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方评价

2024-07-14

在远方评价(精选16篇)

在远方评价 篇1

乘风破浪,共同进退;你曾记得这属于我们内心世界所发出的心声。我们不曾有着骇闻,但有着内心的澎湃,我们不曾有着辉煌成就,却有着令我们都自豪的“学绩“,如今,我们走上了孤独的独木桥,如同你少了飞奔的脚腿,我少了翱翔的翅膀――我在近处,而你在远处。

从带着各种日常用品进入校门的那天,到将挥手抹泪的毕业。也许是缘分,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学习,发展,毅力,都是从本互不相识的我们所酝酿而来,无论与进退,我们的数字方差却是那么渺小,如无多才多艺的你所分享的学习方法,我又何曾能在学业上“健步如飞”呢?

两年的的`几个月,看似漫长无趣的数字,在我所能用内心去感知的世界里,仅仅是个闪闪发光的“1”。

45度角的完美斜晖,阳光总能有所触意地打在你的卓角上,仿佛是你在坐着,埋头题海地苦学着,被阳光所吸引;而我则是能轻微提起下吧,凝视着那熟悉的“背景”沥尽岁月――远方的你。

距离,毫无深意的词已不能表达那心灵的“距离”,既是近在眼前,却又是远在天边。我盼望着远方的你所期待的梦想,坚持,你只是在与我平行相进,总能怀着成就所相遇――望着那无边框的窗台,隐隐约约地出现着一条无边无际,却散发着星光耀眼的光芒之道;那里,是你在行走着,奔跑着,飞翔着……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远方,那是我所盼望的你,远方,那是我念念不忘的你,远方,那是我失之啜泣的你――远方的你,还好吗?

在远方评价 篇2

关键词:精神家园,文化困境,自我性

引言

陈丹燕的欧洲旅行散文结集出版, 共四本, 历时十六年完成。其中《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分别讲述了欧洲的咖啡馆、博物馆和小旅馆, 而《漫卷西风》主要记录了作者奥地利、德国之行的片段与感受。这样一套从装帧到内容都充满了异国风情的丛书, 是很容易被归入当下流行的都市小资之列, 或者贴上行走文学、小女人散文的标签。然而陈丹燕的旅程并不是轻巧的享受, 她在长长的游走与追寻中, 提出了“身份危机”、“精神家园”等严肃的命题, 她的旅程是一代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纠缠、困顿、突破、崩塌与重建。最后, 陈丹燕的精神家园从那个用人类文明修补成的“欧洲”意象转为自己的内心。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 站在历史的角度关照人类, 最终回归自我的转变, 有时代的原因, 也是对人类到达精神彼岸的失望。

一、梦想的彼岸——虚构的“欧洲”

陈丹燕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北京, 八岁时迁居上海。童年时期文化环境的截然改变, 造成了陈丹燕对“故乡”的疏离, 形成了精神上的最初困惑。随后, 上海充满殖民文化印记的生活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大凝重的欧式建筑, 飘荡着周璇细嗓子的西洋咖啡馆, 脸上刻满风霜的圣约翰毕业生……上海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化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缩影, 在陈丹燕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对欧洲的态度:一种对源头纯粹文化的向往。而到了八十年代, 在陈丹燕上大学期间,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时期, 解禁了的西方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大量涌入, 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西方先进的文明、富足的生活, 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中闪耀的高贵的、美好的人性, 深深的温暖了那个时代饱受伤害的心灵, 于是“欧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天堂。

成年后的陈丹燕在刚有能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时候, 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一个人, 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 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 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 远走他乡……从长崎, 到了慕尼黑, 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 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 当然还有维也纳何托斯卡纳” (《旅行》) 。在悠长的欧洲旅行中, 随时准备与一流的大师偶遇:茨威格、但丁、歌德、萨特、加缪、施特劳斯、梵高、克里姆特、安徒生……寻访他们去过的咖啡馆, 徜徉在他们走过的街道, 观赏他们留在博物馆的人类文明的杰作。陈丹燕深深为欧洲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气息所折服, “把在漫长暗夜里的成长中接触到的欧洲的碎片, 一点一滴修补成了一个精神故乡” (《木已成舟》) 。

这个“精神故乡”显然不是指地域上的欧洲, 而是欧洲大师们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丰富的人类文明, 这种文明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它的杰出性。无论是音乐、绘画, 还是文学、建筑, 欧洲艺术的成就足以代表人类艺术中最辉煌的篇章。陈丹燕满怀崇敬, 在博物馆中“一步, 一步, 从无数被人类小心收藏起来、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面前走过, 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 看这个世界和自己, 是怎样从木变成舟” (《木已成舟》) 。杰出与强势的欧洲文明彻底征服了个体的精神感伤。其次, 欧洲文明中强烈的宗教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包容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陈丹燕在这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力量中感受到类似于子宫的温暖, 从而把欧洲文明作为自我精神的母体, 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 这个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历史凝聚通过欧洲杰出的文明与丰富的艺术样式表现出来, 它是崇高的、伟大的、宽容的, 而“欧洲”只是这种无形智慧的有形载体, 成为一个“充满意义和意象的存在”。[1]

二、“异乡”——永恒的困境

把“异乡”作为故乡最惊世骇俗的是三毛。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是“投奔”, 而陈丹燕只是“旅行”, 这本身就把主体与“精神故乡”对立起来。如果说《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集中表现了作者对欧洲文明的拥抱与呼应, 那么在《今晚去哪里》和《漫卷西风》中, 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欧洲文明作为归属的怀疑, 是“旅行者接触异文化后通过比较对自身文化作出的确认”。[2]

在克莱姆斯安静的河岸边, 陈丹燕带着席慕容的书, 看她如何在风沙滚滚的荒漠里隆重的回家, 想到“何处是我的故乡呢?”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欧洲家园在某个时刻轰然倒塌, 她意识到“这是别人的码头, 我坐在这里看书才是打扰。” (《漫卷西风》) 对于欧洲文明的固执坚守, 最终证明她只是“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 (《漫卷西风》) , 这种滋味对于一个骄傲又敏感的崇拜者是最致命的打击。但是, 精神家园的崩塌并没有让陈丹燕失望或者崩溃, 因为她发现即使在欧洲这样物质发达精神丰富的地方, 人们内心存在着同样精神危机。

怀着八十年代电影院中的记忆来寻找少年时的偶像, 蓝色的施塔恩贝格湖依然闪耀着金色的阳光, 旁边是飘扬着蓝白相间的巴伐利亚旗帜的宫殿, 但是里面没有什么王子公主的完美童话, 背叛、谋杀、死亡像伊丽莎白皇后的棺木一样真实。她不得不承认“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原来都是假的。”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德国房东海伦娜也生活在巴伐利亚金光四射的蓝天下, 住在开满了郁金香的花园房子里, 丈夫是踏实的政府公务员, 两个女儿也都健康可爱。他们定期去教堂做礼拜, 在社区做义工。海伦娜的生活富足、安宁、自由, 成为“我”艳羡的榜样, 但是, 她却疯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荒诞让陈丹燕想到《等待戈多》和《变形记》中的绝望气息。还有什么不满意呢?为什么弗拉基米尔疯了, 没有胡萝卜的爱尔特拉岗仍在努力并充实的生活?当我们像陈丹燕一样在庆幸自己要的只是胡萝卜时, 却陷入另一种沉思:如果人类是幸运儿, 不用思想所以幸福, 那么几千年的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如果不论物质和文明怎样丰富, 人类还是在等待戈多, 却等不到戈多, 那么精神家园就成为永远到不了的彼岸。

三、回归自我的“文化小散文”

“有时我要长风万里, 有时我要归于内心, 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 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 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 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旅行》。陈丹燕最初的旅行“常常为的真是一时之快, 只是想要看到欧洲的山水, 想要吃德国冷牛肉丸子, 想要再看看柏林东区的老教堂……”[3]但是, 随着旅行的深入, 在十六年的跋涉里, 一步一步把“欧洲”填补成自己的“精神故乡”。又在这漫长的追寻中惊觉自己是永远都进不了别人家门的“异乡人”, 最终只能回归自我的内心, 完成了一段心灵的旅程。这段旅程展现了陈丹燕作为知识分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历程。

