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保知识宣传资料

2024-08-15

儿保知识宣传资料(共7篇)

儿保知识宣传资料 篇1

儿保培训资料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流程

(一)、出院后一周内(家庭访视):

1、询问一般情况: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唇腭裂、高鄂弓、诞生牙)、预防接种和先天疾病筛查情况。

2观察家居环境,进行体格检查

3、指导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和常见疾病预防

(二)、满月~6岁:

1、询问两次随访发育和患病情况

2、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评估。

3、健康指导:包括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生长发育、疾病预防、预防意外伤害和口腔、视力保健

4、健康问题处理:发现营养不良、贫血、单纯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异常、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三、服务注意事项:

1、要有独立儿保室(>12㎡)和开展儿保服务所需基本设备(体重称、身高计、皮尺等)且要能正常工作。

2、按照《福建省儿童系统管理指导手册》和《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儿童健康管理。

3、加强与托幼机构的联系,取得配合,做好儿童的健康管理。

4、加强宣传,向儿童监护人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5、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6、筛查出新生儿甲低、苯丙酮尿症及其他遗传代谢疾病,应注明和追访,及时纳入高危儿管理。

7、喂养方式的理解:

(1)母乳喂养:只喂母乳,不加任何其他食品,但允许有医学指征的情况下,另喂药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2)混合喂养:指婴儿在喂养母乳时,还喂其他乳类及乳制品(3)人工喂养:无母乳,完全喂其他乳类、代乳品。

8、听力: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进行听力筛查检查时应避开视线,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予不同强度的声音观察孩子的反应,大致估测听力正常与否。

9、佝偻病诊断:症状(夜惊多汗、烦躁)+2个以上体征。(如:枕秃、颅骨软化、方颅、肋窜珠、鸡胸、漏斗胸等)

10、发育评估: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的运动发育指标进行评估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通过的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

11、营养不良的分类和评价,应根据年龄、身高、体重的三个指标来进行,特别对“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肥胖”诊断时,应注明按身高别体重的评价结果。

12、高危儿上报时应填指导内容且应切合实际,有些诊断“中度贫血”,2-3岁儿童仍填纯母乳喂养、血红蛋白Hb,仅测1次达100g/L就转归等、不规范管理常见。应上升至正常,且维持8周后下降才能转归。

13、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散居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体儿童可在托幼机构进行。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四、数据获取的办法

1、新生儿访视率:

由公安、计生、妇幼(孕妇建卡)等部门获得辖区内的活产数;查看辖区内新生儿访视记录,统计接受一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数

2、儿童健康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

由公安、计生、疾控等部门获得辖区内的出生数;由妇幼保健院获得本辖区内儿童系统管理数;现场查看辖区内所有0~6岁儿童随访记录;辖区内应管理的0~6岁儿童数;随机抽查10份,核查记录的完整性和信息更新情况;电话回访核实记录的真实性

禁毒知识宣传资料 篇2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毒品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吞噬人们的肉体和灵魂,直接毁灭我们的美好生活。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毒品这场来势凶猛的世纪之患正无情地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好奇心重,判别是非能力不强,抵制毒品侵袭的心理防线薄弱,加之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认识,最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袭,初步了解毒品和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一、什么是毒品

根据《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毒品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品 十二字: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1.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毒品问题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3.毒品问题渗透和腐蚀政权机构,加强腐败现象; 4.毒品问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染上毒瘾的人一般有哪些迹象

1.在家中或单位偷窃钱财、物品,或突然频频地向父母或朋友索要或借钱;

2.长时间躲在自己房间内,或远离家人、他人,不愿见人; 3.外出行动表现神秘鬼祟,藏有毒品及吸毒工具; 4.面色灰暗、眼睛无神、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环保知识宣传资料 篇3

1.1999.11.29日,第11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商讨保护臭氧层大计,并通过了《北京宣言》。2.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这一数字是1960年的2倍,世界人口的剧增给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3.我国第一座森林公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4.我国各省每年开展“爱鸟周”活动的目的是:集中宣传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爱鸟、护鸟 的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5.“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是21世纪的绿色希望工程,其通过社会化运作,工程化建设和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6.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是一个致力于公民环境教育的民间环保机构,其工作目标是:通过多种社会活动,在大众中提倡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即: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重复使用,回收利用,救助野生动植物。

7.天生的“捕鼠能手”的鸟和享有“森林医生”美称的鸟是猫头鹰和啄木鸟

8.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是大熊猫。

9.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动物。

10、天然水体最大的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11.填写以下有关环境的纪念日的日期: 中国植树节(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 世界环境日(6月6日)。

12.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

13.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人类、动物、植物 所形成生物系统的边界圈与大自然边界圈的相互关系、影响。

