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演讲(共5篇)
沂蒙山小调演讲 篇1
《沂蒙精神代代传》演讲稿——沂蒙山小调,我家乡的小调
《沂蒙精神代代传》演讲稿
——沂蒙山小调,我家乡的小调我的家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人人那个都说来哎,沂蒙山好„„”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们是否想起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沂蒙山区呢?说起沂蒙山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区,是和井岗山一样为中国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地方。可你们都真正地了解我的家乡沂蒙山吗?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个美轮美奂的地方,赏阅分外有力的沂蒙精神吧!沂蒙山并不是山名,沂是指沂水,蒙是蒙山,“蒙山高沂水长,”山高水长,源远流长。沂蒙山区包括现在的临沂市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沂蒙山还有很多美味和土特产品,如煎饼、蒙阴光棍鸡、沂蒙山小推车等,深受游客欢迎。我的家位于沂蒙山区的一角——郯城县,我很荣幸自己是郯城人,而且姓徐,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为天下徐姓的朝拜圣地,在《沂蒙山小调》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解放区的军民心连那个心”听到这句歌词,你想到了什么?是的,就是当年沂蒙山区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年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八路军小战士的动人场面。众所周知,沂蒙精神就诞生于此。在齐鲁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分外耀眼;在鼓舞山东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中,这种精神分外有力量,它脱胎于两千年齐风鲁韵,书写于泰山黄河,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奋进挑战。这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它是山东的精神,更是中国的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而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十六个字又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在它的旗帜下,有人把生命交给雪域高原,有人把企业文化“写”进哈佛教材,有人把集装箱装卸效率做成世界纪录„„他们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又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的沂蒙精神的诠释者。我的家乡
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
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巍巍青山埋忠骨沂蒙精神代代传”优秀的品质需要代代传承下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像所有的沂蒙儿女那样——不怕苦、不怕累、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伟绩,让沂蒙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愿在这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沂蒙精神的美丽绽放!我的家乡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初二:徐可
沂蒙山小调演讲 篇2
沂蒙山, 母亲山。蒙山沂水孕育了沂蒙儿女一副好的歌喉。走进沂蒙山区, 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 姑娘们聚在一起, 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 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 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 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这首沂蒙山小调更是广泛传唱。在山里, 在田间, 四处回荡, 老少妇幼, 皆会随口吟唱。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多年, 60多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 著名歌唱家王世慧, 彭丽媛就是唱着《沂蒙山小调》从沂蒙山走出了山东, 走向的全国。人们认识沂蒙山, 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沂蒙山的民歌, 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 悠远而古老。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 二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 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 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沂蒙山区, 素以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闻名全国, 一曲婉啭悠扬的沂蒙山小调, 让沂蒙山上好风光,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旋律蜚声海内外。战争年代, 沂蒙人民抛头颅洒热血, 造就了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 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魂。
一、沂蒙山小调的诞生
这支小调诞生于战争时期, 1940年, 抗日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不仅要反击日本侵略军的蚕食与扫荡, 而且还要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行为进行斗争, 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利用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 与我抗日军民相对抗, 并散布谣言, 诋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 阻挠群众参军。在对黄沙会成员进行大量的教育和争取工作不能成功的情况下, 我军不得不实行武力解决, 当时驻在这里的抗日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 积极配合这一行动。文工团成员之一的阮若珊在一间民房内写成了歌词, 另一名团员李林以山东逃荒东北卖唱人的曲子为基调谱了曲。在这一年8月1日的庆功会上, 阮若珊首唱了这支歌, 群众听后非常激动, 在这次庆功会上, 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 这支歌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 富于乡土气息的曲调迅速从蒙山脚下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等抗日根据地, 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后来, 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 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 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 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 第三段改成“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的好, 解放区的军民哎, 打胜仗”。第四段“咱们的毛主席, 领导的好, 解放区的军民哎, 喜洋洋。”小调的前两段是原作, 后两段被改成了新词, 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民歌。把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共产党拯救他们的感激之情写入歌中, 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1964年, 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 这首歌受到了陈毅等领导同志的称赞, 引起了全国轰动。现在这首歌已被确定为临沂市市歌, 并作为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