从历史到自我的思想轨迹代表了当下许多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自我性”。这与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大散文”的姿态恰恰是相反的。在余秋雨、贾平凹等的散文中, 作者以历史为切入点, 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描写的文化现象之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4]他们的思想轨迹是向外的、发散的。散文从“大”转向“小”, 不是指格调、品味的大小, 只是在时代的发展中, 文学从态度上更为关注个体和自我。正如范培松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就提出散文要“写出‘个性’”, 要有“多层次多侧面的自我体验”。[5]这种“个性”除了关注点的内化, 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是“有一种绘画从中世纪向巴洛克过渡时的那种繁复”。比如在陈丹燕的《蒙马特:红玫瑰咖啡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褐色的、带着新青年风格的靠背椅, 简陋的围着三张桌子。桌上的红色玻璃拉丝花瓶里, 插着用了许多日子、被客人的纸烟熏黄了的假玫瑰花。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 不知为什么挂着一张白色波斯猫的照片, 那是一只俗气的猫, 有银行职员太太般的表情。”首先是色彩的堆积, 短短的三句话中充满了褐色、红色、烟熏黄、粉红、白色等多种颜色, 营造出一种斑斓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多重形容词与长短句搭配使用, 行文琐碎但细腻深入;还有关于女人和猫的巧妙的对比, 使文字陡然生动起来。另外, 在叙事的方法上, 陈丹燕的散文中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伤, 她自己称之为“惆怅”而不是“怀旧”。这种自我抒情化的情绪消解了历史、文化所负载的沉重, 平静又日常的叙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私人化的情感, 带有都市女性的自恋情结。

结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吸引一个人十六年长途跋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 而是在追寻中心灵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让一颗虚弱的心渐渐充盈, 有了重量。用沉甸甸的收获去抵御生命中时刻存在的不能承受之轻, 然后就变得宁静与安然。如果人类的心灵家园是到不了的彼岸, 那么陈丹燕对个体归属的探寻是不是更有现实的意义?正如车前子先生对其散文的评价:“陈丹燕的书不仅是给小白领看的, 在文学上的意义我相信不久自然会被人体味出来。”

参考文献

[1][4]陈丹燕:城与人——陈丹燕自述[J].小说评论.2005 (4) .

[2]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J].中国图书评论.2005 (1) .

[3]秦道红、陈胜乐:论文化散文[J].文艺评论.1993 (2) .

[5]范培松:新时期游记功过得失谈[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3) .

[1]陈丹燕:漫卷西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丹燕:木已成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丹燕:咖啡苦不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陈丹燕:今晚去哪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范培松: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尧:文字的灵魂[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7]摩罗:我的故乡在天堂[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6.

路在脚下 梦在远方 篇3

这是一个前辈对海钓的感触,这是一个跨世纪海钓人的心声。虽然是72岁的老人,但他依旧活跃在海钓推广的前线,他就是中国海钓运动推广者之一的王者兴。

十几年前,王者兴在厦门东渡海边初学海钓时,一条5千克重的大海鳗被他拉上一半时,竟激动的直打哆嗦,当竿断鱼跑,他竟然仰面朝天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朝天大吼了一声,惊得路人直往海边看。从此,王者兴开始了疯狂的海钓生涯。

1993年开始的中国海钓推广行动,一直是王者兴的坚持。中国海钓活动的开展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1994年,王者兴参加了在韩国的海岛城市西归浦举行的亚洲范围内的钓鱼比赛。王者兴虚心学习别国选手的经验,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1998年,在他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厦门海峡两岸名人钓鱼邀请赛,为海峡两岸钓鱼人的广泛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1年,王者兴在中国海钓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他的《中国钓鱼事业的广阔空间》中指出:中国钓鱼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已经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中国淡水钓,几乎是鲫、鲤、草三个鱼种的天下;钓具行业也是围绕它团团转,挤得互相杀价。我认为,21世纪中国钓鱼的方向,应当是走向美丽的江河湖海。当前,船钓与矶钓,是亚洲最受欢迎的接轨项目,特别是矶钓,技术性强,所以,钻研矶钓的人越来越多。正是他们这些国内海钓先驱们的高瞻远瞩,成功举办的中国海钓产业发展研讨会,第一次从海洋经济的新高度、新视角来俯瞰中国海钓,把海钓当作一项新兴产业,当作一盘全新的市场蛋糕。

同年的珠海亚细亚国际钓鱼友好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中国海钓运动发展的新高潮。王者兴从好友小西和人那里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和信心,更坚定了持一把钓竿,投身大海怀抱的信念。

2007年亚洲海矶钓名人邀请赛上,这位为中国海钓推广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在海钓人的一致推崇下,被授予“推广中国海钓突出贡献奖”。当他颤抖的双手握紧话筒告诉所有参赛的海钓人,他将继续为中国海钓的发展而努力时,全场掌声响起热烈的掌声。

远方在呼唤 篇4

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箩;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汇成河;一棵树不算多,一棵一棵聚成林;一粒尘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山。――――题记

一滴水的力量的力量能有多大呢?不管我们以怎么精确的科学方法来计算,它都只能称得上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水滴石穿;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汇聚成河;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润湿一方土地;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浇灌一株植物;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缓解结尾的饥渴;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承载一滴泪水的重量;一滴水的`力量不大,却可以托起明天的希望。

一滴水,在行动。滋润的是山的那边干涸的土地,温暖的是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点亮的是那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目光,系紧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情谊之带,燃烧的是青春奉献之火,推进的是美好愿景的达成。

不管来自哪里,最终走向何方,选择了就得负责,就得坚持走下去。“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滴水行动,不仅仅是奉献。更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水滴门怀揣着一棵青春火热之心,相聚在一起。这样深情厚谊的缘分,难能可贵,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志同道合,就有理由携手共进。

一个小水滴,两个小水滴,三个小水滴……千千万万个小水滴,将会汇聚成海,势不可挡,将会渲染出美丽的梦,在阳光下闪烁彩虹般的光芒。

作为一位免费师范生,除了对未来的惶恐还有憧憬。抛却既定的无奈与不安,只想归于宁静,乐于奉献。不管是为了什么,不管身在何方,心,自有一番悠然与自得。滴水行动,不仅仅可以让青春热血得以挥洒,也能让无数志同道合的人取得进步,收获友谊。

加入滴水行动的心愿,由来已久。等到现在即将毕业,化为一个小水滴,也算为时未晚吧。

认真地看了一下滴水行动的资料,才发现,滴水的根脉已经如此之深,开出的花朵如此芬芳宜人。他的工作如此之细致,记录如此之详实,绝非一般志愿团体所能比拟。

既然选择了做一滴水,就绝不在乎自己的渺小,就绝不惆怅自己的归处,就绝不懊恼自己的付出。但是,会因点滴的感动而铭记,会因彼此的情谊而牢记,会因如画的笑靥而温暖,会因渴求的目光而幸福。

在远方 篇5

“唉――”这是若干年前回乡的人们口中发出的一声声叹息,他们在叹息什么呢?奔波在大城市各个角落的人们,待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家乡的处境那样凄苦――没有发达的技术,没有挺立的高楼,更没有奔驰的汽车,有的只是人们口中的清新空气。脚下踏着的路,不是沥青铺漫的宽广的大道,而是坑坑洼洼的、极不规则的狭窄土路。最初不知是哪家大汉走得匆忙,踩坏了一路的小花小草,于是再下一位人来时,为了不伤害其他无辜,便又顺着那道足迹碾压了过去,再之后的之后・・・・・・便成为了这条草木不生的乡土路。

父亲告诉我:“我小时候很是调皮,趁你爷爷奶奶不在就一人往外跑,那小路上小石头啊、长树枝啊什么都有,我一不留神就会跌倒摔破了皮咧!”我低头看了看脚下的一片土,伸出脚踢飞一颗小石子――的确是这样,我穿着小皮鞋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既怕弄脏了新鞋,又怕扭伤了脚。“不过也多亏了这条路,”父亲接着念叨:“你爷爷告诉我,外面城里已经修起了砖头路、水泥路,还有些大城市都有了公路,我的路不应该只限于此,我该去更远更大的城市走走・・・・・・”后面的话便不用说了,现在站在这条柏油马路上的正是穿着体面、满脸幸福的父亲。

科技在发展,世界在进步。当年的父亲心中远方的路,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却是触手可及的极平凡的一条公路,而如今的我却又被父亲给予“寻路”的使命。我曾觉得征程遥远,小时候爱看《西游记》,那时就认为目标就像西天的道路那样艰苦又漫长,但后来想想,也就只有那么长而已,是的,只是长,只不过咬牙走过而已!后方的道路是属于上一辈的道路,属于我的,可以乘载我们这群活泼又开朗的少年的路,还在远方。

远方的路有什么呢?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当十七世纪的人们踏上远方之道时,“蒸汽时代”随之来临;当十八世纪的人们历经一百年到达目的地时,他们进入了“电气时代”;当十九世纪的人们不愿停留在脚下之路时,他们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在我没到达远方的道路时,我将满怀期待与信心,奋斗着――

我虽不知道远方的路会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会在路上遇到怎样的人、看到怎样的风景,但是我清楚的意识到,道再长,也磨不灭我内心的坚定与信仰;路再艰,也阻不了我前进的步伐与向往!脚下的路只是临时的歇脚点,我们不能停留,也无法停留,因为真正会使人潇洒而肆意的路还在远方。就如同我在找寻远方的道路一般,属于二十一世纪、属于国家未来的路也在远方:我渴望在远方的道路上看到宇宙飞船翱翔在太空,青山绿水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全世界人民携手同庆、共创辉煌!

