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60回读后感

2024-06-12

三国演义第60回读后感(通用9篇)

三国演义第60回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第5回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第5回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第5回读后感1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读完刘禹锡的《蜀先主庙》,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巧妙的《空城计》、阴险的《借刀杀人》、令人敬佩的《刮骨疗毒》……

再次翻开《三国演义》,书中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深深的感染着我,仿佛有一股暖暖的历史长河流进我的心扉。《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历经各种波折,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最终司马炎统一了中国。这本书不仅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荒淫腐败,还赞扬了各方豪杰敢于反抗的精神,更使我们初步的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号称“卧龙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次诸葛亮率军讨伐魏国,连连获胜,不料传来战略要地街亭失守的消息,诸葛亮正要撤退,只见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向西城杀来。诸葛亮镇定自如,下令让军士装作老百姓,清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悠闲地弹起了琴。司马懿率军冲到城下,见这般模样以为城中有埋伏,连忙撤退。读完《空城计》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行事。

合上《三国演义》的书页,关羽、张飞和各路英雄豪杰的事迹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向播电影似的回放着,同时在我的心中油然生起了一份敬佩之情。

三国演义第5回读后感2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从周朝以来对于天下的定义。而《三国演义》一书所呈现的便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诗。读罢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东汉末年,卖草鞋为生的贵族刘备,与杀人而逃的关公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创大业。三分天下时,因为刘备文有卧龙、凤雏等经天纬地之贤臣;武有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虎将。所以,刘备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虽然兵少粮少,可是他却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攻刘表……可见,曹_十分聪明,正如他《短歌行》所写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豪情壮志。刘备他虽然兵也少,但他仁义宽厚、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谦三让徐州、临难时携民渡江、风雪中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因此,有民心的刘备成就了伟业。

当我看到东吴和曹操打“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万有余的箭时,我觉得诸葛亮十分聪明,而周瑜是多么惊讶,又多么想杀了诸葛亮呀!他以为诸葛亮日后会成为江东大患。当看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时,马上在脑海中想到:江东的将士们对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关公了,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可惜关公败走麦城,被东吴杀之,一世英明画上了一个句号,可惜、可叹、可恨。

在三国的最后时候,三分归一统,司马炎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第五回读后感 篇2

见到卫弘后,将其意告之,弘愿相助。不数日间,便有人纷纷投兵。各路英雄、诸侯也纷纷引兵来投。袁绍也领兵三万来与操会盟。公孙瓒前来的途中与刘备三人相遇,说明来意后,备三人便与公孙瓒一同前往。一群人便结盟,立袁绍为盟主。孙坚请命出头战,绍允之。

李儒得知后,告之卓,桌慌张不已。布愿意去降乱,但有一人愿先领兵去降乱,卓允之。途中遇鲍忠,将忠人头斩下,领功,奉为都督。

雄伤了袁术手下数人,但却被关羽于酒还热时斩下。但袁术瞧不起刘备三人,不加以奖励。

卓见折了雄,便亲自引兵来战。吕布英勇无敌,将对方手下前来迎战者皆杀之,刘备三人上前战吕布,这一战打得昏天暗地,八路人马皆看呆了。布跑,三人追之。张飞见青罗伞盖,认是董卓。拍马上关,便擒董卓。

三国演义 第9,10回 篇3

第九回讲的是吕布帮助王允一起设局除掉董卓,董卓的亲属不分老幼统统被杀光。李傕、郭汜(sì)、张济、樊(fán)稠四人逃到了陕西,四人想请王允赦免他们,但王允不肯,四人带领军队进攻长安后,杀了王允及其全家和宗族的老老少少,欲杀献帝谋大事。大意

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吕布的心。董卓告诉貂貂婵,貂婵哭诉不去。李儒叹说:“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董卓领貂婵去眉坞城,王允与吕布计议要杀董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董卓,卓欣然以往,结果被杀。蔡邕为董卓哭泣,王允将他下狱缢死。

李傕、郭汜求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抗王允,打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想要杀献帝谋大事。主要人物

