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观后感

2024-11-01

《三国》观后感(共15篇)

《三国》观后感 篇1

大型电视连续剧新《三国》共有九十五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其看完,该剧成功的塑造了历史上奸诈狡猾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竭智尽忠的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孙权等一系列人物,气势磅礴,场面惊心动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真实的再现了从董卓乱政到三国归一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让人回味无穷,通过看三国,不仅扩宽了我的视野,更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

新三国一开始就描述了董卓立于朝堂,诸位朝廷大臣唯唯诺诺,胆战心惊,坐在龙椅之上的汉献帝刘协则更是肝胆俱裂,十分害怕,既表现了董卓专政控制东汉朝廷的事实,又刻画了董卓残暴,阴狠的性格特征,以至于天子和大臣都畏他如虎,但是董卓的乱政激起了十八路诸侯的联合反抗,时势造英雄,行刺董卓不成的曹操揭竿而起,开始招贤纳士,并营建了以许昌为中心的根据地,宛城战张绣,徐州克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恢复汉室征战天下,名正言顺,而决定北方争夺胜负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凭借着自己的坚定、智慧、冷静,以及手下谋士的献策成功的击败了占据中原四州的大军阀袁绍,尔后陆续消灭其残余势力一统北方,曹操是一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下诏求贤,善于用人,实行屯田制度,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使得老百姓从东汉末年的战乱中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北方统一以后,曹操及其继承者曹丕完善各种制度,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黄河流域的经济水平稳步提高,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同时曹操又是一名奸诈欺君的逆臣,他控制朝政后,威逼汉献帝,汉献帝密诏董承,刘备,马腾等勤王,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竟然当着汉献帝的面杀死董贵妃,诛杀异己成为曹操打击汉臣,巩固自己势力的残酷手段,汉献帝在曹操手里成为了一个玩偶,曹丕称帝后,汉献帝含恨而终。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三国重点刻画的两场战役,北方统一后,曹操梦想统一全国,因而帅大军南下,此时依附于荆州势力的东汉宗室刘备因为礼贤下士,仁义待人,而得到多数汉臣的拥戴,还请到了有经天纬地的诸葛亮做军师,又有结义兄弟关羽,张飞,赵云等虎将征战沙场,因此实力迅速崛起,而历经三世的江东孙氏政权在吴侯孙权的领导下,文武各安其位,大将周瑜鲁肃等盖世名将,内部十分安稳,吴蜀联盟后在赤壁大破曹操,成为奠定三国鼎立的决定性战役,新三国用重笔描写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在同盟的时候明争暗斗,周瑜与鲁肃之间则是围绕着对蜀主战还是主和的问题上争论不下,既显示了周瑜才华横溢的大将之风,又表现了他不能容人,小肚鸡肠的性格特征,期间还对刘备的爱民之心做了大量的描述,刘备他爱民如子,即使在被曹操追击,命悬一线的时候也不肯抛弃百姓,可谓是符合如家规范理想的君王,正因为如此,很多汉室之臣皆誓死效忠于他,于是刘备在占领荆州和益州,又北上攻取汉中之后建国称王,完成了蜀汉的基本建国,但是刘备缺乏才能,关羽和张飞死后,他一意孤行讨伐东吴,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以至于汉室中兴功亏一篑,但刘备在最后时刻的白帝托孤甚为感人,把他作为君王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一抛殆尽,完全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他们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刘备的去世十分让人惋惜,从此三国便进入了诸葛亮北伐的时代。

诸葛亮辅佐后主治理国家,同时又念念不忘先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志向,因此在排除万难之后毅然北伐,蜀军一出汉中,天下震动,诸葛亮信心满满,期待光复汉室,完成先帝大业,这时候的曹魏新君曹睿昏聩无能,使得诸葛亮连战大捷,之后错用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北伐战争中斩马谡可谓是极尽表现了诸葛亮治军的严格治军方略,后来几次北伐也都失败,特别是上方谷烧司马懿的时候,最为悲壮,眼看着司马懿就要被烧死,可是天降大雨,使得诸葛亮功亏

一篑,他吐了献血,就昏了过去,让人感到他哪种殚精竭虑可又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诸葛亮忠心可鉴,即使被怀疑造反,也只身前往成都,他的智慧和忠义之心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深为敬佩。

但是新三国也有不少错误,如将董贵妃错当成了董承的女儿,诸葛亮死后马岱如何斩杀魏延与历史不符,还有许多情节如伏皇后为国捐躯,姜维九伐中原都未曾拍摄,至于已有情节,很多一笔带过,如刘备攻取汉中,诸葛亮降伏姜维,七擒七纵等,但是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电视剧,它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场面制作十分完美,宣扬了孝义忠信的传统道德,普及了三国的历史知识,从这个角度看新三国无疑是成功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骁勇善战的军队,形象鲜明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孙权、周瑜……苦肉计、空城计、桃园结义、刮骨疗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中,让我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本书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扣人心弦的情节,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下山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得到知己而高兴;当周瑜和黄盖巧施苦肉计时,我既感慨周瑜的过人机智,又为那一鞭鞭地抽打而忍不住心痛,明知是假,却不由得同情黄盖;当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坐在城墙之上,悠然自得地抚琴退兵时,我吓出一身冷汗,生怕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当多疑的司马懿中计退兵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也为诸葛亮精妙的空城计而拍案叫绝;当赵云在曹军的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孤军奋战,单骑救主时,我不禁为赵云的英雄气概所震撼,得这样一位忠心的将士足矣;当关羽身处曹营,深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与刘备的结义之情,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过五关,斩六将,坚决回到刘备的身边,如此义薄云天,怎能不令人感动……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智慧、勤奋、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精髓,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的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江苏省海门市临江中心小学五(1)班

