握方式更能接近事物本质。2.不过我时常这样想:很久以前我们大家恐怕都住在完全不同的地方度过完全不同的人生,而这段往事很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被遗忘的干干净净,于是大家便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如此打发时间。

3.死本身并非那么可怕。莎士比亚说过,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再死。4.同崭新的千尘不染的太阳一同醒来时的惬意之感是任凭什么都无法替代的。5.别人传授的东西即传即灭,而以自身努力学的的东西,则终生相随,并给以帮助。6.过去和未来的无法很好地平衡,所以才不知所措。

7.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

8.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9.任何人都具有某种成为一流的素质,问题只在于能否把它充分发掘。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一流,是因为一些不懂发掘方法的人一齐上前把它扼杀掉磨损掉了。

10.在任何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只身独处,大家都在某处或多或少的相接触。11.当人陷入无以复加的困难境地时,往往在脑海中描绘出白日梦场面以保护自己免收严酷现实的摧残。

12.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说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而言。没有绝望的终极幸福是根本不存在的。13.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以自己仍将生存下去这一点为前提的,倘若去掉这一前提,便几乎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14.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任何人解释,即使解释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一般静静地沉积在心底。

15.这里是我自身的世界。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我在自身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

海边的卡夫卡

1.人们总是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的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神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而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行的。

2.如果我想驱逐,只能驱逐我自身。

3.尽管世界每一个体的存在是艰辛而孤独的,但就记忆的原型而言我们则密不可分的连在一起。

4.有能力的孩子有时因其有能力而一个又一个冲击本应由身边大人达成的目标,这样就会由于过多处理眼前的现实性课题而渐渐失去其中作为孩子应有的新鲜的激动和成就感。5.人这东西实际上恐怕是很难以自身的力量加以选择的。6.人这东西是要把自己附在什么上才能生存的。7.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

——歌德

8.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9.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而当你极力回避他的时候,他却自然找到头上。

10.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

——托尔斯泰

11.我们的人生有个至此再后退不得的临界点,另外虽然情况十分少见,但至此再也前进不得的点也是有的。那个点来的时候,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只能默默接受。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12.无论什么人,只要他这么活着,他同周围所有事物之间自然有意义产生。13.每天时候一到天就亮,但那里已不是昨天的世界,那里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你。14.人不是因为缺点,而是因为优点而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15.所谓怪异的世界,乃是我们本身的心的黑暗。

16.我们称为自我或者意识的东西如冰山一样,其大部分仍沉在黑暗领域,这种乖离有时会在我们身上制造出深刻的矛盾和混乱。

17.有了闹别扭,世界才总算有了三维空间。如果什么都直来直去,那么你就住在三角尺规定的世界里好了。

18.所谓纯粹的现在,即吞噬未来的,过去的,难以把握的过程。

19.自我意识:人不仅可以将自己与容体分开来把握,而且可以通过将自己投射在作为媒介的客体上来主动地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黑格尔 20.正因为不能称心如意,人世才有意义。21.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以同一形态滞留于同一场所。

22.文明诞生与人类开始建造樊篱之时。

——卢梭 23.人生这东西怎么折腾反正都一塌糊涂。

24.你外部的东西是你内部东西的投影,你内部东西是你外部东西的投影。25.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26.只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冰岛,世界尽头的仙境 篇12

第一次听到冰岛的名字是1986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美苏首脑会晤。在那之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国家。Iceland(冰岛),单听这名字就会牵引出许多神秘的思绪,荒凉、冰天雪地,仿佛是到了世界的尽头。它不是简单的遥远,而是偏僻、孤寂,冰雪覆盖下的陆地看不到一点黄土,找不到一棵树木,辽阔的冰原上一片纯净的白,白得没有一点瑕疵,让人迷惑,这是天上,还是人间?