《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费县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 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 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 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 错落有致, 四面绿树浓荫, 山石林立, 村前小桥流水, 山路弯弯, 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 极为隐蔽和幽静。这里山青水绿, 依然保持着歌词描写的风貌, 西面的这座最高峰是蒙山第三高峰, 海拔1001.2米, 由于它地处蒙山东隅, 向东没有高山阻隔, 是观日出海的好地方。为纪念小调的诞生, 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 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 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当地的资源, 发展旅游业, 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沂蒙山小调》所折射出的沂蒙精神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沂蒙精神激励着百万沂蒙儿女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二、沂蒙山小调的发扬光大
1964年, 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 来自沂蒙山区的女儿——韦友芹, 这位土生土长的沂蒙女娃, 用她那甜润的歌喉, 演唱了《沂蒙山小调》, 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 后被录制唱片, 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后来, 王世慧、彭丽媛也是唱着这首家乡的小调走上山东民歌会的舞台, 走向了全国的舞台。高亢明亮, 纯正圆润的歌声感染了观众, 纯原生态的演唱让观众们所熟悉和喜爱, 使王世慧和彭丽媛成为《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 成为红透齐鲁大地、红遍全国的著名歌唱家。随着时间的推移, 今天, 千千万万的小王世慧、小彭丽媛也在继续传唱着这首小调。成为第三代、第四代……的传唱人, 让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 唱出了八百里的秀美沂蒙, 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的乐观情怀。在沂蒙人民发扬新时期沂蒙精神, 推进改革开放和大临沂新临沂的建设进程中, 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沂蒙小调”也唱出了现代沂蒙人新的气息。
三、沂蒙文化的传承——“民间小调”变“现代交响”
以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搬上舞台的《沂蒙山小调》首次在首都北京音乐厅奏响并获巨大成功——在由中国民族管弦协会、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主办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大赛中, 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一举夺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获得铜奖 (金奖空缺) , 并作为决赛颁奖音乐会的压轴演奏曲目, 《沂蒙山小调》唱响京城。这是我市乃至全省在全国器乐作品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也是山东民族交响乐30年来首次获全国大奖。
四、文化临沂“弹奏”出民乐精品
临沂文化积淀深厚。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 培育了沂蒙浓郁的革命文化。《沂蒙山小调》就是沂蒙革命文化的生动诠释。如今, 沂蒙小调已经成为临沂市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很多场合代表和解释着沂蒙。改编沂蒙山小调, 实现小调由民间向现代的转变, 成为文化临沂建设的重中之重, 并被列为13项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活动之一。
大型民族管弦乐《沂蒙山小调》, 以出自沂蒙山区并流行于全国的歌曲《沂蒙山小调》为素材, 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作曲手段, 展现出一幅恢弘大气的民族交响音画。全曲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慢板, 主题来自于《沂蒙山小调》, 高亢的竹笛和抒情的二胡, 弹奏出优美旋律, 表现了沂蒙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第二部分小快板, 主题取自临沂苍山县的民歌《歌唱大生产》, 由板胡奏出, 表现沂蒙人民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部分快板, 展现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第四部分广板, 气势恢弘, 乐队的全奏将乐曲推至最高潮, 象征着沂蒙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2005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大赛首次面向海内外的征集作品。共有79部体裁丰富、风格多样的作品通过初选参加最后决赛。大赛组委会组织了在京的权威指挥家、作曲家和理论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对每一部作品进行细致研究和评议。《沂蒙山小调》成功入围12部获奖作品。12部获奖优秀作品除了作为中国广播乐团的日常演出曲目外, 还将无偿地提供给海内外的民族乐团演出。主办方表示, 要将这12部作品打造成像《二泉映月》、《喜洋洋》一样富于中国特色的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谈及《沂蒙山小调》, 首席指挥家彭家鹏先生深为感动。他表示, 要将这部交响乐带到澳门, 让澳门国乐团作为常演曲目, 还将带到艺术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 使之成为世界民族管弦乐之林的又一新株。
五、唱“大”沂蒙小调, 宣传沂蒙风景, 做强文化临沂, 做大旅游产业
