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2篇)
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读后感——说周瑜
词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首词刻画了一副文武双全的周瑜形象。年轻的周瑜,英俊潇洒,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是《三国演义》中明星级青春偶像代表。
周瑜最杰出的成就体现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年轻的水师都督周瑜统帅五万军队,在长江边上的赤壁抗击号称雄师百万的曹军,他不畏强敌,团结官兵,不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奇谋计策,再利用火攻,彻底击溃曹军,让曹操仅率几百人逃窜,一举成就了他在《三国演义》中名将的地位,为《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三国演义》中周瑜却以悲剧结尾。赤壁之战后,周瑜不顾吴蜀联盟,连连使出美人计、假途灭虢等计策,想从蜀国夺取荆州和南郡。然而,他这些看似高明的计策却被技高一筹的诸葛亮看破,步步被动,招招失利,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只能高喊 “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死。
周瑜虽然年轻有为,才华出众,但他的教训给人尤为深刻。他不顾大局,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最后反而害了自己。如果他心胸能平和一些,多多忍让,能以吴蜀联盟的大局为重,至少他不会那么年轻就死去。反观后来的司马懿,他虽
然才能不及诸葛亮,但他能从容接受诸葛亮送给他妇女服装表示怯战的侮辱,坚持持久战,同诸葛亮斗智斗勇,以时间换取了最终的胜利。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切忌再犯周瑜那样类似的错误。
enjoypjj 2014
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关键词:评价,周瑜,三国演义
周瑜, 作为三国时代吴国重要的军事将领, 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近代以来, 随着戏曲、电影、电视等众多舞台艺术的介入, 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逐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即:少年得志、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这是中国老百姓眼中的周瑜。不错, 中国的老百姓喜欢读历史书, 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但是有一点需要搞清楚的是, 中国老百姓所喜欢读、喜欢看的并不是那种正正经经的历史, 那种历史书籍也许在书架上尘封了多年也无人问津。中国老百姓喜欢看、喜欢读的是演义的历史、戏说的历史, 这也大概能够说明这些年来戏说历史剧、某某人品三国等影视文学艺术节目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道的原因吧。
作为历史评论家显然不能仅此而已, 他所做的是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通过对相关历史著作的认真研读, 深入挖掘史料, 从而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做出相对客观的解释, 力求尽量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是历史学家的责任。 (1) 《重论周瑜》一文的作者大概也是基于此种认识, 试图对周瑜这一历史人物做出合乎“历史”的重新审定, 但是读完此文后, 给人的感觉是文章怪怪的。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关于三国时代的历史著作最权威的莫过于“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陈寿的《三国志》了, 加上裴松之的注, 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成为历朝历代人们研究三国历史的主要依据, 被称为“历史的三国”。可是《重论周瑜》一文除了开篇作者引用了《三国志》中陈寿对周瑜的一段评价文字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外, 全文通篇用于证明其观点的引文居然全部来自《三国演义》!众所周知, 《三国演义》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笔下的优秀作品, 由于其优美的文笔、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从而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典范。然而, 如果要把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当作历史研究的客观依据, 显然要大打折扣了, 原因很简单:一是这部书属文学作品, 非历史学专著, 其资料主要来源于宋元时期三国话本和戏剧及相关的文学作品;二则作者的年代与小说中人物的年代相去甚远, 作品内容有大量的虚构成分在内, 历史研究的参考价值不高。
那么, 这篇文章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它与《三国志》中的记载又有哪些出入呢?下面作逐一分析。
首先, 作者开篇亮明自己的第一个观点, 即“周瑜是一个敢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家。”为证明此观点, 作者引用的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八回和第四十四回等赤壁之战前后的相关内容作说明。那么这些内容在《三国志》中是如何记载的呢?分别看一下: (1) 《三国志》中关于孙策临终时对孙权没有任何嘱托的记录,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孙策所谓“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 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话可谓子虚乌有; (2) 赤壁之战前, 吴国君臣关于交不交孙权儿子作曹操的人质的争论, 《三国志》中周瑜虽然也是反对交出人质, 但文辞与《三国演义》有较大出入, 其分析是“不如勿遣, 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 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 兵犹火也, 不戢将自焚 (2) ”。