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共10篇)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1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人大法学考研之法制史专业导师系统介绍
前言:法学专业的导师数量、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不仅体现了法学院师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而且是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确定具体专业及其选择自己导师的参考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学院老师的背景、教授课程、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也是考生复习中提炼考点、抓取重点以及把握理论动态和前沿的一种综合性分析判断参考信息。基于以上原因,下文对人大法学考研中的法制史专业的导师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以便于大家对法制史专业的导师有全面认识,进而帮助自己报考和复习。
目前,法制史专业共计有8位老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法制史教研室主任为赵晓耕,学科主导人也为赵晓耕。
法学考研选凯程,凯程2014年考取人大法学院8人,再创新高,其中1人是跨专业,凯程有全面的法学集训营保录班,对学生进行高三式全封闭全日制培训,加上凯程对法学考研成功三级法的运用,创造了法学考研必然成功的路径。在14押题中,凯程人大法学押题直接命中40%考点,其他考点间接全部命中。
赵晓耕教授
一、简介
赵晓耕,男,法制史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8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1989年),副教授(1994年),教授(2001年)。社会兼职: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老庄与法律文化分会副会长,儒学与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监狱学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荣誉奖励:
1.副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四、五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五个一工程”奖,修订本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二、开设课程
中国法律史、比较法律文化、台湾法
三、研究领域
中国法律史、比较法律文化、台湾法
四、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1.主持,1999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宋至明清的法律与经济》,2.主持,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理论研究课题,《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主持,2005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历程回顾》 4.参与,国土资源部课题《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
5.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五、主要科研成果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著作:
1.《宋代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2.主编《中国古代土地法制述略》,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教育部博士点“九五”规划项目);
3.主编《台湾地区“法律”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 4.专著《韩非子》,香港中华书局,2000年;
5.专著《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独著,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中华监察大典》,本人点校整理约60000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8.主编《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 9.主编《中国法制史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再说⟨韩非子⟩》,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1年第6期;
2.《民国监狱史料述要》,载《中西法律传统》(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法律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 4.《古代刑罚的价值观念》,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23日; 5.《中国传统死刑的文化意义》,载《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11月21日; 6.《⟨春秋⟩与“春秋决狱” 》,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13日; 8.《中国历史上肉刑的存废之争》,法制日报,2004年2月12日;
9.《学术与变革:清末的唐明律研究与评价》,《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论典》,《法学家》,2004年第4期。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1.《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法学家》,2006年第3期 12.《两宋法律中的田宅细故》,《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3.《另一种本土资源》,载《光明日报》,2001年4月19日第2版; 14.《祖制与律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法学家》,2000年第3期
15.《近代不平等条约与清末法制的变革》,《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6.《试述民国初年的土地政策与土地立法》,《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 17.《试析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8.《民国监狱史史料述要》,《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4期
19.《从“耻辱刑”到“羞耻心”——漫谈在监狱矫正中唤起服刑人的羞耻之心》,《政法论丛》,2005年第5期
20.《于激变中求稳实之法——民国最高法院关于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释例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年第3期
21.《三思而不行:质疑制定《农民权益护法》》,《法学家茶座》,2005年第1期 22.《血亲复仇与传统的礼法冲突》,法律与生活,2006年第11期 23.《八议制度与职官犯罪案》,法律与生活,2006/15
程天权教授
一、简介
程天权,男,1946年生于上海市,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读本科,1970年毕业。后在秦皇岛市当中学教员、进修学院教师和教育局教育督导。1980年至1983年在复旦大学就读研究生,专攻中国法律史,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复旦大学任教。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98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至1991年任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长,1991年至1995年任党委副书记,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至1999年1月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上海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11届人大代表。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际问题研究领导组(多个研究院所)组长。2000年4月起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2001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天权教授曾在不同层次参与、组织了一些专题发展对策研究,主持和筹划“中国发展研究”、“上海21世纪研究”、“人权问题研究”、“中国精神文明纲要研究”、“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专题研究活动,俱有研究报告呈送中央及有关部门,并被采用。曾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瑞士、俄罗斯、波兰等国进行学术或工作访问。在多个国际会议中任中方主席。