“沂蒙山区好地方, 风吹草地见牛羊-------”在历史上声名远播的沂蒙山区因沂水、蒙山而得名, 大多位于如今临沂市辖区, 巍巍八百里沂蒙, 主要由沂山、蒙山、北大山、芦山、孟良崮等高山携带无数丘陵组成。传说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就是在这里跟鬼谷子学习军事的。正因为蒙山风光幽美, 景色迷人, 自古以来不知吸引了多少骚人墨客到此游览。孔子”登蒙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之事尽人皆知, 宋代曾在山东做过密州 (今诸城县) 太守的苏轼, 也留下了吟咏蒙山的诗篇, 如“不惊渤海桑田变, 来看龟蒙漏泽春”, “闻道东蒙有居处, 愿供菽水看烧丹”。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 也在蒙山脚下建造行宫, 驻跸游玩, 登高赋诗。出生于沂蒙山下的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并称“五贤”, 乾隆皇帝为“五贤祠”题诗曰:
孝能竭亲王祥览, 忠以捐躯颜杲卿。
所遇由来殊出处, 端推诸葛是全人。
沂蒙山——英雄的山。沂蒙山区是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建立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在这片热土上, 千千万万的红嫂、沂蒙六姐妹抬担架, 做军鞋, 用乳汁哺育了最可爱的人, 为我党的抗日战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片土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 与井冈山、大别山等山区一样, 沂蒙山也是革命老区, 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建立的主要根据地之一.现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抗大一分校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南北岱崮保卫战遗址和鲁南烈士陵园等。解放战争时期, 陈毅将军就是从沂蒙山区出发, 率大军直下江南。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 深深地印着沂蒙人民支前小车的轮辙。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 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1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提起沂蒙山, 人们还会想到陈毅同志指挥的孟良崮战役, 想到被英雄解放军消灭的国民党74师。看过电影《红日》的人都知道张灵甫, 他就是被击毙在孟良崮上。现在的孟良崮下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崮顶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今天的沂蒙山已经变成国家级森林公园, 红色旅游圣地, 优雅的环境, 清新的空气, 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在全运会开幕式时, 清丽悠扬的《沂蒙山小调》曲子, 不断地以不同的风格, 回荡在体育场上空, 现场不少观众被音乐感染、陶醉。“《沂蒙山小调》是山东特色。”十一运执行总导演赵刚表示, 全运会在山东举办, 开幕式不仅在视觉上展现山东特色, 在听觉上也要展现山东特色, 《沂蒙山小调》是山东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沂蒙山小调》作为贯穿开幕式的音乐, 通过管弦乐和民乐的结合, 赋予了《沂蒙山小调》时尚、现代的音乐气息, 把简单的音乐旋律, 变奏成宏大温暖的交响, 给人一种意境深远力量无穷的心灵震撼。尤其是山东代表团入场时, 音乐制作将《沂蒙山小调》变奏成一段激昂、欢快的乐曲, 并且加入了由山东艺人演奏的山东快板, 既体现了山东代表团的活力, 又短时间内迅速调动起了现场观众的激情。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在全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 在市委大力提倡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今天, 《沂蒙山小调》也将成为沂蒙文化的一个招牌。《沂蒙山小调》也为沂蒙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沂蒙酒业生产的《沂蒙小调酒》打造中国第一百姓酒, 初次登堂入室, 进入庄严高贵的人民大会堂, 是沂蒙人的无尚荣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表示, 要继续整合临沂丰厚的文化资源, 积极借鉴吸纳外地经验, 高层次筹划文化临沂建设, 不断增加临沂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底蕴。要抓住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契机, 做大做强媒体传播、文化旅游等10大文化产业, 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 组建一批文化龙头企业, 培植一批文化精品工程。要总结《沂蒙山小调》民族交响乐的运作机制和手段, 依托临沂商贸物流优势, 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基地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 切实做大做强临沂文化产业, 让《沂蒙山小调》的精神真正成为沂蒙人的魂。
摘要:“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首“沂蒙山小调”响遍了华夏大地, 唱出了沂蒙山人艰苦创业的精神, 唱出了八百里沂蒙的秀美风光, 唱出了沂蒙人民的乐观情怀。本文具体介绍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发展广大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赋予的新的使命, 歌颂了沂蒙儿女乐观向上, 吃苦耐劳, 勇于奉献的精神。
寻觅沂蒙山小调 篇3
从市区行驶五十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白石屋村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居住着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成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蜿蜒,西面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幽静。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当时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民房里,由团员李林(原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删减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创作而成的民歌《反对黄沙会》,很快就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村庄里还有一栋小茅屋是当年《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想当年八路军就是凭借这隐蔽幽静的小村庄,用这些印刷物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歌曲一经传出,便以其通俗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之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的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做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歌曲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用新词,方成今日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时,当地的民歌歌手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的词曲作者记录下来以启后人,并邀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的纪念碑文,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尽管有人考证说此歌原曲调是东北民歌,但无可否认沂蒙山小调是从临沂的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流传出去的,这一点是铁定的事实。