新三国观后感 篇3

先考虑如何会失败,再考虑如何取胜

知人善用,避其短,则其长处而用之。

看过新三国第13、14集,有以上小感。曹操以兖州为大本营,准备大举进攻陶谦与刘备共守的徐州,有谋士提出,此时进攻徐州,只怕吕布会借机攻占兖州,如果兖州被占领,那我们就失去了大本营,曹操虽然听取了意见,但仍意在攻取徐州,只是加强了兖州的防守。结果发兵进攻徐州的同时,吕布进犯兖州,此时,曹操果断决定,回防兖州,放弃徐州,随后将吕布军击退,守住了大本营。曹操虽然先前失误,但最终还算是听取了第一句话。

第14集,刘备之后也遇到类似情况,曹操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密令刘备进攻袁术,刘备担心自己出兵打袁术去了,吕布会趁机反叛,占领徐州,这样很可能会失去大本营。但最终他还是决定进攻袁术,单派张飞留守徐州,张飞性情单纯,想事情简单,容易冲动,结果留守期间,被吕布攻进城来,占据了徐州。这里小说一下我对张飞的看法,这样的人可以在别人手下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但却不能自己成就大业,最多可以独霸一方,但最终会被人消灭掉。所以说,这时候,刘备让张飞留守徐州,是刘备的失策,不善用人,一个人具备某项才能,就让他尽最大发挥它的那方面的能力,而尽量避其短处。

刘备这里就犯了类似错误,导致其徐州失手,失去了大后方,最后只能选择寄人篱下了。试想如果当初刘备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又怎么用等到后来那么久才有荆州。有人说,刘备那时如果选择不打袁术,守徐州,袁术或者别人也会来进攻徐州的,但是,你主动进攻袁术对自己却没有好处,只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让别人渔翁得利。你守而不攻,起码可以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静观时局,伺机再动。

《新三国》观后感

关羽不如刘备高,蹙眉眯眼多思考;

张飞娇憨兼甜美,十八诸侯开心宝。

孙策一口东北音,容貌倒比吕布老;

曹公喉中常带痰,人大代表做报告。

新三国有八处超越老三国

一、编剧功底更深厚。

老版三国台词过于生硬,每一句都太固定。多一字少一字都会影响剧情发展;新版三国则不然,台词灵活多变,贴近生活,全是大白话,演员闭着眼睛不看剧本也能对付过去,多几句少几句都无所谓,大大减少了演员负担。

二、塑造了全新的张飞形象。

老版张飞太过阳刚,与原著豹头环眼势若奔雷的大将形象太过贴近,没有丝毫创新性;新版张飞则参照史实,还原了张飞儒雅的一面,新版张飞生的肥头大耳面白如玉,既有弥勒佛的慈悲像,又像发福后的贾宝玉一样的眉清目秀,词汇量也更加丰富,经常冒出大耳瓜子、透明窟窿等精彩词句,还效仿曹建斌,在战场上客串开设百家讲台,解释了三姓家奴这一典故的来源,得到了吕布、何润东等听众的好评。

三、揭露了刘备阴险的一面。

刘备乃世之枭雄,外表忠义实则城府极深。老版刘备由于表演太过逼真,竟使广大观众收到蒙蔽,将刘备伪善的外表信以为真,更加助长了刘大耳的忠义虚名;新版则将刘备的奸诈演绎的更加表面,刘备不论吃饭说话,天天都是一副阴险嘴脸,说话阴风阵阵,使观众们进一步看清了刘玄德伪善的真面目。

四、新版曹操更加可爱。

老版曹操太过正经,眼神过于凌厉,且城府太深,许多心思都需要观众细心琢磨才能明白,谋杀了观众们过多的脑细胞。新版三国则改变了这一弊端,曹操在行动之时,都会细心的向身边的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同步开设百家讲坛,将自己或对或错或原创或剽窃或弱智或高深的智谋解释给大家听,句句将争夺天下挂在嘴边,令人看到一个更加平易近人、心口如

一、肚子里不存话的优秀政治家形象。

五、塑造了很傻很天真的司徒王允形象。

老版司徒太过阴险,商量个事情都要屏退左右,密室详谈。太符合一个朝廷重臣、高级政客的形象,毫无创新,实在不讨人喜欢。新版司徒则每天在上下班途中及聚餐时谈论国家大事,胆略过人,不怕揭发不怕举报,闻喜讯则雀跃,见董卓则心惊,真是一位忠厚老实令人尊敬的长者。

六、颠覆了吕布狂傲无智的形象。

老版吕布彪悍骁勇,但有勇无谋见利忘义。这一点猫友们争议很大(看来是转自猫扑的点评~)。新版吕润东则谦虚谨慎,毫无野心,说话细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偶尔杀杀人,灭灭门,谈谈恋爱,对第二任义父的话言听计从,面对敌人的辱骂也毫不惊慌动气,仍然谦虚求教,问明骂自己的典故出处,实在是一位谦谦君子,怎能不超越原版呢。

七、更加突出了孙权的地位。

老版中,孙权只是在小霸王孙策意外早夭的情况下偶然即位,显示不出其王八之气。新版中则一改前作,让我们惊喜的发现孙权童鞋即位绝非偶然,原来从九岁开始,孙权小童鞋就在幕后指点江山,指挥父亲和兄长南征北战,打下江东基业,江山不传给他,简直天理不容,猫扑上称其重要地位绝不亚于后世的李世民。

