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分布(共4篇)
气温分布 篇1
摘要:本文采用1 961-2006年全国548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平均、趋势系数、均方差等,分析了我国极端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46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日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指数、冷夜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我国年、季极端低温均呈稳定增长趋势,北方地区的增暖趋势较南方大,极端低温的增温幅度明显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极端气温在四季均有增温趋势,冬天最为明显。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趋势系数,空间分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已经完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的了巨大的负担,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极端天气频频出现,给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到研究极端天气这一领域,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1,2,3,4]。本文利用全国548个测站46年的逐日最低、最高温度、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年、季极端温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过去46年来我国极端气温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极端气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的资料是1 961-2006年我国大陆548个测站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温度资料。
通过线性趋势分析[5]、计算标准差[2]、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6]的方法对1 961-2006年中国548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进行分析。
2极端温度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2.1极端温度指数的空间分布
2.1.1极端最低温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年极端最低温度(左)主要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递减。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极端最低温度较低。长江以南年极端最低温度均在1 0℃以上。虽然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地形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青藏高原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低。
季极端最低温度空间分布与年极端最低温度分布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递减,春季最为明显。各地区夏季(右)最低温度明显比其他季节要高。全国各季温度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以及青海省南部。
2.1.2极端最高温度
从图2上看出,年极端最高温度(左)与年极端最低温度分布基本一致,南方温度普遍比北方高,最低温度出现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和青海南部青藏高原地区。全国各地最高温度均在0度以上。冬季(中)最高温度大致呈纬向分布,最高温度由南向北递减。其他各季也基本表现出南暖北冷的趋势,但青海南部地区各季温度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夏季(右)新疆中东部地区温度偏高。
2.1.3霜冻指数
从图3中可以看出,霜冻指数大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长江以南地区因地处热带及亚热带,一年中温度小于0度的天数在30天以内,为全国最少的地区。而全国霜冻天数最多的地区在青海省西南部,可达300天。就全国而言,霜冻天数冬季多,夏季少,除广东、广西、云南和青海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霜冻天数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70-90天的霜冻期,夏季除青海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无霜冻期,春秋两季为过渡期。
2.2极端温度指数的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
2.2.1极端最低温度
图4(左)中可以看出,年极端最低温度在全国范围普遍为正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全国范围增温明显。北方增温趋势比南方大,东北、内蒙古及西部部分地区趋势系数达到0.7以上,增温趋势显著。各季全国极端最低温度均呈增长趋势,北方增温明显,四季中东北、青海、新疆东南部、云南省西部和内蒙古地区增温都很明显。冬季(中)除了新疆北部、东北部分地区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外,最低温度增长显著,是四季中增温最明显的季节。
2.2.2极端最高温度
从图5(左)中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极端最高温度为正趋势,说明极端最高温度有上升趋势。同极端最低温度相比,极端最高温度趋势系数相对较小,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的正趋势要比极端高温的大。极端高温在全国的增温并不明显,只有北方黄河以北和西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增温较明显。冬季(中)全国范围内普遍为正趋势,黄河中上游地区升温显著。夏季(右)江淮地区有负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最高温度的升高主要表现在秋冬两季,春夏两季不显著。总而言之,北方地区的增温趋势比南方地区要大。
2.2.3霜冻指数
从图6中可以看出,趋势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全国大范围地区霜冻天数减少,全国只有小部分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高纬地区趋势系数达到-0.8,霜冻天数减少得最为明显。各季霜冻指数趋势系数也均为负值,春秋两季北方地区霜冻天数显著减少,冬季长江、淮河流域霜冻天数显著减少,夏季青海地区减少显著。
