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老区

2024-06-24

左右江革命老区(共12篇)

左右江革命老区 篇1

1 前言

左右江革命老区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根据地,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的今天,走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之路,是该区体育事业的当务之急。研究该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价值,将会更进一步推动其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

2 左右江老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2.1 健身管理系统完善

该区全民健身管理系统完善。其全民健身管理体制由政府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基层大众体育组织三大模块构成。政府管理系统由政府专门管理系统和政府非专门管理系统组成,社会管理系统由体育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组成,基层大众体育组织由公益性组织和经营性组织组成。

2.2 依法办事仍需加强

目前,该区各级部门已相继制定了相关的群众体育法规,所有的市(地)级和县(区)级都以市政府和县(区)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全民健身法规》、《全民健身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方面还没有相对稳定的明文规定的体育执法队伍,目前只由一些群体干部临时负责。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法规是该区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迈出的第一步,而真正做到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还有待加强。

2.3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该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供求不平衡,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严重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5平方米,落后于1.03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和0.75平方米的广西平均水平。其次,发展结构方面失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区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状况。如某些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为空白,约有40%的行政村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第三,场地类型发展失衡,大型体育场馆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少,布局不合理,不能够满足群众就近锻炼的需求,也没有能力承接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

2.4 体育人口和民众健身意识有待提高

依据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确定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为体育人口,也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按照此标准对该区群众进行调查问卷并统计,发现其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约在10%左右。而在全国,在2014年,我国体育人口已经达到了33.9%,其中20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4.7%,城镇居民体育人口为19.5%,乡村居民体育人口为10.4%。因而,该区体育人口比例远远未达到国家水平。

该区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锻炼动机以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为主,众多人不参加健身活动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余暇时间和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也有部分人认为,我可以吃可以喝,又没有生病,不用锻炼。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健身运动属于个人行为,每天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傍晚。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主要在非正规的运动场所,如空地、自家庭院、公路街道边、附近单位体育场所,极少到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集体锻炼,极少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该区群众全民健身意识有待优化,锻炼意识有待形成。同时,健身意识的优化和锻炼意识的形成是提高该区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

2.5 全民健身活动类型多样但缺乏红色元素

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该区群众开展较多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还有如武术、骑车、登山、健身操等受场地限制少易举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群众较为爱好的。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该区广泛流传,壮族体育传统项目大约有34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约37项,项目种类及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是少数民族运动会、节庆活动、歌圩等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比赛或表演项目,是该区重要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

该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种繁多。但是作为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在当下全国红色体育得以良好发展的今天,其红色体育还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广泛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缺乏红色革命老区的红色元素。

2.6 全民健身运动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仍然严重不足

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该区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2011年,除上级部门拨款外,百色市、河池市及崇左市一共投入全民健身经费3157.52万元,三市一共30个县、区,平均计算,每个县、区一年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投入大约105.3万元。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总投入5511.48万元,如平均计算,每个县、区一年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大约183.7万元。由此可见,该区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水平,低于国家要求,与轰轰烈烈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所需要的经费还有很大差距。

从事业支出情况看,以该区百色市为例,2012年该市(包括市直)体育系统事业支出82957.6万元,群众体育支出8028.2万元,仅占体育系统事业支出的9.7%。2012年该市各县(区)体育事业资金支出1536.8万元,群众体育支出281.8万元,占各县(区)体育事业支出的18.3%。数据显示,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在事业支出方面比例偏少。

在左右江革命老区,虽然政府在经费上对全民健身运动给予了最大力量的支持,经费投入也在逐年提高,但还是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步伐,在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投资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安排上都存在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

2.7 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有待规范管理、合理安排

右江革命老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工作落后。该区三个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214人,其中国家级4人,一级205人,二级5人,三级0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负责,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地级市体育局负责,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县级体育局负责,这一数据说明该区地市级和县级体育局没有组织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实地的调研结果也表明由于经费和培训教师的原因,地市级和县级体育局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存在一定的困难。已发展的二级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只是持有证书,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规范的培训、没有足够的支持材料,很多不能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于培训的不正常和管理的不规范。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是义务性的,所以其使用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该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但人数少,而且部分还处于徒有虚名的状况,他们多为县、乡、镇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兼职,因忙于工作,真正深入群众,直接与社区群众、农民群众接触,进行专门指导的时间很少。

