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2025-02-01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通用8篇)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1

知识梳理

1、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 。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做 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考系。

(1)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 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应以研究问题的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3) 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通常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做参考系。

3、坐标系:在选定的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就能定量地描述物体地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答案:1、质点;2、参考。

疑难突破

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看作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的近似,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呢?

(1) 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作质点。

(2) 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

典题精讲

例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当研究它是先滑动还是先翻转的时候

B、上述木箱,在外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时

C、对于汽车的后轮,在研究车牵引力的来源时

D、人造地球卫星,在研究其绕地球运动时

【思路解析】

木箱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否翻转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木箱是不能看作质点的。当研究木箱的水平方向上的平动的时候,木箱各点的运动情况是一致的,这时可以把木箱看作质点,汽车牵引力的来源与后轮的转动有关,在研究牵引力的来源时,不能把后轮看作质点;卫星绕地球转动时自身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质点。

故正确答案为BD。

答案:BD

例2、甲、乙两人坐在同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乙为参考系,甲是静止的

B、以地为参考系,甲是运动的

C、以车为参考系,路边的树是运动的

D、以车为参考系,树是静止的

【思路解析】

因为甲、乙两人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当甲以乙为参考系时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动,故甲相对乙是静止的,所以A说法正确。汽车本身相对地面运动,故选地面为参考系时甲是运动的,所以B说法也是正确的。当选运动的汽车为参考系时,是假设汽车不动,则汽车周围的树木都向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后退),所以C说法也是正确的,同时断定D说法是错误的。

故正确选项为A、B、C

【答案】A、B、C

例3、如图1.1-2所示,物体沿x轴做直线运动,从A点运动到B点。由图判断A点坐标、B点坐标和走过的路程。

【思路解析】

由图1.1-2知,A点坐标为x=-3m,B点坐标为x=2m,走过的路程s=3m+2m=5m

【答案】 A点坐标为x=-3m,B点坐标为x=2m,s=5m 知识导学

1、质点是高中物理提出地第一个理想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地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在学习中,要逐步领悟质点的概念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地研究过程。

2、初中学习的参照物与参考系类似,但参考系是更为科学的定义。

3、结合实际问题如何建立坐标系,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方向、如何选择坐标原点,是坐标系的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疑难导析

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可看作质点,如沿斜面下滑的物块。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故可把地球看成质点。

对于同一个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如研究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在计算运行的时间时可忽略车长,把火车看成质点。但是同样这列火车,要计算它通过某座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时,不能把它看作质点。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实际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1)物体的形状、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物体做平动;(3)物体虽然有转动,但因转动而引起的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能够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典题变式]

1、在下列运动中,研究对象可当作质点的有

A、做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B、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

C、转动中的砂轮

D、沿斜面滑下的木块

答案:BD

【绿色通道】

描述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择一个参考系,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考系一旦选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也确定。

[典题变式]

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答案】A

【绿色通道】

建立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的位置及坐标轴的方向,再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坐标即可。

[典题变式]

3、为了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我们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1-3所示,以O点为坐标原点,沿东西方向为x轴,向东为正;沿南北方向为y轴,向北为正。图中A点的坐标如何表示?其含义是什么?

答案:(3m,4m),表示A点在坐标原点东3m,北4m处。

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篇2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 2、导弹做曲线运动 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3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习惯.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习,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习: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选取研究对象;(注意变换研究对象)

画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画图很重要,要养成习惯)

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在使用正交分解时,通常选加速度方向为一坐标轴方向,当然也有例外)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求解;(要选定正方向)

对解的合理性进行讨论.三、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1、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则可采用整体法求解该整体产生的加速度.2、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不同,则一般不可采用整体法.(若学生情况允许,可再提高观点讲)

3、若遇到求解连接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问题,则必须采用隔离法.以上各问题均通过典型例题落实.探究活动

题目: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一份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练习题.题量:4-6道.要求:给出题目详细解答,并注明选题意图及该题易错之处.评价: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4

九寨沟中学:汪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

2.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研究平抛运动,从而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分析一些常见的平抛运动。体会平抛运动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作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平抛运动的规律:物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如何形成的;

2.平抛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什么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有哪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过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引出平抛运动。

入题: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平抛运动的形成

物体的初速度和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形式。

演示:网球运动员举拍沿水平方向用力击球,球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平抛运动

概括出形成平抛运动的条件:

(1)物体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2)运动过程中物体只受重力。2.平抛运动的分解

(1)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平抛的小球与自由下落的小球同时落地。(2)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3.平抛运动的规律(1)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明确: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沿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从抛出时开始计时,t时刻质点的位置为P(x,y),如图1所示。x=v0t(1)

由于从抛出点开始计时,所以t时刻质点的坐标恰好等于时间t内质点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因此(1)(2)两式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①由(1)(2)两式可在xOy平面内描出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置,从而得到质点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②求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t时刻质点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的大小

位移的方向可用s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α表示,α满足下述关系

③由(1)(2)两式消去t,可得轨迹方程

即,平抛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2)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

t时刻质点的速度vt是由水平速度vx和竖直速度vy合成的。如图2所示。

vx=v0(3)vy=gt(4)

vt的方向可用vt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β来表示,β满足下述关系。

4.例题

(1).一架飞机水平地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每隔1s释放一个铁球,先后共释放5个,若不计空气阻力,则5个球(c)

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2).飞机离地面810米高度,以250千米/时的速度水平飞行,应该 在离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多远处投弹,才能击中地面目标。(三)课堂小结 一.平抛运动

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

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条件:有一定的水平初速度;忽略空气阻力;只受重力的作用。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受力情况:只受重力作用

初速度情况:无

结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三、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受力情况:不受力