二、开设课程
中国法制史、中国当代政治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法制史、中国当代政治、中国高等教育等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与框架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3.教育部重大调研课题: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与内容调研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论著有《论商鞅改法为律》、《秦律婚姻家庭关系探索》、《孔子法律思想立疑》、《服制与中国礼法》、《我国赃罪司法原则》、《论惩治官吏赃罪的实践》、《从唐六赃到明六赃》、《中国法文化与当代青年的法意识》、《法制对民主的反馈作用》等,另有合著《中国民法史》、《大清律》(译英)、《邓小平理论研究》、《法律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等,其中《中国民法史》曾获全国社会科学一等奖。
六、联系方式
8250987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叶秋华教授
一、简介
197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10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外国法制史教学与研究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于1997年、1999年、2003年先后赴日本立命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修。主要社会兼职: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二、开设课程:外国法制史
外国古代中世纪法研究
英美法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三、研究领域:外国法制史西方经济法律制度
比较法律文化
四、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
1、《外国法制史论》,个人专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西方经济法律制度》,个人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外国法制史》,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外国法制史》,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研究》,专著(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大陆法系研究》,研究生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发表论文:
1、《希伯来法论略》,载《法学家》1999年5期;
2、《关于罗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载《法商研究》1999年6期;
3、《西欧中世纪法制发展特点论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6期;
4、《论日耳曼国家的形成与法兰克王国的法律》,载《法学家》1999年6期;
5、《资本主义民商法摇篮——论西欧中世纪城市法、商法与海商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1期;
6、《古代印度法的两大特征》,《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6期;
7、《希腊法论略》,载《法制现代化研究》5卷;
8、《论英国法制传统的形成与英国法体系的确立》,《法制现代化研究》6卷;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9、《论美国法对英国法的移植》,载《法律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
10、《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论⟨法国民法典⟩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法学家》2004年2期。
主要主持完成的国家项目:
《大陆法系研究》、《西方市场经济与法律调整》、《西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
王云霞教授
一、基本情况介绍
1、基本资料
王云霞、女、汉族1962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金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
2、教育背景
1984年7月毕业于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曾赴日本立命馆大学研修文化财产保护法;1999年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国际人权法;2000年5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参加关于“二战期间被掠文化财产返还问题的专家会议”。
3、工作经历
1984年至1993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制史教研室助教、讲师; 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4、主要社会兼职: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5、奖励和荣誉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东方法律改革比较研究》获第一届全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08); 《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文化遗产法
2、外国法律史
3、比较法律文化
三、开设课程
1、文化遗产法(硕士生、博士生)
2、外国法制史(本科生、硕士生)
3、罗马法(硕士生、本科生)
4、大陆法(硕士生)
5、比较法律文化研究(博士生)
四、主要课题与项目:
1、《吸收、借鉴与法律移植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1998-2001;
2、《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法律保护问题研究》,北京市政府法制办立法项目,2002-2003;
3、《二战被掠文物返还问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2006-2008;
4、《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期刊培养项目,2010-2011;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5、《文化遗产法教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2010-2011;
6、《文化立法的基本框架、主要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中宣部国家重点社会科学项目,2010-2011;
7、《文化遗产法学》,中国人民大学重点标志性科研项目,2010-2013。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译)作和教材:
1、《东方国家法律改革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东方法概述》(二人合著),法律出版社1993年;
3、《外国法制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外国法制史》,二人合著,第一作者,高教出版社2008年版;