在远方高一作文 篇6

中考,这两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充斥在我小小的心灵,想起它,就有一股莫名的紧张。为了中考,我努力拼搏,因为我想为那飘渺的未来奠定一些基础,纵使是微不足道的。曾有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中考就像过独木桥,不是别人把你挤下河,就是你把别人挤下河。是啊,中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看不见人们手持兵器,但却处处充满着危险,布满了陷进。

曾几何时,我在人生这条长河的.这一段上徘徊;曾几何时,我又鼓起信心,扬起风帆逆流而上;又曾几何时,为了一时的轻松愉悦想要放弃……太多太多的的无奈,在我心里住下,再以后,深深地扎下了根。

站在一个分岔路口,左边是放弃,右边是进取,我站在中间,脚不知迈向何处。回头望身后的路程,我已一步步地过来了,伴随着那些泥泞、荆棘、鲜花。是呀,我不能放弃,我在心里念叨着,自己突然有了确切的方向,脚竟不由自主地迈向了右边。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取得胜利,也不知道远方的路要怎样走,更说不上结果会怎么样。但我知道:只有今天付出了努力,远方的路才会从你脚下伸展开来。

远方,弥漫着一层层薄雾,薄雾的后面,是够多的云翳。我在心里默念着,希望自己透过那一层层薄雾,飘向远方那够多的云翳,为自己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在远方(五首) 篇7

路延伸出来的地方就是远方

去远方的路上空空荡荡

坐在远方高高的山岗上眺望

躲躲闪闪的地平线

截断归途 牵引着夜的迷茫

月亮象一片薄薄的冰

飘在远方无声的天幕上

每一片落叶都是渴死的

渴死在去往春天的道路旁

在这里要练习怀念

我在远方

你就在他乡

是谁 把你丢在他乡

叩击着轻轻的忧伤

我多想伸展宽厚的手掌

贴在你弓起的脊背上

你能告诉我吗

是哪一次飞翔擦伤你的羽毛

让你撞在我苍凉的胸口上

听着你乖乖的呢喃和低鸣

久违的泪水漫过我的眼眶

我想起北方的冬天

想起裹着红头巾的小白杨

原本我该一直呆在远方

看着流水默默地带走时光

天空 只是心搁浅的殿堂

在没有海

没有帆的时候

我是一棵不巧的胡杨

面对最乏味的风景

苍白地浅斟低唱

直到

我知道你曾经逆风飞扬

现在 我想

长成一棵枝叶纷披的大树

能托着你光光的脚踝

在摇摇欲坠的枝头

绽放童年的梦想

替身

不要让岁月蹉跎我的防线

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只带了笔,绳索和真诚

很多年 很多人

让我积淀起软软的壳

凭着这卑微的力量

我一直在放大着自己的坚强

我本来是一个牧人的孩子

应该守望着狼烟

痛哭一生

为什么

让我在这夜色阑珊的地方

如此仃伶

日子象刀一样锋利

雕琢着心的棱角

终于 我明白

抵挡是放弃的递进

我拿起笔

企图修改地图的花纹

才发现 伏在案边的

只有我一个人

才发现 侵蚀我灵魂的

是人们传唱已久的聪颖

我无法涅槃自己的梦境

我的悲伤

是天使迷路后

思念天堂的悲伤

在逃亡的路上

在重复上演的戏剧中

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替身

我的岁月

阴险的岁月

极有耐心

一丝不苟地打磨着青春

一次一次将投向远方的视线

切割成支离破碎的重影

遗弃在沉默的大地上

昭示着平凡

母亲慈悲为怀,用她

哺育过我的双手

将我熨得平平整整

贴在离她最近的墙壁上

目光安详

我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热情

精心谋划着

将追随我多年的影子

引到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深深掩埋,然后

只身逃往天堂

母亲把秘密告诉了太阳

阳光毅然决然地出卖了我

岁月如轮行进,死寂般地

心跳声没有了婆婆的眼睑

没过了头顶

没过了疲惫

冲刷着激起的舞者

体无完肤

终于

岁月如愿以偿地牵着我

我跟着岁月的节奏

亦步亦趋

今夜无法入睡

今夜有雪意

若有若无

将心情打得湿漉漉的

朔风割面

脚步坚定在迷失的道路上

肆虐的雾

严严实实地涂改了世界

从几个匆匆行人的对话中知道

前方的大河早已冰封

船被冻结在河的中央

享受着孤独

以再一次选择落点为理由

风呼啸着反复卷抛残雪

在这茫茫的包围之中

梦想的触角都疲惫得不愿流淌

远在天边殷殷的叮咛

和近在眼前的红酒幌

都是收留我心绪的家乡

有人梦见踏踏的马蹄声了吗

如果如是

该如何梦断异乡

我是一串装饰音符

华丽是我最体面的伪装

感觉才是青春永不褪色的纪念章

我知道 你会面临秋水盼望

只有我的吟唱

才能和着你跌宕的乐章

假如怀念能阻隔思想

我会一直依偎在母亲的身旁

不让风吹在我冰冷的额头上

你如水草般的走来

就是希望坚挺我的梦乡

你的气息是呼吸的韵律

请我尝尝你童年的创伤

所有我舔试过的

都是断层开始愈合的地方

我该怎样淋漓尽致的表达

才能把你的嗔怪变成呓语

充斥我可怜的时光

将我裸露的灵魂

紧紧贴在你的伤口上

就像冰层下流淌的水一样

时间冷却不了滚烫的希望

我们必须再次聚敛起力量

今夜无法入睡

是在聆听早春的第一次鱼讯

好和你一起远航

为我而生

以往的日子里

我在遥远的源头

听说你会长成一棵神奇的树

仿佛听到你的第一声啼哭

我一直跟着感觉跋涉

在一个命中注定的地方驻足

等待战栗的不期而遇

我用自己的激情

点燃期盼你的岁月

卧成一座山脉

山脉像大地拱动的欲念

和欲念苍劲的伸展

绵延在家园的周围

沉默的存在就成为山脉最高贵的脊梁

我不知道

你听着什么召唤赶来

途中的风雨是怎样锤炼你稚嫩的双肩

让你突然伫立在我眼前

婉转成一汪清泉

舒展出柔韧的枝条

染醉的笑容

回放你的追寻历程

将我的身影滋润得郁郁葱葱

我才知道你是为我而生

于是 我相信

在这里为你阻挡住肆虐的风

这里很快会变成绿色的草原

很快会回荡着生灵的笑声

直到此时

我才发现月亮和星星

早就挂在头顶的夜空

在离我视线最近的身旁

是你在尽情地自由吹唱

连草丛中的虫子和青蛙

都和着你协奏生命的乐章

泥土散发着炽烈的清香

掠过原野的风挟带着希望的种子

果实已缀满在你丰硕的枝头上

这里原来是可以生儿育女的地方

我之所以环抱这片土地

是你会来到这里徜徉

我僵硬的脊梁顿时柔和起来

有水有树 山才能托住太阳

你为我而生

在我贫瘠的胸膛上

犁出一处孕育牧歌的河床

晚霞 篝火 荧光

一次一次渲染着朴素的诗情

相依 相携 相伴

一次一次涌动着智慧和力量

所有经过这里的人们感动不已

将我滚落在你衣襟里的碎石

在绿树旁堆成一座敖包

你用阴凉遮住这千古传颂的誓言

让我们的子孙来她面前说出黄金约定

梦在远方作文 篇8

正文:梦在远方

人因有梦想而伟大,有梦的生命很精彩,有梦的生活很充实,梦想,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前,一只小麻雀出生了,他的出生给他的父母带来了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小麻雀出生后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他的父母细心的呵护着他们心爱的小宝贝,不舍得他受到一点的伤害,在父母的关怀下,小麻雀渐渐地在长大。一家三口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着。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小麻雀一天天的在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母亲是小麻雀很好的老师,母亲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一点点的传授给小麻雀,培养着小麻雀,小麻雀认真的听着。有一天,母亲问小麻雀,你看,天空中翱翔的大鹰是多么的威武,多么的神气啊!

