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

2024-10-04

沂蒙老区(精选4篇)

沂蒙老区 篇1

一、引言

据山东统计资料显示, 2000年沂蒙老区农业人口822.4万, 非农业人口178.9万, 到2007年农业人口816.82万, 非农业人口210.68万。从2000—2007年农业人口减少约为5.6万, 非农业人口增加约为31.7万。如果我们把农业人口的减少全部看做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那么也就是说这期间沂蒙老区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是每年8 000人, 而这期间山东其他经济发达地区, 诸如济南的速度是每年21.1万人, 青岛为17.4万人;但是经济落后的菏泽地区农业人口却增加了13.22万人, 出现了人口负转移。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很多,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吕健、蒋伟[1]认为, 迁移成本和社会附加成本太高加之乡镇企业吸引劳动力能力减弱, 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吴玲、杨成乐[2]认为, 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滞后、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城镇化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淡薄的转移观念、偏低的整体素质、“限制性”就业制度安排等因素制约了劳动力转移。彭荣胜[3]从供给数量、转移动力、转移能力、转移空间、制度因素分析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可以用来解释沂蒙老区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但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我们要考虑到当地的特殊状况, 那么制约沂蒙老区劳动力转移的因素除了以上经济因素外, 还有以“沂蒙精神”为主的非经济因素。

二、制约老区劳动力转移的非经济因素

1. 制度因素。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户籍制度。建国后, 为了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实习了严格的户籍制度, 以保证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工业中去, 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固定在农村, 从事农业生产, 无法实现转移, 而且这种制度的长远影响也非常深远, 对现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很深的影响。沂蒙老区的户籍制度一直是非常严格, 在20世纪90年代前, 要想取得非农业户口, 要花很多钱, 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 这种制度制约了历史上沂蒙老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 土地制度。改革开放后, 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 使得农民享有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 曾经极大地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得农业生产力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顶峰。但是这种制度使得农民享有了在承包期内的对土地的事实上的占有权和处置权, 很多进城务工农民把地荒置或者转租他人, 一旦城里工作不好就可以回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就是因为有土地的保证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不需“破釜沉舟”, 实现彻底转移。

第三, 社会保障、医保等不平等的福利制度。这些不平等的制度通常是与户籍制度相结合, 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相同的待遇。这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地位低下, 无法对城市形成归属感, 无法长久居住下去。

2.“沂蒙精神”的影响。

沂蒙老区是抗战时期重要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的经济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 因为农业可以实现高度的自给性, 有利于开展革命斗争, 受这些传统的影响, 老区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对于非农业经济的重视不足。

很多人都认为, “沂蒙精神”对老区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刘延宏[4]认为, “沂蒙精神”促进了老区经济的发展, 主要是因为“沂蒙精神”确立了人的价值取向、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范约束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主体保持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并且与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丁凤云[5]则认为, 沂蒙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推动力。这些论述都是从“沂蒙精神”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开始的, 其实”沂蒙精神”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也是很大, 比如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

”沂蒙精神”对老区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作用机制表现出来:

第一, 使劳动力缺乏转移的动机。邓大才[6]提出农民打工的动机有三种:第一代 (分田到户后第一批打工者) 为温饱而打工, 第二代 (20世纪90年代打工者) 为用钱而打工, 第三代 (2000后的青年民工) 为离开农村而打工。根据以上理论, 我们可以分析沂蒙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是缺乏动机, 因为在分田到户后, 沂蒙地区农业发达,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由于沂蒙老区人民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影响, 农业生产大都是手工劳作。加之人情交往也都是象征性的, 花费不多。唯一需要大量花钱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农村的重男轻女的情愫, 一般如果一个家庭比较贫困, 那么女孩就不会读很多书, 主要是供男孩读书, 那么通过经营农业也是可以供得起的。对于第三代打工者, 由于前两代打工者并没有转移多少, 而且他们的年龄也偏大, 只能留在农村, 很多第三代打工者由于照顾老人的需要也选择留在农村, 经营收入较多的畜产品养殖等, 生活也过得不错。

