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4-08-25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郃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目前公认为韩国最古老的三国小说刊本是17世纪的《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和韩濩 (韩石峰) 的真迹《蜀汉诸葛武候出师表》。四百年里, 不同时期的韩国文人在罗贯中原著的基础上翻译、改写, 出现了三十多个版本的《三国志》和一千余种三国研究书籍。此外近年来, 韩国民间还有《桃园结义》《单骑千里》《三顾草庐》《赤壁大战》等再现三国经典故事的漫画不断出版, 在汉城随处可见的有关刘、关、张、诸葛亮等的民俗信仰的相关资料。

较为有名的作家作品有:韩云龙的新闻连载版, 朴泰远的月刊连载版以及方基焕、朴钟和、郑飞石、金九容、李文烈、黄晳映、蒋正一的翻译版, 乃至金龙焕和高羽荣的漫画三国志。韩国近年来出版的《三国演义》韩文译本、评本、改写本达数十种, 其中以李文烈的评译本最为流行, 迄今销量已达数十万套 (每套10册) 。此外韩国国内还流行着传统音乐板索里《赤壁歌》。

1950年至今, 创作《三国演义》的作者数不胜数。其中代表作家有金东理、崔元顺、许尹成、金东成、李勇浩、金光洙、郑飞石、朴钟和、金久勇、黄炳国、黄锡英、李文烈、郑晓雯、赵成基、张文赫、李东赫 (朝鲜族作者) 等。

表3是从1913年开始到现在韩国出版有代表性版本的分析:

此外也有很多作家以多种形式刊印《三国演义》。下文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版本进行考察。

首先, 介绍一下月摊朴钟和的《三国演义》。1968年出刊的朴钟和的《三国演义》是从对中国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的翻译开始的。1965年《月摊三国演义》开始在韩国日报连载, 到1968年为止总共刊登了一千六百零三次。朴钟和的《三国演义》是至今出版的《三国演义》中最能传达罗贯中原著小说精神的一部作品。

其文章最值得注目的特征便是文章中体现出的美。文中把郑飞石《三国演义》中原本仅叙述了一章的内容, 叙述了足足三章。此外, 把原著小说中的说明部分用台词、事件加以详细描述,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再者是对人物的描写, 与其它《三国演义》不同, 文章把朴钟和特有的文章表达能力发挥了出来。当然, 他的小说最初出版时, 也有意译错误、单词使用不当等问题, 但此后的发行逐步得到了修正。他的小说的展开大体是以“赤壁-伏龙-凤雏”为定点, 在此之前描述曹操统一中原, 在此之后体现了孔明活跃的戏份, 这与罗贯中的小说中所进行的叙述方式一样, 以对蜀国和刘备的思想进行高度评价为宗旨。

1985年郑飞石的《三国志》第一次出版。2004年7月修订版面世。该版本内容简略, 凭借作者特有的风格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改订版一卷中有檀国大学韩武熙教授的解说, 每本都有对登场人物的介绍, 方便了读者阅读。在修正版中, 对于刘备与曹操的战争、赤壁大战、刘备的益州公约等, 在书中都加以图示并进行详细解说, 达到用视觉轻松理解复杂的军事政治状况的效果。他的小说不像其它《三国演义》版本那样详细地介绍楚汉灭亡和三国统一后的内容。他的《三国演义》叙事的顺序跟朴钟和的《三国演义》类似。

一个广为人知的版本是在韩国销售了一千二百万本的畅销作家李文烈的《三国演义》。李文烈的《三国演义》是韩国代表性的《三国演义》小说, 是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李文烈的《三国演义》把作者读到的见解加入到小说当中, 体现了罗贯中的原著小说的个性。李文烈的小说对原文诗句与点评进行了损益并结合了自己的想法, 作者还对描写曹操的优点的部分进行了增加。但是作者的这种试图, 被评论者认为不符合原著精神。而在笔者看来, 李文烈对小说的加工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作者以其特有的创作描写对事件加以渲染, 因此写的及其成功。从这点可以看出, 该书与其它版本的《三国演义》不同, 具有李文烈独有的特点。

