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定(DOC)

2024-09-24

阜城县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定(DOC)(精选4篇)

阜城县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定(DOC) 篇1

第二章 审判管理机制改革

第一节 审判流程管理机制 《阜城县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管理机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强化审判管理,提高审判效率,确保司法公正,使我院的审判改革顺利进行,按照推行“大立案、精审判、强执行、重监督、保公正”审判运行机制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审判流程管理,是根据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案件的立案、排期、送达、开庭、结案、归档等环节进行组织、监督、协调的综合系统管理的总称。

第三条 全院就审判业务方面内设民事审判庭、刑事行政审判庭、立案庭,审判监督庭,案件评查处。立案庭内设接待排期处、调查送达处、书记员管理处。

案件审判流程由立案庭统一协调、管理,各审判庭(执行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作。

第二章

立案、排期

第四条 各类案件的起诉、申请执行由立案庭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予立案。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或者裁定不予受理。

第五条 立案庭审查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视审查结果确定是否报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对本院审委会决定再审、上级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发回重审的案件,由立案庭登记后3日内将原审案卷收集并移送审判监督庭。开庭时间、担任记录的书记员等问题由审判监督庭与接待排期处协商安排。第六条 对诉前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申请,以及立案以后案卷移送审判庭之前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申请,由立案庭作出裁定。

第七条

在第一次开庭之前,一方当事人申请对证据进行鉴定的,由立案庭庭长决定是否同意鉴定。不同意的,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同意的由立案庭派员鉴定;在第一次开庭后,一方当事人申请证据鉴定的,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审查决定,同意进行鉴定的交立案庭执行。

第八条

对 于刑事自诉案件,在立案阶段原告方申请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立案庭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初步审查申请人的证据是否充分,之后将所有材料交刑事审判庭负责 审理该案的合议庭合议,确需对被告人采取强身制措施的,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合议庭认为不符合采取强制措施条件的,做出驳回申请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九条 接待排期处在接到当事人递交的诉讼文书后7日内(检察院提起并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公诉案件为3日,刑事自诉案件为15日,执行案件为1日)予以审查完毕,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立案;

接待当事人口头起诉的,应当制作接待笔录,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立案; 接待排期处在立案后应及时填写审判流程登记表及各种卡片;

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所需的各种材料应在审查期限内收集齐备,在立案之日内确定该案适用的程序、开庭时间、地点、负责审理该案的合议庭组成人员、案件主审(主办)人、书记员,并于立案后1日内将所有案卷材料移送调查送达处调查送达。

符合立案条件的执行案件应于立案后一日内直接移送执行庭。

调查送达处在接到案卷后确认各种材料齐全、各种表格填写妥当后签字接收。第十条 接待排期处负责核算、收取当事人应预交诉讼费用,负责指导当事人办理缓、减、免诉讼费的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接待排期处应当在下列期间范围内排定开庭日期:

(一)确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开庭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立案后15日至20日内;

(二)确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开庭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立案后30日至45日内;

(三)刑事公诉案件的开庭时间,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开庭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立案后12日至16日内;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开庭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立案后15日内。刑事自诉案件的开庭时间,同前项(二)规定,但需进行伤情鉴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 庭审过程中,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认为需要再次开庭的,应立即将理由书面告知立案庭,并就再次开庭的时间提出建议,与立案庭协商确定再次开庭的时间,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将再次开庭时间当庭告知当事人。

第十三条 再次开庭的排期:(一)因案件确需法院调查取证,庭审不能按时结束,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庭或者当事人提出新证据的,一般在10日内安排再次开庭时间;

(二)因当事人提出反诉或者案件需追加当事人的,一般在20日内安排再次开庭时间;(三)因案件需要鉴定、评估、审计或者中止审理的,合议庭在收到鉴定、评估、审计等结论或者恢复审理后书面商同立案庭确定再次开庭时间,再次开庭时间一般应排定在收到鉴定、评估、审计等结论或者恢复审理后的15日内;

(四)其他因特殊情况需要再次开庭审理的,由审判长或审判员协商接待排期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开庭时间。第十四条 立案庭主持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初步审查案件争议焦点,有无管辖异议,决定是否进行庭前调查取证,是否具备开庭条件。庭前调查取证的范围,仅限于当事人的申请及立案庭认为需要调查的证据。

第十五条 排期调查处在接到各审判庭提出的重新安排审理期限的书面请求后,应积极协作,及时安排新的开庭审理时间。

第十六条 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等案件,由排期处与审判长协商确定开庭的时间,不受上述排期时间的限制。

第十七条 对立案庭作出的裁定的上诉材料,由接待排期处直接安排书记员办理案件移送手续。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由刑事行政庭负责审查,接待排期处在接到案卷材料确认齐全后办理立案手续,确定记录该案的书记员直接移送刑事行政庭。

第三章 调查、送达

第十九条

调查送达处应于接收案件的当天内安排记录该案的书记员送达。对于需要调查的案件,应于拟定的开庭时间5日前调查完毕。

调查送达处在接到当事人递交的其它法律文书后,应当即将该法律文书转交给记录该案的书记员,按本规定的有关时限送达对方当事人。

第二十条 案件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出庭通知、开庭传票以及合议庭成员通知等应按法律规定的方式予以送达。

第二十一条 书记员在接到送达任务后应及时准确填写送达回证及各种法律文书,通报书记员处负责人协助安排车辆,并将所填写的法律文书交书记员处负责人或审判员审核。

第二十二条 书记员必须在下列时限内将各类诉讼文书送达当事人:

1、诉状副本、开庭传票、出庭通知书等为接到送达材料后的4日;

2、答辩状副本、上诉状副本为5日;

3、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副本为2日;

以上各时限要求以不影响案件审理、不违反法律规定为限。以本条送达的法律文书送达回证应在本条规定 三天前公告当事人名称、案由、开庭时间、地点。第二十五条 书记员应及时完成审判员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六条 调查处在调查完毕后,普通程序案件在拟定的开庭时间5天前、简易程序案件在拟定的开庭时间2天前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该案的主审人或主办人。

第四章 开庭审理

第二十七条 审判员在接到案卷后应认真核查,确认材料齐全后签字接收。第二十八条 独任审判员接到案件后认真审查案卷诉讼材料,审查有无不符合立案规定,确定当事人争议事实,整理庭审提纲,按期开庭。

第二十九条 独任审判员接到案件后对立案庭确定的程序有不同意见时,应先按简易程序开庭审理,审理后认为需要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报该庭庭长批准。变更后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和开庭时间,由该庭庭长和立案庭庭长交换意见后确定。

第三十条 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主审人接到案件后应认真审查卷内诉讼材料,审查有不符合立案程序的规定,确定案件争议焦点和事实,拟定庭审提纲,告知其他合议庭成员开庭的时间,并于拟定的开庭时间前三日内召开准备庭,就案件审查出的问题等事项交换意见,商定案件审理方案。第三十一条 合议庭召开准备庭,主办人应提前4小时通知立案庭安排书记员记录。

第三十二条 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其他合议庭组成人员因故不能按期参加庭审的(含主审人在内),应及时向审判长说明事由,由审判长向主管院长说明情况,由主管院更换人员;审判长因故不能按期参加庭审的,也应及时向主管院长说明事由,由主管院长另行指派审判长。