第二, 使劳动力素质不能与非农业工作相匹配。“沂蒙精神”产生于抗战时期的农业生产, 到建国后这种产生于农业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巩固, 加之主要领导者的表彰, 使得这种精神深入人心。如此产生于农业的精神必然对于人的素质更偏向于农业, 也就是说, 老区劳动力所具备的素质更多的适合于农业生产, 这样如果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对劳动力素质进行改造, 可是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 这是一笔极大的投入, 很多人因为成本太大而选择继续留在农村。

传统的观点认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追求较高工资报酬、良好生活环境和个人发展前景等。最主要的是对高报酬的追求, 所以在分析劳动力转移时, 主要从报酬方面着手, 并且把其他因素加以量化, 便于分析。托达罗模型就是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差异越大, 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托达罗模型的建立显然是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 这里忽略了其他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因此, 分析的尚不够全面, 以下我们将把”沂蒙精神”的要素加入, 分析各要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于是我们构建如下模型:

Qt表示第t期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 C为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 Wu为城市工资水平, Wr为农村的实际收入, CWu为预期的实际工资, Mp为转移的意愿度, Mc是为转移而花费的成本, 包括自身技能的培训等等。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表示人口转移是预期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预期实际工资越高, 转移的人口数越多。

表示人口转移是农村实际收入的减函数, 农村实际收入越高, 转移的人口数越少。

表示人口转移是转移意愿度的增函数, 转移意愿度越高, 人口转移数就越高, 由于”沂蒙精神”的影响, 人们缺乏转移的动机, 转移意愿度不高。

表示人口转移是转移成本的减函数, 转移的成本越高, 人口转移数就越少, 由于“沂蒙精神”使得劳动力素质不能与非农业工作相匹配, 增加了转移成本, 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

模型的最后两个变量是用来分析”沂蒙精神”对沂蒙老区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的。这两个变量表明, ”沂蒙精神”对于老区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负面的。

三、结论

要加快沂蒙老区劳动力的转移就要破除“沂蒙精神”的影响, 发展“沂蒙精神”新内涵。一个人,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那个时代相一致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人们的寄托, 更能激励人们去实现那个时代所要求做到的事情。但是当时代变化, 精神的内涵也应该发生变化, 我们要与时俱进的发展新的适应于时代的精神。“沂蒙精神”对于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是因为它是产生于农业生产, 必然激励人们留在农村, 从事农业生产。在新的时代, 我们要发展“沂蒙精神”新的内涵, 使之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相适应, 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才可能使得人们的行为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此外, 还要改革各种不平等制度, 保证公平的城乡居民平等的机会长期以来, 城乡之间的差距就是城乡居民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地位,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各种不平等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 人为的把人分为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所以要改革各种不平等的制度, 保证城乡居民在各方面机会的同等, 这才能为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沂蒙老区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人口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 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 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制约老区劳动力转移的非经济因素很多, 主要分为制度因素和“沂蒙精神”因素, 非经济因素中的制度因素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原因, 而“沂蒙精神”是制约老区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原因。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非经济因素,“沂蒙精神”,沂蒙老区

参考文献

[1]吕健, 蒋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1) :73.

[2]吴玲, 杨成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J].科学决策, 2009, (3) :6.

[3]彭荣胜.基于能力视角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 2008, (8) :115.

[4]刘延宏, 刘云华.试论沂蒙精神对临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121-122.

[5]丁凤云.沂蒙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推动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1.

[6]邓大才.农民打工:动机与行为逻辑——劳动力社会化的动机——行为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导刊, 2008, (12) :88-91.

[7]赵立新.由托达罗模型引发的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06, (18) :145.

[8]程名望, 史清华.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和影响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 2009, (2) :91.

[9]洪银兴.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路径和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4-15.