2.8 社会体育组织有待发挥作用,健身点、健身俱乐部有待发展

该区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及少数民族、老年人、农民、青年、残疾人、学生等人群体育协会,但是社会体育组织的规模不大,每个乡镇(街道)平均拥有体育组织为1.4个。按照广西群众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该区社会体育组织已经按照基本要求建立起来,但还不够广泛,一些落后的街道和乡镇还没有建立。调查表明,虽然每个县都成立了农民体协,但由于经费、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它的一些体育组织大多数也形同虚设,未能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作用。

近年来,由于该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进一步重视,发展了590个健身点,233个健身俱乐部,26978个俱乐部会员,根据其乡镇(街道)总数353个来分析,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有1.7个健身点,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有0.7个健身俱乐部,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有76名俱乐部会员。由此看来,健身点、健身俱乐部和俱乐部会员都还太少,远远达不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要求。要使体育人口达到35%以上,必须大力发展健身点和健身俱乐部,提高健身点和健身俱乐部的品质,吸引更多群众去健身。

2.9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相对薄弱

随着该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群众对科学健身的指导有了新要求,全民健身的科学健身服务也被提到了日程上。要求当地全民健身主管部门根据上级的精神成立全民健身测试站,编印全民健身科普知识书籍,开展全民健身科普知识宣传讲座,以提炼健身方法、介绍健身手段、传递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活动。但从调查来看,该区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方面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河池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据了解,由于经费、人员以及专业素质等原因,这些测试(点)也是存在困难,无法为健身者提供更多的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

3 对策

综上,该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民众健身意识、活动类型、运动经费投入、健身指导人才、社会体育组织等方面存在不足。鉴于此,建议:首先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管理系统,建立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将全民健身制度化和法规化。其次,充分利用国家对边境老区的政策优惠以及民间力量,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门的指导人才;同时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以承包、利润回报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搞好建设。第三,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场地,帮助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第四,继续保持已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红色”和传统体育活动,尽量走一条特色之路。第五,鼓励街道一级的政府部门多组织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协调功能,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最后,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和公共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介绍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引导民众参加体育锻炼和科学锻炼,提高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水平。

摘要: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民众健身意识、活动类型、经费投入、健身指导人才、社会体育组织等多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左右江革命老区全民健身发展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力求为研究该区全民健身发展打下理论基础,促进该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老区,全民健身,现状

参考文献

[1]肖建国.河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0,3(34):1-10.

[2]刘玉兰.新疆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大学,2009:1-62.

[3]曹萍.山东省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与使用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

左右江革命老区 篇2

激石溪革命老区大门牌坊

(图/天马王摄)激石溪缅怀之旅文/摄影:陈宝荣

2011年国庆之日,出于对新田人民发起建设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的崇敬,我与红军49团的后人宇航君两家人踏上了缅怀之旅。

上午,天空阴晴,和风柔媚,从海丰县城过公平镇沿335省道驱车,约一个小时就到达陆河县新田镇。向左穿过参城村,沿着一条时而水泥硬底、时而泥面软基的山路向激石溪腹部前进。过横石、湖坑、洞坑,一路上见山体连绵,深沟远壑,心中难掩进山的喜悦。虽然,山野中缺少奇崛的大树,但密匝的灌木与松柏散发的氛香让人产生一种原始的敬畏!

