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2024-05-25

革命老区情况调研(通用8篇)

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篇1

革命老区XX镇综合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区老促会《关于开展革命老区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组织力量认真准备,使调研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核心环节。通过调查了辖区4个行政村,采用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向村干部、老党员及农户充分调查了解老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有XX、XX、XX、XX等4行政个村,5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7.14平方公里,总人口11135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辖区内有镇直单位7个,有党组织19个,管理党员364名。全镇耕地面积2218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00元,4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约为171100元。各通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安全饮用水设施也有较大的改善,目前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尚有2个,分别为XX村以及XX村大户片,涉及村民350户,约1000人。老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等方面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个别村如XX村,还存在搭乘公交车难、路灯设施不完善、绿化带遮挡路口等道路交通方面的困难。全镇共有危房220间,无病险山塘水库。

我镇所辖的XX村为贫困村,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1-

5个自然村。有924户农户,总人口3750人,总劳动力231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10人。土地总面积2188.4公顷,其中耕地61.2公顷,林地1320公顷,有果园面积44.3公顷。全村年产粮食361吨,人均占有量只有0.096吨,部分靠买粮过日子。全村牲猪出栏1280头。农民增收来源十分有限。全村共有110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是现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纯收入只有1608元。一直以来,我镇紧抓新一轮扶贫政策,坚持以脱贫开发为导向,以扶持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2011年我镇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改造危房23间、修建村内道路1公里;投入2.5万元,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受惠农民达140多人。今年,我镇计划投入450多万元,用于建设珠品组道路硬化、大户组道路拓宽、XX至XX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2万元,开设科学种养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种养知识,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近年来,老区建设虽然还有若干遗留问题,但从总体上

看,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老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

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我镇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了种植甜笋、观赏类桃花等产业,已形成区域规模。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群众受益不少,老区农民负担越来越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也存在不少新问题、新矛盾,老区发展仍然滞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以2011年为例,我镇工业总产值为9842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36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04036.2万元,招商引资完成45521万元,财政收入2131.7万元,出口交货值4601万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的村有个,占%,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个,占%。

(二)老区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点比较分散偏远,仍有部分自然村行路难、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公路前修后损,养护困难现象普遍。农田水

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老区行政村基本上通了安全卫生饮用水,但由于水质、水源,设备落后,条件等方面限制等原因,仍有个别村饮水存在困难。

(三)社会事业有发展,但又出现新问题。老区农村孩子大多合并到中心小学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有可提高,但护送低年级儿童上学的家长增多,增加家庭负担。新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由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急病重病家庭仍有困难,导致因病返贫。

(四)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项目少,老区乡村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及原料,仍然以种养结构较单

一、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传统产业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较落后,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畅通,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持续的机制,增收的后劲不足。碰到大病住院、孩子上高校的高额费用,容易造成农户出现返贫现象。

四、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老区人民曾经对革命作出积极贡献,老区发展的滞后,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针对老区出台特别优厚的发展政策,促进老区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在调研过程中,老

区的干部群众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力量自谋发展。

(二)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切实减轻发展负担,加快发展步伐。对老区自然村中人口较多、自然条件较好、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要加大扶持力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要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水平,逐渐使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如我镇,就可以利用区位交通便利、特色种植上规模的资源优势,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进一步加大对老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本。因此,要因地臵宜,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更多、更优厚的老区发展政策。

(五)进一步加大对老区的互助资金投入力度。因为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因利益关系,金融部门也不愿贷款给贫困户。因此,贫困户要发展生产,便利的渠道就是通过资金互助社取得资金。希望上级扶贫部门扩大资金互助覆盖面,要让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农户能真正享受到互助资金的帮扶。

二〇一二年九月七日

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篇2

11月初的陕北, 天寒地冻, 怀着对革命老区深深的敬意, 记者走入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陕北, 实地采访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

“红色资金”的诞生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 老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财政比较困难, 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非常关心, 从2001年起, 中央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增设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2006年起, 为发挥老区资金的政策效应, 又将该项资金调整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主要用于老区发展乡、村两级公益事业和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

陕西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 1935年10月19日,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从此, 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 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据陕西省财政厅预算处夏晓中处长介绍, 陕西省的革命老区, 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甘、川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根据地现属陕西行政辖区部分, 分布在陕北、陕南大部分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党中央没有忘记革命老区在革命时期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非常关心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中央财政对陕西给予了大力支持。2006-2009年, 中央财政共拨付陕西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7.58亿元。同时, 陕西省也根据财力状况, 积极增加对老区的投入。

陕西省财政厅刘小燕厅长反复强调, 永远不能忘记老区的巨大贡献, 一定要把这笔“红色资金”管好、用好, 切实把党和政府对老区的惦记、关怀和关心送到群众心中。

据了解, 近四年来, 陕西已组织实施革命老区项目1 265个, 其中: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场馆、烈士陵园建设、维护和改造等革命老区专门事务项目79个, 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农村敬老院、文化站、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518个, 人畜安全饮水设施、乡村道路建设及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68个。这么多项目究竟给老区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服务农村、关爱健康”的村卫生室

定边, 秦以前为少数民族游牧区, 唐朝时称为临州, 地处陕西西北部, 榆林市最西端, 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 是陕、甘、宁、蒙四省六县的结合部, 素有“旱码头”之称。北宋元符二年 (1099年) 著名政治家、诗人范仲淹赐名为“定边”, 取安定边境之意。这里是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游牧文化的结合处, 历史上为安定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年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从这里经过到达延安, 它作为陕甘宁边区一部分, 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 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不时弥漫的风沙中, 我们一路驰骋, 抵达衣食梁村卫生室。

卫生室门口悬挂着印有“中国革命老区项目”字样的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统一标志匾牌, 醒目, 庄重。

“这个卫生室2009年7月15日刚投入使用, 用的是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镇上卫生局同志介绍。

掀帘进入卫生室, 恰好一名老人在看病。在拉家常中, 这位看病的老人告诉记者, 她叫高桂英, 今年60岁, 就住在附近的村里, 长期患慢性病, 还有脑供血不足。在没有这个卫生所之前, 她要么找村上的赤脚医生看看, 要么就是过上好一段时间去县城看病。因为是慢性病, 她没住过院, 每次都是找大夫看看, 再开些药。