14.草地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重要作用。

15.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秦朝 制订的《田律》。这份禁令规定,不但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

16.清洁能源有生物能、太阳能和地热能。

17.亚洲象是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的珍稀动物。

18.沙暴的形成条件强风、沙源、不稳定大气。

19.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看到的地球主要是蓝色。

20.工业“三废”指废水、废气、固体废物。

十大环境祸患威胁人类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会导致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影响。酸雨蔓延。被称为“空中恶魔”的酸雨目前已成为一种范围广泛、跨越国界的大气污染现象。酸雨会破坏土壤,使湖泊酸化,危害动植物生长;会刺激人的皮肤,诱发皮肤病,引起肺水肿,肺硬化;会腐蚀金属制品、油漆、皮革、纺织品和含碳酸盐的建筑。我国目前已有30%的地区有降酸雨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最近一世纪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0%,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有55亿吨。全世界约4亿辆汽车每年排入大气约18.3亿吨的二氧化碳。城市人口中的一半左右生活在二氧化硫超标的大气中,每天有800人因呼吸浊气而早亡。还有10亿多的人在烟尘和灰尘超标的空气环境中享受城里人的优越。有260余种的挥发性有机物毒害着人体。而酸雨、酸雾、酸雪对水、土地、农作物、植物、建筑物等的侵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高达千亿美元。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新的瘟疫。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地球上每天有100种生物绝灭。几十种鲸类现仅剩十余种;1979年非洲大象有165万头,现只剩几十万头。据估计,21世纪中叶陆地动物生物量的一半以上将是人和家畜。现代生态学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同时也就是人类走向灭亡,这是人类和非人类的辩证法。

四、森林面积减少

广袤的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功能。但过去10年中,随着城市化和农业耕作的扩张,加上非法砍伐等活动依然猖獗,“地球之肺”在持续萎缩。根据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字,20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以平均每年2·4%的速度缩减。近10年来,全球消失的森林总面积达到9400万公顷,比委内瑞拉的国土面积还多。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森林和林地曾占世界绿地面积的1/3以上,但现在只有1/10了。最近20年全球每年砍伐森林2000多万公顷。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完全消失。过去150年里,美国95%的森林被砍伐。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区遭毁惊人,而全球的热带雨林已消失一半多,经济学家们惊呼:森林赤字!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江、河、湖、海、大洋受废物、有毒化学物质、泄油及其他污染物造成的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荒野的游人已很难捧喝到清洌洌、甜滋滋的河水了。每年全球单往海里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弃置于海洋的石油及其污染物达970万吨。海洋污染使沿海居民发生肝炎、霍乱日多。海水富营养化形成赤潮,使海洋生物物种减少,鱼类数量锐减和质量锐降。一些著名的海滨胜地已成肮脏角落。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每年使数万人死亡。光腹泻病例每年就有10亿之多。生命之源滴滴减少,有11亿人未能用上安全饮用水。水危机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也造成了水资源的萎缩。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人们注意到,环境污染的大部分问题直接与化学和化工产品的化学物质密切相关。人类已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吃也惶惶,住也惶惶。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绿色文明”正演变成“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就拿

汽车尾气与人体健康 的危害来说吧,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铅(Pb)等。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它的亲合力比氧强几十 倍,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从而消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造成感觉、反 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主要是指NO、NO2,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在NO2浓度为9.4mg/m2(5PPm)的空气中暴露10分钟,即可造成呼吸系统失调。碳氢化合物:目前还不清楚它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但是HC和NOX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 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污染物------光化学烟雾。1952年 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的约为平时的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事件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有识之士怎能不痛心疾首,人类的精英怎能不充满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需要聆听中国的这句格言!一个小孩给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的信中写道:“我希望我长大后,世界仍然存在着”。可一些满嘴仁义道德的老板、政客们也许心里想:“我死以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现代人是一些平视的人。看滚滚红尘,看公路上有关汽车行驶的各种标志,看别人的眼睛里的天气阴晴变化。向上看则有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潮涨潮落,低头俯首则看脚下会不会突然出现别人遗失的钱包,是否别人在使绊子?谁注意柏油路旁边泥土中的小草“当春乃发生”,多少人抬头问“明月几时有”?像深度近视的徐志摩那样突然见到满天星斗而漾出激动情怀的人少而又少,浪漫主义已成文学史教科书上的回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以自己的精力、时间去划圆周,完成人生”据说被称为“形势所迫、势在必行、不得已而为之”,如此等等,他人加之奈何?环境问题似乎并未得到多少人的关注,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并且还越来越严重──乱砍滥伐、工业污染、“白色”垃圾„„,已经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黄河连年出现长时间的断流;而长江正在成为第二条“黄”河且洪涝频频;淮河水因污染严重而无法做为饮用水源„„

