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4-08-05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9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不反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以下是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大家阅读。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教学要求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这四个单元组成。

1、“植物”这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2、“动物”单元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质。

4、“水和空气”单元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三、具体措施

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

3、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4、注重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辅导后进生立足于课堂,并为他们多提供实验的机会,促使他们去动脑、去学习、去练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自己在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5、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利用时间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增加学生亲历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四个班。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课外知识的视野相对不如本地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8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植物和我们: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植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2、动物和我们: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动物,初步掌握其生活习惯及其生命特征。

3、我们的生活材料:以“学生对生活材料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我们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重点:

《动物和我们》、《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探究及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中对探究作出如下解释: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才可能形成更强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 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自古以来便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是通过不断的反问引导学习者自我检讨, 在检讨中探究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未知领域。韦钰院士也曾指出:“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序性的练习,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 无疑是当今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

在科学课上,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师生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原来小学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枯燥的教、学生乏味的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 当前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对探究性教学内涵的真正理解, 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使科学探究教学往往不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活动流于表面, 有名无实, 盲目模仿。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探究性学习才能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为例, 分别谈谈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置“问题串”

教师在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观察蜗牛的活动, 为学生准备了一连串的问题, 例如, 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蜗牛有没有嘴巴?蜗牛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下面, 你们就做个小小科学家, 来探究蜗牛的奥秘吧!

老师以“问题串”的形式, 连续的设下了这么多问题来让学生探究, 老师“给予”的这些问题, 学生一下子难以消化, 教师以为这样就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即“探究性学习”, 然而, 实质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学生们被束缚在预设的“问题串”中,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的能力, 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预设性的问题下进行探究就很难有生成性问题产生, 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 所以这样的“问题串”不属于探究性学习。

2.教师发出“指令性”操作

一位教师在“蜗牛”一课中, 在探究“如何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时, 有学生说可以用醋。这时老师及时引入“好,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出示的操作要求来做一个实验, 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步骤如下: (1) 把自己手中的小乌龟放在玻璃瓶里; (2) 在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醋; (3) 拿出棉签, 浸入倒出的醋中; (4) 用沾有醋的棉签, 接近蜗牛的触角, 仔细观察, 蜗牛会缩回它的触角。下面给你们十五分钟时间进行探究这个问题。

有些教师总是提前为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也常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干预, 甚至学生稍微有的一点创新想法也不容尝试, 一定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步骤, 而且常常为学生进行演示, 这其实已经不属于学生探究, 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在做, 在教, 学生已经不是探究的主体, 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意义, 探究就流于这种形式, 而达不到真正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也实现不了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高度统一。

3.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在“蜗牛 ”一课中 , 当探究“ 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物,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给小蜗牛喂食, 观察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可以自由的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食材 , 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 探究 , 苹果 , 鸡蛋, 话梅, 口香糖, 青菜叶……不管蜗牛喜不喜欢吃, 都往蜗牛嘴里塞。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自制力很差的学生便开始聊天, 讨论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其他话题, 同时也影响正在认真探究的其他学生。

老师的放任自流和学生的盲目探究, 导致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不到乐趣所在, 探究的方法也难以提升, 探究成果也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老师对新课改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的误解。

4.学生参与“流于形式”

当教师对《蜗牛》一课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分配小组讨论问题后, 在讨论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讨论几句就草草收场;有些学生只是在一旁独自学习, 并没有参与到小组谈论中;有些学生虽然在一起讨论, 但讨论的话题和主题无关。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参与并不均衡, 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优等生或较外向的学生“表演”的舞台, 他们抢先发言, 争着表现。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默默地坐着, 或“袖手旁观”, 或“坐享其成”, 很少参与或根本没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原因分析