“我一年看病买药大概要花两三千元, 每次到县城坐车要半个多小时, 交通费花去不少, 大医院开销也大, 去一趟可贵了。”高桂英介绍道。“现在, 到卫生室看病, 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 24小时就诊, 村里的人有个小毛病看病就方便多了, 并且药也不贵, 每次开得也不多, 这两天有点感冒来看一下, 你瞧这板阿莫西林, 还不到一元钱。”环顾卫生室, 有一间诊断室, 一间药品室和一间放着两张病床的治疗室。诊断室四周墙壁上挂着《妇幼保健制度》、《医疗安全制度》、《儿童系统管理程序》、《村级妇幼保健人员工作职责》、《健康教育宣传栏》。“我这个所服务附近村里1 700多人, 主要是看常见病和多发病, 包括孕妇检查等, 每天至少三四个人。”边权强大夫向记者介绍。他是从定边卫校毕业的, 家就在诊所附近, 24小时就诊, 卫生室每个月收入大约有800多块钱, 有时候老百姓病情急, 他就马上到村上去。“尽管卫生所条件有限, 但是已经让大家方便了不少, 村民即使遇到要去县医院看的急病、大病, 也都是先来这里看一下, 我也是尽我的能力给大家先检查, 再提个初步的治疗方案和建议。”边大夫腼腆地说。

随行的定边县财政局王道虎局长介绍, 定边县为满足农民群众各项卫生防疫保健和就近方便就医的需求, 将老区县转移支付资金、中央基建资金和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进行整合, 先后实施了176个村卫生室项目, 中央给予了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550万元, 被使用到了150个卫生室, 为实现“疫情有人报, 防病有人管, 小病有人治, 大病及时转”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简短的采访即将结束, 记者与高桂英打招呼说声再见的时候, 透过她那淳朴、自然的笑容, 深切地感受到她那份简单的满足。

老区转移支付资金就像“输液”一样, 给村卫生室带来了新生, 而村卫生室又给像她这样的老百姓, 带来了方便乃至新生。

农民致富路, 民族团结路, 社会和谐路

距定边县城不到1个小时的车程, 我们来到白泥井镇至北畔村刚完工不久的村级道路。这是一条刚打完“底子”, 还没铺“面子”, 却已投入使用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

“这条路长19.854公里, 5.5米宽, 全是红沙石铺就的路面, 享受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50万元。”46岁的镇党委书记陈世经迎着寒风, 站在路中央, 侃侃而谈。

“这条路2008年立项, 2009年3月份动工, 5月中旬投入使用, 经过验收后, 县里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下达特别快, 到6月份就全下拨了。解决了老百姓的大问题, 这附近6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2 185户、11 620多人的出行就方便多了。这条路还可以直通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 你看这拉猪的车、拉土豆的车, 都经过这里。有了这条路, 群众地里的洋芋一斤至少可以多卖5分钱, 我算了笔账, 仅这条路就可以直接增加这里农民人均纯收入1 000元。”

陈世经告诉记者, 白泥井镇是一个粮食生产大镇、蔬菜生产大镇, 镇上共有耕地15万亩, 其中种植马铃薯5万多亩, 辣椒3万多亩、甜小瓜2万多亩, 还有5万多亩玉米。“原来没这条路的时候, 老百姓凭手推车、肩扛把马铃薯、瓜等往公路边拉, 费劲不说, 还很被动, 卖不上好价钱, 也容易错过客商。另外, 这么多的村子, 各修一段路, 别的村子的人、车经过时候, 还要收钱, 村子之间关系很紧张。有了这条路后, 大不一样了, 老百姓直接带客商到地里, 谈好价钱再摘, 主动了, 批发价上去了, 村子之间再也没有为过路费闹矛盾的了。”陈世经笑着说。

“我们镇上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800元, 今年在这条路的带动下, 应该能达到8 000元。这条路现在柏油还没铺, 还需要800多万, 除过自筹一些外, 我们想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续建项目名义继续申请些资金。”作为镇上的一把手, 陈世经的语言中显然带着希冀和急切。

“因为这条路给群众带了真正的实惠, 又直通内蒙古, 还密切了村里关系, 所以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叫它是农民致富路, 民族团结路, 社会和谐路。下次你们来的时候, 希望它是一条柏油路, 更通畅, 老百姓更满意。”

“平沙踏尽马蹄忙, 才见临洲隐夕阳。”这是清代诗人叶珍当时对定边的咏叹。如今, 我们相信当地百姓的期盼能够很快实现, 我们期待着这条路再现“无沙踏尽车轮忙, 又见临州现客商”的繁荣。

东园子供水工程——定边县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定边是“旱码头”, 年平均气温7.9度, 年降水328.9毫米。

“白于山区没水吃, 因含氟高, 滩区有水吃不成, 全县32万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27.8万人, 缺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有了东园子供水工程, 我们‘饮水难’得到很大缓解。”县上水利局副局长侯喜杰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个工程是2006年建的, 项目总投资中, 革命老区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建水厂, 中央国债补助170万元、县财政投资802万元用于建管网等设施。这下, 东园子、北园子、李园子等7个行政村8 100万人、1 200头大家畜以及县城8.5万人的吃水有了保障, 群众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以前, 这7个村饮用水问题一直难于解决, 人畜饮用高氟水, 群众发病率高达35%以上。”“这个项目实施后, 县里新打机井10眼, 建井房10座, 新增日供水能力4 000立方米。”在介绍中, 侯局长打开水厂的电脑控制系统, 2.7公里之外的水源地、附近的净水场、站里的化验室等呈现在眼前, 绿色、红色的符号闪动着, 数据在传递着、技术人员在监控着……

水是生命之源, 有了水的保障, 定边老百姓的身体状况将会不断改善, 日子过得会越来越甜, 这块古老的土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吴起县侯王公路——沿线农民幸福的新起点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 因红军长征胜利达到陕北的落脚点而著称。