我们带着探索者的渴望开始了冰岛之旅,我们3人都是旅游摄影爱好者,对这次冰岛之旅充满了期待。准备工作从1月底断断续续到5月底。当然很多时候也是毫无效率的准备。最初的计划是顺时针环岛旅行,共9天时间,其中5天安排住店,3天安排露营。景点共列了38个,3天安排在西南半岛、北部和东部,剩下5天留给了南部,报了3个旅行团活动(后来实际取消了其中1个)

9天时间里,我们行进了3000公里的路程,3个白日梦想家走过了凡尔纳《地心游记》里地心入口所在的斯奈山半岛;荒凉如异星的北部米湖区;沉静旖旎的东部峡湾以及冰与火争辉的南部秘境。我们在了无人迹的荒原大地体会着人类从野蛮过渡到文明的进程,在浑浊中寻找清晰的发展轨迹。

每天,我们早早爬起来上车,一直兴奋地玩到日不落的凌晨。一次一次被冰岛这些壮丽并具科幻气质的景色震撼。据说当时维京海盗给这个神奇多彩的地方起这样一个冷酷决绝的名字(而隔壁格陵兰岛真正的冰雪天地却有个绿意盎然的名字Greenland)是为了把她隐匿起来,现在想起来还蛮有意思的。且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至少对于我们,冰岛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

我们选5月份去,原因之一是我们在美国工作,5月底有一天假期可以利用;原因之二是5月冰岛属于淡季(shoulder season),人少价格相对不算离谱;还有就是5月冰岛天气稳定,可以保证旅行期间的天气质量。

在没出发之前,想到深入冰岛腹地,已经令人的心情难以平静。五月应该是冰岛的春末了,但是今年冰岛偏冷,所以这个5月如果按气温来说还是处于初春,很多地方雪没化,让我们在这个季节里仍能进入人迹罕至的荒原,体会荒凉与洁净。当然也有遗憾,就是色彩不够艳丽,很多地方草还是黄的,新生色彩没有生出。5月天气稳定,只是相对稳定,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冰岛的气候变化很快,一天可以经历数次晴到阴到雨再到晴的过程。5月的温度大约在4度到10度之间,没有想象中冷,但是风很大。

来冰岛的人除了喜欢观赏北部海湾的鲸群,体验荒岛的神奇,向往的还有极光。黑暗中夜空下,白雪皑皑,一道“闪电”划破天幕,极光是冰岛的又一道自然奇观。但是5月的下旬,冰岛已经没有纯粹的夜晚了,黑夜几乎成了白夜,极光自然失之交臂,这星空的遗憾是我们这次冰岛之行最不忍的放弃。

说到放弃,当然5月去冰岛也意味着其他季节没有的东西,比如著名的冰岛高地Landmannalaugar徒步、冰洞极光等。另外跟季节没有太大关系的“运气景点”无法控制时该放弃也只能放弃,比如1月的时候,我们本来打算报名当时还在喷发的一个火山的直升机旅行团,但是喷了一年后火山突然停喷了,我们的计划也就此搁浅。同行的伙伴们一致觉得冰岛始终是要再来的,每次旅行都有遗憾,而这遗憾正是下一回跨开脚步再次起程的动力。

5月的冰岛,温度没有想象中那么低,但由于一直有莫名其妙的风风雨雨,所以必须准备防风防水的外套,从裤子到鞋子再到帽子。我的同伴吉姆的衣服是北脸的goretex风衣,含有内胆,裤子是goretex的防风裤,鞋子带了两双,一双沙滩鞋,一双goretex 8寸厚底沙漠靴。除此之外,我的另一个同伴吉姆还有一副手套和一个防风面罩和太阳眼镜。冰岛很多地方水很深,还有些路泥土特别软,所以最好有双像扎克这样的厚底高帮防水的登山靴,脚步的步履才会更安全稳健。另外一点,作为摄影爱好者,喜欢拍人像,衣服要选择颜色艳丽的色彩,搭配冰岛单色壮阔的背景会很有视觉冲击力。我们最初想跑环岛主干线一号公路,最后租SUV吧,沿途遇到很多漂亮的旅社。

雪地、湖泊、火山、温泉,这就是冰岛,永远摸不清这片土地的性格,毗邻北极圈的冰岛,对游人来说,似乎总是那么遥远。冰岛,让人们徘徊于冰火之间,咫尺天涯只那一瞬间,有寒冷,也有温暖。

关于摄影器材,如果想认真地去拍冰岛,那长焦广角是必须的。我们这次3人9台相机,大部分都被使用到了,本次旅程照片所用器材如下:

索尼A7s + 16 35 4 +55 1.8

索尼A7ii + 16 35 4

佳能5D2 + 70-200 4

佳能6D + 70 200 4

康泰时 TVS (胶片)

关于摄影再次强调,冰岛风大,用脚架的朋友们要注意脚架不要被风吹倒,要时刻记住使用相机镜头清洁工具,最好能使用滤镜,用来长曝瀑布和云层等动感景物的拍摄。如果自驾,喜欢记录旅途和喜欢视频的朋友,记得带运动相机。我们带了运动相机,但是忘带了车载支架,在车上也拍不了了,这样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作用,这是很令人懊悔的经历。冰岛沿途景观很多都是世界独一无二,但如果为捕捉美景总是停车的话,旅程是无法继续的。最后只能在车上拍摄,不过后来经过精简,满意的照片并不多。如果换个思路,用运动相机在车上拍视频,效果可能会很好,甚至会超过静态照片的效果,因为视频会把整个动态的过程捕捉,用得好可能更利于突出景色壮丽的一面。还有运动相机视频的优势在于它自己捕捉镜头的话你就可以被真正地解放出来,真正心思放在感受美景上,无需在车上没效率地拍照了。

本次行程安排比较紧张,有些地方没很更多时间去等待,甚至只能是到此一游式的拍照,偶尔长曝光时用得上脚架,其它时间基本没机会使用。

究竟是爱到尽头情感散文 篇13

也许,在她看来,

往日的恩爱就是夏天的冰雪。

哪怕你付出再多,

两颗心也终究无法凝结。

可是,分别后的日日夜夜,

她的影子时刻在我眼前摇曳。

相见时的.细语喃喃,

相拥时的红唇热烈,

一幕又一幕的浮现,

那样真真切切。

然而,残酷的噩运业已降临,

怎能再一次将现实与梦境重叠。

多么天真的我啊

怎么就忘了前人的告诫:

没了良知的女人,

再漂亮也只是变成美女的蛇蝎。

现在想想,我真的糊涂,

如果还不清醒只会更加后悔不迭。

但如何才能走出这片情感的泥淖,

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散文 篇14

窗外,阳光明媚得耀眼,可是办公室内却阴云密布。老师抖了抖手中的一叠纸,用眼镜下的一双可以把我整个人都烧着的眼睛注视着我。

这已经是第n次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了,原因是我在别人正拼了命地备战高考时,写这些被他称为“不痛不痒”的文字。然后他又戏剧性地从身后拿出了考试成绩单,上面写满了分数,名次,还有各种各样的△x。

但我不想看,真的不想看。我有我的青春,我自己的青春,它不应该被埋没在这些数字之中。考试不应该是老师的法宝,分数也不是学生的命根。我想要看到的是篮球在空中划过的优美弧线,而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斜抛运动。

然后我离开了这个城市,带着我的纸和笔,就像堂吉诃德穿着他的铠甲那样。但我觉得我并不可笑,尽管我的愿望和他的一样迫切,毕竟青春是个很沉重的话题。

我穿过城市,穿过郊区,沿着铁路一直走。走过朝阳走过斜晖,走过星辰。我看到过两个捡破烂的少年为了一个瓶子打得头破血流;我看到过车厢中的学子们为了未来驶向未知的远方;我也看到蒲公英为了生活而流离失所,而他们本该相聚着为青春而舞。

沿着铁轨漫无目的地走向远方,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青春与生活,本来就是矛盾的,就像现在的我,年轻却无依无靠,像一叶漫无目的的小舟飘荡在茫茫的生活大海。但是没有等到我找到青春我就被生活打倒了。

不知道沉睡了多久,醒来后我发现自己躺在了家里温暖的床上,欣喜若狂的母亲不知道有多久没睡了,眼中布满了血丝。我顿时一阵愧疚。原来,我的青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

后来的我,开始发愤地学习,以致在上厕所的时候都捧着化学笔记。每天写作业直到整栋教学楼只剩我一个人。最后,我在志愿书上义无反顾地填上了那所我向往已久的大学的文学系。