进入激石溪革命老区的牌坊,向北为往吉石溪村和大冬排的小路,再上就是南万罗庚坝的方向。我们沿溪西行,不久右边出现一座只有几间灰色瓦房的小村。村旁的杨桃树或柿子树硕实累累,任由落寞,见不到人影,仅有小狗亲切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似曾相识。走近一间老屋,檐下钉着写有“李梅章5号”的木牌,贴近上锁木门的缝隙,里边光线阴暗,看不到任何陈设,但我相信屋角一定保存有红军用过的东西。

过了杓子寮和寨仔,是宫排水电站,纪念园快到了。又是一座电站,跨过拦水陂,电站的机房停着几辆小车,目的地到了。再沿峡谷继续向西,是通往紫金南岭的小路。

刚下车,太阳恰好穿过灰暗的天空,直射大地,纪念碑在山顶熠熠生辉。一停车,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高耸而上的曕仰台阶。那是筹划了六年,去年才完工的先烈纪念园。缅怀似乎来得迟些了,幸亏还来得及。

想当年,朝面山、激石溪、埔仔峒、大安峒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组成区域,血肉忠诚遍布每个山头与坑涧。很遗憾,建国后我们海陆丰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逊其他地区,甚至激石溪革命根据地的声名一度失隐,年轻一代知道者甚少。而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后方基地的惠东县中峒,今天已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景点。直到1996年,政府对激石溪老区才投来久违的眷顾。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参城村兴建了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陆河县参城八一希望学校”。1999年,汕尾市与陆河县两级政府拨款在激石溪建造了“红二师纪念亭”,造价20万元人民币。但真正意义的纪念开发却源于新田人民对革命前辈深重的敬意并付诸行动。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2005年,新田发起了建设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的倡议,在陆河县有识之士热情的参与下,首期建设工程顺利铺展。2010年11月29日,群山肃穆,日月同辉,先烈纪念园开园仪式隆重揭幕,1000多位俊彦参加了这一盛典。

松柏青翠,永垂不朽!这天,刚好是七十六年前钟一强率领海陆紫苏维埃政府全体机关人员及赤卫队员在激石溪殉难的日子。枪声平息,恩怨云消,纪念园为远道而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洗涤灵魂的天坛。踏进园区,右侧屹立的天然巨石镌刻着“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几个大字,那是广州军区原政治委员李德清上将题写的手迹。上了台阶,是“浩气长存”石制牌坊,联曰“丹心昭日月功彪青史,碧血沐山河志励后人”。

沿着台阶上去纪念碑,阳光朗照,四野苍郁。我们迈着凝重的步伐,想着即将拜谒的是一群舍身取义的英雄豪杰,那呐喊与流血的年代正在抵近……过了欧金谷中将(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题写的“景英亭”,再往上就到纪念碑了。杨其珊半身花岗岩雕像坐落于纪念碑前,虽然塑造的意韵过于单调,但英灵回家的意义巳超乎石像本身。

默哀,鞠躬,我们是红军的后人。纪念碑通高11.8米,朴素大方,气势伟岸。轻抚凿着文字的碑座,如同触摸102名新田烈士的手,粗糙苍劲,撑起一个浩气盈溢的天空。只是,离乱太久了,无法把那些收集不到或来不及收集的无名英雄和革命群众的名字,特别是那些外籍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全部刻上去。群山苍茫,万物凄迷,他们的魂魄却长眠在这里的青山绿水,永恒不灭。在金龟岭上,占地面积200多亩的纪念园憾人肺腑,气场非凡。看四周群山朝拱,各具风采:东面为山梁若隐若现的高低丘地貌,景致柔媚;西面为文笔峰和坪田凸,峭耸秀拨;南坡为岩石山与五马归槽山,走势奇崛;北向为大小武顿山,浑圆雄伟。环绕山岭的还有摇剑石、磨子石、鸡啼石、狗头石、青蛙石、腊烛石以及 “画眉磜”大瀑布等自然景观,深藏着赖元爵、曾仕龙、宋牛牯等贼王被剿灭与被招安的故事。

渐行渐近,山谷翠竹婆娑,清溪环绕,琴江与螺水若出其中,叮咚婉转。山间的三江口、高岗子、桥子头、牛角窝、暗径等小村色彩斑斓,那里曾是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海陆惠紫县委、海陆惠紫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所在地,侧耳间依稀可以听见七十多年前的军号回响。不朽的年代,不朽的影响。三年前,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的老战士范炳南临终时听说要建设纪念园,托付儿子把自己一生积蓄的12000元捐了出来,含笑而逝;76岁的贫困党员范玉坤身患糖尿病,却坚决要把买药的300元捐出来。他们都是三河口村的人,那里出了范照南啊!

