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作文小学

2024-07-07

劳动的作文小学(精选14篇)

劳动的作文小学 篇1

那天是这学期最后一天上学了,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开心,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今天布置完作业后,我们要进行大扫除。”

很快老师就把作业布置完了,我们就开始大扫除了。老师说:“哪位同学没带抹布的上来拿。”没想到的是,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上去拿了。我们先把自己的包干区打扫干净,我们擦得都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接下来就是重点,每人擦两三块瓷砖。我和我的朋友郑诗涵合作一起擦的,因为我忘记带钢丝球了,只带了抹布。我先用抹布在地上使劲一擦,把灰尘都擦干净,郑诗涵再用钢丝球用力地把不掉的污渍擦掉。只见郑诗涵蹲在地上,拿着钢丝球来回擦动的时候,还会拿起来看看瓷砖有没有擦干净。一发现没有擦干净的地方,就再使把劲。我们擦完了自己的包干区的瓷砖后,继续擦,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擦了好多块瓷砖了。等我们擦得的精疲力尽的时候,大扫除终于结束了。

这次大扫除的过程虽然很累,但是我很开心。

劳动的作文小学 篇2

一、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

1、情景激发法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要想让小学生们爱劳动,就得想方设法创设让他们感兴趣的劳动情景。如:在六一节来临之际,正赶上我校农园的香瓜熟了。本来没有我们低年级的劳动任务,但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我主动与农园老师沟通,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尝瓜会”的机会。想要吃到甜脆的香瓜就得自己去地里摘,自己去水房洗,自己用水果刀切。时间只有一节课,学生们得知消息,各个跃跃欲试。在农园里,摘瓜,尝瓜一片热闹景象。结果,一节课时间,同学们不仅吃到了香瓜,还为农园采摘了30筐瓜。到了第二节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农园。

2、故事激发法

由于学校课程占用的时间多,劳动的机会少,所以我利用中队会时间,请来了家长学校的父母们给学生们讲爱劳动的小故事。

被请来的家长除了现身说法讲讲自己小时候的劳动故事外,更多的是讲述了自家孩子爱劳动的故事。如:“孩子和我种土豆”、“宝宝摘豆角”、“帮妈妈擦玻璃”等,名字听起来都很普通,但内容从他们口中讲述出来,再加上动作的配合,那才叫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呢。学生们都听得入了迷。原因是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太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了。所以才能打动他们,才能激发他们也想亲身试一试的想法。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二、教会小学生基本劳动方法

1、田园劳动法

我们这里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父母整日的劳动场景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意识中存在着。他们不爱劳动主要原因都是父母和长辈溺爱他们,怕累着他们,脏着他们造成的。时间久了,孩子们的劳动意识也就淡薄了。当学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时,我们的家长们都非常愿意配合学校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是特别的愿意配合我们的。有的家长在夏季拔苗时节,还专程到学校请我们到他们的大田里去实践。例如:拔谷子,别说是小孩了,就是我们这些家中不种田的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拔,家长们就手把手地先教老师在和老师一起教学生。也就是这样,我们学会了“用三锅撑”的方法来拔谷苗。用“线段法”拔高粱和玉米苗。

秋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到学校农园、镇上的敬老院参加收玉米的义务劳动。劳动中,学生们学会了“锥挑法”扒玉米棒,“削头法”收高粱头。学生们学习劳动方法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劳动意志和耐力。体会了劳动的辛苦。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的大面积普及,我们农村成片土地采用了机耕作业。我们又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机耕作业。让学生从小体验到机械化节省劳力的优势。增强他们爱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学习好才能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田间劳动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爱劳动,爱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家务劳动法

我们根据一二年级孩子小的特点,对他们的劳动习惯的培养一般是通过家务劳动来完成的。我们成立了家校互动小组,老师与家长利用双休日对学生共同进行家务劳动训练。训练内容很简单:“拖地”、“擦玻璃”、“叠被褥”、“洗碗筷”等,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不过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叫孩子劳动的方法。