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老师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理解存在误区。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并没有达到探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 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从而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强调要终生学习, 也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自我控制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控制自己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学生面对这样新型的探究活动会感到不适应, 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同时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 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行为冲动, 思想偏激等现象。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 对于教师来讲, 要想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将对探究性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师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发展, 探究性学习将不断向学科课程渗透, 成为各学科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实践中, 探究性学习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或把探究性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 这样就不可能全面揭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 既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那么教师也就没什么作用可言;探究性学习既然如此注重过程,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和评价的角色就失去了意义。于是, 有些教师就按照一己之言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变为现在的“一切不管”, 以为这便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虽然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 但是也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把握住师生的角色,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如果教师放弃指导, 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走经验主义道路, 从而也得不到科学的探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四、对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生也许很难清醒的意识到, 或者即便意识到, 也很难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好行为, 因此,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把学生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上。要想适应这样的科学教育改革, 作为教师, 不但要要努力克服现实中自身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 而且还要尽量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合作流于形式, 不积极参与, 以及不善于倾听等问题, 才能规范教学秩序,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 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课上, 小学生通常会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抓住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来引起学生对探究该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魔术法等创设学习情境,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而不是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供学生参考探究。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 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

然而当学生们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时, 这就会引发学生说出的问题肆无忌惮, 形形色色, 漫无边际, 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然而, 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相统一起来呢?

首先, 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 “把蜗牛放在水里会淹死吗?”“哪些地方可以抓到这种蜗牛?”“我怎么抓不到这么大的蜗牛?”, 这三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问及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样使得问题更明确并且具有针对性。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那效果会比教师自己总结归纳更有价值。

2.探究性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在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过程中,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的作用, 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蜗牛的反应情况, 体验科学乐趣, 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令”步骤, 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 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也是学生们亲密的伙伴, 探究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过多的干涉, 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以高科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

同时, 教师引导也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当学生生成具有创造性的一些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接下来的探究方向, 摆脱此时的探究困境。总之, 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探索, 去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自控能力, 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操作性很强, 因此, 学生在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合作很重要。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小组合作往往会只流于形式, 并非做到真正的合作。因此, 既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 又要解决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要想使合作不流于形式, 教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即可, 而是要在实验探究活动前, 应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分配, 使每个组兼有各层次的学生, 这样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同时, 在活动中, 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一定的活动任务, 担任一定的角色, 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任务, 落实各自的职责, 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 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 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 都有组织本组活动、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发言的机会, 这样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合作学习, 积极参与, 又不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强化目标导向, 动态把握课堂, 教师要适时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探究。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 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 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后, 学生才会有目的的去发现问题, 探究未知。但教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适当,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由此也可以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蜗牛”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来分析当今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

科学的进行探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科学学习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联系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置合理的探究计划,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探索感悟和实践体验的创新性。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因此, 我们需要正视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努力的尝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更合理, 更高效。

总之, 探究之路, 贵在坚持, 重在微妙。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M]1999

[2]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07:23-26+32

[3]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5.51.

[4]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肖龙海, 苏正旺.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 2004, 02:85-89.

[6]张道祥.当前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 2004, 06:17-19.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三年级 教学方法 科学教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观察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二、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净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三、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四、比较分析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六、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七、阅读摘要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1、从几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获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五、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5

开发区中心小学

林素云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孩子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孩子们去尝试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的乐趣,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孩子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此,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基本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两个班,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五、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观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如何进行猜测并验证结果,如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形成结论)用写观察记录、撰写报告的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通过表达与交流、总结与交流、总结与反思来发展的科学判断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建立学习科学课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活动中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确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3、科学知识:获取大树、叶子的一些知识。对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有所认识、构建起有关动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基人身体的各部分及功能;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纸的性质与用途、对一些纸质材料进行简单的研究;认识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检测方法。

六、方法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各单元教学重点目标

第一章《植物》: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动物》: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第三章《我们周围的材料》: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2、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水和空气》:

1、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2、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八、教学进度计划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6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半年的教育教学,所教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本人的教学能力也有了较大进步,为了今后更好的从事科学教学,现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师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努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重视全面体现本学科的目的要求,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科学教学,不仅是教基础知识,而且要在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我把单纯传授科学知识,改变为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志趣、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结合;把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把只管课内不管课外,改变为课堂教学与课外的研究活动相结合,校内校外一起抓,把只从书本求知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改变为从书本学知识和向实际事物求知识相结合,并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训练、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指课标中具体化了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探索大自然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训练和发展了他们这些能力。

