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精选8篇)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篇1
2008年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
[原题回放]
寻,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范文赏析]
寻
我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在寻梦,寻梦,寻的究竟是何梦?
我的梦,在远方。飘渺,如云雾一般。走过的路越来越长,梦就越来越远,越来越广,越来越大。有人在我面前,将梦的方向告诉我,我说不,梦应该自己寻找,最好一直都在追求这个梦。这个梦,在我手上,珍惜它,却在手中消逝。我伸手去接住它,却丢失了更多的梦。于是,我不如守住好手中的梦。不去寻那
失掉的梦,寻这在手中珍贵的梦。
家乡,是我原本的梦。在那里,我将梦酝酿,造出多彩的梦,在梦中将未来计划,在未来中将人生把握。儿时的思想,在逐渐成熟的心中凝聚,化作永远的怀念。寻找这怀念,就是我那最遥远的梦,失去了,就真的永远也回不来,但手
中的梦,就会更加光明闪耀。
长大后,寻的不是儿时的梦,而是更近的现实,将那梦,渐渐深埋在心底。直到有一天,当心灵觉悟时,才将这梦,轻轻地捧出,擦干净上面的灰尘,接着寻找。此时,我已可以给这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任它自由生长,愿它在我心中,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寻梦,我渐渐明白,梦,是飘渺的。在梦中,让光辉,洒遍心灵,将心中的世界,变成一个天堂。于是,我更加地寻、寻、寻……直到有一天,当我望见那梦的尽头——那光明的天堂,我就不再寻,而是回首自己手中的梦,将那层云雾拨开,让寻的真谛,如阳光般,洒向心头,让梦的真谛将人生破解。
于是,我就开始在未来中寻,寻的是那飘渺的未来中的梦。
寻
大江上下,寻她千里,蓦然回首,正在幽然处。
汨罗江畔
汨罗江畔,望江水滔滔,是你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一词。屈原,你独踏桥头,内心苦闷之情压抑于心。为何那昏君不可听我屈原一词,却听那*臣千万语?内心愁苦化成一股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苦苦所寻的真理在哪里?
纵然一跃,你的身姿化作最美的一道弧线。既然今世无你所寻,来世你我共
期!
屈原,既然现实无你所寻真理,何不回头一步?也许正在幽山之处。屈原,若你回头一步,真是你所寻。
深秀闺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悲悲惨惨戚戚……’深秀闺中,你执孤灯盏酒,发出一声声愁思。忆当年,夫君一句“负箧远游”将你遗落在闺中深处,苦等多年,却只等到了夫君已亡的悲惨消息,愁字笼罩在你易安的眉头。
噢,易安,难忘你那“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烂漫;难忘你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真意切;难忘那溪亭日暮之时“惊起一滩欧鹭”的悠闲惬意;
难忘你……
清照,你随南宋而下,只为望尽一切能痛苦伤心事,又怎恐双溪舟儿载不动你能纤纤情思,你能苦苦寻觅的幸福又在何方?
清照,何不回首一步,你会发现能苦苦所寻的幸福就在不远处。清照,若你
回头一步,正是你所寻。
观园溪桥
观园溪桥之上,你望能花瓣漫天,感到它正如自己的身世一般,寄人篱下,随风而落。你啜泣着将它们掩埋,思忆着,追求寻觅着你能向往的新生与自由,遇风而舞。
病床前头,紫鹃的哭泣声中,你闻窗外锣鼓喧天,可红盖头下却不是自己.黛玉,你毅然将那写满平仄之词的手帕丢入了火炉之中,那星星之火随着你远逝的目光渐渐熄灭。
“堪怜咏柳才”,“玉带枕中挂”。林妹妹,或许你恨,恨父亲林如海将自己送到这勾心斗角的荣国府,让自己所追求的自由迟迟不能到来。望观园姐妹嬉戏,自己的愁苦又有谁知?林妹妹,若你少一丝倔强与孤傲,多一丝乖巧,也许那所
寻觅的自由与幸福重回你身边。
黛玉,何不回退一步,给自己留下一条幸福与自由之路?黛玉,若你回头一
步,正是你所寻。
苦苦追寻她千里,殊不知蓦然回首,在山间幽境处,在坦然心态之上,在桥
头溪边处
朋友,寻路无门时,何不回首一步,也许在你的双眸之中,她在隐约对你笑。
寻
难忘的初中三年过去了,在这期间,老师,您帮我寻回了许多我以前曾丢失的品质!
还记得我刚入学的时候吗?那时,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强,于是,我产生了不学的念头也失去了自信心。但您在第一时间发现了我的想法,并来到我的身边帮助我学习,当我考的不好时,您总对我说:“没关系,加油!。”我记住了您的话,并暗自努力。终于,我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证实了我自己!
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帮我寻回了自信的品质!
还记得初二的地理生物考试吗?那时,成堆的练习把我我压垮了,尤其是每次考得不好时,我就会因此而伤心落泪,甚至想破罐子破摔。您来到了我的身边,对我说:“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坚强地面对它。”我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加紧复习,终于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帮我寻回了坚强的品质!
还记得那份荣誉证书吗?老师,真的,每当我拿着证书时,我便会想起您。当时,我本不想参赛的,可是你认为我有实力,能获奖,于是你鼓励我参赛,您告诉我:“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于是您也开始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我得到了回报!
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帮我寻回了奋斗的品质!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当你找到后,你一定发现你真的成长了……
寻
上天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照人间真情。——题记
往年的夏天闷热不堪,今年的夏天却像个调皮的孩子,这两天又下起了小雨。临近中考,我的内心焦躁不安,一直想用洗澡来缓解一丝紧张。可每次刚要进浴室,妈妈总是找借口,想自己先洗。我一直都不理解妈妈为何这样做。但有一次,我在**的床头柜里发现了秘密。原来,妈妈从网上下载了一份“宝典”,其中,“洗完澡后浴室温度能升高1摄氏度”被妈妈标了记号。心弦被轻轻地拨动,我一直误解了妈妈,妈妈其实是不想让我在中考前感冒。
我找寻到了,一摄氏度的温暖,饱含着**的情啊
夜,好静谧,皎洁的月光洒了满地银白。窗外一盏盏柔和的灯,伴着皎洁的月光,织成一曲和谐的催眠曲。我沉浸在题海中,想忙里偷闲,手中的笔却迟迟不肯落下。“咚咚咚”是爸爸,“已经很晚了,早点睡了吧,这里有杯热牛奶,睡觉前趁热喝了吧.”粗犷的眉,挺阔的身姿,一个大男人,却对我关怀地无微不至…………
我找寻倒了,一声叮嘱,一杯热牛奶,洋溢着爸爸的爱啊
亲人永远爱我,老师也一直付出关怀。学习上的低谷,也曾使我灰心丧气,但是,老师那肯定的目光,又怎能让我失去动力?“有出终有回报”,临别的赠言,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从未褪色。我知道,千言万语都浓缩其中,这里,有老师对我们的信心与期待啊!
一摄氏度的温暖,饱含着**的情;一杯热牛奶,洋溢着爸爸的爱;一句哲言,透露着老师的信心与期待!一双慧眼,我寻找到了人间的真爱。带着这些真爱,带着感动出发,我坚信,我定能抓住梦想的翅膀!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篇2
请以“只是因为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命题透视】
这道作文题,看起来是半命题作文,其实是命题作文的一种变式,它让考生在“只是因为那本书”“只是因为那条路”“只是因为那个人”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写。题目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充满人文关怀,鼓励多样表达”,让更多的考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
“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收放有度。
这道题为考生提供了三个选项,而且在“任选一个”几个字下面加了着重号,这是在提醒考生,既可以选“那本书”,也可以选“那条路”,还可以选“那个人”。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和有限的时间内,这无疑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呵护和关怀。
而这道题的限制性则体现在:只能在三个题目中选择其一,不能另加;题目中的因果关系必须关注。
二是刚柔相济。
只要是考试,就会有规则,就要有利于选拔,因而命题不可能没有限制,这是“刚”;但这道作文题平易平和,基本不设审题障碍,利于考生发挥,这又是“柔”。“只是因为那本书”“只是因为那条路”和“只是因为那个人”在理解上没有多大困难,这是“柔”;但“只是”“因为”“那本”等几个词语又需要稍微注意一下,这又是“刚”。
“鼓励多样表达”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可供选择的写作内容很多,让考生有话可说,得心应手。
无论是“那本书”“那条路”还是“那个人”,都有多元的解读;重写“因”或重写“果”,都是可以的。
“那本书”,可实可虚。围绕一本书,考生既可以写阅读的收获,也可以写得到这本书的过程。
“那条路”,可具体可抽象。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路,如田间小路、小巷幽径等;也可以是人生之路,如成长之路、梦想之路等。考生既可以写路上的景,也可以写路上的事,还可以写路上的人。
“那个人”,既可以是现实之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既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作品中虚构的。考生既可以写那个人的“言传”,也可以写那个人的“身教”。
二是可供选择的写作体裁是多样的,让考生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既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写景状物,还可以阐发思考。记叙文,在故事中揭示主题;散文,在景物中抒发情感、感悟道理;议论文,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三是立意的角度多样,让考生能够说真话、抒真情。
考生既可以写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写它给予自己的启示,角度多样,便于考生发挥写作特长。
总之,这道作文题很好地发挥了教学引导作用。它引导考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把读书当作最美的生命举止;它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回顾走过的那些路、读过的那些书以及遇到的那些人,鼓励考生真写作,为考生提供了施展写作才华的广阔空间。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中,考生主要暴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思维品质欠佳。
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的智力或思维水平,即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的能力。思维品质好的人抽象概括能力强,思维品质不好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从阅卷情况看,本次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60%左右的考生思维水平不高,甚至低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果联系不明朗。
从题目看,这篇作文应该明确地写出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可不少考生的作文因果关系模糊不清,让阅卷教师颇费思量,一遍一遍地去读,一遍一遍地去想,甚至要拼命地替他去想“因是什么,果是什么”。例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整体上是写奶奶的勤劳节俭,通篇看起来只是写奶奶这个人,结尾却写道:“爷爷奶奶离开了,没有带走一样新东西,反倒拿走了许多旧物件,还留下了勤劳节俭的品质。”同学们看,这与“只是因为那个人”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2. 因果联系太牵强。
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两者之间应该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命题者希望考生关注的是“内果”,即那本书等给人带来的内在的变化。但不少考生的作文写的是“外果”,因果联系不紧密,甚至低幼化。例如“因为那个人,所以我手臂上有了个疤”“因为要修那条路,所以砍了那棵树”“因为有了妈妈,所以有了我的生命”……
还有的文章,仅仅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令自己发生了“突变”,缺少素材与主题间的契合,显得简单幼稚。这一类作文,把简单的外在联系当成了内在的因果,思维层次不高,思维品质欠缺。
二是审题能力不强。
这道作文题在审题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障碍,但仍有不少考生出现了疏漏。一是没有仔细揣摩“因为”“只是”“那本”等词语的含义,二是没有注意从“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这一要求。这说明考生的审题能力(审题目、审要求)仍然需要加强,需要常抓不懈。
这道作文题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因为”,但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作文中没有因果关系,只是写了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写了那本书的好、那条路的美、那个人的变化。此外,有些考生没有注意“那本”“那条”“那个”在数量上的限制,写成了“那些书”“那些路”“那些人”。
第三,很多考生忽视了“只是”一词,没有强调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的重要性;只有极少数考生注意到了要通过比较来强调“只是”。
第四,很少有考生注意“那”与“这”的不同。“那”是远指,“这”是近指。甚至还有考生把“那个人”写成了“你”,人称上出了问题。
三是重形式轻内容。
不少考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而是喜欢“讲究”形式。“小标题”“书信体”“三段论”“内容+感悟”“余秋雨体”……层出不穷。他们过于关注形式,导致内容空泛、描写不具体、情感不真实,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例如,写那本书对自己的影响,采用“三段式”结构,一段书的内容加一段感悟,不痛不痒;写那个人对自己的影响,三件小事三个方面排列整齐,一览无余。
再如,有考生写李清照的诗词对自己的影响,基本上为三段论,即把她的诗词按照其生平切割成三个阶段,再配上几句词,加上一两句感想,语言看似华美,实则空洞无物,缺乏独特的体验和情感。
还有一些有“题记”的作文,题记语言华丽无比,可与后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全文语言粗陋不堪,与那几句“美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不协调。
语言和结构要为表达真情实感服务,不能为语言而语言,为结构而结构。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语言再华美、结构再漂亮也无济于事。
【迷津指点】
一、思维品质要培养
同学们要多读书、勤动脑、善思考。
1. 多读书,丰富思维的源泉。
“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同学们要多读书、多学习,用书籍来武装自己,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你才能发现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 勤动脑,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读文要勤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经验,这样,才能在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 多总结,学会思考的方法。
同学们不仅要多读书、勤动脑,还要善于总结、学会思考,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分析,防止主观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学会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当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只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就会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就必须提高语言修养。
二、题意理解要透彻
只要是考试作文,就会有审题要求,虽然难度可能不大,但毕竟存在。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审题障碍的中考作文题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动笔前一定要反复揣摩作文题,透彻地理解题意,“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才能避免“洋洋万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出现。
怎样审题呢?