李儒、董卓、貂(diāo)婵(chán)、吕布、王允、李肃、李傕、贾诩。

———————————————————————————————————————————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回讲的是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不满李傕等人掌权,两人带领了十余万军队进攻长安,但没有打赢。接着说到曹操,他招纳了不少能人贤士,手下的兵士达到了几十万,势力非常强大。曹操父亲等家人被陶谦的手下张闿(kǎi)杀害,曹操迁怒于陶谦,欲攻入徐州,将陶谦及徐州百姓统统杀光。大意

李傕、郭汜原本要杀献帝,张济、樊稠谏止,四人遂学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傕寻董卓尸首改葬,数次皆无法顺利下葬,最后尸首被雷火消灭。

李傕、郭汜掌握大权,找朱隽同领朝政,此时马腾、韩遂链接朝中马宇、种邵、刘范起兵讨贼,贾诩谏坚守即可,李蒙、王方两人执意出战,结果一人被马超杀死,另一人被抓后斩首。

马宇家僮供出马宇、种邵、刘范,马腾、韩遂的军粮亦尽,退兵时马超断后阻张济,樊稠却放过韩遂,被李傕侄子李别告密,贾诩建议设宴杀樊稠后,张济领军回守弘农。

青州又出现黄巾,朱隽保举曹操破贼,于是令曹操与鲍信一同讨黄巾,鲍信阵亡,曹操收得降兵三十余万,号曰『青州兵』,自此声威大震。曹操再招募到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于禁、典韦等人,另派应劭去接他的父亲曹嵩。

曹嵩与其弟曹德一行百余人路过徐州,受陶谦款待,另派张闿带兵护送,结果张闿洗劫杀光曹嵩一家,跑走落草当土匪,应劭逃走投袁绍去了。

曹操得知讯息后大怒,决定带夏侯惇、于禁、典韦等率军报仇,边让来支持陶谦失败被杀,陈宫亦当说客被曹操回绝。

曹操大军沿路屠杀人民,挖掘坟墓。

陶谦与部下曹豹领兵出迎,因为狂风而收兵,陶谦与部下商议,有人献计解危之法。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整理 篇4

高二11 15号

张政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故事梗概:吕布用计夺了徐州,张飞兵败,刘备料定吕布不会加害自己的家人,吕布果然把他的家人送来了,刘备只得在小沛栖身。孙策在袁术手下做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把父亲留给他的玉玺交给袁术做抵押,借了兵马去征刘繇,他不仅征服了刘繇,而且经过激烈的战斗,降伏了太史慈,使他成为了自己的手下。孙策开始在江东有了名气,他又开始出征严白虎,也胜利了。经过这几战,他确立了自己在江东的位置,而且收了许多谋臣,武士,人称“孙郎”。这时袁术有了孙策留下的玉玺,开始有了称帝之心。

孙策为了复兴江东霸业,带领父亲的旧部,会合周瑜等英雄好汉讨伐会稽刘繇。刘繇麾下小将太史慈和孙策大战,不分胜负。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被人称为“小霸王”,刘繇被孙策打败,太史慈也被活捉,投降了孙策。东吴德王严白虎在江东无恶不作,孙策前往讨伐,诛杀严白虎之弟严舆,历经数战,严白虎不敌,和吴郡太守王朗合兵。孙策周瑜设计,将偷袭的严白虎王朗一举击溃,攻下了吴郡,严白虎也被杀死。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江东六郡全归小霸王孙策所有。