5、《外国法制史》,三人合著,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普通法的诉讼程序》,原著梅特兰,第一译者,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7、《大陆法系研究》,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主要论文:
1、《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2、《⟨法国民法典⟩的时代精神探析》,载《法学家》2004年第2期;
3、《从分立迈向合并:英国律师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向》,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
4、《近代欧洲的法典编纂运动》,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二战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基础及相关问题》,载《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法律移植二论》,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7、《法律保障灾后重建精神家园》,载《人民日报》2008-6-7;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8、《文化遗产法的立场:民族主义抑或国际主义》,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9、《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11期
10、《保护文物要深究违法者的责任》,载《光明日报》2010年5月21日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需立法配套》,载《法制日报》2011年3月1日;
12、《论文化遗产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六、联系方式
电话:010-82500363 电子邮箱:Wangyunxia1988@msn.com
马小红教授
一、简介
1958年出生于青岛,1978年于青岛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1987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获法学硕士;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学博士。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硕士毕业后至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工作,1990年讲师;1993年副教授。1995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1998年研究员(教授)。2004年至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包括: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合作教授
北京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
儒家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
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二、奖励及荣誉称号
《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研究基金会第一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8);
《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杨一凡总主编,本人为第一卷、第二卷主编(2007)
《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优秀科研作品奖(2006);
《百年中国宪政之误区》,《社科研究》(香港)杂志编辑部优秀论文奖(2006)《构建与解析中国传统法——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礼与法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5);
《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张晋藩总主编,本人为第一卷副主编(2003)
《试析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法官”》,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2)《中国法制通史》,十二届中国图书奖(2000),张晋藩总主编,本人为第一卷副主编(2000)
三、教授课程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 硕士生: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中国法制史专题 博士生:法律的历史研究方法
法学前沿:中国法律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
五、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法制通史(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礼与法(独自申请与完成,已结项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精品项目:中国法制史考证多卷本(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出版)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子课题:第一卷与第二卷主编,已结项出版)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律与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模式研究(独自申请,已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法文明模式研究(独自申请,正在进行)
六、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
《亡国鉴——风雨话君王》,深圳 出版社1992年(合)
《中国古代法律的社会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合)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中国法制通史·夏商西周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副主编,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图书奖)
《中国法制史考证·夏商西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中国法制史考证·春秋战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 《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
《百年回眸》(四卷本)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守望和谐的法文明》,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七、联系方式
电话:010-82500361,邮箱:xhma868@sina.com
刘海年基本情况
一、简介
刘海年,河南省唐河县人,1936年4月生。1950年1月参加工作,在部队历任宣传员、班长、文化教员、军事法院书记员、秘书等职。1957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61年9月本科毕业,1964年9月中国法律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5年1月到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7月)、副所长,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兼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12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还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华法学会信息法研究会会长,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法律史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荣誉理事。