一要理解作文题中各个词语的含义。对作文题中的每一个词语,同学们都要准确理解、仔细揣摩。例如这道作文题中的“因为”“那本”“那个”“那条”“只是”“书”“人”“路”等。
二要分析词语间的关系。例如这道作文题,“因为”含有因果关系,隐含着“所以怎么样”的意思;“那本”“那个”“那条”从数量上限定书、人、路;“只是”则从重要性方面加以强调。
三要整体思考命题者的意图和写作的关键。这道作文题的关键是要写出因果关系,因为什么,所以怎样。
三、文意表达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因此,布局行文要跌宕起伏,方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好文章应该远离“三平”:结构平、语言平、立意平。
文章的结构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同学们不能总是在形式上下功夫,而是要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文章的语言是思想的内核,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我们既反对苍白无力的语言,也反对为语言而语言。如果同学们喜欢用一些华丽空洞的辞藻,就会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高深莫测,而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碎片,毫无意义。因此,同学们平日应注意体验生活,体验身边的点滴、体验成长的滋味、体验阅读的快乐,努力使文章的立意独特一点、深刻一点。
【例文点评】
一类文:
只是因为那个人
他给的寒冬比夏日还温暖。(开篇不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初见时,我憨笑着望他,他回我以深渊般深邃的目光。我心中一瑟,竟暗自责怪他的冷漠。
他是我的初中老师。那时的他,如同仙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此句非常形象,突出了老师冷而令人景仰的特点)他似乎永远背着手站在远方,从未给予过人阳光。
本想就这样安静地度过初中,因为我自觉不是优等生的料。谁知,他竟破天荒地任命我为副班长、值日班委甚至考核员等职务,让我措手不及。我就像一个被推向高峰的麻雀,高处不胜寒。
从那一刻起,命运转变。我曾幼稚地向他请示道:“老师,我怕干不好……所以……”他连头也不抬,置若罔闻。良久,我感觉已经坐了几圈过山车了,他才开口道:“去吧。”我一愣,心想:“什么?就这样赶我出门了?”我不情愿地推开门,小声嘟囔了一句“老师再见”,退出了办公室。
因为他,我学会了脸不红、心不跳地站在全班面前管理。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他的浅层目的。(老师的赶鸭子上架,让“我”告别了腼腆,使“我”练就了管理的能力,字里行间充满感激)
初二的一天,他扬着我的试卷,嘲讽道:“就考这点分数,真不嫌丢人。”随即将试卷随意地甩在地上。我红着脸下座位弯腰去捡,低头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到了他针一样的目光。我颤抖着返回座位,感觉就像走在钉子路上。以前被我批评过的同学似乎都在用讥诮的眼神看着我,让我无地自容。(此处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切,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自那以后,我无数次地抱怨他:为什么让我高飞却又要使我难堪?我以后如何骄傲地做班委?为什么这样对我?……然而,我恼怒的眼光只换来了他冰凌般的目光。
因为他,我懂得了维护尊严。我明白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站在巅峰,才能稳住脚步。我意识到我必须成为王者!(这段点题的话,使文章富有层次感,进一步写出了那位老师对“我”的影响)
如今,我是如此地感激他的冷漠,因为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如果没有他,我只会瑟缩在角落,祈求他人的帮助;而现在,我羽翼已丰,只待惊鸿照影。
今天,他在送我进考场时,投来一个满意的眼神,我似乎看见了他弯了的嘴角。他从未对我笑过,我也从不怪他对我的无情,因为只是因为他……
他将我置身于荒野,意味着要我成为高飞的鹰。
总评:这篇文章以情真取胜,“因为他,我学会了脸不红、心不跳地站在全班面前管理”“因为他,我懂得了维护尊严。我明白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站在巅峰,才能稳住脚步。我意识到我必须成为王者”“他将我置身于荒野,意味着要我成为高飞的鹰”这些话中,饱含着小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本文扣题而作,写出了内在的因果联系,反映了那位老师对他的影响之大。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无论是描摹人物还是抒发情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类文:
只是因为那本书
“明天要中考了,加油啊!”手机响了,是她的信息。看着那熟悉的名字,我不禁感叹:“三年的友谊啊!谁能想到,我们友谊的开始,只是因为那本书。”(入题很快。开宗明义,点明题意,交代那本书的作用)
她是我的初中同学。(按照后文内容,最好加上“也是我的同桌”)她是个内敛(改为“内向而”)文静的人,平时很少说话,而我则喜欢与那些外向活泼的人在一起交谈,甚至请老师帮我把位子调到了她们旁边。可是,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内向(“内向”改为“拙嘴笨腮”)的人吧,她们交谈时我很少能插上嘴,只能坐在一边,听她们侃侃而谈。每当这时,她都会走到我身边,主动与我说话。可我与她说话时却总是心不在焉,眼睛还是盯着那热闹的地方。(这一场景写得很真实,也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中学生活)
后来,不知为什么,老师又将我的座位调回了她的身边。尽管如此,一到课间,我还是会跑到那些人聚集的地方,倾听她们的谈话,希望自己也能加入。而每当我看向她时,她总是流露出一种复杂的神情。(“复杂的神情”意味深长)
那天,她问我是否看过玛格丽特的《飘》,并将它送给了我。回家后,我刚翻开书页,便被斯嘉丽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吸引了。可我疑惑(“疑惑”改为“不明白”更好。)她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给我。后来,我看到梅勒妮之死以及白瑞德的离开,不禁愤怒道:“为什么斯嘉丽不懂得珍惜!”蓦地,我明白了,她是想告诉我这个!(这一段笔锋一转,写自己的顿悟,但有点太快了)
我想起了伤心时她给予我的安慰,想起了孤独时她主动与我交谈,想起了她望向我时的眼神……(这一段补笔很有必要,让“我”的顿悟有了依托)
第二天到学校后,我微笑着坐到她的身边,主动与她说起了话。课间,我问道:“一起去打水吧?”她露出了欣喜的表情,点了点头。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从回忆中醒来,我走进房间,那本《飘》正笔直地立在书架中间。
哦,只是因为那本书,我才感受到了你的友情。只是因为《飘》啊!(照应开头,点明题旨)
总评:小作者因为《飘》这本书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情谊,学会了珍惜友情。《飘》中的斯嘉丽不懂得珍惜,这让小作者幡然醒悟,理解了朋友推荐这本书的目的:“我想起了伤心时她给予我的安慰,想起了孤独时她主动与我交谈,想起了她望向我时的眼神……”文章整体是切题的,语言基本功也不错,但是,真实感不强,有点为写而写甚至编造的感觉,感情自然也就不够真切了。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渐闻书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题二:请以“________我历历在目”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篇3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2016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
[解析指导]
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出得很有意思。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题目都“书”有关,分别是“带一本书去旅行”、“书里有个‘我’”、“只是因为(‘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选一)”,可谓一脉相承。2015年,该市作文题是“想想别人”,想不到今年继续围绕“想”字做文章——“让我想一想”,不知明年会不会出“请他想一想”之类的题目。
何为“想一想”?实际上就是思考一下、斟酌一下,然后再作判断、决定、选择。“让”在这里含有请求、容许的意思。因此,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当“我”面对某一现象、某一难题,想再好好思考一番。根据题目特点,这道文题宜写成记叙类文体。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想一想”的事情,有的甚至要反复想、深入的想。因此,只要考生能扣住着“想一想”这一关键词,轻轻推开记忆的门,往事就会一个接一个涌进脑海,写作素材就能信手拈来。
那到底该如何写这篇作文呢?