第三十三条 主审人更换的,应及时将更换后的情况书面告知立案庭。第三十四条 定期宣判的案件,应当庭送达法律文书;当庭宣判的案件、当庭调解的案件以及当庭撤诉的案件,审判人员应当庭告知当事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时间。当事人未按时前来领取法律文书的,由负责记录该案的书记员送达。

第三十五条 案件移送审判庭后当事人提出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应严格审查,认为申请理由符合法律规定的,按照法律规定及时做出裁定,交立案庭负责执行。

第三十六条 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对立案庭排定的开庭日期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开庭的,经庭长批准后书面商同立案庭庭长,并提供新的排期时间书面建议,由立案庭排期处重新排期。

第三十七条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再次排期开庭的,由主审(主办)人书面向立案庭庭长提出理由和拟定再次开庭时间建议,由接待排期处重新安排开庭时间;

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2、庭审中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有关证据,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认为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3、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4、当事人提出反诉或者案件需要追加当事人的;

5、案件需要重新鉴定、勘验、评估、审计或者其他法定事由而应中止审理的;

6、当事人有其他正当理由申请延期审理的;

第三十八条 合议庭或审判员认为需要调查的应拟定书面调查提纲,交调查处调查。单一案件的调查以一次为限,特殊案件除外。

第三十九条 各类案件应当在法定审限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结案的,审判长应当写出书面申请延期报告,说明理由,并提出结案日期,报院长审批,送立案庭备案。排期处根据延期报告提出的结案日期再次确定结案时间。

第四十条 开庭时需要法警值庭、提押被告人,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案件需法警协助的案件,由主审(主办)人通知法警大队,法警大队应及时安排警力。

第四十一条 合议庭认为需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应当在合议庭评议后五日内写出审理报告,并报请院长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对院长同意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审判委员会应当在七日内讨论决定。

第四十二条 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无论是开庭审理或宣判、一律要在审判法庭进行,并穿着审判服套装,仪容整洁,用语文明、规范。

第四十三条 裁判文书送达最后一名当事人的日期为结案日期。当庭宣判的当庭宣判日期为结案日期。

第四十四条 刑事行政庭在接到行政强制执行审查案件后,应于五日内做出准予执行或不准予执行的裁定书,交调查送达处送达。

第五章

法律文书制作

第四十五条当庭宣判的案件,刑事案件应当在5日内,其他案件应在10日内向当事人送达裁判文书。第四十六条 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当庭调解的,审判员应在1日内制作调解书;不能调解结案的,一般应当当庭宣判,审判员应在庭审结束后1日内制作出判决书;当庭不能宣判的,一般应在5日内制作出裁判文书,并与立案庭商定宣判时间;需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按本规定第二十九条办理。

依本条制作的裁判文书,庭长、院长(主管院长)在1日内核稿、签发。第四十七条 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庭调解的,主审人应在1日内制作出调解书;当庭宣判的,主审人应在1日内制作出判决书;,当庭不能宣判的,合议庭应在庭审结束后3日内做出决议,主审人应在3日内制作出判决书(需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除外);

依本条制作的裁判文书,庭长在1日内核稿,院长(主管院长)在1日内签发。

第四十八条 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案件承办人应当在审判委员会作出讨论决定之日起3日内制作出裁判文书,庭长应当在接到裁判文书后2日内核稿并安排在五日内宣判,院长(主管院长)在2日内签发。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撤诉的,主审人应在1日内制作出裁定书,庭长、院长(主管院长)在1日内核稿、签发。

第五十条 书记员在接到打印任务后,必须按下列时间要求完成打印任务:

1、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为一日;

2、其它法律文书按审判员的要求办理。第六章

案卷装订、案件送审及案卷移送

第五十一条 案件审结后十日内负责该案的主审人、主办人应将案卷材料进行审查,确认齐全后,于结案后十日内将案卷交记录该案的书记员装订卷宗。第五十二条 各书记员应按下列时间要求将本人记录的案件装订成册,并交审判监督庭审查:

上诉案件,应在审判员移送案卷后3日内完成,第4日内完成案卷移送工作; 非上诉案件,应在审判员移送案卷后10日内完成装订卷宗工作并送审判监督庭审查。

第五十三条 审判监督庭在接到案卷后,对于装订不合格的案卷应立即退回书记员重新装订,其余案卷应于30日内审查完毕,并将案卷退回书记员。

第五十四条 经审查合格案卷,书记员应于2日内交档案室,对于不合格案件应立即交该案主审人(主办人)。主审人接到案卷后应向主管院长报告情况并听候处理。

第七章 督查

第五十五条 在本规定所确定的立案、排期、审理、送达、案卷送审等各阶段,各经办人员应及时将完成情况信息输入电脑。

合议庭(执行局)应当及时填写案件审理的进度和超期原因,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

立案庭应当每月将排期案件审理(执行)及超审限案件情况列表报送院领导,并通报给各部门。

计算机所记载的信息将作为院目标管理考核各庭工作完成情况的依据。第五十六条 立案庭负责案件审理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审判庭(执行局)未按本规定执行的,应及时发出督办函,必要时报庭所属的分管院长处理。

第五十七条 合议庭应服从立案庭在审理流程管理中的安排,对本规程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第八章

其他事项的处理 第五十八条 统计报卡工作由立案庭安排专人负责办理,各书记员应就自己所记录的当月已结案件按统计员的要求将结案卡片报送统计员。

第五十九条 以下几种诉讼费情况的处理:

1.、起诉时诉讼请求不明确或争议的财产数额不具体,经过庭审后明确的,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根据明确后的情况确定诉讼费。庭审结束前明确的,需补交的当庭责令补交;庭审结束后明确的,在裁判文书上判令补交。

2、庭审中原告增加诉讼请求的,追加增加部分的诉讼费,减少诉讼请求的,按减少部分核减诉讼费;变更诉讼请求的,按自动放弃诉讼请求处理。

3、庭审中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出诉讼请求的比照原告按照收费标准限期交纳诉讼费。

4、一方当事人有举证责任而举证不能,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费用由申请方承担;双方都申请的,费用共同承担。

第六十条 本规定所规定的日期按法律规定均从次日起算,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届满的日期。但以法律规定的审限为限。

第六十一条 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部门领导之间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院长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从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通过后,以前本院与本规定不一致的规定一律废止,以本规定为准。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阜城县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定(DOC) 篇2

审判流程节点时限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强化审判管理,提高审判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审判流程节点时限管理,是根据案件审理程序,对案件的立案审查、移交、排期、审判、签发、评查、归档等环节进行科学、规范、有序的系统化管理。

第三条 审判流程节点时限管理由审管办根据各类案件在审判流程的不同环节,对审查立案、庭前准备、开庭审理、评查归档等不同审理阶段进行专门管理和跟踪监督。各审判庭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运作。

第二章 立 案

第四条 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立案庭应当在以下期间内作出处理:

(一)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民事案件,应当在接到起诉状的当日作出决定并立案;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行政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应当在接到起诉的3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立案;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各类案件,除起诉人自动撤诉外,应当在接到起诉状的5日内作出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定;

(二)执行案件应当在接到申请的当日予以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并在立案之日起3日内移送执行庭;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三)再审案件应当在接到再审申请后的15日内进行审查并提出是否立案的建议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并在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后三日内将卷宗移送审监庭。