与李文烈的《三国演义》相比, 黄皙暎的《三国演义》排除了所有主观判断, 是一部纯粹关注忠实于对原典精神进行翻译的小说。他曾在1986年评译了陈舜臣的《秘本三国演义》 (1976年) , 经过七年的不断努力, 于2003年通过出版社刊印了十卷的《三国演义》。韩国20世纪70年代和80代的《三国演义》小说, 大部分以来自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参考, 到了1992年与中国大陆建交后, 才直接参考了中国大陆出版社出版的书。黄皙暎的版本参考了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的《三国演义》。他集中于对《三国演义》小说进行忠实原文的翻译, 尽可能排除自己的见解。可是他的小说因为沿袭了原有的错误, 还有文法上、单词上的失误, 因而受到了批评。2007年黄锡英通过Any Books, 出版了黄皙暎着、李忠浩插图的漫画版《三国演义》。

金九容作为韩国代表性作家也曾创作过《三国演义》。他的《三国演义》从1974年第一次被翻译到2001年修订版共有三个修订版, 松 (SOL) 出版社发行过由十册汇订成一本的单行册。金九容的作品也致力于对毛宗岗版本的忠实翻译, 按照毛宗岗本的体制原文由一百二十回构成, 就连每回的标题都和毛宗岗本一样。同时, 他也尽力翻译出毛宗岗本里含有的诗句所要传达的意思。

另有方基焕、李元燮两人共同执笔的《三国演义》版本。该书1992年由清华出版社发行, 由十册构成, 一册到五册是方基焕创作的, 六册到十册是李元燮创作的。从六册开始, 着重描写了秦朝的衰败与后三国时期, 作品中大量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 与原著的解说也有所不同。但是这部小说由两位创作风格不同的作家共同执笔, 是一部以他们特有的文体反映故事情节的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关键词:电影《赤壁》;《三国演义》;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35.1;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43-02

三国题材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文人学者的青睐,各种描写当时著名战争或是英雄豪杰的文学作品、诗词等数不胜数。“赤壁之战”之于我们都不陌生,《三国演义》中气势恢宏的描写,电影《赤壁》中视角独特的诠释,虽然两者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各具风格特色,但都让人们对这场著名战役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故事情节的安排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讲述的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军的一次决战。就故事情节而言,主要由孙、刘联合,孙权内部两派为战、和之争,赤壁会战三大部分组成。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又适当增加了多个情节,如“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等,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在作者笔下相互衔接得当,丰富了战事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一场纷繁复杂、人物众多、波澜曲折的宏大战争。

由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上下两部,选取了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到五十回的情节作为背景全面展开,叙述了整个战役的前因后果。在故事情节的架构上,导演并没有按部就班的照搬原著进行拍摄,而是在选定主要背景故事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增删情节,并进行重新组织再加工,构成一个新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影片不单讲述了赤壁之战的发展过程,还穿插了许多小说中未曾出现过的人物和情节众们,突出了“冲冠一怒为红颜”、“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电影主题。

罗贯中笔下的赤壁之战,是围绕着孙刘联盟和曹军展开的鏖兵和斗智这两条平行线索而展开的,它们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互为因果,交叉进行,有意识的强化了赤壁之战一触即发的悬念,加强了每一事件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仅没有使读者觉得枯燥乏味,反让故事情节更显跌宕起伏、生动曲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在电影《赤壁》中,由于其创作背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因此恢宏壮观的战斗场面就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影片中依然有两军双方斗智的情节,但与原著有所不同的是,影片加重了对战斗场面的刻画,其中各种复杂的阵法、战术及谋略也为战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在细节上,更是注入了新的时代意识,出现了很多类似现代生活中的情景。这就使得影片脱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不失对历史事件的表现与传达,更加符合现下的大众审美观念,为观众所乐见。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历来都是小说、影视作品的一大看点,也是作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书中各色人物的交错展示也成了三国故事魅力的所在。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十个人物,都因其特定的身份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是在电影《赤壁》中,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作为政客、军师形象出现的诸葛亮,被罗贯中刻画得近似于妖。他在舌战群儒中的睿智、敏捷,草船借箭中的谋略、预测,夺取荆州时的机智、巧妙等,都把诸葛亮神化,无论是在识人方面,还是在谋略策划上,都表现出其无人能敌的本领,因而,刘备才会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在电影《赤壁》中,由金城武饰演的诸葛亮虽不像以往的三国影视作品中那样是个很苍老的形象,但也与历史上他当时的年龄较为相符。或许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文将的形象,在“舌战群儒”的场面中也就没能将他的才气与霸气完美的展现出来,气势上显得有所不足。但其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则将诸葛亮这一人物刻画得更有现实气息。