八、成功塑造了刘三刀这一前无故人的无双猛将形象。

高氏三国志载:刘三刀,不知何许人也,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三刀之内,必取敌首。曾欲于虎牢关前阵斩吕布,惜为袁绍所阻,令吕布逃过一劫,刘关张等竖子成名……

老版三国竟然遗漏了这么重要的人物,尝令人扼腕叹息。今日高版三国刘三刀三字一出,众三国迷无不内牛满面,掩面而泣,大长见识,叹服高稀稀导演之经天纬地之才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话说三国 篇4

要说四大名著,我最喜爱的就是《三国演义》了,下面就来说说我读了数遍的《三国演义》。

话说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昏庸无能,朝中大权掌握在宦官和外戚手中,但他们贪脏枉法,使天下人心惶惶,于是张角便开始了起义,这才有了后来幽州太守刘焉招募士兵,引起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事,又逐渐获得军师诸葛亮、虎将赵子龙。

说起刘备,他的性格就是体恤民情、仁爱视人、礼贤下士、虛心纳谏。拿礼贤下士来说,刘关张三人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两次都未成功,第三次在大雪里足足站了几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耐心劝说之后,终于把诸葛亮请下了山。

二哥关云长,正义凛然、赤胆忠心、武功高强。就拿赤胆忠心,武功高强来说,在假降曹操之后,并未因曹操给的任何恩惠而留在曹操帐中,一路下来,过五关斩六将,只身一人带着两位女子找到张翼德。

张飞性格十分粗犷暴躁,偶尔略施小计,胆识过人、气吞山河、为人义气。就拿义气来说,他才认识刘关二人的时候,刘备受了邮督的的侮辱,他怒抽邮督,可真正体现出了他的兄弟情义。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武神赵子龙了,他智勇双全、英勇善战、忠心耿耿。还记得他单骑救主吗?他以一敌十万大军,在曹操阵中英勇杀敌,杀出一条血路,完好无损的将阿斗送到了刘备面前。

军事诸葛亮,谨慎谦虚,有治国治军之才,济世爱民、多谋少断。在刘备与东吴孙权联姻时,诸葛亮单身一人在东吴,遭到周瑜的陷害,但以智脱险,还三气周瑜,使东吴折损一员大将。

在董卓的乱政下,曹操献刀杀董卓未能成功,出逃在外,引出了后来的魏国。曹操奸诈狡猾、自私残暴。他以喝酒为名,请来刘备,来论天下英雄,试刘备对自己的危害性有多大,足以体现出曹操的奸诈。

在孙权的账下,有一员大将周瑜,他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在诸葛亮来时,就知道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认为此人不可留,处处陷害他,但他的妒贤嫉能,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记得他的一句经典是告白是“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有名之士太多了,在这里,我还想说说最钦佩的一位女子,她就是貂蝉,她有胆有识,顾全大局。在董卓乱政中,她使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不惜牺牲自己,为国家、为百姓、为人民,这种胸怀不是普通女子所有的。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5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

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三国》观后感 篇6

宦官势力与士人集团的斗争,从政体内部消耗了汉廷,而黄巾军的大起义,则成了从外部让这个王朝速朽衰老的催化剂。黄巾军头裹黄巾,扬出黄旗,高扬着手中的一部《太平经》给这个孱弱的朝廷写好了墓志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象征着黄天,要取代汉廷这苍天。

王朝末世,有内患也必有外忧。从桓帝到灵帝,边地强族趁着汉帝国的衰落,扬鞭跃马,向内地逼来。汉廷通过武力,看似赢得两羌战争,然而却产生了致命的后果:一是羌人率先而起的暴动,引导内地农民武装反抗政府,动摇了统治基础;二是连续的巨大军费开支,使财政为之一空,朝廷元气大伤;三是为对付羌人的进犯,地方豪强组建自己的武装,由此潜伏了地方割据的萌芽。战争这把双刃剑,在击倒羌人的同时,也击倒了汉廷。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以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袁术为代表的新生代士人纷纷崛起。曹操在20岁上下时,就敢于暗杀位居十常侍之首的张让,虽未成功,却博得了名声,被许子将品评说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后来竟成了曹操的处世坐标,也成了后人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当时的大名士李膺之子李瓒,在临终前,也对儿孙们说:“世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若非黄巾大起义席卷天下,曹操还不知要沉默多久。黄巾军的遍地开花使朝廷陷入空前危机。

而此时涿县的刘氏宗亲、始祖原是前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之子的刘备,一个正宗的皇室后裔,在跟随名士马融的弟子卢植学经后,也获得了士人身份,并在当地组建武装时,结识了后来陪他一道打天下的关羽、张飞。没有黄巾军的造反,刘备也至多是个乡团首领。在讨伐黄巾的战争中,刘、关、张九死一生,打出了一些名声。

南方另一个叫孙坚的人,也趁着乱世的风云,凭着一身本事,成为一方豪强,从南方打到北方,再从北方打回南方。一个来回,在江淮吴越大地渐渐崛起,成就日后金陵的王气。

真是乱世造英雄,时势造英雄。黄巾军没有自己把皇帝拉下马,却把日后做皇帝的几个士人一个一个地推上了马。

钱穆先生曾说:“黄巾乱后,继之以魏、蜀、吴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皆士也。一时君臣荀彧、诸葛亮、鲁肃莫非士。只不过,曹操、刘备、孙权等,都是拿起武装的新生代士人。”

同时,黄巾军起义也成全了终结外戚命运的何进。灵帝为有效地对付黄巾军,特颁一道诏旨,拜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负责拱卫京师。灵帝又用以内制外的手段,任命宦官蹇硕为元帅节制大将军,再用八校尉分割军权,以平衡军界力量。其实,灵帝在玩火,埋下了让外戚、士人联盟与宦官集团,各自希冀攫取军权而控制政权的莫大后患。