2.重视研究课堂结构,探究方法更加丰富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观察为主的课,强调了教学的直观性,努力准备较充分的观察材料(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图片等);以实验为主的课,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活动,注意在教学中渗透科学认识的程序,即: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通过实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以科学考察为主的课,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努力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活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努力增加

微果网人人都是好老师

学习从分享开始

了训练的机会;以逻辑推理等内容为主的课,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并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重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1、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等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

2、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

三、不足之处

以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问题,加强教改的实验与研究。教学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逐步地健全与完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地学习与研究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加强我们的教学改革。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在充分认识我院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课题的情况下, 在积极听取全院干警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2010年我院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市院和分院检察长会议精神,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以深学理论、转变观念为先导, 以深化改革、转变身份为动力, 以“规范上质量、巩固抓提高、深化求发展”为着力点, 以确保办案质量、提高执法水平为根本目标, 努力推进铁检天津院的各项检察工作再上新水平。

加强社会矛盾化解, 力争服务和谐京铁建设再上新水平

要紧紧抓住影响铁路治安秩序、运输安全的主要问题, 充分发挥专门检察职能, 下大力气抓好矛盾化解工作, 努力为铁路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一要灵活掌握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要落实上级院对该政策的普遍要求, 同时也要结合管内治安形势, 确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方针。一方面, 结合当前天津铁路地区的犯罪形势, 对危害铁路运输安全和铁路建设的刑事犯罪严打方针, 办案中坚持从严从快, 特别是对破坏铁路建设及运输设施、危害铁路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 要依法坚决及时批捕、起诉, 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保持与公安、法院的密切配合, 继续对盗窃铁路运输物资犯罪和倒卖车票犯罪开展专项打击。另一方面, 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 坚持区别对待原则, 对于轻微刑事犯罪依法从宽处理, 积极推进量刑建议、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殊办理等工作, 探索附条件不起诉办案方式。

二要积极参与铁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探索专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机制。要认真总结犯罪特点和规律, 掌握管内治安、安全问题突出的辖区、线路、列车、高铁分布情况, 坚持立体综合治理思路, 建立与铁路公安、法院、铁路综治部门、铁路沿线地方综治部门的联系制度, 面向铁路沿线村民、铁路职工、铁路沿线外来流动人员, 采取主动发起或积极配合的方式, 开展“法制宣传进沿线”和“法制宣传下基层”活动, 通过讲法制课、发放宣传材料、展示法制展板的方式, 会同有关部门对管内和铁路沿线开展集中整治。根据管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规划、进展情况, 建立铁路工程建设治安防控机制, 力争做到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到哪里, 铁路护路联防和犯罪预防跟到哪里。

三要切实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健全与铁路办事处、基层站段维稳部门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检调对接机制, 形成与铁路局、基层站段的排查化解矛盾的外部合办;实行控告申诉部门与业务部门联合督办机制, 加强协作, 一同健全对重大敏感案件和作出不捕、不诉、不立案、不赔偿、不抗诉及撤案决定可能引发矛盾的案件的风险评估立体预警机制, 形成化解矛盾的内部合力;重视对信访人员的释法说理工作, 探索制定开展释法说理工作的意见和规范, 防止初信初访演变升级为重信重访;继续深入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探索在轻微刑事案件中开展刑事和解工作, 认真借鉴外部实践经验, 加强与人民调解机构、公益律师等专业调解组织的协调配合, 增强和解效果。

保障国有资产和铁路投资安全, 力争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取得新突破

要深层次理解查办预防职务犯罪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逻辑关系, 认识到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既是纯洁党的肌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需要, 也是深层次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要突出查办重点。以当前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契机, 重点查办发生在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承发包、项目施工和物资采购等环节的职务犯罪案件, 确保国家大规模铁路建设资金安全, 确保铁路建设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二要加大办案力度。要着力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 进一步整合办案力量, 突出抓好案件线索统一管理、侦查活动统一指挥、侦查资源统一配置, 努力提高初查成案率, 扭转成案率低的局面。

三要强化职务犯罪预防。围绕路局、路局党委“建设和谐京铁,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目标, 将保障铁路专项的投资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作为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继续坚持“三树立、三增强”的预防工作基本思路, 把预防工作放在与查办案件同等重要的位置。