一、问一问——打开思路。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日子拼湊而成的,更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连接而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难题,面临选择,由于经验不足,或想在给出答案前考虑得再周全一些,我们总是会认真思考一番。那么,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这样的经历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因何事而“想一想”,到底想了什么,想好之后又是如何行动的……相信经过如此一系列追问,你的写作思路很快就会打开。
二、比一比——确定主旨。生活中“想一想”的故事虽然很多,但如果你去写鸡毛蒜皮之事,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晚饭是下面条还是都煮稀饭,肯定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让人觉很无聊。因此,大家有必要在众多的“想一想”中进行比较,把那些主题深刻、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挑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立意不俗,引人注目。比如有同学建议去掏鸟窝玩,你经过“想一想”,不仅自己没有去,还成功劝阻其他人也没有去,这样的作文着眼于保护野生动物立意,自然显得不一般。
三、换一换——拓展空间。由于文题中有“我”这个限制词,不少同学在选材时受到限制。其实,只要巧妙换一下角度,就能拓展空间,让许多与“我”无关的事进入作文。比如你可将“我”虚化,以动物、植物的口吻,来讲述它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的心声,让人类看看它们是如何“想一想”的;再如你可直接把“我”安进别人的故事,以“我”的口吻来记叙别人的经历,同样可以写出生动的文章。
四、理一理——搭好框架。定好了主题,选好了素材,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行文了。考场时间珍贵,但先理一理思路,搭一搭框架,却很有必要。否则,你边想边写,极有可能把控不住,表达零乱,虎头蛇尾,甚至离题万里。具体到这篇作文,你必须要考虑以下内容:一是怎样引出“想一想”这一情节,二是如何把“我”想一想的前后经过生动表现出来,三是怎么收尾,点明主题。当你想好了这些事之后,那就能胸有成竹,下笔如神。
五、描一描——写活人物。在这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肯定会写到“我”及其他一些人,大家应用好各种写人方法,仔细描摹,力求把人写活。特别是针对“想一想”这个核心词,重点写好“我”的心理,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凸现“我”的性格特征。另外,还要在表达过程中,将真情实感融入字里行间,以此来引发读者共鸣,打动读者的心。
[满分作文]
让我想一想
南京一考生
隔壁3班“出事”了——名男生和老班“干”了起来。这名男生姓牛,脾气和他的姓一样,火爆得很,话不投机便“怒发冲冠”,再加之成绩又不怎么样,还爱搞恶作剧,大家都对这位“校园名人”敬而远之。
前几天上英语课,老师当众批评他默写的单词错得一塌糊涂。这位牛同学自觉大失颜面,当堂“拍案而起”。听说那位英语老师被吓得一惊一惊的,赶紧打电话向班主任求救。班主任十分火急赶来,看到女同事梨花带雨,顿生怜悯之心,让牛同学当面道歉。牛同学不干,“冲突”升级,无法收场。最后学校决定,让牛同学转班,换个环境。转到哪个班呢?一时引发许多猜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牛同学居然被安排到我们班来了,难道就因为我们“老班”平时好说话,学校就专挑软柿子捏?
抱怨归抱怨,既然已成事实,只能认命。
愤愤不平之中,“老班”托人捎话,召见我这个班长。原来,后天,在家反思的牛同学就要来我们班了。鉴于牛同学的特殊性,“老班”一时拿不定主意让他和谁同桌,就请我来商量。
这么一个人见人怕的犟牛,和谁坐呢?和李同学坐?不行不行,两个火药桶挨在一起,这一天还不要爆炸三回,那样的话,我们班岂不要完了?和赵同学坐?赵同学倒是文文静静,从不和人作对。可是,让这个多愁善感、性格软弱的“林黛玉”和牛同学同桌,不被欺负死,也会被活活气倒。那和钱同学同桌?钱同学学习好,有个性,虽是女生,却长得有点儿“五大三粗”,估计牛同学想欺负她,基本没门。不过,钱同学心高气傲,一准会瞧不起牛同学,指望她去帮助人,根本不可能?
唉,这建议还真不好出。我只得老老实实对“老班”说,这事儿难,让我再好好想一想,明早给答案。反正那位同学后天才来呢。
回到家,爸妈见我愁眉苦脸,便问原因。我如实告之。妈妈说,想那么多干嘛,你随便推荐一个不就完了。爸爸却“不怀好意”的笑了笑:“谁是最佳人选,你这个班长呗,成绩好,人品好,特别爱帮人,巾帼英豪,一身霸气……”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妈妈狠狠瞪了爸爸一眼,很严肃的对我说:“千万别自找麻烦,请神容易送神难。”
我嘴上答应着妈妈,心里却一下地拿定了主意。
第二天,当我告诉“老班”让牛同学和我同桌时,“老班”的嘴一下惊得合不起来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说:“你那个小辣椒似的妈妈会同意?还不把我的手机打爆?你别忙,让我想一想。”
“可是,没有谁比我更合适呀。至于我妈妈,咱们‘生米煮成熟饭’,量她也没辙。”见我反复坚持,“老班”经过长时间的权衡后,不得不无可奈何的答应了我。
牛同学,明天我等着你,我就不信,我感化不了你?
[点评]
一、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篇作文不写“高上大”的故事,就写如何给老师出主意,为一位新来的同学安排座位,看似平淡无奇,却真实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吸引读者的心。都说身边无“风景”,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有着许多生动的作文素材,只要你有一双慧眼,那就能从中打捞到一串串“珍珠”。
二、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面对一位非常调皮的学生,到底转到哪个班?作者一开篇便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这位同学确定到转到我们班,那到底让他和谁同桌呢?身为班长的“我”设想了多个方案,但都被一一否决。又一个悬念产生。最后,“我”竟然让他自己同桌,可谓出人意外。那么,“我”能感化牛同学吗?悬念再起。整篇文章就这样悬念不断,一波三折,怎能不引人入胜?
三、作文语言幽默风趣。作者在行文过程,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着故事的前因后果,读者时不时就忍俊不禁,这样的文章赢得阅卷者的青睐,也就太正常了。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篇4
【真题回放】
请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写作点拨】
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也是一道倡导关注生活之念,树立“大语文学习”之意,激发热爱语文之情的好题。写好这道题,必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抓住题眼,审题求准。《也是一堂语文课》明白晓畅,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历程,搜寻生活记忆,捕捉生活感悟,对考生来说,可谓人人不陌生,个个有话写。但如疏于对文题的理解,就有可能跑题。题目借助“也”、“语文课”这两个词作开放与限制的暗示。“语文课”限制考生不能写其它课,要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课”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课就是指学校每天安排的40分钟的课堂学习。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考生信笔写前者,一般就属于跑题作文。题目中的“也”正强调了这一点,表示这不是一堂普通语文课,其开放度大,人、事、物、景、理均可入文,一段经历、一组镜头、一本好书、一番思考等,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价值,皆可入文。
第二,精心选材,立意求深。这道题能写的材料可随手拈来,但要使文章出彩,就必须拒绝平庸的材料,选择独特新颖的材料。可从正面选材立意:“也是一堂语文课!”拒绝平庸,树立“大语文学习”的意识,感悟并体会多元化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热爱语文的情感。譬如师生同行万里路,走上街头找广告,踏遍石城思语言;师生同读万卷书,读孔孟老庄,与诸子百家一起争鸣;师生同建QQ班级语文群,聊的是语文,聊的是师生情等。也可从反面选材立意:“也是一堂语文课?”讥刺时弊,含而不露地批判“也是一堂语文课”的浮华作秀之风。譬如课堂上音乐悦耳动听,画面精彩纷呈,学生能歌善舞,然而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不见了;学生买教参,抄答案,密密麻麻,然而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不见了等。总之,创新,使语文鲜活在生活里;创新,使课堂融化在师生中。第三,巧妙布局,形式求新。紧扣课堂形散而语文之神不能散,把写作重点放在“也”上,写清楚“也是一堂语文课”是怎样的语文课。从结构布局安排来看,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也是一堂语文课”给我的震撼,让我终生难忘,它激发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我对语文课的认识;然后再写“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特点,并抓住有特色的地方进行精雕细刻。也可以采用并举分承的结构方式:先总说“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特点,然后分说其特点,最后总结,谈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多彩,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的感受。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可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把“也是一堂语文课”写得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疏有密。从文体形式上来看,可根据个人情况,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且有把握写好的文体来写。如果你擅长叙事,那就可以娓娓地讲述“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经过;如果你擅长散文,那就用优美的文笔畅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的体会;如果你擅长议论,那就可以讥刺时弊,反思“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索然寡味,重塑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如果你想像力丰富,那就大胆勾画出你理想中“也是一堂语文课”的框架;如果你写作功底较扎实,也可以用分镜头式、列小标题、添加题记、日记体或书信体等来构思此文。
【中考佳作1】
也是一堂语文课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速度很快,大有一目十行的感觉。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时,我的“功力”日益加深。一部大块头的书,两三天就“解决”了。可是爸爸、妈妈却说我看书不认真。不过,他们并不能说服我,原因很简单,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小辫子”被他们抓住。
我依旧用这种方式看书,直到那件事发生……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旧书摊,我急忙走过去,翻了一本《古代诗词选集》就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心血来潮,想找一首诗回去考考爸爸,给爸爸上一堂语文课。于是拿出笔,把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抄在手上。
跑到家中。太好了,爸爸正在看报。我走上前,模仿语文老师的语气说:“老爸,我考你一首词,怎么样?”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
“人有悲欢离合。”我摇头晃脑地读着,“下一句是什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爸爸不慌不忙地回答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我心里暗暗称赞,“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爸爸响亮地回答。
“哈哈,你错了。作者不是苏轼,而是苏东坡,怎么样?”我得意洋洋地说。“哈哈!”爸爸也笑了起来,“儿子,你可真逗,苏东坡不就是苏轼吗?”怎么可能,我这个小老师不会错。但看爸爸那认真劲儿,又不像是在骗人,为了“安全”起见,我转身跑出家门,向旧书摊奔去。爸爸似乎看懂了什么,没有追上来问我原因。
到了旧书摊,还好,那本书没被卖掉。我找到那首词,原来,下面还有个作者简介:“苏东坡,原名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
我完全信服了,而且深深感到:这确实也是一堂语文课,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他让我改掉了阅读课外经典不细心的毛病。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构思十分精巧,作者从旧书摊上的《古代诗词选集》写起,先写“我”给爸爸上了一堂语文课,详写了父子俩关于苏东坡其人其名争论的镜头,而后略写了“我完全信服”,点明“这确实也是一堂语文课,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从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阅读课外经典切忌粗心。这样写有详有略,有张有弛,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眸。全文尽去雕饰,语言朴实,给人以淳朴自然的感觉。
【中考佳作2】
也是一堂语文课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无处没有,无时不在。
——题记
放学前,语文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蒜头,要同学们回家栽到盆子里,每周观察一次蒜头的变化。一个月后,到班级汇报蒜头的成长情况。
同学们都奇怪了,语文老师怎么不务正业,干起生物老师的行当了?但要我们动手实验,谁不愿意?于是全班同学各自回家悄悄忙开了。
一月后,同学们把栽蒜头的盆子搬到了班级。小张同学实验失败了,因为他把蒜头放在瓶子里,瓶子里有水没有泥土,蒜头埋在水里,还盖上盖子,蒜头在瓶子里烂掉了。我的实验成功了,而且我栽的蒜头长得最好,嫩嫩的,绿绿的,直直的,自豪地从泥土中钻出来。失败的,心情沮丧。成功的,心情喜悦。但无论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同学们每周观察的记录写得都很具体、生动、精彩。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今天大家写的文章都很成功?”
