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力的合成》评课稿

2024-06-11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评课稿(共9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评课稿 篇1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杨老师的公开课《力的合成》,总体来说,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在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与分力满足的.)成功地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引导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的要求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整堂课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也符合各学科学特点,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具体而言,在这节课中,有几点特别的闪光点,也是我今后值得学习的地步。

一、引入过程:由学生已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大象的质量等于石头的质量体现“等效”的思想,方便学生理解;再举例,让学生体会力也是可以等效的,并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合力、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受力分析时不能说物体既受分力作用又受合力作用,此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理解“等效思想”更透彻。

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杨老师先故意提出自己的错误猜想,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导学生敢于猜想和假设,增强探索意识,同时让小组内交流、合作、分析,不仅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小组讨论,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这符合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学生小组实验,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纠正,让学生对出错的地方印象更深,师生互动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思想,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①利用图片给学生直观刺激,印象深刻。②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分析其中处理不当的地方和该注意的地方。③结合实验利用DIS系统分析数据,让学生体会认识更精密的仪器和学科技可以是我们的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减少误差,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社会价值和必要性。

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篇2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 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 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方便,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完整,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致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明之后还应当让学生获得一个实际的感受,再明白文字的意义后,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单位概念。

《图像合成-水果表情》评课稿 篇3

1、课堂教学方面:

导入:轻松的音乐,诙谐幽默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充满期待。

教学手段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充足,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课堂结构完整、科学、合理。

教学手段多样,不仅使用了学案,还使用了很多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合成的一般步骤。还使用了激光灯,吸引学生注意,指向明确。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最后,又联系到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周老虎”事情,既与课堂相关,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参与率高,时间安排恰当。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遇到问题可以看学案,也可向老师求助,同时还有先完成操作的“小助手”。学生通过跟学、自学、互学、探究掌握了新知。

3、教师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教学中没有大量使用广播教学中,而采用了学生边看边练的模式,配以学案的模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4、细节方面。

8分多钟时,电脑传来了学生客户端下线的声音,老师说了声抱歉,很具有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但在课堂的尾部,又出现了这个声音,其实也可以在导入完成后把音箱关了。

在操作过程中,用到了三个快捷键:中括号、ctrl+d和ctrl+t。在调整画笔时直接让学生去按右中括号,而没有说明是扩大画笔的功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用菜单点按钮比较好,等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后再使用这些快捷键。

在学生活动中,可以多利用学习合作小组,这样很多问题在组内就可以解决,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时间的安排上,后面有点紧,学生练习探究的达成率不高。

要加深理解操作步骤和加大操作技能的练习,不然可能会产生不看学案就无法完成操作的现象。

高一英语英语评课稿 篇4

授课人:王志生

评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二节课 评课地点:高一英语备课组

评课人员:高一英语备课组全体老师 主评人:杨文龙 智晓娟:

王老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老师采取“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有序的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自始自终,学生表演、提问和回答积极、主动,体现了这一教学观念。王卫巍:

这节课的导入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观看完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反映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后,一个问题:What’s your feeling about a terrible earthquake and flood?不仅成功地导入了本节课的话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进一步复习巩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词汇。在知识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一人谈的局面,教师三次创设了问题语境,让学生参与交流,师生共同熟悉课本,不断的运用本单元的单词、句型进行操练,表达,以达到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描述生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陆敏: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组学习效果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每呈现一个活动任务,四人的小组立刻投入到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读,说。展示的环节学生分工明确,没有出现你推我桑的情况,从此看出王老师的小组教学开展的经常化,并也效果很好,各个小组竞相展示。陈爱平:

王老师对词汇练习编排的很灵活,既有启发性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而且又技巧性地渗透本课的生词教学。本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学生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总之,这是一堂设计到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课。陆琴:

纵观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对课堂上的活动都是积极配合的。我想主要是因为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老师的指导和感染下,学生处于相对自然地状态,他们不断地习得并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使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语言思维能力的理念。束媛媛:

王老师虽然是为年轻老师,但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她扎实的基本功,这可以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一、看语言: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二、看板书:虽然课程思路和重点在课件中体现得很充分,但是吕老师大气的板书准确的表达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看操作:教师运用教具,操作多媒体电脑等比较熟练。三:看教态:吕老师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师生情感融洽。杨文龙:

本节课教学效率高,课堂容量很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生收益面大。我在谈几点不足之处:

一、整体时间安排有些前紧后松。

二、缺乏对学生输出的再挖掘的能力。

高考物理复习之力的合成和分解 篇5

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

1.明确研究对象

2.隔离研究对象

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作用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只分析外力,不分析内力。

3.按顺序分析

重力、电磁力、弹力、摩擦力(先场力,后接触力,再摩擦力)

弹力和摩擦力属被动力,它们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受其它力的情况有关。

凡有接触的地方都要考虑是否有弹力,凡有弹力的地方都要考虑是否有摩擦力。

4.防止添力和漏力

按正确的顺序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有效措施

防止添力的方法是看能否找到施力物体。

例1、如图,A和B在水平力F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A、B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B所受的每一力的反作用力。

练习: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有两个叠放的物体A和B。A跟光滑竖直墙壁接触,两物体均保持静止。分析A的受力情况。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1.原则:等效替代。

用一个力等效代替几个力叫力的合成,用几个力等效代替一个力叫力的分解。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即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考虑了合力就不考虑分力,考虑了分力就不考虑合力,因为它们是等效替代关系。

2.方法:

平行四边形法则、解三角形(主要是直角三角形)、公式法、正交分解法

3、力的合成

⑴.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

先规定正方向,转化为代数运算。

同向两力的合成:相加。(合力最大)