一些国家虽然已经制定了很多环保法律和条例, 但一些专家指出, 由于制定环保法规的科学性和执法的公正性都存在问题, 它们的效力和权威性都大打折扣。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环境资源保护局的资深环境科学家伍业纲指出, 在环保问题上, 必须正视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约束力。伍业纲认为, 中国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 在于彻底改变「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所谓「南水北调, 东水西调」, 看来似乎有理, 但势必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伍业纲指出, 必须了解自然界所能承受的极限, 如果人类强行突破这种极限, 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治理环境必须数管齐下,观察人士指出,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相当的重视。「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总裁何平说, 自从中国1998年出现特大洪灾以来, 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大幅度提高。比如, 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江泽慧提出, 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化原则。另外, 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民间环保团体, 比如北京的四大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丶「地球村」丶「绿家园」和「山诺会」。专家认为, 中国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 必须立法丶执法丶教育数管齐下, 才能收到成效。近年来兴起的绿色浪潮,反映了人们对改善环境的渴望。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绿色化学与技术》一书,生动具体地阐释了有关绿色化学革命的内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绿色化学技术知识,它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大众读者可从该书中看到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希望。该书展示了当代绿色化学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吸收了当代化学、物理、生物、材料、信息等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是当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的目的是把现有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从而实现了化学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宗旨。作者在书中重点揭示了绿色化学技术的“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从科学观点看,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从环境观点看,绿色化学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从经济观点看,绿色化学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尽管人类在解决环境污染的技术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环境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因此,人们可能对绿色化学技术中的“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能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持怀疑态度。例如核能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因为它的安全性实在令人担心,而且技术的进步往往赶不上我们破坏环境的速度。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对此问题已有一个成熟的答案:人类在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文化消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环境,污染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作者在书中引入了“绿色文化”的概念,并阐述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绿色消费、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等环节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透视深度,也表现了作者精细独特的思路。

在实现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应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向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企业决策者应当将“污染源”向“绿色企业”转变。企业投资应倾向“绿色”,制造“无害环境”,积极推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在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应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诚如是,善莫大焉。环境问题让人不敢掉以轻心,长江三角洲地区掀起的绿色生态行动。50年光阴漫漫,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与时俱进。早些时候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治理污染”等口号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就事论事的环境保护阶段;等到先觉悟了的城市提出“生态”这一新名词,人们的头脑里就逐步建立起了普遍联系的观念,知道保护环境的一大根本就是要维持生物界的自然平衡,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可以说,那时候人们已开始逐渐树立环境效益的意识,认识到了环境效益对于经济效益的反作用。这一作用简言之,就是前者能够保证后者的持续增长,用时下的热门名词来说,叫“可持续发展”。而专家提出,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简单来说,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曾在一次论坛上指出,我们要探求新的发展观,探索绿色GDP核算,推行生态审计制度。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03年12月8日透露,绿色GDP核算体系已在国家统计局与环保总局的联合攻关之中,出台后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与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挂钩。尽管有人对此提出了疑议,理由是绿色GDP的核算有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这个表示所流露出来的意识令人欣慰。记者在2003年12月采访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时,他用大段的时间阐述了自己的“绿色GDP”理念。在我们国家以GDP为重要指标的干部考核体系没有根本转变的时候,一位在位的官员能有这样的认识,使人们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又多出了几许乐观。当我们把“绿色GDP”放在心上的时候,我们经济前行的道路,想来会迎面碰上更多的“绿灯”。全球环境基金批准向16个环境项目提供一亿五千零五十万美元赠款,另外,这些项目还吸引了三亿八千五百万美元的协同融资,从而使这组项目的总投资达到了五亿三千五百五十万美元。这次新批准项目的国家从地理上来说覆盖面很广。同时,项目组成符合GEF的优先领域和战略。许多项目,包括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扩大规划,都使得私人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或投资广泛地参与到项目中来。中国:可再生能源扩大规划,一期。GEF赠款:41.57,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二期,第一部分。GEF赠款:5.815。

预防疟疾知识宣传资料 篇4

消除疟疾危害 促进和谐发展

——4月26日“全国疟疾日”,“消除疟疾,人人参与”

一、蚊虫叮人传播疟疾

疟疾俗称“大摆子”、“大脾寒”蚊子叮了疟疾病人后,再叮健康人,就把病人的疟原虫传给了健康人,从而使健康人得病。(蚊虫叮

疟疾传)