毛泽东曾讲, 陕北是两点, 一个是落脚点, 一个是出发点。长53公里的侯岔至王沟畔四级公路, 始于县城东北部侯岔村, 途径王台村、毛砭村、座米沟村、徐台则村, 终点到达周弯镇王沟畔村, 对于沿线农民来说, 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这条公路2007年8月开工, 2008年9月竣工,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补助了300万元。”吴起县财政局副局长朱久伟介绍。

吴起县山大沟深, 沟壑纵横。信天游中曾唱“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 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

“这条路以前是土路和沙石路都有, 中间还有不少河流, 没桥所以没有打通。平时出行基本上顺着河道走, 很不方便, 也与外界联系很少。一下雨, 到处都是泥水, 老百姓日子过得确实是非常艰苦。现在路好了, 就大不一样了, 你看公路旁边新盖的这么多农家小院和过往的车辆。”县公路局副局长鲁尚龙对这条路很熟悉。

记者信步进入一户新盖的农家小院。小院61岁的宗有任老人一提公路连声说着“可好啦, 可好啦, 啥都方便了。”他原来在山上住, 公路修好后, 就从山上搬了下来, 在县上出台新农村建设政策后, 他与3个儿子紧挨着盖了3院房子, 每院大约在10万元, 县上结合他家里的人口, 还给了每院约1万元的补助。

老人的三儿子与父亲住在一起, 他告诉记者, 从小在山上长大, 苦怕了也累怕了。现在出门方便了, 他有砖瓦匠的手艺, 基本上靠打散工赚钱, 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还能照顾家, 以后还想着发挥在公路边的优势, 搞搞农家乐。写在他脸上的喜悦之情, 溢于言表。

侯王公路不仅打通了沿线老百姓的发展道路, 更打通了老百姓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渴望之路。

光荣院让老人安乐, 功勋园让英烈长眠

在今年的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 安塞腰鼓着实“火”了一把。同时, 安塞曾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 在我们心中始终燃烧着那把永不熄灭的“革命之火”。

翻开历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有20多个中央直属机关设在安塞, 是党中央重要的后方基地。毛泽东曾在王家湾居住过58天, 指挥了青化砭、蟠龙、羊马河三大战役, 发表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正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两篇光辉著作。1942年, 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塞腰鼓。安塞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 张思德当年在安塞县楼坪乡石峡峪烧木炭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些革命之火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那些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安塞英雄们如今或在光荣院安度晚年, 或将长眠于正在建设中的功勋园。

“安塞县光荣院, 2006年建成, 占地3 210平方米, 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2万元。在这个院居住的主要是复员老军人, 也有个别的鳏寡孤独老人, 4个管理人员, 常住休养人员18人, 先后共计轮休人数200多人次。”县财政局李钟元局长告诉记者。

在光荣院窑洞门前, 10多位老人在悠闲地晒着太阳。年龄最大的、80岁的师登明老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胸前的勋章格外引人注目。“大爷, 您在这里住得怎样?”记者问。“蛮好的, 我在这里已经住了4年了, 吃喝都好, 还打打牌, 这里比宾馆饭店要好多啦!”老人身体很好, 也很健谈, 顺便还讲起了他在朝鲜战争的经历。73岁的张秀兰老人是院里唯一的女性。她没有儿女, 是农村五保户, 在这里住了4个多月了。问起她的生活状况, 她连声说着“共产党对老年人太好了”。

功勋园是安塞县在建的革命烈士陵园。2007年立项, 2008年开工, 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实施, 享受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35万元。“安塞县有350多名烈士, 我们准备明年清明节前, 为这些英烈树立纪念碑, 集中在这个园内, 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学习革命烈士优秀事迹和崇高精神。”县民政局同志的言语带着庄重, 带着欣慰。

功勋园仍在建设中, 门前的一幅对联却已充分表达了后人的瞻仰与缅怀之情:“服务人民功勋无量传梓里, 尽瘁百姓勋业永存写春秋。”

碟子沟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换颜

碟子沟村位于安塞县城南12公里处, 属延河弯镇, 有延靖高速、省道穿境而过, 全村辖2个自然村, 有178户、680人, 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二三产业。

“2006-2008年, 中央和省上给了116万元老区转移支付资金, 用于改善村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镇上的陈书记告诉记者。

“我们利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的项目都是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 比如, 对农村新建住房补助26.3万、排洪渠投资17.3万、饮水工程22.5万、公厕和垃圾屋投资9万、农村道路14万、村小学1.5万、修化粪池3个投资6.5万等”。镇长张海清一一道来。

在与村支书王占元、46岁的赵建安等村民交谈中, 记者了解到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的实施, 给这个村带来的三方面变化:一是解决了部分农户住房困难的问题。根据这个村的实际情况, 结合新农村建设, 镇上对村上住房困难的农户, 采取每新建1间房屋补助1 200元的办法, 新建住房219间, 涉及农户33户。二是扩大了碟子沟村小城镇规模, 为群众从事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这个村有交通便利优势, 加之镇上建工业园就在这个村, 为村民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房建成后新办起各类商户40多家, 年收入260多万元, 为群众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三是村上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往碟子沟村二道街和新尧湾的村级道路都是土路, 一遇到下雨, 群众根本无法出行, 这两条路的硬化和排洪设施的完善, 既方便了群众, 又美化了环境, 还有其它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老区资金用在刀刃上, 花出效益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陕西省财政部门为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的真切关怀及时、深刻、持久地传导给老区人民, 专门制定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严格管理, 加强监督, 绩效考评, 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了老区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

据陕西省财政厅预算处李明怀副处长介绍, 陕西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坚持公开透明, 注重实效, 以社会效益为目标, 不要求地方配套, 但也不得用于平衡预算, 不得截留和挪作他用。

陕西省财政厅预算处艾建伟告诉记者, 他们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安排上, 对决策科学、项目实施成效显著的县区, 在下年度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对项目实施成效不明显, 造成浪费或存在问题的县区予以收回资金、暂停审批项目等处罚。要求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必须专项用于老区建设, 不得有偿使用, 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不得用于投资经商办企业, 不得用于购置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省上严格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各老区也对管理非常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总量还不够大, 希望今后中央补助力度能更大些, 使老区发展能更快些、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些。