第五条 立案庭应在决定立案当日将立案材料移送各庭局并登记上网(西鲍、安丰、戴南庭除外)。

第三章

审理

第六条 各庭局接到立案庭移送的案件后,承办法官应在3日内确定审判庭、适用程序、案件主审人及合议庭组成人员,排定开庭日期、法庭。

第七条 关于排期时限的规定:

(一)刑事公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的在立案后的25日内为开庭期间;适用简易程序的,在立案后10日内为开庭期间。刑事自诉案件且被告人被羁押的,普通程序在羁押之次日起25日内为开庭期间,简易程序在羁押之次日起10日内为开庭期间;被告人未被羁押的,普通程序自立案后45日内为开庭期间,简易程序自立案后20日内为开庭期间。

(二)民商事案件,简易程序在立案后的25日内为开庭期间,普通程序一般在45日内为开庭期间。当事人下落不明的在答辩期届满的次日为开庭时间。遇节假日顺延。

(三)行政案件在立案后的45日内为开庭期间。

(四)发回重审、提起再审、指令再审、抗诉的案件在立案后,按上述各类案件的普通程序的期限开庭审理。

第八条 公开审理的案件,由负责该案的书记员将当事人名称、案由、开庭时间、地点等内容,在开庭的3日前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并在院电子屏幕予以公告。

第九条 合议庭在庭审后,须再次开庭的,由审判长确定开庭日期,也可以由合议庭宣布再次开庭时间。

第九条 再次排期开庭时间安排

(一)因案件确需法院调查取证,庭审不能结束,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庭或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的,一般在15日内再次排期开庭;

(二)因当事人提出反诉或案件需追加当事人的,一般在30日内再次排期开庭;

(三)因案件需鉴定、审计或中止审理的,一般在收到鉴定、审计结论或恢复审理后的7日内再次排期开庭;

(四)其他需要再次开庭审理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开庭时间。第十条 审判庭开庭时,需要法警值庭的,审判庭应在3日前通知法警大队,由法警大队安排法警值庭。

第四章 结 案

第十一条 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案件,裁判文书一般在庭审结束后的7日内完成并提交签发人签发。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合议庭评议一般在庭审结束后5日内进行。裁判文书应在合议庭作出评议后的5日内制作完毕并提交签发人签发。需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应在确定之日报分管院长安排上审判委员会,并在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的5日内并提交签发人签发。

第十二条 一、二、再审案件须经合议庭合议,审委会讨论的,承办人应在合议后或审委会讨论决定后次日起3日内将草拟的法律文书送有关签发人;法律文书签发人从收到卷宗材料次日起应在3日内审核签发;需报请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审委会应及时讨论,讨论的时间从院长决定提请之次日起一般不应超过15日。

第十三条 经签发人签发的案件一般应在签发当日制作法律文书结案并送达,邮寄送达的一般在当日邮寄,因客观条件所限的,不应超过3日。

第十四条 当庭宣判的案件,刑事案件应当在5日内,其他案件应在10日内向最后一名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之日立即送达法律文书。

第十五条 因特殊情况不能结案的,主办人应写出书面申请延期报告,说明理由,并提出拟结案日期,经分管院长审核报院长批准,送审管办备案。

第十六条 案件审结后,各审判庭应如实填写审判流程管理信息表于每月20日前报审管办。审管办应将每月审结情况及超审限情况向各院长及审判庭通报。

第五章 案件评查与归档

第十七条 案件审结后,对所有生效的案件,书记员应在生效后30日内装订成册,经审判人员审核签字送审管办评查后归档。对于上诉案件应在上诉期届满之次日将案卷装订后移送立案庭,立案庭应当即登记后及时将案件报送中级法院。

第十八条

审判庭应在每月五号前将案件卷宗装订完毕送审管办参加评查。审判监督庭应在收到案卷后一个月内评查完毕,并按季度通报评查情况。

第十九条

需要补正的案件卷宗,由审判监督庭责成相关庭室限期补正。审判庭应在案件评查完毕后3日内将卷宗归档。

第六章

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的日期按法律规定均从次日起算,节假日顺延。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阜城县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定(DOC) 篇3

(2002年11月18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我院执行工作的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和执法水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执行案件流程管理以司法公正和效率为原则,强调依法执行、规范执行、文明执行。根据执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需要,对申请执行人强制执行申请的审查、执行申请权登记、执行案件分流、执行财产查证、强制执行、执行异议裁判与执行监督、结案等不同执行阶段进行跟踪管理。

第三条 执行案件的流程管理采用新的工作机制。设置执行申请权登记制度和强制执行财产查证程序,并将执行权分离为执行调查权、执行处分权、执行裁判权。对申请执行人强制执行申请的审查、执行申请权的登记和执行案件的分流由立案庭负责。对被执行财产的调查权、对被执行财产的处分权与执行实施权、对执行异议的裁判权分别由执行局内设的不同部门行使。建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执行工作机制,确保执行工作公开、公正、及时、高效地进行。

第四条 执行程序中重大事项的办理实行合议庭讨论决定的制度。执行中合议庭讨论的事项为:

(一)仲裁裁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的审查;

(二)案外人执行异议的审查;

(三)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

(四)执行担保的审查及暂缓执行的期限;

(五)多名债权人参与分配的方案;

(六)评估、审计和变卖、拍卖被执行人财产;

(七)重大执行活动的方案及应急预案;

(八)执行和解的审查;

(九)裁定案件中止执行或者终结执行;

(十)对妨害执行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

(十一)在执行终结前,解除财产保全的裁定;

(十二)对本级法院执行监督案件的审理、对下级法院执行监督案件的审理,对下级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提出监督意见;

(十三)其他需要讨论的重大事项。

第二节 执行机构及主要职责

第五条 执行局是人民法院专门负责执行工作的职能部门。执行局的职责是:

(一)负责办理立案庭受理的执行案件财产的查证,强制执行立案庭受理的各类强制执行案件、刑事审判庭移送的附加财产刑案件、行政审判庭移送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和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案件;

(二)审理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案件,不服下级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而提出的复议案件,不服下级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所作裁定而提出复议的案件,审理执行案件的案外人异议;

(三)根据立案庭、其他业务庭审判长签发的执行令,执行财产保全及先予执行裁定。接受外地法院执行机构委托调查和送达;

(四)负责全市法院委托(移送)执行案件的管理,协助外地法院来深执行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统一协调下级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与外地法院之间发生的冲突;

(五)依法监督和指导全市各基层法院的执行工作。

第六条 执行局内设执行一处、执行二处和综合处。

执行一处负责对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执行案件执行财产的查证与控制;对全院各业务庭移送的财产保全案件、先予执行案件的执行;办理外地法院执行机构委托调查和送达事项。

执行二处负责对经执行一处查证控制的执行财产的变现处分;对立案庭移送的非金钱给付内容的执行案件强制执行;协助外地法院来深强制执行案件。

综合处负责执行局的综合管理、对执行案件的流程管理、司法统计及案件流转;负责审理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案外人异议案件和执行监督案件;负责审理不服下级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而提出的复议案件,不服下级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所作裁定而提出复议的案件;负责监督、指导下级法院的执行工作和执行争议的协调。

第二章 执行申请权登记与强制执行立案

第七条 执行申请权的登记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受理程序,申请执行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应当首先进行执行申请权登记。

立案庭根据本院《执行申请权登记规定(试行)》、《立案工作规程》,对于申请执行人提出的强制执行申请进行审查和处理。

第八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交执行依据。

立案庭应依法就申请执行案件的执行依据、申请执行期限等立案条件进行审查。对于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由立案庭受理并予以执行申请权登记。

