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

2024-08-18

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共9篇)

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 篇1

溶解的快与慢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请看,这有一些白糖,老师要把它们放入这杯冷水中。仔细观察,白糖会怎么样(溶化),白糖会怎么样(溶解)白糖就开始慢慢的溶解了板书溶解 1设计方案,实验探究。2教师引导,尝试探究

先让学生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溶解吗?想一想,(学生:把两个杯都盛上同样多的水,两个杯子都放上同样多的食盐,一个杯子不动,另一个用块子搅拌,看哪个杯子溶解的更快。)板书对比实验, 生:一种用筷子搅拌,一种不用筷子搅拌, 在这个实验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快子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在这个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什么吗? 还有吗?(实验时两个杯子水要一样多,食盐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大,为什么杯子要一样大?生:如果两个杯子不一样大水不一样多,溶化的程度就不一样了。

学生把科学书打开到三十一页, 看课文中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仔细找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 学生分组开始讨论。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些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一。

3、请实验操作时动作轻,声音小,勤思考。4注意实验安全。

3、学生进行实验。

4、总结。

二、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第二、三个实验 板书能加快溶解,实验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三、结合生活,拓展探究

评课: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张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

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 篇2

《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有两个内容, 一是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上课的其他三位老师都是按照教材意图, 分成两部分进行的。我在学习了喻老师的文章后, 觉得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比较好。理由一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简约课堂;二是本课的两个内容都是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可以让学生从两个实验现象中一起来发现热传递的规律, 具有整合的可行性。但是经过研究发现, 第二个实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比第一个复杂, 尤其是加热时间长了, 变温油墨容易燃烧,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演示及口头强调的前提下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呢?我在喻老师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适、合理、巧妙地指导, 期望不打断学生的探究思路。如语言指导、温馨提示、材料呈现与回收、记录表指导、发任务单等方式, 把一个个小的探究活动串联起来, 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经过反复思考, 我决定采用发任务单的形式, 在任务单中对温变油墨进行了介绍, 让学生明白温变油墨的特点。同时介绍实验的步骤, 对重点的操作及注意事项通过加粗、加着重号的方式进行强调与提示。课堂教学中, 我感觉到这个任务单还行, 学生按照任务单的引导与提示都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从事后反馈看, 听课老师、专家对我这个整合的设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通过对本课的研究, 加深了我对简约课堂的理解。那么简约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是如何达成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求:

(1)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以学生前概念为基础的。前概念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点。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课的学习可视作改变学生初始想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的过程。在上《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 我在四年级进行了试教。把试教与正式上课一比较发现, 四年级孩子与五年级孩子在对热传递的最初认识上存在了一定的差异。试教中, 有多个孩子的图示是把箭头画在长方形 (铜棒) 的上下两边, 他的解释是热是沿着外面传过去的, 中间是不能传递的。后来做实验时, 我让该学生把火柴棒插在铜棒的孔中, 让他实验后分析并认识到铜棒里面的热也是传递的。课后我又问他:“现在你觉得热在铜棒里面能传递吗?”他点点头。同时我又举例让他思考, 我们蒸番薯, 番薯里面是生的还是熟的。他说是熟的, 那如果热不能在物体里面传递的话, 里面能熟吗?他摇摇头。这里面学生的前概念是错误的, 我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感知, 同时又通过认知冲突, 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已有的认识是错误的, 进而纠正自己的前概念。

(2)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以有效的材料为支撑的。观察实验是科学课的特点, 而观察实验离不开材料。高效的科学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材料,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减少学生的认知难度, 更快地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中, 一般的老师是根据教材让学生用凡士林把火柴粘在铜棒上, 然后加热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从而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以往有些老师用蜡烛环代替火柴棒, 这次我给学生提供了涂有蜡烛油的铜棒。这个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蜡烛油是从加热处慢慢向另一边传递的。而且加热点可以随意设置, 可以放在中间, 也可以放在两端。依托这样的实验设计, 我将教材上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整合, 既节约了时间, 又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在“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涂有温变油墨的圆铁皮, 让学生在不同位置加热。温变油墨是一种高科技的材料, 比蜡烛油好多了。温变油墨受热后红色变成白色, 停止受热后又马上会恢复成红色, 学生容易操作也容易观察。所以在这两种材料的支撑下, 我的课堂教学展开得非常顺利, 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也很到位。