明确监督重点, 力争诉讼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责任感, 讲求艺术性, 正确处理好监督与配合的关系, 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 在明确监督重点的基础上, 按照法定程序, 加强内部协作, 灵活运用查处职务犯罪、抗诉、纠正违法通知、检察建设、建议更换办案人等方式开展诉讼监督。

一要加强立案监督。深入开展站车交接刑事案件专项检查监督活动, 建立完善站车交接案件立案监督有效途径, 重点加强对以罚代刑、立而不侦、侦而不结、违法撤销案件等问题的专项监督, 建立对公安机关立案工作的动态监督长效机制。

二要加强侦查监督。重点监督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和刑讯逼供以及漏捕、漏诉等问题, 建立对公安机关拘留后未报捕、批捕后另案处理、批捕后变更强制措施、侦查后未移送审查起诉等问题的跟踪监督机制。

三要加强审判监督。以深入开展铁路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活动为依托, 继续监督有罪判无罪、量刑畸重畸轻以及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 重点加强对判决裁定的审查力度, 完善量刑建议工作机制, 建立类案判决前后差异的情况分析制度, 努力拓宽抗源渠道, 实现抗诉案件零突破。

四要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继续坚持365天工作日满岗检察制度, 坚持重大节假日期间24小时驻所检察制度。

五要加强民事审判监督。重点是加强与法院、站段合同签订部门、多经企业等单位定期联系, 尝试通过权利告知、维权建议等形式建立铁检机关与民事案件当事人的联系, 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加强与自侦、控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 落实会同公诉部门共同研究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工作联系制度, 努力拓宽内部监督渠道;积极探索对民事执行活动开展法律监督的新举措。

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力争检察工作机制完善取得新进展

要保障检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注意对已有工作做法的分析总结和对内在规律的理性思考, 通过提炼经验完善检察工作机制, 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一要结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市院要求, 制定完善新形势下具有铁检特色的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民事审判监督等实施细则, 以提高监督效果和保证监督质量。

二要制定实施《案件质量动态监督、考评实施办法 (试行) 》, 以确保对案件办理进行全方位的立体保障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 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建立院和各业务部门案件情况季度分析机制, 为院领导科学决策和上级机关指导办案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要依据《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的要求, 进一步规范检察建议管理办法, 以发挥检察建议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完善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 规范检委会工作流程, 强化检委会办事机构的作用, 以保证检察委员会对检察业务工作的全面议事决策职能。

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力争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全部检察工作中, 队伍建设是根本, 队伍建设中, 党的建设是根本, 要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形势对检察工作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党建带队建, 以道德建设促纪律作风建设。

一要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 研究制定建设规划, 明确班子建设的目标和改进措施;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 严格执行党内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严格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 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 强化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 努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要切实抓好教育培训工作。以确保规范文明执法为目标, 落实我院2010年教育培训工作安排,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完善教育培训举措, 尝试“走出去、引进来”的交流模式, 采取邀请优秀检察人才讲课、聘请优秀法学专家讲学、积极参与市院在线学习的方式, 以优秀公诉人、优秀侦查员、优秀侦监能手等岗位的培养评选为平台, 推进业务学习、岗位练兵常态化,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提升干警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三要切实抓好思想道德建设。以“恪守检察职业道德, 提升执法公信力”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 推动铁路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试行) 》, 大力弘扬以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为核心的检察职业道德, 狠抓铁检机关的纪律作风。

四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 落实开展党员干部作风年建设的部署, 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 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和内部执法监督相衔接的机制, 促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检务督察工作力度, 确保各项职权规范运行;坚持从严治检, 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树立公正、廉洁、文明的队伍形象。

瞄准创建“一流”检察院目标, 力争基层院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基层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抓紧抓好, 才能抓出实效, 必须通过建立一流的考评管理机制、后勤服务机制确保执法规范化、保障现代化。

