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五年级)

2024-07-27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五年级)(精选11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五年级) 篇1

谎言也美丽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设计

宝城小学

王萍

一 依据课标说教材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您是否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呢?作为对说谎者的惩罚,孩子的羊最后入了狼口。那,您可曾读过《天使的吻痕》这个故事吗?那个脸上有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的年轻人没有因外表的缺陷而产生心理障碍,相反,他的幽默、他的积极向上的性格、他不凡的演讲才能,使和他打过交道的每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他。这样的结果,与他父亲那句美丽的谎言有关。当孩子问父亲为什么我的脸上有这样一个标记时,父亲是这样对儿子说的: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一个吻。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老师们,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其实,刚才这个片断就是我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的作者许申高是一位仍居乡下的失地农民,一位自由撰稿人。他用农民特有的质朴、作家特有的细腻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满是真情与温情的故事——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尤为令人动容。全文主线清楚,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文章虽是略读课文,但文中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细节刻画、层层推进的叙事手法、朴实且深刻的思想内涵,无一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诚然,本文是个好“例子”。

以学定教说目标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比较容易到位,而且大部分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很有见地。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阶段,他们开始浮躁。不愿多亲近课本,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得想方设法让他们走到课文中去又走出课文中来,让他们有所感并有所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瞥见、尴尬、嗫嚅、枯蔫

2、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对文章进行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3、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而“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和“ 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共同所在。

整合资源说流程

身为发展与创新课题组的一员,我也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借助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良好习惯与个性品质等综合素养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在我的教学中继续着大胆的尝试,在处理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自问——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感动。并将这种感知、感悟与感动带向生活!那么现在,请随我走进我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置疑

故事导入的过程已经告诉各位了,在孩子们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我将拎出“说谎”这一中心词,以“今天所学的课文也与说谎有关!这又将是一个怎样的谎言呢?”切入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继而,让孩子们围绕“说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相机罗列关键问题,如下: a谁对谁说谎? b为什么说谎?

C说的什么谎?

同时,及时对善问的学生给予肯定。

这一导课,用两个故事引出谎言的两种极端情形,故意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为本单元的语言交际活动储备了材料。而让学生围绕“说谎“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

(二)初读释疑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识生词 第二步:默读课文答问题 第三步:综合答案说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我教孩子们通过“提问—答问—综合”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一做法,则给了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三)揭秘感悟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在骗局揭穿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划出相应的句子。答案不难发现,请看: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这三处描写,蕴含了作者创作的大智慧。其一,它为后面骗局被揭穿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其二,它们融汇了本课对主人公进行刻画的三种方法,是挖掘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是体会写作手法的好例子。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这几个句子所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回到课文中去归纳出表现人物神态、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再选择其中几个词,如挣扎、瘦削等进行说话练习!并借机告诉学生:多角度地对人物进行刻画,人物的形象才能更加丰满。

第二步,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人物的这些神、言、行,揣测人物的内心所想,完成小练笔,彼时彼刻,他都在想些什么呢?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他可能在想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他也许在想。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他或许在想。

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对第三人称人物进行刻画时,因为很难细腻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通常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写。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这样的规则。

第三步,待反馈后,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谎言的背后是什么?”进行说话练习,继而评价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在此,不妨把我班孩子的一些启示拿出来与各位交流一下:

帮助别人时,请别忘了维护别人的自尊!给予,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着意的谎言可以很美丽!放弃自己的一点利益,去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还有孩子说道: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这可是与文章主调不符的答案,不过,孩子已经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了,你,怎么忍心否决呢?!

这一揭秘感悟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本身,从主人公的外部表现去发现谎言之“谎”,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去挖掘谎言之“美”。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适时地渗透类似课文的写法指导,让学生既受到了心灵的滋养,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爱心接力

在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积累词句、感悟真情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引导语文,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并服务于这大课堂中的生活!

此刻,请随我将目光,移向我班这个,这学期以来一直空着的座位。座位上本该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十一岁女孩。可如今,可怕的脑膜炎吞噬了她的健康,并连她的光明也一并夺去,死神,正急不可耐地等待着她!那么一天,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好想老师,好想同学们,好想回到学校,可„„此刻,我惟有请我正幸福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通过录音,给予这个与死神进行着最后的抗争的女孩儿最真挚的鼓励与关爱!请听

是的,当我们用真心去关爱他人的时候,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与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了理解、尊重、宽容、鼓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愿这种力量能让我们可怜的孩子真的好起来,也愿这种力量能鼓舞着每一个孩子,继续葆有这样的善良与博爱!还愿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理性的分析与引导外,还能更多一些感性的感染与熏陶!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五年级) 篇2

1.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文中“别饿坏了那匹马”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 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原来没有马”

1.根据课题猜内容

师:咱们是五年级的孩子, 今天一起来读一个六年级课本中的故事———《别饿坏了那匹马》。知道了故事题目, 谁来猜猜故事的内容?