细节整理

名言:由于张飞的失误,刘备的家人被吕布所困,在兄弟情谊与亲情之间,选择了兄弟情谊,并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感动众人 打斗原文摘抄:却说孙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马。正行过岭,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一个,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孙伯符也!”慈曰:“你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程普等暗暗称奇。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慈却不由旧路上岭,竟转过山背后。策赶到,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汉!”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没寻处,方好下手。”于是且战且走。策那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声后起,乃刘繇接应军到来,约有千余。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骑亦冲到。策与慈方才放手。慈于军中讨了一匹马,取了枪,上马复来。孙策的马却是程普收得,策亦取枪上马。刘繇一千余军,和程普等十二骑混战,逶迤杀到神亭岭下。喊声起处,周瑜领军来到。刘繇自引大军杀下岭来。时近黄昏,风雨暴至,两下各自收军。次日,孙策引军到刘繇营前,刘繇引军出迎。两阵圆处,孙策把枪挑太史慈的小戟于阵前,令军士大叫曰:“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将孙策兜鍪挑于阵前,也令军士大叫曰:“孙策头已在此!”两军呐喊,这边夸胜,那边道强。太史慈出马,要与孙策决个胜负,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须主公劳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阵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敌手,只教孙策出马来!”程普大怒,挺枪直取太史慈。两马相交,战到三十合,刘繇急鸣金收军。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贼将,何故收军?”刘繇曰:“人报周瑜领军袭取曲阿,有庐江松滋人陈武,字子烈,接应周瑜入去。吾家基业已失,不可久留。速往秣陵,会薛礼、笮融军马,急来接应。”太史慈跟着刘繇退军,孙策不赶,收住人马。长史张昭曰:“彼军被周瑜袭取曲阿,无恋战之心,今夜正好劫营。”孙策然之。当夜分军五路,长驱大进。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太史慈独力难当,引十数骑连夜投泾县去了。

这段原文的主要内容是太史慈与孙策的打斗场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打斗场面的精彩激烈,以及二人的英勇。

主要人物评析:孙策----是孙坚儿子中最勇猛的一个,力量型选手,勇猛程度超过其父孙坚。每逢作战总是身先士卒,领兵冲杀。这一点和中国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很像,所以人称其“江东小霸王”。但智谋要胜于项羽。是一位将才,但距帅才还有距离。因为他死时才二十六岁,所以谋略不足,有谋,但不够深。比较年轻气盛。为人义气,广交朋友,性格豪爽,其部下对其很是忠心。江东以后之所以能有赤壁之战,士兵面对曹操的号称八十万众,能英勇杀敌,也有一部分部队的风气都是孙策带出来的,当然很多部分是其父孙坚带出来的,其父孙坚作战同样勇猛,而且足智多谋,是位帅才。

出场人物:张昭 字子布,彭城人。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会稽吏,投吴,精通易经。

华佗,十五回,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为曹操杀。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吴将,濡须战,淹死江中。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朱治,字君理,丹阳故鄣人,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

桥蕤,袁术将,夏侯惇杀。

张勋,袁术将,都督。

杨大将,袁术将,长史。

陈兰,袁术将,雷薄,袁术将,严舆,严白虎弟,为孙策杀。

周昕,王朗将,孙策杀。

凌操,土人。为甘宁杀。

糜夫人,糜竺妹,刘备次妻。投井亡。

陆康,庐江太守。

周瑜,庐江舒城人,字公瑾。

笮融,刘繇谋士。

薛礼,刘繇谋士,死于乱军。

樊能,刘繇部将,为孙策喝死。

梦回三国——《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与人才协会征文稿

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是一个让无数后世之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是的,那就是三国时代,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时代,而一本《三国演义》,圆了我梦回三国的愿望。

初读《三国演义》,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由于阅历和知识有限,捧着一本文言版的《三国》,看着那艰涩难懂的文字,只有摇头的份,所以,小学的我,并没有将三国看完,只是粗略俩姐了其中的剧情。步入初中后,随着文言水平的提高,总算能看懂《三国》了,于是乎,我便坠入了这本书中不可自拔,书中那些灵动的文字,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恢宏的场景再现在我的面前,仿佛书本比起电视来更能使我感受到三国的气氛…如果说初中读三国只是被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的话,那么高中再读三国,则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那时的我,因为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无比熟悉,所以,总希望能读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说到三国,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开篇,一首《临江仙》就不必多说了,这一已经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开篇词可以说每一个三国迷们都能倒背如流,而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能引出这本书的内容,而且朗朗上口,成了许多人常挂在 嘴边的一句“名言”。行文至此,笔者又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价值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本书再现了许多真实的战役(当然,其中文臣武将的谋略和兵法也被提及),所以它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许多国家的友人当做兵书来读,由此可见本书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不过,本书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本书中所有的情节并不是都是史实,也有一些作者虚构的事件和篡改历史的情节,而且,这本书也加进了作者自身“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作者对刘备有主观的拥立倾向,而对曹操这位奸雄却有一种厌恶感,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书也有一句这样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不论这本书又有多少缺点,有一点都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这本书独特而超高的历史价值。后世读者,之所以对三国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每个人品评的角度和看待的人物不同罢了。