小麻雀告诉母亲,那是鹰,而自己却只是一只小麻雀,永远都不可能像老鹰那样展翅飞翔。母亲听后,大怒道:如果你自己永远把自己当成是小麻雀,那你就真的永远是一只小麻雀,永远都只能在低空飞行,徘徊在电线与屋顶之间,那广阔的天际将永远不属于你;虽然你现在是一只小麻雀,可是你要有老鹰的雄心壮志,去征服那广阔的天际,去翱翔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小麻雀听后,茅塞顿开,是的,虽然自己现在是一只小麻雀,可是要有鹰的野心,去选择高空飞翔,翱翔在那广阔的天际间,去征服大地。从此以后,小麻雀每天坚持飞行很长时间,永不间断,他开始尝试飞跃宽阔的江面,巍峨的大山,就这样,不断的坚持着。一转眼,小麻雀20岁了,小麻雀长大了,母亲问小麻雀,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麻雀给了母亲一个很肯定的回答,像老鹰那样的高空飞翔,去征服这广阔的天际。母亲很开心,小麻雀长大了,母亲对小麻雀说,梦在远方,展翅飞翔吧。小麻雀就开始自己征服广阔天际的征途,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的状况,不过由于小麻雀之前的准备比较充分,都一一克服了,最后,小麻雀成功的征服了广阔的天际,自由的展翅翱翔。梦想是伟大的,如果没有征服天际的梦想,小麻雀永远只能是那只在屋顶和电线上徘徊的小麻雀,他永远无法从高空鸟瞰着精彩的世界,因为有梦,小麻雀成功的实现了鹰的使命。

希望在远方作文 篇9

西藏,很远吗?西藏的天气属于那种尘沙满天的世界。西藏的荒凉、孤单、寂寞,不是用言语能说得清的。当冬季的来临,凡尘的狂风大作,尘土的飞扬,是否真的可以让我选择在那里栖息?在那里停留?萧条的景象有可能让我继续走下去的信念吗?其实,是有的。

西藏的萧条无法阻止有希望的人前进的脚步。那些边防兵在镇守边关,他们的希望是保家卫国。而我的希望是看到了白杨树在那恶劣的环境下所展现的坚强。它鼓舞了我的坚强,我的信念,发现了我永不止步的原因。白杨树,很普通的一种树,但是,却是最珍贵的一种树,它的坚忍不拔,扎根的深远,让我为自己所放弃的今天感到自惭形秽,在那恶劣的环境下坚强的抵抗每一次的沙尘暴,而我却在每天的学习中懒散不前。它的可贵精神,让我看到了我应该坚持不懈的希望。

内蒙古,是个游牧的故乡。绿油油的草原,美丽的蒙古包,各个部落的友好,和谐的故乡,在一层美丽的包围下,是天气的挑战。从所周知,游牧民的居住地总是不定向的迁移,迁移的地方也总是变化无常。他们在跟狼战斗时的团结是我所向往的,他们的勇敢、聪明、机智是在多次与野狼战斗的情况下取得的成果。面对他们,我总是束手无措。我不勇敢,不坚强,他们的种种行为对我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我希望像他们一样有面对事物的临危不惧,像他们一样有勇斗野狼的决心。所以,我选择了去那一片绿油油的草原上锻炼自己的坚强。

不管是西藏还是草原,都是在我的远方,也许学不到我所需要的坚强,我引以为傲的勇敢,我所期盼的聪明,但一定要去看看那一片美丽的白杨树,去见那游牧人的勇敢。

远方像一簇圣火,引领着我前进。希望就在远方,插上梦想的翅膀,飞翔那些引以为傲的土地,吸允着那里的精华,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

水落在远方 篇10

像母亲

总有话说,在河畔

在经验之河的两岸

在现象之河的两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倾听的耳朵和诗歌

长满一地

倾听受难的水

水落在远方

——海子《语言和井》

据说雨果为完成写作,锁上了所有衣物软禁自己,只留一件从脖颈上第一条皱纹流向脚趾甲边缘的针织线,我也想要一件,在午夜抱着它说话。大仲马独爱一种蓝色信纸,坚信旅行中被迫使用的奶油色纸张是毁掉一部小说的元凶,我也想要一沓,来接住我与生活所有被逼无奈的交易和固执任性的坚持。罗曼·罗兰创作时定要在案头立一方平镜,透过自己平凡的五官窥到贝多芬刚毅的神情,我也想要一面……

不,我还是不要镜子了,以免去那青春少女太过顾影自怜的流言。我想要一张树形倔强、轮廓柔和的乔木的剪影,为它镶上鸦黑色边框和透明玻璃片,要来只为欣赏岑寂无垠的深夜里我墨色眼眸中映出的煞白灯光与树冠背后的一丝明黄重合的景象。我想要用一生去找到这棵树,“想要”允许“心有天游”,那好,我想要成为这株乔木,树形倔强轮廓柔和。

“我不以孤独为荣,但我以此为生。”和查尔斯一样,每一个拥有众多“冷门”爱好的人,每一个与常人思维相异、行为相仿的人,都是热闹的弃民。每日我笔下流泻的墨水很多,脸上笑皱的纹路很多,臂弯环绕的朋友很多;我的刀也很多。

用一柄瘦长尖锐的刀,在苹果上雕出一朵蔷薇,心中有猛虎细嗅。这把最锋利的刀却冲向最柔嫩的靶心,就像最凶狠的懦夫总是猛击最无力的民众,最残忍的气话总是撒给最爱你的爸妈。苹果何辜,人类何苦?

用一把U型宽口木刻雕刀,在木板上划出一幅版画,听刀刃像是钝慢地厮磨舔舐,又像是冷漠无谓地向前行军。无论出自多么细密连绵的手法,世界上从未有过平坦的版画,从第一次手起刀落开始,每一道伤口都会留疤,纵然有些为时光的油墨色遮眼不见,但触感总是提醒人它仍留在眉间心上—— 伤害不会因频繁而被习惯。

最爱是笔刀。深夜里,以笔刀促缓左右血流快慢,只一张纸不着一滴墨水,不听一句赘言,便被赋予做雄鹰傲翎、密林柔光、蕊丝细裂、平湖纤波……爱她恩赐我这初生牛犊以谨慎敬畏,爱她润物无声地勾勒而非破肌裂理地撕破,爱她与我一同屏气凝神拂开行运的轨迹仿若天作之合,爱她留给我的无垠幻想,关于一张白纸的可能……

仅此而己。

要让一片思维的雾气汇集成喷泉,让一张白纸的丝络连成叶脉,只能倚仗时间的魔力:每一个细节在海马回里百转千回舍得流向指尖,每一件作品不敢言怀胎十月但至少以周计时。呵,比起旁人那社交网页上每分钟吞咽着的数以万计的动态,我的速度简直算是垂垂老矣步履蹒跚。但我为什么要去做自己的狗仔,跟拍上传自己的行为却记录不下瞬间的思维,做一个猎奇的捕手,做一个卖艺的穷人?对于纸雕,如若不能将其讲成一个故事,我宁愿闭口不言。

但我也不必敝帚自珍,事实上我目前的所有作品没有一件只为装饰自己家居,甚至没有一件留在自己手里。

生活是我唯一的灵感来源,遇见抑或分别,深情抑或恩谢,是那些人们的温情煮沸了我的冲动,让灵感的水汽迸发升腾后又落回刀尖,所以作品应当赠予火焰而不必留给水壶。平生未曾购买过礼物,只因莫名地坚信疏远之人不会因此而熟络,亲信之人不值就此而带过。朔北的冬意渐深,风雪更紧了几分,可如今人心中的炉火昏沉,目光里冷淡疏离的冰霜竟凉过西伯利亚寒风,还是只有我燥热得很?

高二分科转而学文,教师节时带着三幅满溢着情感的画作对从前的三位代课老师细述我的祝福与不舍:

是那穆罕默德所说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三样事物——圣水、绿叶、美丽的脸庞让我选定绿色为底色,是从生活条条框框的桎梏中开出生命的繁盛,是纸条蜿蜒卷绕出桃李笑春风,是用隐晦难辨的“师”字表达心迹,您的笑就是这一切的酬劳。

是挪威摄影师镜下的靛蓝星河作衬,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灯塔让我在这里休憩从这里起航,是八个字母的组合化作那彩蝶蹁跹的翅膀,是那夫妻比翼横亘过北欧童话跃升至云汉之间,您的拥抱便让我眉眼带笑。

甚至是自己用水粉渲染出七彩渐变寓意生活丰富斑斓,是蜜香润蜂蝶后的蝶恋花,是“东瓶西镜”蕴含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是纤蝶从瓶饰纹路鲜活至人手掌心的灵动多姿,您眼角的红润终于不再只是因为熬夜工作后的血丝。