三、激励小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热情

1、荣誉激励法

荣誉就像是催化剂,它能助燃人的做事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学校经常用这种激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积极努力着。我们在劳动方面设立了“劳动能手”、“劳动标兵”、“劳模”、“劳动小博士”、“劳动小专家”、“劳动星级标兵”、“劳动进步奖”等十几个奖项,目的是让所有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荣誉。为了增强群体意识,我们还设有“劳动先进班级”、“劳动先进小组”这样的集体奖项。最高的劳动奖项是学生和校长一起参加劳动,合影留念。奖项的设立,及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劳动热情。有的同学通过家务劳动的锻炼形成了拖地、擦玻璃的习惯,教师不在为值日生不爱拖地发愁了。有的在农院劳动中找到了兴趣,主动修剪班级的花草。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磨练,和一定荣誉的激励。因此,我们采取荣誉激励法是可取的。

2、物质奖励法

荣誉奖励的方法固然好,但是,有时也必须有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行动才好。于是,我们在荣誉奖励的基础上又设立了物质奖励,用它来激励学生劳动热情的永久性,这样对劳动习惯的养成更有效。我们的奖励物资大部分来自农园,劳动奖励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奖品多为食用品。如:盛夏,天气炎热,学生们在操场上或农园里铲除杂草时,我们就给学生发放“西瓜”、“西红柿”、“油桃”、“黄瓜”、“香瓜”等解暑食品,学生们边劳动边品尝劳动果实,这对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习惯特别有效。就连我们的年轻教师也爱和我们一起劳动。劳动创造了美,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另一个物质奖项就是实物奖。它多数来源于我校的科技制作小组,如:用费扑克制作出来的“装物筐”、用废报纸制作出来的“垃圾箱”、用柳条编制的“花篮”、用看桃核雕出来的“手串”、用葫芦烙出来的“葫芦画”等等,都是很好的物质奖品,很受大家的喜爱。有的学生把作品拿回家,家长还把它珍藏起来了。

四、结语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的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少,劳动意识缺乏。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采取了上述做法,来改变我校小学生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小具备积极的劳动态度。明白“生活靠劳动来创造,人生也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实行之有效的。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这样做无形中是对学生们的勤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当代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占了总家庭的85%以上,这些家庭中的子女都备受宠爱,加之如今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现代化服务工具齐全,很少有重体力劳动的机会。所以现代人的劳动意识很淡薄,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提出了以这种药的课题:要抓紧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正因如此,我们从娃娃抓起,运用一定的策略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习惯,兴趣,方法,策略,效果

参考文献

劳动的作文小学 篇3

一、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也没有网络,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因此,模仿老师给出的范文进行写作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但教师要看到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即将课堂搬到田间,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堂。

如描写父亲的作文,学生就模仿作文书上的内容,写自己的父亲是任劳任怨的公务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伟大的工程师。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出于模仿的心理,更是学生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将课堂扩展到田间后,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体会父母的艰辛,这给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让他们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可以写父亲具有劳动人民的辛勤本质,写父亲在劳动方面具有的才干,也可以联想到父亲艰苦劳动背后的责任心和伟大的父爱等。改变传统的静态课堂学习方式,把丰富的野外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参与劳动过程,将感受内化为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生活的认识较浅。但是作文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事件或是抒发情感。这就造成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迫局面。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有更多的选材空间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增加信息量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写身边事,说心里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写作对象具体化,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如以“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的作文,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联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帮助他人等方面的题材。为了完成写作任务,有些学生甚至挖空心思编造这样的题材,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实感,真是难为了学生,也难为了老师。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常言说“劳动最光荣”,那么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算不算是有意义的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在农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割草养兔子、做简单的手工工艺、捉害虫等,使学生熟悉劳动过程,并意识到劳动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活环境本来就具有很浓厚的劳动氛围,因此他们对劳动的感受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是将写作的对象具体化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把生产劳动等同于写作学习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积极的方向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和正确抒发内心感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思考体会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词语的堆积或是简单的评述,而是要以情感为基础,不管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都不能缺少作者的情感。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进行思考、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让学生参与劳动,了解劳动项目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特有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体会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如参与劳动的人具有的品质、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和协作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农村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劳动的海洋里,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命题内容,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开拓思路,选择他们熟悉的人、事或景来写,以增强学生对命题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此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产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鼓励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联系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面,鼓励创新,书写真情实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愉快的劳动小学作文 篇4

