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2024-07-10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1

一、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有所不同。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对物理现象过程的阐述基本上是属于定性的,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而高中物理不仅内容多、难度大, 而且使用定量的方法去研究探索比较复杂而抽象的物理现象及过程。高一新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基本上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上, 一下子不能有大的改变。

“攻城不怕坚, 攻书莫畏难”,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中初始阶段, 特别是在学期伊始, 必须指导学生区别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容的要求、方法的不同, 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应该正视物理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认识到, 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努力, 就一定能学好物理。

二、循序渐进, 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 因此, 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应妥善过渡, 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开始时, 适当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 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 注意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三、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实践物理, 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 现象直观, 容易理解, 篇幅少, 容易记住, 题型简单, 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一公式, 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到答案。”进入高中后, 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 题型花样多, 加之科目多, 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 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 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 因不解其意, 不注意适用条件, 乱代公式, 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 更是束手无策, 望而生畏, 失去了信心。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 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 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 却要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 觉得物理好像真的无章可循。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必须在高一时, 就尽最大努力去培养。

四、讲究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了其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 设法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生动风趣,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 在讲势能时, 可向学生说, 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 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 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用手盖住头顶, “那还不快跑”, 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与质量有关。

“万事开头难”, 我们在高一教学中, 除传授知识外, 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好物理, 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疏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架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桥梁, 共同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难的问题较为普遍, 直接影响着高中物理教学。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态度。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6)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2.教师讲述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二、重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交流评价──关于重心的讨论

(1)重心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2)重心与稳度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三、弹力

1.举例并演示

(1)物体的形变:物体受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

(2)两种形变: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2.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3.弹力方向探究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4.弹力大小的探究

(1)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弹性限度: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5.弹簧弹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2)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3)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缓冲装置等。

◆案例研究──归纳小结

1.案例研究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解析:(1)确定接触面:斜面

(2)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简析:沿细绳斜向上。

2.学生练习:课本第25页“复习与巩固”1、2、4、5。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习与巩固”

3、7。

2.预习本节“摩擦力”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重力

弹力

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3

回顾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从而引出本节新课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

环节二:规律建立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并且做出引导,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重力,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向学生提问:

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

2.如何测量弹簧弹力F的大小?

3.如何描绘F-x关系最简洁直观?

学生讨论,并得到实验方法:将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下端挂上钩码静止时,弹力大小等于重物受的重力,以此测量弹力的大小F,从固定于竖直支架上的刻度尺上测出悬挂重物时弹簧的伸长量x(或总长度)。

说明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在读数;

2.说明书中以说明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学生实验并列表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并展示表格的参考格式(可以有多种)

根据数学知识,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描点连线,找到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展示学生所化图像,并说一说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归纳总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环节三:规律的深化

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称正比,即:F=kx。

1.k为劲度系数,大小有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单位:牛顿每米(N/m)。

2.适用范围:在弹簧劲度系数以内。

环节四:规律的应用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1.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求课下完成: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篇4

《弹力》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名:

号:

院:

业:

成绩:

2013年 6月 14 日

课程名称:弹力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练习

二、3、4、5

五、板书设计

概念

1、形变种类产生条件

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 篇5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 教学要求处于不同层次, 教材难度明显提高, 新课程高一物理教材, 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学生实验、制作、讨论、研究等方面的活动过程。知识结构方面, 高中物理有一个知识体系、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 而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注重定性分析。另外, 在教学中, 很多高一物理教师不同程度地忽略了物理思维过程的教学, 这就造成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因此初中生升入高中, 往往产生不适感, 普遍反映物理难学, 这是高一物理教学面临的难题。搞好高一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对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具有积极意义。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呢?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例如, 在讲弹力的概念时, 初中阶段只涉及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 也讲了压力的大小, 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原因和弹力方向, 那么如何使知识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 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 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 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 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把概念的来龙去脉, 即:物理学家是通过怎样的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一步步建立起这个物理概念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 并把许多物理思想, 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教学过程既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 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情感和正确的的价值观, 使教师教起来顺手, 学生学起来轻松。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