在部队工作时曾于1951年、1953年各立三等功一次。到法学研究所工作后,先后分别与王家福、吴建璠、杨一凡、韩延龙、李步云、刘楠来、肖贤富、梁慧星、李林、信春鹰、夏勇等同志一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一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项,优秀科研成果奖两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中国法学会特别贡献奖一项。
二、主要著述
1、独著:
《刘海年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3
2、合著
《中国古代办案百例》,法律史研究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2 《中国古代法律史知识》,刘海年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7
《中国警察制度简论》,法律史研究室著,俞鹿年、刘海年定稿,群众出版社,1985 《中国法制史存证》,杨一凡等编,撰稿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3、古籍整理: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整理小组,整理、注释、翻译,文物出版社1977年线装大字本,1978年平装本,1981年精装本。
《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14册),刘海年、杨一凡总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沈家本未刻书集纂》,刘海年、韩延龙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沈家本未刻书集纂》(补编),韩延龙、刘海年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主编、共同主编:
《中国历代贪贿案例选注》、《中国法律思想史·春秋战国秦代分卷》、《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十余部。发表专业论文、文章和研究报告200余篇。
第 页
共
页
人大法学考研经验专题 篇2
人大法学考研资料 qihang 09 10 年全部强化班讲义及10音频,因2012年人大法学考研再次进行了改革所以部分科目资料起航本身也没有开班,本人2011年司考400+之后开始准备人大法理专业考试(有一定学术兴趣),当然资料搜集在大二上半学期已经开始,目前人大还未出成绩我也不好总结经验和教训但启航资料价值很大,当然由于今年改革出题方向发生变化所以其命中率降到大约60%但仍极具价值。具体12年考研的心得复习方法及笔记做法本人在成绩出后再总结。《longtu》的资料不必求新,0910完全够用这是由人大出题风格决定的,另外本人复习考研英语3个月《四级445,六级没考》阅读仅错了3个(总成绩上不知道)考研英语经验成绩出后在介绍给大家。启航资料加我自己总结的法理资料因我需买西方法哲学系列专著资金不够所以要有所收费200元(我也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有志考人大且经济巨拮据的我可以免费送,善门难开,善门难闭,请大家尽量不要……我也不想拿资料赚钱,但为了学问……)总之在4月初之前2013年考人大法学的学弟学妹不要再打听消息与资料安心看人大的课本就行(出成绩之前没人有心情)到时我会在做专题总结。切记切记认真看课本即可我QQ1019542323大家加我时请写明13人大考研,3.24之前我不会给大家解答之后会集中介绍经验或教训(本人及善总结……呵呵……虽然我心态不好但我的经验与方法一直给我的同学很好的帮助。)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3
人大法学院参加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年
年会
12月5日至6日,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第23届海峡两岸财税法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我院经济法教研室徐教授、朱教授、姚副教授、徐副教授、胡副教授、李博士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海峡两岸数十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一同围绕 “依法治国与财税法定原则”、“财税法的性质、功能与体系”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在本次会议中,我院经济法教研室徐孟洲教授与台湾司法院优遇大法官、台湾中华法学会理事长蔡清游大法官共同主持了开幕式上的大会主题演讲,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我院经济法教研室朱大旗教授代表学会介绍了2015年学术年会“中税咨询”青年优秀论文奖的评奖工作。姚海放副教授在会议上做了“对违法建筑征收房产税的法律逻辑证成”的主题发言,胡天龙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点评了财税法实务问题分会场的嘉宾发言,徐阳光副教授也参加了会议讨论。
在本次会议中,我院胡天龙副教授当选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
人大法学院举办第23届教授沙龙 篇4
人大法学院举办第23届教授沙龙
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法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针,不断开展西方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为此,法学院第23届教授沙龙特邀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专业,从事律师职业工作二十几年,并在国际商事合同和国际仲裁方面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授Stephen lenoard教授作了演讲。
5月17日中午,Stephen lenoard教授以“在牛津大学如何攻读法律专业”为主题,介绍了牛津大学对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情况。
牛津大学是世界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久负盛名的精英教育,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成为众多莘莘学子的向往。牛津大学法科教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只学习少数的法科课程;二是实行导师制;一个导师指导2-3个学生,学生需要每周一小时与导师探讨案例;三是牛津大学有38个学院,每个学院300-600名学生,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图书馆、小礼堂、体育运动馆等,一些学院因有企业和基金会的支持而非常富有,例如St Johns College(圣约翰学院),每年会得到超过约合三十亿人民币元的资金赞助。
牛津大学有超过30个学院都独立招收法科学生,学院没有权力决定招收研究生的名额和人选,而是由其法律系教授决定。一般情况下,法科本科生在三年中学习12门基础课,包括罗马法,刑法和宪法等,两个学期会有一次考试。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需要学习一年的法律文书写作,或者提交12,500字左右的论文。法律硕士只学习大陆法,法学硕士只学习普通法,核心课程之间会有重叠的部分。平均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学习1.5门课程,每个学期8周课,一年3个学期。本科学生教学任务由学院安排,研究生和博士生由法律系负责。权责分明,分工明确,使得牛津大学的法律人才具有精英化,专业化特点。师生们活跃在牛津大学的舞台上,演绎着牛津大学的教育文化生活。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5
人大法学院与怀柔法院签约开展共建合作
2016年7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怀柔法院开展共建合作签约仪式。签约仪式在怀柔法院举行。怀柔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辛尚民,怀柔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怀柔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怀柔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怀柔法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怀柔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仪式,我院院长韩教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教授、副院长杨教授、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教授、党委副书记阎教授、李教授、喻副教授,学科规划科科长路磊等出席签约仪式。怀柔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刘景文主持签约仪式。