作者以不足30万字的篇幅,把上述种种历史迹象铺陈在我们眼前,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为我们剖析事物的本质,揭示王权的真相,为一个经过长达四百年风雨冲刷的刘氏汉朝的终结,为一个天崩地坼的大三国时代的到来,埋下了深层的伏笔,奏响了鼓声点点的序曲。

全书采用大散文笔法进行撰写,思想深刻,客观真实,文笔优美,值得向大家推荐。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7

这本书主要写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花园里结拜为兄弟。而且他们每人都打制了一把兵器,并招了五百多名乡兵,一起踏上了投军之路。公元189年4月,董卓手握重兵,眼看曹操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董卓更是嚣张,这时,大司徒王允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自己府上的歌妓貂蝉,接近董卓,寻找机会下手,几天之后,王允的美人计成功了,刺杀董卓的行动圆满结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刘备、关羽和张飞都是十分善良、正直之人。虽然没能把董卓杀掉,但也让他们的敌军大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悟是,做人一定要知足,一定要像足智多谋的王允,和一身正胆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不能像吕布那样有勇无谋,也不能像曹操那样有谋无勇,更不能像董卓那样贪得无厌。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8

不是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的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盖世英豪义结同心,从而引出了痛失徐州,张飞悔悟千里走单骑,关羽寻兄弟一系列千古流传的故事,向人昭示了何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之情,让人赞叹“情义”之可贵。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了国家兴旺,西施被献吴王夫差,王昭君远嫁塞外,貂禅身在乱世也在劫难逃强颜欢笑周旋于董卓.吕布之间,察言观色.乃言盅惑,黯然,将青春年华埋葬,终于不辱使命,除夫董卓,这一段充满政治色彩的爱情戏,看来令人心酸慨叹。

《三国》观后感 篇9

关键词:曹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形象;比较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演义》版本解析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前人所创造的各种有关三国题材的文学成果基础上,纳百川而成大海,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在小说中所勾画的三国历史框架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为主要依据。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则广泛地吸收了裴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三国戏以及各代三国诗中丰富的创作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虚构,使这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三国传说故事、野史杂传等等丰富的内容都成为了小说中的典型化情节。总之,罗贯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独立创作的这部伟大的小说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中的巅峰之作,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恰如明人高儒所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通常所称的“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系统的评点及修改。毛评本《三国演义》自清初以来一直广泛流传,至今日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通行本。而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到关注。然而,欲了解罗氏创作的原貌,则必须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入手。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更是曹操形象演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发展环节。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形象中最为成功的一个。罗贯中对前代源于史书、杂传、诗歌、平话、三国戏中的有关曹操的各种文献记载、传说故事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视表现人物的需要,作者皆取而用之。由此,这些流传于各个朝代的事件被作者巧妙地串珠成链后同时作用于曹操这一人物身上。不仅使其性格在多元中形成统一,而且明确地表现为不同于任何一个的艺术典型。这一艺术典型的性格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同时也是统一的。

(一)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奸雄,“奸”与“雄”的同时存在造成了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首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仍然是东汉末年历史上叱咤风云,统一北方的政治家、军事家。试看书中曹操出场时的一段文字:“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曹操以“英雄”的身份出场,他过人的胆识是作者极力渲染的“雄”的品质。这一品质首先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在何进谋划尽诛宦官的过程中,曹操劝谏何进说:“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详察之。”这一极富远见的正确的策略不但未被何进采纳,反被何进叱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当袁绍主张“召四方英雄之士”进京“尽诛阉竖”之时,曹操又一次站出来以忠言劝说何进:“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近侍,浸润成疾,使至于此。若欲治罪者,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依然没有采纳曹操之言,并认为曹操“亦怀私意”。结果何进被杀,董卓进京乱政专权,曹操“乱天下者必进也”的预见得到了印证。此时满朝文武一筹莫展,“尽皆掩面而哭”,在这危难时刻,只见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原来又是曹操挺身而出,他定下献刀刺卓之计,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去行刺董卓。这一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曹操的胆量、勇气以及甘愿冒死的决心都使他成为这一事件中独一无二的英雄。

在作者让曹操以英雄的面目在书中出场时,又紧接着写了曹操年幼时假装败面口欺骗叔父的故事。也就是说,曹操的“奸”与“雄”是同时出场的人物特质,它们都是人物的主体性格。又前文所叙曹操在谋刺董卓事件中是一个英雄,而作者在此事件之后所作的叙述,则极端地表现出曹操的奸与残。曹操谋刺董卓失败后,在逃跑途中来到了世叔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对待正被追捕的曹操非常热情,欲杀猪款待。而曹操在听到“磨刀之声”和“缚而杀之”之语后,顿生疑心,误以为吕家要杀害自己,于是“不问男女”,杀死了吕家老小八口。更为可恶的是,当曹操明知误杀以后,又为了保全自己杀死了为自己外出打酒的吕伯奢。这种“知而故杀”的行为,是“大不义”,是极其残忍、无情的。之后书中用曹操的一句话道出了其如此残忍的原因:“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极端利己的心理使曹操必然具有多疑、奸险、不择手段的性格。这一性格在此全方位地表现出来,也由此贯穿这一人物形象始终。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总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曹操这一人物的主体性格,也形成了这一性格的复杂性。

(二)曹操人物性格的多层次性

如前文所述,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因为具有两面主体性格而显得复杂。但是,“奸”与“雄”并不能完整地概括曹操这一人物的性格内涵。在这两面主体性格之下,是人物多层次展开的侧面性格线索,这些侧面性格既丰富了主体性格,又与主体性格保持着和谐、统一。首先,在曹操“雄”的主体性格中,罗贯中又通过多个性格侧面的描写来丰富曹操性格中“雄”的内涵。