立案庭应在立案审批表上注明申请执行人及被执行人的联系人、联系地址及联系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如有财产保全、缺席判决等特殊情形的必须给予注明。

在立案期间,申请执行人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应由立案庭作出裁定,并立即移送执行一处执行。

第九条 《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是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执行人强制执行请求、记载法院强制执行经过和结果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立案受理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结果在《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上加以记载。对于明知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直接申请登记的申请执行人、经法院查证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或经执行债权没有全部实现的申请执行人,在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须持《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申请法院查证控制财产强制执行,法院不再进行申请时效的审查。

《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在执行程序中交法院妥善随案保管;在每次执结时,由主办执行法官在相应栏目作出记载后,交还申请执行人保管;在生效法律文书完全执结时,由法院收回归档。

第十条 立案庭对于申请执行人提出的强制执行请求予以执行申请权登记后,应当按以下规定对案件进行分流和处理:

(一)对于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申请执行人因找不到被执行人、明知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财产而自愿申请登记的,迳行登记,发给《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

(二)对于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线索或要求法院查证被执行人财产的,应当在登记后编制查证案号,将案件移送执行一处,进入执行财产查证程序;

(三)对于一份生效的法律文书既有金钱给付内容又有履行行为等非金钱给付内容的,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或请求人民法院调查财产的,对于金钱给付内容的部分应当在登记后编制查证案号,移送执行一处进行查证;对于履行行为部分应当在登记后编制执行案号,移送执行二处强制执行;

(四)对于履行行为或交付特定物的生效法律文书,应当在登记后编制执行案号,移送执行二处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 立案庭应当在执行财产查证或强制执行立案后按规定排定执行合议庭和主办执行法官,并向申请执行人发出《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受理案件通知书和申请执行人须知。

立案庭应当在排定执行合议庭和主办执行法官后2日内将案卷移送执行局综合处。执行局综合处应当在1日内办理登记并移送给主办执行法官。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执行申请权的登记,不收取费用。对执行查证案件、强制执行金钱给付内容的案件,不预收执行费;在对执行财产处分变现后,由负责变现的主办执行法官以实际执行变现的数额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计算并收取执行费。在查证程序中的评估、审计、鉴定等实际支出的费用,应当由申请执行人预交。

对履行行为或交付特定物的执行,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预收执行费。

第三章 执行财产查证

第十三条 查证是对于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法律文书强制执行前的准备程序。查证的任务是快速、准确地调查和控制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

被执行人有义务按期、如实向法院申报财产。

申请执行人有义务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财产或财产线索,有权利请求法院核查被执行人财产。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查证和控制。

第十四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法律文书,应当凭据《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经人民法院查证程序查实并控制了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的,方可进入执行财产处分程序。

对于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案件,执行局在收到外地法院委托后,应当在登记后1日内移送立案庭,由立案庭编制查证案号,进入执行财产查证程序。对经查证有可供执行财产的,立案庭根据执行局的查证报告编制执行案号进入执行财产处分程序;对于经查证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由执行局将查证报告连同原委托案件卷宗一并退回委托法院,由委托法院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作出处理。

第十五条 执行财产的查证和控制由执行一处负责。

查证采取调查核实、听证等方法进行。具体操作按照本院《执行申请权登记规定(试行)》、《执行听证程序(试行)》、《调查和控制被执行人财产细则(试行)》的规定办理。

查证财产一般应当在30日内完成,审计、评估、案外人异议审查的期间不在此列。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查证的,可以具理由报处长批准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90日。

第十六条 立案庭受理申请执行人对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申请,应当填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移送查证表》,并按“执一查”字编制案号,排定查证合议庭及主办执行法官,在按规定完成有关送达事项后将案件移送执行局综合处。

第十七条 对申请执行人提出财产保全申请或搜查申请的,立案庭应当编制案号后立即将案件移送执行局依法处理。情况紧急的,可以由立案庭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移送执行局立即执行。

第十八条 综合处接到立案庭移交的查证案件应当登记并在1日内移交执行一处主办执行法官。由执行一处主办执行法官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令、被执行人须知和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表。

第十九条 查证期间,被执行人自觉履行全部义务的,执行一处主办执行法官在报处长审批同意后,向立案庭办理相关手续并按执行结案处理。

在执行查证阶段冻结、扣划了被执行人银行存款的,在查明申请执行人在本院其他执行案件中确实没有债务时,经申请执行人申请并报处长审批同意,可以由执行一处向立案庭办理相关手续,立案庭按“执一字”编制执行案号,将案件分配给原合议庭和主办执行法官办理。主办执行法官收取执行费直接结案。

对于按前款规定直接结案或先予执行的,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将相关案号和执行金额记载在《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的相应栏目,并就执行金额计算收取执行费,执行费应当在执行款中直接扣收。

第二十条 在查证期间,当事人双方达成执行和解的,经当事人同意,可以终结查证程序。在被执行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按本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查证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议庭应当安排听证:

(一)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财产申报不实,要求法院举行听证的;

(二)经法院查证认为申请执行人提供的财产或财产线索不确实而申请执行人对法院的查证结论有异议的;

(三)拟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的;

(四)被执行人具证据对执行措施提出异议的;

(五)其他合议庭认为应当举行听证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 主办执行法官根据排定的听证日期进行听证。听证的程序和规范用语按照本院《执行听证程序(试行)》、《执行听证程序和规范用语》实行。

第二十三条 申请执行人经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

被执行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听证。

被执行人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接受财产调查的,合议庭可报院长批准对其进行拘传。第二十四条 对不按期、不如实申报或作虚假申报财产的被执行人,对故意躲藏、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合议庭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就申请执行人提供的可供执行财产或财产线索及时核查并采取控制措施。

第二十六条 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严格掌握法律条件,遵守法定程序。

第二十七条 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在送达法律文书时告知其可以提出异议,并于2日内提供书面材料和证据。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合议庭应当进行审查。异议理由成立的,应当立即裁定解除强制措施;理由不成立的,应书面通知驳回。

第二十八条 被执行人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主办执行法官可依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

第五章 的规定,移送综合处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第三十条 查证程序中如需向工商、税务、房地产管理、车辆管理等部门调取相关登记资料的,可由主办执行法官调取或向申请执行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签发调查令和委托调查书,由其调取。主办执行法官对申请执行人或其委托代理人调取的资料应当审核。

第三十一条 主办执行法官每次进行的财产调查都应做好调查记录并及时录入电脑。

第五章 的规定移送综合处审查处理

第四章 强制执行 第一节 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 对于经过执行财产查证程序查实并控制的执行财产由执行二处负责处分。对于履行行为或交付特定物的生效法律文书由执行二处负责执行。

第三十五条 立案庭立案后按规定将执行案件移送执行局综合处,综合处应当在接收案卷1日内进行登记并按照立案庭的指定将案件移交给执行二处主办执行法官。

第三十六条 主办执行法官收到综合处移送的执行案件后,应当及时采取执行措施,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执结案件。

对于履行行为或交付特定物的案件,执行期限为90日;对于处分执行财产的执行期限为60日,拍卖、案外人异议审查的期间除外。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可以具理由报处长批准延长,但执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主办执行法官应当根据案件的进展,及时将执行财产的处分情况和执行情况录入电脑。