穷乡僻壤,竟然一呼百应,首期捐款200多万元到位。还有无偿献出土地、献出果园、做义工、送茶水的乡亲。政府职能部门与国家企业也帮助解决了山里的交通和通讯问题。激石溪回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抱负岁月。这是一场为了告慰而萌发的高尚行动。历史,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筹建纪念园的理事长练少周以及为之曾经付出心血与贡献力量的人们!是他们的良知与大德,树立了这座光荣丰碑,为后人构筑了一个“于无声处听风雷”的场景!

因为这个时代,假药、劣酒、地沟油、摧熟剂水果、人造猪耳朵等等赘物已经充斥了许多角落,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折磨。我们需要拿什么来救赎灵魂?我们需要构建什么精神来挽救这个日益贫血的社会?似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实在不能太对不起曾经为这个江山付出鲜血与生命的革命前辈。

缅怀,远远不止这些……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简介 2015-4-1 10:24:21

陆河县人民政府网

“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西北端激石溪革命老区境内,地处海丰、惠东、紫金三县交界处,是中国工农革命时期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后方根据地。纪念园位于激石溪村委上垸自然村,规划建筑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主要设施有:英烈纪念碑、杨其珊雕像、革命英雄浮雕、景英亭、烈士陵园、宣誓碑、英雄石雕、“浩气长存”牌坊、广场、雨花石观光台、大理石台阶、园林绿化等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在海陆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早期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革命政权”,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激石溪作为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核心,曾经是革命早期中共东江特委、海陆紫县委、海陆紫县苏区、红二师、红四十九团、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等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杨其珊和早期革命家范照南以及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在这里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高岗子、暗径子、三江口、桥子头、牛角窝是当年机关的所在地,激石溪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数以千计的激石溪人民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因此,为了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彪炳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发扬先烈的光荣传统,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倡议和努力下兴建了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纪念园首期在2009年动工建设,并于2010年11月29日揭幕开园。

“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建设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阳金谷到纪念园视察时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你们兴建先烈纪念园这件事很有意义,令人感动,一定要把它建设好。”同时对纪念园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景英亭”亲笔题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杨德清上将对纪念园建设也非常重视,亲自为“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题写了园名。

情系革命老区 篇3

陈干群,1934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1945年,他那曾留学日本、一生追求“教育救国”的父亲倒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阶级仇、民族恨使陈干群过早地走向成熟。他读书勤奋,只念过3年小学,竟考上了信丰县立中学,并以优异成绩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一年级。

1949年8月,赣南获得了解放,15岁的陈干群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不久,他随部队南下参加了粤北剿匪作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陈干群所在的部队奉命北上,改编為用购自前苏联的“喀秋莎”装备组建的火箭炮部队。由于陈干群有一定的数理化知识,又能刻苦钻研,他很快成了训练基地的技术骨干和军事小教员。部队改装突击训练结束时,他这个不满17岁的小兵,担负起了实弹射击场的炮兵测地与射击指挥计算的重任。实弹演练后,陈干群随部队入朝作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陈干群完成任务出色,被评為团司令部的先进标兵,经常受到嘉奖,荣立过三等战功,担任了火箭炮兵团的测地主任和侦察参谋。抗美援朝后期,陈干群被选调到志愿军总部炮兵指挥所任侦察参谋。1958年10月从朝鲜回国后,他被分配到炮兵最高领导机关——军委炮兵司令部工作。

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胜利归国的陈干群,这时最迫切的愿望是回到故乡赣南,看望母亲和亲眼看看故乡的变化。他乘火车,赶汽车,归心似箭地回到离信丰县城5里远的游州村,好不容易才见到母亲。陈干群环顾四周,家里没有什么变化,房子还是那么低矮狭小,又暗又潮,桌上依旧是那盏一根灯芯的小油灯……家乡解放快10年了,革命老区仍然贫穷落后的情景,使陈干群感到阵阵心酸。