第一,在殘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为了扫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利,曹操有其奸狠的一面。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了统率三军,为了笼络人心,为了成就霸业,必然也要求曹操的性格中具有包容性的一面。曹操性格中的包容性首先表现在惜才用才上。曹操一生都以广揽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策略。曹操纳才,不问出身,不论贵贱,即使来自敌方阵营,甚至曾经势不两立,曹操都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之。曹操著名的谋士荀彧、许攸都曾旧事袁绍,曹操对其皆视若心腹。在官渡之战最紧要的关头,许攸弃袁绍来投曹操,曹操闻许攸前来竟“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许攸为曹操献“火烧乌巢”之计,军中将士皆劝曹操不可轻信许攸,而曹操却对许攸信而不疑。若无过人的胆识与胸襟,曹操岂能在这危急时刻接纳许攸并委以重任?然若曹操不纳许攸,又岂能取得官渡之战的全胜?

第二,为了笼络人才,让众多有才之士能为自己所用,曹操有一套十分积极的与部将的相处之道,在这些相处之道中,也折射出曹操性格中闪光的地方。例如:曹操虽然智谋出众,见识过人,但与部将相处时,却并不刚愎自用,而是能够真诚地听取部将的意见。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领袖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一可贵的品质,为他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仍以官渡之战为例,曹操先依荀攸之计确定了正确的战争策略;又在将士疲惫、粮草缺乏,打算放弃官渡之时听从荀彧“画地而守之”的建议,坚定了战斗的决心;最后,曹操又用许攸之计火烧乌巢粮草,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此三计若缺一,曹操就很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相反,袁绍也正是因为拒不听从谋士的建议,骄傲固执,才最后落得惨败的下场。

第三,赏罚分明的行事作风也是曹操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领袖品质。曹操领军征战,只要取胜,必定犒赏将士。对于功臣爱将,更是以厚赏相酬。有时甚至兵败,曹操依然会奖赏有功之人。例如建安十三年,夏侯惇与于禁、李典引军南征,至博望坡时,夏侯惇执意催军赶杀,中了诸葛亮火攻之计,致使曹军死伤惨重。回到许昌后,夏侯惇向曹操负荆请罪,并言说于禁曾预见诸葛亮火攻之计并劝阻自己一事。曹操听闻,对于于禁之才大为赞赏,并在兵败的情况下同样厚赏了于禁。对有功之臣,曹操会慷慨嘉奖;而对有过之臣,则无论亲子爱将,皆毫不留情。例如曹操率军西征张鲁时,夏侯渊、张郃因疏忽大意被敌兵劫寨,致使曹军大败。曹操恨二人之轻率,大怒曰:“汝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因此欲斩二人以明军法。可见即使是曹操的至亲,在军法面前也没有情面可讲。

第四,罗贯中同样也多层次地描写了曹操性格中“奸”的一面。曹操的“奸”,除了表现为前文所叙的奸诈、残忍两个主要方面外,也同样有其他侧面的表现,例如僭越皇权。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曹操最为人所厌恶的当是他对皇权的蔑视与践踏。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这一侧面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其中最典型的情节当属“许田射鹿”了。曹操与天子在许田狩猎,“操与天子只争一马头,背后都是操的心腹之人”。献帝令曹操射一只大鹿,曹操竟然讨要只有天子能用的雕弓与金鈚箭,这已然是大不敬了。待曹操射中之后,群臣皆以为乃天子之箭,于是高呼“万岁”,曹操此时挡在天子面前,心安理得地消受这“山呼万岁”之声。曹操欺君罔上若此,“奸臣”“奸贼”之名不可谓不当也。

由此可见,“奸”“雄”二字还远远无法概括曹操性格的全部,他的性格体系是一个多方面展开的层级结构,它们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了这一人物的性格内涵,使曹操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书中最好看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人物。

(三)曹操人物性格的统一性

有人也许会说,这么多性格因素同时出现在曹操身上,难免会造成人物性格的无序、分裂,从而导致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然而,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却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因为在复杂面前做到了统一。曹操之“奸”并不能阻挡其取得战争的胜利,也不能影响其胸中的雄才大略,有时反而会成为其保护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曹操之“雄”虽不能抹煞其性格中狡诈残忍的阴暗面,但若“奸”与“雄”产生矛盾,“奸”便会向“雄”的方向转化,最终仍然达到统一。例如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当然不可能真的自刎,这固然是他在玩弄权术,但另一方面权术的目的却是为了严明军纪。“奸”是为“雄”服务的,若没有“割发代首”,又怎能表现出法令严明、言出必行?又怎能统率三军呢?再看曹操降张辽一节,张辽被俘后,曹操认得张辽乃当日濮阳城内放火之将,张辽骂曰:“只可惜火不大,若火大,烧死你这国贼!”曹操听闻此言,怒不可遏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便欲杀张辽。刘备、关羽俱劝曹操张辽乃忠义之士,当容留身边。于是曹操的态度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先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故相戏耳。”又亲自为张辽松绑,并说:“纵使杀吾妻子,亦不记仇。”张辽用曹操昔日中计惨败之事辱之,曹操岂有不怒之理?曹操为报父仇徐州屠城,又岂是不记仇之人?然曹操爱张辽之才,敬张辽之义,杀之不如降之。于是曹操顷刻间化怒为善,变恨为爱,那一番虚词假意自是曹操奸处,然此种气度、此种爱才之心又恰是曹操雄处。可见,曹操性格中的两个主体方面是始终统一于人物形象内部的。它们相互交融,互相转化,共同构筑了这一生动完满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完整的人物形象。罗贯中恰如其分地设置了可获取的各种于人物塑造有益的故事情节,而没有有意地取舍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合理性虚构,从而使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没有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他没有伟大似神,也没有可恶如鬼,他是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这也正是曹操这一艺术形象塑造最为成功、内涵最为丰富之处了。