谨记着《与神对话》中的箴言:假如你不能成为礼物,请不要进入别人的生活。

目前所有的作品都与夜同行,倒不是像作家一样要麻烦黑夜叩开灵感的大门,而是因为如今拿白日里的任何一分钟做这样无关高考的事情简直会被指为大逆不道,连同自己也会懊恼。我深谙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之间,不过是旁人眼中一个数字的差距。我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个位数的排名,又小心翼翼地贪恋着心随刀尖“坐看云起时”的缠绵。日复一日地填满一张标着题号的白纸,日复一日地等待一个记录在案的数字,人都要学会现实么?我从未在任何课堂上睡觉,从未在任何考场上作弊,从未在任何作业上抄袭,这不是我矫作的宣言,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孤独的根源。

林特有一句话,曾被我引用在文科申请表上: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我深信不疑,或许我现在的所有努力和我所具有的能力,都是为了让自己将来在每一个选择面前,都可以不受现实的胁迫,可以无须权衡各方利弊,可以忽略身边议论的声音,只有一条作为我做决定的唯一准则—— 我喜欢如何,如何能不后悔。

至于大学,我希望自己将来不管去到那里,都不只是凭一张所谓优秀的成绩单,而是凭我是一个优秀的人,带着一套完整缜密的知识体系,一种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一颗善良热情不被腐蚀的心,一双改善生活的巧手……最后还有一张录取通知书,走到她的面前。所有的目标和期许都只是激励自己一天一天日臻美好的手段,我实在不愿把所谓的理想大学命名为我的终极目标,我甚至不愿把它说得咬牙切齿破釜沉舟成为将来局限自己的方框,我只企盼那个数字对得起自己这三年时光,期待自己始终存有深爱知识的力量。

nlc202309082311

林清玄形容自己白天在屠宰场帮工,晚上回小屋里写字的日子叫“白天是生活,晚上是精神”,让我只身跳进昼夜轮回的旋涡吧,像拿铁杯中的金匙翻动清黑与月白幻化作天地昏黄—— 我的每一天都是要,精神生活。念念不忘意大利诗人卡西莫多的三行:

人孤独地站在大地的心上

被一束阳光刺穿

转瞬即是夜晚

在每一个潜在浓夜中雕镂时光的日子里,在每一刻享受孤独者一个人的狂欢时,总是暗笑自己当真和罗伯特·彭斯一起,“我们成了假模假式中/两尾漏网的鱼/不能跳舞不能唱歌不能暴露”,和生活中的鱼群一起洄游,又总奢求在夕阳的色块里寻出自己。

驼绒色雕出一丛树的剪影,颀长干瘦,远望细碎葳蕤,一枝只许长一叶,错落间晕染开墨色一片。这是我,是过去肆意疯长的我是如今孤单清傲的我。

鸭卵青泼一条河流,“随意漂流,无牵无挂。”树影婆娑山影迷蒙,映刻出溪水漫滩,余下的尽是波痕,空有“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诗境。江心歪摇一橹兰波的醉舟,飘向那乳汁般泡满了星星的海。这也是我,是如深思高举,亦似哺糟歠醨,渺渺余一曲《孺子歌》。

妃色间有缃色,蔓生一丛江花曳曳,无为白露下百草左右,哪肯有一分秋寒暂留。不知其名,也可如阿加莎的野玫瑰,尽情盛开……而后凋零。花折之时总是青春,青春是时间在这人世上最后的一处留情,容我镌刻下的琼芳不老,算不算是与生活讲和?

最后取一抹土布色吧,影影绰绰间开出一条小路。它的前身是我“曾踌躇在某个树林的岔道口”,或许真如弗罗斯特的预言,我走上了人迹较少的一条,终将不知走到了何地,诚然他是对的,“从此,一切都不同了。”

套色剪纸是从汾河江边家乡发源的技艺,这一幅,算作故乡的十六年生活赠我的一支离歌。主歌副歌纠葛不清的,是阿尔贝·加缪《卡里古拉》中难解的议题,舍雷亚说:“我们想要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就应该替它辩护。”卡里古拉反驳:“这个世界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就能赢得自己。”

纸雕刻画时想到辛波斯卡的两行诗:“有一种爱叫作一见钟情/突如其来,清晰而笃定。”是生活教会了我用刀刃唱和。

也曾想为这传统工艺美术高歌,却被那商业化、信息化的世界封了口,网页上大至朱立群先生的衍纸中国风,小至我们新手生作上传交流,正中间都赫赫罗列着大名,旁人可能会抱怨这水印遮挡视线有碍观瞻,但在我看来,这满屏写的都是被逼无奈啊!套作、仿作我们见的太多,多得再也不关心原作!试问将心比心有谁舍得让自己的心血与自己的名号以这样两败俱伤的方式四散传播?

为一次公开讲演制作课件时,截取了纪录片中泥人张五代传人的作品,却因第四代传人张锠先生正是这段视频中的叙述者,大师谦逊,不愿在祖师爷面前卖弄,也便没有留下他作品的镜头。我也曾试图去“百度一下”找一张张锠先生的作品补充进来,却发现网络秩序混乱到凡是连带张字的平庸之辈都敢来滥竽充数,随意点到一个原网站,立刻弹出了满是弹窗的病毒网页—— 呵,那被色情暴力字眼遮去大半的假张锠先生的泥人像恐怕才是精神鸦片吧!我留下了这数字上的残缺,宁愿被强迫症折磨不已,也不愿为图那数字上的圆满做那居心叵测的恶人背后推波助澜的帮凶!年轻一代的我可以很方便地操作计算机,可我们又怎能让那年逾花甲的老匠师学会用电脑加好水印,又怎能让原作者为那偷拍的照片署上大名?

夜半时分走刀的孤独是乐在其中的享受,可当今社会里传统工艺全行业的孤独却是让人惶恐的担忧。68岁的北京雕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殷秀云大师面对纯商业化媒体不良的居心,曾无奈地感慨:“有人利用我模仿我,就说明还有人关注着,如果连抄的人都没有了,那雕漆就真的没人看了。”

这话看似云淡风轻,但却直指我心,我不过是小小地尝试过后便不禁感同身受地唱叹,却要那重复坚持46年的大师为传承这般屈尊纵容。真是要让人响应罗伯特·彭斯《走过麦田来》的号召:在这个季节/我们适合坐在锋芒的背后/幻想给世界灌输一点酒精。

醉酒的吟游诗人摇晃的审美里斟满了雕刻意境的真谛,那便是辛波斯卡诗行的末两句:另有一种迟缓的爱/或许更美:暗暗的渴慕/淡淡的纠葛,若即若离,朦胧不明。

来生我做那驼绒色乔木,做那鸭卵青河流,做那妃缃色江花,做那土布色小径;今世我做那阳光下欢闹的十六岁女孩,做那月华中静寂的雕刻师,做那高考前奋战不止的战士,做那小屋里借由影音书纤解烦忧的诗人。

我的生活并非阳光万丈充满希望,我的作品却不善咆哮绝望。生活,你不必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你,“别的人不会,除非是我。”在那高高的草原上,水落在远方。

评委意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我看完本文的直接感受。也许有人要说,这明明是一个高三学子在做雕刻时的呓语。是的,我不否认,但这呓语的表象下,是一个延展开来的广袤世界。这个“庐山”的面目似幻似真,给人奇妙的阅读体验,触动心灵的阅读感受。

很难准确、直接地阐释它的种种好处,因为大略总结,就能提炼出复杂、深奥、美妙、能量、爱、关怀等不同的关键词,而且自成系统。更难得的是,这各成系统的溪流之外,我们看到的是这条条溪流奔涌向更广阔的大海。浩瀚的气象,澄澈的海水,涤荡了尘世的喧嚣,我们只看得到“水落在远方”。

“水落在远方”,这里涵盖的无尽哲思与无穷意蕴,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学生的深刻与丰富,而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从这个样本中,我们生出了对生活无限美的渴求与理解,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接近生活的本质。少年文字,真哉!壮哉!