陈干群在炮兵领导机关工作了30多年,先后担任过参谋、科长、情报研究室主任、炮兵部调研员(大校军衔)等。在此期间,他先后参加过东南沿海和西南边境的战备和作战。“文革”中,陈干群遭受过迫害。1990年初,陈干群从总参炮兵部离休后,在陈丕显、王平、高存信等几位老首长的推荐下,加入了由一批老将军、老干部、老专家為主体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任常务理事和联络部主任。1992年之后,陈老又先后加入了与老区工作密切相关联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担任了这几个社会团体的理事或顾问。

老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摇篮。出生于赣南老苏区的陈干群,更能理解老区人民為革命作出的奉献和脱贫致富的渴望。他到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深深感到老区贫困落后,除了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之外,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区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生产力相对落后。他认為“老区要振兴,出路在科教”,他决心為老区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0多年来,陈干群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市县、乡镇,深入调查研究,解剖典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及时向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积极动员和组织有关部门,努力為老区人民办实事、好事。如他带领中国农科院和中国林科院的专家到老区传授推广增产的新科技,带领中国市场学会的专家和首都企业家协会的代表到老区考察和传授开拓市场的经验,帮助一些老区到京、津、沪举办老区建设项目研讨会、名优特产品展示会等等。

在陈干群眼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献身于革命事业,贡献最大,令人怀念和敬佩。為继承先辈们的遗愿,他着力先在一些老革命家的故乡筹建希望小学。陈干群在离休后的前8年时间里,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到处联络、宣传,先后在湖南、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為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陈毅、徐向前、胡耀邦、方志敏、黄道、贺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先烈生长、战斗过的革命老区,策划援建了15所希望学校、2所乡镇中学。在彭德怀同志诞辰100周年修建的希望小学落成时,他还拿出自己当时的半年工资1万余元捐给该校,用于资助贫困孩子交学费。20余年来,他一直与这些学校保持联系,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学校办成教学设施完善且具德育為先的特色学校。

陈老急老区人民之所急,始终把老区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1996年9月,他协同有关部门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呼吁社会各界支援老区建设大会”。1998年,长江和嫩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时,他奔走呼吁,促成了在京的某外企医药集团向湖南老区重灾区捐赠了120万元的治病、防病药品和物资,并派自己的儿子专程护送到灾区;还联络促成天津市共青团组织捐赠特别团费150万元,帮助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灾区修复了11所被洪水冲毁的小学。陈老的赤子之心和对老区的不了情结。深得老区人民敬佩。孙毅老将军也给陈干群题词,称赞他“情系老区,无私奉献”。

陈干群到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后,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缺乏系统的老区资料。為了更好地宣传老区,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援老区,把老区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陈干群萌发了策划编撰一部全面、系统、权威地介绍革命老区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专著的构想。

左右江革命老区 篇4

多年来,上饶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一个整合、六大战略、一个建设”(即整合扶贫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产业扶贫战略,移民扶贫战略,“两金”扶贫战略,转移培训扶贫战略,社会扶贫战略,以及扶贫队伍建设)的“一六一”扶贫模式,使全市的扶贫开发成就显著,脱贫效果明显。据上饶市扶贫办的数据统计,“十五”初期,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20.3万人,低收入人口50.9万人,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4.3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7万人,到2008年全市剩余贫困人口总数下降至27.190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63%。

一、一个整合: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各贫困县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仅能够依靠正常渠道下拨的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同时也用好用活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采取了一事一议的形式村民自筹及能人捐献等途径整合资金。“十一五”的06-08年间,上饶市共整合中央及省投入该市财政扶贫资金25479.7万元、扶贫贷款13111.88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建设。其中:余干县在06-08年间共整合扶贫资金4166.1万元;上饶县在“十一五”的06-09年间,共整合中央和省财政资金、市县级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共7907.1万元,用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建设:横峰县积极动员能人捐献资金,仅2007年就整合到各项扶贫资金达60万元,兰子村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30万元,百家村争取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20万元。