2.2.4冷夜指数
由图7(左)可以看出年冷夜指数的趋势系数在全国范围内为负值,只有四川附近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全国大范围内冷夜指数下降明显,高值中心在内蒙古中西部、青海西北部和新疆南部。这些地区趋势系数达到-0.8,冷夜指数下降最为显著。空间上来看,南方地区的下降趋势不如北方明显。从各季冷夜指数的趋势系数图来年,各地的下降趋势不同。春夏两季北方地区冷夜指数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右)冷夜指数下降趋势相对更为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冬季(中)东南沿海至京津唐地区冷夜指数下降明显,在长江上游地区、青海北部和青藏高原上也有小片区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下降趋势明显。秋季则是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黑龙江南部、江苏安徽和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下降趋势明显。
2.2.5暖日指数
从图8(左)中可以看出年暖日指数的趋势系数在全国范围内均为正值,说明暖日指数在全国大范围内上升,我国西部地区、内蒙古和河套地区上升趋势明显。内蒙古西部、甘肃和青海地区为高值中心,趋势系数达到0.6。空间上来看,南方地区的暖日指数的上升趋势不如北方显著。从各季暖日指数的趋势系数图来看,各地的趋势系数有正有负,趋势系数为负值的地区暖日指数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地区下降趋势不显著。冬季(中)贵州地区和四川附近及安徽北部为负趋势;青海西部为正趋势最大值区,上升趋势显著。夏季(右)华北南部和华南大部分地区趋势系数为负值,河南中部暖日指数下降明显;在甘肃西部、青海大部分地区和新疆东南部地区为正趋势,上升趋势明显。
3总结
本文利用1 961-2006年中国548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平均、趋势系数、均方差等,分析了中国年、季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结果表明:
1)我国近46年以来,极端气温指数增加或减少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其中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日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指数、冷夜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2)空间分布上,我国年、季极端低温呈稳定的增温趋势,且北方地区的增暖趋势较南方明显,极端低温的增温幅度明显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极端气温在四季均有增温趋势,冬天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翟盘茂,任福民.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气象学报,1997,5(4),418-429.
[2]任福民,翟盘茂.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大气科学,1998,22(2),217.
[3]江志红,丁裕国,屠其璞.中国近50年冬夏季极端气温场的年代际空间型态及其演变特征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9,10(增刊),97-103.
[4]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4.
[5]施能,陈家其.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气象学报,1995,53(4),431-439.
[6]张喜亮,邱新法,曾燕.江苏省近45年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8.
气温分布 篇2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气温分布 篇3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抚顺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抚顺地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所有自动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由于加密自动气象站均为无人值守站, 因而无法及时排除故障, 因此所缺数据较多, 若1个月内温度数据缺测少于2 d, 则采用最近的气象站温度数据以及缺测前后的温差值, 人工订正补齐;否则舍弃该月该站的数据。对于异常的数据, 经过阈值检验和图示法, 将异常数据进行人工干预处理, 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新宾本站是国家基本气象站, 得到的温度数据既有自动站的自动观测数据又有每天人工记录的实况数据, 因此可以保证本站温度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为方便研究, 以新宾本站为代表站。
1.2 研究方法
计算全市各观测站与54353站 (新宾站) 的每日温度差值, 绘制逐月全市温差图, 研究全市气温月季分布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抚顺地区气温分析
通过逐年逐月对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借助Matlab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借助Surfer软件绘制逐年逐月气温分布图, 发现抚顺地区气温分布的月季变化比较明显, 下面以部分月为例说明抚顺地区气温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
由图1可知, 抚顺市2月最低温度分布规律总体呈现东北—西南阶梯式分布, 且东北低西南高, 其中北部有一处低值中心, 温度差在-3.5~-3.0℃, 东部有两处低值中心, 温度差在-4.5~-4.0℃, 西部有1处高值中心, 温度差在4.0~4.5℃。
同理对其他月最低气温和最高温度进行逐月分析, 得到类似的结论, 结果如下:
(1) 抚顺地区全年的月平均日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布趋势。冬季 (12月、1月、2月) 以及秋末 (11月) 温度总体呈现东北—西南阶梯式分布, 且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趋势, 其他三季 (春季、夏季、秋季) 温度总体趋势呈现为东—西阶梯式分布, 且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
(2) 月平均日最低温度分布。全年抚顺地区西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高值区;在冬季及秋末, 东部存在2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低值区、北部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低值区;在其他季节, 抚顺地区东北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低气温低值区。