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 篇3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科学观

前言: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本身的认识,科学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基础科学教育中,主要反映为科学本质观和科学价值观,他们也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本文将从科学本质观和科学价值观两个角度,对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的科学观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学本质观

(一)科学知识的本质——暂时性与持久性并存

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随着人类认识知识的增加,未知的事物也在增加,所以著名的物理学家增说过“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人类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是暂时性与持久性并存的。在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这一点体现的十分明显,在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对物理知识的认定已经不是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永远敞开着进步的大门。当前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只有在现代的人类认识条件下时正确的,并不意味着是永远正确的,新版本教材对物理科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同时也是这样向学生展示的。

新版本教材的这种科学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对科学技术的观念,让学生对物理科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解除了物理教学活动中教材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和视野的遮蔽,传统的物理教材告诉学生物理知识就是这样的,是亘古不变的、不容置疑的,所以学生在这种教育长期影响下,失去了对“权威”质疑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往往没有创新思维、缺乏创新能力,高中物理教材的这一科学观,也是响应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科学探索的本质——逻辑与想象的结合

物理学科是一个理性的学科,充斥在物理学科之中的思维方式也是理性的,但是在物理科学的探索道路上,光有理性是不行的,因为理性往往就意味着创造性的缺失,所以在物理学科的探索活动中,严密的逻辑和合理的想象是其本质。离开了合理的想象,严密的逻辑只是周而复始的计算;离开了严密的逻辑,想象也只能是空泛的白日梦,所以在物理学科的探索活动中,一定要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想象连结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索能力、物理创新能力[1]。

在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逻辑与想象的结合体现的极为充分,物理教材不再仅仅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是对学生的合理想象给予同样的重视。

例如:在新教材的课后讨论环节中,“质子带正点,但质子却能聚合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猜想?”在新版教科书中这种新式问题的出现,展现出了对学生科学观培养的重视。

(三)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与社会互动

物理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其之所以构建的如此庞大、复杂并不是由科学家孜孜不倦的钻研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所以物理学科带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2]。

在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对物理知识的这一本质特点有详细的展示,在传统的物理知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往往会被当做单纯的知识而被教授,教师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获取高分的工具”上,所以在物理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并不符合物理知识的实践性,新版本教材对物理知识实践性的强调,恰恰弥补了这一点[3]。

二、科学价值观

(一)科学的外在价值

物理科学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实践中的主要武器,对这一件武器,要让学生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对物理知识的两面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首先物理知识对社会经济建设是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的,这不能否认,但是物理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同时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也是不可否认的。

在新版本教材中对物理知识本身价值的介绍变得更多了,例如:在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让学生们讨论“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原子弹的发明是利是弊?”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掌握的这件物理知识武器,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建设这个社会,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4]。

(二)科学的内在价值

物理知识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知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素质,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物理知识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体系,其内部的每一个知识和定理都是以特定的方式相互连结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缜密性,而这些素质是学生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所以说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的科学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5]。

结论:人教版新教科书的出版,不仅仅意味着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是物理教材中科學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本质的转变,能够改变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学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贺平.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的比较分析与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温晓雷. 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科学方法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温博.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和英国A Level版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张燕梅. 我国30年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内容现代化的变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5]杨曼,李倩.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及其呈现方式[J]. 现代教育科学,2013,12:169-171+48.

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 篇4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 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评:基础知识讲解到位,文章的层次脉络清晰,重点语句的赏析突出,方法指 导很好,在学生的具体应用上还可以继续深入。】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 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 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 就是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 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 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臵作业。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评:诗歌的对比阅读赏析让人的印象很深刻,贯穿这节课的朗读令人陶醉,让 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诗歌,感悟主题的方法很好,值得大家借鉴与学习】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导入

二、作家与背景介绍

二、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请学 生归纳概括)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 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 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 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 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 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 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 面“是指什么? 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三、品味语言。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 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五、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评:在请学生概括归纳整体感知部分,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 们其实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的设想去作答。在师生的互动中擦出智慧的 火花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