二、疟疾的症状是先发冷后发热

得了疟疾,典型的症状是定期发作,开始时发冷,往往要盖几条被子,接着发高烧,发热后,病人大出汗,体温渐退浑身乏力,嗜睡,直至下一次发作。(先发冷

后发热)

三、得了疟疾要相信科学及时求医

疟疾病人会出现贫血,脾、肝肿大,严重损害健康。特别是恶性疟疾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发病后不少人 往往不去就医,贻误了病情。因此,得了疟疾一定要及早去找医生看病。采血镜检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信科学

看医生)

四、服足八天药、彻底清除病根

医生对疟疾病人,必须进行正规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疟疾应服用不同的药物和药量。要根治疟疾就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及时服药并服足规定的药量,切勿随意服服停停。(服足药

除病根)

五、防蚊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

蚊子叮吸人血是传染疟疾的主要途径,所以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疟疾病人,防蚊叮咬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疟疾传染的好办法,晚上睡觉应使用蚊帐,用有药水泡过的蚊帐更好。上山下田劳作时,应在裸露的身体部位涂上防蚊药水。(挂药帐

防蚊叮)

六、齐动手、搞防治、保健康、奔小康

屋内喷洒药水杀灭蚊虫,屋外排除积水,疏通沟渠防治蚊虫孳生。灭蚊防蚊是预防疟疾的有效方法。

防治疟疾,保护健康是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灭蚊虫

防传病)

河口二中校医室(宣)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 篇5

————社旗县丁庄初级中学 政教处

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一养老院5月25日发生大火,造成38人罹难、6人受伤。该事件发生后,引起各界媒体的关注,也震动了中南海,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纷纷发话。官媒5月26日报导,当局已控制了12名相关责任人,尚有3人在追查当中。对于此次火灾引起习近平和李克强的重视,有人认为可能会引发河南官场地震,因为这次事件,当局必须要给民众一个交代。5.26日省、市、县高度重视,接连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学校,医院,养老公寓,幼儿园、超市、宾馆、娱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及安全教育问题。下面我就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向全体师生做如下教育及要求。

一、防火有关知识

(一)学校火灾事故的主要诱因、违章乱拉临时线路并靠近易燃或可燃物,绝缘性能低短路造成火灾; 2、违章使用电热器具,如:电炉、电热器、造成电路超负荷引起火灾; 3、在床上燃点蜡烛看书或夏季在床边点蚊香,不慎引燃周围可燃物造成火灾; 4、男生在寝室卧床吸烟或将烟头未熄灭乱扔,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 5、实验课实验中违反实验操作规程,导致电气设备或线路超负荷,造成火灾;

(二)如何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学校的每名师生员工首先必须自觉遵守各项消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增强防火安全意识。

(1)不私自接拉临时电线。接拉临时电线极易导致供电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

(2)不在宿舍等公共场所使用电炉、电热器等电热设备,这些电热设备用电功率比较大,易导致供电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

(3)不在宿舍等公共场所使用煤气炉、酒精炉等灶具。因为宿舍的地方较小,可燃物品较多,稍有疏忽将酿成火灾;

(4)不在宿舍点蜡看书。宿舍熄灯时间已经较晚,如再点蜡看书疲乏睡着,蜡烛易引燃蚊帐等可燃物,酿成火灾;

(5)不卧床吸烟、乱扔烟头、人躺在床上很容易入睡,未熄的烟头掉在被褥等可燃物上,容易造成火灾;夏季不要在寝室内点蚊香。

(6)不乱焚烧杂物。焚烧杂物中遗留火种或失去控制时,容易造成火灾;

(7)注意做到人走断电。人离开房间要关掉电器开关,拔下电源插头,确保电器彻底切断电源。学校师生员工的防火安全意识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消除火灾隐患,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消防设施、灭火器材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1)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它是引导人们疏散的。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一般安装在疏散通道内或安全出口处,一旦发生火灾,供电中断,人们利用应急照明灯提供的照明,按照疏散指示标志指示的方向,疏散到安全地点。

(2)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它是用来紧急疏散的。安全出口设在人员集中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它是关闭的,但遇紧急情况它必须能及时打开。疏散通道必须随时保证畅通(楼梯转台处、走廊不能放杂物占用),一旦发生火灾,人员能及时的通过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疏散到安全地点。

(3)灭火器,它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学校消防工作的重点部位(男女寝室、电教室,实验室、会议室等部位)均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灭火器,一旦发现火情可用附近的灭火器进行扑救。

上述的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在保证通畅、良好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出现火情后,人员及时顺利的疏散和有效的扑救,将人员伤亡和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火场逃生有关知识