定边县财政局的干部介绍, 定边县财政局对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实行财务报账制, 根据项目性质分别由实施单位在财政局农财专柜或会计核算中心设立专户进行报账, 公路建设资金统一由县财政局委托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县财政局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预算和规定用途拨付资金。资金报账实行自下而上逐级报账, 层层签字负责, 由项目单位填报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表, 经项目申请人、财务人员、经办人员及项目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 报县财政局局长审批再予以拨付。

调研老区革命遗址修复保护情况 篇3

6月4日至9日,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率队到肇庆革命老区调研革命遗址。陈开枝一行首先考察了四会市黄田镇江头乡农民协会旧址、广宁县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怀集县甘洒镇邓拔奇烈士故居、德庆县高良镇绥贺支队司令部旧址、高要市乐城镇岭村烈士纪念公园和端州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等。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陈开枝听取了肇庆市修复和保护革命遗址工作情况汇报,对肇庆市修复和保护革命遗址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肇庆市进一步加大修复和保护革命遗址的力度,有计划地充分利用革命遗址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先烈事迹,弘扬革命烈士精神。(赵根树)

茂名市

6月15日至18日,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林华景率队到茂名革命老区调研革命遗址。林华景一行首先考察了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老区旱坪革命纪念馆,信宜市老区钱排镇云开村烈士纪念碑,化州市老区中垌镇革命历史纪念碑,高州市老区南皋学舍——中共南路党组织所在地等。随后由茂名市副市长梁罗跃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听取茂名市修复和保护革命遗址工作情况汇报。

林華景对茂名市修复和保护革命遗址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茂名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分级管理保护好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进一步加大修复和保护革命遗址的力度,充分利用革命遗址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陈丹丹 林保)

阳江市

6月8至10日,省老促会以副会长林永福为组长,理事刘秀聪、徐英组成的革命遗址修复保护调研组一行,到阳江市开展专项调研考察工作。市老促会及各县(市、区)老促会分别向省老促会调研组汇报了相关革命遗址修复保护情况。其后,调研组实地考察阳东许氏宗祠中共阳江县委旧址、江城区白沙阳江围歼战革命烈士纪念碑、高新区阳江围歼战平冈战场遗址、阳春河口革命烈士纪念碑、阳西八元堂两阳武装筹备领导小组旧址等。

调研组一行肯定了阳江市老促会促当地党政部门做好遗址修复保护工作,认为阳江市老促会对省老促会这次专项调研,应对工作细致周到,组织严谨,主题突出,材料全面,内容翔实;提出的两项建议,实事求是,很值得提上议事日程。(谢汝羡)

大埔县老促会

召开“红色宣传”报道工作座谈会

今年5月份,大埔县老促会进行了换届。新一届老促会提出,要顺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采取新举措,创造新成效。6月25日县老促会在县城召开全县老区投稿员会议,对投稿员队伍进行扩充,由不到10人增至30人;同时加大激励力度,提高奖励额度,力争使原中央苏区大埔县的“红色宣传”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林德树 连国良)

台山市老促会

帮扶墩寨乡村兴建商务楼

台山市端芬镇墩寨老区村,地处边远山区,人口多,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委会办公用房也极为拥挤,不适应发展需要。村委会新班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自筹资金兴建乡村商务楼出租增加收入。此举得到了端芬镇委、镇政府和台山市老促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发动村内、村外民企老板和热心人士,筹款40多万元,台山市老促会也拨出帮扶资金4万元,使商务楼如期建成。据悉,商务楼建成后,每年给村委会可带来2万元经济收入。 (陈麟育)

恩平市老促会

组织文艺队到沙湖镇慰问演出

老区沙湖镇影剧院座无虚席,观众欢声笑语,掌声阵阵。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恩平市老促会组织文艺队正在此举办老区行慰问演出。

恩平市是粤中著名的革命老区。为向老区人民表示慰问,市老促会组建“圆梦”演艺队到各老区镇、村委会演出,这是“圆梦”演艺队的第六场演出。演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宏扬革命老区精神,融入恩平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写老区、演老区、唱老区,为老区群众奉献一台精美的视听盛宴。(市老促办)

梅州市老促会

凝聚共识推进工作

梅州市、县老促会于5月26、27日在大埔县召开会长座谈会,总结前段工作,寻找与新常态下发展的结合点,务求把参谋助手工作做得更好,让推与促发挥更好效应。

与会同志共同总结了近年来,在省老促会的指导下为地方党政当好参谋助手,在争取原中央苏区政策落地中发挥的作用,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寻找在新常态下的工作亮点。确定在继续突出为推进原中央苏区经济政策落实的同时,还要突出关注落实国务院、省关于做好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尤其要通过宣扬苏区精神,让苏区大众倍加珍惜无比珍贵的红色精神财富,落实在行动上。

省老促会原顾问、省司法厅原厅长曾洪参加了会议。大埔县在落实原中央苏区政策中取得显著成绩,让与会者深受鼓舞。(罗德宜)

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篇4

长期以来,泄滩乡在各级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挖掘老区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结合本乡老区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泄滩乡的基本情况

秭归县泄滩乡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地处北岸秦巴大山区,西与巴东县接壤,东与水田坝乡、归州镇相接南与长江相邻。全乡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乡共设13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331户15140人。泄滩乡是一块红色土地,曾是贺龙元帅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归、巴、兴第一个党支部,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库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边远乡镇。

二、老区建设工作情况

自2005年老区建设以来,泄滩乡在县扶贫办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扶贫攻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全局展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基础;坚持依托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坚持科技发展,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广泛动员,在全乡形成一种自力更生谋发展的好风尚。通过这些努力,有力的抓住老区建设这一机遇,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收入有所增加。2009年全乡财政总收入115

万元,人均纯收入2830元。实施老区建设的坊家山村,棋盘岭村、黄家山村、白家河村、核桃坪村、万家村五个村,人均收入增加幅度较大。2008年的人均收入分别为:2894元,2820元,2675元,2719元,2759元,2802元;全乡通电村达到100%,学生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长期以来,泄滩乡老区建设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意识