三、通行本《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再塑造

毛本《三国演义》中,弥漫着强烈的贬曹色彩,曹操性格中的“奸”与“雄”已经不再处于共存融合的状态,而是“奸”远远地占了上风。无论在封建伦理道德上,还是在性格品质上,曹操已然成为对立于刘蜀的反面人物形象。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父子便非常明确地表示了他们的立场。《读三国志法》第一句话,毛宗岗便开宗明义地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在毛宗岗的正统观念中,“蜀为帝室之胄”而“魏为篡国之贼”,这一封建正统道德观念不仅贯穿毛本《三国演义》始终,也大大影响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曹操之僭越乃毛氏父子绝无可能容忍之处,其“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的做法也为人所共愤。因此这一人物在毛氏父子的评改之下必然难逃被贬斥与批判的命运。再有,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谈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之“智绝”、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固然概括得不错,然此三绝一定,便为人物设定了其形象发展的模式。曹操之“可恶”在毛宗岗的评改中被渲染、强化,而其他可赞之处则被相应地弱化甚至抹杀,因此更显得奸诈凶残。即使提及其智,毛宗岗也同样以贬词叙之。例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言:“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这两句话当能准确地表述出毛氏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在毛本《三国演义》中,以一个奸狠的国贼形象出现。为了完成这样的形象再塑造,毛宗岗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在刘、曹对比中见优劣

如前文所述,由于毛氏父子强烈的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尊刘贬曹”的思想始终贯穿着毛本《三国演义》。因此,曹操总是作为正面人物刘备的对立面出现,在两相比照下使胜负自见。这正是毛宗岗再塑造曹操形象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毛本《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百忙中忽入劉、曹二小传:一则自幼便大,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在第一回正文刘曹二小传的描写中,写刘备是“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而写曹操则用其“败而口”以欺叔父一事,于是毛氏有评道:“玄德孝其母,曹瞒欺其父,邪正便判。”再看“曹操释关羽”与“刘备送徐庶”两个典型情节的对照: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中写曹操送关羽离去后,关羽因缺少一纸“丞相文凭”而屡受阻碍,因此才不得已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去。毛宗岗评道:“其于关公之去,赠金、赠袍,亲自送行,而独吝一纸文凭,不即给与。使关公而死于卞喜之伏兵,或死于王植之纵火,则操必曰:‘非我也,守关将吏也。’”而书中第三十六回写刘备送徐庶之景则情深意长,感人肺腑。当刘备得知徐庶将要离去,与徐庶对饮而泣,“坐以待旦”;第二天更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最令人感动敬佩的当属其送别之辞:“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直至徐庶上马,刘备仍紧紧拉住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一边是金银珠宝贿赂不成万般无奈让其离去,一边是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以真情送其离去,两相比较之下,毛氏自有定论:“曹操之于关公,佯纵之而阴阻之,及阻之不得,而后送之;若玄德之于徐庶,则竟送之而已。且曹操深欲袁绍之杀玄德,而玄德惟恐曹操之杀徐母。一诈一诚,相去何啻天渊!”在与刘备的对比中,曹操成了一个道德丑的典型,他的奸伪、自私在鲜明的对比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也难免不产生爱刘恨曹的情感倾向。

(二)在情节、文字的改动中丑化人物

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来看,毛本《三国演义》有很多与其情节、文字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必然会影响人物形象的表现。就曹操人物形象来说,在情节文字的变化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结构逐渐向集中表现其道德丑的方向发展了。试举数例说明之:例如前文所述曹操义释关羽一事,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数次下令沿途关卡不得阻挡关羽;而毛本《三国演义》中,关羽却因为缺少曹操的一纸文凭而遭遇重重困难。这一情节的细微改动使曹操全关羽之义的大度成了阳奉阴违的阻挠。再以曹操对待刘备为例:曹操引刘备见献帝后,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的部将都认为这件事于曹操不利。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曹操的态度是:“玄德与吾结为昆仲,安肯外向耶?”而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则换了另一副嘴脸:“彼既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言语上的些许变化使一个心胸宽广,有王者之风的曹操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阴险虚伪的小人。

还有曹操在书中的出场,毛本也与罗氏原本大异其趣。罗氏原本写曹操出场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而毛本中则是“为首闪出一将”。在毛本《三国演义》中,用“英雄”来指代曹操当然太不合适了。无论是在正文还是回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指代曹操的称呼,有很多都是诸如“曹瞒”“老瞒”“奸贼”一类极富贬斥性的语辞。例如罗本中的“曹操勒死董贵妃”,到毛本中是“国贼行凶杀贵妃”;而“祢衡裸衣骂曹操”则成了“祢正平裸衣骂贼”等等。可见,称呼的变化可以使赋予人物的情感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曹操的国贼形象在毛本中是表现得非常明确的。