二、六大战略:组合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产业扶贫战略、移民扶贫战略、“两金”扶贫战略、转移培训扶贫战略、社会扶贫战略

整村推进战略:上饶市坚持以开展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和后进村建设为切入点,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其中上饶县以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为立足点谋划整村推进工作,在06-09四年,先后有81个国家、省、市县党政有关部门、直属单位、驻县单位与该县重点乡镇、村实施定点挂钩扶贫,有54名县级领导、500名科级干部和党员干部与重点乡、村的1400名贫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农户订规划、定项目、助资金、捐物资、搞培训、解难题、送科技,倾情奉献,真抓实干,形成整村推进的强大力量,加速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产业扶贫战略:上饶市把选好发展好扶贫主导产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的根本措施,要求各贫困县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优势,培植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泡桐、茶叶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如上饶县根据各乡镇的资源地理等条件,我们依托县内扶贫龙头企业,大力培植一村一品,突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有效辐射模式。全县以远泉实业集团为龙头,共培育了苗木、毛竹、茶叶、蔬菜、油茶、水产养殖六大农业产业,而且各乡村也都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半数以上的村具有各自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乡一品几乡一品。

移民扶贫战略:上饶市把“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作为移民扶贫工作的根本目标坚持集中与分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移民安置扶贫工作,将生活在生态极其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转移安置到外部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镇,同时做好移民后续帮扶工作。其中,上饶县把推进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移民搬迁作为移民扶贫工作的重点,较好地完成了移民扶贫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截止2009年底,共实施移民扶贫2721户12294人。集中安置1765户7948人,分散安置956户4346人,集中安置率达64%;有土安置1622户7298人,无土安置1099户4996人,有土安置率达65%;新建移民安置小区88个,划征土地面积共314亩,其中:水田141亩,旱地100亩,荒山地73亩;划拨闲置房6000平方米。横峰县在2009年上半年就确定了12个自然村(居住点)为搬迁点,对搬迁点农户进行逐个培训;与县土管、建设、林业、供电等部门协调沟通,确定5个条件较好的集中安置点,分解下达1000人的指标任务;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县建设部门专业设计人员对各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和设计。余干县共30个自然村的移民扶贫搬迁对象85%左右已搬入新居(还有5个自然村为2009年扶贫搬迁对象,确保春节前搬入新居),实现了集中安置点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和电话。

“两金”扶贫战略:1.积极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上饶市在横峰县和上饶县中设立了15个首批试点贫困村,创办了15个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拥有会员927户,筹集互助资金255万元,累计借出资金210.5万元,借款农户460户,借款农户还款率为100%,扣除正常运行成本和会员分红外,尚有3.14万元滚入互助资金本金;2.稳定开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试点工作。目前余干县共规划项目101个,项目总投资为378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为2125万元,项目已全部开工在建,项目已投入资金2495万元,占总投入资金的66.01%。

转移培训扶贫战略:上饶市针对“雨露计划”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其中上饶县自2006年实施“雨露计划”以来,共投入资金220.22万元,开展培训科目有电子、计算机、幼师、缝纫、驾驶等1 2种培训科目。经基地培训合格后输送到广东、上海、深圳和本市经济园区就业。几年来,培训了农村贫困劳动力740人,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政策和“雨露”计划的致富典型,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参与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社会扶贫战略:为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工作,上饶市扶贫办自2008年起开始筹建扶贫开发协会中介组织,计划于2010年初召开成立大会。作为扶贫帮困的中介单位,扶贫协会成立将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发挥重要作用。上饶县策应省扶贫和移民办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直对该县挂钩单位的帮扶投入工作,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入到社会扶贫中去,继续强化社会扶贫工作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三、一个建设:强化专业化扶贫队伍建设