沂蒙老区 篇2

人的故乡。近年来,临沂的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了以往沂蒙老区贫穷、封闭的状况,新世纪、新临沂的崭新形象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第一站是汤头村,一个仅有300来人的小村庄。虽然小,但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村民转变头脑搞起了养殖、运输、种植、大棚、电气焊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走上了致富路。然而,由于地处农村,他们对市场未来需求并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把握。对此,同学们讲述了未来种鸡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向其介绍了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鸡蛋”,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昆仑山种鸡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们还对农民生活现状做了调查——彩电拥有率81.6%,电话66.3%,摩托车53.7%,汽车(三轮车、拖拉机)73%,这些数据无一不让服务团的同学们感受到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该村辍学的学生特别多,尤其是女孩。生活虽然富裕了,但农民的思想还很保守,眼界还很狭窄,于是同学们便从义务教育谈起,介绍了地打粮、科技致富,以及知识的重要性,使农民思想有了很大转变。

碧波荡漾的沂水,巍峨延绵的蒙山,临沂——这座“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处处显示着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临沂,这方无数革命先烈洒下鲜血的热土,这块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在新世纪历史已推延到中华大地崛起腾飞的时刻,正在旧貌换新、走向繁荣。“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勤劳质朴的沂蒙人曾在临沂这块土地上,抒写了一篇篇描天壮地的绝世文章,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今在这块土地上,临沂人也正在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

闻名全国的临沂批发大市场——临沂批发城的繁荣带动着临沂经济的腾飞,它始建于1985年,1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大环境下,规模不断壮大,现已形成以38处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市场群体,经营着3万多种商品,日上市20多万人次,年商品成交额达200多亿。所到之处,摊位密集,人群涌动,交易如火,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批发市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活跃也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与批发市场交相互映,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的临沂新区——罗庄,茵茵绿地,亭榭楼台,交通网络纵横,车辆络绎不绝。飞龙国际花卉市场是群芳竞灿的花的海洋,这个建有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的花卉王国里,高科技气息营造了多彩缤纷、争奇斗艳的群芳;梅花鹿、鸵鸟养殖场更是一处富含经济价值的黄金地带,罗庄人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双月园学校让我们看到了罗庄民办教育的发达;沈泉庄,王廷江领导的 “沂蒙第一村”,用1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过去的贫困村变成现今的人间天堂。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罗庄,这颗临沂大地上崛起的新星,正以其璀璨的光辉映射出新时代的崭新气象、卓绝风姿。值得一提的还有,宽阔延绵的沂河上,长1135米,高3.5米,创造了基尼斯世界之最的小埠东拦河橡皮坝。它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身,屯碧水,映蓝天,造福着临沂百姓。的确,临沂人民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着临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临沂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胜 利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6万多优秀儿女与敌战斗,壮烈牺牲,在今天的 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应该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优待和倾斜——作为补偿,老区 人民享受了历史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许多人讳莫如深,不愿提及——临沂人就很反 对这种提法,他们更愿意将现在的成绩归功于1000万老区人民重整山河的 “沂蒙精神”。

但民间确实流传着临沂人很会“搞关系”的说法,许多人甚至列举了他 们到上面寻求支持的经典故事。但是,如果这种社会资本可以运作成政策资 源,它对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通过各种手段突破非平衡状态下的政策壁垒,争夺潜在的制度收益,一直是地方官员勤勉不怠的目

标。”这是许多官员非正式场合下经常的说辞。况且,不仅仅是临沂,许多入世后,沂蒙老区临沂市遍地开花的板材加工企业将面临如何生存的尴尬局面。国外大量板材、大型零售商涌入,不仅使全国板材市场目前价格丢失,而导致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关税降低,国外大量的装修板材很大冲击,而且品质较国内产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传统形态的经营份额,将被代理配送、直达供货、品牌经营、仓储销售、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模式取代。