每个人都在祈求平安。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幸免于难。“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当我们每个人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因此,掌握多一些火场自救的知识,困境之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参加消防安全演练,才能遇火不慌 学校每学期都要在重点部位进行疏散演练,我们作为工作、学习或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中的每个人,应积极主动参加,只有有了疏散常识和亲身经历,你才会遇火不慌。

请牢记:要想遇火不慌,必先练。、熟悉环境,牢记疏散通道和出口 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刻能尽快逃离火场。请牢记: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扑灭小火,惠及自己和他人 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而且周围又有足够的灭火器材,应奋力将小火控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请牢记:争分夺秒才能扑灭初期火灾。、保持镇静,辨明方向,迅速撤离。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跑。撤离时要注意,朝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下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堵,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请牢记:遇事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预防中毒和窒息。为了防止浓烟呛人,可采用毛巾、口罩蒙住口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烟气较少是撤离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棉被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请牢记:多一层防护就多一分安全。、善用步道,不用电梯 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通道、楼梯和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阳台、窗台等攀到安全地点。高层的建筑物,电梯在火灾时可能断电,因为电梯井贯穿每个楼层,电梯运行会使火灾加快蔓延速度,而且电梯受热会变型,将人员困在电梯里。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电梯逃生。

请牢记:逃生时,千万不要乘普通电梯。、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如没有这些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烟火封堵,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泡湿后从窗台或阳台沿绳滑到下一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牢记:心细胆大,自制绳可逃生自救。千万不能盲目跳楼、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此时一旦开门,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关紧迎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或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泡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地往上浇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缓晃轻抛,寻求救援 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晃动或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摸索行进,所以在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另外墙边也可防止房顶塌落砸伤自己。

请牢记: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火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要惊跑或用手扑打,应为跑和扑打时会形成风,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当身上衣物着火时,应赶紧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

请牢记:火已烧身就地滚,易行有效。

三、灭火有关知识

要想扑救火灾,首先要掌握灭火设备和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二)灭火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灭火器的性能,灭火器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目前一般学校配备的主要是手提式灭火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附近站在火场的上风头(1)拔下保险销(2)一手握紧喷管,(3)另一手捏紧压把,(4)喷嘴对准火焰根部扫射,(5)喷射有效距离应保持在1.5米左右。

(三)灭火的注意事项、1、一切行动听指挥; 2、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伤亡;、用水扑救带电火灾时,必须先将电源断开,严禁带电扑救; 4、使用水龙带时防止扭转和折弯;、灭液体火灾时(汽油、酒精)不能直接喷射液面,要由近向远,在液面上 10 厘米左右扫射,覆盖燃烧面切割火焰;

(四)如何报火警 当火势较大无力扑救时要迅速拨打“ 119 ”报警。拨打火警电话要做到:打电话时要情绪镇定,听到话筒里说“我是火警报警中心”时,在报告火灾情况。要说清发生火灾的单位名称、详细地点、燃烧的物质、火势大小、报警电话、报警人姓名。

丁庄初级中学

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资料 篇6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游泳安全逐渐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热点话题。凉爽的河流、小溪和山塘水库给人带来欢乐享受之余,也潜藏着安全危机,游泳前多一分准备和清醒,就可以带给我们欢笑,更可以避免可能的后悔与遗憾。各班应认真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严防因嬉戏与游泳带来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游泳安全要点

1、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

免抽筋;

2、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外出游泳,则必须有家长相陪,不可单独游泳或与

同学结伴;

4、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

在此游泳;

5、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地方游泳。这些地方的水

深浅不一,而且凉,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很不安全;

6、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以脚先入水较为安全。

二、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

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如果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游泳。

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

入水中。

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

保持身体温暖。

三、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由于水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

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排除,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

耳内进水后应及时将水排出,最常见的方法是: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

拉耳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净,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肤

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几种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阻塞,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耳内进水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暂时停止游泳,并去

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四、夏季游泳溺水自救方略

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对

水情不熟而贸然下水,极易造成生命危险。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专家介绍,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对于溺水者,除了积极自救外,还要积极进行陆上抢救:

(1)若溺者口鼻中有淤泥、杂草和呕吐物,首先应清除,保持上呼吸道的通畅;

(2)溺者若已喝了大量的水,救护者可一腿跪着,另一腿屈膝,将溺者腹部放在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着溺者的头,将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在背部,使水排出;

(3)若是溺者已昏迷,呼吸很弱或停止呼吸,做完上述处理外,要进行人工呼吸。可使溺者仰卧,救护者在身旁用一手捏住溺者的鼻子,另一手托着他的下颚,吸一口气,然后用嘴对着溺者的嘴将气吹入。吹完一口气后,离开溺者的嘴,同时松开捏鼻子的手,并用手压一下溺者的胸部,帮

助他呼气。如此有规律地反复进行,每分钟约做14—20次,开始时可稍慢,以后可适当加快。

五、溺水急救

溺水是常见的意外,溺水后可引起窒息缺氧,如合并心跳停止的称为“溺死”,如心跳未停止的则称“近乎溺死”这一分类以病情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但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

急救方法

1、将伤员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伤员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伤员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伤员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伤员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2、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伤员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3、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篇7

为了更广泛、深入地普及地质灾害的识别、观察以及临灾避让知识,开展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预防突发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汇编如下。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那些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多为突发地质灾害。自然因素产生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地质灾害,人为活动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

二、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是什么?

