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精选7篇)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 篇1
行测语句排序解题技巧总结
语句排序是行测言语里的一种常考题型,一般是给出5到6句话,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很多考生对这类题有些发怵,觉得很难。其实,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是可以快速解决这类题型的。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介绍解语句排序题的一些技巧。
一、抓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即段首句,其往往起到总领全文或引出话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做题时,你会发现有些句子明显不适合作为首句,可以根据首句去排除错误选项。具体来说,以下几种句子一般不放在段首。
1.指代词或人称代词开头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如这些、那些、他们、他等。
2.成对关联词,后者开头的句子不作首句,如虽然„但是„,“但是”开头的句子。
3.含总结性词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如可见、总之、综上所述等。
4.具体分析、描述的句子不作首句,如分析原因、影响等。
有些题目通过观察首句,可以排除错误选项,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有些题目即使不能直接选出,也通过排除,提高了我们选出正确选项的可能性。以下面这道题为例来说明。
例:①草原上大量的事例已经证明这些帝国都是昙花一现
②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③这种压力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地区历史的发展
④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大都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 ⑤他们的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向东,向西流动时,对中国、波斯,印度和欧洲所产生的压力
⑥他们的历史重要性主要不在于他们所建立的帝国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⑥⑤③④②
C.④②⑥①⑤③ D.③⑥⑤①②④
答案【C】。中公解析:先观察首句,有①③④,①中有个指代词“这些帝国”,其前面应该有指代的内容,不适合作首句,排除A、B。③中有个指代词“这种压力”,其前面应该也有指代的内容,也不适合作首句,排除D,故答案选C。
除了抓逻辑起点外,我们常用的方法还有抓关键词,合并同类语句。这两种方法往往结合在一块用,因为更多时候我们只凭逻辑起点还无法选出正确答案,需要借助关键词。
语句排序技巧突破 篇2
[非语境类]
例1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④③⑤①②⑥
C. ③①⑤④②⑥
D. ④②①⑤③⑥
解析 做题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再初步分层归类。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最后检查调整并确定。D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
点拨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和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答案。
[语境类]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这两类题从具体操作上又有所不同。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1. 直接设置语境类
例2 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解析 首先对所提供的四个语句进行排序。这几句话主要是描写行动的,人们的行动很迅速、很勇猛,为什么?是因为“听到了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因此,④句应放在首句的位置。下面的几个语句应注意前后承接,通常思路为:①先不顾疲劳,再行动,这样,②句应放在行动性较强的①③句之前,结合四个选项,初步选定C,即④②③①。然后分析整体语境。整个语段要表达的是:野营队来到村里,然后抢收。这样,来到村里——听到广播——不顾疲劳——扔下背包——投入战斗,自然连贯,语意贯通;①句自然作“投入战斗”的状语,排序基本确定为④②③①。最后再审察调整。经过语境分析,句间关系分析,确定无误。因此,选C项。
点拨 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
(1)内部连缀排序。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2)分析整体语境。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3)审察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
2.间接设置语境类
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具体分析。
例3 根据表达需要,恰当排列下面语句的顺序。
A. 离闹市很远 B. 这地方
C. 因为 D. 一直未被人注意
E. 保守的成分很多
要求:①强调地处偏僻是造成一切的原因。②强调此处比较保守。③解释此处为什么不被注意。④陈述这地方为什么落后。
解析 ①②均要求强调一定的内容,因此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强调的问题。一般说来,总要把强调的内容放在句首(定语后置表强调例外)。①中要求强调的是“地处偏僻”这一原因,因此应当把C—A放在句首,其余项依据逻辑顺序则为B—E—D,那么符合要求①的答案就应该是C—A—B—E—D。同理,符合要求②的答案就应当是B—E—C—A—D。符合要求③的是解释“不被注意”的原因,就应当把要解释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解释。据此,其正确的排列顺序就应当是B—D—C—A—E。至于符合要求④的“陈述落后的原因”,那么就该按照通常先因后果的顺序排列为B—C—A—E—D。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 篇3