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 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 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 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前进, 应该一步一步走, 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遵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 通过教师的教学, 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 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 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 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 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 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动起来, 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 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把生活中的事物恰当的引入物理实验课堂, 让学生觉得物理实验离我们很近, 很有趣。另外就是加强研究性实验的教学, 让学生先做实验, 然后共同讨论, 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 寻找物理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 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 扮演学生角色, 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 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而不能老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 疑学生之所疑, 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 不要光讲“应该如何如何做”, 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 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索, 去评价, 从中得到启发。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来说, 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 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 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 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 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 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 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 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 对高一学生来讲, 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篇6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7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弹力》,对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设计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说课中我会重点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判定及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知识。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3.理解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的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就已经就绪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整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的导入会用活动作为开端,具体会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尺子和一些弹簧,让学生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以此引入形变并过度到课题《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根据导入环节打下的基础,我会归纳出形变的概念。并提问: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此时因为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会产生疑惑,我不会直接理论解释而是以现场演示用手挤压烧瓶时玻璃细管液面显出来的形变与播放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实验视频双管齐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由感性认识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感知物体形变的普遍性,顺势提出弹性形变的概念。

接下来在学生已活跃的思维的基础上乘机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以此层层递进归纳出弹力的概念,强调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由学思考、总结,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了解弹力的概念之后,就会举出实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几种弹力,如压力、支持力与拉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种弹力的方向,重点分析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学中我会将探究胡克定律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安排为学生探究实验。具体我会先引导得出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的结论。然后说明弹力和形变的定量关系一般来讲很复杂,这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提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弹力F的大小? 2.如何描绘F-x关系最简洁直观?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强调实验中弹簧不可超过限度。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的特点。

采用这种探究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的结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我计划顺势而下,向学生出示几组图片,要求画出图中弹力的示意图。之后进行总结,面面接触,点面接触和点点接触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特点。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并强化学生对弹力特点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最后,我通过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请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后开放式地讨论: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生活实际的场景的现象分析能打破常规的习题作业,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将课堂延续到课后。

七、说板书设计

浅谈高一物理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8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努力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

现行的高一物理教材在降低物理难度问题上已做了很大的调整, 在知识内容的设置和能力上都降低了要求, 为实现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铺平了道路。

高中物理教师要准确把握物理知识的连结点和间断点。此处所指的连结点就是指在初中已学过的、简单的、定性的知识点, 到了高中需要进行拓宽和延伸的, 如力的图示法、重力等。间断点指就是初中从未接触过, 但学生已有所认知、有所感触的知识。如力的分解与合成、动能等。当然, 这些包括了应用数学教学工具和文字表达方法。中学数学中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学好高中物理的有力工具。而语言表述中“只有重力做功”, 其言外之意就是此时只有重力在起作用, 而其他的力均不做功。把握了这一点, 就能为学生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做好铺垫, 使其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而联结点的把握就是能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宽。这两点的重点把握可以让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更加自然, 上手更加容易。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要求, 灵活使用教材, 充分发挥其功能

众所周知, 对教材本身的认识和灵活驾驭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由于高一物理处于教学的衔接期, 所以, 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同一类的知识教学要讲细致, 不能讲得过于粗略, 让学生看不出区别;连结点的过渡一定要深刻而不应该蜻蜓点水, 间断点的知识要补充, 但又不能过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要切合实际, 宜缓而不能太急功近利,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本就学习吃力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影响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总之, 对教材的掌握讲究一个“活”字, 要因生制宜、因班制宜。

三、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细致引导, 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