我们各抒己见,贪玩的小王说:“我们没有交作文的压力。”
好动的小明回答:“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
我也争先恐后地答道:“写我们亲身经历的,当然会生动。”
老师又紧跟着追问:“那么,我们过去经历过许多事,但写得却不生动呢?语文科代表振振有辞:“许多事我们虽然经历了,但没有留心,没有积累,所以我们虽有生活,但大脑里没拥有生活素材。”
老师笑了:“对,这就是语文,它从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走过,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真切记录,才会学好它。”此时,我才恍然大悟,老师让我们栽蒜头,原来是这样呵!
【点评】
这篇考场佳作构思新颖独特,立意高远非凡。文章记叙了一次难忘的语文实践活动“观察蒜头的成长情况”,以小见大中感悟了“语文即生活”的道理。运用题记别具匠心,题文相谐,十分贴切,篇末点题,浑然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没有华丽词句的堆砌,没有虚伪造作的矫情,考生用朴素的文字,淡淡地叙写着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却让我们的心深深地被打动,这是文章的又一亮点。
【中考佳作3】
也是一堂语文课
又是春来时,我偷偷约了伙伴,骑着单车,来到草长莺飞、流翠泄玉的大自然中。我们的闯入打破了原野的寂静,听着无数飞鸟的鸣叫,我们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愉悦。我的心一下子贴近了大自然!
我曾经无数次闷坐在令人窒息的卧室里,望着窗外吐着黑烟的烟囱,用自己枯燥的笔触描写婉转的鸟鸣。可我哪里知道,这原野里的天籁之音是在任何文章里都无法体验到的。我曾经无数次抒写潺潺的流水,也曾经写过凋零的红花,哪知道原野中柔软的泥土里,总有这样一个声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曾经无数次为大自然而讴歌,却从未如此细心地观察过大自然:蚂蚁在共同搬运食物时,表现出的顽强与团结;鸟雀巢里,母鸟喂雏鸟时流露出的温馨;树木草藤创造的盘根错节……一切的一切,又岂能是简简单单地从课本中就能领会得到的?即使是生花的妙笔,也未能诠释大自然的奥秘。
假使没有那一次出游,那次“胆大包天”的举动,我不会如此兴奋,不会写出充满激情的优美文字。只有在此时,我可以骄傲而又诚恳地说:“在莽莽原野中,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发现了许多,领悟了许多。呵,这,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谁敢否认:亲近大自然不是一堂语文课!
【点评】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篇5
爸想了想说:“没喝过。”
这就是我爸,不抽烟,不赌博,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无公害,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决不会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顶多是一个驾小舟随江波晃荡的渔翁;也决不会是因为不能打仗报国而直跳的陆游——他顶多是一个在院子里种种花的“隐士”。总之,“爸不琢,不成器”。
别人家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又是高升又是提调。他却总不急,乐呵呵地“不务正业”。倒是前不久那次五百年一遇的日食将他给忙坏了。提前好几个星期,他又是买防护镜,又是计算角度选择最佳方位。忙上忙下,还预约了一帮邻居来天台一起观看。可惜的是,那天下起了细细的雨,天灰蒙蒙的,壮观的日食他没观到。我见他,把自己那架旧旧的望远镜擦了一遍又一遍,乐呵呵的脸庞少有了光彩。我心里酸酸的。
我爸依旧爱着天空。他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块地方会有狮子座流星雨,他把那部热播的青春偶像剧骂得狗血喷头:“什么《一起来看流星雨》,简直是有损流星雨的形象!”然后,继续翻手里的天文手册。
我高三了,生活忙乱而拥挤。爸那悠闲的生活状态时常让我莫名地恼火。那次,爸陪我去北京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考场外挤挤压压的全是人,我突然觉得胸口堵得慌,在这人群之中的自己如一草芥,会被淘汰受伤。我习惯性地喝口可乐想掩饰紧张的情绪。爸却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喝口白水吧,它也有自己的甜。”我定了定,接过水来。“丫头,人要活得自在,这水能融万物啊。”我捏捏那绿色的瓶子,将那火红包装的可乐扔进了垃圾桶。
我渐渐懂得了爸那颗绿色的心,不那么功利,不那么拥挤,留出好大一片,分给绿色的天空。他那份悠然淡泊,也引导着我,使我平静地面对紧张的高三生活。回首望去,悠悠夏阳中,与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竟透着淡淡的绿色……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简评用“女儿”的眼睛来扫描“老爸”,别具一番情趣。作者把这位胸无大志、也不想有大志却活得有滋有味的父亲写活了,让你发笑,让你凝眸,让你反照自己。原来,人一旦豁达了,就能够平静地、大气吞吐地对待荣辱、沉浮、成败、生死等等。这种人,得天地之正气,他们的精神、意念和行为可用“绿色”来隐喻。全文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十分注重传神的细节描写,故读来如沐春风。结尾处,“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飞来之笔,特有情韵。何永康
7.绿色生活
习惯了绿色丛林生活的人类先祖,当他们的双手舍弃了树枝而抓起了犁与锹时,火之血红和烟之浓黑便占据了子孙后代的双眼。如今,尽管我们褪去了原始的皮毛,我们却要再次唤醒那绿色的记忆,追寻绿色的生活!
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并不标志着人类的返祖。也许蒸汽机的轰鸣象征进步,也许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林立的烟囱象征进步,也许第一列火车象征进步,也许第一艘载人飞船象征进步,但这种种“进步”,都以机器轮轴的刺耳磨擦声使我们与人类的本性渐行渐远!人是生命,生命需要绿色;草地,赐予我们疲惫时栖息的柔床;绿树,赐予我们焦躁时定神的荫凉……人类即使穿上最先进的科技铠甲,其心灵依然在渴望畅快的呼吸和绿意的抚慰。当我们的双脚离那湿
润的土地越来越远时,绿色的生活之梦,是我们揖别压抑与烦扰的唯一良方。绿色生活,不必要如鲁宾逊般地浪迹荒岛,也不必如陶渊明似地逃离都市樊笼。诚然,人们喜欢鲁氏、陶氏的“绿色”,毕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佳境是大家都向往的。然而,人类文明既然脱离了原始丛林进入了城市,我们就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我们需要的,仅是一颗“绿色”的心。我们无法“花间一壶酒”,却也能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时静心凝望。我们无法“踏花马蹄香”,却也能如季羡林般地养花弄草,以尺寸之绿装点生活,滋润心灵。晨起开窗,应记得领略那初醒柳叶的娇嫩;车行半路,莫忘向两侧梧桐颔首致意;夜晚闭户,也请留一扇窗让月光把桂影投入家中。于是,无需逃往野外,我们也能拥有一点绿色,一份自由舒畅的心绪……
绿色的生活,已不仅仅是还自然一个原貌,还地球一分安宁,它更是人类心灵的特殊的自我救赎。当周围尽是陌生的身影,当路口车流让你迷茫,当城市高楼遮住了清晨的霞光,绿色生活就成了解除心灵桎梏的“救命稻草”。当人们意识到应有自由、宁静灵魂,那么,他们就会自然地去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污浊的心灵,向往的只是臭水沟!当人们倡导绿色生活时,莫忘记绿色之芽应该从心田萌发。心中有绿芽,世界才有盎然绿意!
我们同于先祖,只有在绿色自然中才能生息。我们又不同于先祖,当下生活逼我们追寻身边的绿,更追寻心田中的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翠水碧,绿意无垠。为滚滚红尘添绿色,是正视生命的本质,必能享智者之乐,得仁者之寿!
■简评面对“绿色生活”的命题,优秀考生的思考,并不停留在对“低碳”、“环保”的无力赞美上,也不作向往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无病呻吟,而是紧贴现实,立足未来,由生态到心灵,在绿色生活的内涵上作了深度的开掘。正如文中所述,提倡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要逃离现实、重返原始,因为“我们不可能逆转潮流使现有文明倒退”;提倡绿色生活,不只是珍视保护身边来之不易的绿色环境,更是要执着追寻体现生命本真的心灵的自我救赎。这位考生深刻、独到的解读,高人一筹,给我们以诸多的启迪。薛明德
8.绿色生活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阴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大妈,这凉茶……”
妈妈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消失在人群中。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公车的客人。那时的公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简评作者通过怀念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诠释: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绿色生活。这样的视角是独特的,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这样的表现是智慧的。加之文中几处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和不动声色的场面片断的对照比较,使得文笔轻捷灵动,文意独特而耐人寻味。蔡 明
9.绿色生活
日新月异的科技在光速般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另一种声音越来越响——还我们“绿色生活”,让我们“回归本色”!
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
纵使人类技术再高明,终不及大自然这一“终极艺术”。在市场高呼“转基因无公害”时,在商家大喊“特色楼盘——人造山水景观”时,在所谓摄影爱好者不再倾慕山水转而人工PS合成图时,人们已不再欣然接受,而是透露出担忧或不满。转基因食品何言自然之甜美,人造山水何言自然之鬼斧神工,人工合成照更何言自然之雄伟壮阔?为了发展科技而破坏生态,利用科技制造替代品,只能是舍本求末。大自然蕴含的无穷法则,令人难究其妙。“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向往绿色生活,还原自然本色,吸取天地之灵气,尽力体味自然的至高之“道”。
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从而抛弃杂念,让心灵与肤发一同接受自然的洗礼。
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虽不能人人都能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污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邀游于碧落之中。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栖于尘世,生于污泥之中,只要像莲花般保持自身的纯净,情系绿色,回归本真,便能葆察察之身而勿囿于汶汶之物!