2015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5大思路
一、根据首尾句
从首尾句入手是解答语句排序题的通常思路。
文段首尾句的两大特征(1)文段首句一般不含指代词,以免指代不明。据此可排除包含指代词的句子放段首的选项
(2)文段首句常是引论型的内容,而尾句常是结论型的语句。当句子内容是介绍背景时,可考虑此句为首句;当句子内容为得出结论时,可考虑为尾句。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时间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A.③①②④⑥⑤ B.④⑤③⑥②①
C.①③④⑥⑤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⑤以指示代词“这”开头,一般不放段首,排除D。⑤句中的“悖论”对应的是④、⑥句,故这三句应是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④⑥⑤,排除B。①②③句之间的关系是:③为概括句,①②是对③的补充说明,由此可确定这三句的顺序为③①②。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根据关联词语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关联词语提示了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关联词语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通过关联词语确定语序:(1)关联词语通常配对使用,且有固定的搭配习惯,据此可确定含有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的两个句子的前后顺序。(2)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可通过句子意思寻找与其逻辑关系相符的前后句子顺序。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它们没有超过一千年的家谱
②金鱼是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宠物鱼类
③不过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④却没有多少证据证实它们是什么时候被驯养的 ⑤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没有引进
⑥尽管我们知道金鱼原产于中国
A.②⑤⑥④③① B.②⑤③⑥④① C.②⑤③①⑥④ D.⑥④③①②⑤
【解析】②句是对文段的论述对象“金鱼”总括性的介绍,故应为首句,排除D项。由“尽管„„却„„”的关联词语可知,⑥、④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⑥④。④句的“没有多少证据证实它们是什么时候被驯养的”意为金鱼的驯养时间不确定,③句以“不过”开头,说明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故③应紧接④后,表示虽然金鱼的具体驯养时间不确定,但是大概的范围不会超过一千年。据此可排除B、C项。本题选A。
三、根据指代词
指代词是表示指示概念的代词,常用来代替前面已提到过的名词。根据指代词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根据指代词确定语序关键:(1)句子中的指代词一般跟在其指代的对象之后,故根据句子中的指代词可以确定其前句的内容。(2)指代词有近指、远指之分,“这”表近指,常指代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物、事或想法;“那”表远指,常指代较远的人、物、事或想法。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在这里,人们已经从浮躁的、高速的城市发展中沉淀下来,希望获得内在的平衡
②二十多年以来,从外表上看,那里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巨大
③整个城市显得平和恬静
④每年,我仍旧有机会飞往硅谷,参加各种年会
⑤包括节能减排的新举措
⑥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它注入各种生机
A.④②⑥⑤①③ B.②④⑤⑥①③
C.②④①③⑤⑥ D.④①③②⑥⑤
【解析】②中有代词“那里”,若放首句则指代不明,由此排除B、C。②中的“那里”表远指,①中的“这里”表近指。由“飞往硅谷”可知,我不在硅谷,硅谷对于我而言是远指。故④后接②更贴切。因此本题答案为A。
四、根据逻辑顺序
文段在表情达意时,都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根据文段中的逻辑关系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语句的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当几个句子中都出现时间词时,句子之间的排列应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2)事物发展顺序。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句子之间的排列不应违背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例】 将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直到1757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已经确立很久
②188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
名师超精细化申论批改 让您的申论成绩再提高30分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③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④1616年,教皇宣布《天体运行》列入****
⑤地动学说成了天经地义,这才解除了禁令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①④⑤②③
【解析】五个句子中出现了三个时间,根据时间顺序,出现年份的句子①、②、④的正确顺序应该是④①②,由此即可快速得出答案为C。
五、根据承启关系
承启关系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上承下启,前后勾连的关系。根据句子间的承启关系也可确定句子的顺序。