怀柔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民首先致辞并介绍了怀柔法院的情况。他对怀柔法院司法改革、审判工作、队伍建设等进行了介绍,并希望通过与人大法学院合作,能够共建平台,拓展司法人才培养机制,破解司法难题、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双方的合作能够进一步推进法学教育发展和司法改革,双方可以在法治人才培养、共同开发案例课程、分享国际交流合作资源、研究疑难案件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法学学术界与法律实务部门的紧密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教授介绍了法学院发展情况以及我院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的总体情况,并对今后落实双方合作协议提出了建议。
签约仪式上,韩院长与怀柔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签订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合作框架协议》。林书记与怀柔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6
人大法学院参加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第一
次会员代表大会
10月22日—23日,由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西北政法大学主办,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兰州大学法学院协办的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年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词。他指出,今年宪法年会有一大特点,同时举办国际宪法学会圆桌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宪法学者们会共同探当代宪政的发展和挑战,另外,今年宪法年会将同时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它将以独立社团法人的身份存在,这意味着学会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中国宪法学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社会转型与宪法、中央地方关系法治化、宪法与国家权力的结构与运作、财政立宪主义与社会保障、宪法与刑法的关系”等宪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我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
10月24日,2011年国际宪法学协会圆桌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和西北政法大学共同承办,主题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护”。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周成奎,国际宪法学会现任主席马丁•舍依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教授,国际宪法学会执委、中国宪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莫纪宏教授,国际宪法学会理事、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董和平教授,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官员徐迎,以及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120位宪法学专家参加了这次国际宪法学学术盛会。会议开幕式上,韩大元教授代表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致辞。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7
人大法学院吴校友在法学院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我的母校给我这个机会参加2015届毕业典礼,与大家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站在2015届法学院毕业典礼的讲台上,我激动万分,感慨万千,这一刻是我一生都不敢奢求的,但绝对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最荣耀的时刻。亲爱的法学院的师弟师妹们,今天你们即将光荣毕业,走向未来,开创属于你们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为沧州师范学院的一名普通老师,无法给你们更好的指导和引领,但作为你们的师兄,愿意与你们共同分享我点滴的人生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命运多舛,追求梦想
我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村家庭,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左腿残疾,但我心底里一直潜藏着一丝梦想,做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靠这一丝的梦想,不断克服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不断克服自卑和彷徨,一路走到今天。1994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医科大学。1998年底,以专业成绩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造化弄人,没有去优秀的医学院,却幸运的成为了最好法学院的一员。在此,我要感谢法学院的各位老师,你们对我无私的帮助,是我人生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这里向你们表示真心的感谢。
其次,感恩我的父母和家人,是你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含辛茹苦,默默养育我、支持我,不离不弃。
再有,感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是你们一直在背后无私的帮助我、鼓励我,让我感到生活不再那么艰难和无助。
同学们,感恩之心常在,人生之路方能常新,心怀感恩之心前行,才能飞的高,走得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你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受助思源,乐于奉献。
三、肩负责任 回馈社会
回望毕业11年:当我和学生讨论考研的院校专业选择;当我深夜送患病的同学去医院;当我耐心的和学生交流为他们排疑解惑;当我利用法律知识帮助很多深陷困境的人解决了问题;当我应邀去多所做中学做励志报告鼓舞同学;自己做的这些小事,一件件串起来,连成一幅跨越11年的人生画卷,这不就是对人大法学院“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奉献社会”院训的最好诠释吗?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8
人大法学院叶教授专访——期待司法改
革的春天
2015年春节假期刚过,好友就从深圳打来电话,说新近成立的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六种热菜,两三种凉菜,很难说好吃。说起来,这里更像是一家工厂的食堂,而不像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食堂。
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国最高审判机关,久居北方都市的法官们,突然来到了曾经的边陲小镇,来到不很熟悉的南方城市,不知道他们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我问刘法官,她多长时间回一次北京。刘法官笑着说,以后回北京就算是出差了,估计半年当中总有一两次机会。我又问她有没有宿舍,她说:全体法官和工作人员就住在不远处的一家三星级酒店。我知道这家酒店,十几年前出差时住过。这家酒店当时比较简单,现在想来,应该更旧些。
餐厅里的欢声笑语,打断了我的回忆,把我带回了现实。今天回想起来,心里仍旧有些疑惑。如果我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如果每天都能回到家中,如果每天都能与家人就餐、聊天,是不是算得上很幸福呢?如果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天天出差在外,究竟是什么感觉呢?