■简评本文的亮点在于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证性。开篇一语中的:“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接着,围绕这一论点阐述
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人们的„担忧‟、„不满‟以及应取的正确态度”。“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恰当引用,更使文章的议论愈加深刻。文章的另一分论点是:“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作者更多地从精神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一句“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可谓神来之笔,充分表达了一种“心远地自偏”的超然。本文结尾精妙,发人深省。张雨仁
10.绿色生活
“草色遥看近却无”,古人一句七韵,竟完美地道出了绿色生活的真谛!“草色”,便是自然之韵。绿色境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是主角。陶渊明为世人描绘了他的理想归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绿色生活,首先少不了自然生机。难道你不想早晨醒来,推开窗,迎接一片鸟语花香?难道你不愿安谧的夜里,伴着阵阵虫鸣进入梦乡?人不是惟一的生灵,朋友,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自然的韵律吧!让跳动的音符驱散你心中的寂寞!瞧,万物合奏一曲生命的组歌,你的生活也由此更添高山流水。
“遥看”,便是距离产生美。现在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自然保护区吗?不错,我们应对自然怀一份崇敬之心,“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些空间出来,护一抹自然之绿,天地才愿以慈母的姿态包容人类的存在。于是,当你踏上草坪时,当你抚摩老树时,当你参与城市的扩建时,你可记得,自己应当以生命最本初的姿态,站在远处,向生命行礼?站在远处,是仁爱的姿态。
“近却无”,便是习惯成自然。当你寻找“低碳”的足迹时,你或许已默默换上了节能的灯泡。当你随手将垃圾分类时,实际上已节省了他人的忙碌。请记住,“绿色生活”拒绝刻意地作秀,似有若无的绿色“琐碎”,润物无声地融入了绿色境界,这才是真的“绿”。
且慢,这还不是全部。“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机智。泡一杯青茗,品读“大江”和“黄河”,低吟前人思想的絮语,于是,心宽了,智明了。这样的生命,更有活力,绿满天涯,青春永驻。也许,生活中,还有机器轰鸣冲淡了鸟儿的歌声,还有水泥柏油踏平了原野的绿意,还有电锯惨叫放倒了一棵棵希望,还有荧光屏里歇斯底里的“歌嚎”,还有车水马龙喧嚣出令人窒息的烟尘。但是,请记住,为心留一片绿色,你方能在无意间为生活留一片绿色。“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色辩证,乐成心智;种植一粒种子,不经意,收获一片绿意。
■简评此文用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读“绿色生活”,很机智,很辩证,很鲜活。特别是对“遥看”和“近却无”的阐释,颇具创见,发人思索。中学生的脑海里装了不少名家诗句,却不可随意往作文里“堆”,搅得人眼花缭乱。此文的灵活运用,值得中学师生在作文教学和古代诗文教学时认真审视。雷 雨
11.绿色生活
小时候,我寄居在苏州的外婆家。那儿有许多老房子,屋顶灰色瓦片,在安静的画面里舒展。细细瞧去,那黑压压的瓦片缝中偶尔会冒出几个青嫩的“小脑袋”。“真喜欢这些绿色的小草!”我笑着说。
那时的窗是木格子的,上边覆了张厚厚的黄油纸。闲来无事,我就喜欢靠着窗。格子窗很厚重,运气好遇上它打开时,我便能肆无忌惮地从窗外拾点好风景,但要是它紧闭着,小小的我因推不开只得讪讪离去。
犹记那清晨滴水的翠绿芭蕉,屋顶上那些随风摆动、向我点头招手的小草……绿色充斥了
整个窗框,构成了我惬意的绿色生活。
有天午后,小伙伴们来外婆家找我玩。在嬉笑一阵后,我踱步来到了窗房。窗,关着,用力推,无济于事。见我沮丧的样子,小伙伴们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一个小伙伴走上前,用手指蘸了下口水,对着格子窗的角落猛地一戳。风,从小孔的一端不安分地钻进来。我迫不及待地瞅着小孔。“啊!满眼的绿色!”我欢快地叫着,一转身那古巷橘红色的黄昏正透过格子窗深深浅浅地投影在水泥地上……
时光总是在你不经意间调皮地向后溜了一段,寄居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那晚,夜色把缱绻的江南深深掩埋……
不知怎么的,坐在玻璃窗前的我总情不自禁地抚摸那段寄居时光。有时,我会想,我到底在留恋些什么呢?住在高级公寓了,外婆也搬来了……噢,我的格子窗不见了,那满窗的绿色不见了!
以前那样费劲地想着窗外的风景,而今只需一抬头,透过干净的玻璃窗,那满街的都市繁华尽收眼底。
然而,当初触摸黄油纸的滑腻触感不见了,我伸手摸到玻璃窗的冰冷。当初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嬉笑声没有了,我感受到的是门与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忽然想起了什么才算是绿色生活,不仅是双眼满含着绿色风景,绿色,更代表一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近。
我想祈祷,祈祷那汽车尾气别打乱我的翠绿芭蕉;祈祷那一扇扇防盗门别阻隔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玻璃窗透明得漂亮,有时让我误认为不存在。然而一伸手,还是冰冷。
这扇“隔阂”,我真想打碎它,我童年的绿色生活哟,我好想“回家”!
江苏南京中考满分作文:想想别人 篇6
【作文真题】
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诗歌《想想别人》的一段话:“当你做早餐时想想别人,别忘了喂鸽子……”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你,有我,有他(她、它)。请以“想想别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优秀作文】
想想别人
南京市一考生
空气中弥漫着春末夏初的淡淡温热,我行走在香樟树的清阴下。
大步走过一个小小的路口,斜后方的树上坠下一个黄色的影子,划过我的视野边缘。“啪”的落地声十分沉闷。
我心里十分奇怪,脚步也跟着缓了下来。回头一瞥那灰黑的柏油路上,隐隐约约有一只蝴蝶的轮廓。
怀着惊讶,我快步走了过去,天呐!这是一只折翼的蝴蝶。
蝴蝶身子是土黄色的,这土黄色一直延伸到翅膀中央,然后是一圈灰色的斑纹,最外圈焦黑,它的双翅已残破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它不可能再飞了,一双残翼让它看上去像极了一片烧焦的枯叶。
我为他惋惜,同时也为自己能遇见如此奇特的蝴蝶而得意,我掏出手机拍下了这折翼的蝴蝶,心里美滋滋地想着回去跟朋友炫耀。
正了正双肩包,我又快步赶路,可没走两步,就觉得好像有什么拽着我的心。
是那只蝴蝶!我感到些许不安。它会不会被没留意的路人踩死或被车碾死?我快步走回去,见它还在那里,双翼已合拢。
心中腾起一股愧疚,我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抵住蝴蝶尾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助它爬到了路边的草丛里。
丢下手中的落叶,我几乎是满心欢喜地离开了。
回到了家,我翻出了当时拍的照片,看到照片,先前的.得意一扫而光,只剩散不去的羞愧。
我接近它,是因为好奇;我在第一时间拍下它,是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我甚至一时忘了救它,让它免于死亡。
听过一首名为《全球变冷》的歌,歌中冷的不是气候,而是人们的心,那天那时的我,与这社会上许多冷漠的看客无异,首先想着自己,却很少想想别人。
无论自己幸福或落魄,都应该想想别人。一味守着自身利益或许会让自己因获利而满足,但也会加剧“全球变冷”,想想别人,不仅仅是为别人着想,也是为这个世界着想,打破冷漠的符咒。
想想别人,用善良温暖这个世界。
点评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篇7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题目二:我们一起品味过的_____快乐 / 忧伤)
要求:(1)若选题目二,请先从“快乐”、“忧伤”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思路点拨】
2014年长沙市的这道选题作文,一如往年般光彩夺目,得到了当地师生及媒体的一致好评。据不少接触过往年命题的考生反映,考场之上,初识此题,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论哪一道作文题,取材均不存在障碍,有下笔如流的愉悦感。
纵观长沙考区近几年的作文命题,风格鲜明,极具延续性。这种命题风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从题型看,一直采用选题作文。所谓选题作文,就是命题者提供了两道考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一道题目写作。这种题型,由于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个性特长,颇受师生青睐,并成为近年命题的一种新方向。纵观长沙近三年中考作文题,一直以“命题+半命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对当地考生而言,熟悉选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掌握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的出彩方法,尤为重要。专家指出,这种风格,依然会影响2015年长沙地区的命题思路。从内容看,高度关注自我生活。虽然每年的考题各不相同,但将近几年的考题放到一起,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无论是“给自己一个拥抱”与“_____是我的名片”,还是“伸出我的手”与“在_________世界中感 悟” ,无论是“我不相信眼泪”与“从另一个角度去”,还是2014年的“那份不一样的真情”与“我们一起品味过的______” , 均属于典型的自我类考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考题中几乎每年都出现了“我”(我们)或“自己”之类的字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看似类似的命题之中,其实写作难度在逐年加大,命题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要求考生讲述自我成长的故事,而是要求考生学会品味与思考。从要求看,体现开放与限制并举。就“我们一起品味____”一题而言,虽是半命题作文,却要求从“快乐”与“忧伤”两个词中选择一个,这种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猜题、押题及抄袭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受湖南高考命题的影响,长沙考区曾一度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过,最近两年又重新回归到了“文体自选”这一全国大势上来。对于考生而言,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各显神通。
怎样才能让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甚至脱颖而出呢?下面几点至关重要。
