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山游记写景作文

2024-07-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大珠山游记写景作文(通用3篇)

大珠山游记写景作文 篇1

大珠山游记

2012年4月7日公司组织爬大珠山,心情很是激动,我跟同事们从工地出发沿着滨海大道一路向大珠山进发。行至滨海大道“大珠山景区”标志处跟公司同事们汇合,进行抓阄,分AB两组,看哪组先登上山顶。我抓在A组跟薛主任一组,因为在爬山这项运动上我跟主任是有着共同观点的,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第——重量决定速度(我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所以李经理在抓阄时我跟主任都在默默的祈祷上帝“千万要去B组啊,千万要去B组啊”,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帝,上帝听到了我们的声音。抓完阄后我们直达景点停车场,全体进行了合影留念然后直奔山顶。在爬山前我们看了一下大珠山的景区简介,大珠山景区位于胶南市东南部海滨,南北长20多公里,珠峰大砦顶海拔486米,占地约65平方公里,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众多,自古就是高士隐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地方。明代起人们就把“双珠嵌云”列为古胶州八景之一,(齐乘)和(掖海丛书)誉为(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间的(胶州志)称之为“州中第一胜地”,以“谷秀、峰奇、石怪、华繁”著称于世。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湖里还生长着许多树,很是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继续往西走,沿途青山环绕,郁郁葱葱,溪水奔流,相依相拥,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在这优美的环境中继续前行,终于到了大珠山

著名的景点,杜鹃花的天堂“珠山秀谷”。只见山坡上长满了杜鹃花,站在山脚下往山顶望去,啊!满山遍野的花骨朵啊!!真是太太太漂亮了。我们沿着花骨朵间的石阶往上爬,就如陷入了花骨朵的漩涡当中…。当看着同事们一个接着一个的超越我时,我低头看了看我那双悲催的鞋和那手中沉重的包还有我那平时缺少锻炼现在却灌满铅的双腿,难道我们A组的命运就要葬送在我的手里吗?!更可悲的是李经理竟然在我们的大前面,怎么可能??!实在伤不起啊!事实证明名言也不一定是对的,重量跟速度有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把我跟主任后悔的“唉!李经理为什么不跟我们一组!”。多亏薛主任对我不离不弃鼓励我继续前行,我实在是无地自容,开始爬山时薛主任比较谦虚的跟我说“我的运动细胞不是很发达,住一会咱要互相照应一下。”我大手一挥回答没问题,想当年我那可是爬山高手,还得瑟了一下,事实证明薛主任爬山比我厉害多了,做人一定要低调啊。

在薛主任及同事的帮助下我终于爬上了大砦山顶,还有50步的距离就可到达大珠山的最高峰,我实在走不动了,眼看李经理差几步就要到了,难道我要做最后一名吗?我彻底绝望了......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希望!因为我看到了丁工和薛主任!我看到他们本着对同事的关心和爱护的精神对李经理说山上风大,容易感冒...,把李经理引到了比较安全的地方,然后我们A组的同事驾着我一路小跑直达终点,我

们A组终于胜利了!我心里那个激动啊,团结就是力量啊!

我们在大砦山顶合影留念,休息了一会,在刘总的带领下继续出发,经过朱朝洞、大珠山石窟、吟诗台、麻衣庵等景点,最后到达景点石门寺,这次爬山旅行到此圆满结束。

以前也爬过大珠山,但这次是我爬过最高兴的一次,也是最有感悟的一次,通过这次爬山我从同事身上学到了关心和爱护,学到了团队精神,学到了奉献精神,相信我们言鼎集团明天会更好,我以后会更加努力,跟同事们携手并进。

隐珠项目部资料员郭盛先 2012-4-10

大珠山游记写景作文 篇2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游大珠山作文 篇3

我们到大珠山了!可是,这里正下着蒙蒙细雨。我抬头,似乎能听到雨滴们的谈话。云上的一滴大雨点说:“我要给大地洗澡!”一滴小雨点说:“我要给花儿喝水!”它们一个个说着愿望,手拉着手跳下来了。雨大约下了三十分钟就不下了。雨后的大珠山阳光分外明媚,空气格外清新,花香扑鼻,彩蝶振翅飞舞,似在欢迎来宾。

我们开始爬山了。我们一家四口手拉着手向山顶走去。爬山可真不容易啊,爬到半山腰就爬不动了。可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就像在激励我向上走,我发现,越往上走花开得越美丽。我走过开满杜鹃花的半山腰又开始往上爬。眼前出现了一段长长的石梯,我想,这里怎么都是楼梯啊!这要爬到什么时候?我又想,弟弟还在山顶等我呢,我要加油!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了山顶。

我们在山顶看到对面的山了!远远望去,青蓝色的山脉绵延起伏,隐隐可见粉色的杜鹃花。再向下看,这里的山高大壮丽,被雾气围绕着,而且点缀着片片粉色,像天上的仙子,腰间缠绕着花儿做的丝带。

在山顶看了一会儿,我们就下山了。下山的时候夜色慢慢降临,大珠山被笼罩在浓浓的夜色中,只能看见巍峨的山峦和环绕山间的雾气。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渥太华大学研究生专业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游乐园》优秀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