生:有一匹马, 它饿坏了, 想办法找吃的。

……

2.带着猜想默读

师: (下发课文纸)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拿到课文纸之后带着我们的猜想开始默读。

3.读后交流:原来没有马

师:那匹马饿坏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故事中根本没有马。

师:是啊, 其实根本没有马。课文中哪一个语段清楚直接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生:课文第24 自然段:“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 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师组织生朗读, 体会“我”内心的震惊。)

4.自主学习

师: 其实除了这一段之外, 作者在故事中早就暗示了没有马, 当你第二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 你一定会特别留意这些暗示。发现了就把它们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学习小组一起交流这些暗示, 然后组内分工, 等会儿请你们做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 看哪些同学有做老师的潜力。

(学习小组交流准备, 师巡视指导。)

6.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请你们做小老师, 上台把你们的发现和理解讲给同学们听。

小老师1:我想讲一讲第15 自然段。“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 命令道, ‘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从“茫然的眼睛”这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妹妹碧云被哥哥的话弄糊涂了, 好像在说:我们什么时候有过马了, 要马草干什么?

小老师2:我补充一下, 碧云并不知道残疾青年是为了让“我”继续看书而故意买马草, 所以她听了哥哥的话很茫然。

师:这两位小老师抓住“茫然”这个词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你们觉得讲得怎么样?

(生纷纷点头, 表示赞同。)

师:我们请小老师把刚才的发现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茫然) 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暗示, 还有其他发现吗?

小老师3:我来讲第二处暗示。大家请看第21 自然段:“别别别……”他急了, “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 想挡住我的路, “你放下!等碧云来拿!”在这里, 残疾青年很着急, 他身体不方便, 所以用双手拼命地摇轮椅想拦住“我”。如果屋里有马的话, 他就不会这样了。

师:因为没有马怕被发现, 所以很着急。小老师讲的内容, 有同学也想讲一讲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 “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也是在吓唬“我”, 让“我”不要进去。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 因为事实上没有马, 所以他要吓唬“我”?

生:是的。

师:小老师, 这位同学讲得如何?

小老师3:嗯, 他讲得也对。这个内容待会儿我们小组成员也要讲到的。

师:好, 我们暂停一下, 先请你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拼命地摇) 刚才小老师讲到的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 非常好地表现了残疾青年的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感受感受。 (出示课文第21 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话中除了非常明确地写到的“急”字之外,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着急?小老师能不能把机会让给同学们, 请你来指名发言。

小老师3:好, 请朱涵佳。

朱涵佳:我认为“拼命”这个词也写出了残疾青年的着急。他如果不是很急的话, 是不会“拼命”的。

小老师3:蔡逸瑶。

蔡逸瑶:我从残疾青年的语言中也看出他的着急, 他的语言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这个发现非常厉害, 关注了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小老师3:周铁峰。

周铁峰:我对蔡逸瑶有补充。用了感叹号, 感觉是一种命令的语气。

师:讲得真好。

小老师3:杨玲俐。

杨玲俐:刚才第23 自然段里, 作者用了“喊”这个词, 一般我们都写“说”, 他是“喊”, 说明心里很着急。

师:好, 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把第21 自然段稍稍改了一下, 你觉得这两段话, 哪一段显得更着急? (课件出示)

“别别别……”他急了, “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 想挡住我的路, “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急了, 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 想挡住我的路:“别别别……碧云!碧云!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生:第一段是把说话的提示语放在中间, 第二段是把提示语放在前面, 感觉第一段更急一些。

师:你关注了提示语的位置。谁能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明白一些?

生:第一段一开始就是他的话, 这有点脱口而出的感觉, 所以显得更急一些。

师:原来语言的顺序不同, 表达的效果也会有差别。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体会体会。

(生朗读)

师:我们请小老师继续上课。

小老师4:我还想再讲一讲第23 自然段。“回来!”他在身后喊道, “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不仅是用了两个感叹号, 而且也把“回来!”放在了前面, 提示语放在了中间, 表示他非常着急。这都暗示了他家根本没有马。

师:真好。请你把关键词写上。

(生板书:“回来!”)