第三十七条 对于履行行为或交付特定物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主办执行法官应在接收案件后7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令》和《被执行人须知》,告知被执行人法院已受理强制执行申请,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限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第三十八条 主办执行法官应依法通过对财产的拍卖、变卖、以物抵债或其他方式对控制财产进行处分。

对执行财产的变现和处分按照本院《执行案件处分财产细则(试行)》进行。

对执行款的收取和支付按照本院《执行款管理规定(试行)》执行。第三十九条 对财产的评估、拍卖必须按照《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本院《评估、拍卖委托工作细则》、《委托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拍卖土地、房产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进行。

第四十条 合议庭应对财产拍卖和财产变现及处分方式进行合议并报处长审批。第四十一条 执行金钱给付的案件,经对被执行人财产作出处分后,应当按照实际清偿的债务数额结案,并按实际清偿债务的数额结算收取执行费。

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在结案裁定或结案通知书中对执行财产的收支情况予以说明。

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在执结案件时,将本次执行结果记载在《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的相应栏目。对于生效法律文书执结或终结执行的,将《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正本)》收回归入档案卷宗;对于生效法律文书尚未执结的,将《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退还给申请执行人。

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在完成前述工作后,将执行案件材料交跟案书记员装订归档。

第五章之规定,移送综合处审查处理。

第二节 委托执行和受托执行

第四十三条 委托外地法院执行、接受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手续由综合处负责办理。第四十四条 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财产在外地的,可以委托当地法院代为执行。第四十五条 主办执行法官接到综合处移送的案件后,认为需要委托执行的,应当在接受案件后3日内向综合处提出并将卷宗退回综合处。

基层法院需要委托外地法院执行的,统一由中院执行局综合处负责办理。

综合处设专人在立案后的一个月内办妥委托执行手续。

第三章、第五章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 执行异议的审理与裁决

第一节 异议的受理

第四十八条 案外人异议审查采取原执行合议庭回避制度。由综合处的审判人员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案外人异议的审查处理期间为综合处接收案外人异议案卷之日起90日,需要审计、评估、鉴定的,审计、评估、鉴定的期间除外。

第四十九条 在案件的查证或强制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并提出异议的,主办执行法官应将异议受理审查程序及举证义务书面告知案外人,要求其在7天内以书面形式提出《执行异议书》,并同时提交支持其异议理由的证据材料。

主办执行法官收到案外人提交的《执行异议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后3日内填写《案外人执行异议移送审批表》,经处长批准后连同装订完成、编具页码的争议标的执行卷宗移送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

立案庭在收到主办执行法官移交的前款规定的材料3日内,以“执三审字”编制案号,排定承办法官、合议庭、听证日期和听证法庭,并进行电子公告。

对于案外人直接向立案庭提交《执行异议书》的,立案庭应当将该《执行异议书》移送主办执行法官按前款规定办理。

第五十条 异议受理及审查期间,执行合议庭可以对异议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保全措施,但不得进行处分。正在实施的处分措施应当中止。

第二节 异议的审查

第五十二条 案外人异议的审查采用听证会形式。听证会由审判长主持,应当制作听证记录。

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承认案外人的异议主张,不提出抗辩的,可以不举行听证。

第五十三条 案件主办法官应当在收到异议案件后7日内向案外异议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发出举证通知、证据交换通知和听证会通知,并向案外异议人以外的当事人送达异议书副本。

第三节 异议的处理

第五十五条 主办法官应当在听证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案件提交合议庭评议,审判长应当在审判员提出合议请求5个工作日内安排合议。合议庭应当在听证会后30日内对案外人异议理由是否成立作出处理决定。

合议案外人异议案件应当通知主办执行法官列席。

第五十六条 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裁定驳回其异议并向各方当事人送达裁定书。裁定驳回异议的,对争议执行标的物继续执行。

第五十七条 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执行标的物是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特定物,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理由成立的,应报经分管院长批准,将有关材料移交本院有关业务庭进行处理。

第五十八条 执行标的物不属生效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特定物,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理由成立的,报经主管院长批准,解除对该财产的控制措施。

第六章 结案

第一节 执行的期限与结案方式

第六十条 执行案件应在立案后六个月内执行结案。

对于经过查证程序的执行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执行结案。

执行期限的计算自执行案件受理通知书送达之日起至执行案件移送书记员归档之日止。不应计入执行期限的期间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办理。

第六十一条 执行案件如遇特殊情况需延长执行期限的,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填写《申请延长执行期限审批表》,由分管院长授权处长审批同意。

延长执行期限一般不应超过三个月,仍须继续延长的,需经分管院长审批同意并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备案。

第六十二条 执行案件结案后,主办执行法官应制作《结案通知书》,送达各方当事人。对于经过执行申请权登记后分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应当将本次执行金额和结果在申请执行人的《执行申请权登记凭证》中“记载事项”的相应栏目和案号项下加以记载。

执行结案后,主办执行法官应当填写《执行案件结案审批表》和结案卡,经处长批准后交综合处登记备案。并将执行案件材料移交书记员,由书记员按规定完成归档。

第六十三条 执行案件可以以下列方式结案:

(一)不予执行;

(二)自动履行;

(三)和解执行;

(四)中止执行;

(五)终结执行;

(六)强制执行;

(七)其他。

第二节 暂缓执行与中止、终结执行

第六十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案件可以暂缓执行: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期限;

(二)在受托执行案件时遇到需要中止、终结执行的情况或案外人异议,需要委托法院处理的;

(三)上级法院因执行监督书面通知暂缓执行的;

(四)上级法院或本级法院因复查申诉案件书面通知暂缓执行的;

(五)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需要暂缓执行的情形。

第六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案件可以中止执行:

(一)申请执行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延期执行应当由申请执行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写明要求延期执行的事实和理由。

(二)案外人对生效法律文书中确定的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且该执行标的为判决书确定的特定物的;

(三)作为申请执行人的公民死亡,从执行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尚未明确继承人继承权利的;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的,应对其遗产继续执行。

(四)当事人一方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从执行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被执行人的财产暂时不能处分的;

(六)人民法院已受理被执行人破产案件的;

(七)案件执行必须待另案审理完毕或执行完毕后方具备执行条件,且该过程超过六个月执行期限的;

(八)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由审判监督庭作出中止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裁定的;

(九)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并已由人民法院受理的;

(十)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被执行人申辩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要求裁定不予执行,并提供了财产担保的;

(十一)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内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被执行人申辩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情形,要求裁定不予执行,并提供了财产担保的。

第六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终结执行:

(一)申请执行人书面要求撤销对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申请或明确表示愿意放弃对被执行人剩余债权追索的;

(二)被执行人已被人民法院宣告破产的;

(三)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有权机构撤销的。

第六十八条 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主办执行法官应提前告知申请执行人,并听取申请执行人的意见。

申请执行人表示同意的,案件可予中止、终结执行;申请执行人不同意的,合议庭可以依法裁定中止、终结执行。

第六十九条 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均须经合议庭讨论决定,并报处长审批。第七十条 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应当制作裁定书,裁定书应写明执行过程,中止、终结执行的理由和适用的法律,并及时送达案件当事人。

第七十一条 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主办执行法官应填写《执行案件结案审批表》,写明中止、终结的理由、证据和法律依据。如有民事裁定书难以表述的内部情况,必须用附页加以说明。