一、仔细审题,确保主题准确。考场作文,切不可随意选题,更不可草率成文。要知道,下笔之初,拿出三五分钟的审题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审题精准,笔墨才能不偏不倚,紧扣主旨;审题有误,容易导致主题偏离,甚至中考失败。就“那份不一样的真情”这一考题而言,从题型上看,属于命题作文。既然是命题作文,就意味着写作时不能更改标题。如果你有更好的创意,也只能是通过副标题的形式呈现。据长沙评卷中心负责人介绍,凡是自拟标题的作文,扣两分。就标题内容而言,“真情”是写作的主体,也就是说,这篇文章重点要挖掘的是动人的情感;“不一样”,强调的是这种情感的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份”是一种限制,也就是说,文章所抒之情应该是重在某一方面,或许是不一样的师生之情,或许是不一样的亲情,或许是不一样的其他情感,不能面面俱到。明白了这些,整体方向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了。写作“我们一起品味过的_________” , 更要小心谨慎。众所周知,作为半命题作文,考生有一半命题权力,那就是补题,可这道命题却引入了限制,你可以将标题拟为“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也可以将标题拟为“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忧伤”,但绝不能写成“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与忧伤”,或是其他标题。因为命题明确指出,你只能从“快乐”与“忧伤”两个词语中,任意选择一题写作。否则,思路再巧,语言再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初一看,“快乐”与“忧伤”这两个词语,似乎是对立的;细细一想,其蕴含的情感内涵也有相似之处。无论是你品味过的快乐,还是忧伤,都得有意义,不能一味地沉醉于游玩,也不能一味地陷入痛苦,你得透过它们品味出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另外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项写作内容,主人公必须是“我们”,而不能是“我”或其他人物。
二、精心选题,力求内容出彩。就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来看,选题作文已经成为新趋势。命题者为何要采用这种命题呢?其用意是明显的。采用一道命题出现,虽然有利于公正评分,但不一定适合所有考生的实际。用两道题呈现,选择的空间、发挥的余地,相对较大。2014年的这两道命题,其实是三道题,一题写“真情”,一题写“快乐”,一题写“忧伤”,这些考题看似简单,要写出亮点并非易事。这三个考题虽然均饱含丰富的情感,但其取材方向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选择“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讲述的事情自然得与“快乐”有关。如写与同学之间的快乐时光,你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生活,你与老师交流时的快乐感受;如果选择“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忧伤”,写的则是充满痛苦或带着忧伤的故事。到底如何选择呢?给你带来快乐的人或事也许很多,但要将这种快乐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非凡意义,又挺有难度的。在生活中,忧伤的事情或许也遇到过,如果满足于讲述失去亲人、遭遇挫折之类的事件,显然有些俗套。因此,面对这一半命题作文,大家还得深挖一层。想一想,有没有更容易出彩的材料呢?比如,写自己与同学一起在语文、阅读、诗词等世界里寻找快乐,写自己与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相互关爱的生活细节,那就有点意思了。又比如,同样写忧伤的故事,你讲述的是与伟大人物一起品味忧伤,写的是自己与李白、杜甫、司马迁等人物一起感受命运的坎坷,内容自然不同一般。如果这些材料,你都无法占有,选择“那份不一样的真情”或许是最佳选择,因为在平时作文中,以情感为主题的作文你一定写过不少,将那些曾经让你刻骨铭心的故事再现出来,也是个不错的主意。由此可知,究竟选择哪一道命题来作文,还真是一个不小的学问。你得考虑内容是否新颖,得考虑积累是否丰厚。
三、精心雕琢,展示自我才情。考场作文的较量,往往是语言表达的较量。写记叙文,你就得考虑材料是否新颖、情节是否诱人、语言是否精彩;写作议论文,则要想一想,你提出的观点能否启人心智,论述的材料是否丰富而经典。也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你总得在表达上有些突出亮点。比如写作“那份不一样的真情”,自然离不开巧妙的情节,离不开精美的细节。俗话说,最美的风景总在风雨之后,若能从波澜曲折的情节中引出,情感自然会更显动人。与此同时,得学会在细节上下功夫。这些细节,或许是在学校里,在你遭遇挫折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握手;或许是在家庭里,父母给你关爱的那一个个寻常动作、一句句普通话语。这些内容,越是刻画得细腻,那份不一样的情感才会越显真挚。当然,在这类抒情性的记叙文中,若能适当地加入一些景物描写,或让景随情出,或让情因景生,文章也就有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写作“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时,则要学会转换角度,找到那些能够写出诗情画意的好角度。比如,写“一起品味过的快乐”时,你可以写不同诗人带给你的不同快乐。这样一来,无论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可以信手拈来了。写作“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忧伤”时,若能引导大家一起感受陆游、文天祥、司马迁等人物的忧伤故事,引用一些与人物相关的经典诗词,引用帕斯卡尔的“一个人的崇高源于认识到自己的痛苦”、福莱的“令你忍受痛苦的事情,可能令你有甜蜜的回忆”之类的名句,文章不仅会材料经典,主旨深刻,自然也会拥有不同寻常的美感。
【优秀作文】
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长沙一考生
生在江南,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我眼里,她是白云下的一汪深海蓝,蕴含着宝藏的神秘与海水的宁静;她是孤枝上的一抹腊梅红,展示着生命的希望与火焰的热情;她是百花丛中的一枝梨花白,洋溢着人性的圣洁与心灵的淡然。不一样的江南,让我对她拥有着一份不一样的情感。
我成长在江南的一个小镇。这里很朴素,却也非常美好。三月,烟雨重重,如梦似幻,亭台楼阁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六月,暖阳高照,清新舒爽,露水在太阳的映照下光彩熠熠;九月,秋风飘扬,高旷辽远,田野里的金色写满着丰收的喜悦;十二月,雪花纷飞,圣洁淡雅,白茫茫的风景宛如仙女撒下的礼物。生活在这样的江南,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江南是美女的化身。她如一位袅娜的少女,千里杨柳是她柔顺的青丝;万里云堤,是她云鬓上轻巧的发卡;淡绿的浅草,是她颦颦蹙蹙的笼烟眉;清泉碧溪,是她含情目里多情的泪珠。她如一场烟花,绚烂至极;她如一樽清酒,含香醉人;她如一幅画卷,引人向往;她如一首歌谣,悠扬宛转。欣赏着这美女一般的江南,你会乐得禁不住笑出声来。
江南是诗意的故乡。千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寻着她的墨香而来。“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便是她的无穷魔力,一睹芳容,便无法忘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便是她的繁华盛景,这里物阜民丰,你一踏上这块土地,便不再想家;“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这便是她的风土人情,一颦一笑,充满着随性自然。生活在她怀抱里,你不是诗人,胜似诗人。
江南是生活的乐土。捧一把土壤,手上会存有泥土与落花的芬芳。喝一口清澈泉水,甘甜会通过舌尖抵达灵魂。我还听过她的美妙歌声,风呼呼,雨潇潇,无丝竹之音乐,有和谐之韵味。让自己的心贴近江南,你会禁不住幸福地放歌!
你若是来过江南,也会惊叹:“春光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简评】
考场上,能够写出如此令人拍案叫绝的美文,实非易事。本文之美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取材独特,诗意盎然。写作此题,大多考生关注的是身边的人与事,可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将目光放到了自己生活的江南之上,角度别开生面,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也正是由于选择了这一独特的角度,于是江南之美景,与江南有关的诗词,也便扑面而来了。本文的成功告诉我们,写作不能满足于语言的表达,写作的角度与取材的方向也极为关键。
2.脉络有致,宛如诗行。考场作文出彩的方法很多,结构巧妙是其中的一种。正如这篇佳作,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分别用“江南是美女的化身”、“江南是诗意的故乡”、“江南是生活的乐土”作总起的句子,继而由总及分地展开。每一小段,脉络清晰,各有侧重;三个小段,整齐对应,有诗一般的美感。这种结构上的亮点,获得了评卷老师的一致好评。
3.表达多样,语言华美。纵观全文,表达技巧可以说是运用得淋漓尽致。“三月,烟雨重重,如梦似幻”之类的短句,整齐精美,朗朗上口;“她如一位袅娜的少女,千里杨柳是她柔顺的青丝”之类的比喻与拟人句,精美贴切,美不胜收。加上“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等众多与江南相关的诗词,语言也便有了令人惊叹的美感了。
4.首尾精妙,浑然一体。开篇两段,一简一繁,妙不可言,尤其是在“她是白云下的一汪深海蓝”这一排比句中引出,有下笔引人的效果。收束也是尽显功底,一句诗词,加一个“惊叹”,不仅呼应开篇,深化了主旨,也将自己“那份不一样的真情”展示得入木三分。
【优秀作文】
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长沙一考生
暮色沉沉,天空被细雨打湿。车站旁的快餐店,透着暖橘的灯光。店内客人三三两两,玻璃橱窗上凝结一层薄薄水雾,聚集成滴。我坐在桌边,埋头吃饭。
“吱呀”一声,吹进一阵冷风。我一抬头,玻璃门被推开了。一个老头收好伞,在门口地毯处反复蹭着脚上的泥水。老头六七十岁,戴顶布帽,黑色的袄褂被洗成了灰蓝。几个大布包压着他佝偻的背,空荡荡的裤管里支出两根干瘦的脚杆,一双黑脚套在塑料凉鞋里。
老头进门,并不直奔柜台,而是找了个没人的角落,默默地坐下。或许是来避雨的,我这样想着,便不再理睬。这时耳边传来一阵低低絮语,我淡淡地斜瞥了一眼。不知几时,老头竟站到了我身边。他花白的头发、胡子,胡乱地糊了一脸;脸上像黄土高原一样,沟壑纵横。嘴巴一开一合,念念有词。倒霉!我心里闪过一丝厌恶——又碰上了乞丐。我收回目光,转过头,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我一分钱都没有了。”
我遇到的乞丐实在太多了,可到后来,发现他们全是假的,骗人骗得真真切切。记得曾有个长得慈祥的老太拉住我,称自己的车票钱被扒手偷走了,求我给几块钱帮她回家,我慷慨解囊。不料,接连几天我都碰到了那个老太,还是那个打扮,还是那个理由……
拉回思绪,却见老头正和服务员说着什么。他弓着腰,不断地点着头,一脸的笑容,脸上沟壑更深。“不是不给,是你不能在这吃……”老头卖力点头赔笑。这时我前面的一位女孩起身离开,玻璃门刚合上,老头竟然端起女孩的剩饭,狼吞虎咽起来。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觉得脸越来越热。饭吃到嘴里,像是掺了沙,硌得牙疼。
曾听人说,乞丐是社会的毒瘤。前有东莞丐帮恶行揭秘,后有三里屯卖花老人事件,乞丐这个特殊群体,早让我们失去了信任和同情。冷脸相对,也渐渐成了习惯。看着老人扒拉着快餐盒里最后几粒米饭,我感慨万千。乞丐是瘤,可也是长在城市上的肉啊!