师:关于文中的暗示, 四个小老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摇头) 那请下面的同学来补充。

生1: 我想讲第13 自然段:他先是一愣, 继而眼睛一亮, 笑着对我说:“过来, 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里有两个词:“一愣”和“一亮”。他“一愣”可能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个孩子为了看书这几天去扯马草了。“继而眼睛一亮”是他想到了可以找个借口帮忙。

师:他找的借口就是———

生1:我家有一匹马, 把马草卖给我。

师:他从“一愣”“一亮”两个神态描写中, 读懂了作者的暗示。小老师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吗?

小老师4:有。

生2: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残疾人, 残疾人是不能骑马的。

师:哦, 你觉得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一种暗示。小老师评价一下。

小老师4:我觉得讲得有道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他的妹妹也可以骑马, 帮哥哥做点事。

师:哦, 家里人也可以骑, 不一定是自己骑。

生4:残疾青年是靠摆书摊谋生的, 养马有什么用?

生5:我觉得养马不一定是骑的, 可以养好了卖掉。

师:嗯, 不卖掉当宠物养也行。

(生笑)

师:应该说, 刚才这位同学讲得有些道理。

师:现在我们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 把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梳理一下。我说上半句, 请同学们说下半句。 (用“因为……所以……”句式与学生合作梳理板书)

师:作者在故事中做了很多暗示, 在写作中我们把这些暗示叫作“伏笔”。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课文第24 自然段。

(生读)

二、“我就是那匹马”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你看, 阅读就是这样有趣, 有时候就像是在当侦探, 探寻作者藏在文中的秘密。这样的阅读你喜欢吗? (生:喜欢。) 那你觉得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生1:没有马, 残疾青年为什么要编这样一个谎言?

师:这个问题我再给你补充一下: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吗?

生:有。

生2:课题为什么是“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多次啊。同学们请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 这里藏着一个问题:“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 用意是什么?”

生3: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人物, 比如“我”是个怎样的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挺会学习的, 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把问题择要板书)

2.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研究, 先把思考择要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 然后小组内分工, 等会儿做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

(小组合作学习, 师巡视指导。)

3.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我们先请这一组的小老师给大家讲课, 掌声有请。

小老师5:我们研究的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第4 自然段的……

师: (插话) 能不能先总的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小老师5:我们觉得是因为“我”看书十分投入, 那种看书的渴望让残疾青年很感动。

师:这是你们一个总的观点, 继续讲你们的发现。

小老师5:第4 自然段中:“我泪流不止。偶然抬头拭泪时, 我瞥见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我泪流不止”说明作者看书十分投入, 已经沉浸在书海之中了。

师:同学们, 小老师抓住“ 泪流不止” 这个词来说明“我”看书的痴迷。对于这一点, 有同学要与小老师对话吗?

生1:如果“我”不喜欢看书的话, 就不会对书中的故事泪流不止了。

生2:作者当时读的是《红岩》这部小说, 他似乎已感受到了主人公江姐的痛苦。

师:是啊, “我”对书的热爱可见一斑。小老师, 这两位同学讲得好吗?

小老师5:好。

小老师6:我讲的是第12自然段。这段里的“无奈”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我”卖不出马草的失落, 卖不出马草就意味着不能去看书。还有前面写到“四处寻找买主”, 也说明“我”当时的迫切心情。

小老师7:我要讲第1 自然段, 这里“装作选书的样子, 偷看几则小故事”, 也让我们感受到“我”十分热爱读书。

师:有同学要作补充吗?

生:这段话前面的“流连忘返”这个词也能说明他很喜爱读书。

小老师8:我想讲第10 自然段, 从“我”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 “立即奔向书摊, 泰然地坐下来, 从容地读着”可以看出作者对看书的热爱。

……

师:好, 这个问题我们就交流到这里, 谢谢四位小老师。下面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哪一组小老师来讲?

小老师9:“别饿坏了那匹马”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说的, 他让“我”把马草卖给他, 这样说其实是想让“我”经常来他的书摊看书。

小老师10:第二次也是残疾青年讲的。他讲这句话是在暗示碧云赶紧把马草提进去, 别穿帮了。

小老师11:我对第二次还有补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用说, 他可能觉得碧云会说一些其他的话, 他这样强调是为了不让“我”听到碧云说的话。

师: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 这句话不仅是讲给碧云听的, 还是讲给“我”听的。是为了让“我”进一步相信他家有一匹马。

小老师12:第三次是作者说的。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已经骗过了作者, 作者这样说是表明他的一番心意。

师: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 课题也是“别饿坏了那匹马”。你觉得用这句话作课题还有其他特别的含义吗?