第三节 和解的条件、程序和恢复执行

第七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之间可以和解:

(一)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且已全部履行完毕;

(二)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虽未全部履行完毕,但有下列情形之一:

1、开具并交付远期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的;

阜城县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定(DOC) 篇4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涉老民事审判庭(以下简称:老年庭)作为专门审理一方当事人为六十周岁以上普通民事案件的专项业务庭,自1994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司法护老”理念,在审判实践中努力探索办案新路,积极探究老年当事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做好涉老民事案件的审判与调解工作,注重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年庭的社会作用,开创老年审判工作新局面。现对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静安法院老年庭的民事案件审判情况通报如下。

一、涉老民事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涉老民事案件审理情况

2015年1月1日到2017年9月30日,老年庭受理的涉老民事案件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5年老年庭收案941件,结案746件,同期结案率79.3%;2016年收案1063件,结案988件,同期结案率92.9%。2017年,截至9月30日,老年庭已收案1004件,结案1044件,同期结案率104.0%。从结案方式来看,2015年老年庭判决229件,占30.7%;调解144件,占19.3%;撤诉(含特别程序撤回申请)273件,占36.6%;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19件,占2.5%;其他结案方式81件,占10.9%(其中裁定保全69件,确认人民调解协议11件,终结1件)。涉老民事案件调撤率达到55.9%。

2016年老年庭判决429件,占43.4%;调解168件,占17.0%;撤诉(含特别程序撤回申请)297件,占30.1%;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24件,占2.4%;其他结案方式70件,占7.1%(其中裁定保全49件,终结3件,裁定驳回起诉18件)。涉老民事案件调撤率达到47.1%。

2017年,截至9月30日,老年庭判决410件,占39.3%;调解220件,占21.1%;撤诉(含特别程序撤回申请)370件,占35.4%;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14件,占1.3%;其他结案方式30件,占2.9%(其中裁定驳回起诉22件,罚款决定5件,与本院其他案件并案审理3件)。涉老民事案件调撤率达到56.5%。

(二)老年人涉讼情况

从老年人的诉讼地位来看,在2015年-2017年9月期间所结的2778件案件中,老年人仅作为原告参加诉讼的为1092件,占39.3%;老年人仅作为被告参加诉讼的为993件,占35.7%;老年人仅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为2件,占0.1%;涉案双方均有老年人的案件为691件,占24.9%。

从当事人年龄层次来看,低龄老人参与诉讼比例较高。2015年-2017年9月期间所结的2778件涉老民事案件中,涉及60-69岁老年人的案件为1863件,占67.0%;涉及70-79岁老年人的案件为618件,占22.2%;涉及80岁以上老年人的案件为297件,占10.7%;其中最高龄当事人为98岁。1 在一案涉多名老年人的情况下,统计的年龄为该案所有老年人的平均年龄。

二、涉老民事审判的特点和难点

(一)四大案件类型呈“三升一降”的分布特点

从案件特点来看,四大类案件呈“三升一降”的分布特点。2016年度老年庭受理涉老案件共计1063件,其中权属、侵权类纠纷399件(2015年同期275件),合同类纠纷420件(2015年同期398件),婚姻家庭继承类纠纷207件(2015年同期147件),特别程序37件(2015年同期121件)。其中,权属、侵权类纠纷占据全部案件的37.5%,合同类纠纷占据全部案件的39.5%。与2015年同期相比,权属、侵权类纠纷,婚姻家庭、继承类纠纷以及合同类纠纷的收案数量均有所上升。

2017年,截至9月30日,老年庭受理的1004件涉老案件中,权属、侵权类纠纷239件,合同类纠纷581件,婚姻家庭继承类纠纷174件,特别程序10件。

(二)家庭和邻里矛盾引发纠纷占比大

2015-2017年9月期间,老年庭受理的涉老案件中,除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电信服务合同纠纷外,收案数量前五位分别为民间借贷纠纷、继承纠纷、分家析产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离婚纠纷。

其中,分家析产纠纷、继承纠纷和离婚纠纷发生于当事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相邻关系纠纷发生于街坊邻里之间,民间借贷纠纷也多发于熟人朋友之间,这几类涉及家事和邻里朋友关系的案件合计占全部涉老案件数量的59.3%,家庭和邻里矛盾引发纠纷所占比例较大,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民间借贷纠纷增幅明显。从近几年的涉老民间借贷纠纷数量来看,2014年老年庭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数量为119起,2015为133起,2016年为233起(其中48起属原闸北区人民法院管辖)。截至2017年9月30日,静安法院老年庭本年已受理民间借贷纠纷492起 2015年年底,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区两区“撤二建一”,2016年10月静安法院老年庭开始受理原属闸北区人民法院管辖的涉老民事案件。为更好地反映涉老民间借贷案件的增长情况,故将原属闸北区人民法院管辖的涉老民间借贷案件予以单列。6(其中331起属原闸北区人民法院管辖),涉老民间借贷纠纷数量的上升趋势日渐显现。近年来,在银行贷款限制、社会诚信缺失以及老年人不懂法、不知法、盲目追求高额利息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呈现出纠纷数量上升快、借款人送达难、案件事实认定难、案件判决执行难、借贷运作模式多、标的额增大等特点。

二是涉老继承纠纷数量持续居高。2015年老年庭受理涉老继承纠纷117件,2016年受理120件(其中33件原属原闸北区人民法院管辖),案件数量持续居高。涉老继承纠纷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案件标的额较高,被继承人遗产中多涉及房屋,随着房价上涨,案件标的额也逐渐攀升;

2、遗产类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银行存款、现金以外,股票、基金、股权作为遗产已不鲜见;

3、遗嘱效力频受质疑,实践中有些遗嘱的形式并非完全符合法律的要求,存在一定瑕疵,故常涉及到笔迹鉴定、遗嘱作成时间鉴定、声纹鉴定、相关案外人出庭作证等,给事实认定带来困难;

4、继承人之间关系恶化,如当事人各自就操办丧事费用和被继承人生前开销进行举证并要求在遗产中予以扣除的情形,导致案件事实查明困难,调解基础薄弱。

三是相邻关系纠纷屡见不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相邻关系中的矛盾日渐突出。静安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存在住房密度相对较大、居住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故在同一楼栋内居民因相邻关系发生纠纷和摩擦,在我院所有相邻关系案件的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此类案件虽然诉讼标的 7 额一般较小,但矛盾尖锐,双方当事人往往情绪对立严重,或积怨已深,冲突很难调和;此外,审理过程中涉及到确定损害发生的原因、修复方案和费用等事项,需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高昂的鉴定费常超出当事人诉请的标的额,这些均为相邻矛盾的解决增加难度。

(三)老年当事人举证能力较弱

在涉老民事审判中,部分老年人因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证据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完成证明责任比较困难;或因传统的厌讼、惧讼心理,导致消极应诉,或刻意躲避法院,最终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以静安法院老年庭受理的涉老民间借贷纠纷为例,由于民间借贷的资金大多属于民间自有闲散资金,借贷行为具有随意性,或金额较小,或借贷当事人之间多为亲属或朋友等熟人关系,因此在借贷形式上表现出简单随意性,一旦款项得不到偿还,出借人就面临举证困难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借贷双方不签订借条或书面协议,或仅仅由借款人出具一张内容简单的借据;在借款的约定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或没有约定利息,或没有约定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借款合同或借据不规范;款项交付以现金交付的形式,没有相应银行转账凭证或者取款记录等。从借款人的角度讲,因证据意识薄弱导致借款人承担举证不利后果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集中表现在:借款人因用现金还款而无法证明自己已经还清借款;出借人从银行取出现金后当场收回部分作为预先扣除的利息,借款人要求以扣除利息后的金额作为借款本金的,往往很难证明。此外,很多案件中被告消极应诉、拒不参加庭8 审、放弃举证质证权利,导致这类纠纷案件事实认定更为困难。