崩塌: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崩塌:(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出现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泥石流: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山谷 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长期降雨或突降暴雨要注意防范泥石流。

四、如何监测地质灾害?

形变监测:采用经纬仪、红外线测距仪监测隐患点位移动态变化;在主要裂缝两侧布置监测点,或采用固定标尺,或在开裂的建筑物墙体上用水泥砂浆片采用钢卷尺监测动态变化。采用常规人工巡查,监测其变化状况。

水源监测:对区内降雨及上游水位进行监测。

雨量监测:对本行政区域或乡镇区域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雨量监测仪,进行定点监测。监测工作要做好监测记录,定期整理资料,为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五、大雨过后会发生地质灾害吗?

在大雨过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因为降雨的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外因。其作用一是渗透水进入土体孔隙或石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剪强度的降低。所以,降雨一般对滑坡可起到诱发或促进作用。

六、什么样的雨量易引发地质灾害?

日降雨量在50毫米~99.9毫米(即: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日降雨量在100毫米~250毫米及大于250毫米(即:大暴雨,特大暴雨)极易引发大范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七、哪些人类活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崩塌: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进入岩土体裂隙等往往造成破裂的岩土体崩落。

滑坡:(1)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因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库的浸溢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排放,农业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量,诱发滑坡;水库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坡体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3)堆填加载,斜坡上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失去平衡而顺软弱面下滑;(4)乱砍滥伐,劈山采矿的爆破作用,使斜坡岩土体振动破碎,产生滑坡;(5)山坡上乱采滥伐,坡体失去保护,有利于雨水等流水渗入而诱发滑坡。

泥石流:(1)不合理的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3)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加重水土流失,使山坡稳定性破坏,很易产生泥石流。

八、丰台区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什么时间?

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6~9月汛期,受降雨影响最为明显,其他时间亦会发生。

九、如何防止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强化植被覆盖率,严禁毁林开荒等,保护生态环境,能很好的防止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003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 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管理、职责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三项原则、五项制度和五项措施,规范了政府、部门、单位和公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权利和义务。《条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十一、由谁来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十二、地质灾害预防监测网络有哪些?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预防监测网络有:县、乡镇、村、点四级联动监测防治网络,即:群测群防网络;群专结合防灾预警网络;气象预报预警网络等。

“群测群防”的基本含义是开展群众性的灾害预测和群众性的灾害防御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广为人知,在此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和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防灾抗灾工作。实践已证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 效的方法之一。

十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的职责有哪些?

监测人的职责:(1)熟悉、了解、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有关灾情情况和变化情况,并随时报告,协助乡镇政府、国土部门进行地灾调查及防治知识宣传;(2)汛期严格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全天侯监测;(3)发现临灾迹象,按照规定发警报并组织将人员迅速转移,并迅速上报灾情;(4)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治理工程设施管理保护。

十四、什么是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四应知”、“四应会”?

“四应知”:应知辖区内灾害点数、具体地点、灾害规模、影响户数和人数;应知各灾点的转移路线和具体应急安置地点;应知灾害点发生变化时如何上报;应知各监测阶段的时间和次数。

“四应会”:应会在灾害点的主要位置设置监测标尺和标点,实施监测;应会3种简易监测法,利用简易监测工具进行测量;应会记录、分析监测数据,并作出初步判断;应会采取措施进行监灾时的应急处置。

十五、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怎么办?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十六、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该怎样处理?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十七、地质灾害临灾报警信号有哪些?

根据预防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案,临灾报警信号有:手机(短信播报)、小区广播、对讲机(信息传递)、敲锣、敲铁盆、敲铁箱、吹哨子、放鞭炮、灯光报警(夜间)等等。

十八、发生地质灾害时,由谁组织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抢险救灾。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的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十九、地质灾害发生后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应急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 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及时传递气象信息;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二十:什么是:三查、五到位、十有县?