瑶瑶、心心擦黑板,她们拿起黑板擦开始擦黑板,“刷刷”粉笔灰纷纷飘下,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黑板,黑板一下子变得整洁了,又可以让老师在上面用粉笔教我们学知识了。

嘉嘉和我一起擦窗户,我们用手帕仔细地擦起来,一块块玻璃转眼间变得明亮亮的了,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教室,好象在夸奖我们,说:“你们真爱劳动,把教室打扮得好漂亮呀!”

其他同学拿起扫把很认真地开始扫地,突然小勇说:“这样扫太慢了,我们来开展扫地比赛吧!”大家都高兴地举手同意,于是一场扫地比赛开始了,只见一会儿,小勇领先在前面,过一会儿小刚又超过了小勇,大家你争我赶,干劲十足。看到尘土飞扬,小明又主动承担了洒水的任务,让灰尘听话,不要到处乱飞。

劳动的乐趣的小学作文 篇5

今天吃过午饭,我对爸爸说:“爸爸,你辛苦了!今天我来洗碗吧!”爸爸用既惊喜又怀疑的眼神望着我说:“你行吗?······那好吧!

我拿起碗,就开始行动了,我打开水龙头,拿起抹布在碗里掏啊掏啊,然后再把碗下面一擦,哇!亮闪闪的,我又拿起勺子洗,水冲到勺子上,哗!的一下,水都弹出来了,好有趣,好像喷泉呀!这应该叫”勺子喷泉“吧!接着洗筷子了,我一把抓起筷子,使劲地擦啊擦啊,筷子都被我擦得亮晶晶的了,嘻嘻!我真得很开心!碗筷都洗好后,我把抹布搓搓,再拧干,把洗好的碗筷一个个的擦干净,整整齐齐地放到碗柜里,最后还要把台子上的水渍擦干净,再把抹布洗一遍,挂好晾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我看着自己劳动的成果心里美滋滋的!这时爸爸跑过来,对我说:”真没想到,我们家的小公主会干家务活了啊!而且还干得真不赖哦!“听了爸爸的`表扬,我更开心了!我的劳动给自己带来了乐趣,还让爸爸感觉很幸福哦!我以后还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劳动最快乐的小学作文 篇6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妈妈辛苦了,我来帮妈妈做些家务吧!

早晨起来,我和妈妈一起做了早饭,我负责热牛奶,煎三个鸡蛋,我喜欢像太阳一样的煎蛋。配上一片面包和香肠,早餐就做好了。早餐在一天中最重要,所以要搭配丰富,它才能给我们提供所需要的营养。

中午阳光明媚,我带上相机给爸爸妈妈照相。今天春风柔和,它像妈妈的大手抚摸着我。湖边的柳树像一个小姑娘,梳理着她的长发,湖水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把这些景色作为背景,我用在小记者课上学到的`照相方法,把爸爸妈妈快乐的瞬间一一记录下来。

回家后我们开始准备晚饭,我要做一道拿手菜——嫩芹菜叶炒鸡蛋。先把鸡蛋打进碗里,开始搅匀、放盐,嫩芹菜叶洗净切碎放进鸡蛋液里。锅里放油,等油热把鸡蛋液放进锅里摊成饼,再炒炒,就做好了。把这道菜和妈妈做的其他菜放桌子上,我们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7

劳动教育的目的何在?

学校组织学农。第一天参观新农村,走出校园的学生兴趣颇浓;第二天翻地,也充满了劳动的快乐;第三天种植,学生们更加来劲;第四天继续,有的学生就不太情愿了;第五天干脆累趴下了……在总结交流会上,学生们都说收获很大,体会到了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纷纷表示,回校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有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要干这样又苦又累的活……

看来收获是有的,但听了之后,我却高兴不起来。想到了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当初他为孩子不好好读书而苦恼,便领着孩子去建筑工地看农民工高强度的劳动、简陋的住处和简单的饭菜,于是对孩子说: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读书的结果。之后又领着孩子到高楼大厦看西装革履的白领们在豪华舒适的办公室里工作,然后对孩子说:看到了吧,这些人都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在回来的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在辛苦地扫地,不忘强化一下教育效果:不好好读书你就去扫马路。这位家长可谓用心良苦,效果也堪称显著,但如此教育可行吗?