一要重点加强制度落实, 逐步建立以逐级负责、逐级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科室队、内勤、干警“三位一体”的三级考评体系。首先要探索制定院对科室队、科室队对个人的考核与管理规范, 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为依据,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规范, 以正确评价检察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 以科学评价科室工作成果;其次落实完善我院的内勤工作考核办法, 在初次考核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措施, 以内勤考核为手段, 规范科室基础管理, 夯实基层院建设的基础;通过建立内部三级考评机制, 推进基层院规范化建设, 提高基层院建设水平。

二要落实我院的调研、信息、通讯报道和检察建议四项工作考核奖励办法。通过考核奖励引导干警将重心放到多研究办案上来, 鼓励干警将精力放到勤思考执法上来, 力争有更多的调研文章发表, 为检察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力争有更多的信息被转发, 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力争有更多的通讯报道被刊登, 扩大铁检机关影响力;力争有更多的检察建议被采纳, 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和整章建制。

三要按照“推进建设、突出应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思路, 做好检察技术工作。围绕我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根据办公办案的实际需要,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及时增添更新设备;围绕我院办案重点工作, 配合自侦、刑俭部门做好证据调取、证据固定、证据出示等工作, 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四要继续坚持“全面服务、安全服务、精细服务”的工作作风, 做好警务保障工作。认真做好办案工作区的管理工作, 切实履行好维护秩序、安全警戒、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涉案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对办案行为实施监督等工作职责, 确保办案工作区的办案安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申请用警、派警、调警、用警等规章制度, 全力做好法警的检务保障工作。

科学观察课有效教学三策略 篇8

一、 做足课前准备是有效观察的前提

科学观察课的课前准备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准备好教学材料,有序呈现;二是教师课前亲历观察过程,摸清情况;三是做好观察活动的设计,优化过程。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的内容,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观察课。如何准备这一课的教学,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准备好教学器材

器材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套好的器材可以成就一节好课,一整套好的器材可以成就一门好课程。在本课的器材准备中,首先是显微镜的准备。考虑到实验室的光线或弱或杂,有时学生的走动也会挡住光线,势必会影响观察效果,所以在使用显微镜时将笔者自己改制的LED灯直接置于通光孔下作为稳定光源,给学生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另外,教师还应该准备好有关微生物知识的视频,如变形虫、草履虫分裂等。当学生一提到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展示出来,做到“胸有成材”。

2. 做好做足下水观察活动

对于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教师的“下水实验”就是先于学生经历该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中去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一个整体把握。如教材中提到了用干草培养微生物,笔者也在课前进行了培养,但是通过观察还是找不到明显的微生物。后来笔者拿来了田间带根的稻草来培养,还真的培养出了丰富的微生物。试想,如果笔者不去做“下水实验”的话,课堂上会有多尴尬!

3. 优化观察实验的设计

观察实验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科学教师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与创新。如本课教学中,用显微镜观察物体通常先把标本放在载玻片上再盖上盖玻片,即制作临时装片。在做标本时,笔者改变了实验设计,没有按照书上要求加入棉絮和盖上盖玻片,因为加入棉絮和盖上盖玻片后去观察,效果比较差,但笔者向学生做了必要的说明,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另外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做了调整。先给学生提供5倍目镜,二次观察时再给学生提供16倍目镜,这样更换目镜的操作比较简单,而且两次观察的效果明显不一样,同时也便于教师调控课堂。

二、 明确观察要求是有效观察的关键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可以开展教学了呢?未必!要提高科学观察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明确观察要求做起。

1. 在观察活动前合理分工

科学课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在布置要求时尽量细致一点,尽量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任务,培养他们在小组内的责任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两人一台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但两人之间还有一个争抢:到底是谁先进行观察呢?笔者的要求是: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两位同学画得最真实最细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实验中强调小组内的合作意识,不是小组内一个学生观察成功了就代表你们小组的水平,而是看看小组内有没有不成功的,以此来增强团队意识,尽量让小组内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竞争。同时也会改变平时小组合作中有些学生永远是“观众”、有些学生永远是“演员”的不良场面。

2. 在观察活动中随时记录

记录是保存数据、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课堂上笔者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科学课堂记录本,让学生记录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不理解的发现。在这一课的第二次观察中,学生观察到了资料卡上没有记录的微生物,但这些不知名的微生物确实是存在的,这时教师就要求把他们看到的微生物记录在记录本上,让他们展示自己小组的发现,课后布置他们查找资料进行比对辨别。在这样的观察记录中,学生不仅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

