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气温教案

2024-11-06

温度与气温教案(共11篇)

温度与气温教案 篇1

温度与气温

教学背景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多媒体资料:

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视频:气温的定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们观测气温的规范性、科学性,首先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和观测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观测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之后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最后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说明气温与温度的区别。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数。(拓展: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与实验用的测水温的温度计一样吗?可播放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可播放视频:气温的定义,了解气象台和观测站观测气温的要求。)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总结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是不同的。

三、教学评价

测量气温时的方法,能否准确读出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

四、拓展活动

1、测量每天的气温,填写天气日历。

2、初步认识摄氏度与华氏度的基本知识。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维斯提出来的。他把沸点定为一百度,冰点定为零度,其间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为一度。

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华氏温度用字母“℉”表示。

摄氏度×9÷5+32 = 华氏度

温度与气温教案 篇2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抚顺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抚顺地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所有自动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由于加密自动气象站均为无人值守站, 因而无法及时排除故障, 因此所缺数据较多, 若1个月内温度数据缺测少于2 d, 则采用最近的气象站温度数据以及缺测前后的温差值, 人工订正补齐;否则舍弃该月该站的数据。对于异常的数据, 经过阈值检验和图示法, 将异常数据进行人工干预处理, 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新宾本站是国家基本气象站, 得到的温度数据既有自动站的自动观测数据又有每天人工记录的实况数据, 因此可以保证本站温度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为方便研究, 以新宾本站为代表站。

1.2 研究方法

计算全市各观测站与54353站 (新宾站) 的每日温度差值, 绘制逐月全市温差图, 研究全市气温月季分布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抚顺地区气温分析

通过逐年逐月对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借助Matlab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借助Surfer软件绘制逐年逐月气温分布图, 发现抚顺地区气温分布的月季变化比较明显, 下面以部分月为例说明抚顺地区气温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

由图1可知, 抚顺市2月最低温度分布规律总体呈现东北—西南阶梯式分布, 且东北低西南高, 其中北部有一处低值中心, 温度差在-3.5~-3.0℃, 东部有两处低值中心, 温度差在-4.5~-4.0℃, 西部有1处高值中心, 温度差在4.0~4.5℃。

同理对其他月最低气温和最高温度进行逐月分析, 得到类似的结论, 结果如下:

(1) 抚顺地区全年的月平均日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布趋势。冬季 (12月、1月、2月) 以及秋末 (11月) 温度总体呈现东北—西南阶梯式分布, 且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趋势, 其他三季 (春季、夏季、秋季) 温度总体趋势呈现为东—西阶梯式分布, 且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

(2) 月平均日最低温度分布。全年抚顺地区西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高值区;在冬季及秋末, 东部存在2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低值区、北部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低值区;在其他季节, 抚顺地区东北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低值区。

(3) 月平均日最高温度分布。全年抚顺西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高值区;在冬季及秋末, 东北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低值区;其他季节, 东部和南部均零星分布着月平均日最高气温低值区 (表1) 。

2.2 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

在乡镇预报的实际工作中, 局地范围内的乡镇温度预报, 可以用代表站的预报温度来订正其他乡镇的预报温度。

2.2.1各乡镇与本站的日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本文借助Matlab软件分别绘制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得新宾县14个乡镇与新宾站本站之间的最低温度日变化趋势对比图, 发现各乡镇日温度分布趋势与新宾站的日温度分布趋势完全一致, 且升降幅度基本一致, 部分比对图如图2所示。

2.2.2温度预报准确率分析。假设各站每天的温度变化幅度与本站温度的变化幅度完全一致, 则TXS-TXS (0) =TSS-TSS (0) , 即:

式 (1) 中, TXS为新宾站预报温度, 用实况值代替;TXS (0) 为当天的实况温度;TSS为所求乡镇的预报温度;TSS (0) 为所求乡镇当日的实况温度。

利用下列公式来计算各乡镇每月温度准确率:

式 (2) 中, Σday|TSS-TSS (0) |

当TXS为实况值时, 结合公式 (1) 、 (2) 对14个乡镇分别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绘制成曲线进行分析比较。以榆树乡为例, 从图3中可看出, 榆树乡除了2012年4月和6月的最低预报温度准确率异常偏低外, 常年每月最低温度准确率在80%以上, 其中多数常年平均每月最低温度准确率均在90%~100%;而常年每月最高温度准确率在70%以上, 其中多数常年平均每月最高温度准确率均在80%~90%。同理对其他乡镇进行同样的分析, 各乡镇常年月平均以及常年年平均温度预报准确率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综合分析可知:除上夹河镇的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外, 常年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和最高温度准确率均在60%以上且大部分的月温度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所有乡镇在4—10月期间温度预报准确率最高, 除上夹河镇外, 准确率均在80%以上。

3 结论

分析抚顺地区逐日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布趋势, 结合日常县级台站使用的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 提出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得到以下结论。

(1) 冬季 (12月、1月、2月) 以及秋末 (11月) 总体温度呈现东北-西南阶梯式分布, 且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趋势, 其他三季 (春季、夏季、秋季) 总体温度趋势呈现为东—西阶梯式分布, 且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

(2) 用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对新宾县15个乡镇进行温度顶针预报, 除上夹河镇的常年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外, 常年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均在60%以上且大部分的月温度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所有乡镇在4—10月期间温度预报准确率最高, 准确率均在80%以上。

(3) 个别乡镇在个别月用等差值的方法进行温度预报并不适用, 因此可以寻找其他适用的温度预报方法进行补充。因此, 用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对该县各乡镇的每日温度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未来24 h预报是每个气象台的日常工作内容, 随着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日益增加, 对乡镇温度预报准确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抚顺地区87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及位置分布, 选取一个数据最为完整的观测站作为代表站, 绘制全市各观测站与本站的逐月温差图, 研究全市气温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以新宾县15个乡镇为例提出了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抚顺地区全年温度分布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用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对新宾县15个乡镇进行温度预报, 发现温度准确率大部分在80%以上。

关键词:气温分布,变化趋势,等差值,预报订正,准确率,辽宁抚顺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Oslo: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7.

[2]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1) :3-8.

[3]李亚中, 蔡冰, 王阳, 等.2002—2011年抚顺市极端最低气温定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 :236-240.

[4]马骁颖, 徐群.1961—2010年抚顺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7) :253-256.

[5]连志鸾, 李国翠, 卞韬, 等.基于多级相似-差额方法制作乡镇温度预报[J].气象, 2008, 34 (5) :113-117.

《温度和气温》教学设计 篇3

一、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温度与气温》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的第三课。本节课的教育内容紧承《天气日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温度计的使用与气温的测量,探究室内外、阳光下与背阴处、一天内不同时间等各异条件下温度的区别。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自主探究的结果,学会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教学难点是对比不同条件下测量的不同结果,正确完成测量,并坚持记录。

(二)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整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指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深入了解如何测量气温,应当结合课堂内外具体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基本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室内外、阳光下与背阴处、一天内不同时间等各异条件下温度的区别也会有一定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

2、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3、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了解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探究如何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形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感受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学生来说一说气温与温度的区别。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数。(拓展: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与实验用的测水温的温度计一样吗?可播放视频: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可播放视频:气温的定义,了解气象台和观测站观测气温的要求。)

2、师生共同总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使用课前测量的不同时间的气温,各小组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总结

温度与气温教案 篇4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板书)

一、气温的测定(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板书)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设计思想】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案设计 篇5

行知学校:娄义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3.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2月及春节时南北不同的景观图片,师:如果将广州的花卉展搬到北方去,或将北方的冰雕搬到南方来,会怎样?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幻灯片:南北气温的差异(板书)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条山脉、河流?