地方都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临沂是全国三大板材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产品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在国内已有较高知名度,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原材料供应上都占有优势,但是产品在外销上只让“洋人”倒卖,而大部分企业自身并没有销售网络。要想让沂蒙板材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临沂的企业应强强联手,分工合作,组建“航母式”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为打造中国名牌要有意识的积累三至五年的基础。行业协会要有计划的统一组织集体赴国内国际展览会上“亮相”,经常参加展会,到境外设立销售网点,及时交流沟通,必要时与“洋货”比高低。我认为,“红色旅游”应该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成为国家支持和投入的重点。我们正在积极策划“红色旅游”的线路、布局和规划,把孟良崮、华东烈士陵园、红嫂广场等作为旅游经典来打造,打“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商贸旅游的“组合拳”,鼓励多元化投资,大力发展宾馆、餐饮及文化娱乐业,开发旅游配套产品。去年临沂市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旅游总收入60亿元。旅游和物流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点。相信“红色旅游”会推动临沂的经济更快地发展。

1996年以来,临沂因在全国18个联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渐渐失 去了获取政策扶持的眷顾。脱了贫的临沂已经不能够再额外地享受国家的扶 持资金,运作社会资本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筹码”。这让临沂一度感到

“失落”但毋庸置疑的是,沂蒙老区以不到10年的交通发展史改写了它的经济发 展史,这种泽被后世的功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带动临沂经济超常规发 展。而且,在解决了“通”的问题之后,临沂也能够腾出更大的财力、物 力、精力发展它的各项经济事业。

现在,沂蒙山区特有的建材资源、果品资源、旅游资源犹如一串串珍珠 镶嵌在公路、铁路沿线上,已经建成的2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18条省道、326条县乡道路沿线布满民营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经济区。出现了如蒙阴经 济林果产业带、费县上冶镇“三高农业区”、苍山江北最大蔬菜批发市场等 “以路致富”的县区,交通发展给临沂经济的促发力量已经显现,“九五” 期间,临沂已是货流其畅,人流如潮。2001年,全市自营出口创汇达1.6亿 美元,出口交货值达60亿元。临沂在老区经济寻求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幸运地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获

取了社会资本和政策收益,又成功地催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基因,成为革命 老区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市之一。

临沂模式,给了赣州又一个好的范本.我的调查可能有点不全面,但是赣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赣州能从沿海城市吸取点经验.都是革命老区,互动,互补,创建和谐社会.《沂蒙》反哺沂蒙 老区初显“财富效应”

默认分类 2009-12-21 10:12:22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沂蒙》反哺沂蒙 老区初显“财富效应”

政经* 加入时间:2009-12-21 9:58:21 来源: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

《沂蒙》拍摄选址沂南之后,沂南红色旅游名声渐远。不仅带动了老区经济发展,还将整个沂南经济发展贯穿起来

◆见习记者??刘??翔 导报记者 刘慎平沂南报道

随着一部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沂蒙老区或将由此引发一场“财富效应”。

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屡创收视新高的连续剧《沂蒙》,16日强势登陆山东卫视,元旦期间该剧还将登陆央视一套。沂蒙革命精神,再次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一部《沂蒙》,究竟“多值钱”?近日,经济导报记者在《沂蒙》拍摄地——沂南县采访时,强烈地感受到了“红色文化”所带来的经济引力。虽然近年来国内旅游业飞速发展,但红色旅游的发展却相对尴尬。如何缓解这种局面,沂南县的“红色旅游经”颇有借鉴意义。

初享影视开发甜头

常山庄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能去一趟乡里,就如同去了一趟北京。”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缺水等原因,这里的村民一直靠天吃饭,生活贫困。

从沂南县城出发,经过20分钟的山路辗转,导报记者驱车来到了常山庄村。一进入村口,一个颇有古代气息的山寨大门映入眼帘,“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古驿 道。”沂南县马牧池乡副乡长杜守传介绍说,自2007年7月10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全面动工建设以来,在这里已成功拍摄了10余部红色影视剧,大型影视剧《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斗牛》等都是在此拍摄完成的。