且作者文中提到的周瑜被拜为大都督后, 统领江东水路军马, “屯柴桑, 日于鄱阳湖教练水军, 以备攻战”的内容也未见于《三国志》的记载; (3) 赤壁之战开始后, 关于吴国战还是降的问题, 《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 与此案同!’” (3) 表明孙权主战态度很坚决, 并非论文作者所云“孙权也犹豫不定”。另外论文中提到的周瑜与张昭之间关于战与降的口头周旋, 在《三国志》中也没有记载, 显然这是罗贯中的演义之笔。关于周瑜作战前的一番话, 《三国志》中如此记录:“操虽言乇名汉相, 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 兼仗父兄之烈, 割据江东, 地方数千里, 兵精足用, 英雄乐业, 尚当横行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 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 操无内忧, 能旷日持久, 来争疆埸, 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 (可) 乎?今北土既未平安, 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为操后患。且舍鞍马, 仗舟楫, 与吴越争衡, 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 马无藁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不习水土, 必生疾病。此数四者, 用兵之患也, 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 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 进住夏口, 保为将军破之。” (4) 与《三国演义》四十四回内容在文辞上也多有出入。至于周瑜战前决心表白“臣为将军决一血战, 万死不辞”也同样属于罗氏的文饰之笔。
第二, 作者的接着指出:“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 用兵如神的战术家。”之后引用《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用以阐明此观点。当蒋干劝周瑜降时, 《三国志》裴注关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是:“ (周瑜) 因谓干曰:‘丈夫处世, 遇知己之主, 外言乇君臣之义, 内结骨肉之恩, 言行计从, 祸福共之, 假使苏张更生, 郦叟复出, 犹抚其背而折其辞, 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 终无所言。干还, 称瑜雅量高致, 非言辞所间。” (5)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关于蔡瑁、张允二人治水军有方内容纯属虚构, 而蒋干劝降周瑜不成后, 与周瑜同榻, 周瑜醉后“失言”, 蒋干盗书等则是对蒋干赴吴营史实改头换面的写法。
继而, 论文作者进一步发表观点:“说周瑜是一个战术家, 更主要的是, 在于他的谋略、所见同诸葛亮是那样的不谋而合。”接着, 作者运用《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孔明对敌情的分析、四十五回对除掉蔡瑁、张允的态度和赤壁之战都主张“火”攻及二人用兵、指挥上的不谋而合来说明其观点。那么这些依据是否站得住脚呢?只要仔细研读一下《三国志》我们便不难做出回答。前面已知关于蔡瑁、张允的内容属于罗氏虚构, 而火烧赤壁这一节《三国志》中确有记载, 但这一策略是由吴国大将黄盖提出的, 并非诸葛亮、周瑜的“战略一致”, 其记录内容为:“初一交战, 公军败退, 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 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 可烧而走也’。” (6) 由此可见, 罗贯中将这一功劳记在诸葛亮、周瑜头上实属张冠李戴之举。
最后, 《重论周瑜》一文对周瑜的缺点进行了分析。 (1) “少年气盛、性急、易怒。这是他性格的致命弱点。”之后, 作者运用《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八回等情节,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内容来说明周瑜的这一性格弱点, 但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 这是罗贯中无中生有之笔, 是为增加其小说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设的, 而《重论周瑜》一文居然以此作为“史料”去证明其提出的观点, 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2) 周瑜在战略上有错误。为说明这一点, 作者运用《三国演义》中他对鲁肃、程普和诸葛亮的态度来说明。周瑜对鲁肃的态度, 作者引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指出鲁肃乃周瑜引荐于孙权的, 并在临死前的遗书中引荐鲁肃代替自己担任江东大都督的职务。还谈到二人“在战略上时常发生矛盾和争论, 但周瑜却毫不介意。”通过对比《三国志》, 鲁肃并非周瑜所推荐, 而平时在战略上与二人的矛盾和争论以及周瑜的临终荐言则根本未见, 可知这也是罗氏的添墨之笔。周瑜与程普的关系, 《三国志》中记载:“ (周瑜) 性度恢廓, 大率为得人, 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 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 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 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 若饮醇醪, 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7) 并没有《重论周瑜》作者所说的“待到程普认识到自己思想不对, 去‘亲诣行营谢罪’”的内容。关于周瑜对诸葛亮的态度, 论文作者的观点是周瑜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他屡次要杀诸葛亮, 并运用《三国演义》相关内容加以论证, 但是读过《三国志》后, 我们同样并没发现相关记载, 大概也是罗贯中的演义。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肯定, 《重论周瑜》一文作者对周瑜的重新评价是缺乏史实依据的, 其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而且论文多次引文, 却没有一处注释。虽然作者力图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 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但关于历史学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看来还需要作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重论周瑜[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5 (3) :66-68.
