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县革命老区总结

2024-06-18

江城县革命老区总结(共3篇)

江城县革命老区总结 篇1

江城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总结

江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一、基本县情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普洱、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结合部,与越南、老挝接壤,素有“一城连三国”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公里,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2.15万人。江城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最低海拔317米,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

江城于1954年5月18日成立自治县,“老、少、边、穷、山、战、农”集中体现了我县的基本县情。老:江城是革命老区,1929年就有共产党员进入江城开展革命活动。少: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3%。边: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8.3万人,全县尚有1100户5000多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难以解决温饱。山:全县99.6%是山区。战:曾经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区之一。农:江城是典型的农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9.7%。

2011年,江城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514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030万元,同比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同比增长 17%;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元,同比增长26.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水电、林业、畜牧、橡胶、茶、蔗糖等骨干产业稳步发展,矿产、蚕桑、口岸、旅游等产业逐步壮大。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1433年(明朝),勐烈(今江城)设钮兀长官司,1725年(清朝),开采勐野井盐矿;1888年,清政府驻防勐烈;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把中国领土勐乌、乌得等地割让给法国,并入法国属地老挝版图。1909年,勐烈创办新学,设小学3个班;1911年,勐烈建立宗教组织。

民国2年,设勐烈行政委员会;民国9年,勐烈流行瘟疫,“死亡人员难以计数”;民国18年,国民政府在勐烈设县,定名江城县;民国20年,江城发生一种时症,先后病死千余人;民国22年,勘定江城与墨江等邻县县界;民国22年,江城划分区划,分4区1镇13乡58闾,573邻;民国23年,中共地下党组织进入江城开展武装斗争活动;民国29年,侵华日本逼近边境,全县动员大批民工构筑工事;民国30年,国民党军队正式驻防江城;民国32年,国民党谍报机关“海外部越泰寮侨民办事处”移驻江城;民国34年,法国、越南军队1700余人,分批从越南、老挝边境溃退到江城。

1950年,阻击逃亡国外国民党军队237师709团残部;1953年整董划归西双版纳管辖;1954年法国飞机轰炸江城;1961年,江城第一条对外公路思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江 城没有公路的历史;1962年整董乡再次划归西双版纳景洪县管辖;1965年,整董划回江城管辖;1970-1971年,在边境一线搞“政治边防”,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对沿边跨境民族的安定团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979年,自卫还击战;1984年,江城县普降暴雨,形成历史罕见的洪灾,1986年,为惩罚越南军队打死打伤我边民,炮击越军阵地。1987年底,瑶族同胞在国家的扶持下,逐步实现千百年来游耕、游牧、迁徙频繁的状况向定居和固定耕地转变,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5年,江城县第一条通边国际通道中老江本公路建成通车。2006年,开工建设中越3号界碑互通完成中勘界;2007年,勐康口岸(中老)开工建设;完成了中越勘界。十七大召开后,江城县全面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权建政工作结束后,在中共江城县委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匪反霸、剿匪斗争,彻底消灭了县内残存的土匪武装和敌伪残余力量,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1999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文件(云办发【1999】31号)《关于批转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关天确定云南省革命老区的请示〉的通知》中“有党的组织、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人民政权,坚持半年以上的地区”为革命老区精神,江城被确定为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扎实抓好扶贫工作。县乡党委、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将县四套班子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定点挂钩到乡镇、村委会、项目村,各部门定点挂钩扶贫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全县干部职工实行“一帮一”结对帮扶到户。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抽调县属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和年轻干部到村委会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项目责任落实到项目乡镇、驻农村工作队员以及项目村,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理清思路,健全完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江城县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优化了发展环境。在农业发展上,牢固树立“三农”优先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坚持抓龙头带产业、抓典型带全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全力推进林产业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狠抓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品种改良,样板示范等科技兴农措施的落实,做强畜牧产业,做大茶叶、蚕桑、甘蔗、热区水果等优势农特产业。

(三)注重方法,提升扶贫工作质量。围绕新农村建设内容要求,工作队员切实找准项目建设的突破口,逐项抓落实,一是通过组织发动、政策宣传、媒体报道、组织参观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投入意识,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干 劲和热情,在农村呈现出你追我赶建设新家园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群众,逐村逐户走访、调查、了解村情民情,找准群众最关心好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好问题。三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制定项目建设工程流程表,实行倒计时制,切实抓好项目建设。

(四)强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在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上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强化扶贫资金和物资管理一是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物资管理制度,实行“三制定一公开”,做到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财政、审计,监测等部门参与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确保了扶贫资金。物资的安全运行;二是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自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全部投入使用到项目村建设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应有的扶贫效益。

(五)多措施并举,统统筹推进扶贫工作。一是抓示范村建设。本着整合资金,突出重点、培育亮点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办法,大力实施重点村,生态村,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1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示范村150个,实施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个50万元。二是抓信贷扶贫工作。为破解群众增收难题,县委、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户贷款小额信贷资金发展种养殖业,2007年以来,全县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2750万元。三是抓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全县累计实施易地搬迁扶贫262户1250人,建成安居房、饮水工程、基本农田地、沼气池、乡村道路等一批基础设施。