后来,在一次高中同学的聚会中,我们来到了郊外。似曾相识的.风景,晴朗星空,星星无数,河水哗哗起舞,诉说忧伤而明媚的往事。吊桥轻触夜空,似把星星拥抱。青草平地,树林静立,微风轻语,花香四溢。我想起了我叛逆的当年。我终于明白,在痛苦和挣扎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这就是青春;在痛苦和挣扎中记录这颗年轻的心,这就是写作。正是写作,使我看到了青春,看到了那些青涩的张扬,看到了年轻的梦。青春在文字中定格,成为一种永恒。

陪他到达“世界的尽头” 篇15

乌斯怀亚,世界的尽头

就像要走遍中国的人必定要到达漠河北极村和海南岛天涯海角一样,要走遍世界的人也必定要到达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乌斯怀亚城位于火地岛的最南端,是阿根廷火地岛的首府,常住居民16000人左右,旅游旺季时,游客可达5~6万人,为世界最南的城市。

乌斯怀亚在印第安语中是“观赏落日的海湾”之意。乌斯怀亚坐落于阿根廷火地岛最南端,绵延9000公里的安第斯山到此便是它的尽头,城市依山傍水,北靠白雪盖顶的安第斯山脉,面对连接两大洋的比格尔海峡。沿着缓坡而建的色调不同的各种建筑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比格尔水道和青山白雪之间,郁郁葱葱的山坡和巍峨洁白的雪山交相辉映。郊外的火地岛国家公园保持着原生态的丛林,徒步其间,望过水道对岸智利境内的雪山历历在目,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乌斯怀亚有很多称呼:“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世界尽头”、“天涯海角”、“南极门户”。在这里随处可见“世界尽头”的招牌,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贴上“世界尽头”的标签:世界尽头的港湾,世界尽头的铁路,世界尽头的灯塔。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豪华游艇和帆船来乌斯怀亚港停泊游玩,人们都愿意在“世界的天涯海角”寻找“世外桃源”的感受。

世界尽头的灯塔

因为火地群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的最南端的陆地,因此位于比格尔海峡小岛上的火地群岛灯塔被称为“世界尽头的灯塔”。灯塔高十米,底座三米,红白相间,于一八九三年建成。火地群岛灯塔海拔22.5米(74英尺),白色闪光范围可达7.5海里(13.9公里),每10秒旋转一次。外墙是红一白一红,拥有黑色灯笼住房和画廊。火地群岛灯塔只有西面一扇门提供人员进入。灯塔自1920年12月23日投入服务至今仍然在运行,使用远程自动化控制,电力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灯塔内无人居住,并且不对外开放,但火地群岛灯塔周边已经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火地岛国家公园

游人来到乌斯怀亚,另一项热门活动便是游览火地岛国家公园(Parque Nacional Tierra delFuego)。公园占地约六百叁十平方公里(约有半个香港大小),是个备受保护的区域,境内的花草树木及动物禽鸟,都尽是以最自然的方法给保育下来。游人既可以沿木步道畅游赏景,也可来到Alakush旅客中心参观,这里除详尽展示区内历史,也有原住民Yamaha族人的生活概况介绍,高球爱好者,更可在全城唯一的高球场享受挥杆乐趣呢!除此之外,有人还可以到市郊逛逛,距离市中心约十多分钟车程,便有家名为Las Cotorras的特色餐厅。刚下车,便能看到餐厅旁边有幢透明建筑物,这是一个大型室内烧烤场,呈圆形姿态烤着一头头羊,场面异常壮观。有点德国风情的餐厅,便供应任吃烤羊肉及沙律等美食,费用约200港元,嗜羊者不容错过。有时间的,还可在此观赏雪橇犬拉车玩意,不然的话,就是看看近百头雪橇犬的基地,同样大开眼界。

南美的“西伯利亚”

今天这里是游人争相前来的地方,而当年它却是南美的“西伯利亚”,令人闻之色变。20世纪前半叶,阿根廷政府效仿英国在澳大利亚的做法,在这里建立监狱,并且将重刑犯流放于此,犯人想从这个偏僻的岛屿逃脱是不可能的。而这个岛屿也正是由这些囚犯建立起来的。

上一篇:国税文化展厅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员个人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