[2][晋]陈寿《.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59:1260-1261.
[3]《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M].1261、1262页.
[4]《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M].1261页.
[5]《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M].1265页.
[6]《三国志》卷54《吴书·周瑜传》[M].1262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 篇3
关键词:周瑜 三国演义 主要人物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曰,“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三国志记录中周瑜是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的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是一篇历史长篇小说,架构基本上遵从历史发展顺序。罗贯中在小说创作中以刘备集团为主线,主题思想是拥护刘备正统汉室血统,反对曹操,着力突出的是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就如正史中周瑜在纷争不断的三国时期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不容历史忽略一样,在《三国演义》罗贯中的笔下,周瑜亦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将刘备、曹操、孙权三方主要军事力量贯穿链接起来,还映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在出山后的重大军事行动,而赤壁之战前后,亦是《三国演义》的组成部分之一。赤壁之战集合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主要人物,文臣武将们各施谋略、各显威风,在政治上、军事上展开了或明或暗、规模空前、错综复杂的斗争,罗贯中通过周瑜将各种矛盾联系到一起,并把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的行动贯穿起来,从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个性鲜明的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首先,当曹军大兵压境之时,孙权的文臣武将分为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和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虽然孙权赞同抗曹,但对于能否抵挡住日益强大的曹军没有信心,因此犹豫不觉。作品中主战与主降这对矛盾出现,而孙权又无法抉择,此时有人提醒孙权“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将此矛盾转移到周瑜身上。周瑜先见到了鲁肃和张昭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又见到了程普、黄盖等宁死不降主战派的将领,周瑜的态度起到关键作用。小说中描述周瑜被诸葛亮“智激”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在与孙权见面时,周瑜驳斥了主降派张昭等人的“迂儒之论”,分析了曹军的四大弱点,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并且派周瑜、鲁肃、程普等率军迎击曹操。周瑜不仅将主战与主降这个矛盾解决,在之后孙权部众抗曹的行动,如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书”、庞统的“连环计”等都有理的串联在一起。
其次,刘备方面在被曹操打得大败,势力衰弱且面临曹军大兵压境的千钧一发之际。决定寻找同盟者共同抗击曹军,诸葛亮为了联盟来到江东,经过“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后又“智激周瑜”,坚定了孙权周瑜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完成使命,也成功的将刘备方面各种人物与东吴孙权、周瑜的联系到一起,刘备方面的方针策略都通过周瑜来实现,就这样周瑜又将同盟军刘备方面串联到一起。
第三,罗贯中不仅让周瑜将同盟军串联起来,还将刘备、孙权共同的敌人曹操方面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曹操方面和孙权方面交战失利后,使曹操领悟到自己“不习水战”,为了改观现状决定采用劝降计策,劝降的对象就是周瑜,曹操企图争取周瑜或利用周瑜,由此引出蔡中、蔡和的诈降,黄盖的诈降,庞统的“连环计”,在真假投诚过程中,曹操以为利用了周瑜,而实际反被周瑜利用,最终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结构上因为周瑜使之更为严密紧凑。
从以上三方面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罗贯中的笔下周瑜是一个串联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面势力的关键人物,贯穿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小说整体逻辑更畅通严密。
除了在故事情节、故事逻辑上周瑜起到了贯穿的作用外,在人物塑造时,周瑜起到了衬托《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的作用。从赤壁之战孙刘结盟开始,罗贯中对周瑜这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周瑜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几乎没有遇到过强劲的对手,一路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势如破竹。但是遇到了周瑜之后,曹操这个善战的人就变得处处被动,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洞察了曹操的“诈降”,并且善加利用最终使曹操的失败。而小说中描述周瑜的计谋策略虽战胜了曹操却被诸葛亮洞察得一清二楚。侧面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高过周瑜,并且小说中有多处周瑜想杀掉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巧妙的抵制了,又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上无人能及。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器量狭小、忌才妒能、行事易冲动和意气用事、不够谨慎,目光不够深远。在诸葛亮携结盟之任来到江东时,周瑜就萌生了杀掉以绝后患的想法,并且多次设计却未成功,体现了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且目光短浅,不为结盟大局考虑。而诸葛亮军事才能高于周瑜,明知周瑜有杀之而后快的想法却为了联合抗曹的大局而在江东冒险,由周瑜衬托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有远见。另一方面,小说中描述诸葛亮引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挟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智激”周瑜,坚定了周瑜抗曹的决心;后又写周瑜派诸葛亮到聚铁山去烧曹军的粮草,实际上是想借曹操的手杀诸葛亮,诸葛亮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嘲笑周瑜只能水战,不会陆战。为了反驳诸葛亮的嘲笑,周瑜竟要亲自去烧曹军粮草,再到最后的“三气周瑜”,又体现了周瑜器量狭小、行事易冲动和意气用事、不够谨慎,反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沉着老练和深谋远虑。