包里还有一个面包,我鼓起勇气,扯扯老人的衣袖。“爷爷,给您!”说完,飞快地把面包塞进了他怀里。“吱呀”一声,我推开门,逃也似的离开了餐厅。这时背后又传来低低的絮语,脑海中我仿佛看到老人嘴巴一开一合,俨然一尊佛,吐着唤醒良心的梵音。
【简评】
本文之精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挖掘深入,材料出新。以乞丐为题材的作文,比较常见,甚至有些陈旧,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看似寻常的材料中,考生却写出了新意。无论是情节的巧妙安排,还是“乞丐是瘤,可也是长在城市上的肉”之类的议论,或是“俨然一尊佛,吐着唤醒良心的梵音”之类的感触,均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也正是这些匠心独运的构思,让材料有了不一样的光彩。
2.事件不大,情节曲折。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可考生调动思维的大笔,在情节安排上大做文章。下笔在景物描写中引出,继而在讨厌的情感中展开,最后在一个出人意料的画面中引出高潮并自然收束,情节逼真,让人有宛如亲历之感。
3.刻画细腻,人物鲜活。人物神态及动作的成功刻画,是本文的一个突出亮点。描写老人时,从肖像到神态,从衣着到言语,均极为妥当,如“脸上像黄土高原一样,沟壑纵横”、“他弓着腰,不断地点着头”之类的句子,宛如神来之笔,让人物跃然纸上。描写自己时,笔墨不多,却也传神,无论是那一“收”一“转”一“扔”中透露的厌弃感,还是一“扯”一“塞”一“逃”时表现出的愧疚感,无不细腻入微,栩栩如生。加上“饭吃到嘴里,像是掺了沙,硌得牙疼”之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本文便有了进入一类文的资本。
4.夹叙夹议,主旨深刻。作为一篇文章,能够将故事讲得曲折生动,已属出彩。可考生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针对“乞丐是社会的毒瘤”这一看法,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发出了“乞丐是瘤,可也是长在城市上的肉”这样的独到看法。这种思想上的认识,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极为宝贵。尤其是结尾时将老人视为考验世人的“一尊佛”,说他“吐着唤醒良心的梵音”,寥寥几句话,让全文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优秀作文】
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忧伤
⊙长沙一考生
风入初夏,带着渴望,我们一家快乐地回到了久别的故土。踏着开始有些松软的泥土,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种清香,望着原野上渐渐绽放的花草,心中突然有了“久在樊笼里,忽得返自然”的惬意。是啊,眼前的一切,如此宁静而美好。
放眼望去,紫色的燕子花铺天盖地,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挂在我们面前。田埂上的绿草,一直绵延到远方。忽然,不远处几只白色的大鸟,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们在这如画的田间闲庭信步,洁白的羽毛一尘不染,真是好看。“快看,天鹅!”“哪里是天鹅,那是白鹭。”妈妈的语气那么平淡,似乎有点见惯不惊。这么美丽的鸟,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怎能不惊喜异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爸爸背起了熟悉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黄鹂。”我也补了一句。如此美景,如今真是难得一见了。
或许是我们的诗情画意,触得了妈妈的情思,她也禁不住唱起了儿歌:“牵羊,卖羊,一卖卖到荷叶塘,鹭鸶子绊了脚,回去贴膏药。”起初我听不懂,后来妈妈说,这是他们儿时玩游戏唱的歌。她还说,在以前,白鹭在田间随处可见。尤其是早春三月,村边的柳树刚刚绽放新绿,一条条小溪,自上而下,沿着村子,一路“哗哗”地唱着欢歌。人在田边开始播种,白鹭在山水间自由飞翔,何其快乐!听着妈妈的话,我想象得到她当年的幸福。
白鹭们没有理会我们,仍然旁若无人地在田间觅食。远远地看着它们,我们不敢靠拢,生怕惊扰了这些精灵。突然,一声巨响刺破长空,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几只白鹭四处逃散。我看到,一只白鹭的羽毛上,沾满了鲜血。飞了几下,又跌落下来。虽然在电视上见过这样的情景,可当我真正面临这一刻的时候,内心顿时有了一种无比的震撼与忧伤。没有想到,为了一己私利,还有人会对如此美丽的生命下手!
回程的路上,谁也没有说话。我们的心头,染上了一层沉重的忧伤。真不知道,美丽的白鹭——这一上苍赠给天空的诗行,明年还是否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们渐渐远离了村野,恍惚中,眼前总是那“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情景。
【简评】
这篇以关爱环保为题材的佳作,有几大突出得分点:
1.取材独特,主旨积极。写作这一半命题时,其他考生大多从自我生活之中取材,可本文另辟蹊径,将目光放到环境保护上。这种切合时代热点、关注环境保护的美好思想,不失为本文取胜的一大得分点。更值得一说的是,文章写作的题材虽然很大,可行文时只是通过一次出行来引出,收到了小中见大、滴水生辉的效果。
2.反向切入,情节出彩。本文标题为“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忧伤”,可偏偏反向切入,从快乐的感受写起。或写一家三口出行时的幸福,或写面对白鹭飞翔时的愉悦,甚至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家人面对美景时的诗情画意。就在评卷者担心文章是否离题时,考生笔锋一转,用一幅血淋淋的画面引出了忧伤的主题。起伏的情节,让内容变得深刻而诱人。
3.切入细小,表达出色。写自然环保类作文,最怕的是空洞的说教。为了避免这一常见的失误,考生在语言上下了大功夫。如初入田野时看到的风景,因细腻的描写,可谓美如画卷。又如在描写眼前之景时,巧妙地引用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的诗句,以及“牵羊,卖羊,一卖卖到荷叶塘”这类的民谣。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出彩,让原本寻常的材料有了不一样的光彩,这也是本文最突出的得分点。
【优秀作文】
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
⊙长沙一考生
遥望当空皓月,带着柔和的晕圈,一如当年。只可惜,你们已不在身旁。
犹记初见时,都是一脸稚气未脱的模样,因结伴回家而熟识。不知你们是否还怀念,那沙丁鱼罐头似的车厢。每每等车回家都带着冲锋陷阵般的觉悟,视死如归般的心境,杀上车去。还记得有天,人很多,多到上下车门口的玻璃窗上,都紧贴着几张脸。可司机大叔似乎没意识到这点,依旧抱怨着:“车厢后面那么空,再挤挤啊!”被几个书包快卡得动不了的阿琼,翻了白眼说道:“现在四面楚歌,就差当场自刎了。”狼哥杏眼一瞟,学着《甄传》里华妃的语气,冷哼了一句:“贱人——”我们齐声嗤笑道:“就是矫情!”那时,我们年少轻狂,灿若朝阳,整个车厢都是我们毫无形象的笑声。
印象最深的,大抵就是年初的那场元旦汇演。撰稿拟词,我忙得脚不沾地;狼哥设计动作也板眼俱全;端茶送水,捶背捏肩,都归了秋娘;而阿琼,却清闲地嗑着瓜子,站在一旁看我们排练,还美曰其名“艺术顾问”。按狼哥的说法:“这种装模作样的人,就该拉出去群殴十分钟。”那天,我们的心态出奇的好。两耳不闻雷鸣般的掌声,两眼不见满堂济济的人,偌大的舞台上,仿若只有我们几个人。曲终人散后,我们携手并肩出礼堂,堂外雨雪霏霏,还夹裹着凛凛朔风,手里捧着的奖状却是温暖的,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五颗灼热的心。
临近毕业那天,终归是笑着分别的。大家相互插科打诨,争论着谁的同学录更矫情。“米共的最酸了,还什么秋游那天,谁谁谁贪睡没去,放你鸽子,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狼哥扬起了下巴,满脸不屑地说道。“哪有秋娘的最矫情,还拽洋文!”米共慌张解释道,脸却已经涨得绛红。就这样打打闹闹,我们嬉笑着跑过了三个站,到最后都是走回去的。许多细节都已淡忘,唯记得微云堆里露出的半弯月色。我以为,那是一生中最明亮的月光。
席慕容曾说:“友谊如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好,越淡越使人依赖。”三年间,我们一起骂过哭过,更多的却是携手笑对人生。在这离别时候,我想笑着告诉各位:“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而你们却装饰了我的梦。”
【简评】
同样写考场作文,有的人玩的是一种文字游戏,虽然词句华美,却让人望而生厌;有的人讲的是寻常趣事,虽然字句朴实,却能让人思绪万千。本文显然属于后者。文章之所以被评卷中心评为满分,其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精心取材,充满情趣。快乐的事件很多,但不一定都适合做写作材料。即使适合,也得考虑材料角度的多种多样。本文在这方面显然进行了精心安排。乘车这一故事,意在突出青春的活力;演出这一素材,意在展示大家的进取;分别的场景,重在突出朋友的情感。这三则材料,又紧紧扣住了“友情”这一主线。材料取舍上的这种智慧,不失为本文的亮点。
2.内容鲜活,语言风趣。本文之所以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主要得益于风趣幽默的表达。如乘车这一细节,无论是“就差当场自刎”的画面,还是模仿华妃语气说出的那句“贱人”,均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排练节目的情景,寥寥几句,更是将大家紧张而快乐的气氛渲染得格外真切。这些,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断然是无法展示得如此逼真的。
2014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述评 篇8
请以“只是因为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命题透视】
这道作文题,看起来是半命题作文,其实是命题作文的一种变式,它让考生在“只是因为那本书”“只是因为那条路”“只是因为那个人”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写。题目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充满人文关怀,鼓励多样表达”,让更多的考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
“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收放有度。
这道题为考生提供了三个选项,而且在“任选一个”几个字下面加了着重号,这是在提醒考生,既可以选“那本书”,也可以选“那条路”,还可以选“那个人”。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和有限的时间内,这无疑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呵护和关怀。
而这道题的限制性则体现在:只能在三个题目中选择其一,不能另加;题目中的因果关系必须关注。
二是刚柔相济。
只要是考试,就会有规则,就要有利于选拔,因而命题不可能没有限制,这是“刚”;但这道作文题平易平和,基本不设审题障碍,利于考生发挥,这又是“柔”。“只是因为那本书”“只是因为那条路”和“只是因为那个人”在理解上没有多大困难,这是“柔”;但“只是”“因为”“那本”等几个词语又需要稍微注意一下,这又是“刚”。
“鼓励多样表达”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可供选择的写作内容很多,让考生有话可说,得心应手。
无论是“那本书”“那条路”还是“那个人”,都有多元的解读;重写“因”或重写“果”,都是可以的。
“那本书”,可实可虚。围绕一本书,考生既可以写阅读的收获,也可以写得到这本书的过程。
“那条路”,可具体可抽象。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路,如田间小路、小巷幽径等;也可以是人生之路,如成长之路、梦想之路等。考生既可以写路上的景,也可以写路上的事,还可以写路上的人。
“那个人”,既可以是现实之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既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作品中虚构的。考生既可以写那个人的“言传”,也可以写那个人的“身教”。
二是可供选择的写作体裁是多样的,让考生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既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写景状物,还可以阐发思考。记叙文,在故事中揭示主题;散文,在景物中抒发情感、感悟道理;议论文,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三是立意的角度多样,让考生能够说真话、抒真情。
考生既可以写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写它给予自己的启示,角度多样,便于考生发挥写作特长。
总之,这道作文题很好地发挥了教学引导作用。它引导考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把读书当作最美的生命举止;它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回顾走过的那些路、读过的那些书以及遇到的那些人,鼓励考生真写作,为考生提供了施展写作才华的广阔空间。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中,考生主要暴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思维品质欠佳。
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的智力或思维水平,即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的能力。思维品质好的人抽象概括能力强,思维品质不好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从阅卷情况看,本次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60%左右的考生思维水平不高,甚至低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果联系不明朗。