(三)在评点中表现出强烈的贬抑之情

毛本《三国演义》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毛氏父子的评点。他们以回前批语、文中夹评的形式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符合其道德及审美倾向的评点,极力地深化曹操奸狠虚伪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对曹操的贬抑之情。例如,在曹操残忍杀害吕伯奢灭口的正文之后,毛氏有一段激愤的评点:“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毛氏先激烈地控诉曹操“既杀其家,复杀其身”的无情无义之举,又将此举与刘、关、张的结义之情作出比较,以更加突显曹操的奸诈凶残。而在陈宫患曹操之奸狠,拔剑欲杀曹操之文后,毛氏又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该杀!”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文中本写曹操之奸之残的情节之后贯入这样的评点,更加能引起读者对曹操的反感和对其无義行为的痛恨,并同时在对比中进一步牢固尊刘贬曹的审美倾向。

就是在毛氏父子如此的修改、评点之下,曹操的形象失去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而扎扎实实的就是一个国贼奸雄的艺术典型。“奸绝”正是这一艺术典型的典型性所在,这一典型性形象经过再塑造之后,人物性格重点突出了,但丰富性相对弱化了。他因为性格中的一绝——“奸”而同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但在性格的绝对化中又显得不够真实。然而毛本《三国演义》毕竟是今天离普通大众最近的一个阅读版本,因此,毛本《三国演义》中的这个“奸绝”曹操也是今天普通大众最为熟悉,最为接受的曹操形象。历史中的曹操也许会对这个被艺术化的自己不甚满意,但是,从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这种定型化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明)罗贯中.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全二册)[M].(清)毛宗岗批评,孟昭连,卞清波,王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6.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全二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张作耀.曹操传[M].人民出版社,2000.

《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篇10

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非常的幽默,他将一些现代词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如“垃圾股”“绩优股”“帅哥”等,让我觉得“三国”并非是一大堆烦人的“文言文”,而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这是吸引我的其中之一。

还有易中天先生的语言是调侃的。当他讲到刘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时,猜测“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有学者说他不学术,但是易中天回应道:““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是句学术上的评论,调侃也是做学问的方式,如果没有调侃,下面的人都走光了。

三国演义观后感300字 篇11

最近,我迷上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最让我佩服的人是诸葛亮。因为他十分聪明、机智。最显得诸葛亮聪明的故事是下面这个。

诸葛亮临死前料到魏廷(手下一名大将)要造反,便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告诉他,在魏廷造反时打开这个锦囊,诸葛亮死后,马岱(也是诸葛亮手下)投奔魏廷。魏廷还想投奔曹睿。马岱劝魏廷说:大将军如今兵力很多,何必要投奔魏军(曹睿)。之后,魏廷主动攻击杨仪。杨仪派大将姜维出去迎战。但魏廷派手下放火截断杨仪的粮道,就在杨仪的军队要被饿死的时候,杨仪想到诸葛亮临死前给他一个锦囊。当火快要烧到军营时,杨仪看完诸葛亮留给他的锦囊,笑着出来了。指着魏廷说:你今日要能说三声“谁敢杀我”我就投降你。魏廷大笑,说:就是说一万遍也行!话还没说完,后边发出一阵马岱的吼声:我敢杀你!马岱挥起大刀把魏廷的头颅砍掉了。原先,诸葛亮临死前告诉马岱:假装投降魏廷,当杨仪让魏廷说的时候趁机杀死魏廷。

我对这个故事的印象最深。

现代三国“罗生门” 篇12

可以说,将中日韩三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悠久的往来历史,但同时,在三国间造成重重矛盾和对立情绪的同样是无法摆脱的历史。

对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各国自然有着不同的考虑和对策。但对于已經既成事实的历史,有的国家仍然出于自我考虑,采取了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说法,实在让人感到有些可笑和无奈。比如上世纪三 但可惜的是,有一件事似乎从来没有因为历史警示而改变过:日本对待历史和事实的态度仿佛一部《罗生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深刻地洞察了人性中虚伪和狡诈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制造一种说法,甚至可以不惜歪曲事实来欺骗自己和他人。回顾近代东亚三国史,类似的例子可说是比比皆是。十年代,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韩国、朝鲜先后沦陷。

这在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描述就各不相同。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这本由三国专家共同撰写的历史教科书,可能是中日韩能达成历史共识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了。

如果单作为历史来读的话,这部东亚史可说是记录了东亚最为不幸和悲惨的一段年代,充满了战争和侵略,征服和屠杀。为了一些虚幻的目标和少数人的疯狂,令三个国家都趋于崩溃和毁灭的边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许正是对于今天某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最好的提点。

所谓“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将三国的历史记载加以并列,对同一事件的矛盾表述有时实在令人感到震惊乃至悲哀。

幸好,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有了越来越多的通讯方式,掩盖真相也越来越难。在今天这部东亚史中,三国历史学者的观点成为了解历史的三棱镜,虽然也可以说是互相妥协互相牵制互相认可的一个政治结果,但也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一个结果。除此之外,这本教科书还提供了一种可思考的实用模式: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描摹出一种客观的事实,而不让事实根据某人某国的利益需求随时可以改变。

不管怎样,真相始终只有一个。而就目前看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正越来越接近久违了的真相。但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在课堂里看到这本相对客观的历史教科书,这就不是单靠老百姓的期待和美好愿望就能实现的了。

三国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篇13

最早是在初中毕业后那个暑假看了一遍《三国演义》,后来在高三下学期又看了第二遍,大学里又亲自买了本,闲暇时就翻翻。想必看《三国演义》的人在看到第一百零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那一回后就都有点不想看下去了。三国是段历史,但在我们这些读者心中三国是由刘备,曹操,孙权,袁绍,袁术,刘表,马腾,董卓,吕布,诸葛亮,庞统,周俞,鲁肃,陆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张辽,许褚,李典,乐进,曹洪,曹休,夏侯渊等耳熟能响的诸多人物所演义的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但到诸葛亮死时,这些人也早已逝去了,所以接下去的故事也就不再精彩了,我们心中的三国也以诸葛亮的死而结束了。每每看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这一回时都会感慨不已。回顾前面的故事,一个个跃然纸上的鲜活的面孔,一件件英雄事迹,多么精彩啊,可到了这里一切都结束了,都成了历史了,正如词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还有那歌词也写得好: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影片中所描写的赵子龙,当年何等英雄,可是到了晚年,两鬓斑白的`他站在刘备、关羽、张飞的牌位前回首往事时,他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当年战场上的建功立业、诸多英雄事迹他还在乎吗,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想必他也感慨那逝去的日子和在那些日子里的人们吧。一生的英雄也只能留于后人做佳话了