总之,周瑜在历史上的这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中时,就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以拥刘反曹为主线思想,着重体现刘备方面的人物,诸葛亮作为重中之重除了正面描写外,侧面衬托亦是必不可少的,而侧面衬托的却又不能分量太轻,周瑜作为孙权方面的核心人物,即贯穿了三方势力,将故事情节链接到一起,又通过其本身就具有卓越的才能,来衬托出比他更技高一筹的诸葛亮。当然,小说创作对人物的原型进行了加工,而现代的我们要用看待艺术的角度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用看待英雄的角度看待历史中的周瑜。
三国周瑜怎么死的 篇4
从《周瑜传》的记载来看,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
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
对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大侦探日本小学生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
周瑜之死,孙权涉案。
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
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
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传》)。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
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
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传》),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
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传》),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
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发布时间:2013-07-11来源:庐江周瑜研究会
【浏览次数:1047 次】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我县于2008年10月和2013年元月分别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第二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为全力推进周瑜故里建设,弘扬周瑜千古风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周瑜故里——安徽•庐江举办“中国庐江第三届周瑜文化节”,期间将举办“全国第三届周瑜与三
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向海内外征文如下:
一、征文范围:
(一)周瑜与三国文化
(二)周瑜与孙吴政权
(三)周瑜思想研究
(四)周瑜与赤壁之战
(五)周瑜家族研究
(六)周瑜与庐江研究
(七)周瑜之交游,以孙策、孙权、曹操、诸葛亮及江东人物为中心
(八)周瑜与诸葛亮研究
(九)周瑜与小乔
(十)周瑜文化研究回顾和展望
(十一)《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研究
(十二)周瑜文学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
二、征文时间:
论文提要请于2013年12月31日前,论文全文请于2014年3月31日前,以电子文本形式提交,以
便印制论文集。
三、会议日期:
2014年10月(初定)
四、会议地点:
安徽省庐江县县城(具体地址待定)
五、投稿方式:
论文邮件寄至:yubinhua0565@126.com
来稿请寄: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文物局(庐江周瑜墓园内)余 斌 收
邮编:231500
联系电话:0551—87327426
六、会议保障
论文一经选用,将入选《全国第三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作者将应邀参加研讨会和中国庐江第三届周瑜文化节,车旅费用由办会单位承担。欢迎海内外周瑜与三国文化研究专家学
者惠赐文稿。
庐江周瑜研究会
《诸葛亮台风和周瑜台风》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诸葛亮台风和周瑜台风》,里面写了很多历史人物,比如有智慧聪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小肚鸡肠的周瑜,阴险狡猾的曹操和魔法师于吉等。这本书写了几个小故事有:飞鸡与飞鸭、冬天到北方去打仗、动真格的军令状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动真格的军令状。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张飞最近喝酒总是犯错,他酒后驾驶飞鸡,上面还有刘备的儿子阿斗,把阿斗吓了一个月高烧不退,又要跟魏国打仗,诸葛亮算到曹操会大败,就让张飞去杀曹操,还写下了军令状,写不把曹操带回来,就把自己的脑袋砍小来,结果曹操逃走了,张飞的脑袋被砍了下来,最后还是被华佗接上了,现在的张飞看到酒就会吐,从此以后,张飞在也不喝酒了,也得到了教训。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大意,没有原则,不然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刘备毕竟老了,再强大的枭雄也抵不过蹉跎岁月。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富翁辛苦了一辈子,终于衣锦还乡,过上了每天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的生活,可是他却发现一个贫穷的渔夫过得正是他此时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版本,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故事并没有完,富翁嫉妒渔夫,于是他在渔夫身边不远处丢下一袋金币,渔夫果然发现了那袋金币,高兴得难以置信,他停下钓鱼晒太阳,赶紧藏好了这一袋金币,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开始构思今后的人生,他要用这带钱,购房娶妻,办置产业……第二天他赶紧去取钱,可是找遍全家也找不到,是富翁派人偷走了那袋钱,你说渔夫会怎么样呢?