张角—苦情英雄

谈到三国,不得不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首先就是黄巾之乱的发起者—张角,这个号称得到南华老仙的天书《太平要术》的“大贤良师”,是后世读者批评最多的反面角色,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点燃了汉朝动荡的导火线,殊不知,其实张角也是被逼的,当时的汉朝,因为灵帝的荒淫无道,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真正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是迟早的事,张角只是广大农民的领导而已,只是当时的朝廷还有一定的根基,而且张角选择的时机不对才会导致起义的失败,故而被认为是叛乱,而张角,这个农民起义的代表,才会被认为 是一个千古罪人。所以,笔者认为,他是一个苦情英雄,因为时不与他…

刘备—伪面枭雄

刘备,这个蜀汉的创立者,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为他的忠厚,他的爱民如子,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他的每一天,都是带着面具在见人的,首先就是他的身份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他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捏造的假的皇叔身份。其次,就是他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看着从万军中浴血奋战,救出阿斗,冲杀出来的赵云,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给他的东西,为了收买人心的刘皇叔便故作姿态,将阿斗抛于地下,由此换来了赵云追随一生的忠心。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在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东吴数次派遣使者来讨要荆州,不过都被皇叔巧妙地拒绝了,第一次的借口是帮助向来是荆州之主的刘表的儿子刘琦镇守荆州,可是,当刘琦病死,鲁肃借吊丧的机会讨要荆州,刘备因为不想还回荆州,故而只好掩面痛哭,装作一副弱势的样子,提出若是取下西川,得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之后就归还荆州,哄得鲁肃这个“忠厚长者”一愣一愣的,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乎,刘皇叔又用他那精湛的演技为自己博得了最大的利益。

当然,当刘备打上了益州的主意的时候,他这张虚伪的面具就再也遮不住他的内心想法了。当时,刘备趁着曹操张鲁同时进攻益州的 时机,发兵救援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璋,开始时,的确是救援,而且的确起到了作用,不但打退了张鲁,而且降服了马超,而且,他自己和刘璋也没有撕破脸皮,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后来在庞统再三“劝说”下,刘备便起了夺取益州的想法,直至内应张松被发现,不得已之下只能提早动手,撕开了面具的刘备毫不顾忌同宗之谊,以雷霆手段抢关夺寨,扫平益州,迫使刘璋投降,也为今后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不过,不论刘备有多么虚伪,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枭雄的代表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世读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孔明—悲情智星 他,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书生;

他,是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乱世闲人;

他,是一个值得皇叔三顾而请的卧龙岗耕夫;

他,就是中华第一智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其冠绝古今的智慧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未出茅庐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坡更是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从而在三国时代崭露头角。在之后的独赴东吴中,更是舌战江东群儒而取胜,促成孙刘联盟力抗曹操,推动历史朝着他先前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用的计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赤壁之外,借东风而破曹操,空城之上,弹古琴而退仲达,云南 边境,七擒孟获降其心,伐曹途中,六出岐山求稳定…

然而,不论孔明之智谋是如何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就注定了这位智星悲情的一生。

首先,就是择主方面,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这个贤人在乱世之中可是大有欣赏者的,可是,他却选了刘备这个一穷二白,只有皇叔虚名的主公,何其不智!要知道,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统帅着平定北方之精锐之师,已有席卷天下之势,若是孔明能够协助曹操,说不定天下早就统一了,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曹操和孔明的观念不同,孔明在曹操那不会得到重用,那么,他也可以选择投奔孙权啊,当时的孙权,借着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打下的基业,加上自己的能力,已经统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有极其强大的实力,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做谋臣,孔明投奔孙权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可是他却没有这么选择,而是选择以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辅助刘备这个所谓的“明主”怪不得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在得知孔明投奔刘备时感叹道: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惜哉!