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

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 十有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 第二部分:部分知识重点解读

一、地质灾害分级

(一)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既受威胁人数或受威胁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级(特重):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受威胁财产1000万元以上的;

2、重大级(重):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较大级(中):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一般级(轻):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下或者受威胁财产100万元以下的。

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一)速报范围

发生的特大型、大型、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以及避免10人(含)以上死亡的成功预报实例,都要按照不同的时限要求上报国土资源部。

成功预报地质灾害避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数量的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以地质灾害实际影响范围测定,如倒塌房屋内居住人员或灾害现场活动人员等。

(二)速报时限

(1)3小时报告:对于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灾害发生地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事发后3小时内速报国土资源部。

(2)12小时报告:对于6人(含)以上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避免10人(含)以上死亡的成功预报实例,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事发后12小时内速报国土资源部。(3)2日报告:对于6人以下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后2日内上报国土资源部。

(三)速报内容

地质灾害速报应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地质灾害灾情的速报,还应包括死亡、失踪和受伤的人数以及造 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发现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有新的变化时,要随时进行续报。

三、地质灾害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的月底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发生的所有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成功预报实例,按照统一要求报部地质环境司,同时对次月和下季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作出简明扼要的预测说明(季度趋势预测仅在上一季度末进行)。

四、群测群防简介

(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

(二)群测群防的主要做法是,汛期前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趋势,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落实监测点的防灾预案,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同时,县、乡、村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从县、乡政府的管理责任人一直落实到村(组)和具体监测责任人,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通过这种责任制形式,明确了隐患点的具体责任人和监测人,保证各隐患点的变形特征能及时被捕捉,有效地指导了当地政府和受威胁群众防灾避灾工作。

(三)群测群防主要任务

1、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确定纳 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编制监测巡查方案。

2、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建立防灾责任制。

3、确定群众监测员,开展监测知识及相关防灾知识培训。

4、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隐患点(区)防灾预案,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建立各项防灾制度。

5、通过实时监测和宏观巡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变形情况,在出现灾害前兆时,进行临灾预报和预警。

6、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隐患点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及隐患区宏观巡查档案,并及时更新。

7、组织实施县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四)群测群防体系各级组织的职责

1、县级: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群测群防体系的统一领导,组织开展防灾演习,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等工作,负责统筹安排辖区内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经费。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县群测群防体系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组织辖区内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指导乡、村开展日常监测巡查及简易应急处置工程,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下级上报的险情进行核实,负责组织指导辖区内群测群防工作总结。

2、乡级: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乡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本辖区内隐患区的宏观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开展隐患点的日常监测。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应急处置,抢险救灾、宣传培训,防灾演习。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完成辖区内群测群防工作总结。

3、村级:参与本村地域内隐患区的宏观巡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及时报告,并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做好自救、互救工作。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完成辖区内群测群防工作总结。

(五)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方法

地质灾害的监测是指对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所造成和引起各类地质体的变化情况实施监管和监测。按监测的人员、手段、工具等的不同,可分为群众监测和专业监测。按灾种可分为滑坡监测、崩塌监测、泥石流监测等。

群众监测是由广大群众,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个人或集体,采用简单的设备并通过观测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监测的一种监测方法。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动态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地质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避让、治理、预报提供依据。

当前,我区通过地质灾害的调查,已经发现了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些灾害点中以崩塌占绝对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可以采取专业人员指导,群众开展简易监测的方法,并由此形成地质灾害的群众监测网络。

1、崩塌监测方法

简易监测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定期目视检查及安装简易监测设施二种。(1)定期目视检查法

属于宏观地质观测法,其要求监测责任人必须定期对可能崩滑的土体采取目视检查,尤其在融雪期、汛期时,应检查被监测地质灾害点有无其它异常变化;也可采用常规的崩塌滑坡变形形迹追踪地质调查方法,进行人工巡视,并发动当地群众报告崩塌滑坡区出现的各种微细变化。该调查法选点宜在变化明显地段设固定点,包括调查路线应穿越、控制整个崩塌滑坡区。(2)简易观测法

主要是对滑坡上形成的各种裂隙和滑坡上的建筑物进行位移、沉降、倾斜的变形观测。同时对滑坡崩塌体上的井、泉、池塘等水体的观测也是简易观测法的主要内容。

2、滑坡裂隙监测方法

可在滑坡裂隙的两侧设置骑缝式简易观测标志,直接测量裂缝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主要方法有:埋设简易观察桩;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等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