劳动教育的第一要义,应该是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本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但因此产生的情感是厌恶劳动而不是热爱劳动,这就与劳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其实这种认识有其渊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一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被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思想同时还灌输给了成长中的学生,这着实令人忧虑。劳动教育不是显性教育,它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关系着学生的人格品质,一个人的劳动观也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努力学习,但如果他们努力学习只是想回避劳动,轻视甚至厌恶劳动,那他们将来就必然难以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热爱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

责任感从哪里来?

某日,一名高一新生在值日,擦黑板如大花脸,拖地板拉着拖把来回走。班主任老师见状后教育了他几次也没有多少改观。后来,值日似乎再也没有“轮”上他。班主任觉得奇怪,几经了解后得知,原来是被人“代劳”了。每每轮到他值日,他便“雇佣”其他同学代做。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却振振有词地说,父母让他“花钱买时间”,为的是让他能够集中精力更好地学习。

班主任立马与家长沟通。原来,该生的父母是做生意的,整天在外打拼,没时间陪孩子,便总是用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只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谁知事与愿违,家长给的钱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不理想,还沾染了不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初中时他就花钱让别人替他值日、替他写作业。交谈中,家长一直摇头叹气:“这孩子实在不懂事,就知道伸手要钱,一点责任感也没有。我们实在拿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还请老师帮忙教育啊!我们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他不学坏,将来能考上个大学就行。”

然而,实现家长这样的要求谈何容易!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家务劳动的消失,衣食住行各种问题都可以花钱搞定,不少家庭都雇佣保姆或钟点工,连大人都不做家务,更何况孩子?尤其是在“四二一”模式的家庭中,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往往溺爱有加,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甚至连叠被子、理书包之类的事都由家长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一些父母还无原则地用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眼里只认识钱,至于钱从哪里来,他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不能为家庭担当的孩子,将来很难有家庭责任感,更不要说有社会责任感了。

再说学校,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中小学都有了专门的保洁工人,他们打扫校园,打扫楼道,打扫厕所,只剩下教室没打扫了;他们负责擦墙壁,擦玻璃,擦学校的各个角落,只剩下黑板没擦了。也许是因为安全考虑,怕出现意外惹麻烦;也许是因为学生不会,怕打扫不干净;也许是因为学习紧张,怕耽误学生的时间;等等。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的学生连对自己的学习环境都不能负起应有的管理责任,那他们还能对什么有责任感呢?

还记得以前教过的一名学生,她特别简朴懂事,还喜欢帮助别人,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同学都喜欢她。家访时才知道,她的父母都是菜农,每天早上,她总要跟着早起与匆匆赶往集市送菜的父母一起出门;放学回家,她总是把晚饭做好,等父母回来一起吃;饭后,她还要帮着父母整理明天要送出去的菜。忙完这些,她才安心地坐下来学习。这名学生虽然做了很多家务,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学习。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从这名学生身上我体会到一个词的内涵——吃苦耐劳。这是一种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够吃苦耐劳,那么在学习上也一定能够吃苦耐学。

责任感不是大而化之的虚无,而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懂得了珍惜,便是“知”责任;学会了担当,便是“行”责任。一个健全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对家庭亲人的责任,也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甚至,我们不需要过分地去构思设计,只要让他们去劳动,在劳动中体验感悟。

劳动教育的成果是什么?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不少家长、学校可谓动足了脑筋。比如,有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立下规定:倒垃圾5元,擦桌子5元,扫地10元……该家长认为,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他懂得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成果”,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理财意识。一时间,这一“经验”引来不少家长的仿效。甚至有家长推而广之,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进了全班前几名,奖你多少钱;进了年级前几名,奖你多少钱;考上什么学校可以摘“三星”,考上什么学校能够吃“苹果”。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劳动者,才有资格享受劳动成果,否则就是不劳而获。让孩子懂得劳动是为了收获,劳动应得到报酬,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反过来是否可以这样思维:既然劳动是为了获得报酬,那么没有报酬就有理由不劳动。作为家长,不仅连孩子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包揽了,还要因为孩子做了一些分内之事而支付劳动报酬,岂非本末倒置?!其危害不言而喻。