其二,就是在刘备死后他自己的一个选择,话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大败回白帝城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找来孔明、李严等一干重臣托孤,并且叮嘱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已经体现出刘备希望孔明能成为成都之主的想法,虽然这可能是试探孔明的话语,但是,那是的孔明,只要他自己愿意,没人能阻挡他成为蜀汉之主,而且,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没几个人会不服,而他最终推上位的刘禅,则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愚忠,为了他所谓的信念就放弃了这么大好的时机,何其不智啊,试想一下,若是孔明真的能够自领益州牧,那么,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就不会受到如此多的掣肘,那么,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还真是个未知之数。惜哉!

其三,就是在其后的北伐过程中,他对路线的选择了,一向求稳的孔明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给魏延万余精兵,出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孔明则亲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于潼关会师。本来这是一条很好的计策,可是孔明却认为此计谋太过凶险而没有采纳,导致后来六出祁山无果,反而劳民伤财,让蜀国国力骤降,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孔明之所以不想用此奇谋,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可是,要知道,若是他能采纳这条计谋,那么很有可能就拿下了长安甚至席卷中原了,虽然会冒险,但是风险和利益是成正比的,之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剑阁不也是极其凶险,百死一生吗?可是,就是因为他敢于冒此奇险,才能一举打垮蜀军,建立不世奇功。孔明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霸气才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留下了五丈原陨落前的遗憾。

孔明,这个多智而近妖的智星,就是因为他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注定了他悲情的一生,惜哉!孔明!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下面要写的这个三国人物,可以说是后世学者争论最多的人了,没错,他就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从古到今,学者们对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的人认为他是英雄的化身,又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其实笔者认为,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不能否认他是一个英雄的事实。三国时期有名的相士许劭就曾经对曹操做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说他奸诈狡猾,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三国演义》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中官渡之战,曹操军队粮食吃紧了,这时袁绍手下的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还有一年,许攸要曹操重新说,曹操改口还有半年。这时许攸说“你是不是不想赢了,怎么不说实话”,曹操这才表示只剩下一个月了。曹操的狡猾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很生动。其二,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怕人行刺,告诉护卫说自己梦中杀人。之后曹操在睡觉时突然站起来,拔刀杀死为他盖被子的侍从,然后又躺下。过了一会儿,曹操起床,看到倒在床边的侍从装作很惊讶,还哭起来说这个侍从跟随他好多年,一直尽心尽力,所以要厚葬这个侍从。其人之奸诈,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笔者想说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乱世英雄给我留下印象。首先,他是一个十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

曹操,这个宦臣之后(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宦臣曹腾养子)。在那个年代原本是不会被人所尊重的,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尴尬而沉沦,而是不断发奋,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有为之人,希望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终于,他 的机会来了,黄巾之乱,给了他一个崛起的机会,也是凭借这个机会,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是就是因为在剿灭黄巾的平乱战争中表现突出,才一路青云直上官拜典军校尉,掌握了部分兵权。当然,在后来刺杀董卓失败后,他果断的逃回老家陈留,抓住了天下即将大乱的契机,借助家族在陈留的势力和夏侯氏的帮助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竖起“忠义”大旗发矫诏讨伐董卓,天下英雄云集响应,曹操也借此募集了大量兵士,同时也得到了数位猛将,为今后的霸业积蓄了实力。

其二,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曹操,虽然说有很多的性格缺陷,但是,他始终有一颗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心,借献宝刀之际刺杀董卓,是为了除去这个专权于朝廷的佞臣,颁布屯田令,是为了在保证不过于劳民伤财的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需,至于统一天下的志向和努力,是为了将百姓从战火连天乱世中解救出来,(虽然其中不乏他自己的私心在其中,但是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其三,他是一个很懂得治国的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群雄逐鹿,诸侯并起,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各个势力的君主更是更迭不断,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小霸王孙策,还是东吴大帝孙权,不论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有皇叔之名的刘备……单论治国才华,没有一个人能够出其左右,在那个时代,各个诸侯相互争夺地盘,只有曹操的势 力在逐步扩大,而且在他统治的地区,人民生活也是最稳定的。后来的三足鼎立时期,也是因为后方的稳定,和曹操的安排与治理,才让魏国成了当时势力最强的国家。治世之能臣,名副其实。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 篇6