唯物辩证理论中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所以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思维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在老区建设工作中,加强宣传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关于国家政策的宣传,让老百姓懂政策,认清工作的局势和目的。二是加强建设村的宣传,扩大老区影响,最多力度的取得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对群众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他们自立更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这一方面,泄滩乡棋盘岭村充分调动了群众的自觉性。棋盘岭村绝大多数海拔在400米以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夏橙逐渐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每逢夏橙成熟的季节,柑农喜忧各一半,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路的通达力有限,柑农的收入受损部分很大。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通过宣传,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全村广泛动员,自筹资金共67.4万元,修通村组级公路12.2公里,有效的提升了全村的交通通达力,广大柑农收入都有所增加。

(二)以经济建设为龙头,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全乡围绕“做强夏橙产业,扩大板栗产业,引导蔬菜产业,鼓励畜牧产业”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产业发展,多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发展壮大夏橙产业。通过对市场调查研究,结合我乡的资源环境及立地条件,确定夏橙为我乡的主导产业。鼓励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区域种植夏橙。通过样板示范和能人带动,目前全乡的夏橙种植总面积达到13500亩,年产值达到8000吨以上,均价

2.5元每公斤。成为广大柑农的主要收入来源。

大力扶持蔬菜、板栗等多经产业。一是积极引导发展蔬菜产业。我乡半高山地区无支柱产业,农民增收困难,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蔬菜,探索定单农业模式。全乡截止2008年发展蔬菜6500余亩,其中发展商品蔬菜2000余亩,群众普遍反映经济效益良好,通过发展蔬菜增收达180万元以上。二是以品种改良为重点,稳定牲猪发展。2008年累计引进良种猪100头,牲猪出栏1.6万头,动物防疫率达100%。三是扩大板栗产业,高标准发展板栗800亩。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乡基础设施底子薄,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多等情况,五年间,老区建设重点村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一是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改善全乡交通网络,提等升级,提高通行能力。共新修公路20公里,维修公路28.4公里;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维修堰塘11口,打水井285口,建水塔水池193处;三是加强扶贫攻坚力度,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实施“一建三改”户数158户,完成沼气池建设165口。

(四)以科技服务为导向,提高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以科技服务为导向,不仅可以保障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植模式,还可以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有效的保障经济收入。泄滩乡抓住老区建设这一机遇,有力的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对夏橙进行品改,淘汰品种落实,产值低,口感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的老品种。目前,全乡的夏橙基本上都是以“蜜奈”为主的优质夏橙。二是开展技术培训讲座,全乡每年组织技术培训50多场次,基本实现一户一名科技明白人的目标。特别是在“大食蝇联防”和“魔芋病虫害知识及预防”等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重大的突破,有效的提高了群众的防灾救灾能力。

(五)以资金规范使用为前提,加强资金管理力度

对每年下达到我乡的老区建设项目资金,我们坚持严格按照申报的项目计划组织实施,并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扶持资金,全程跟踪督办。根据有关规定,对全市的老区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进行了检查,分级设立专户、专账,实行封闭式管理。切实发挥老区建设资金的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返贫的可能性较大。

泄滩乡立地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没有支柱产业,收入不稳定,而且高山地区和低山地区收入严重不均,特别是高山地区,基本还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走向市场,即使有产品,其大多数都没有发挥效益。这些客观原因导致农户返贫的可能性较大。

(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经过几年老区建设,泄滩乡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环境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标准低,配套差。一是公路等级低,通达力有限。二是受自身立地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有限,而且耕地质量差,全乡的耕地坡度大都在35度以上,产值低,导致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到位难,标准跟不上。

(三)产业结构困难多

几年来,我们通过了解市场,开拓市场,结合本乡实际,逐步确定了“低山柑桔,高山蔬菜,半高山养殖”的产业模式。但由于资金、信息、交通、观念等影响,产业规模小,品种单一,特色农业不突出,不能有效的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科技推广落后

目前,部分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刻,把握不了市场的方向,而且观念落实。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新品种的改革以及科学的种植推广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五)招商引资项目少

由于资源匮乏,泄滩乡没有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也没有形成。农产品的加工大多是作坊的形式,规模小,产值低。这对招商引资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能带动经济增长的龙头项目。

四、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一定要调整,因为一个地方的产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经济利益,加快产业调整的步

伐,是与市场接轨,增加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结构调整中要注意重点突出,均衡发展的原则。重点突出,可以通过样板示范和能人带动的方式,从而转变广大农户的思维模式;均衡发展讲究的是要统筹全局,全方位的考虑。泄滩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主要在半高山地区和高山地区,高山的蔬菜要逐步走向订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产业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配套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群众生活最直接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要讲究规划和程序。要克服困难,提档升级,努力做到一次性到位,少重复做工,这样既浪费资源,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三是要加强科技的宣传和落实。要改变全民的思想意识,提高素质。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种田,科学的方法养殖、科学规划、科学的管理。

四是对项目资金的投入要用加法,不能用加法。资金的投入时老区建设的基础,要发展产业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老区项目资金宜加不宜减。

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篇5

在我们抵达的几天里,井冈山风和日丽,天气格外地好。我们参观走访了井冈

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展览馆、黄洋界、红军造币厂、红军医院、毛泽东和部分红军将士在大井和茨坪的旧居。在黄洋界上,我和其他学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在井冈山地区虽然只呆了几天时间,但所见所闻对我的影响,更确切说应该是冲击是巨大的、难忘的。

来之前,我读了《井冈山精神》一书,并在以前学习党史时,也接触过井冈山斗争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亲临井冈山,站在当年毛泽东和红军将士浴血战斗过的山冈上、树林里,看着壕沟、木房、枪炮,仿佛也使自己置身于当年血与火的生活之中,更使自己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下山之时,我深有不枉此行的强烈感觉。

井冈山的斗争史,历时两年多,但它留下的精神,它所探索的道路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是抱着一种让自己重温党的这段历史的心情上井冈山的。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却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斗争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体味了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寻真理,勇于走自己路的艰辛;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毛泽东等红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

回程的火车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涌动着几个问题,井冈山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井冈山精神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共产党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1、井冈山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江泽民同志对井冈山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倚靠群众、勇于胜利。

2、之所以能有井冈山精神,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我党不断探寻中国革命斗争之路的品格;二是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了井冈山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为井冈山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毛泽东与广大红军将士在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

3、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手中握有管理国家的大权,肩负着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重任,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让井冈山精神在我们中间发扬光大!