旅游小贴士
白石屋村的生态环境极好,纯净天然,野气十足,盛产板栗,经过建国后多年的保护和开发,已先后获得“中国板栗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等美称。临沂市将其列入蒙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修通了从塔山森林公园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与被旅游专家誉为“天下一绝”的沂蒙石林、指动石,风光优美的塔山森林公园、望海楼,还有记载着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一幕的大青山突围战纪念地等,连成了一条融奇特景观、生态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线。
特色菜肴
干菜焖肉、南瓜金香玉、金丝腌肉、过桥多宝鱼、糟香对虾、脆皮乳鸽、上品明炉驴肉、醉鸡等临沂名小吃。
周边景点
费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等遗址一百五十多处,国家二级文物徐子鼎、王莽新币等馆藏文物两千多种,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诗文和米芾、秦观等历史名人留下的墨宝,薛庄镇还是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此外,这里还有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旅游区、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蒙阴孟良崮旅游区等红色旅游景点。
交 通
到临沂有飞机航班,转大巴去费县再转车到薛庄镇白石屋村;也可先到青岛,乘大巴去临沂,转车到达。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沂蒙山小调》体会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够了山东地区的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旋律展开手法鱼咬尾,并能背唱《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背唱《沂蒙山小调》。【难点】掌握鱼咬尾这种旋律展开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山东临沂沂蒙地区的风景图片,并讲解民歌知识。中国的汉族民歌体裁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中国的民歌丰富多彩,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沂蒙地区,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民歌。
(二)新课教授 1.初步聆听
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沂蒙山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组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歌曲采用一段体,为单乐段分解歌的形式。第一句唱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乐句,第三句和前两句是对比乐句,最后一乐句为结束性乐句。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琴唱谱哼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乐句的结束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每个乐句都以上一个乐句的落音作为,下一乐句的开始音。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这种创作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这种创作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创作中时常用到。
4.教师伴奏,学生跟琴哼唱谱子,感受“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5.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
这首歌曲是三拍子,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的民歌,属于民族小调式,节奏舒展、规整,歌曲的节拍数基本一致,每个乐句节拍较规整。
5.齐读歌词,体会衬词的作用和意境。教师讲解衬词,衬词的运用体现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填词演唱歌曲。(三)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四句类的一段体。(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充分体现出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板书设计
中国梦~沂蒙情 演讲稿 篇5
生命是船,梦想是帆
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梦想 祖国的每一片热土上,都有属于那片热土的梦想 我曾是蒙山的儿子,肩负着打击侵略者的重任 我曾是沂水的女儿,用独轮车推动了淮海战役 我们是蒙山沂水的儿女 我们有责任,我们有能力 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人生,因为有梦而铸就成功 时代,因为有梦而铸就辉煌
蒙山沂水啊,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的梦想 您的明天也将更加辉煌灿烂
五谷丰登是农人的梦想 鱼虾满筐是渔民的梦想 日进斗金是商贾的梦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我们的梦想 梦想让我们振作精神,充满信心 梦想让我们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执着努力
春花吐艳,梦想是含苞欲放的羞赧 夏叶婆娑,梦想是生机勃勃的向往 金谷飘香,梦想是默默无闻的奉献 冬雪漫舞,梦想是晶莹剔透的清纯 书声琅琅,我们把梦想放飞蓝天白云 伏案疾书,我们把梦想写进万里沃野 凝神思考,我们把梦想珍藏深山大海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屹立于世界 则中国屹立于世界
纵观中华五千年浮沉起落沧桑历史 从诸侯争雄到秦汉大统一 从三国鼎立到魏晋南北朝 从隋唐英雄到贞观之治 从五代十国到大元帝国 从鸦片战争到抗战胜利
无不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箴言
小的时候,常听爷爷说
勤劳勇敢的沂蒙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 怀着对祖国的无比忠诚 一粒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鞋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去参军 沂蒙儿女用忠诚、用勇敢 谱写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 沂蒙的山是那么雄伟俊秀 沂蒙的水是那么清澈甘甜 沂蒙的歌是那么悠扬动听
沂蒙人的梦想在那个如火如荼的时代里徜徉 期盼着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一天,父亲对我说 祖国走过了积贫积弱年袋 祖国走进了新时代 沂蒙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沂蒙儿女与这片青山绿水患难与共 蒙山高高,他要触摸白云的额头 沂水汤汤,她要偎依大海的怀抱 沂蒙学子,我们是您放飞的时代的青鸟 我们的梦想就是志存高远,敢为人先 立鸿鹄志,做华夏梦 展大鹏翅,圆沂蒙梦 奋发图强,天天向上,为祖国富强而读书 为中华复兴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