初速度情况:有

空间和时间的旅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有关空间和时间旅行的知识。

二、快速、准确地筛选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信息。

重       点:目标二

难       点:对时间旅行的把握

课       型:自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宇宙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尽管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问题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至今我们仍对宇宙知之甚少。于是科幻作家们凭借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构建出了一个个新颖离奇的虚幻世界,对宇宙奥秘作出了别出心裁、绚烂多姿的推断和设想。如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等等。那么人类是否真的能在不久的将来移居其它星球?是否真的能让时光倒流,重返白垩纪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今天我们就和英国科普作家齐然尔曼先生一起探讨关于空间和时间旅行的问题。

二、明确本课训练重点、训练要求。

训练重点:筛选出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信息

训练要求:迅速、准确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迅速筛选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依据各部分小标题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2、学生讨论、竞答。

明确:全文围绕首句“让我们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开始我们的旅行”展开话题。

全文共四个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可作为理清思路的切入点。进行空间旅行无论是到其他行星旅行,还是到其他恒星旅行,最大的障碍是速度问题,于是引出第三部分的如何提高速度的话题,但即使是以最快的光速旅行,也不能使个体的人在有生之年达到宇宙中任意远的星体,由此又引出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话题。可启发学生画出简洁的思路图。

四、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分部分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

1、讨论并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空间旅行?

明确:本文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

②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明确:利用目前人类所创造的速度最快的太阳神探测器,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星际旅行,但这只是想象和推断,因为“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即使假设太阳神探测器能载人,也无法在人的有生之年到达距离无限遥远的其它恒星和星系。因此,提高速度是关键问题。

2、阅读“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筛选出下列信息:

①理论上怎样将速度提高到光速?

明确:在连续时间段要能够(为飞船)提高足够的推力。

②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力的方法?

明确:使用燃料的方式包括:使用核推进系统(包括核裂变反应及更为先进的核聚变反应)、运用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不使用燃料的`方式:利用太阳风的能量作为 推力。

3、阅读最后一部分“时间旅行”。讨论并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时间旅行?

明确: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

②什么是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种现象叫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

③时间膨胀对于空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即使星系间旅行成为可能。

④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 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确:人类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像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即时间膨胀极大地延长了人的生命,因此使到遥远恒星和其他星系旅行成为可能。

五、重点阅读“时间旅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筛选隐含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作适当点拨。

1、第四部分第三段写到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而第四段又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二种判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两个判断都成立,因为判断角度不同。“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是从科学幻想的角度进行的判断,因为此时空间旅行者相对自身来讲是在未来旅行,在体验自然条件下自身所不能达到的未来。“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是从科学角度进行的判断,因为此时的时间就宇宙时间来讲既不是过去的时间,更不是未来的时间,因为即使用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这决定了人类不能到达未来的宇宙时间。

2、能“看到过去事物”这一推断依据是什么?能看到地球的过去的原理是什么?

明确:这一推断的依据是,光速也需要时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看到地球过去的原理:根据镜子反射原理,设想有一颗距地球无限遥远的星体,其表面特别光滑,反射能力极强,天文学家可利用功能极强的光学望远镜收集该星体反射的光,看到地球过去的情况。

3、为什么看到过去事物这种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明确:看到过去并不是离开现在回到过去,所以不是时间旅行。

六、小结全文。

请学生总结从本文获得的主要信息有哪些,次要信息及相关信息有哪些,并谈谈在筛选信息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

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 =at2/2 vt2 =2as(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

2g取9.8m/s2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测量教案 篇7

1.测量工具: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现代有钟表、秒表等。

2.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 、、1h= min= s 15min21s= s 1h18min= min 75min= h

一列火车从北京今天17:45出发,明天8:45到达汉口途中走了 h

3.秒表的使用方法

停表的使用与读数:停表能方便地启动和停止,可以很方便地测出时间

间隔。因此,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作为计时工具。停表分为机

械停表和电子停表两类。机械停表的准确值可达0.1秒,电子停表的准

确值可以达到0.01秒。电子停表一般为数显式,可直接读数。机械停

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s),并将它们相加。 机械停表的大盘与小盘:

小盘:小盘每圈代表15分钟。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10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1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6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机械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四.误差

1.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2.减小误差的方法:a. 选用更准确的测量工具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改进试验方法

附: 特殊的测量法

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四记,记录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练习

一.选择题

1. 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2.图2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 1 cm、5.50 cm B. 1 cm、8.30 cm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 篇8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1.参照物

提出问题:我(教师)在教室中从前向后走,让学生判断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思考你

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总结:以课桌为标准,我是运动的。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在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选择的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提出问题:观看图片,司机说乘客没动,而路边的小红说乘客运动的真快,到底谁说得对?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两个人说得都对,因为他们选择的参考物不同。交流讨论: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 描述这些运动呢?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交流讨论:参考物是否可以任意选取?你把选取的参考物看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参考物能选物体自身吗?

归纳总结:参考物的特点:可以任意选取;参考物假定是静止的;参考物不能选研究物体本

身。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位置发生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物,描

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2.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

运动的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提出问题:在哪些运动中,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直线运动 学生总结:百米赛跑;飞机起落等

运动的物体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提出问题:哪些运动中是直线运动?

学生总结:跑早操;地球转动;放学骑自行车回家等。交流讨论:法国飞行员的故事(见课本)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例题 评讲 例题1.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说他是运动的,这是以 为参照物;说他是静止的,这是以

为参照物。

例题2.夜晚抬头望星空时看到:“月亮在云里穿行”,这是以

为参照物;“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 为参照物。

例题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 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上一篇:新入职银行员工个人总结下一篇:成功就在彼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