习惯成自然, 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还是要通过测试学生来达到。笔者认为, 高中物理教学的初期, 教师最好设置几节学习方法指导课, 针对学生阅读教材读不透、理解规律但不能应用的情况专门进行几场学习方法讲授课, 如类比理解法、实验协助法、精读理解法等。这些方法就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物理的方向, 让其各种方法都多作尝试, 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 一定要活跃课堂氛围

搞活课堂才会搞好教学。高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本身就枯燥且严密, 若教师照本宣科地讲, 肯定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来激活课堂,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帮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毫无疑问, 活跃的课堂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的知识, 提高其学习效率。那么, 如何把物理课堂搞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高中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善用鼓励语, 密切师生间的情感。

表扬可以让学生更聪明。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多用一些启发性和勉励性的语言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一定要和蔼、可亲, 走进学生的心灵, 与之成为朋友, 从而产生很好的信任度。教师既要是学生的良师, 更要做学生的益友, 大家一起共闯物理江湖。千万不要做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指挥官, 这样只会起反作用。

2. 高中物理教师要用新颖引人的事例广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好奇心强是学生共同的特点, 一些新颖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 多运用一些新颖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就经常向学生讲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 让学生在与名人“面对面”的环节中, 多了解一些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热情与信心。大多数学生在听完物理学家的故事之后, 就会觉得原来物理不是枯燥无趣的学科, 而是一个充满奇异知识的美妙领域, 故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也是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克服的。

3. 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学会设置悬念。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以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 用诱导的方法, 把不熟悉的知识通过旧知识点引出来。通常笔者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出发, 故意制造一些悬念, 激活学生的思维, 再加上教师的点拨, 便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笔者尽量地做到说话的语气抑扬顿挫, 并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时间,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多肯定, 少否定。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9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才有可能施加弹力

B.施加弹力的物体一定有形变

C.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限度内),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解析:有弹力必有形变,弹力的大小不仅跟形变的大小有关,还跟劲度系数有关,不同的材料,其劲度系数是不同的。答案:BC

2.关于弹性形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B.一根铁丝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D.物体受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解析:所谓弹性形变就是发生形变的物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到原状。

答案:C

3.(广东广州模拟)下列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能产生弹力

解析:弹力是接触力,因此要有弹力产生两物体必须接触,故选项B不正确。当物体互相接触但不发生形变,即虚接触,物体之间也无弹力,选项A错误。当物体发生了形变,但不恢复形变,也无弹力产生,只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之间才会有弹力。选项C不正确,选项D正确。

答案:D

4.一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10 N,刻度的总长度是5 cm,该弹簧测力计上弹簧的劲度系数是()

A.200 N/m B.2 N/m C.50 N/m D.5 000 N/m

解析:知道最大弹力和最大伸长量,利用胡克定律f=kx即可求出。答案:A

5.一辆汽车停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向上的形变

B.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向下的形变

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向上的形变

D.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向下的形变

解析:弹力的定义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作用,因此,汽车受到的弹力是因为地面要恢复形变,地面受到弹力是因为汽车要恢复形变。

答案:BC

6.(经典回放)如图3-2-19所示,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弹簧,R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系统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图3-2-19

A.弹簧N一定处于伸长状态 B.弹簧N可能处于原长状态

C.弹簧M一定处于压缩状态 D.弹簧M可能处于伸长状态

解析: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的弹力只能表现为拉力或无弹力,故弹簧N可能处于伸长状态也可能处于原长状态;a的大小和离地的高度不确定,所以弹簧M可能处于压缩状态,也可能处于伸长状态。

答案:BD

7.如图3-2-20所示,一根弹簧其自由端B在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 N,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80 N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45 N。若要指针正对刻度20 N,应悬挂的重物是()

图3-2-20

A.40 N B.30 N C.20 N D.不知弹簧的劲度系数,无法计算 解析:设在弹簧测力计刻度上,用长度a表示5 N大小的力,当挂80 N的重物时,根据胡克定律可得:

F1=kx1

其中F1=80 N,x1= a=8a

设当指针指在20 N刻度上时,所挂物体的重力为G,则有G=kx2,其中

x2= a=3a

解得G=30 N,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8.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 cm;挂重为6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 cm,则弹簧原长为______________cm,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___N/m。

解析:弹簧上悬挂物体时弹簧要伸长,由胡克定律得知:弹簧的长度与弹簧伸长量呈正比,即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伸长量,x在数值上等于伸长后总长度减去原长L0,即x=L-L0。改变悬挂重物的质量,伸长量变化,这样可以列出两个方程,通过方程组可求出弹簧原长和劲度系数。

设弹簧的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设挂G1=4 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1,挂G2=6 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2,则L1=12 cm,L2=13 cm,由胡克定律得:

G1=k(L1-L0)

G2=k(L2-L0)

代入数据解得:L0=10 cm,k=200 N/m

即弹簧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为200 N/m。

答案:10 cm 200 N/m

9.如图3-2-21,GA=100 N,GB=40 N,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0 N/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物体A对支持面的压力和弹簧的伸长量。图3-2-21

解析:以物体B为研究对象,它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如左下图所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绳子的拉力等于B的重力,即F=GB=40 N;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得到弹簧对物体A的拉力F=40 N;根据胡克定律得x= m=0.08 m=8 cm。对物体A受力分析如右下图所示,所以受的支持力N=(100-40)N=60 N,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道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60 N,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60 N 8 cm

我综合 我发展

10.如图3-2-22所示,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a、b、c。支点P、Q在同一水平面上,a球的重心为Oa,位于球心,b球和c球的重心Ob、Oc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球心的正下方,三球均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对a球的弹力为Na,对b球和c球的弹力分别为Nb、Nc,则()

图3-2-22

A.Na=Nb=Nc B.Nb Nc

C.NbNb= Nc

解析:本题的干扰因素是三个球的重心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a在球心、b在球心上方、c在球心下方),但是三个球的质量和直径都相等,重力方向均竖直向下,而且支点的支持力方向也完全相同,即垂直于过P点的球的切线而指向球心,所以它们的受力情况并未发生变化,支持力大小必然相同,故选项A正确。支持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垂直(本题为沿半径方向)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与重心的位置无关。

答案:A

11.如图3-2-23所示,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缓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图3-2-23

A.m1g/k1 B.m2g/k1 C.m1g/k2 D.m2g/k2

解析:由于两个弹簧都是轻弹簧,对下面的弹簧来说,它本来承受的是两个木块的总重力,当上面的木块刚要离开上面弹簧时,下面的弹簧将只承受m2的重力,所以下面的弹簧压缩量将减小,它会上升一段距离,也就是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m2g+m1g)/k2-m2g/k2,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12.如图3-2-24所示水平桌面上放一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木板,开始时木板全部在桌面内静止。当木板的2/3在桌面上静止时,试说明桌面对木板的弹力大小有无变化。

图3-2-24

解析:在两种情况下,木板的重力G不变,故所受弹力N也不变,其大小关系为N=G。

答案:无变化 13.(湖北宜昌模拟)一根大弹簧内套有一根小弹簧,大弹簧比小弹簧长0.2 m,它们一端平齐并固定,另一端自由,如图3-2-25(a)。当压缩此组合弹簧时,测得力与压缩距离之间的关系图线如图3-2-25(b)所示,求大弹簧劲度系数k1和小弹簧劲度系数k2。

图3-2-25

解析:压缩距离在00.2 m时,压力等于一根弹簧中的弹力。当压缩距离大于0.2 m时,压力等于两根弹簧的弹力之和。

由题中图(b)知,当x=0.2 m时,F1=2 N,由此得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 N/m=10 N/m。

当大弹簧压缩0.3 m时,小弹簧压缩0.1 m,此时压力F2=5 N。

由此得:0.3k1+0.1k2=5,解得k2=20 N/m。

答案:k1=10 N/m k2=20 N/m

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篇10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11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 教学的起点过高, “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 马上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 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 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 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 怎么能怪学生呢?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地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 先将学生引进门, 哪怕先是让学生有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 我们也是成功的。