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读到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诸葛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智慧呢?是他天生的就聪明吗?我看还是他喜欢博览群书的缘故吧。
《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人们: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同学们,大家好好学习吧,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呦!
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借东风火烧赤壁》主要讲了周瑜把所有准备做好了,只欠东风,在册顶昏倒后,一病不起,大家都四处求医,诸葛亮知道后,说公瑾的病我能治,见了周瑜,他只写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兵,宜用火功,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很吃惊,就问他竟知他的病情,要怎么医治呢?诸葛亮说他以造坛借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周瑜听了,病立刻就好了。开战时,因为有了庞统的边环计和东南风,火一起,所有的船都起了火,曹军大败而回,几乎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诸葛亮能借东风,以少胜多是因为他熟知天文地理,深知人心,有超群的智慧,还能够灵活运用,正是因为这样,他夜观天象,加上对节气的熟知,所以才知道在科至后,风向会发生变化,表现为东南风。他深知人心,曹操也曾说过,“冬至返阳”的话,但曹操不知道,洞庭湖一带,因为形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刮东南风。曹操不知道而诸葛亮知道,就是国灰他学识渊博,而他所知道的知识,都是他从小勤奋好学,读天文、历史等书,才会拥有知识这永恒的财富,帮刘备在三国称霸一方,成就帝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剿灭汉贼,鞠躬尽谇,死而后已。孔明星夜至汉中,闻关兴亡,放声大哭。引三十万兵,姜维、魏延为先锋,分五路至祁山。司马懿荐夏侯渊四子为先锋,行军司马,又令郭淮,孙礼总督西兵马,于北原下
寨,不予出战。孔明虚攻北原,暗取渭滨,司马懿识破而用兵,蜀兵大败。懿派郑文诈降孔明,被孔明识破,魏兵劫寨大败。孔明在上方谷(葫芦谷)作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司马懿依样制造,搬运粮草,被孔明所劫。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吴主分三路兵伐魏败归。孔明故意把木牛流马让魏劫去,又教兵士多次被俘,以示无备,赚懿出战,诱入上方谷中,雷炸火烧,忽大雨倾盆,火灭雷哑,懿父子三人逃回。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以巾帼女衣并侮辱之书信送司马懿,懿本怒,却不出战。孔明听说吴兵无功而还,昏倒于 地。●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象魏都督丧胆
孔明授兵书于姜维,强支病体,遍观各营,喟然长叹。孔明54岁身故,闰维、杨仪不敢举哀,安置翕中。魏延不服杨仪,口出不逊之言。司马
懿追兵至,姜维推出孔明木象,懿吓退。
●第一百五回
孔明预伏锦膏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魏延和杨仪分别秦明后主,言对方背反。后主知魏延反,派董允好言抚慰。马岱假意愿助魏延取西川,与姜维、杨仪按孔明锦囊妙计杀魏延。
杨仪不服蒋琬,后主罢为庶人。曹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怨声不绝,又欲长生不老,派马钧赴长安拆取柏梁台上之铜人、承露盘,众官上
表谏诤不听。●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睿派司马懿伐辽东造反的公孙渊,渊败被杀。睿亡芳继,兵权尽归曹爽,司马懿推病不出。故作老之将死之态,乘曹爽和曹芳出城居谒高平陵
之机率二子谋爽。●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司马懿夺曹爽兵权并斩之。曹芳封懿为丞相,加九锡。夏侯霸后,败于郭淮与陈泰后投汉中降秉维。姜维以霸为向导官伐魏,在牛头山被郭淮
打败,飞奔阳平关,司马懿长予司马师欲夺关,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一弩发十矢而败师。●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姜维领败兵回汉中。司马懿病逝,次子司马昭趁孙权新亡南征东吴,东吴诸葛恪派丁奉往战,•大败魏兵,诸葛恪一面发书求姜维进兵攻魏,一