(四)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依旧突出

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老年庭受理的涉老人身损害赔偿类纠纷共计135件,其中:医疗损害责任纠纷25件,因旅游活动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12件,在敬老院、养老院等医养结合机构遭受人身损害引发的纠纷为5件,在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因突然刹车或起动造成人身损害的赔偿纠纷为8件。究其原因:一是老年人的自然衰老,身体灵敏度、应变能力、抵抗力等身体机能下降,较易受到伤害;二是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经济条件逐渐变得宽裕,社交活动更广泛,很多老年人选择跟老龄同伴旅游甚至自行出游,或有部分老人在没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独自出行,导致因商场地面湿滑、公交巴士开车不稳等原因造成人身损害的情况较多;三是因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不到位,而老年人受伤后起医疗费用、后续费用往往较高,老年当事人及家属提出高昂赔偿费用,致原被告双方很难调解;四是对养老院等医养结合机构的保障机制不足,老年人在受到人身损害后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害怕承担责任,致家属情绪激动,扩大矛盾。

(五)老龄监护问题依然严峻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庭受理赡养费纠纷9件,申请变更监护人案件3件,申请宣告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共60件,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48件(3起涉养老机构案件)。2017年,截至9月30日,老年庭已受理赡养费纠纷14 9 件,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57件(2起涉养老机构案件)。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年人的监护情况存在指定监护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

一是多人监护时监护人之间易产生矛盾。现行规定并未限制指定监护人的人数,实践中监护人之间存在矛盾时易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如2017年1月受理的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原告为一位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居委会指定其女儿和儿子均为监护人。现其女儿代理原告将其儿子(另一名监护人)诉讼来院,要求被告将原告放置在被告处损失的财物予以赔偿,被告辩称其作为原告的监护人,有权保管原告财物。这种植根于监护人指定之时的矛盾给法院解决纠纷增加了难度。

二是“监护人”概念使用不规范、不统一,当事人易对此产生混淆。现实生活中,很多证件上出现的“监护人”措辞,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这给当事人造成概念混淆,也给法院的释明工作增添难度。如残疾证上往往有“监护人”措辞,但并非法律意义上有权代理被监护人行使民事行为的监护人,当事人对此往往产生混淆。

三是孤老的监护问题。实践中存在部分老人无配偶、子女、兄弟姐妹,或者虽然存在相关近亲属但该近亲属本身也无行为能力,这部分老人的监护就成了问题。最近几年“失独老人”的比例有所上升,在“失独老人”逐渐迈入高龄阶段后,其监护问题亟待解决。

四是养老机构尚未健全。如因养老机构的设施管理存在瑕疵,设10 备简陋,容易导致老年人发生摔倒等意外;有些机构因用工制度混乱,聘用临时工、退休人员等担任护工,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护理等级标准提供服务,致看护不周造成老年人人身损害等问题。

三、对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审判工作

近年来,涉老案件类型更加多样化,老年人维权意识逐渐提高、诉讼意愿更加积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和把握老年当事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拓展老年审判工作新思路。在审判方式上,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保护措施,如:在庭审发问时,多注意老人是否听清,是否理解;在开庭过程中,多注重调解,加强疏导,对于确有必要上门了解情况的,可视情况前往居委会、物业公司、纠纷现场等地调查,甚至前往老年当事人家上门谈话,以全面了解案件情况。

此外,由于法院审理案件无法完全还原客观事实,因此有时候确有必要适用证据规则,部分老年当事人因举证能力有限而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法院的释明和判后答疑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认真做好判后答疑,为当事人解答对于判决的不服和疑问,通过给当事人进行法律释明和案情分析,平复当事人情绪,最终达到服判息诉,解决纠纷的目的。

(二)开辟涉老审判绿色通道 在审判工作中,我们应为老年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司法保护措施。对老年人因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等提出的诉讼,严格遵守审限要求,努力提高审理效率,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加大对老年人的举证指导,积极提供帮助,提高老年人应诉、参诉能力,对老年人自行取证确有困难的,审判人员可根据案件审理需要,视情况依职权调取相关材料;对当事人行动不便的涉老案件,贯彻方便老年人诉讼的原则,根据案件情况到当事人家中或就近开庭审理;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的案件,注重当庭裁判;对标的金额较小的案件,促使当事人当庭履行,即时清结。

同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对于通过法律援助途径提起诉讼的,简化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的办理手续;在案件审理中发现确有法律援助需求的当事人,及时联系司法行政机关,建议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积极与司法局、民政部门等单位开展商讨,由各机构联动促进老年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普法教育,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

由于老年人风险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举证能力较弱,经济上普遍比较节俭,导致老年人通过法律程序维权仍相对较困难,一旦发生纠纷,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对此,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以保护。

一是加大普法宣传,让老年人知道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新闻媒体可通过主动宣传的方式向老年人宣传常见的法律问题和12 法律风险,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社区、街道可会同民政部门邀请法学学者或者法律工作者下地区开展普法讲堂,提高老年人的法律常识。

二是法院可选取部分典型案例,邀请本区内的老年人前来旁听,甚至尝试“下地区开庭”、“上门调解”,促进老年人对司法程序的认识,也有利于增强老年人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静安法院老年庭的做法为例,2017年5月,老年庭邀请静安区曹家渡街道40余位居委干部、调解干部以及老龄群众旁听一起因旅游引起的健康权纠纷。庭审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展开了充分的举证、质证,并就案件的争议焦点进行激烈辩论。庭审结束后,主审人就类似案件以案说法,为老年人维权上了生动的一课。静安法院老年庭还多次组织庭室成员“下地区开庭”、“上门调解”,开展以案论法的宣传教育,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此外,老年庭利用电视媒体等途径,扩大法制宣传,迄今已有多起案件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案件聚焦”栏目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子女往往因工作繁忙,无力照料老人;机构养老模式下,由于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无论是政府开办的公益性养老机构,还是企业、个人经营的营利性养老机构,都不同程度 13 地存在设施不全、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量很少,此外,机构养老还使得老年人与过去的社会关系中断联系,不可避免存在缺乏家庭温暖的问题。

因此,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即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等,这既可以减轻机构养老的负担,减少老年人亲情淡薄、环境适应困难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能力的不足。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一)民间借贷案件 1.案情简介

原告黄某与被告王某经人介绍认识。2012年7月7日,原、被告签订借款协议,被告丈夫陆某作为担保人签名。原告分两次转账4万元、3万元(共7万元)给被告,并提供转账凭证,约定月利息10%,但被告一直未还款。2012年11月2日,陆某报死亡。被告向原告归还12,000元后再无还款。2013年11月3日,被告向原告书写金额为15万元的借条,同意房屋拆迁后还款,后一直未还。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归还原告借款人民币15万元。后原告变更诉请为:请求判令被告归还原告借款本金7万元,并支付自2012年7月8日起至判决生效之日止的利息,按照月利息10%计算。本院判决被告王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归还原告黄某借款人民币7万元,并支付自14 2012年7月8日起至判决生效之日止的利息,按照年利率24%计算(原告黄某已经收取的人民币12,000元,优先抵扣上述利息)。