(肖 尧)

散文:心在远方,快乐在路上 篇11

费尽了力,也没有到达远方,不要放弃,下次我坐车到虾扒口,再往上爬。

我们的快乐,留在了路上。

一路上,着眼处,像在不停的翻着画卷,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青青长空,漫漫白云,绿树层层包裹着群山,和远处那小小的丰禾镇,一股云端览小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初,一群青年满腔热血,有说有笑的向山上出发,只不过实在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太阳公公对我们过于了热情,以及那遥不可即的地方,我们的.步履慢慢变得沉重,汗水直淌,裸露的皮肤被嗮得通红。

那小桥下一湾浅浅的清流,便可成为我们休憩玩乐的地方。通红的双手,刚一触摸到这水,便喜欢上了它的清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继续我们的漫漫征程,偶尔袭来的一缕风,就像阳光下为我们送来的清爽。累了,一排排地,坐在路边,车辆经过,尘土飞扬,也“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样的场面,着实可以捂着嘴哈哈大笑了。站在树边,眺望远方,可真谓山路长长遥不可及!到了中午,一棵‘梧桐树’?还是“什么树”下,便开始了我们的零食午餐,另几个人,也闲着无聊,玩起了扑克,呵呵,还玩笑着杜老师来抓人了。午餐结束了,便闹腾着又起程了。路上,甘诗凡那个采花贼折了几根毛茸茸的树枝,我们就拿着玩闹。后来,觉着手中这东西太累赘,便想着把它插入泥中,恍然眼前的路只是一片泥泞,转过头许洁又在身后,想也不想就跳了下去,只怪跳远太差,左脚幸运的陷入了泥中,也没事,跑到一块小草从蹭蹭便是。然而他们一群人说应该往下走,我就成功的上演了“迷路”这一说,顺着小路下去了,无奈荆棘太多,便划伤了手臂,花刺也扎进了肉中,咬咬牙,拔出了刺,鲜血直溢,也笑着说没事。

这么久的步行,终于让我们见到了虾扒口,一汪绿水,石壁上几股清泉,“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水库处的几堆顽石,也挺好玩的,想到了一首诗“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水库对面的一座小小山,我眼中也只有那嶙峋的石头,“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踩着石头一步步地爬了上去,站在高处,美景尽收眼底,石头的对面,绿草环绕着一个小小的‘山洞’。几个人嬉笑着,莫非藏着什么旷世神功,亦或这洞能够穿越。呵呵,顽皮的孩子总会干出别样的事情,他们拿着石头,扔进了洞里,几只长着翅膀的老鼠,黑压压的飞了出来。真大个啊,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吸血蝙蝠。

仍然想往前走,五华山真的还有好远啊!不过我们就以此为心中的五华山吧,把快乐留在路上,就好!

终于在下山了,脚也不争气地好疼,每走一步,那尖锐的石头硌着脚,真疼。朋友们,一群人,都没力了,直接在毒辣的太阳下,坐在路上休息了。

终于,终于,下山了。眼中,就像光明重现了一般。

宣布,五华山之旅到此结束了。

梦想在远方小学作文 篇12

在远方,有我美好的梦想——当一名受人欢迎的作家,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看幻想小说。正因为里面有奇妙的幻想过程,使人着迷,眼前会出现一幅幅会动的画面。我还试着把故事继续编下去,给故事绣上几朵小花。

也许那天看了一本科幻小说,晚上就做了一个奇妙的`梦。就是这个梦给了我灵感,我第二天就把梦写下来,还用一首小诗来做引子,可至今还没有把这篇文章写完……

我的文章多次发表在报纸上,因为我喜欢写作,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经历,并每天坚持定心情日记。就算到了紧张的期末考试,也从不松懈,除非那时已经九点多了。

我最喜欢看科幻小说《查理九世》。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的人,要具备科学知识、数学知识,懂得外语,还要有好的文采和幽默感,这不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吗?所以现在学习就像给房子打地基一样,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建出好的房子,因此,现在好好学习,才能写出大家爱看的好文章。

我的故乡在远方 篇13

我掏出糖果,塞到他手中。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便匆匆用手背抹去泪水,熟练地剥开糖衣,把糖塞进嘴里使劲地嚼,忘了在哭泣和嚼糖中间应该有个过渡。

他忘了那垂下夜幕的星空和苦苦寻觅他的母亲。他太小了,小得无法同时装下糖果的美味和迷路的忧愁。

他吃完了,把手伸进我的衣袋,一一翻出皮夹和钥匙,在隐蔽的衣角找到一小颗刚才被遗漏的奶糖,欣喜地“啊”了一声,满意地塞进嘴里,乐得眼睫毛一颤一颤。

他为何不想家呢?他可以用糖果来遗忘母亲?他太小了。我那么快就止住了他的哭泣,他的忧愁因糖果而消失,而我呢?

我曾登高眺望,想望见故乡,望见那里长势良好的麦子……可太远了。我一直望到夕阳被一片浓重的夜雾遮住。我扳着手指细细地算,还需要等待多少时日,方到归期。我算着算着失声痛哭起来,失去计算和语言能力。站在高处,思乡之情不可遏制地一阵阵涌上来,故乡实在离得太远了。

我掏出钱,买了好多糖果——我想试试这种能使人忘记痛苦的方法。

我在嘴里塞满糖果,可嚼出的不单是糖果味,还有故乡的味道。我越嚼越出神,直到一位母亲大声的呼唤惊断了我的思绪。

向我走来的正是男孩的母亲,她抱起含着糖果趴在我身上已悄然入睡的孩子,吻遍了孩子的额头,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在远方散文诗 篇14

一切光,一切声音,就这样步步为营淹没自己,隐忍的情感思念转向内里,杀伤灵魂。脆弱的内心只是渴慕并需要着远方。

远方深邃,在命运里轮回,遥望另一方寂寞的灵魂。对远方诉说一个自己。

人生的苍老在岁月里被安放,没有善终,只能够由命运左右。来是风,去也是风。一切从远方而来,赴远方而去......

每个人对于爱都抱有那么高的期许,每一个对被爱的渴望,是那么炽烈,然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磨蚀。我世俗的无可救药,我承认。

远方.是一个孤绝,不落情缘,于己是另一个自己,一切在远方。使我们不能靠近,而别人亦不能靠近我们,悲哀吗?

远方,有爱。不被人知道是幸福吗?隐秘无望的爱,对我们有用吗?不能取暖,不能拥有。

人生在远方,文字在键盘下跃动,对于人生实在无话可说,文字跳动出的是那个自己?

事实上它们不属于我,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在我的电脑上排序,集结,独立。成群的出现。远方,在每一个人心里,而不在文字里。

越是华美的文字,越突显它的苍凉,越遥远的距离,越彰显它的靠近。是本质的,不可逾越的,不被意识,不被察觉,只因它在远方......

远方此时在这苍穹里,这世上却有一些不可言说,就沉默在远方。

自己面对远方,是自己幻觉吗?自己相信吧!

自一开始,远方就在那里,淡静心折,静谧存在。安静的坐在远方的渡口,想向其中寻觅温暖的音讯和印记。

但一切又是那样遥远......远方,走失了自己。

远方,静好,涤荡世间荒荒,心事苍凉。只因我们害怕自己的.情感,因一切与一切之间始终不过是离散。

远方从一开始就不曾相聚,那么,就让他遥远的存在已抵挡那岁月流年的荒芜。爱与欲,不可沾提,我们就各自存在于远方。

远方,把一切空悬,生生不息,逼近永恒。

柔光的月告诉远方,一切有时---皆灭。远方,轻烟一缕,初与终,皆在自身。

远方伸绵,把自己篆刻于远方,幽深无限。

远方幻感,一个人就任由它召唤,顺从自己的内里,隐秘,在远方深深幻近。

远方深长,一个人在远方的渡口,虚空幻化。是爱,是悲叹,是柔情,都葬于远方。

被恒久的放逐,那达不到的地方。内心的荒原是否也就葳蕤葱绿了。

即使众人背弃,爱情屠戮,憩息远方,那是否就是一个永恒的唯一。

突然间,时空退后,自己站在了远方。放一个飘荡的自己,空余一个躯壳在原地,冰静如道,森然如佛。

远方的慰藉,有一个自己。内心萧条,诉与远方一个依靠,我们投靠了自己,抱着一个自己取暖。人间烟火,霎时温暖。

事实上,远方无非幻象,静叶菩提,在彼岸,众生明明。而我们依然自欺不休,只因它,陪伴我们初与终。

念及此,望向远方,放一些旧魂于远方,电光火烈,心底雪亮苍白。

梦在远方你在心上散文 篇15

静夜,月光如梦如幻,清风拨弄着风铃,甜美的花香缥缈游荡。时光静寂,岁月轻柔,温一盏清茶,静静地坐在窗前,心绪万千,一寸一寸的思绪,于指尖堆积。深情一缕馨香,聆听呢喃心语,馨香悠长,回味生香。指间遥寄的心语————梦,在远方;你,在心上。论前方的路有多迷茫和漫长,有你存在的地方,就是爱的方向。让爱的月光穿越千山万水,在彼此的心中开出一树相守的花,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捻一缕回忆,煮字成香。一首氤氲着淡淡幽香的小诗,就跌落在眼前。一段灿烂花事,一场美丽邂逅,那一天,我们恰好的句点。是彼此心中,那份无言的心照不宣。虽然,未曾刻意。却早已将彼此,种进柔软的心底。以虔诚滋养,用懂得呵护。我在你的眉间,读出了太多暖意,经年过后,还是会习惯性的忆起;于是,便在我的经年里,写下最美的一笔。执手共绣一笔情深意重,共舞一阕风花雪月,洒一路素锦,一路琉璃,一路心语绵绵。幸福,就此漾开,满目缤纷。