《斗牛》 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牛二在粗石铺砌的小胡同中穿来穿去,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让人感觉到了贫穷的震撼。置身常山庄,电影中的场景真实呈现在导报记者眼前: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俨然走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山村。“这里的草房、石路都是原汁原味的,目前在全国,像常山庄这样把解放前农村山村风格完整保存下来的村庄已经很少了。”杜守传坦言。

“原来常山庄村民人均年收入仅千元出头,而现在仅仅村里的老人孩子这些剩余劳动力,靠做群众演员和出租道具,这几年的收入就高达27.8 万元。”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投资方沂南县界湖南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振沂告诉导报记者,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带给村民最大变化体现在心态上,“大家长见识了,不再局限在这个小山村里了。”谈及常山庄近两年的变化,64岁的李大爷欣喜地说:“变化太大了,太好了。”

打造“山村好莱坞”

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克亭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据了解,沂南县先后留下了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190多位高级将领的奋斗足迹,有着很好的红色文化底蕴。由于交通和经济限制,“红色旅游牌”在当地一直没有打响。此次《沂蒙》选址沂南,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良机。

“建,就建最好的。”对于红色影视基地的建设,沂南县领导和施工人员达成了共识。据了解,红色影视基地占地1129亩,按照4A 级标准规划设计,总投资1.5亿元。在《沂蒙》中常见的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宪兵司令部和据点炮楼等景点已经全部修建完成。按照下一步规划,基地将修建引景区(大门、长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区(酒店、旅馆等)、抗日山村、欢乐农庄等。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设影视街、红军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点。导报记者注意到,为了今后影视拍摄的需要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常山村146户村民已搬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住进了村旁新建的砖瓦房中。

随着《沂蒙》等剧集的热播,影视基地也成为游客们参观的热点。刘振沂告诉导报记者,到目前为止,该影视基地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这个数量相比其他旅游城市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沂蒙》的选址拍摄是在两年前,这里的潜力巨大。”

谈及影视基地的未来盈利模式,刘振沂信心满怀。“拍摄、旅游相结合,拍摄带动旅游。”由于常山庄保留了最完整、最原始的解放前农村面貌,因此对于红色战争题材作品的拍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打好“红色文化”这张牌,影视基地对于前来参加影视拍摄的剧组都是免费接待。“我们目前还处于宣传阶段,要着眼长远。”

导报记者了解到,《沂蒙》 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后,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热议,收视率一路攀升,跃居2009年央视黄金档剧目第一。“多部影视剧的拍摄,为当地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红色旅游景点。而每次影视剧的热播,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摄制组的前来。”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表示,目前影视基地已初步成为红色根据地旅游区,有望发展成中国的“山村好莱坞”。

拉动效果明显

“从2007年7月电视剧《沂蒙》拍摄选址沂南之后,沂南红色旅游名声渐远。不仅带动了老区经济发展,还将整个沂南经济发展贯穿起来。”沂南县旅游局副局长薛杰颇为感慨地对导报记者说。

“旅游产业应该拒绝单一化,同时要增加其可观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用红色旅游的元素来丰富绿色生态旅游的线路就是个好办法。”薛杰介绍说,沂南是著名的林果之乡,常山庄的梨在当地很有名,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许多水果无法及时外运而白白浪费。而“红色旅游线路”的建造,则打通了当地水果外运的通道。同时,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当地“农家乐”经济也渐成热点。

此外,为拉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沂南县把红色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的丰富的地热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组合拳”。据了解,临沂是我国地热之乡,而临沂地热的70%以上分布在沂南。但由于地热资源开发较晚,当地以地热为主的旅游业发展缓慢。沂南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秦立营认为,“红色文化”的发展将为当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带来契机。“目前,一座国内领先的高标准地热度假基地正在修建中。预计建成之后,将会提升沂南县的旅游接待水准,从而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和剧组。”

编辑: 金星[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转段音乐)

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

满担(那个)果蛋(哎)堆满仓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转段音乐)