《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红楼梦》——终于看完一半。 这样一部大书,不读两遍就敢妄加评论,显然会贻笑大方。用贾政的话来说,自是“管窥蠡测”,与宝玉不二了。 这里,权将这60回观后的直觉记录下来,待全部书读完后再作矫正与评判不迟。

60回读毕,人物已渐次出场,估计已有大半吧,虽然我所喜欢的尤氏姐妹等还没见踪影;

感情早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通病, 至少二百年前,十四、五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龄;

曹公最令我钦佩之处是他的触类旁通:比如建筑,比如衣饰,比如琴棋书画,比如农作与饮食。。。

面对宁、荣二府的.豪华与排场,估计和绅的恭王府也有所不及吧;

曹雪芹是用北京话写作的鼻祖,这点老舍不得不屈居次席了;

古人的生活质量的确不如现在,平均寿命要短的多,贾母七旬已是孤老,可卿早逝,李纨、薛姨妈守寡等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亲身经历,断也编不出此等故事,故曹先生儿时大约与宝玉相仿;

不知道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出着墨并不多,却是家喻户晓。何故?“黛玉葬花”亦如此。

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

古今中外,历经十载却未完成一部书的写作者,能有几人?想到还有20回就到了曹公绝笔之处,不免神伤;再有,那故事最后的结局会否是曹公的本愿?是否会应了开篇的谶语?。。。。。。

正是:

偷得浮生片刻闲,

魂牵情系大观园。

今阅《红楼》整半卷,

却叹曹公命已悬。

三国演义第6回的读后感怎么写 篇7

放眼望去,是不是只有曹操一人才是王者的代表呢?虽然他的疑心过重,但他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且善于观察。战后归来,绍迎接他时,他通过与绍的三两句话便知道绍终不成大器,遂引兵离去。这行为不是很果断吗?

再说孙坚得到玉玺后被人追赶,围困其中,性命堪忧。他又是否可以逃过这一劫呢?而他今后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矗

水浒传第12回读后感 篇8

如果说秦琼卖马的结局是因祸得福,不但得到了单雄信的资助而摆脱困境,还结识了一批江湖豪杰。而古典名着《水浒传》中的第12回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却没那么幸运。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训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杨志不该倾尽家资去行贿买官,结果落了个竹篮打水,反弄的自己中途难堪卖刀求生;

其二是杨志不该和那种下三滥的泼皮无赖过度较真。有道是 好汉不吃眼前亏 。遇到这种事既然官府都管不了,还不如一走了之,与这种不能称之为 人 的人纠缠,只能使自己吃亏。以自己英雄之躯抵一条无赖之命,委实是不值。

水浒传第23回读后感 篇9

这一回主要是说由于武松在景阳冈那边喝醉了酒,上景阳冈时,遇见一只老虎,不只是为什么,他便像是打醉拳一样,(只不过手里还有一条棍子)就拼命的与老虎决斗起来。最终“为民除害”将老虎给打死了。

虽然武松是喝了酒才打虎的,可是就算他喝了酒是最了才打的,起码他有勇气去跟老虎拼搏,最后才把老虎给打死的。所以厉害,先得要有勇气才行。记得有这么一回事,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公园玩,看到一名小男孩在划船时,不小心落入水中。那名小男孩刚好又不会游泳,怎么办,周围的大人开始议论起来。忽然,只见一名大人,脱了外套,就奋不顾身的往水里跳。经过一段时间,那名大人成功地把小男孩救了上来。最终,经过一番调查,才得知那位大人其实也不会游泳,是勇气盖了他力量。因此,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只要有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上一篇:文明伴我行优秀下一篇:让战争消失让世界和平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