相遇的故事,是转经筒上的缘,穿越了千年的约定,你我终于在一屏之隔中定定凝望。你在彼岸,我在此岸。蕴含了多少深情与缠绵,融化了多少心动与温暖,心便安然,情便可依。左手安恬,右手温暖,画一幅蒹葭如画,绣一帘缱绻幽梦。一袭素衣裹初心,一池香墨韵花笺。栖于文字,与最真实的自己对坐,心缱绻,念依然。万千柔情伴相思,心绪缥缈醉流年,日月同辉映,山水两相依。风花雪月染尽心事,渲染两心相依暗香,一语相伴的美好,心手相牵的执念,在墨香里沉醉,在岁月里安暖。

揽一抹温馨入怀,挽一束安暖在心畔,心染幽香,情着素锦,淡静若水,静默如花,与你的相逢,融化了我孤独了千年的冰心,也婉转了我尘封已久的柔肠!一纸素念,墨下生香。以文字的温婉,在流年里许一场清欢,于浅笑嫣然中,与你对望,一往而情深。日子在素洁的时光中散发着淡雅的清香,让水墨氤氲的情怀,流淌着最初的感动,此岸彼岸,念藏心中。隔着彼岸,是一份两两相望的牵挂;近在咫尺,是一份默默不语的相知。彼此的凝视,已胜万语千言,两颗心的相守,更比无数承诺更加珍贵。

煮一份恬淡,在这温婉的时光中,依着一些旧字,不言不语,那些依旧潋滟在心上的`绕指柔,便婉转于我的眉间。我用玲珑小字,雕刻倾心相伴的烟火;我用如水笑靥,描绘山长水远的相思。守着最初的约定,展望梦想之花,爱因着诗章而恒远,情因着书香而安暖。若你爱着,必是疼着;若你疼着,必是珍惜着。拥一份从容安恬,守着一颗初心,不染悲伤。一纸深情,半窗相思,摇曳出玫瑰馨香,深种下柔情缠绵,任思绪缠绵在清逸的日子里,轻轻念,深深藏,浓浓依恋,久久欢喜。

流金岁月,宛若绸缎,光鲜而亮丽,温馨而柔媚。轻轻拾起岁月的宁静,那场缠绵于心的相遇,那份不期而遇的欣喜,那段炙热与厚重的情怀,始终在生命里延续。赏一路花香,听一路鸟鸣;将有一幅画卷,铺就波光潋滟,你的爱,纯净如琉璃;你的情,温润如琥珀。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守望,便是把你安放在心上,那份明月照初人的灵犀与美妙,便是属于滋养灵魂的岁月山河。岁月的笺上,书写一段沧海桑田的爱恋,把这份最美的遇见写在心上,将初遇的鲜活,珍藏于光阴的水湄之间。

夜色阑珊,在长长的灯影摇曳处,勾起多少相思的情。轻铺一纸红尘素笺,一笔墨起,一笔墨落,让触动心灵的遇见,在灵魂深处镌刻成美丽的永恒。把岁月写意成一首诗的样子,让清风为我翻书,我只在风清月朗的日子里静赏花开,用心读你。花开是声音,雨落的韵律,秋叶的静美,落雪的禅意,字字珠玑,如鸣环佩,宛如清露,安静醇美,万千柔情伴相思,心绪缥缈醉流年,那些挽了手的呢喃,那些含了笑的对望,情在思中,爱在心上,字里缠绵心语,行间倾心安暖。轻洒一地呢喃,待你温柔轻启。日月同辉映,山水两相依。

漫漫红尘路,盈握一份懂得,珍惜一次相遇,掬一捧岁月的暖,淡淡听风,静静追梦,优雅着一份快乐,品味着一怀沧桑,笔落处,收获一份暖暖的快乐与感动。清风晓月,言字为心,前行中,且歌且悟,以一颗平常心聆听风花雪月,轻拈素年锦时。相遇是一阙华章,点点滴滴淡墨生香,一川秀色,妩媚一季情浓。天之涯,海之角,题一阕两情久长;山之巅,水之湄,写一幅一世相随。那些挽了手的呢喃,那些含了笑的对望,缱绻指尖的暖,温暖记忆沉淀美好,浸润生命。

轻倚一窗月光,在清风中微漾,人世有爱,红尘有恋。红尘虽美,唯爱流深。山水相依,琴瑟相和,皆是因懂得与相知。灵犀一点,情倾懂得。烟雨红尘,你在彼岸,我在此岸,灵魂的相悦,在爱的原乡,画一幅风景蒹葭,种一帘幽梦缱绻。用记忆一遍遍回放你的轮廓,那飘落在天涯的梦,缱绻了红尘的画卷,旖旎了腮边的一抹浅笑。祈愿今生今世,共吟一阕海枯石烂,同舞一曲地老天荒;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期盼你我的约定,坚如磐石,永不动摇。四季轮回,永不更改。

在远方,与自己相遇 篇16

一、奇异的想象与丰沛的诗意

徐东在他的后记里强调说,“我去过西藏,在西藏待了三年”“十多年后我写我心中的西藏,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西藏,准确地说,西藏成了一个使我想象的地方”。徐东的西藏系列短篇小说,是基于想象基础上的叙事,虽然其中不少也是对于男女之情的想象,但穿透种种想象,能够读出生命的寓言、生死的参悟,是与自己灵魂的一种对话。作家笔下那些看上去无所事事、成天幻想的男人或是女人,他们梦想未知的远方,或精彩或一无所有、甚至是走向死亡的远方。在远方的路上,他们最初好像是为了与一个懂自己的人相遇,其实在潜意识里只是为了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小说中那些充满张力的长着扑棱的翅膀的想象,来自于作者在西藏三年的见闻与风景,涵括他足迹所至的山南地区、林周县城、拉萨,以及他在西藏路过的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有的想象的对象来自于神话与传说,就如《贡加贡的时光》中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西多与桑琼。他们需要清楚爱的

过去与未来,根据梦境,他们要去一个地方才有可能使他们清楚,作者借用了网络上虚构的“贡加贡”,从一则神话传说开始引出西多与桑琼的爱情。

诗意与想象,是《藏·世界》的主色调。在天高地广的西藏这个异境里,人的想象是奇的,而以这奇异风景为背景的想象,小说家笔下的男女、物事、语言和心理,无不是充满慢镜头的奇幻,无论是石头、阳光、空气、蓝天、云朵、流水等,都是有灵性的,无论田野、草场、雪山、远山,无论四脚蛇、獐子、雪猪、狐狸、野兔……都是动感的,有生命力的,是一幅幅会成长的图画。

开篇的《欧珠的远方》,既是这些短篇的引领,也是作者的偏爱,其通篇都自然流动着奇异的想象,诗意像清泉浸润每个句子。主人翁欧珠是作者以往在西藏看到的那些经常在墙根下蹲着的男人们的缩影。他们的悠闲自在使人羡慕,他们在那一刻什么都不干,却在默默享受时光,也许他们是在代替所有的人在享受,正如欧珠说自己“守住了时间”。我大声地重读了这个句子,夕阳正透过玻璃倾泻在我的脸上和全身,一直铺撒到茶几上,玻璃杯里的红茶在夕阳下漾起琥珀的涟漪,那盆不知名的花似乎被光影挠了痒痒一般,花枝乱颤。窗外正是京城匆匆赶地铁公交的焦虑的身影,我突然觉着自己也幻化成了欧珠,“觉得自己的存在可以隐到别人身上去……跟着走动”。在喧嚣中静静阅读的这个下午,我也觉得自己像欧珠一样守住了时间,也想找一个石头握在手里,怕自己的飘渺的想法把自己带起来飞到天上去,不敢再开口说话,哪怕是诵读,因为欧珠刚才对我说了,“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

而尽情享受时光的欧珠并不满足,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去远方,要告别原来的自己,远方未知,远方一无所有,但是远方也无所不有。欧珠只是一个符号,在别人眼里某种异类的标签,欧珠也是人类的某种暗示,欧珠一出现,时间就被放缓了脚步,像慢镜头一般迈着小脚拖着碎步踱步。小说的文本叙述,是纯净舒缓的散文笔调,也充满纯净梦幻的童话色彩,不时闪现智慧的光芒。

欧珠对远方的无限想象和来自骨髓的神往,是这篇小说的灵魂。我曾对故乡与远方也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是一个人‘零公里处,那里雪藏了我们曾经的笑和泪,惶惑与无奈,希望与梦想。故乡,是年轻的时候,我们千方百计极力要逃离的地方;故乡,也是鬓发苍苍时,即使穿越千山万水,我们也要回归的灵魂深处的零公里处!”对未知的远方的想象,是逃离故乡的理由,地图上的那个小圆点,是我们的起点,梦想是半径,梦想有多大,半径就有多长,离家的路就有多么遥远。