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

满担(那个)果蛋(哎)堆满仓

满担(那个)果蛋(哎)堆满仓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香

满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毛主席 领导的好

沂蒙那个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先后有50多万人次支前,有2 万多人牺牲在战场上,发生过大小战役1000多次,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大青山战役都发生在这里,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省政府的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也是在这里成立的。沂南县是沂蒙山区的腹地,更是为民族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沂南县是沂蒙山区的中心。近年来,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清华同方、山大华特、澳柯玛以及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圣戈班公司都在沂南县投资办厂。规划3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中,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娱乐园区、居住园区和行政中心正在运作中,经济发展的势头良好。

山东沂州集团

·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临沂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巨灵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亿利达集团 · 山东兰陵企业集团总公司 · 山东红日阿康公司

沂蒙老区文化产业尽展魅力 篇3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副省长黄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王凤胜,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省文化厅厅长杜昌文,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长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卢得志,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兆成等参加考察。临沂市领导连承敏、张少军、孟宪海、丁风云等陪同。

近年来,临沂市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文化立市”目标,兴起了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产业更是异军突起,取得明显成效。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在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他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完全可以成为临沂市实现跨越发展的突破口。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名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谋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体,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品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平台。

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大家对临沂市文化建设发展成果的兴致。踏上临沂的第一个参观点,便是位于兰山区双岭路的凯歌国际文化城,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图书、音像、古玩、字画、文体、电子出版物市场之一。在展厅内,大家仔细观看规划模型,在挂历一条街、电子出版、音像一条街和图书一条街,与会领导详细了解商铺的经营状况,与业主仔细攀谈,临沂市把文化优势与商贸流通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做法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赞扬。许多同志赞叹说:想不到临沂的文化产业会发展得如此迅速,规模会发展得如此之大。

与会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市图书馆、文化大厦建设工地,东方红影城、王羲之故居后,对临沂市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临沂有效地发挥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一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将文化工作的实际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举办书圣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推动社会文化普及提高,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当他们了解到,临沂市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工程”都开展的有声有色时,一致认为,临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将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发展成果。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足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千万沂蒙儿女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一行来到位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厅,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一幅幅历史图片见证了沂蒙军民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更是沂蒙精神的具体展现,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大家边走边看,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仔细观看着一件件展品,为革命前辈的伟大功绩和沂蒙儿女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15日早晨,与会人员来到位于河东区的临沂国际影视城。南国古城影视旅游景区内,白墙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风格,让与会人员仿佛置身江南,山洪暴发区逼真的效果令人震撼。在听取了影视城负责人的介绍,得知在影视城内已经拍摄了多部影视剧,并吸引了不少游客时,大家感叹影视城对临沂丰富文化资源的整合作用,认为它作为民营资本,必将对临沂整个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激励和带动作用。

观摩考察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大家处处都感受到了“大临沂、新临沂”的无限魅力。记者在随从采访时,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与会人员对文化临沂的啧啧赞叹声;他们惊叹的表情,足以表明文化临沂在他们心中所掀起的巨大波澜。在滨河景区,沂河两岸耸立起的座座现代建筑令大家感叹革命老区的飞速发展;在南坊旧村改造现场,大家称赞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丰硕成果;城市规划展则为大家展示了临沂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

沂蒙老区 篇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但是,沂蒙革命老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亟待转型升级;这是因为大部分沂蒙老区的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源于农业,而且农业的增加值相对于工业、第三产业处于较低水平。

为了深入调查沂蒙老区农户科技需求的基本状况、需求意愿以及现有的实现路径,探索老区农户科技需求的内在影响因素,以及老区农户科技需求实现路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提出老区农户科技需求和科技供给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课题组运用暑假1 个多月的时间对沂蒙老区的6 个县区、共计168 家农业种植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问卷调查,取得了沂蒙老区种植业农户科技需求及其实现路径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梳理,基本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沂蒙老区种植业农户的科技需求