3. 在观察活动时安静有序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很严谨的事,需要在安静的氛围中去完成。在上课时,教师要提出观察生物的基本要求,如何使用显微镜、如何开展交流等,将习惯教育先于观察活动。一开始学生是有点不适应的,毕竟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但时间一长学生也就养成了安静探究的习惯了。

三、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观察的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只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观察的需求

在上这一课之前,笔者和大多数科学教师一样没有亲眼看到过草履虫、钟虫等微生物,自己在第一次看到这些微小的生命时,也是长时注视着目镜中奇妙的一切,何况是这些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呢?为此,在课的第一个环节中,笔者介绍了今天观察材料的来历,并提问:我们能在显微镜下亲眼观察到微生物吗?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观察老师带来的材料。平时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今天可以进行尝试,学生是何等的高兴。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以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观察活动之中……

2. 精心呈现材料,提高观察的效率

在科学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往往兴致勃勃,但到了小组活动结束后,他们会发现不过如此,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材料过于简单造成的。为此,在本课中笔者依次出示了5倍目镜、16倍目镜,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发给他们相关的生物比对知识卡,让他们在信息的比对中产生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最后总结汇报时,笔者出示了电子目镜,把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使一滴水中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直接展示在每个人的面前,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视野。展示各小组每一滴水中的微生物都是不太一样的,学生对老师投影的画面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边展示边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聚焦,不断丰富了观察的发现,提高了观察的效率。

3. 迁移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的能力

很多科学探究活动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很难完成,如何让学生延续这种科学探究的兴趣呢?关键是迁移所学方法,做足课后的延伸活动。笔者提供了自己稻田里采集的稻草,发给学生自己去培养微生物,建议他们用今天的观察方法,到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建议学生探究除一滴水以外的标本(如蚕豆叶下表皮,南瓜茎,玉米种子等)。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课后探究兴趣也得到了延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后续的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观察要在材料选择上体现结构性,用简约的材料引领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教师要设定观察目标,落实观察要求,引导学生在持续观察和探究中发现科学本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9

计划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一个班。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一切对学生来说都非常新鲜,因此对学习《科学》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也正是由于初次接触《科学》课,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和《提出问题》五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呈现方式,重视构建良好的活动结构,而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在科学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领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与宇宙、《它们是什么做的》——物质世界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

3、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知道生物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几个基本特征。

4、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动物的观察以及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认识动物的一般特征。

5、通过对人的观察,与植物、动物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大概念的认识。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动植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6、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8、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9、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0、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经历对一张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1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8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植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2、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动物,初步掌握其生活习惯及其生命特征。

3、以“学生对生活材料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重点:《动物和我们》、《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计划三: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共70人,二个班。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以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2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3)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4---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水的科学:(10---14)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4、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5--19)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课,6、研究与实践:(24、25)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三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实验课题:课下探究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的研究

计划四: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整册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的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植物”这个单元中包括“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这个单元中包括“寻访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动物的共同特点”。“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个单元中包括“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这个单元中包括“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情况简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两个,是三年1班和三年2班。三年1班有学生55名,其中男生有33人;三年2班有学生56名,其中男生有35人。两班的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已习惯于语数课堂上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比较欠缺。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教师观察,两班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7、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8、初步了解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通过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

9、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了解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能够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有效的发展。

3、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时尽可能的利用好教具、学具,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学改革的主人,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有利的资源,上好每堂课。

4、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时对于相同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在合作探索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

5、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力求让学生理解科学,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善于综合与联系的思想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计划五: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观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如何进行猜测并验证结果,如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形成结论)用写观察记录、撰写报告的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通过表达与交流、总结与交流、总结与反思来发展的科学判断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建立学习科学课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活动中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确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3、科学知识:获取大树、叶子的一些知识。对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有所认识、构建起有关动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基人身体的各部分及功能;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纸的性质与用途、对一些纸质材料进行简单的研究;认识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检测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25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方法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预期目标

上一篇:地震英语慰问信下一篇:人教必修一语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