(3) 月平均日最高温度分布。全年抚顺西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高值区;在冬季及秋末, 东北部均存在1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低值区;其他季节, 东部和南部均零星分布着月平均日最高气温低值区 (表1) 。
2.2 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
在乡镇预报的实际工作中, 局地范围内的乡镇温度预报, 可以用代表站的预报温度来订正其他乡镇的预报温度。
2.2.1各乡镇与本站的日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本文借助Matlab软件分别绘制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得新宾县14个乡镇与新宾站本站之间的最低温度日变化趋势对比图, 发现各乡镇日温度分布趋势与新宾站的日温度分布趋势完全一致, 且升降幅度基本一致, 部分比对图如图2所示。
2.2.2温度预报准确率分析。假设各站每天的温度变化幅度与本站温度的变化幅度完全一致, 则TXS-TXS (0) =TSS-TSS (0) , 即:
式 (1) 中, TXS为新宾站预报温度, 用实况值代替;TXS (0) 为当天的实况温度;TSS为所求乡镇的预报温度;TSS (0) 为所求乡镇当日的实况温度。
利用下列公式来计算各乡镇每月温度准确率:
式 (2) 中, Σday|TSS-TSS (0) |
当TXS为实况值时, 结合公式 (1) 、 (2) 对14个乡镇分别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绘制成曲线进行分析比较。以榆树乡为例, 从图3中可看出, 榆树乡除了2012年4月和6月的最低预报温度准确率异常偏低外, 常年每月最低温度准确率在80%以上, 其中多数常年平均每月最低温度准确率均在90%~100%;而常年每月最高温度准确率在70%以上, 其中多数常年平均每月最高温度准确率均在80%~90%。同理对其他乡镇进行同样的分析, 各乡镇常年月平均以及常年年平均温度预报准确率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综合分析可知:除上夹河镇的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外, 常年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和最高温度准确率均在60%以上且大部分的月温度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所有乡镇在4—10月期间温度预报准确率最高, 除上夹河镇外, 准确率均在80%以上。
3 结论
分析抚顺地区逐日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布趋势, 结合日常县级台站使用的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 提出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得到以下结论。
(1) 冬季 (12月、1月、2月) 以及秋末 (11月) 总体温度呈现东北-西南阶梯式分布, 且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趋势, 其他三季 (春季、夏季、秋季) 总体温度趋势呈现为东—西阶梯式分布, 且东低西高的分布趋势。
(2) 用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对新宾县15个乡镇进行温度顶针预报, 除上夹河镇的常年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外, 常年每月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均在60%以上且大部分的月温度准确率能达到80%以上;所有乡镇在4—10月期间温度预报准确率最高, 准确率均在80%以上。
(3) 个别乡镇在个别月用等差值的方法进行温度预报并不适用, 因此可以寻找其他适用的温度预报方法进行补充。因此, 用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对该县各乡镇的每日温度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未来24 h预报是每个气象台的日常工作内容, 随着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日益增加, 对乡镇温度预报准确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抚顺地区87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及位置分布, 选取一个数据最为完整的观测站作为代表站, 绘制全市各观测站与本站的逐月温差图, 研究全市气温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以新宾县15个乡镇为例提出了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抚顺地区全年温度分布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用等差值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对新宾县15个乡镇进行温度预报, 发现温度准确率大部分在80%以上。
关键词:气温分布,变化趋势,等差值,预报订正,准确率,辽宁抚顺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Oslo: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7.
[2]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1) :3-8.
[3]李亚中, 蔡冰, 王阳, 等.2002—2011年抚顺市极端最低气温定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 :236-240.
[4]马骁颖, 徐群.1961—2010年抚顺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7) :253-256.
[5]连志鸾, 李国翠, 卞韬, 等.基于多级相似-差额方法制作乡镇温度预报[J].气象, 2008, 34 (5) :113-117.
气温分布 篇4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板书)
一、气温的测定(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板书)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设计思想】
【气温分布】推荐阅读: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计划02-08
气温分布及其变化01-09
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试题07-02
最低气温07-19
气温负荷01-20
极端气温05-16
气温因素06-24
最高气温08-04
气温影响09-19
乡镇气温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