2.借鉴意义

涉老民间借贷看似案情简单,但很多案件事实认定比较困难,因此,老年当事人应提高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举证能力,维护合法权益。

从出借人的角度而言,由于民间借贷往往金额较小,借贷当事人之间多为熟人关系,因此借贷行为表现出简单随意性,一旦款项得不到偿还,出借人就面临举证困难的风险。故老年人在民间借贷中应高度重视借条内容的完整性,签订的借条或书面协议应包括借款本金、利息、借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出借的资金应有银行流水记录佐证。

从借款人的角度而言,因证据意识薄弱导致借款人承担举证不利后果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很多案件中被告的消极应诉、拒不参加庭审、放弃举证质证权利,导致案件无法最大程度还原客观事实,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因此,在老年人作为借款人的情形下,首先应克服厌诉、惧诉心理,积极出庭行使答辩权利。其次,积极举证和质证,最大程度还原客观事实:若需证明还款金额和时间,应有相应银行转账记录佐证;若需证明已还清借款,应及时将出借人处的借条作废;若需证明出借人从银行取出现金后当场收回部分作为预先扣除的利息,也应积极留下证据;若需证明借条系胁迫签署,可提供报警记录。此外,15 借款人应注意借条约定的利率是否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率,如上述案例中约定月利息10%,系高利贷。老年人应提高证据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继承案件 1.案情简介

王老伯(本案被告)与妻子许某有新闸路(以下简称系争房屋)房屋一套(系夫妻共同财产),两人育有二子一女(即原告王某甲、王某乙与被告王某丙),房产证上登记为王老伯一人。许某于2002年11月19日去世。2010年5月28日,由被告王老伯口述,第三人王某丁(即王某丙之子)代笔制作了一份名称为“遗嘱”的打印材料,内容为:我与老伴的共有财产为新闸路房屋一套,未曾分割、未曾继承。目前我和长子(王某丙)一家生活在一起,生活起居为他们所照料。老伴于2002年去世,她的遗愿是将她的个人财产由长孙王某丁一人继承。在这份遗嘱中,我谨指定长孙王某丁为我个人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属于我个人的财产在我百年之后由长孙王某丁继承。另我的次子王某甲、女儿王某乙也在此作协议申明,认可上述情况,并确认放弃这套房产的继承权和相关使用权。材料上有被告王老伯的印章、指印,原告王某甲、王某乙签名、捺指印,被告王某丙的妻子顾某、儿子王某丁签名,另有两名见证人签名。同日,被告王某丙与妻子顾某在一份保证书签名,保证对王老伯生病护理全程包办,不许恶言相向,赶王老伯离开住处。2012年1月,王老伯与第三人王某丁以房地16 产买卖合同形式办理了系争房屋的过户手续,系争房屋登记到第三人王某丁名下,王某丁未向被告王老伯支付价款,王老伯当庭表示系争房屋过户行为实为对自己产权份额的赠与。后两原告诉讼来院,要求分得新闸路房屋相应份额的折价款。

本院经审理认为,2010年5月28日形成的书面材料,名称虽为“遗嘱”,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载明被继承人许某生前有将其个人财产给予孙子王某丁的意愿,王老伯同意、两原告也声明同意放弃对系争房产的继承权和相关使用权;另一方面内容为被告王老伯立下遗嘱,其百年后个人财产由孙子王某丁继承。根据该书面材料载明内容,对被继承人许某遗产处理部分在形式及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应为有效;被告王老伯的遗嘱部分,属于代书遗嘱,由利害关系人王某丁代书,形式要件上不符合继承法规定,但被告王老伯生前又将其所有的系争房屋份额以买卖的形式赠与第三人王某丁,并不违反法律规定。系争房屋已于2012年2月登记到第三人王某丁名下,即被继承人许某在系争房屋中的遗产份额已处理完毕,继承人再对放弃继承翻悔的,法院不予认可。

2.借鉴意义

遗嘱是处理遗产的主要方式,可以有效保护老年人的财产处分权,避免产生遗产纠纷。然而,实践中,因部分老年人不懂法、不知法,所作的遗嘱形式并非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瑕疵,导致所立的遗嘱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留下后患,甚至影响家庭和睦。因此,17 遗嘱的效力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改变遗嘱观念,树立权利意识。实践中,不少老年人误以为遗嘱就是遗言,有不吉利的意思,其实是一种误解。遗嘱是《继承法》规定的一种法律行为,以处理遗产为主,并非临终遗言。因遗嘱涉及到权利的处分,因此宜在老年人意识清楚、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订立,若在身体虚弱、意识模糊时订立遗嘱,会因思维混乱影响了对财产的正常处分,也很有可能违背立遗嘱人的初衷。

其次,重视遗嘱形式。我国继承法规定遗嘱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五种形式。各种方式的生效要件不同。其中公证遗嘱效力最高,最为规范。实践中最常见的为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在自书遗嘱的情形下,应注明作出的时间,避免存在多份遗嘱时难以确定哪一份为立遗嘱人的最终真实意思表示;就代书遗嘱而言,应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见证人必须适格,不得为利害关系人,代书遗嘱书写完毕后,立遗嘱人、代书人、见证人应当签名,并注明日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全程录音录像。

(三)相邻关系案件 1.案情简介

原告梁某与被告赵某系同一楼层的邻居。2011年被告装修时,在公用通道原告卫生间窗户外安装木板,窗户下方安装木质储物柜一排,并在公用通道上原告卫生间的窗户外侧安装防盗门一扇。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立即拆除公用走廊部位安装的储物柜和防盗18 门并恢复原状。

本院经审理认为,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害的,应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被告在公用通道上安装防盗门,将防盗门内的空间占为己用,并安装储物柜,妨碍了原告对公用通道的使用权,防盗门及窗户周围的木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原告户的通风、采光。原告要求被告拆除在公用通道上安装的储物柜和防盗门并恢复原状,于法有据,应予支持。

2.借鉴意义

静安区因住房密度相对较大,故在同一楼栋内居民因相邻关系发生的纠纷较多,集中分为两大类:一是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因装修、安装防盗门、改变管道线路等,导致相邻方房屋结构受损、房屋漏水;二是在公用部分非法搭建、安装空调外机等影响到相邻方通行、采光、生活环境。

此类案件在审理中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诉讼标的额小,但矛盾尖锐,双方当事人往往积怨已深,冲突很难调和;二是判决主文常会涉及到对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改造、修复、拆除,故判决的执行特别困难;三是需要确定损害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修复方案和费用等事项,需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产生的鉴定费用也为相邻矛盾的解决增加难度。

因此,法院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时,应加大调解力度,争取当事人 19 互谅互让,通过法律途径妥善解决相邻纠纷,避免矛盾冲突升级。因许多相邻矛盾的产生别有他因,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注重探究纠纷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此外,邻里之间有相互容忍的义务,相邻关系纠纷当事人应本着以和为贵的理念,重视睦邻友好关系的维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互帮互助,减少纠纷产生,切实改善邻里关系。

上一篇:2022年暑假兴宁房地产考察报告下一篇:各类型的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