上饶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队伍的效能建设和专业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全市扶贫系统机构建设得到大大加强。具体表现在:1.加强扶贫办机构建设,提升扶贫办行政级别。将上饶市扶贫办列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各县(市、区)扶贫办提升为正科级单位,由以前的4个正科级单位增加到12个,由以前93人的干部队伍增加到139人;2.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改善各级扶贫办办公条件,促进了扶贫队伍的效能建设。将上饶市扶贫办、余干县、横峰县等扶贫办搬进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公,既整合了行政资源、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3.开展扶贫队伍业务培训,加强扶贫队伍的专业建设。每年选派了大量市、县、乡、村扶贫干部分别参加国家、省、市、县扶贫业务培训,使扶贫干部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扶贫资源普惠制与特惠制的关系,强化实施针对贫困农户的特惠政策。

由于贫困对象瞄准偏差、老区基础设施的普遍较差、扶贫资源匮乏等问题,使本就有限的扶贫资源大都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使扶贫资源分散化,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在未来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贫困对象瞄准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做好贫困户、特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合理分配扶贫资源,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农户和特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实现扶贫资源由普惠制向贫困农户集中的特惠制转变。

(二)建立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社会保障扶贫相结合的长效脱贫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原有扶贫标准和扶持手段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脱贫后又返贫的问题突出。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十一五”扶贫的现状,及时建立起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社会保障(尤其是“低保”)的生存保障功能与开发扶贫的推动发展功能实现有效衔接,在功能上使二者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护并促进农村金融本土力量的发展,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缺失问题。

由于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可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极少,严重阻碍了革命老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当务之急,应当厘清财政性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功能定位,在政府主导财政为农村建设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积极引导商业性金融为农村建设提供市场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探索一条商业化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强扶贫立法,妥善处理好移民扶贫的后续工作。

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篇5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 篇6

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些老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老区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我们必须时刻挂在心上。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

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一个县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要摆布好、协调好,县委书记很关键。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思考,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练就造福一方的本领和才干。要发扬当年陕甘宁革命老区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精神,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兢兢业业把老区各项事业发展好。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5点要求: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支持,增加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老区建设,形成支持老区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

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深入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和住房建设。

三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前提下,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优先向老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

四是积极落实改革举措,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针对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夯实管党治党基础,特别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约束力强的制度机制,有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3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

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摘自《人民日报》)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篇7

要做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工作,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红色文化”。

从广义上说,红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是这三个方面的集合与,但每一个部分在红色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例如红色物质文化属于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具体化和显性的特征,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物质文化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纪念、改革开放过程中留下了的革命遗址和相关的文物,如领袖人故居、历史事件的旧址、历史建筑、园林、烈士陵园、纪念碑、器物、服饰、文物陈列馆等。红色制度文化是不同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关政策、理论、路线、方针等。红色精神文化特则指不同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等,例如回忆录、歌舞、绘画、戏剧、小说、故事等。红色精神文化属于红色物质文化中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是其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内核:红色精神

正如上文所说,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表达。红色精神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在革命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精神。红色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探索精神、社会主义时期的奋斗精神、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由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表达了共产党良好的作风和优秀的品质,是我国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基础和核心,而红色旅游也因为红色文化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成为了一项文化工程,起到了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也可以人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对中国的红色文化进行了一次温习和体验。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红色文化也同样如此,这也是红色旅游生命力的来源。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和关注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红色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并且人类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还能够参观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重走红军长征艰辛道路,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岁月,唤起曾经的记忆或是了解不曾经历的战争岁月,真切的感受革命先烈们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的爱国心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并学习这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爱国精神。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中最为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开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告知人们红色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人文性直接决定着红色旅游体验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革命老区的重建工作,井冈山、韶山、延安等地区被国家列为““国家一号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还能为旅游业提供宝贵的旅游资源,并且红色文化直接决定红色旅游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底蕴更好的表达出来,才能体现出红色旅游的真正魅力,有效的推动我国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红色文化属于红色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质量的提升取决于红色文化的深度和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也是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而红色旅游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融会贯通。在现代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协助下,红色旅游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其他形式文化更好的结合,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生机与活力,促进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了解,为各国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做好红色旅游的发展,确保红色旅游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红色旅游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外因的基础和前提。从根本上来说,红色旅游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良好的市场是由于红色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代表了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红色旅游的兴起还能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作出贡献。