记得有个故事《母亲的账单》,讲的是芬兰有个叫彼得的孩子,10岁那年的一天,给母亲写了这样一份账单:“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好孩子,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了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旁边放了60芬尼。正当彼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面写着:“彼得欠他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彼得看完这份账单,羞愧不已,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发烫的小脸深藏在母亲怀里。他一句话没有说,只是小心翼翼地将60芬尼塞进母亲的围裙口袋。这位芬兰母亲的教育方式让人钦佩。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中国母亲将会怎样处理?

开展劳动教育绝对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要奢望通过几次劳动就能够完成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育,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培养,渐渐熏陶,慢慢养成,它更是一种养成教育。

一位颇有名气的脑外科大夫在畅谈自己的人生时说,他的父亲是个木匠,而且是个能做精细活的木匠,他从小非常崇拜有手艺的父亲,并常常给父亲打下手,尤其喜欢雕雕刻刻。读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篆刻社,一刀一刀,精雕细琢。正是在这些具体的“劳动”当中,他发现了自己的潜能。老师对他说“你可以做一名很好的外科大夫”的话,更是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他选择了医科大学。虽然他后来没有成为木匠,也没有成为篆刻家,但之前的劳动体验,都对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做了铺垫。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外科大夫的成功,难道不正是从小进行劳动教育的“成果”吗?只不过这“成果”不在当下,利在长远。这才是劳动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当今,慈母手中已无线,游子身上自添衣。日当午已无须再锄禾,盘中餐也不见多辛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传统的劳动教育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教育开展,再加上我们对开展劳动教育的顾虑太多,把本来学生可以做也应该由学生做的劳动机会给“剥夺”了。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劳动的机会还给学生。教育者和家长都不要急功近利地希望这样的劳动教育能立竿见影、效果毕现,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会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劳动的作文小学 篇8

目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很不平衡。一般地讲,农村学校好于城市学校,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普遍学校好于重点学校,低年级好于高年级,非毕业班好于毕业班。但总体上都不能让人满意,劳动技术教育的滞后仍是困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一大问题,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更是在困境中跋涉,在探索中求发展。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性

困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深入开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认识上的不到位,而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影响。从微观的学校环境来看,虽然中小学推行了素质教育,但学校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学校的行政干部、教师还只是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然而,一旦面对自身的实际利益和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他们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俘虏。从宏观的社会环境来看,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上大学就是人才的观念在社会上许多同志身上已扎下了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要能保证我的小孩上大学就是好学校。你们搞这个教育那个教育能不影响升学率吗?学生家长最感兴趣的是小孩上大学,而不是劳动技术教育。因此,认识上的偏颇自然导致了劳动技术教育地位的下降,使之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一种教育。

2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滞后

一般地讲,农村中小学大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劳动基地。可以安排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但农村中小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劳动的技术含量低,无法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而城市中小学则仅有很少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基地,实验室也仅能提供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的实践则无从谈起。因此,劳动技术教育只能是就理论讲理论,学生得不到实际的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也无法培养。抽象的理论教学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大,感觉它可有可无,学不学无所谓。

3师资水平的低下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数量虽基本够了,但质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从指导思想来看,许多学校不是从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出发,把素质好、有能力、有专长的教师安排任教劳动技术教育,而是把那些老弱病残差的人安排任教劳动技术教育。难怪有人给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送雅号:“剩人”“闲人”。这些教师不仅素质相对较低,而且他们本身对任教此课也是牢骚满腹,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普遍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马虎了事。

4管理上的随意

劳动技术教育课既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就应纳入教学计划,就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考核,可事实上很多学校是没有这么做的,随意性很大。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在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区甚至无教材;教学无明确的计划,无章可循,学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想干就可以不干;教师想怎么考核就怎么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也是可有可无,且与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挂钩。因此,不少学生往往视劳动技术教育为游戏,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门课。