8、致女儿的一封信

一、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 《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内容 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 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 含义?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 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 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 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 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 上的游戏。----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 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 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 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评:文章的内容是很简单的,老师没有在文章的内容上花费很多的功夫,而将 时间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到后来同学们都可 以敞开心扉,表明这节课就已经获得成功。】

11、我的叔叔于勒

一.导入新课 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二、听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 因?(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1)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 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 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四、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 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五、作业。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评:文章上的是中规中矩,还是在体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没有 将它引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就没有这样的人吗?可以拓宽来将嘛,一点自 己的意见。】

5、孔乙己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 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 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 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 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学生通读课文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 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 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 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 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 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 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评:这节课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师前面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充分,学生的预习工作也很到位。教师通过众人的笑声很轻松的就将文章串联起来,真正做到了四 两拔千斤,举重若轻。】

7、变色龙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疏解生字词。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 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4.学生合作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 次变 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 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 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五、布臵作业续写课文内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 字 左右。

【评:文章的层次分析很清晰,变色龙的形象分析也很到位,尤其是分角色朗读 更能够让学生去体会到人物的心理。这也贯彻了葛老师的指导思想,在语文课堂 上就应该有朗朗书声。】

14、变脸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 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 留的一段波折。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 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 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 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生 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 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臵。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臵。

六、布臵作业 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评:对于戏剧单元的学习一直是我们的薄弱之处。本课能够勇于尝试,从这个 方面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探索的道路上,曲折与困难是在所难免。这 个课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 20、庄子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2.教师指导学生译文。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6)鱼出游从容(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 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学生思考,明确:(1)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五、延伸拓展

【评:此课的课堂表现很好。既有基础知识的归纳,也有寓意主题的点拨升华,更有《庄子》的拓展延伸……一节课安排的如此紧凑,真的很不容易。】

24、《诗经》两首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 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 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 评价。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试背全诗

教科版科学听课记录 篇5

小学语文公开课 《翠鸟》 听课地点

澄迈县西达中心学校

班级 三(2)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教师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277)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翠 鸟

鲜 艳 腹部

赤 褐 色

衬 衫

灵 活

疾 飞 等 待

小 泡

锐 利

饲 养

逮 住

希 望

注意正音:“腹”读fù,不读fú。

“疾”读jí,不读jī。

“逮”读dǎi,不读děi。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三、熟读课文

听课评议

三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共) 篇6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茎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教科版 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篇7

《太阳系》

太仓市明德小学

倪琦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老师:每当夜幕降临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见许许多多绚丽夺目的天体组成的美丽宇宙,运气好的话,能见到美丽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一不留神划过天际,还能看到彗星像一把扫帚是的光临我们的天幕,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夜空中一闪闪的像小眼睛似的恒星群。带着这样的背景,首先,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这三个模型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天体呢?

生答:中间红色的非常大的是太阳,蓝色是地球、最小的那个代表月球

老师:很好,这个问题所有同学都能回答上来,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 我发现地球在原地转动

师: 很好,我们知道,地球每转一圈就是一天。那么现在请各位同学睁大双眼,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点击大屏幕} 生: 我发现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月球正围绕着地球旋转 师: 不错,每公转一圈 所要的时间是:一年。老师为此还编了一首小诗:太阳大。。我请一位同学来念一念。生:。。。。

师: 很好,我们把太阳,这种能发光、发热,而且体积非常庞大的天体称为 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太阳转动的称之为 行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称之为 卫星(相机板书),由此我们可以把刚刚那首小诗进行一个小小的改编。。。。把所有的太阳替换成恒星,把所有的地球替换成行星,把月球替换成卫星。好,改编大功告成之后呢?请大家齐读一边这首小诗。生: 齐读

师: 好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宇宙中有彗星、有流星、有恒星、有行星、还有卫星,现在我们要对它们进行一个整合。以太阳这颗恒心为中心,包括围绕着它进行旋转的行星,和这些行星所附带的卫星,以及围绕太阳的彗星,流星等天体所构成的一个系统,我们给他一个完整的名字:太阳系。