1.农户对科技需求的意愿及信任程度。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直接反映出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强烈程度和对农业科技的信任程度,其关系必定是成正比的。此次所有被调查的农户中,对农业科技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农户占比高达92%,表示出肯定不需要的农户仅为2%,其他6%的农户则表示不清楚(这类人群可以归到从众类人群中,可以被视为潜在的需求对象),由此可以看出,老区农户对农业的科技需求程度很高,即需求意愿强烈,信任程度极高。

2.农户对农业科技种类的偏好。搞清楚农户对农业科技各类的偏好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更好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调查表明,农户最需要的技术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共占比超80%;最受农户欢迎的农业技术是测土配方种植与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占比超过60%,这说明农户对提高产量类的技术具有很高的偏好。

3.农户对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的需求。农技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究竟何种方式最受广大农户的青睐是选择推广时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通过走访询问,我们了解到,超过80%的农户乐意接受农技员现场培训或者定期参加培训班,然后依次是书刊资料和电话咨询等。

4.政府农技部门的作用不大。农技部门作为农技推广的主要执行者,其作用不言而喻。调查发现,农户通过培训班或农技员现场培训的低于20%,高于75%的农户很少见到农技员或没印象;在问到“对目前农技推广服务的满意程度”时超过90%的农户表示不满意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培训。

5.国家扶持政策、农业信息传递及农产品市场行情等缺失。国家扶持政策、农业信息传递及农产品市场行情等都是直接影响农户是否取得良好收益的重要因素。走访数据显示农户最关心的农业政策是农产品价格保护占60%和种子直补占35%;最关注的农业信息是农业农村政策,农产品市场行情占比超过90%;60%的农户直接卖给小贩,35%的农户靠自己在农贸市场进行交易;超过90%的农户不了解农业信息网络。

二、影响沂蒙老区种植农户科技需求的主要因素

1.农业是最弱势产业,农民是最弱势群体,务农收益不高,大家不愿意务农。目前,由于中国的农业产业政策尚未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所以造成了农村、农业自然资源流失极为严重,包括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业资金等等,农户对于土地经营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的地位在农民的心中已经降低了很多。农民作为基层的群体,但因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却也成为了最弱势的群体,缺乏充分的保障,整体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调查发现,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成为农户最关心的问题,证明农户希望国家对农产品实施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来保障农民的收益,说明了农户的劣势、无法掌握主动地位。有超过75%的家庭把家庭致富的实现途径锁定在非农业的活动中;在回答“如果在城里能找到工作,你愿意在家务农吗?”时,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家庭经济收入来源:20%来自种植,10%来自养殖,60%来自外出务工,10%来自其他收入。

2.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农业技术支持,涉及选种、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产品储藏等,缺少农业机械,大多数农户从事的仍是小农耕作。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农户对各种农业科学技术的强大的渴求:农户最需要的技术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共占比超80%,最受农户欢迎的农业技术是测土配方种植、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超60%,还有免耕栽培和农产品简单保鲜贮藏技术;超过80%的农户乐意定期参加培训班,但是农户通过培训班或农技员现场培训的低于20%,甚至高于75%的农户很少见到农技员或没印象。

3.不同类型农户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经济、生产条件及自身的生产能力差异,接受科学技术的水平不同。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推广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成果。所以不同类型农户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经济、生产条件及自身的生产能力差异会成为技术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中,当问及目前“你最关心的问题”,“你最需要的技术”,“你最欢迎的技术”,“你最关心的农业政策”,“你最关心的农业信息”,“你希望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你能识别真假农药、化肥、种子吗”等问题时,每个调查户都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这直接反映了不同类型农户其自身的状况需求不同,其科技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大型农户其人均收入在5 000 元以上,经济、生产及自身能力都较强,所以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农资质量和劳动力上面,最需要的技术主要是专项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而学历较高的专业技术户其经济实力可能稍差点,但由于其自身的生产能力很强,最关心的问题则侧重于农资和农产品价格,最需要的是各种实用型的新技术、新品种;而普通的农户由于各方面都相对不强,对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要求更高。