(六)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项目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到户到人,确保做到人人皆知,深入人心,我县积极采取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特别是项目实施村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试点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激发和调动各级干部、项目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积极投工投劳投资,营造出了以项目村干部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末,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12.6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1.04万元,年均增长 15.2%;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6亿元,年均增长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2亿元,年均增长9.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亿元,年均增长16.7%;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3.52亿元和10.17亿元,分别增长20.1%和 24.9%;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1.8:23.1:35.1调整为30.5:43.3:26.2。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98亿元,年均增长8.2%。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9万亩。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橡胶、茶叶、蔗糖、咖啡等产业种植面积达47.43万亩,比“十五”末增加18.82万亩。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成营盘山、坝卡水库,新增蓄水能力1612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99万亩;累计建成7.07万亩高稳产农田地,新增耕地2.2万亩;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08万人、1.6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完成造林面积29.93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7平方公里。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7019万元,解决了近8.5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848户特困农户告别了茅草房和杈杈房。实现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8亿元,年均增长9.1%。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通车里程达1797公里,实现了江城县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通乡公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改造农村公路378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一纵一横”公路主骨架。建成龙马、土卡河、居浦渡、戈兰滩4座中型水电站,水电装机容量由“十五”期末0.51万千瓦增加到119.3万千瓦。累计投资9082万元改造城乡电网,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完成水利投资1.33亿元,有效灌溉率提高到25.7%。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6600万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2.8平方公里增加到3.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8%。

(四)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发 展了“茶、林、电、矿、胶、糖”六大骨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外贸、旅游、咖啡等产业,重点产业的支撑力不断增强,与“十五”期末相比,电力产值增长23.8倍;林业产值增长30.5%;矿业产值增长2.1倍;橡胶、茶叶、蔗糖、咖啡等实现产值3.01亿元,增长1.15倍。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教育、卫生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财政、金融、投资、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开展矿产、水务、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商品林流转等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全县引进外来企业29户,实际到位资金54亿元。进一步加强与越南、老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成功承办了“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和“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勐康口岸被批为国家一类口岸,累计完成投资5700万元,联检楼、查验货场等建成,边境贸易日趋活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60万美元,年均增长48.2%,比“十五”末增长6.2倍。

(六)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年均分别增长20.6%和8.5%。认真实施创业带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94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统筹水平,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有较大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 成廉租住房8000平方米,实施56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造850户农村危房。4.77万城乡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五年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4.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4.7%。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3.5%。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如期实现 “两基”目标。累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3742万元,新增校舍面积3.3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4%,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41%,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医疗用房2万平方米,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视和加强文化体育工作,“两馆一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依法治县工作深入推进,顺利开展“五五”普法活动,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犯罪。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拥共建、扶残助残、人民武装等工作健康发展。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工商管理、税务、石油、烟草、质监、气象等行业和部门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积 极作用。

(八)政府执行力不断提高。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沟通联系。有序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行政许可法》,政府的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全面推进为民服务“七制度一办法”,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建立政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电子政务自动化办公系统建成使用。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功调处了曲水乡和嘉禾乡部分农民与云胶江城分公司之间的土地租赁纠纷。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信息传播渠道落后,居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困难,因此这些地区通常思想观念陈旧、生活方式,文化和教育不发达,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落后的产物,又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经济资源和人员的流动受到阻碍,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建设缓慢,这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从国家建设投资的角度看,由于江城县基础设施 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较差,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较低,影响了国家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些反过来制约着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和其他基本条件的改善,同样形成恶性循环。

(四)由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条件较差,这些地区外资投资较少,而且国有经济的嫁接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本注入而无法有效进行。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因为资本短缺而无法有效开发,导致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六)从自身积累来看,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缓慢,如果依靠自身积累加快自然资源的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资源开发的投资规模一般比较大,这些地区的自身积累水平又十分有限,外资注入又比较困难,这同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江城县革命老区总结 篇2

工作总结

2011年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按照市局党组、纪检组的要求和部署,在县纪委和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完成省局“五项指标六项重点”和市局提质进位年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开展市局党组提出三级“一把手”廉政风险点防范工作,加强案件查办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新《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不断推进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贯彻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年初,局党组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布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了2011年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局机关重要工作来抓,调整充实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及成员,加强局党组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组织学习了中纪委十七届第六次全会、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和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和市纪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传达学习了5月16日普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的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5月31日召开了江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排2011年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落实责任目标,抓好任务分解。

结合《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1五项指标和六项重点工作分解方案》的精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内容逐项分解,落实到股室责任到人,局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股室负责人共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3份,康平工商所、勐烈分局和股室负责人与干部职工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9份。对六项重点工作进行具体细化分解,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坚持“一岗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教育活动,构筑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开展党风专题教育39人次,警示教育41人次,5月25日组织参观由普洱市检察院举办的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巡展,进行先进典型示范教育82人次。设立廉政文化宣传专栏2期,开展廉政文化活动1次39人参加。

四、深入开展“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主体活动。

认真开展好一承诺四汇报会议,3月18日组织召开“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承诺大会,分别由工商局“一把手”、勐烈分局“一把手”、康平工商所“一把手”公开承诺,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3月23日召开局党组会,工商局“一把手”、勐烈分局“一把手”、康平工商所“一把手”分别向局党组汇报勤政廉政汇报。3月13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全市工商系统“三级一把手”主

党风廉政建设和制止腐败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我们要在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始终不渝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和上级的安排部署,把我局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抓好抓实。

江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篇3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上一篇:自信演讲稿5分钟800字下一篇:女王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