曹操作为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在有关三国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一向都是主角,人们只要一说起曹操,就难免将其与“乱世奸雄”、“乱臣贼子”等称谓联系在一起,他的奸诈多疑、残忍毒辣、冷酷无情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作为一代枭雄,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也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扬刘贬曹的宗旨,为了突出刘备、诸葛亮等人的雄才伟略,就刻意将曹操的形象进行了贬低、丑化。电影《赤壁》中张丰毅所扮演的曹操,或许是为了表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题,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少了分一代枭雄应该具备的霸气和威严,反而多了些儿女情长的因素。相比起小说中的曹操,影片中的曹操更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代枭雄的另一面,他的才华和精神都值得人们为之称赞。

影片中,刘备与孙权的形象还算比较接近小说中的形象。但在外形上,刘备的扮演者就与小说中的刘备不是很相符,且电影将刘备刻画得过于失了英雄气概,不似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粗犷。至于孙权,影片中的他不似小说中所描绘的那般头脑冷静、雄心勃勃,反而做事有些不够利落、瞻前顾后,失去了人物原有的性格特点。

在《赤壁》中,还出现了两个女性角色小乔和孙尚香,她们一反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祸水的定义,在影片情节发展中,成为了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小乔在《三国演义》中被提及的次数屈指可数,只道是周瑜之妻,并无过多的笔墨对其进行细致描绘。而在电影《赤壁》中,她的誓死不从曹操成了这场战事爆发的一大诱因,充分表现出了她的善良及反战的性格。而另一个女性角色——孙尚香,是孙权之妹,是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夫人指的就是孙尚香。影片中这一角色与历史中的人物相符,但其行为较为叛逆,常常语出惊人,敢于说出“匹女有责”这样的豪言壮语,同时,她还在得知孙权有意将其嫁于刘备之时抗婚,并最终在曹营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两个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她们的行为使其兼具了现代性格,让观众对她们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纵观电影《赤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与小说中的形象相比起来更具有层次感。影片中加入的一些个人生活镜头,使得变得更为贴近现实生活.

三、人物语言的运用

小说《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小说史上有极高的成就,其张弛有度、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由其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小说通篇采用浅近的文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战斗、对峙场面,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虽然描写斗智情节多于对战事的叙述,人物的语言占了很大篇幅,但却间接的叙述了战事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电影《赤壁》中,人物的台词设计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遵循原著人物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化的口语表达,使得其人物语言一反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凝重与严肃,充满幽默诙谐与轻松洒脱,甚至带有调侃的味道。总的来说,缺憾与不足的存在是难免的,但其现代化的人物语言风格却也让观众享受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

综上所述,小说中对赤壁之战的描绘与电影《赤壁》对这场战役的呈现风格大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果说小说中的描绘更具历史特色,那么,电影《赤壁》的出现则让我们对经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人物形象的全新塑造,人物语言的现代化表达,不仅向观众们展现了一场气势恢宏的赤壁之战。但是,无论电影《赤壁》与原著的差别有多大,它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宏大场面,都叫人不能不视它为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道丰盛的视觉大餐。

参考文献:

[1]白富念,《波澜曲折的情节,鞭辟入里的分析——探析赤壁之战的叙写艺术》,现代阅读,2012年2月第2期。

[2]张强,《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9月第5期。

[3]刘爱静、闫媛媛,《浅析<赤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众文艺。

[4]陈寿,《三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滕朝军、母华敏,《<赤壁>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周瑜》,兰台世界,2010年2月上。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每次我翻开《三国》,心中都有一种复杂的情结――《三国》的人物太多太多,我喜欢的太多太多,我讨厌的也太多太多。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这更是一个昏天暗地的乱世!血肉横飞、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每天都在发生。正因如此,我才被《三国》吸引,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赵云。其实我也挺喜欢关羽,但是,我认为关羽后期的傲慢自大葬送了他。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赵云的稳重与踏实。我一直佩服赵云的赤胆忠心,一个人,为了主公的孩子,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爆发出自己所有的潜能,在长坂坡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何等的忠勇!不过,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子龙知道以后的刘禅会是此等无能之辈,他会后悔吗?在通读了几次《三国》后,我觉得子龙是不会后悔的。就算刘禅是无能,可是,子龙是不会管这些的。子龙只是一名武将,他要做的就是助力刘备而无二话。况且刘备对他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子龙心里是明白的。