二、情景模拟挑战赛

1、师:我们知道了我们美丽的地球是存在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那么太阳系里有没有其他的行星呢?太阳系里有几大行星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呢?这几大行星又是如何排序的呢? 请大家阅读倪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资料,说一说,回答下面的问题,来完成 挑战一。

生1:有八大行星

生2:是这么排序的: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师:不错,看来大家都能非常敏锐的从资料中找到相关的线索。是的,我们的太阳系有8颗大行星,请大家跟着,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排排序,他们依次是:水星、金星、。。。

生:跟着念

2、师:好的,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现在倪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知道这些行星都有什么特点吗?那么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挑战二,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认真阅读资料,小组内说一说,每个行星都有什么特点呢?好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我们的要求。

生:。。。

师:等一等,请大家互相说一说,一小组为单位,我会请同学上来介绍一下其中行星,好的,现在我们开始吧!

生:讨论交流,完成挑战二

(5分钟时间到)(一边介绍,一边板书)生一(水星)

生一(金星)生一(地星)生一(火星)生一(木星)生一(土星)生一(天王星)生一(海王星)

3、师: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介绍,我们对于八大行星自身的特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我们挑战的的难度提升到一个水平上:挑战三——用彩色橡皮泥、轨迹模型图和小尺,给太阳系建一个模型。(师一边讲,一边出示这三样道具)

一句话概括:橡皮泥捏出相应的天体的样子来,放在图纸上相应的轨道上就可以了

那么做建构模型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大小比例设置;

2、天体摆放的顺序)

师:那么我们如何设置比例的大小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组数据:这是关于赤道直径的的长短,请大家根据直径大小按天体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生:。。。

师: 我们知道了水星的直径是最短的,假设规定水星的直径4878km看成是“1”,那么,金星的直径怎么算呢?拿金星的直径去除以水星的直径就可以求出来了,12100/4874=2.4 用这种方法,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分别求出其他几大行星的比例大小了。

根据这样一种方式,假定金星中的“1份”代表2毫米,那么金星以下分别拿求出的比例算的的结果乘以2,就可以求出相应的毫米数了。

经过这样的算法,可以求出球体的实际捏制的大小。好的,现在请一位学生来念一念 建模的主要步骤。生:。。。

师:注意有两个天体带着美丽的光环,根据测算的实际毫米数捏球体。

(一段时间后)

好的,我请一组同学带着他们的“天体”,到黑板上来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

生上台摆放,这个是什么行星呢?摆在那里?。。。

经过大家亲手制作,对于八大行星的认识肯定更加的深刻了,我们现在已经让八大行星各就各位,现在就让他们动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围绕太阳转动的呢?

生:我发现他们转动的有的快,有的慢。结合下表《公转周期》,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 是的,我们发现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越短,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公转周期则需要164.8年,比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长。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离太阳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强 运动快 离太阳越远 受到的引力越弱 运动的慢

师:说的很好,的确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太阳系中 有太阳、八大行星、彗星、流星、卫星,可是还有一类天体,也属于太阳系,我们还没有接触到,那他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这个可怜的冥王星。(阅读材料)

读了这个故事,有的同学不禁产生疑问 为什么原本是大行星的冥王星会被踢出大行星的行列呢?

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所以才构成了现今大家所看到的八大行星。

其中,水金地火由于存在大片的陆地被划为类地行星;木土由于体积实在是太过于庞大被划归为巨行星;剩下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离太阳太远 被划归为 元日行星。由此八大行星总共分成了三类。

三、总结全科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生回答。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结 篇8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行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四、五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才能有进步。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指导学生进行的科学活动如下:

1、指导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进行“家庭和学校节能减排调查”和“一次性物品使用情况调查”活动,使学生对科普知识有了些了解,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了解,也懂得了平时如何在自己的身边做好一些节能、节水、节电的方法。

2、让学生制作科普手抄报,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开展读科普书籍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达到从课外书籍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的目的。

4、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华,活动的目的不仅对

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另外,多争取外出听课的机会,以学习外校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自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另外,我还趁假期参加河南大学的本科进修,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提高。

四上教科版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9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 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三、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上一篇:公司鼓励员工倡议书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