二、中小学劳技教育滞后的应对策略

由于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不普遍、不规范,久而久之,导致了中小学生厌恶劳动、追求享乐的多了,埋头苦干、讲求奉献的少了;挥霍浪费、讲求时髦的多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少了;娇气懒散、任性自私的多了,勇敢勤劳、助人为乐的少了。无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优秀的劳动者,而现在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其劳动素质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推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1促进人们认识上的提高和全社会观念的转变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被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思想观念上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消极影响,思想上瞧不起生产劳动和劳动人民。因此,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解决这一思想制约因素。而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强化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价值的认识。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来看,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改造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为此,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必须从旧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充分认识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学校不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还应耐心地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促使全社会和学生家长扭转偏见,取得共识,自觉地支持、鼓励中小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2加速新人才标准的确立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制定新的人才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完善,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其主体意识、功利意识、成才意识的增强。但在成才道路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却不得不面对一考决雌雄的极大困惑,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把自己一生的命运寄托在高考上,上大学(尤其重点大学)成了其成才的唯一标志。在此情况下,中小学生自然不会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劳动技术教育,而是凭分数考取理想的大学。本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直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但其本身不应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并不否定考试,只是努力实现考试的科学化,并使之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这一个总目标。因此,面对目前中小学这一实际状况,我们要加速新人才标准的确立。要切实转变升学第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转变重才轻德的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3冲小学劳技教育应体现新的内容

从现代劳动的特征来看,现代劳动是一种智力性的操作技能,练习固然是形成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但练习并不是机械反复,它更需要人们动脑才能完成。尤其是随着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脑力劳动的作用日趋上升。为此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应体现新的内容。一方面,随着经济、知识形态的变更,人的劳动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应定位于人的适应性上;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应更多地在一些现代劳动者应掌握的基础技能上下功夫。因此,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应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4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劳动技术教育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而解决这一问题则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地解决好。学校最需要做的是把劳动技术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一是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学科齐备、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安全保障制度、评估考核等制度;校外教育机构也是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负有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责任;家庭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也是有自己优势的,只是家庭教育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应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5应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劳动的收获小学五年级作文 篇9

每天都看见一些同学在买吃的,而我却没有钱。于是我便开始有点想赚钱了。

早上,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想靠自己的劳动赚点钱。咦!噢我可以给妈妈擦鞋子来赚钱呀!嗯!好就这么办了。

于是,我来到鞋柜旁,看见妈妈刚穿的鞋子,我连忙拿起来对着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擦鞋,你得给钱。”妈妈笑着说:“怎么擦,多少钱一双?”我忙说一只一块,两块钱一双。妈妈犹豫了一下说:“太贵了不行。”我见妈妈不乐意了,我忙说打折了,五毛一只,一双一块,可以了吧!果然不出所料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先拿擦鞋布擦一擦鞋的表面,然后擦擦鞋的周围,就连鞋底也用鞋油擦了,最后我把鞋擦得就像刚买的新鞋一样亮。刷着刷着刷完了,刷完后觉得还不过瘾,便找鞋刷了。可这次我向妈妈要钱就没那么爽快了,而却说我每天帮你刷鞋都没向你要过钱呀!我急忙说:“大不了我以后免费帮你刷几次嘛!这次就算了好不好嘛!”妈妈听了我的花言巧语之后还是给了。耶!不到一小时我挣了五块钱了。

小学描写劳动节的作文 篇10

哈哈!怎么样,我家的小狗有趣吧,在这里我还想呼吁大家:“请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亲近自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爱护它们,动物也是有灵性的,它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让咱们爱护动物吧!

小学描写劳动节的作文 (五)

这个五一,我受到了陆续的邀请,邀请我去她们家住一个晚上,我自然是非常高兴加开心啦!不过,我还要问爸爸和妈妈,到了家,爸爸和妈妈也知道了这件事,都说可以,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别人的家里住呀!