语句的承启关系
(1)顶真手法的适用。顶真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为后一句的首字,使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当两个句子中出现某一句的宾语作另一句的主语的情形时,可考虑此处适用了顶真手法,此两句应相连。
(2)前后句内容相关。当两个句子中出现后一句开头与前一句末尾内容相同或相关时,基于此两句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此两句常相连。
(3)前后句句式一致。当两个句子采用相同句式时,基于表达通畅性和增强语势的要求,此两句常相连。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②④①⑤③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 篇4
今天山西人事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答题技巧:类比推理快解技巧。希望大家掌握规律,灵活运用,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公务员考试中,类比推理考查的根本是词项间的关系,比其他题型难度略低,因此它是所有类型题目中“性价比”较高的一类题目,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要想快速准确地解答类比推理题目,除了了解类比推理常考的词项间的关系外,还需要辅之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具体讲解:
一、造句排除法
即利用语感对题干给出的几个词项进行造句,再用所造句子的结构套用于选项,合适即为正确答案。
【题目】
1.空气:空调:冷气 A.信号:电视:图像 B.食材:烹饪:美食 C.面粉:烤箱:面包 D.石油:提炼:汽油 【正确答案】A 【中公解析】空调可以把空气转换成冷气;电视可以把信号转换成图像。C项烤箱不是直接把面粉变成面包。
2.阴晴圆缺∶月亮 A.潮涨潮落∶海洋 B.天高云淡∶金秋 C.暮鼓晨钟∶时光 D.稍纵即逝∶机会 【正确答案】A 【中公解析】月亮会发生阴晴圆缺的变化,海洋会发生潮涨潮落的变化,均属于自然现象。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 篇5
一、定义判断复习的误区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给定标准定义进行判断的能力。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然后再对该概念进行定义,要求应试者根据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件或行为。题干中给出的定义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这种题不是很难,考的不是平时知识积累,考的是一种领悟能力,是一种严格理解和规范理解的能力,要答好这种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进行小量的训练。
这种题一般是10道,用时一定要控制在8分钟以内,即每道题48秒左右,是标准时间题。定义判断是每年公考判断推理部分的必考题型,难度很小,如果考生在平时稍加练习,掌握做题规律,考场上认真审题,完全属于拿分题型。但很多考生却花了大量时间用在这种题型的复习上,效果并不一定很好。
误区一:定义判断和知识面成正比
很多人认为知识面越宽,定义判断答对的成功率越高,事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定义判断和知识面没有关系,如果以专业的眼光来做定义判断的话,反而不利于快速作出正确判断。
误区二:定义判断需要专门辅导
很多机构花大量的时间用在定义判断的辅导上,这是有违考试规律的,同时也浪费了广大考生的宝贵时间,这是不可取的,万源泉老师建议考生朋友不要花大量时间用在定义判断的复习上,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搞定,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二、先用两分钟时间了解题型特点
经过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来公务员考试中定义判断试题有如下特点:
1、定义本身不容置疑。依据这个定义所确定的正确选项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规范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考生不要因此产生障碍,这就要求应试者在解题时,要理解被定义项的内涵,不要放大或缩小,否则就会对定义产生误解,犯类似“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
2、题材比较集中,法律概念占据主体题材。前两年的题目几乎全部是法律概念,但2004年以后法律概念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也将是以后考试命题选材的趋势;
3、定义、概念本身比较专业,但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所接触,一般不会很陌生;
4、题目一般比较容易,是一种不需平时知识积累,一点即通,不点易错的题型。
5、提问形式有肯定性的判断和否定性的判断两种类型。前者是指选出一个最符合定义的选项;后者是指选出一个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义判断并不是判断定义本身的正误,而是根据给出的定义(定义核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全面的理解、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最终选择最符合题意的备选项.三、再用三分钟的时间了解定义判断的规律基础
1、定义的要素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项的概念是定义联项。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义项,“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就是定义项,“是指”就是定义联项。
2、定义的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务或事物。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3、定义判断的逻辑方法