(a)设桩观测;(b)设片观测;(c)设尺观测;(d)刻槽观测

上述这些方法操作简易,直观性强,观测数据资料可靠,适用于滑坡体处于速变或剧变阶段的动态变化监测。即使在有精密仪器的条件下,也可布置一些简易观测,以供核对测量成果,一般采取钢卷尺、皮尺、三角堰、温度计等监测工具。各地也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监测方法,特别是一些小型滑坡、崩塌的监测方法。监测次数和时间:旱季每月观测一次,雨季4~10月每10天监测一次,如发现被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汛期、台风暴雨期,特别是12小时过程中降雨量达50mm以上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监测成果分析:每个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成果都必须按统一表格填写记录。若监测数据有重大异常时,应首先采取避让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分析研究地灾发展趋势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泥石流的简易监测方法

泥石流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获取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源、水源和流动过程中的流速、流量、顶面高程(泥位)、容重等及其变化,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和警报提供依据。监测范围包括水源和固体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群众性的简易监测,主要应用皮尺等工具和人的目估、判断进行,简易监测的主要对象与内容有:

(1)物源监测

 形成区内松散土层堆积的分布和分布面积、体积的变化。 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近期的变形情况,观察是否有裂缝产生和裂缝宽度的变化。

 形成区内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耕地面积的变化和水土保持的状况及效果。

 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及变形破坏状况。(2)水源监测

除对降雨量及其变化进行监测、预报外,主要是对地区、流域和泥石流沟内的水库、堰塘、天然堆石坝、堰塞湖等地表水体的流量、水位、堤坝渗漏水量、坝体的稳定性和病害情况进行观测。同时对泥石流沟内水的颜色、浑浊度等进行观测。

(3)活动性监测

泥石流活动性监测,主要是指在流通区内观测泥石流的流速和流位(泥石流顶面高程)和计算流量。各项指标的简易观测方法如下:

 观测准备工作

A、建立观测标记。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对那些近期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选择不同类型沟段(直线型、弯曲型),分别在两岸完整、稳定的岩质岸坡上,用经纬仪建立泥位标尺,作好醒目的刻度标记。划定长100米的沟段长度,并在上、下游断面处作好断面标记(图5)和测量上、下游的沟谷横断面图。

B、确定观测时间。由于泥石流活动时间短,一般仅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故自开始至结束需每分钟观测一次,特别注意开始时间、高峰时间和结束时间的观测。

 流速观测

 浮标法:在测流上断面的上方丢抛草把、树枝或其它漂浮物(丢物时注意安全)分别观测漂浮物通过上、下游断面的时间。

 阵流法:在测流的上、下断面处,分别观测泥石流进入(龙头)上断面和流出下断面的时间。

 流速计算 第三部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六个自我”

一、自我识别

采用编制科普教材、挂图、音像制品,办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辅导站和开展广播电视宣传教育等,引导公民自觉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的能力,以便通过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险情。组织村长和村民讨论滑坡、泥石流的灾害形态、发生的自然与人为情景、危险雨量判断与正确撤离路线,进而引申到爱护林草水土、土地限制利用和经常性的斜坡维护等。

二、自我监测

落实县、乡、村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确定监测方法与要求,如配发简易雨量筒、木桩、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等,人工巡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细微变化。以定期巡查测量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纸介质记录监测数据并注意灾害发展趋势,必要时按程序逐级报告。

在重大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建立警示牌,并简要说明灾害类型、发生条件、威胁范围和避让方法。

三、自我预报

群测群防预警体系要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语言或方式发布预警,包括书面报告或通知、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短信、广播系统、信号旗、扬声器、警报器等。如泥石流可采用注意、警戒和警报三级。例如,以累积降雨量 或日降雨量为预警判据,如我国东南丘陵区日降雨量50~60毫米为注意级,60~130毫米为警戒级,达到130毫米为警报级,当日累积降雨量小于25毫米时则解除警报。

注意同一流域或同—区域的呼应联动,及时了解或吸收相邻监测预警点的动态。

四、自我防范

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城镇社区,自我防范首要的是注意训练社区居民防灾的警觉性、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醒出入于山坡地警戒区的居民及游客,留心处所周遭环境的异常现象及天气变化,注意保障自身安全。

确定有危险、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和重点预防,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预警信号与等级、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危险区的划定主要考虑地质灾害体的规模、特点和危害对象及历史灾情等。一般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具体确定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的危险区,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五、自我应急

当发现重大险情时,除立即上报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外,县、乡、村有关责任人应立即进行防灾应急的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组织准备包括成立工作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及监测预警组、抢险救灾组、治安组、安置组、医疗救护组等,组织动员居民保持高度警觉,按照确定的避灾路线进行疏散等。物质准备包括集体大宗物质和家庭防灾应变包,应变包一般内装通信 18 设备、医疗用品、随身衣物、贵重物品、照明设备、逃生用品(绳索、刀具)和方便食品等。

六、自我救治

上一篇:工程单位职代会提案下一篇:年乡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