到了陆续家的别墅已经是下午了,啊啊啊!这真的是超豪华啊!三层,十多个房间,看完了几集电视之后,我们出去骑了一下单车,到了五点多的时候,我们开始打乒乓球了(在家里),打完了乒乓球之后,我们去溜奥斯卡了,奥斯卡想要吃的时候还会卖萌呢!吃完晚饭,我们又看了三部恐怖片《怒海狂鲨》、《食人兽》和《雷霆蜥蜴》。

劳动的作文小学 篇11

一、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作品的展现以及评价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技术素养,而劳动技术教学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教学的需要。劳动技术课程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以及对劳动技术作品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丰富其劳动体验,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对待、负责、团结、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习惯的形成。

1.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学生的劳动技术作品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虽然没有工艺品精致、漂亮,但其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在课堂上不再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开创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的气氛,让学生对劳动技术课更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对自己动手创造劳动技术作品都会很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同学们分享,不管其作品工艺是否简单、造型是否难看,学生对其都充满信心,满怀期待,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肯定。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如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劳动技术作品,在评价过后,利用教室的空间,将学生的作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很多东西都感到好奇,想要探索,而且求知欲在教学中也是很好的指导老师,可以让学生更为主动,对教学的内容充满激情,这样,教学的效果也能很好提高。如在缝布袋制作中,如何才能将小布袋缝好,并做到针脚均匀、平整,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非常渴望知道的。学生将作品做得好,能够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赏。这样不但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在作品的制作中,学会相互帮助。

二、把握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评价的技巧

在课堂上将劳动技术作品做好,对劳动技术作品展示以及评价是最振奋人心的环节,学生也相当期待。学生在制作劳动技术作品的过程中,其劳动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作品展示时也非常的期待,如果在劳动技术作品展示之前,老师能应用相应的技巧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己,这样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在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也要细心地进行讲解,给予相关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力,更愿意与其一同探讨问题,共同学习。

在对学生劳动技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充足的时间对学生作品的完成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作品评定过程中,充足的时间也同样的重要,如果强制性地限制学生展示的时间,那么学生就不能将作品的创造思维以及构造模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畅所欲言也缺乏保证的条件。倘若在学生讲得正起劲的时候,将其强制地打断非常不好的,这样会削减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致使在今后的作品评价中引不起兴趣,对其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确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尽情地讲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从评价中学习,认识到不足以及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相应的技能,因此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加以重视,在教学的课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作品,然后通过自我评价以及同学对比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得到相应的建议,从此更好地改进,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的方式不但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技能。在当下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因此对劳动技术教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完成作品,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镇方庄小学)

劳动的作文小学 篇12

一、结合多媒体实施趣味教学法

进入21世纪以来, 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让我们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小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亦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 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实施趣味教学法。

例如, 执教“洗红领巾”一课的时候, 当同学们亲手洗好自己的红领巾之后, 我要求同学们动脑想一想, 这些红领巾究竟以怎样的形式晾晒才更美观。问题抛出之后, 有的同学说可以拉一条直绳, 把红领巾依次晾晒, 这样看起来不仅整齐而且美观;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绳子围成一个圆, 把红领巾晾晒成一个大圆形, 这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圆形的火环一样;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 然后再把红领巾晾晒在上面……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想法。为了验证到底哪种晾晒方式最好看, 我用多媒体一一演示了同学们所提出的晾晒方法。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效果, 同学们最终一致认为把红领巾呈圆形晾晒最美观。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 同学们看到我居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他们的晾晒方案觉得非常好奇, 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很多。这就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魅力———不仅生动而且快捷。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的话, 同学们就需要亲自动手实践, 这样则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家长参与实施趣味教学法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兴趣, 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 让家长配合实施趣味教学法。由于有家长的参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

例如, 在执教“凉拌豆腐”一课的时候, 我就邀请了班里所有同学的家长参加。在家长的指导下, 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 制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凉拌豆腐。有的小学生在豆腐中添加了榨菜、皮蛋, 有的小学生在豆腐上淋上了香喷喷的麻油, 有的同学变换了很多种切豆腐的方式, 有的切成片状, 有的切成块状。看着自己做出的豆腐还有几名同学馋得直流口水。当同学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 我还请其中的几位家长做评委, 对同学们做的凉拌豆腐做出评判, 最后评出10名优胜者。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很多欢乐, 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