生1:我觉得这匹马就是作者自己, 如果他不能把马草换成钱, 就不能去书摊看书, 这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 对书的痴迷。

生2:“别饿坏了那匹马”还有一个意思是不要让“我”没书看。

师:“我”和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3:马离不开草, “我”离不开书。

师:草是马的食粮, 书是“我”的———

生:精神食粮。

师:课题这样写叫一语双关。

师:接下来我们对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每人一句。

(生评价, 略。)

六年级下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事: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2、流利、准确在朗读课文。

3、理解“流连忘返、茫然、一如往日、溜之大吉”几个词的大意。

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指导朗读;迁移运用,指导读好。

教学重点、难点:

色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7课 第一教时 总第24教时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课题入手

同学们“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要求:

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3、在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下面划上记号。

二、分小组交流

1、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2、分角色朗读。

3、重点句赏析。

三、迁移运用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例吗?回去收集一下,然后再说给大家听。

《别饿坏了那匹马》续写 篇4

我回到家里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一清二楚的告诉了父亲:“爸爸,那个残疾叔叔为了让我看书把咱们家卖给他的马草并没有喂马,而是枯蔫了。我今天才发现真相,叔叔一直在在免费让我看书,不但不要我钱还给我钱!”父亲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一脸严肃。

第二天父亲带着我早早的起来,然后带着那些年轻的叔叔给我扯马草的钱到了叔叔的家门口。没想到年轻叔叔早已经起来摆摊卖书了,叔叔看见我们就赶紧来欢迎。父亲和叔叔交谈了起来,我并没有听清全部的`内容而是在专心致志的看着我喜爱的书。叔叔说着摸摸我的头:“感谢什么呀,应该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了让他多看书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嘛,这点小事情不得一提!”“那你也不能老这样呀,这样你怎么生活呀!”父亲严肃地说。在父亲和叔叔交谈一阵后父亲把那些钱又换给了叔叔,带着我回了家!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五年级) 篇5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五小 戴小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索、朗读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感受普通百姓(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并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

二、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重点语句的幻灯片。学生收集体现真情的故事(可以是所见所闻,也可以是亲身经历)。

三、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设悬激趣

想当回福尔摩斯吗?今天,我带来一个故事,希望大家帮忙分析分析案情。快速默读故事,读通读顺,并思考:这则故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哪句话出现了三次?有没有那匹马?

问题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为略读课文,六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反馈孩子自学掌握情况,学会把长文读短。]

(二)、研读语句,品味真情

1、过渡: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故事的一开始就能发现谎言的蛛丝马迹,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找找看,并划出有关语句,圈出关键字词,想想:你从这些细节中发现了什么?

2、交流:(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屋里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2)、“碧云,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3、细心的同学在标点符号上还发现了线索。别看小小标点符号,它挺能反应残疾青年美好心理的。填一填标点,你体会到了什么?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让学生体会标点的重要,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4、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的动机又是什么?当福尔摩斯可没那么简单,学会分析故事情节,把有关句子划一划。

交流问题。

[设计意图:用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高水平思维。]

(三)、迁移学法,感受人物品质

1、你们观察细致入微,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甚至从标点符号也能看到了青年身上的真善美,真是些前途无量的小侦探。其他人也有着美好的心灵,请你们试着选择一个人物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划出相关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2、朗读训练:对于人物形象的感悟,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来理解。(1)、自由读感动你的句子。(2)、分角色朗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四)、小练笔: 为本文续写。

(五)、联系实际,指导生活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从这件事情当中,你体会到什么?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或听到过类似让你感动的事情吗?

[设计意图:自由表达注意“价值观”引导:每一点善意的付出,都会给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和欢乐。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大人一般都会告诉小孩子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大人的警告与书上的几句话就能解释生活的是是非非的。六年级的学生还不成熟,是非观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学本文时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多彩的世界。]

(六)、作业:

对别人说一句关心他(她)的话或做一件真心待人的事。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篇6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故事性较强,其语言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进行这一课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寓教其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谎言”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从“谎言”入手,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重点,从整体上理清的脉络,从思路上了解的顺序。一开始就告诉学