面驱兵至新城,被城中守将用缓兵之计击退。孙峻与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峻就席间杀之,权归孙峻。蜀姜维得诸葛恪书,发兵伐魏。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姜维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照,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于路用郭淮射来之
箭射死郭淮,败回汉中。曹芳欲图司马师、司马昭,被师所废,立曹髦为帝。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追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扬州都督母丘俭与剌史文钦讨伐司马师,文钦子文鸯于魏营左冲右突,司马师眼珠迸出。母丘俭兵败入慎县,被县令宗白所杀。司马师付印授
弟司马昭,眼珠迸出而亡,从此大小事皆归于昭。蜀将姜维趁魏内乱兴师伐之,于洮水背水一战大破魏兵,又勒兵取狄道城,被邓艾设计杀败。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又出师伐魏,被邓艾打败。上表自贬其职。魏诸葛诞送子质于吴,与吴会合,共同讨伐司马昭。●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诸葛诞战败而亡,吴将降魏者多,败兵放回。姜维又欲伐魏,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一篇,劝阻姜维,维不听。姜维先大胜,后被邓氏父子与
关中兵三面夹击;又传东吴兵败,姜维只得退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林 姜维斗阵破邓艾
东吴孙林废孙亮而立孙休,孙休与老将丁奉合谋杀孙林,后主派人作贺,吴主派人还礼,吴使薛羽谓吴主蜀之大厦将焚。姜维六次伐魏,于祁
山安寨,与邓艾斗阵,将艾围在垓心,二次斗阵,邓艾欲从后刺杀,都被姜维识破而大败之。司马望与邓艾派人接连中常侍黄皓散布姜维怨上
投魏流言,后主召姜维回。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姜维揭穿后主听信小人之言,后主令姜维再回汉中,伺机伐魏。司马昭与贾亮合谋篡位,贾事成济刺死曹髦。司马昭立曹璜为帝,璜改名奂,封昭为相国、晋公。姜维以昭弑君之名出师伐魏,分三路出祁山。魏参军王[]诈降姜维,约邓艾里应外合被姜维识破而败之,艾杂于军中而逃
;王[]投黑龙江死。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辟祸
姜维八议计伐中原,谯周、廖化劝阻不听。邓艾使计,先锋夏侯霸被射死城下,姜维也被邓艾、夏侯望杀败,但又在救助攻打祁山的张翼时,打败魏兵。后主信黄皓谗言,召姜维回成都,维请杀黄皓,后主引皓拜姜维,秘书郎谷正要姜维去陇西沓中屯男避祸。司马昭趁蜀国腐败,派
钟会伐蜀。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钟会约邓艾伐蜀。后主听信黄皓谗言,不准姜维出兵拒魏之奏,瞎信师婆虚妄之说,只在宫中饮宴欢乐。钟会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汉中人
民,出城拜迎。姜维等大败,奔剑阁。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钟会与邓艾不和,邓艾偷度阴平、摩天岭,兵到江由涪城,军民俱降。后主从正之言,召孔明之子诸葛瞻,使拒魏兵,瞻子尚为先锋,瞻、尚
父子俱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后主令谯周作降书至雒城请降,邓艾重待降使。后主来日出降;其子刘谌割妻并三子头至昭烈庙中,大哭,眼出血自刎。姜维闻后主降、大惊
;设计假降钟针,间其与邓艾关系。昭疑艾后,封钟会以监邓艾;又假计邓艾实防钟会,与曹奂出师长安。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钟会收邓艾。与姜维谋反。会被射死,姜维自刎,邓艾父子被田续所斩。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魏主奂封昭为晋王,昭立司马炎为世子。昭
死后,炎以与汉家报仇为由。效曹丕废帝之事,奂捧传国玉玺登坛授炎。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东吴孙休亡,立孙皓为主,皓义暴无道,杀忠臣四十余人,魏羊祜上表让伐吴,炎为许,后悔之,祜死前荐杜预。杜预上表请伐吴,晋主许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第二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第三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前段时间,在看水浒,还没看完,所以就先写写我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却不知书中所说的刘备“双耳垂肩,手长过膝”是真是假。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读《三国演义》有感