欧珠在逃离故乡时,也还是心存留恋的,“他走出县城的时候,回头看了看,发现生活过的地方变成了一幅画,被轻轻地卷起来,装到心里去了。”离开了,就成了永不回来的风景,记忆将被时空洗涤,“许多年后,欧珠生活过的地方也会变成他的远方”,这更是人生魔鬼词典里的句子,“逃离”是年轻时在原点彷徨时的关键词,“回归”则是年老时在远方回望的关键词,他们的时空距离是由各自的事业发展的高度决定,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自性与哲思之光

这些藏地小说,在情节故事结构上看上去并没有特别之处,有的甚至模糊了故事情节,比如《拉姆的歌声》《透明的杰布》《贡加贡的时光》《会飞的平措》《西光达娃的月光》《走失的桑朵》《转山》等。这些小说更多的是观照内心,直指心性。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不变不灭之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清净自性,外化为善良、幻化、妙用。

与《欧珠的远方》一样让我反复阅读的是《走失的桑朵》,这是小说集中唯一一篇关于女人非爱情因素、纯粹追逐梦想的神性短篇。或许徐东是个男性作家,在创作这一系列西藏题材小说时,他尚年轻且单身。他对男性的心灵漂泊与梦想有更切身的体验与观照,于是在《藏·世界》里,大多都是聚焦于男性被外界欲望的诱惑,被理想或梦想驱使着走向远方;而在他的想象世界里,除了美丽无敌的拉姆、吉娜等少数几个高原女人,因为天性多情而游走在数个男人之间外,女人大多无奈地安守命运的安排——结婚、生子、放牧、持家守家。

桑朵是清洁自性突然自由外化的例外。某一天,美丽的桑朵,突然想去别处,她丢下她的牛和羊,就迈开了步子,“桑朵走下山坡,用地上闲散的石头在草地上摆出了一扇门的形状,她从中间走过去,敞开了自己的世界,把过去忘记了”。桑朵的丈夫、没有理想与梦想的拉西,实在想不到什么更好的理由说明他的女人突然从熟悉的生活里走失的原因,他也猜想所有神秘的事物附在桑朵的身上,让她入魔,所以无目的地就要去远方。

在这篇短篇里,俯拾即是这样富有诗性与自性的句子,读起来心底澄明。一个人的一生,或一生里的某个阶段应该会有失控的时候。我想,当桑朵在草地上用石头摆了一扇门时,一定是佛在石头门上施了魔法,桑朵的天眼被打开,她的灵魂突然出窍,飞到别处生根发芽又不断成长变化,闪闪发光,让桑朵无法停下来。桑朵不仅用眼睛看到,还用心、用自己的生命看到了阳光下的一切,似乎一切生命都在光中,她想起神创造的一个地方“香巴拉” ,据说那儿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是自由和梦想之地,她在生命中的想象里找见了生命最本真的渴望——“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汇聚成的一个焦点。灵魂在那个焦点里熊熊燃烧。”

谈自性问题,这就是一个比较终极、玄妙的问题,直指人心灵的中心。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在喧嚣时代,无尽的欲望让我们自身的清净自性蒙垢,天眼关闭,洁净的心性成了盲区。谁能像桑朵一样,某一天也用石头在草地上为灵魂摆出一扇自由之门,从中间走过去,放下红尘的牛羊,敞开了自己的世界,重新找到我们的清净自性。

思辨的哲思,在徐东的这些小说里,与他的纯美叙述无缝地对接,阅读的过程,时刻被那些珠玑的亮光照耀。其中《山坡上的桑珠》,哲学的意味最浓厚。这个爱情故事,在这小说集中是属于比较复杂和纠结的三角恋情,但是在作家的温和叙事中,使人无法责备任何一方,三方似乎都爱得有理由、爱得纯粹而真挚。

桑珠因为爱情而敏感的内心使他洞察一切,使他对爱情、亲情以及人生,进行深层的思考,在纠结中痛苦挣扎。血脉手足之情与刻骨铭心的爱同时折磨着这个完美成熟的男人,他走向了他的“山坡”:“山坡是个神秘的高度,是个使人介于人与神之间的位置。”山坡确实是一个有想象空间的自由的高度,不用太多的仰视,也没有大幅度的俯视,可以回望自己的来路,光照自己的内心。山坡上的桑珠,在那样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他在逃避吉娜和她的情人。在山坡上,他感到所有的颜色都充满了生命,而他生命中产生一种威严,在瞬间感受到自己的独立不羁,他可以超越凡尘,免去一切烦扰。

《上坡上的桑珠》场景选择山坡,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是俗世的爱情,不用太仰视,也构不成俯视,只要稍微抬高一下视线,或是放低一下视线,就是另外一种结果;是血脉里的亲情与激情喷涌的爱情,在灵魂里拔河,他们的力量势均力敌,最后的结果,是拔河绳子中线的小红布,自动消失了,这场势均力敌的拔河,自动消失了。

三、理想而梦幻的、自然而神性的

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男人,在我看来,更像一个个行走大地的行吟诗人一般,爱幻想、想去远方的欧珠、天才画匠格列、养驴拉货的善良罗布、月亮一般皎洁的牧羊人达娃、纯洁神奇的种树的其米、完美的珠宝商桑珠、喜欢不停说话的强巴……他们似乎天生就具备哲学家、艺术家、诗人的气质,他们没有外部给他们的繁琐知识、所谓厚重的文化强迫,高原的大地流云、天空雪鹰、雪山河流等等,是他们原生的书本,一切的自性、诗性都源于灵魂,流自温热的血脉,他们那些看上去虔诚得不可思议的“行为艺术”,都是从心开始。那些美妙的风景与幽微事物在生命力缓绵展开,像无声的雪雾一样飘扬弥漫,当这些来自天地自然的能量积聚到某个极限时,就像火山一般喷薄而出。这些幻想、出走、寻觅的男人,似乎与年轻无关,不少是在有家有口、三十几岁时,才在某一天突然就走向了远方,去寻找远方的梦想与未知。

小说中的男人形象,在我看来,也像是小说家灵魂裂变而成的个体性格、气质的多重影像。欧珠是爱幻想又容易产生错觉的中年男人,他的名字像个影子,在首篇《欧珠的远方》作为主角登场后,他不时出现在以后的篇章里,比如到第六篇《简单的旺堆》里,还在借他的口在说话。

小说家笔下的女性相对男性来说,给的笔墨要少,但多是漂亮而多情的女人,个个很能干。无论欧珠的妻子梅朵,格列的妻子桑娜,店老板娘拉姆,走失的放羊的桑朵,开店的漂亮白玛都是如此。像《罗布的风景》中的拉姆,四十岁的心却还像小姑娘似的多情,拉姆的嗓子好,喜欢唱歌,“尤其见了男人,她就变成了一条波浪滚滚的河,是个因为多情而迷失的女人,但是她的善良一直留存”。

这些小说独立成篇,但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不断地在其他小说中重复再现,成为新的主角,比如欧珠、格列、次仁、拉姆等等,在阅读时,有可以当做一个中篇甚至一个长篇来阅读的感觉,背景都是干净的高原蓝,白云羊群,沟壑峡谷。与西藏的地广人稀对应,每篇的人物很少,都是独居,孤独地存在,没有内地的大宅门的勾心斗角,即使有决斗、暗算,也是因为顺其自然的爱情、不管不顾的痴情。

西藏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心里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人与万物可以对话,人与万物可以通灵,石头、树等等都有灵魂。欧珠的手里常拽着一个石头,在其米眼里,“有一种力需要捉住来看看,其米弯腰拾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远处。”“他的树看到他的寂寞,他的力,在有风的时候,树与树商量着要不要给其米一个特别的梦”。

“好作家都是理想主义者。然而,作家相信未来。我是一个相信未来的人,我愿时光使一切沉淀下来的时候,满天星辰使人心存喜悦,灿烂千阳使万物生辉。”就像徐东自己所说的一样,他以自己的想象营造了一个心中纯美的藏世界,他为自己理想的大爱在神界之外建构了一处“天使宫贡加贡”,寄存他内心纯净的永恒之爱,让许多的透明灵魂聚集在一起,让时光停滞了。其实,爱的修行不需要异境,爱情的永恒性也不用去天使宫,没有温度爱情确乎会改变,人类的爱情只适合在凡间,神的爱才在天界,才会永恒吧。尽管如此,我还是会为作者笔下那些为了爱的修行而追寻甚至遭遇苦难和失去什么的人物,滴下常温的泪。

(作者单位:《长沙晚报》副刊部)

上一篇:开车紧张怎么办下一篇:合同签收回执单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