旁听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案件。但是,更重要的是,巡回法庭远离了北京,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它将逐渐成为未来司法改革的试验基地。当年在深圳建立特区时,许多人坚决反对,许多人认识不清,其实,建立特区的决策者在当时也未必能说清特区的未来功能。然而,“特区”被慢慢地注入了更多的职能,今天已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最成功的特区。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既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决定,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仍然需要时间观察,需要发现它的问题,需要把握它的走向,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唯有如此,才能充实和发展巡回法庭的内涵。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9
人大法学院全体留学生新年联欢会圆满
举行
12月20日,法学院全体留学生新年联欢会在明德楼泊星地咖啡厅成功举办。
韩院长首先致辞,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始终以建设“国际一流”法学院为目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人大法学院真诚地欢迎各国留学生前来学习,“你们来到了这里,就是这里的主人。这里是异国他乡,但这里也是你们温暖的大家庭。欢迎你们!”韩院长的致辞,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来自韩国、乌克兰和美国的三位留学生同学分别代表本科生、研究生和全英文硕士项目学生发言。同学们分别表示感谢人大法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们对留学生同学的关心与帮助,使其在人大法学院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了脉脉温情。同时,同学们也感谢人大法学院在新年前夕特意为留学生同学举办此次联欢活动,使留学生同学与法学院领导及老师们欢聚一堂,欢庆圣诞和新年。
接下来的联欢环节精彩纷呈,全英文硕士班的圣诞歌曲串烧,韩国同学的吉他二重奏使大家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院领导和教师代表通过抽签,将新年的祝福一一送至同学们的手中,在场的留学生同学们都兴奋不已,热情高涨。
抽奖环节后,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教授向全体留学生同学致祝酒词,并致以新年祝福。随后,金玄卿副教授的一曲《至少还有你》引爆全场,将晚会推向了高潮。最后,张勇凡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陕西民歌和京剧选段,让在场的留学生同学们体验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 篇10
人大法学院与图卢兹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迈向中国民法典”学术研讨会
2016年2月18日,我院与法国图卢兹大学法学院在图卢兹大学共同举办了“迈向中国民法典”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继2015年10月两院在北京合作举办“法典化的影响与挑战”中法商法研讨会之后,两院第二次合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我校常务副校长王教授、我院韩院长、国际学院副院长石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崔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谭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张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孟副教授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人大民商法学专业简介】推荐阅读:
人大法学考研真题01-28
人大法学考研辅导班09-04
人大法学笔记之法理学07-04
人大校园简介07-19
民商法学专业介绍摘至人民大学法学院网站12-15
民商法专业毕业生自我介绍08-10
2024年人大法律硕士(法学)保研试题11-30
人大代表之家简介08-08
人大法学院韩院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