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气温

2024-10-23

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气温(通用6篇)

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气温 篇1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4.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5.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用心爱心专心 1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用心爱心专心 2

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气温 篇2

对于理想实验我们并不陌生, 教材中曾经介绍过的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理想实验是人们在头脑中构想的实验, 又叫假想实验。理想实验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发现原有理论的错误和局限, 并建立新的理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相对论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版这部分的理想实验, 实现相对论的有效教学。

一、理想实验——闪烁着神奇光彩的科学诗篇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思维中, 永远存在着诗歌的因素。”在教科版的相对论的内容中, 怪异因为理想实验而神奇美丽, 陌生因理想实验而变得身临其境。理想实验使曾经是那么枯燥的物理文字变成了闪烁着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我们在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中仿佛看到了夸父追日的古典神话;那艘伽利略大船会使我们联想到那远古时期的诺亚方舟, 抑或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世外桃源;而课本中“同时的相对性”的理想实验更使我们“相信”了“天上一日, 人间一年”只在神话世界可能的景象……无怪乎, 物理学家英费尔德会有这样的感慨:当我领悟到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公式时, 有时会有像聆听到巴赫的乐曲一样的感受。

二、理想实验——创设轻松而有趣味的情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对理想实验的介绍, 阐明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影响, 更可以展示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 创设起使学生轻松理解的趣味情境。教科版“相对论”中的理想实验, 使令人望而生畏的相对论的理性美与学生的好奇和乐趣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如第三节讲“同时的相对性”这个问题时, 所设置的理想实验, 构思的精妙不仅让学生能够轻松直观地感受到“实验”, 又使学生理解了强调光速不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从而可以对相对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高考的变化来看, 课本的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近两年江苏高考中的两道关于相对论的考题几乎就是“同时的相对性”这个理想实验的翻版。

三、理想实验——显现出创新思变的思维方法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的思想的总结, 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理想实验源于直觉的启迪、大胆的猜想、科学的假设, 经过形象的变换、丰富的想象、逻辑的推理, 而超出自身经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这种实验能让人发挥想象, 凭借想象中的理想化的仪器和设备甚至是“麦克斯韦妖”这种只有在童话中出现的精灵, 在理想化的条件下, 通过心理的内部活动, 在脑中进行理想化的“操作”和“观察”, 联结“操作”和“观察”的手段, 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上, 似乎颠覆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事实上, 由理论自身的要求所提出的“假设”在物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近代物理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 爱因斯坦的追光思想和电梯实验就是对时空问题长久思考后受到直觉启迪而实现的。理想实验的介绍, 正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人类揭开自然界之谜的艰难探索历程,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创新思变的思维方法一步步掀开遮蔽真理帷幕的那种科学创造的震撼和激动, 从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中, 感受到物理的思想方法。

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气温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STS 水循环过程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217-02

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直接威胁全球人类生存的问题:淡水资源匮乏及水污染问题。无论在我国的初中物理教材还是美国的科学探索者教材都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的介绍,但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第四节水循环过程仅仅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内容出现,而科学探索者版本教材利用两章内容介绍水循环的有关知识(如表1)。本文将以两个版本教材中水循环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水循环过程在两个版本教材中的差异。

1 课程标准方面的对比分析

通过我国与美国的课程标准对比可以看出(如表2),两国课程标准相同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科学素养,让学生有科学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并让学生理解和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智慧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不同之处是科学探索者教材在介绍自然现象时与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且科学探索者教材在各节的语言描述、图片选取、每段每节的名称选择上更具有感召性和趣味性设计,更加能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比人教版教材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但在教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人教版教材比之科学探索者教材能较好的体现教材的育人价值。

2 教材的知识纬度方面对比分析

从两版的教材对比可以看出,在教材的知识纬度上人教版教材的水循环知识放在了物态变化后作为“科学·技术·社会(STS)”知识,内容取舍恰当,体现了教材将人、自然与社会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但在教材内容分量及结构体系等方面,人教版教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习题在覆盖重点知识的合理性、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还需改进[3]。