三国读后感 篇14

昼夜牛马,躬耕完家田,犹担府衙差架之旁辕。

众人总念,庙堂之吏,终日无非品茗翻报,光阴虚度。如此者众,吾亦甚羡。

每日晨出暮归,疲倦之余亦无消遣之娱。体倦或眠可复,心疲独难缓驰。

乃重操旧习,于架中专拣涩晦难懂之籍,乃得文言《三国》。

初识名著多自电视剧始。

小学《西游》、《三国》,初中《水浒》,最晚《红楼》。

尝逢业未毕而《三国》始,父仍唤睹而后竞业。于是便有《三国》人物最初印象。

仍记逢人便涕却常有贵人相助刘皇叔,须发倒生却粗中有细张翼德,忠义仁勇却偏走麦城关云长,力敌三英吕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曹阿瞒,计无不胜却天不假年诸葛亮,少年英雄却胸不容物周公谨„„

课文亦有三国旧文。《前出师表》、《后出帅表》、《观沧海》。单一句臣亮言,鞠躬尽瘁便无人能及。亦有文及,《陋室铭》、《赤壁怀古》

旧书新读,顾人重聚。

开卷有益,自揭页书香扑面。抬头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胸怀宽广苍劲便跃然纸上。

以史为基,演义加杂。张角得《太平要术》却因私念魂归于天。管辂精《易经》算无不准。左兹习《遁甲天书》数戏曹操。云长显圣索命吕蒙吓病曹操救得关平。

今不量力,点评几人。

幼觉孟德奸贼,今改初念。操善用兵,文亦留史。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兵败赤壁,几近生死却不改雄志,韧也。三国至雄。却碍宁负天下人之为,枭雄。

诸葛亮,智无人匹,谋无人敌。通天文,晓地理。一生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火攻赤壁,收两川,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刘备文无出彩,武不当将,唯假仁也。

关羽忠义仁勇,刚余而韧不足。

电信“三国”垄断一方 篇15

至此,纷扰多时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此次重组是中国电信业格局继1999年、2002年两次变化后的再度改写。前两次重组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大固话运营商业务增长乏力,固话业务被移动业务严重分流,而中国移动则保持了强劲的增长,与几大运营商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一家独大”的失衡局面。

为此,三部委的文件明确了这次电信业重组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3G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

本次重组完成后,3家电信运营商都会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在固定通信和移动领域将展开全面的竞争。

同时,重组后的三大运营商的领导班子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除了原有的中国网通的总裁左迅生、中国移动总经理王建宙、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的职位保持不变以外,来自中国联通的尚冰将任中国电信党组书记兼副总经理;苗建华、杨小伟也将出任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来自中国网通的张春江则出任中国移动的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移动其他副总继续留任并新增赵吉斌、张晓铁、李正茂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网通其他高管与中国联通高管将联合组成新中国联通筹备小组,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冰任筹备小组组长。

虽然这次的重组在“一把手”的安排上全都保持不变,但副总裁变动的规模却前所未有。“副总裁的变化意味着副总裁主管业务范围的重新划分以及副总裁的重新排序,不同领导的思路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影响。”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如是说。

在整个重组方案中,中国移动并购铁通对大局影响最小,也最易调整。作为2G 市场的领导者,中国移动在资金、品牌和服务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短期内很难被其他两家运营商超越。但同时也有人指出,受累于TD发展滞后,同时面临非对称监管的威胁和固网上的劣势,中国移动的未来还有待努力。

此次重组中争议最大的,是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GSM网的合并。消除了经营两张移动网络的压力之后,中国联通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做好G网,其关键在于C网出售的价格,这决定了中国联通整合后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进行G网的升级和固网的整合。

中国电信则是业界普遍认为的最大受益者。通过与联通CDMA业务的合并,中国电信终于从固话运营商迈到了移动运营商的行列中来。不但可以缓解目前固网用户与业务增长乏力的局面,还得到了联通经营多年的CDMA1X网络,其仅需软件升级即可达到技术上十分成熟的CDMA 2000 3G标准。

《解放日报》以全业务作为竞争手段,而不是以不科学的分业务、分地域作为竞争手段,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与以往重组相比,此次重组换汤亦换药。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五合三方案百害而无一利,三个“致命伤”分别是:拆分联通两网不具备可操作性;整合困难极大,近乎不可能;如此重组不能够达到任何目的。五合三方案必然加剧固网困境,其结果只能是迅速走向死亡。

《财经时报》“中国式”电信重组的一大特色是,总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既得利益者,所谓的竞争也由此变得名存实亡。

中国证券网此次电信重组显然不会打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3G的未来也充满变数,如果算上正在兴起的光纤到户,人们不得不认为,中国移动赢得了现在,而新联通和中国电信则赢得了未来。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在对公平、效率和国家利益、国家战略之间进行平衡的过程中,要强调政府对产业的控制,它的代价就是效率的下降,甚至是市场自由度乃至公平的下降。

上一篇:车辆抵押借款合同修订下一篇:会计实习学生自我鉴定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