沂蒙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篇6

沂蒙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篇一)心灵的震撼 灵魂的净化

*年11月9日至12日,根据教学课程计划,省委党校第六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革命老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体学员在孟良崮、沂蒙红嫂、莒南齐鲁红都等党性教学点以及华东烈士陵园、台儿庄等地认真听取英雄事迹介绍、瞻仰先烈们战斗过的遗迹。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教学活动十分圆满,成效显著,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一次震撼与洗礼,灵魂得到一次净化与升华。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沂蒙山革命老区概况

沂蒙山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其主体部分在临沂市境内。这是一片洒满鲜血的红色热土。在20世纪艰苦卓绝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曾经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决战中,神圣的沂蒙大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光荣而特殊的使命。这是一片充满着浓郁鱼水深情的红色热土。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党和人民军队出生入死,拯救民众于水火。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支援革命:前赴后继,十万英雄儿女埋下忠骨;车轮滚滚,百万民众拥军支前。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全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北连华北,南接华中,东临黄海,两靠津浦铁路交通枢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这里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与敌人决战、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l961年,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过:“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了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靠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沃土、淳朴忠勇的沂蒙人民,决定了历史必然选择沂蒙山。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其创建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开创前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山东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山东八路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创了部分游击区和小片根据地,为大规模创建根据地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群众基础。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后,带领山东军民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反“扫荡”、反封锁斗争中,根据地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第三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进军东北后,新四军进驻沂蒙,华东野战军与山东人民群众一起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直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420万人,12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有10多万名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革命战争年代,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感天动地,沂蒙母亲和沂蒙“六姐妹”的事迹至今催人泪下、广为传颂。

二、赴临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几点启示

在沂蒙老区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班同学净化了心灵、升华了思想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不少学员心头萦绕着的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广大人民群众为何如此死心塌地地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前赴后继支援革命?在此次考察过程中很快找到了答案。此次考察,收获很大,启示颇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之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沂蒙人民!沂蒙人民从中看到了出路和希望,进而自觉地把满腔热情倾注到支援中国革命上,才会涌现出同仇敌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抗日模范村”渊子崖、舍生忘死救助伤员的“沂蒙红嫂”群体、宁愿饿死自己的亲人也要抚养好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地区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浴血奋战,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从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英明伟大,从而形成了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政治追求,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义无反顾地支持党和人民军队,支持中国革命。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员,小时候就从电影上知道了“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这次,我们才得知“红嫂”是一个英雄的群体,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只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代表。电影《沂蒙颂》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41年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根据地。日本鬼子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突然被日军包围。激战中,一位年轻的战士身负重伤突围,踉踉跄跄地向马牧池乡横河村奔来,身后跟着一群追击的鬼子。明德英是横河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从小聋哑,当她发现八路军伤员危急时,立即掩护他躲进一座空墓,然后用树枝盖好。鬼子赶过来,围着墓转来转去,就是不见八路军战士的影子。鬼子让明德英找出八路,她顺手向西边指了指,鬼子便向西山追去了。见日寇走远,明德英便急忙将小战士背回家。这时,伤势很重的小战士已经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当发现他嘴角干裂,呼吸困难,急需用水时,明德英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奶水挤进了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苏醒过来,明德英又急忙用盐水为他清洗伤口,并把家里仅有的老母鸡杀掉,熬成鸡汤给伤员滋补身体。半个月过去了,在明德英的细心照料下,小战士终于痊愈,重新回到了部队。1940年,方兰亭看到八路军战士生活困难、忍饥挨饿,偷偷将亲生女儿卖掉换了20斤粮食做饭给战士们吃。战士们得知后,无不为之落泪,纷纷凑钱将女孩赎回。我们含着热泪看着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介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我们从这两个真实的故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政党生存发展的根基,脱离了人民群众,政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这也正是沂蒙精神的真谛所在。人民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任何政党、任何组织都不能忽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舟民水,载舟覆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在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启示之二:要率领人民实现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必须既要相信群众,又要善于发动、组织群众,万众一心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党才有了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力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顾忠盈同学在微信里和同学交流时说:“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山东战场的关键一战,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凝聚了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与无私奉献,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好注释。之所以涌现出王换于、沂蒙山六姐妹等红嫂英雄群体,是因为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目标高度一致,是军民鱼水情的首要基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才能无往而不胜。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宗旨,人民群众就会紧紧跟着党走。要相信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智慧和力量源泉。l944年,在沂蒙根据地滨海区洙边村,18岁的识字班队长粱怀玉,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当时,日军对沂蒙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封锁和“扫荡”,沂蒙根据地遭到了严重的创伤,部队急需补充兵员,根据地广泛发动青年参军入伍。为了带好这个头,在动员参军的大会上,梁怀玉第一个走到台上,大胆地对台下的青年说:“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报名结束后,她真的嫁给了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小伙子刘玉明,该村也因此一次就有十几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刘少奇同志曾经充满深情地说过:“如果我们党不去紧紧依靠群众,就会失败,甚至死亡的。”

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我们看到一幅以前从未见过的图片:台儿庄战役中,当地老百姓抬着土特产赶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犒劳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而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们听到讲解员这样的介绍:国民党军队来到山东之前,山东老百姓就已经坚壁清野。张灵甫的部队在孟良崮找不到吃的喝的,最后没办法只好宰杀战马解渴充饥。同样的国军,同样在山东,同样的老百姓,为什么遭遇截然不同甚至发生了天壤之别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涵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标准”。于是,答案不言自明!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社会的精神文明,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历史。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战争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革命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包干、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等,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发明和创造。群众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充分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我们党才能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启示之三:只有铭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体学员都深深感到:我们的今天确实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纵观世界政坛,党派间为争夺执政权,分合聚散,河东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深究其中奥妙,道理其实很简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离开了老百姓,谁就会被老百姓抛弃。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任何执政党,不管党员多少、执政时间长短,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垮台就是必然的后果。苏联共产党垮台就是最好的例证。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取得胜利,源泉在于人民的支持。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事业就遭受挫折。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今年7月 23日,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又强调: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诱惑,我们将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谆谆教诲:“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中央做出的最新部署。学员们表示,要认真学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以赴山东沂蒙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切实牢记党的宗旨,增强群众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建设美好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二)弘扬沂蒙精神 坚定党的群众路线