生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相信老师的这一番话,定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产生疑问。于是就是利用这一及时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己去寻找这个谎言。由谎言引到那匹马,再由那匹马走近青年摊主,可谓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由此,身残而心底善良的青年摊主的形象开始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以“谎言”为研究点,读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紧扣“寻找‘谎言’的蛛丝马迹”这一问题,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边读边想,画画写写,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收到了读写相结合的效果。初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找出谎言;熟读,引导学生找出这个谎言的蛛丝马迹;精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说出理解,读出感受;品读,引导学生选择最感人的段落,读出情感。可谓环环相扣,步步到位。本课中设置的一个小练笔也非常成

功,通过想像写话,把学生带入了文中“我”的内心世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以“谎言”为升华点,升华主旨

阅读教材,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因此,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之前,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环节: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后,老师请学生再读课题,问:你又从这个谎言中体会到什么?紧接着第二问: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在这二问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第三次深层次地引导:读书就要读有所悟,你从中悟出些什么?通过这三问,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从而顺利地引出的中心,即两句名言:“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结

尾处让学生感作者之感,从而联系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受到心灵的陶冶。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几次朗读都不是很充分,学生阅读后的交流也不够深入,在总结时学生谈感受也没有完全投入,表达的比较肤浅。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篇7

开学初拿到新课本,同学们充满了好奇。那新颖的版式,那优美的诗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画,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如何用好这套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把全班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每4人一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上课时,先由老师导入,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组长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意见后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佩服这些人物的哪些品质?各小组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见解。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使同学们对残疾青年的形象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理解了课文深刻的主题。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别饿坏了那匹马》读书心得 篇8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是一曲爱的颂歌。课文记述了一位残疾青年为了使作者能每天到自己的书摊去白看书,谎称自家有马要吃马草让作者给自己马草使作者能看到书,最后这个善意的谎言被作者揭穿,表现了残疾青年对作者的关心与爱护。

令我感动是这么一段: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从这可以看出,当我抖抖手里的马槽,无奈的摇摇头时,残疾青年对这件事感到很突然,所以“一愣”,当看到作者无奈的样子又为了让作者能心安理得的看书,他又马上想到了一条帮助作者看到书的好办法,所以残疾青年他“眼睛一亮”。他让作者过去,还认真的看了看作者的马草,这都是他假装出来的,目的是让作者相信自己真的需要马草。多么善良的青年呀,为了让爱看书的作者有书读,青年想得那么周密,让作者看到了自己爱看的书,而且看的是那样从容。人就是要互相支撑,互帮互助,互相给予关爱,互相分享快乐,互相品味生命的真谛……

这世界上,万年冰山都有融化的时候;圣灵也有灭绝的时候;惟有爱,超于世上所有的事物,永不磨灭,永远永远……

《别饿坏了那匹马》读后感 篇9

道谎言都是坏的吗?不,不是。谎言有好,也有坏。好的谎言就是善意的谎言,它可以让一个人有信心,让一个人高兴,也可以让一个人快乐。相反,坏的谎言也就是恶意的谎言,它可以让一个人生气,让一个人难受,更可以让一个人伤心。

爱就在我们身边,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却默默地保护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当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他?是拥有爱的人。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所幼儿园里,有一天,一个女孩哭着跑了过来,对老师说:“为什么我没有爸爸?为什么别人有,我却没有?”原来,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因种种缘故去世了,现在是她的姑姑再养大她。老师先是一惊,而后又沉默了一会儿,说:“不,你有爸爸妈妈,只不过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很美的地方,他们一直在你的身边,每天晚上,你看看天空,那两颗最亮,那么,他们就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在看着你,看着你开开心心,同时也在看你哭鼻子!”小女孩说:“不,我不要让爸爸妈妈看到我哭,要让他们看到我笑,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说着,小女孩高兴地跑开了。这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女孩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让她又有了生的希望!

一个残疾又贫困的青年,他的身上,就有爱。文中“坐下来慢慢看吧!”这短短的七个字,就充分表达了他对小学生的关心。“别饿坏了那匹马。”青年对小学生编的了一个谎言,它是善意的谎言,让小学生心中温暖,忘记了白看书的尴尬,也忘记了害怕受到责备的,那颗吊着的心。

善意的谎言,美好的心愿,无处不在的爱,它们温暖着人心。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永恒!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设计 篇10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根据朗读语气适当给予评价。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把握主要内容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家后充分做好这一课的预习工作,现在是检验你们这项工作完成的是否出色的时刻了。