在对定义判断进行解析之前,万源泉老师首先介绍一下定义的逻辑方法:(1)“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具体解释如下:第一,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外延更广的概念,以确定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类事物。第二,被定义项的种差,即指被定义项的这个种概念与同属于其他同级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同其他对象的本质区别。第三,把被定义项同属加种差构成的定义项用定义联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定义。
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解析:这是给“人”下的定义。其中,“人”的属概念是“动物”,确定人是动物这类事物中的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种差,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相比较而得出的本质差别;“是”是定义联项,它把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属+种差)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2)四要素分析法
定义中通常包含四项要素,即主体、对象、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这四项要素可能全部出现在题干的定义当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项。但是,从这几年的命题情况看,一般出题人不会把这四个要素同时作为考查点,只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1.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如果选项不能满足定义中对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2.对象,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义必须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某些单位和个人。
3.主观要素,即行为者或事件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什么样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4.客观要素,指客观上实施了什么行为,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方式,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果。
(3)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在题干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对象、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的情况下,而且题干中有一连串的定语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定语中心词分析法。中心词表示的是行为或事件的一个大类,也就是逻辑上的“属”,定语是对中心词的的限制或修饰,使这个大类进一步缩小、精确化,在逻辑学上我们称之为“种差”。题目既有可能同时将定语和中心词作为考查点,也有可能中心词并无特殊之处,题目的考核点重在对定语中所设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实质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
四、再用二分钟时间进行突破
在解答定义判断题时,运用“属+种差”的方法进行分析最为快捷实用。在仔细判断定义“属”与“种差”的前提下,与选项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正确答案。
1.从定义项的“属”和“种差”入手,看选项是否属于该定义项中“属”和“种差”的范畴,不符合的立即排除。
例如:投机是指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投机范畴的是()A.10年前老张承包了村里无人要的15亩果园,如今依靠果树发家致富 B.小刘最近买了一双皮鞋,因不喜欢样式又转卖给朋友
C.老杨以10.03元的价格买入2000股股票,以11.00元的价格卖出 D.王老师买了住房自住,后来房价上涨,王老师卖出房屋,从中获利
解析:首先判断定义中的“属”和“种差”各为什么,本题中,“属”为省略了的“行动”,“种差”为“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问题要求找出“属于投机范畴的选项”。分别分析:A老张承包果园并非为了以后再销售,因而不属于投机行为。B小刘买皮鞋显然不是为以后再销售,不符合“种差”,因而不属投机。C老杨买股票目的为了再销售,从而从差价中获利,毫无疑问属于投机。D王老师买房子目的是自住,后因其他原因才卖,最初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获利,因而也不属投机行为。
2.寻找定义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上例中,考生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分别为“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牢牢抓住这两点,很容易得出答案,A、B、D三个选项都不是为了以后以获利为目的的购买。
根据我的经验,定义中常见关键词通常有以下几类:主体、内容、时间、地点、对象等等。3.做此类题目时,考生要格外注意,看完题干后不要急于做答,要仔细看清问题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即有问“属于”定义范畴的,还是问“不属于”定义范畴的,避免因急于争取时间而导致本来拿分题目却得分不高。
想的分数。
掌握了以上几点行测答题技巧,再通过考前多做练习,相信每位考生都可以在这部分拿到自己理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定义判断名为定义判断,实质是考察应试者的一种领悟能力,是一种严格理解和规范理解的逻辑推理能力。
五、最后利用三分种时间进行考前训练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 篇6