从题目看,这篇作文应该明确地写出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可不少考生的作文因果关系模糊不清,让阅卷教师颇费思量,一遍一遍地去读,一遍一遍地去想,甚至要拼命地替他去想“因是什么,果是什么”。例如有一位考生的文章,整体上是写奶奶的勤劳节俭,通篇看起来只是写奶奶这个人,结尾却写道:“爷爷奶奶离开了,没有带走一样新东西,反倒拿走了许多旧物件,还留下了勤劳节俭的品质。”同学们看,这与“只是因为那个人”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2. 因果联系太牵强。
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两者之间应该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命题者希望考生关注的是“内果”,即那本书等给人带来的内在的变化。但不少考生的作文写的是“外果”,因果联系不紧密,甚至低幼化。例如“因为那个人,所以我手臂上有了个疤”“因为要修那条路,所以砍了那棵树”“因为有了妈妈,所以有了我的生命”……
还有的文章,仅仅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令自己发生了“突变”,缺少素材与主题间的契合,显得简单幼稚。这一类作文,把简单的外在联系当成了内在的因果,思维层次不高,思维品质欠缺。
二是审题能力不强。
这道作文题在审题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障碍,但仍有不少考生出现了疏漏。一是没有仔细揣摩“因为”“只是”“那本”等词语的含义,二是没有注意从“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这一要求。这说明考生的审题能力(审题目、审要求)仍然需要加强,需要常抓不懈。
这道作文题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因为”,但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作文中没有因果关系,只是写了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写了那本书的好、那条路的美、那个人的变化。此外,有些考生没有注意“那本”“那条”“那个”在数量上的限制,写成了“那些书”“那些路”“那些人”。
第三,很多考生忽视了“只是”一词,没有强调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的重要性;只有极少数考生注意到了要通过比较来强调“只是”。
第四,很少有考生注意“那”与“这”的不同。“那”是远指,“这”是近指。甚至还有考生把“那个人”写成了“你”,人称上出了问题。
三是重形式轻内容。
不少考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而是喜欢“讲究”形式。“小标题”“书信体”“三段论”“内容+感悟”“余秋雨体”……层出不穷。他们过于关注形式,导致内容空泛、描写不具体、情感不真实,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例如,写那本书对自己的影响,采用“三段式”结构,一段书的内容加一段感悟,不痛不痒;写那个人对自己的影响,三件小事三个方面排列整齐,一览无余。
再如,有考生写李清照的诗词对自己的影响,基本上为三段论,即把她的诗词按照其生平切割成三个阶段,再配上几句词,加上一两句感想,语言看似华美,实则空洞无物,缺乏独特的体验和情感。
还有一些有“题记”的作文,题记语言华丽无比,可与后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全文语言粗陋不堪,与那几句“美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不协调。
语言和结构要为表达真情实感服务,不能为语言而语言,为结构而结构。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语言再华美、结构再漂亮也无济于事。
【迷津指点】
一、 思维品质要培养
同学们要多读书、勤动脑、善思考。
1. 多读书,丰富思维的源泉。
“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同学们要多读书、多学习,用书籍来武装自己,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你才能发现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 勤动脑,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读文要勤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经验,这样,才能在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 多总结,学会思考的方法。
同学们不仅要多读书、勤动脑,还要善于总结、学会思考,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分析,防止主观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学会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当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只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就会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就必须提高语言修养。
二、 题意理解要透彻
只要是考试作文,就会有审题要求,虽然难度可能不大,但毕竟存在。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审题障碍的中考作文题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动笔前一定要反复揣摩作文题,透彻地理解题意,“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才能避免“洋洋万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出现。
怎样审题呢?
一要理解作文题中各个词语的含义。对作文题中的每一个词语,同学们都要准确理解、仔细揣摩。例如这道作文题中的“因为”“那本”“那个”“那条”“只是”“书”“人”“路”等。
二要分析词语间的关系。例如这道作文题,“因为”含有因果关系,隐含着“所以怎么样”的意思;“那本”“那个”“那条”从数量上限定书、人、路;“只是”则从重要性方面加以强调。
三要整体思考命题者的意图和写作的关键。这道作文题的关键是要写出因果关系,因为什么,所以怎样。
三、 文意表达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因此,布局行文要跌宕起伏,方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好文章应该远离“三平”:结构平、语言平、立意平。
文章的结构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同学们不能总是在形式上下功夫,而是要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文章的语言是思想的内核,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我们既反对苍白无力的语言,也反对为语言而语言。如果同学们喜欢用一些华丽空洞的辞藻,就会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高深莫测,而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碎片,毫无意义。因此,同学们平日应注意体验生活,体验身边的点滴、体验成长的滋味、体验阅读的快乐,努力使文章的立意独特一点、深刻一点。
【例文点评】
一类文:
只是因为那个人
他给的寒冬比夏日还温暖。(开篇不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初见时,我憨笑着望他,他回我以深渊般深邃的目光。我心中一瑟,竟暗自责怪他的冷漠。
他是我的初中老师。那时的他,如同仙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此句非常形象,突出了老师冷而令人景仰的特点)他似乎永远背着手站在远方,从未给予过人阳光。
本想就这样安静地度过初中,因为我自觉不是优等生的料。谁知,他竟破天荒地任命我为副班长、值日班委甚至考核员等职务,让我措手不及。我就像一个被推向高峰的麻雀,高处不胜寒。
从那一刻起,命运转变。我曾幼稚地向他请示道:“老师,我怕干不好……所以……”他连头也不抬,置若罔闻。良久,我感觉已经坐了几圈过山车了,他才开口道:“去吧。”我一愣,心想:“什么?就这样赶我出门了?”我不情愿地推开门,小声嘟囔了一句“老师再见”,退出了办公室。
因为他,我学会了脸不红、心不跳地站在全班面前管理。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他的浅层目的。(老师的赶鸭子上架,让“我”告别了腼腆,使“我”练就了管理的能力,字里行间充满感激)
初二的一天,他扬着我的试卷,嘲讽道:“就考这点分数,真不嫌丢人。”随即将试卷随意地甩在地上。我红着脸下座位弯腰去捡,低头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到了他针一样的目光。我颤抖着返回座位,感觉就像走在钉子路上。以前被我批评过的同学似乎都在用讥诮的眼神看着我,让我无地自容。(此处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切,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自那以后,我无数次地抱怨他:为什么让我高飞却又要使我难堪?我以后如何骄傲地做班委?为什么这样对我?……然而,我恼怒的眼光只换来了他冰凌般的目光。
因为他,我懂得了维护尊严。我明白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站在巅峰,才能稳住脚步。我意识到我必须成为王者!(这段点题的话,使文章富有层次感,进一步写出了那位老师对“我”的影响)
如今,我是如此地感激他的冷漠,因为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如果没有他,我只会瑟缩在角落,祈求他人的帮助;而现在,我羽翼已丰,只待惊鸿照影。
今天,他在送我进考场时,投来一个满意的眼神,我似乎看见了他弯了的嘴角。他从未对我笑过,我也从不怪他对我的无情,因为只是因为他……
他将我置身于荒野,意味着要我成为高飞的鹰。
总评:这篇文章以情真取胜,“因为他,我学会了脸不红、心不跳地站在全班面前管理”“因为他,我懂得了维护尊严。我明白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站在巅峰,才能稳住脚步。我意识到我必须成为王者”“他将我置身于荒野,意味着要我成为高飞的鹰”这些话中,饱含着小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本文扣题而作,写出了内在的因果联系,反映了那位老师对他的影响之大。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无论是描摹人物还是抒发情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类文:
只是因为那本书
“明天要中考了,加油啊!”手机响了,是她的信息。看着那熟悉的名字,我不禁感叹:“三年的友谊啊!谁能想到,我们友谊的开始,只是因为那本书。”(入题很快。开宗明义,点明题意,交代那本书的作用)
她是我的初中同学。(按照后文内容,最好加上“也是我的同桌”)她是个内敛(改为“内向而”)文静的人,平时很少说话,而我则喜欢与那些外向活泼的人在一起交谈,甚至请老师帮我把位子调到了她们旁边。可是,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内向(“内向”改为“拙嘴笨腮”)的人吧,她们交谈时我很少能插上嘴,只能坐在一边,听她们侃侃而谈。每当这时,她都会走到我身边,主动与我说话。可我与她说话时却总是心不在焉,眼睛还是盯着那热闹的地方。(这一场景写得很真实,也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中学生活)
后来,不知为什么,老师又将我的座位调回了她的身边。尽管如此,一到课间,我还是会跑到那些人聚集的地方,倾听她们的谈话,希望自己也能加入。而每当我看向她时,她总是流露出一种复杂的神情。(“复杂的神情”意味深长)
那天,她问我是否看过玛格丽特的《飘》,并将它送给了我。回家后,我刚翻开书页,便被斯嘉丽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吸引了。可我疑惑(“疑惑”改为“不明白”更好。)她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给我。后来,我看到梅勒妮之死以及白瑞德的离开,不禁愤怒道:“为什么斯嘉丽不懂得珍惜!”蓦地,我明白了,她是想告诉我这个!(这一段笔锋一转,写自己的顿悟,但有点太快了)
我想起了伤心时她给予我的安慰,想起了孤独时她主动与我交谈,想起了她望向我时的眼神……(这一段补笔很有必要,让“我”的顿悟有了依托)
第二天到学校后,我微笑着坐到她的身边,主动与她说起了话。课间,我问道:“一起去打水吧?”她露出了欣喜的表情,点了点头。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从回忆中醒来,我走进房间,那本《飘》正笔直地立在书架中间。
哦,只是因为那本书,我才感受到了你的友情。只是因为《飘》啊!(照应开头,点明题旨)
总评:小作者因为《飘》这本书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情谊,学会了珍惜友情。《飘》中的斯嘉丽不懂得珍惜,这让小作者幡然醒悟,理解了朋友推荐这本书的目的:“我想起了伤心时她给予我的安慰,想起了孤独时她主动与我交谈,想起了她望向我时的眼神……”文章整体是切题的,语言基本功也不错,但是,真实感不强,有点为写而写甚至编造的感觉,感情自然也就不够真切了。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渐闻书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二:请以“________我历历在目”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②不少于600字。
【2024年南京中考满分作文】推荐阅读:
南京2011年中考满分作文08-03
南京18年中考08-19
98年南京中考数学试题10-02
2023年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政治试题07-17
南京中考时间安排08-28
南京中考语文试卷10-15
南京中考政策培训11-25
南京中考政治复习策略05-29
17年中考满分作文10-19
年中考满分作文大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