家长的参与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刺激。为了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 兴趣非常高, 这就是让家长参与的初衷。这次活动之后, 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我还陆续邀请很多家长参与, 在家长的协助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同学们的参与兴趣也非常之高。

三、结合实地考察实施趣味教学法

除了上述两种趣味教学实施方法之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实施趣味教学法。同学们通过相关的实地考察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 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劳动与技术学习兴趣。

例如, 在执教“笔筒制作”一课的时候, 我联系了一位做笔筒的民间艺人朋友, 让他配合我的教学, 把工作场地开放给同学们进行参观。得知这一消息之后, 同学们显得非常兴奋。当同学们实地看到笔筒有那么多制作方式之后, 眼睛睁得老大。同学们仔细参观了朋友的工作场地, 在朋友的指导下, 同学们还纷纷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笔筒。这次实地考察之后, 同学们回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 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了很多精美的笔筒。这一点也让我感到非常吃惊。当我对其中的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的时候, 有同学表示:“做得太难看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自从上次参观了王师傅的工作场地之后, 我就一直想要成为他那样的人, 可以制作出更多精美的笔筒。”

实地考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同学们的心灵产生更大的震撼, 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是非常有效的。因此, 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多结合实地考察实施趣味教学法, 让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持续不断地提高。

四、结语

如今, 我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实施趣味教学法已经多年, 通过长期的趣味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班里的同学对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兴趣非常之高。看到这一点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孙彩红.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J].成才之路, 2013 (36) .

[2]陈玉良.制约劳技课发展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36) .

[3]王爽.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群文天地, 2012 (04) .

劳动的作文600字小学五年级 篇1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在我看来,要想有所成就与收获,想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就必须用劳动来奠定基础。劳动,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没有劳动,何来我们如今的生活条件?而恰恰是因为劳动,现如今人们创造出了人工智能去接替人类进行工作,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便捷,减轻了工作上的负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放松自己,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辛苦的劳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这个词语不再那么重要。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了更美好的环境和条件,可我们不能摆出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给自己灌输一种“劳动交给别人做”甚至是“劳动交给人工智能就好了,我为什么要自己费力气”的想法。现在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等是重点研究对象,但研究这些,需要的是大批人才和财力。

如今的劳动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更是指脑力劳动。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更不能懈怠与懒惰,未来的世界需要我们愈加努力地去为新领域作出贡献。“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能激发出创造力,劳动和创造永远是人类生命的主题,不劳动,就不会有创造,更不用说在世界科技角逐中会有什么名次了。

倘若人类高度依赖高科技产物,从而一步步变得懒惰、不去思考,只会享受的话,那么科技技术又怎会有突破呢?相反,倒是我们人类丢掉了代代相传的劳动精神,自己的文明在退步,这不是在自取灭亡吗?

我们身为一位学生,或许不能成就一件大事,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劳动做起不是么?做一份家务,养成辛勤劳动的好习惯;认真对待学习,培养动脑能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要同样注重。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 篇14

一、以基地为依托, 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 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 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 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 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实践中感悟, 在感悟中提高。

(一) 采取分级管理模式, 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 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 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 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 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 及时总结经验。

(二) 开展行动研究, 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 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 概括出研究结果, 形成教学反思, 引发新的问题, 使研究具有动态性, 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 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 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 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 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 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 于是又另想他法, 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 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 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 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 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 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 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 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 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 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 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 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 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 有的说必须翻秧, 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 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 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 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 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 在这种情况下, 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 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 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 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 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 形成良好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卢梭曾说过:“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的, 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特殊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育意志、提高素质, 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 能增强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 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 学生能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 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实际体验, 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以及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强化等。在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区、稻田、鱼塘、瓜架棚区、花卉种植区的劳动实践基地, 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探索, 促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 综合实践基地使学生看到了蔬菜作物从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在培养了学生劳动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还能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实践能力, 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并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特色化育人之路。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 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给学生一个锻炼平台, 让学生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从而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既能培养小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下一篇:美丽的印纹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