11月16日至19日,省委党校第5期省级机关处级干部培训班赴山东临沂地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观看教学片《孟良崮》,听取《沂蒙母亲》等事迹报告,瞻仰华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吟唱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等活动,使学员们深受教育,并深切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新形势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其主体部分在临沂市境内。它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20世纪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第115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故事,曾经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粒米当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的真实写照。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顽强拼搏,整山治水,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将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

二、革命老区沂蒙精神的内涵、特征以及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沂蒙山区所独创的特定区域性的红色革命精神。她是指生活在沂蒙山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趋向和群体意识,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她植根于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发轫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她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人民性。同其他革命精神相比,沂蒙精神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它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其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它是人民群众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二是民族性。沂蒙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精神,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华。三是时代性。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踊跃参军参战,全力支援革命,这是那个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开拓创新,不懈奋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四是先进性。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崇高而神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信任;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党才有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才有了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和血肉联系。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学习体会

通过4天的学习考察,学员们深受教育,也深受启迪和鼓舞,大家通过切身地体验和感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普遍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具体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对唯物史观最简明最深刻地阐述。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当时环境恶劣、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党和军队把群众当成爹娘,用生命保卫胜利成果,保卫群众利益,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支持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是不可战胜的。在新的时期、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同样需要沂蒙精神,需要发扬沂蒙精神,来共同建设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二是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沂蒙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保持党、人民军队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正是秉承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在新时期,我们要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始终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识到人民与党血肉联系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感觉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摆正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位置。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永远是主人,党员干部永远是公仆。要永远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能脱离群众;永远为群众谋福利,不能侵犯和损害群众的利益,更不能利用职权搞特殊、谋私利。要

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主动和群众交朋友,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多为群众谋福利。

三是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去年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我们强大的动力源,是精神支柱,是奋发向上的力量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沂蒙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要勇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历久弥新、永葆活力、世代相传,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放出灿烂光芒。只要我们铭记历史,弘扬沂蒙精神,勇于拼搏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篇三)感受沂蒙精神 感悟群众路线

11月26日至11月29日,第11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在省委党校学员处张建宁副处长的带领下,赴临沂市委党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现场教学实践。

跟随总书记的足迹,第11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在4天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现场教学实践活动中,先后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观看了教学片《孟良崮》、参观了红嫂革命纪念馆、聆听了《沂蒙母亲和他的女儿们》的革命事迹报告、参观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瞻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重温了入党誓词。

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1926年沂蒙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以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为标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15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伟大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在这里,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在这里,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抗日英雄张自忠、刘震东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

现场教学实践时间虽短,但留给进修班学院的记忆却是永恒的。短短4天的实践体验,全体学员真正感受了沂蒙精神的生动内涵和真实写照,感悟了群众路线的内在本质和具体要求。全体学员一致认为: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典型表现。同时,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因而对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于群众路线的丰富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精神动力作用。(篇四)与时俱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1月16~19日,省委党校组织我们到山东临沂进行了教学实践,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党性教育教学点,看了以后很受震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特别是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沂蒙六姐妹、最后一口粮食留给伤员、最后一个孩子送去当兵等老区人民支持革命的感人故事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深深体会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数百万乡亲用小车推出来的。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篇7

要做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工作,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红色文化”。

从广义上说,红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是这三个方面的集合与,但每一个部分在红色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例如红色物质文化属于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具体化和显性的特征,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物质文化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纪念、改革开放过程中留下了的革命遗址和相关的文物,如领袖人故居、历史事件的旧址、历史建筑、园林、烈士陵园、纪念碑、器物、服饰、文物陈列馆等。红色制度文化是不同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关政策、理论、路线、方针等。红色精神文化特则指不同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等,例如回忆录、歌舞、绘画、戏剧、小说、故事等。红色精神文化属于红色物质文化中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是其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内核:红色精神

正如上文所说,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表达。红色精神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在革命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精神。红色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探索精神、社会主义时期的奋斗精神、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由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表达了共产党良好的作风和优秀的品质,是我国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基础和核心,而红色旅游也因为红色文化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成为了一项文化工程,起到了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也可以人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对中国的红色文化进行了一次温习和体验。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红色文化也同样如此,这也是红色旅游生命力的来源。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和关注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红色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并且人类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还能够参观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重走红军长征艰辛道路,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岁月,唤起曾经的记忆或是了解不曾经历的战争岁月,真切的感受革命先烈们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的爱国心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并学习这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爱国精神。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中最为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开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告知人们红色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人文性直接决定着红色旅游体验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革命老区的重建工作,井冈山、韶山、延安等地区被国家列为““国家一号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还能为旅游业提供宝贵的旅游资源,并且红色文化直接决定红色旅游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底蕴更好的表达出来,才能体现出红色旅游的真正魅力,有效的推动我国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红色文化属于红色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质量的提升取决于红色文化的深度和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也是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而红色旅游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融会贯通。在现代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协助下,红色旅游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其他形式文化更好的结合,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生机与活力,促进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了解,为各国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做好红色旅游的发展,确保红色旅游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红色旅游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外因的基础和前提。从根本上来说,红色旅游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良好的市场是由于红色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代表了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红色旅游的兴起还能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作出贡献。

1. 红色文化代表了现代文化的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思想理论,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和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更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尊训练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帮助我们的革命先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上中国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以及继承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斗争和革命的胜利,并在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和歌颂的故事,更创造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奇迹,这种精神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了下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传承红色文化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