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五(1)班 陈雨
煮一壶茶,捧一本书,吹着夏日凉风,评着三国英雄,这是我暑假里最开心的事情了。
傍晚,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凉风阵阵吹来,真是舒服极了。我把凳子搬到庭院里,捧起《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不知爸爸什么时候下班回来的,只见他悄悄端来茶壶,拿来茶叶,拉过一把椅子坐过来。等我看了一个章节,抬起头,爸爸正微笑着看我。“小雨,你看这美丽的夕阳,书里怎么说来着„„”我知道他是故意考我,脱口而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爸爸笑了,说“闺女,今个儿咱爷俩来个‘夏日煮茶论英雄’,怎样?”我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咱就来个夏日煮茶论英雄又何妨!”
我说:“爸,你觉得谁是真正的英雄?”
“当然数关羽关云长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爸爸还想说下去,被我呛住了,“你怎么不说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身首异处呢!”
“猛张飞长板桥上一声吼,吓得曹兵肝胆俱裂,后退三十里„„”,“可惜了勇多谋少,义气用事,鞭笞军士,落得被人谋害„„”爸爸又被我顶回去了。
“你看周瑜怎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不是被诸葛亮气死了,气量太窄!”
“文的算不算?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空城计„„”“用人不当,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还让他守街亭,谁的错?不用魏延奇袭之计,落得个五丈原前将星陨落„„”
“我的宝贝女儿,《三国演义》读得不错呀,那你说谁是真正的英雄?”爸爸认真地对我说。
“曹操会忽悠人,刘备不像个男人,还爱冲动,结果火烧连营七百里,只得白帝城托孤了„„真正的英雄嘛,非赵子龙莫属了”我得意地说。
“因为他长的帅?”爸爸冲我做个鬼脸。“本姑娘爱他是个真正的英雄——你不见白袍小将赵云赵子龙百战百胜,长坂坡一战怀揣阿斗在万军丛中如入无人之境,刘备流泪赞道:子龙一身是胆呀!连曹操都说:我太爱你了,子龙!他忠勇双全,足计多谋,并且能善终,不像关羽、张飞那样死得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我非常欣赏赵云赵子龙了!”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得真好,我还会继续认真读手里的《三国演义》,爸爸也还会跟我“煮茶论英雄”,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这个假日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正如这夕阳,这晚霞,还有这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 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七擒孟获。孟获背叛了刘备,逃到了南蛮,诸葛亮率兵南征,与孟获斗智斗勇。第一次孟获被捉,他不服气,说是自己不小心,结果释放;第二次被捉,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结果释放;第三次被捉,说是弟弟饮酒误事,不服气,结果释放;第四次被捉乃不服,释放;第五次被捉,由于孟获是被银冶洞洞主所捉的,所以不服,释放;第六次被捉,还是不服,结果释放;第七次被捉,他孟获打心底里佩服,终于归顺于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钦佩诸葛亮,玩我钦佩他的智慧,佩服他的胆识,他是我的榜样,我应该学习他。
【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阅读:
三气周瑜的读后感06-18
谈周瑜的作文06-13
命运·周瑜历史人物作文05-25
周瑜与诸葛亮初二作文10-12
诸葛亮气死周瑜背后的故事09-20
诸葛亮真借铜雀台激将周瑜的历史典故09-08
三国演义心得精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03
《三国演义》《三国志》读后感:奸雄乎?05-24
三国演义字读后感08-26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