1、出示三个句子,红色标明的“瘦削、宽厚、嗫嚅”三个词要求解释词语,鼓励学生结合语境,用直接解释、找近义词或反义词以及造句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2、总结铺垫:发现这三个词语都可以用来描写什么?(都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如瘦削可以用来描写人的外貌特点、宽厚可以用来描写人物为人和性格方面的特点;嗫嚅则可以用来描写人物说话方面的特点)我们在刻画人物时,也应该用上准确恰当的词语,从言行、神态和心理等方面细节去描写;

3、指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的关系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幻灯片填空的提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填空:本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读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指名填充完整后齐读主要内容

三、以人物为线索、品人物之形象

(一)体会三处“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用意

师:“我”和残疾青年之间的故事竟然和一匹想象中的马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也用“别饿坏了那匹马”作为课题。请在文中找出这句话,并思考这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出现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1、学生默读并找句子

2、交流反馈,师适时对学生的发言从人物品质方面进行点拨引导,板书有关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语。

⑴17 小节: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残疾青年实际上是想免去“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心安理得地在他那里看书。由此可以看出残疾青年有怎样的品质?(关心他人,善解人意)他一个残疾青年,摆书摊或许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但他却对“我”这样一个陌生的孩子提供免费读书的机会,这又说明什么呢?(不计较个人得失)

⑵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暗示妹妹不要拒绝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总结:这两处都是语言描写来品读人物

⑶22 小节:“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我没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出自我口中的那句话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也一直关心着马,其实我关心着马就是对谁的关心?就是在用实际行动来向残疾青年表示怎样的一份感情?

总结:从描写方法看,这三处都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二)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师:是啊,当我不听残疾青年的`劝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时,眼前的一切让我――恍然大悟(学生接)课文中哪一段写的是“真相大白”,请找出来。

A 、重点学习24 小节: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心理)

1、请大家再把句子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体会,体会残疾青年对我的关心。如“枯蔫焦黄”说明马草放了很久;“一堆”说明收的马草很多……这说明残疾青年对我的关心)

2、明白了真相,“我”的心情如何?(学生比较自然地会想到“震惊”,师作引导,那“震惊”的一瞬间,“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残疾青年的感激。(这一段话可能需要教师来点拨,学生才能将来“感激”联系起来,学生比较会想到下面一段话:)

B 、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神态)

当时的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什么呢?(引导问题:残疾青年用这种方式来让我安心看书,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保护我的自尊。是啊,残疾青年撒的这个谎言其实是个怎样的谎言啊?善意的、美丽的。噙满眼泪的我充满的是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三)品读人物品质

师:“我”和残疾青年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我们刚才从他们的言行、心理、神态的等方面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和内心世界。其实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集中反映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包括对“我”父亲和残疾青年的妹妹碧云的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从不同细节描写人物的句子,在句子旁批注上关键词语。

1. 学生默读划句作批注

2. 交流反馈(简单交流,只要能体会出人物品质即可,不深入交流)

残疾青年:

第6 小节:“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又不是什么坏事。”(言行)

第13 小节: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联系第8 小节的“愣”: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第21 小节:“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第23 小节:“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第26 小节:“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言行)

父亲:(善良、尊重他人、为他着想)

第9 小节:晚上,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车马草换钱。”(语言)

碧云:善解人意

(四)总结升华

是啊,故事就是展示了这么一群拥有美好心灵的普通百姓,尤其是拥有美好心灵的残疾青年,他们的美好心灵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正如一首歌所唱:“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播放歌曲)

他们用彼此的美好心灵演绎着一段真情。(出示一段话)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像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的人生道路……

四、续写故事、学习应用

如果我们能用我们的真心来把这段真情继续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出示:

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续写故事。

“我”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 “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课堂时间不允许的话,可以留作家庭作业)

五、结束语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篇11

怎么才能让他们弄懂。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分小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小组相互提问解答,把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上,然后集体来讨论。前面几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的也很激烈,自己解决了不少问题。看着学生在书上的批注,我感到很满意。可出现的问题是在集体讨论上,一个学生提出了不解的问题,有同学帮他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了不光荣的“第三者”横擦一脚,学生的鼻子又被我牵着走。

学生回答后,我又引着他们回答,没有真正的放开,没能达到集体备课时要求的个目标,效果。课后,我们年级组的成员在一起讨论、反思,他们告诉我,我的引导要让学生来问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他们思考,交流,甚至是争辩,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我去引导问答,我就缺少了这样一个一问一答个过程,所以课堂少了那么一点光环。

上一篇:二年级写动物的作文300字下一篇:用心言说成长读书笔记——辅导员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