(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以北<0℃,以南>0℃)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28℃以下、海口:16℃以上,温差近5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

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在小组交流。

1、我国7月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2、漠河、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两地的温差是多少?(漠河:16℃,海口:28℃,温差12℃)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哪里?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形地势的影响)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哪里?为什么?(吐鲁番盆地,地形地势的影响。)

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普遍高温。

[板书:夏季南北温差小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

5、阅读材料: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9.6℃,戈壁地表温度高达82℃以上,可以晒熟鸡蛋。气温远远超过号称三大火炉的武汉,重庆,南京。被称作火州

四、拓展引申,应用升华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看教材33页图2.1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图[课件:温度带]

1、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什么是活动积温?(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过渡)根据我国各个地方活动积温的大小,气温的高低状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 3.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图片,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

五、练习巩固,及时交流,气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温度与温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学习重、难点

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初中物理中对“温度”的定义是:

2.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

3.你还知道哪几种温标?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

,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在外界影响下,系统也可以处于一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但这不是平衡态。比如: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界的影响,当撤去外界影响,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就会变化。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

,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

7、温度计与温标:

用来测温度的仪器叫,自从

制造了第一个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

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

。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

,符号是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

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0C=240.15K。

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

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思考与练习1、4】

布置作业

温度与气温教案 篇7

上册)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世界的气候的其中一个因素――世界 的气温,现在我们又来研 究影响世界的 气候的另一个因素――世界的降水。

承转:气温对气候的表现是冷或热,而降水对气候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生:表现为干或湿。

引 导:学生读图J、K。领会降水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师: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相差很大,但是与气温一样,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有什么样规律呢?

生:思考。

师:引导学生读图L世界年降水量图,提问:

1、赤道附近地 区和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 内陆与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有何不同?

生:看图,思考。

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

2、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年降水量少,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多。

师:是什么因素影响降水的分布呢?

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因 素的影响造成的。师:又是怎样影响的呢 ?

生:赤道地 区纬度低,终年高温,蒸发旺盛,再加上海洋广阔,水汽多,易降水。两极地区 纬度高,终年寒冷,蒸发弱,水汽少。中纬度地区的沿海因为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较大,因而降水多,中纬度地区的内陆因为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较弱,因而降水少。

师:对!也就是说纬度位置决定气温,气温影响水 汽,内陆与沿海的水汽来源不一样,水汽的多少直接影响降水的多少。

师: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干极’”。生:阅读,思考。

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呢? 生:是洋流因素,因为附近有一股寒流流经这里。

师:对,一般来说,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 湿作用;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

承转:有古人用诗这样描写气候: 一山有四季,十 里不同天。师:这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是由于海拔的不同,气温和降水也不 同,所以气候的表现也不同。

师:随着海拔的升高 气温下降,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哪么又是怎样影响降水的呢?

生:阅读课文,看图M地形 雨成因示意图。

师:指图讲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表现为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从而造 成山脉两侧降水多少的差异。迎风坡一侧,因暖气流抬升,气温降低,易产生降水,形成地形雨;而背风坡一侧,因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很难形成降水。

随堂练习:课本复习题P29。

课堂总结:降水量不仅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 且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间也存在差异。降水的季节差异可大致分为 四种类型:有全年各月降水多且均匀的(全年多雨区),有全年各月降水 稀 少的(全年少雨区),有夏季多雨的(夏季多 雨区),有冬季多雨的(冬季多雨区)。

温度和温度计教案 篇8

吴红胜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温度和温度计》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四、教学准备

小组:水温计(刻度范围-20℃——100℃)全班: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能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图片的气温特点吗?(现在我们有两个小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冷和热。)

二、比较水的温度 活动一:比较两杯水冷热

1、如果有两杯水,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你能分辨出来吗?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两个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活动二:比较四杯水冷热

1、如果有四杯水,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你能分辨出来吗?

2、请两个学生上台来触摸感知4杯水的温度,然后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后的感知。

3、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只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板书:温度和温度计

三、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图片,介绍常用的温度计。

2、温度计的结构

师: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学生活动:观察温度计,并回答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和刻度几部分组成的。(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时板书并介绍: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3、使用温度计前要弄清楚的问题(学生进行抢答)

4、摄氏温度的规定(教师介绍)

5、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

6、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写温度,并比较温度的高低。

7、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的正确方法

从不用的角度看温度计的液面,可以读出几个不同的温度?并判断那种方法是正确的。

师:你会用温度计了吗?使用温度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堂练习:

出示图片,学生读写温度。

板书设计: 温度和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读作: 20摄氏度 零下4摄氏度

温度计教案 篇9

课前三分钟育人: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讲温公警枕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时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

1.观察温度计的结构,感受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

2.经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通过温度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和正确使用物理仪器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温度的概念,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教学难点:

理解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教师:图中的两个人有啥感觉呀? 生:一个冷,一个热。

教师讲述: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冬天冷了要取暖,夏天热了要降温。物体冷,我们就说它的温度低;物体热,我们就说它的温度高。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板书)

二、温度计

1.学生实验一:感受热水、冷水、金属棒、泡沫棒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热水、冷水的温度,请学生把冷水杯举高一点。教师肯定每个同学的触觉都很正常。

请大家再感受一下金属棒和泡沫。请把冷的那个棒举起来。

教师:这次大家都受骗了,铁棒和泡沫棒的冷热程度是一样的。为什么人的感觉不同,大家下去自己上网查资料,把答案告诉我。看来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就必须使用温度计。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常用温度计。2.学生制作温度计。

学生实验二:自制温度计

实验器材:带橡皮塞的口服液空瓶一只,细塑料吸管一根,红墨水,冷水,热水 设计方案:

(1)取口服液空瓶一只,细塑料吸管一根;

(2)在小瓶中灌满红墨水,将细塑料吸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瓶中;(3)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思考问题:

1.你如何用自制温度计分辨出桌面上两杯水,哪杯水的温度高,哪杯水的温度低?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找两个学生展示本组自制的温度计,一个做,一个说;并回答上述问题1。教师总结温度计工作原理,并板书。在大屏幕上展示问题2。

2.你能否将此装置进行改造,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

找学生回答。(标上刻度)

三、摄氏温度

学生学习摄氏温度这一块的内容,了解摄氏温度的单位和规定。在大屏幕上学习有关摄氏温度的单位、规定、读数。

四、温度计的使用(板书)

让学生估测两杯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并让每组找个代表将自己的估测值写在黑板上,并领奖品。

让每组做以下的任务。任务要求(小组合作):

1.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

2.测出热水和冷水的实际温度,并记录到黑板表格内。3.把本组总结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写到本子上。4.找一个同学用体温计测出自己的体温。(约5分钟)

教师事先准备两支体温计(示数大于37℃),让学生用这两支体温计测体温。

教师检查各组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总结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方法。做课堂良心,及时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五、走进生活

图片展示各种温度计。

六、课后作业

1.出示10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让小组讨论对这种现象有什么好的建议。

温度与气温教案 篇10

1961~漠河年均温与持续极端气温频数的变化分析

利用漠河站点1961~20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得到的年均温、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持续暖口和冷夜频数,分析了它们的线性趋势、增量、显著性和平稳性.其中年均温升高了约1.61℃,年持续暖口频数增加了约4次,冬季持续暖日频数和夏季持续冷夜频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对年均温和年持续频数的线性回归关系,以及年均温和季持续频数的线性回归关系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在线性回归关系显著的情况下,分别就各频数序列埘年均温的影响逐一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而揭示了年均温与符频数序列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按年,变化的角度米分析,年均温的升高是由年持续暖日频数的`增加和年持续冷夜频数的减少共同显著影响的;从按季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年均温的升高主要由春、夏季持续暖日频数的增加和春、秋季持续冷夜频数的减少共同显著影响的.

作 者:王春红 张讲社 延晓冬 秦旭 WANG Chunhong ZHANG Jiangshe YAN Xiaodong QIN Xu  作者单位:王春红,张讲社,秦旭,WANG Chunhong,ZHANG Jiangshe,QIN Xu(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49)

延晓冬,YAN Xiaodo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4(5) 分类号:P468 关键词:年均温   持续暖日频数   持续冷夜频数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frequency of durative warm days   frequency of durative cold nights  

温度与气温教案 篇11

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关系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O)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作 者:康丽华 陈文 魏科 KANG Li-Hua CHEN Wen WEI Ke  作者单位:康丽华,魏科,KANG Li-Hua,WEI Ke(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陈文,CHEN Wen(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 11(3) 分类号:P434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心得下一篇:“网络──再造”识字教学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