之所以红色文化可以被人类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文化自身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是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发展潮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尤其活跃,社会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价值观存在被颠覆的危险,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在逐渐的模糊。在优良传统逐渐丧失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却在不断的萌生,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会导致人们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空虚、价值观念扭曲、人情冷漠等,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关注个人私利,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都会从不同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对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要增强人们抵御这些不良思潮的能力,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宣扬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人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继承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利用红色文化为人们树立精神上的标杆,进行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四、革命老区关于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

既然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重点与内涵,要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红色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红色旅游的价值;传承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旅游发挥了载体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创新。

1. 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中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建设发展的方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了确保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在进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并在实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应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

2.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阶段不断的传承红色文化,明确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真正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和展现。红色旅游资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一定的开发、抢救、挖掘和保护,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这些革命历史进行合理的展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更好的展示红色文化真正的精髓,并发挥对全社会的教育作用。在红色旅游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应当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革命文化遗产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对红色旅游资源应当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是对红色旅游过程中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革命遗产的合理保护。

3.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活化和再现

要向更好的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就需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记录、著作的撰写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比随着之后大众媒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更加有效的传播和传承途径,如制作文献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红色电视剧等方式,来向广大的观众展示伟大的红色精神;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方式向游客传递红色文化的精髓内涵。因此也可以说红色旅游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宣扬红色文化,而且还能再现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广泛认同,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宣传和继承红色文化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

4.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方法

在红色旅游中,红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品质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红色文化对子孙后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但是在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创新精神,挖掘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和价值。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是红色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就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保护过程。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变,而且遍布于全国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旅游观赏资源。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一般要求以红色文化作为原材料,借助一些方式来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新,从而实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更好的满足游客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其不仅可以将红色精神所具有的内涵打造成人们喜爱的,又具有历史内涵的景点。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红色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和在红色旅游中传承红色文化特殊规律已经成为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岩.“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2.

[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12,08.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4]李恩巍.内蒙古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篇8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区开发建设与老区人民脱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河北阜平、福建龙岩、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老区考察调研,就支持老区加快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就支持老区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起草并推动实施了若干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初步形成了“1258”的老区支持政策体系(即“1个总体指导意见、2个区域性政策意见、5个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个涉及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老区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14年9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于2015年12月由中办、国办以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印发实施。《指导意见》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和共享发展,着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民生改善、促进转移就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老区脱贫攻坚,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导意见》为老区发展建设和老区人民生活描绘了美好蓝图,是“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支持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

二、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谋划重点老区贫困老区振兴发展

老区在我国分布较广,既存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等共性问题,也存在交通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较大差异的情况;既需要不断提高普惠政策支持力度,也需要因地施策、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统筹谋划好重点老区、贫困老区振兴发展。

一是研究制定支持特殊困难老区的政策措施。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中面临的特殊困难,按照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研究起草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以国发〔2012〕21号文印发实施,明确了赣州市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江西有关县市工作机制等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针对山东沂蒙老区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提出了加大对沂蒙老区的相关支持政策,国务院同意沂蒙老区18个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有力支持了沂蒙老区加快发展。

二是编制实施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组织编制了陕甘宁、赣闽粤、左右江、大别山、川陕5个跨省区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分别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老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及保障措施等,是指导相关老区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三是统筹规划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按照国务院部署,2011年底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组织编制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其中的武陵山、秦巴山、滇桂黔石漠化、六盘山、吕梁山、燕山—太行山、大别山、罗霄山8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同时也是老区集中分布的地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坚持把集中连片地区脱贫攻坚与跨省区协同发展、老区振兴发展结合起来,全力探索贫困老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三、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围绕“1258”政策体系,几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加强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狠抓政策细化实化和工作落实力度,支持老区脱贫攻坚加快发展。

一是落实对老区的特殊扶持政策。结合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制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价格等政策,坚持差别化经济政策。明确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内的108个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大幅度提高老区公益性建设项目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减免市、县两级政府投资配套;在编制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网、中型水库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专项建设规划中,对老区予以重点支持,将片区重大项目优先列入规划范围。

二是加大对老区投资和项目支持力度。初步统计,“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重点老区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2000亿元,约占同期中央预算内投资总规模的1/8,坚持民生优先,重点支持老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发展建设。赣州至韶关铁路、包头至西安铁路复线(延安段)、巴中至乐坝铁路、江西峡江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巴中至达州铁路,昌吉赣客专,赣州、井冈山、临沂机场改扩建,延安黄河引水等一批带动老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三是加大老区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建立了支持相关老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老区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定点联系工作机制,对片区规划实施中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现场协调解决;加强工作统筹指导,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专门针对老区的支持政策,指导有关地方编制好相关实施方案,推动在省域内给予老区特殊支持政策。

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国老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事、实事,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呈现出经济持续向好、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后劲日益增强的良好局面。

四、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革命老区是重点之一。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落实“1258”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更加注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支持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老区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是把支持老区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优先安排。按照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正在组织编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目标设置、指标设计、任务谋划等工作中充分体现老区的特殊性,进一步明确老区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在组织编制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十三五”专项建设规划时,对老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予以重点考虑,优先将具备条件的项目纳入规划范围予以支持。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老区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向中小城镇转移,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

二是支持老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能够辐射带动老区加快发展的铁路、高速公路、支线机场、水利枢纽、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完成审批或核准,推动尽早开工建设,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加快实施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大幅提升老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时向老区倾斜。稳妥推进老区能源资源开发,支持因地制宜发展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推动具备条件的老区尽快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支持老区扶贫对象、优抚对象等特定人群脱贫发展。在老区优先推进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等“五个一批”扶贫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老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农村电力保障等重点民生工程,实现对老区已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优先覆盖。努力增加以工代赈规模,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进一步向老区已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政策,为缺乏劳动能力或因病返贫、致贫的特困户、特困人群提供兜底性保障。协调推动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政策,继续提高优抚人员抚恤标准。

四是支持老区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相关老区深度融入“一路一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平台,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老区转移。加大农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农林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深加工以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抓紧编制“十三五”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支持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加大对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建设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优先支持老区发展红色旅游。

上一篇:中国海油召开国家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下一篇:懒熊买西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