统计图资料与文字资料、统计表资料不同的是,其数据都蕴藏在图形之中,应试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才能获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从而解答后面的问题。但相对与文字资料和统计表来说,统计图资料的分析解答更简单多一些,但也需要考生注意看懂图形所代表的意义,不能似是而非。
统计图的形主要有条形图、饼形图、曲线图、网格图等。
1、网状图
这种图形在199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取大学毕业生考试中首次出现,2000年仍然作为考题出现。客观地说,这类题没有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只需要你对一个由众多小三角形组合成的大三角形进行综合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然而,不难只是对“会者”而言的,因为这类图题型新,图形复杂,对那些整天只知处理数据的考生来说,遇上这种题根本无从下手。而且,题中决不明确给出数据,那些善于猜答案的考生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因此,无论应试能力多高的考生,都必须首先对这种题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弄明白这类题的解题技巧。
2、曲线图(折线图)
弄清其标题、横坐标(单位)、纵坐标(单位)和图注等所代表的意义,再根据题目定位到相应的横、纵坐标和图注,即可获得相应的数据。
折线图也称趋势图,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统计数据,利用曲线的连续变化来反映事物动态变化的图形。通常用直角坐标系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间隔,纵坐标表示事物数量尺度。根据事物动态数列资料,在直角坐标系上确定各图示点,然后将各点连接起来,即为折线统计图。折线图主要提取横纵坐标等要点。可携带量角器,直尺或三角板等一些辅助工具,简化计算。
3、条形图 条形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大小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得到的。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即计数数据,所以条形图方便观察数值的大小。
(1)条形图数据特点
通过直接观察条形的高低即可判断数据大小,条形越高,数值越大;通过直接观察条形高度差即可判断出数据大小变化情况,高度差越大,差值越大。(2)利用直尺快速解题
①利用直尺分析两个数据的大小
方法一:用直尺垂直于条形做比较,高于直尺的条形大于低于直尺的;方法二:通过分别量出各个条形的具体高度来判断,越高的数值越大。②利用直尺分析增长量的变化情况
方法一:用直尺垂直于条形做比较,高于直尺越多的图,数值越大;方法二:分别量出各个条形高度,再计算高度差,高度差越大的增长量越大。
4、饼形图(扇形图)扇形图又称饼形图,它用整个圆表示总体的数量,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体数量的百分比,或者直接用各部分的数量在圆上标出。
扇形图表示的是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一般不用来表示时间序列数据;但可以采用多个扇形图来表示一个总体的多种分类,或组成部分一致的多个总体的组成结构比较,或时间变化后总体和各部分数量的变动。
扇形图分为比重扇形图与具体数量扇形图两种。比重扇形图中的数据就是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量。具体数量扇形图中的数据是各指标的具体数量值。
(1)扇形图的特点
在扇形图中,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或者各部分的具体数值和扇形大小是一致的,可以进行大小和倍数的比较。
(2)利用量角器快速解题
①涉及到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时,用量角器测量该部分扇形圆心角角度,利用如下公式来估算:百分比=(圆心角度数/360度)^100% ②涉及到多个百分比大小比较时,只要比较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即可,圆心角越大,所占比重越大。
二、解题技巧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 篇7
行测资料分析题目,是对考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测试,在公务员考试中也一直是考生的弱项。那如何才能在行测上拿高分,就需要各位考生掌握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根据近历年行测试题的出题趋势,希望参加公务员的考生了解下面几个问题: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1)复合型材料考察依然是考查重点
复合型材料的试题,已经由原来的崭露头角变成了重点内容。这种类型的材料,有两大难点,一是难读,需要大家快速读出每一部分信息;二是数据信息分散,题目中涉及数据可能有的来源于第一段的文字,有的来源于最后的图形,考生要找到所需数字,将会花费更多时间,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阶段,大量练习,学会快速阅读复合型材料并找到数据。
(2)题量不变,难度持平,区分度加大
资料分析部分预计仍然是4篇材料,20道题目(个别地方3篇材料、15道题目),难度与以往持平,但是区分度加大。简单题会特别简单,难题可能短时间里很难做出。这就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候,注意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做题,所以,考生在备考阶段需要学会判断题目难度。
(3)高频考点仍然比较集中
【行测语句排序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语句排序及其答题技巧05-19
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10-11
python计数排序和基数排序算法实例09-15
飞机排序10-21
因素排序05-13
自动排序06-10
排序算法06-28
智能排序07-28
快速排序08-02
模糊排序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