科学探索者教材则是利用两章知识对水的性质、水的分类、技术和设计饮用水以及水力等内容进行讲解,划分知识内容体系较细致,而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范围广。科学探索者版本教材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知识的深度,能够更好地联系生活、生产实践,能够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但科学探索者教材存在主要问题是基础性习题偏少,缺少章节复习等问题。

3 教材的可行性纬度方面对比分析

《初中课程标准(2011年)》中也给出了一些实践调查活动,如:(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3)调查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1]。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但要想完成这些活动,不仅要有配套的教具、学具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地区课程资源。

科学探索者教材对水循环知识探究式教学理念的体现要明显好于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的实施能“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促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但两个版本的教材实施都面临着“实验器材缺乏”“课时紧张”、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等主要问题。

4 科学探索者教材水资源课程设置的启示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作比较时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基础扎实,但缺少创新;而美国的教育是“渗透式”的。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科学探索者教材通过介绍水的发展历程,如:介绍水的性质、水的种类以及相关技术,目的是为了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同时,培养与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探索者教材能把简单基础知识,用生动形象、活潑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效果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习题设置时,说明了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技能和思维层次,这样做的优势是使学生能检测出自己在哪些知识点掌握上的欠缺,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样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技能和思维能力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4]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科学探索者教材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逐渐加深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知识的理解,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技术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的精神、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课程标准(2011年)》中,将物理学科介绍为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知识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得到重视,“科学·技术·社会(STS)”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更可以将自然、物理以及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自然及社会知识的理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9.

[2]帕迪利亚.地球上的水-科学探索者丛[M].崔波,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202.

[3]廖伯琴.新课程标准下《物理》(8年级)教材的特色[J].物理教学探讨,2002(1):

2-3.

教科版科学温度与气温 篇4

第一单元 沉和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两组实验上:1.同样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同样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前年上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以前常识课的配套材料,学生在实践观察中获得知识,明白:相同体积的物体重的容易沉,相同重量的物体小的容易沉。

在上课前一天,我专门到学校仪器室去找实验材料。没料到,仪器室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用材料,有的只是一套以前自然课用的沉浮材料。很无奈,我们的课程从自然到常识再到科学,而我们的实验器材还停留在自然教学的阶段,这除了表扬我们中国人的勤俭节约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科学实验是需要材料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现在,仪器室没有配套的材料,如果都靠老师自行去解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不要说,问题的关键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后来这节课的教学我只能是用讲授的方法完成,在我满怀歉意对学生说因为缺少材料而无法做实验的时候,我明显看到学生眼中的失望。当时我还找了一个教学录象片断,本想放给学生看的,后来因为教学中电脑没有开也就是没有播放。

这几天听说《门卫、烧饭的都去教科学》的报道,心中很不是滋味,科学素质是如此的重要,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处于尴尬的地位,无法保障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老师,没有实验必须的配套器材,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不知道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办点实事?

还好,在开学的时候,我专门跟学校校长反映,说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要有材料,特别是学生的学具。校长听了建议之后立即同意,并督促总导处落实,终于在订单上把3-6年级的学生学具给补上了,相信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告别无学具时代。

说实话,我的校长还是比较民主的。在群中,有的老师在抱怨没有学具,在此我想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主动和领导反映,这是年应有的权力和责任,当然在跟领导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方式,至于领导是否同意那不是我们能确定的。

思考:

1.以比较优秀的成绩来增加自己学科的分量,争取学校的支持,做好科学课教学的硬件配置。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篇5

《温度与气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温度对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一个记录数据。在三年级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后,进入本课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可以进一步巩固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为了规范科学实验,课前我就以复习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通过图片及实物温度的测量,以投影的形式,全班正确读数,强调如何科学地使用温度计读数。随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学过温度计的知识后,我将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测量并记录科学作业本中各个地点的温度。对于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范围,教师应提前做出规划,以免学生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纪律。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认真进行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探究的兴趣也很高。本课中的另一个活动,通过测量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得出一天中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由于时间及管理上的限制,开展起来较困难。尽管课后我安排同学们回家自行测量记录,进行探究。但是,真正能够持续趋观察的同学毕竟还在少数。

三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共) 篇6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茎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上一篇:初中毕业怎样读五年一贯制下一篇:有了它,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