反向两力的合成:大力减小力,合力方向与大力方向相同。(合力最小)

实质:规定正方向后,加上一个“负”的力。(《金版教程》P15)1

⑵.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解直角三角形。

⑶.互成角度的两力的合成(《金版教程》P16 ⑶ )

θ为两力F1、F2的夹角。

4、力的分解

⑴.斜面上重物的重力的分解:F1=mgsinθ F2=mgcosθ

注意:这种分解并不是绝对的。如图。

分解力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

⑵.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的力的分解:

F1=Fcosθ F2=Fsinθ

⑶.正交分解:正交分解法求合力,在解决多个力的合成时,有明显的优点。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常常用到。

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力向两个坐标轴分解,转化为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

5.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①.合力与分力是从力对同一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来定义的,因此,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因为它们的作用效果不会相同。

②.一个力被合力(或分力)替代后,本身不再参与计算,以免重复。

③. 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合力既可能大于分力,也可能等于或小于分力。

例3、作用于同一质点上的三个力,大小分别是20N、15N和10N,它们的方向可以变化,则该质点所受这三个力的合力

A、最大值是45N; B、可能是20N; C、最小值是5N; D、可能是0.

练习:1、在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合力F与两力夹角θ的关系图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N≤F≤14N; B、2N≤F≤10N;

C、两分力大小分别为2N和8N;

D、两分力大小分别为6N和8N.

2、如右图所示,一个物体由绕过定滑轮的绳拉着,分别用图中所示的三种情况拉住,在这三种情况

下,若绳的张力分别为T1、T2、T3,轴心对定滑轮的支持力分别为N1、N2、N3。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则:

A、T1=T2=T3,N1>N2>N3; B、T1>T2>T3,N1=N2=N3;

C、T1=T2=T3,N1=N2=N3; D、T1

三.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题

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往往较繁琐,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容易因粗心而出错。

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一种较简洁的解题方法。在解决三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时,灵活运用此法可以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

平行四边形法常常转化为三角形法。

练习: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F1、F2、F3的作用,这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刚好构成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则这个物体所受的合力是:

A、2F1; B、F2; C、F3; D、2F3。

1.力的合成

类型题:求合力的方法

【例1】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 N、5 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例2】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

练习:

1 .有两个大小恒定的力,作用在一点上,当两力同向时,合力为A,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力相互垂直时,其合力大小为( )

A. B.

C. D.

2.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和F2,当它们夹角为90°时的合力为F,它们的夹角变为

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

A.2FB.( /2)FC. FD. /2F

3.下列几组共点力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7 N,5 N,3 NB.3 N,4 N,8 N

C.4 N,10 N,5 N D.4 N,12 N,8 N

类型题: 弄清合力大小的范围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例题】四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2N、3N、4N、6N,它们的合力最大值为_______,它们的合力最小值为_________。

【例题】四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2N、3N、4N、12N,它们的合力最大值为_______,它们的合力最小值为________

练习:

1.关于合力和分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分力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大小一定等于其分力的代数和

C.合力可能小于它的任一分力

D.合力可能等于某一分力大小

2.关于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大小随两力夹角增大而增大

B.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分力中最大者

C.两个分力夹角小于180°时,合力大小随夹角减小而增大

D.合力的大小不能小于分力中最小者

3.如图1-2-1所示装置,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悬点ab间的距离大于滑轮的直径,

不计一切摩擦,若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 )

A.m2可以大于m1B.m2一定大于

C.m2可能等于 D.θ1一定等于θ2

2.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两个力的合力惟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例3】将放在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的重力mg分解为下滑力F1和对斜面的压力F2,这种说法正确吗?

【例4】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有几种分法?

练习:

1.将一个力F=10 N分解为两个分力,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与F成30°角,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6 N,则在分解中( )

A.有无数组解B.有两解C.有惟一解D.无解

15.(12分)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已知合力F=40 N,F1与合力的夹角为30 °,如图1-2-9所示,若F2取某一数值,可使F1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数值,则F2大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 正交分解法:

【例5】质量为m的木块在推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下列各值的哪个? A.?mg B.?(mg+Fsinθ)

C.?(mg+Fsinθ) D.Fcosθ

【例2】氢气球重10 N,空气对它的浮力为16 N,用绳拴住,由于受水平风力作用,绳子与竖直方向成30°角,则绳子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水平风力的大小是________.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评课稿 篇6

南通仁德教育朱老师总结了高中知识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仅供同学们参考;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物理评课稿 篇7

1、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近两年中考题的出题形式,特别是在功、功率、效率部分容易出的类型题,把它们分成四大块,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大型设备的说明书,设置人或机械的工作情景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相关题目,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对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做出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参加中考将有很大的帮助。

3、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脑动手,对大部分习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学的讨论,能够有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但个别学生不善于思考和发言,有时候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语言的煸动性还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九年级物理评课稿 篇8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两手的食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这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手拇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指出这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手压笔的两端”这个实验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习习相关,更好的激发学习愿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迅速进入课堂。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较少,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八年级物理升华凝华评课稿 篇9

许强

优点:

1、王老师讲的“升华与凝华”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四个物态变化后的一节物态变化课,本节课王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地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2、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新课,并从语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之前,语言强调到位,然后归纳得出升华、凝华的定义,在探究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时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本节的难点是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得到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后,分析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升华凝华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无论回答六个物态变化中的哪一个,都能得心应手,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对他们的错误观点有了正确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不足:

1、得出结论后,想以水的三态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来贯穿,有的地方过渡很好,如解释完舞台上的白雾到水的三态,有的地方过渡的较生硬,如过渡到科学世界的回答问题。

上一篇:优秀事迹介绍下一篇:我的暑假范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