4.缺乏农业服务信息与市场行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延误农时令和商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不仅要解决农户怎样种的问题,而更应解决怎样引导农户种什么?什么时候适合种?收获后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农户获得更好的收益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调查情况来看,超过90%的农户不了解农业信息网络,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农业信息;60%的农户直接卖给小贩,35%的农户靠自己在农贸市场进行交易,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讨价还价能力弱,容易处在交易的劣势方。

5.对农业科技与农业机械的认识颠倒混乱,本末倒置。农业科技是什么?有人说是发达的农耕机器,自动化的播种与生产。长久以来,正是因为怀着这种错误的思想,社会各界一直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但是在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因地制宜等方面配套严重落后,无法跟发达的农业机械相互适应,无法充分发挥机械的优越性。

三、沂蒙老区种植业农户科技需求的现有实现途径

1.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主体单一、技术传导机制单调。农技推广体系主体只有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传导机制单调(行政干预),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间缺少横向联合,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农科教各自为政及相互分离的格局多年来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科研成果难以及时传播,而来自农户田间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到科研单位,导致研究的针对性不强,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低。

2.推广内容狭窄、盲目、不细致,不同区域千篇一律。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有的农技员只给农户讲解简单的农业知识,无法满足农户对于新技术的需求;而有的农技员则是盲目热衷传授最新技术给农户,忽略了不同文化水平农户的接受能力和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很多情况下在不同地区进行农技推广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分别分门类专一对待。

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和技术力量配置不合理,推广途径不畅通。现有农技推广机构是上大下小,人员上多下少,分工上细下粗。农技推广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目前这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倒塔形的实力配置显然是不科学的。应该整合县市以上的机构,综合其分工,加强县、乡的推广力量。尤其是在县级以下的乡镇,有些没有推广机构,有些名存实亡,有些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技术推广严重受阻。

4.基层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主体力量分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不清、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一直是影响其作用发挥的重要问题。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既搞推广又搞经营,一方面是财政保障不足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给有关部门在财政上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带来了不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上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关系没理顺,影响工作顺利开展。

四、促进沂蒙老区种植业农户实现科技需求的对策建议

1.农户方面。农民是基础群体,是农业发展的承担者,也是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农户要积极配合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工作,也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农民需要:一是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开拓思想,与时俱进。知识就是力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是高中以下的学历,所以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先进的技术,才能有大作为。与此同时,农户还要与时俱进,开拓思想,转变旧观念,正视农业生产的地位。二是农户间要互帮互助,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先富带动后富。农业大户、科技专业户等要不吝传授,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积极帮助他人。实力较弱的农户更要谦虚学习,用于学习,善于向人请教,积极努力赶超他人。

2.政府方面。第一,建立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系统。政府要通过建立市场预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科学预测农业市场的基本走向。根据预测的科学结论,对某一时期、某一农事季节的生产信息和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发生的趋势、农业商流、物流信息等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预报,向农民预报中长期农业市场走势,帮助农民选准经营项目,指导农民从事农事活动。当某种农产品在市场上供大于求或将出现脱销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指导农业生产者和营销者采取一定的措施调节生产或调剂余缺,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预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使农民有可靠的信息来源,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健全农业社会保障制度和扶持农业政策。一是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综合考虑不同年份的价格水平、生产成本情况、通货膨胀率、农业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因素。二是建立农产品自然风险的保护制度。国家应建立农业灾害应急金,对从事农业生产时遇到自然灾害的进行社会补偿,保障农民的收益,保障农民的正常生活。三是实施农业优惠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过程补贴、农产品交换过程补贴、农产品消费过程补贴。四是对于农业大户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农户进行奖励。第三,加大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一是建立专项的农业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私人农业机构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二是与科研机构合作在基层农村建立农学知识书屋,建立农学知识网络平台,定时派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讲解授课。三是平衡耕作、种植与机器的发展,努力做到协调统一,齐头并进。四是扩展现有的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强化推广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公司通过资金、技术等融资合作的形式,加强与相关社会经济组织、基金会的联系,吸纳社会资金来适度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上一篇:羧甲基纤维素下一篇: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