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首先,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 分析要细腻, 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 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 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 例题训练不到位, 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物理情境、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 往往只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 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 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另外, 课堂上也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 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 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是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 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 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二是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 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 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形象而生动地模拟表现,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四、对训练方法的分析

第一, 解题要规范。首先, 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 推理严密, 过渡自然, 避免思维跳跃。例如: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 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 一看答案就是μmg, 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摩擦力就是μmg, 显然这是要不得的。究其原因, 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其次, 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 要注意规范自己和学生, 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 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习题课要以问题为载体, 训练学生思维, 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 创设一种问题情景,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 吸引学生去思考, 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代表不了学生, 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篇12

(一)紧张忙碌的高一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很多时候我感觉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都是平行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7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课堂气氛很活跃,并且很多同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考试成绩还不错。然而从上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也就不能真正学好物理。而且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6班学生很老实,课堂气氛很沉闷,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只是课后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学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要才能交上来。

两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4.注重情景教学。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我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年来,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物理课后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总之,上面的高一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对于大家进行物理教学总结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认真参考。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二)福安一中物理教研组吕少永本学年,我担任高一(4)、(5)、(6)班的物理教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本学期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经过了一个学年,我对教学工作有了如下感想:

一、认真备课

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小结,并认真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名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与方法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三)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本人上学期担任了高一(12)(13)班2个班级的物理课,在这半年的教学中,在很多前辈优秀老师的熏陶和指导下,我受益颇多。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尽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做好了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工作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中易于接受,成绩也不错;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学生接受难度大。因此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2.在教学中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是使学生尽量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3.平时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4.课后及时反思及检查教学效果

课后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尽力做到因材施教。现在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降低,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带好头,做好引领者的身份。同时每上完一节课后我们要及时反思,反思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反思学生接受效果是否良好,如此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强调科学记忆,掌握基础,是学校反复强调课本过关的基本要求。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当然经过这半年的教学和平时的组内教学活动,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和老教师比,我的物理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板块模型不够清晰,高考侧重点不清楚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还得很专研教材专研学生,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以便成为更合格的教师。和一些年轻教师相比,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教学版块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上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不能将一些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总结以便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等等。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篇13

高中物理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害怕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更感教学中困难重重。有来自教学条件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本人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些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中,应当抓住重点。

比如:力与运动的关系这块要学生多做练习,牢固掌握。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要结合练习,让学生真正消化吃透。其次就是能量守恒和动能动量定理,这些部分,都是教学重、难点。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反复讲解。课下让学生多做练习,才能深入理解。

二、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

俗话说,“得其法者,事半功倍”。学习物理更是如此,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注重给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平时做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本的知识点,不能光为了练习而练习。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关键的知识点学扎实了理解透了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能做到这一点,学生便掌握了“钓鱼”的技巧。

三、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思维敏捷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往往对作业不够认真,上课也很喜欢作别的事情,不跟着老师的思路,甚至看一些课外杂志。对于这部分学生,一方面,对于有自己学习计划的学生给与赞扬。另一方面,对于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比较难的试卷,以示警醒。作为老师,平时也要做好这些学生的查漏补缺工作。

还有一些学习踏实、努力,思维却并不活跃的学生,他们遇到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这部分学生,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到处找参考资料,天天闷头解题。对这种学生,平时重在思维的启发与开导,习题不要图多,尽量简而精。使其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发散性思维。

四、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的整合。而且,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我认为,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应当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做作业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演算出正确答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得知识点,去探寻多种多样的方法。

五、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有时候,课上学生弄不明白的东西,也许在实验中能够得到启发。那么,作为教师,更需巧设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发现的乐趣。

上一篇:集团公司内部借款协议下一篇:校园艺术节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