后来蜀国到了后期,国力衰弱,国内已无真正的猛将,似乎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随时都可能断了气。魏国果然趁虚而入,准备一举攻灭蜀国。这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可是你会发现,赵云上了战场还是和当年一样,还是和当年一样的威风凛凛,还是和当年一样的飒爽英姿,还是和当年一样令魏军胆寒!披上那一身盔甲,子龙还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如果我是年事已高的赵子龙,我觉得,我仍然可以对着苍天大吼一声:“老夫何曾颓废”!

我还很喜欢大家基本上都不喜欢的一个人――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思想不正常,可是我就是喜欢曹操,我觉得曹操才真正配得上“枭雄”这个称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叫权谋;独战蜀吴联军,那叫胆识;煮酒论英雄,那叫气魄……你可以说曹操奸,但你决不可以说他是阴。曹操绝对要比刘备更适合当主公。刘备太过仁慈,他难道不知道“仁慈的主公是好人,但绝不是好主公”这个道理吗?对别人太仁慈,只是在一步一步为自己挖坑。人,还是要狠一点的。

还有,在对待人才这一点上,我觉得刘备也不如曹操。虽然他们两个都很器重人才,都很善于招贤纳士,但是,刘备不会用人才。古语有云:“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得天下”。可是你看看刘备,两个他都得到了,可是他却没有完成复辟汉室的梦想。还有五虎将,如此勇猛异常的五个人,却一个一个地死去……反观曹操,曹操可以做到半夜赤脚迎许攸,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对敌人的部下不断给以关怀,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任命败军之将为谋士,刘备可以吗?不可以!全都做不到!

当然,曹操也有缺点。他小心眼、多疑、刚愎自用……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我眼里,孟德永远都是唯一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不敢评论太多的历史人物,我只想对我最喜欢的两个人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对于《三国》,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精彩的书。书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历史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慢慢品味。

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这本小说我已经看了很多次了,但是每一次阅读我都颇有感悟。比如这次吧,我从中积累了不少的歇后语,例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让我为大家介绍介绍这本小说吧:本部小说主要内容是从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才得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战官渡,赤壁大鏖兵等。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曹孟德、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关云长。关云长算是一员猛将,他虽不如诸葛亮拥有聪明才智,也不像张翼德刚中带柔,柔中有刚,但是他是对刘玄德忠心不二。当曹操数次赠送关云长金银、美女时,他并没有动心。而是骑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向曹操辞别。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关云长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的人。

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的国家,守卫着国家的呢?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两得呀!

三国演义小说读后感心得 篇6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史书与讲史、平话、史传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结晶。

本书的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散货的历史,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西晋统一为止,历尽百年。我今天读了这本书,发现其中有许多“忽略”的地方,令我十分吃惊,为何古人那么聪明还有那么多忽略的地方?曹操率领精兵攻占荆州,拿下襄阳,好称八十万铁骑攻打东吴,而孙刘联军只有三万人,却在诸葛亮、周瑜和庞统的计谋下全军覆没,败走华容的下场。这都是曹操的一个忽略所致,他不听自己身边谋士的话,却听从庞统的把战船都连在一起,让诸葛亮和周瑜找到了进攻的地方,从而一击致命,损失殆尽。司马懿也犯了与曹操同样的错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骗,逃走时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他也忽略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他不听自己手下的话,也没有仔细看城下扫地的士兵流淌的汗及诸葛亮轻松摇扇背后流淌的汗珠,便急忙撤退了,日后留下了无穷的后患。《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如关羽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的“独退曹兵”“夜战马超”;赵云的“大战长坂坡”“单骑救主”等······还有三顾茅庐、败走华容、三迎战吕布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不见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还为中国历史长篇小说开辟了新天地,是我们必读的一本书!

上一篇:双创一巩固演讲下一篇:初一社会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