1. 红色文化代表了现代文化的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思想理论,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和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更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尊训练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帮助我们的革命先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上中国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以及继承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斗争和革命的胜利,并在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和歌颂的故事,更创造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奇迹,这种精神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了下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传承红色文化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

之所以红色文化可以被人类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文化自身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是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发展潮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尤其活跃,社会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价值观存在被颠覆的危险,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在逐渐的模糊。在优良传统逐渐丧失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却在不断的萌生,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会导致人们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空虚、价值观念扭曲、人情冷漠等,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关注个人私利,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都会从不同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对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要增强人们抵御这些不良思潮的能力,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宣扬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人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继承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利用红色文化为人们树立精神上的标杆,进行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四、革命老区关于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

既然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重点与内涵,要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红色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红色旅游的价值;传承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旅游发挥了载体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创新。

1. 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中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建设发展的方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了确保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在进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并在实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应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

2.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阶段不断的传承红色文化,明确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真正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和展现。红色旅游资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一定的开发、抢救、挖掘和保护,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这些革命历史进行合理的展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更好的展示红色文化真正的精髓,并发挥对全社会的教育作用。在红色旅游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应当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革命文化遗产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对红色旅游资源应当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是对红色旅游过程中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革命遗产的合理保护。

3.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活化和再现

要向更好的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就需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记录、著作的撰写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比随着之后大众媒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更加有效的传播和传承途径,如制作文献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红色电视剧等方式,来向广大的观众展示伟大的红色精神;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方式向游客传递红色文化的精髓内涵。因此也可以说红色旅游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宣扬红色文化,而且还能再现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广泛认同,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宣传和继承红色文化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

4.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方法

在红色旅游中,红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品质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红色文化对子孙后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但是在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创新精神,挖掘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和价值。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是红色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就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保护过程。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变,而且遍布于全国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旅游观赏资源。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一般要求以红色文化作为原材料,借助一些方式来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新,从而实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更好的满足游客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其不仅可以将红色精神所具有的内涵打造成人们喜爱的,又具有历史内涵的景点。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红色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和在红色旅游中传承红色文化特殊规律已经成为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岩.“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2.

[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12,08.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4]李恩巍.内蒙古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篇8

据悉,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已获批准, 因此, 有关部门将2011年定为红色旅游年。目前全国各地都借助“十二五”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获批的难得机遇, 大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和景区, 红色旅游景区数量呈快速增加的趋势, 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政府和旅游景区经营者思考。由于红色旅游产品承担着教育功能、政治功能重任, 其经营方式和经营目的与其他的旅游产品是不同的。但它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 它就要与其他旅游产品竞争才能生存, 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 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红色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和政府必须正确认识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和属性。

一、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发展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 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 “减贫旅游” (PPT) 的概念在国际上盛行, 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 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 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所以发展红色旅游意义深远。

1、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 发

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红色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 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生态保护是重点、扶贫开发是难点, 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其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 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可进入性。例如为了大力发展大别山的红色旅游, 湖北省花大力气修建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交通示范公路, 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机会和收入。

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 在我国, 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 就可创造一个就业机会, 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 也能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 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河北嶂石岩景区, 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200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5000多元, 周围乡村农民达到3600多元, 比景区开发前分别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 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 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 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 人均年收入增加到近10000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 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 办起了度假村, 去年纳税额达230余万元。

3、开阔老区农民视野, 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 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 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 从而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二、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可观性差。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存。由于中国革命的人民性、艰苦性和流动性, 加上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遗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红色产品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 且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比如有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 与其他旅游景点又相距甚远, 这样旅游者就难以尽兴。

2、时效性强。

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 有较大纪念活动时, 比较容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 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

3、旅游形式单一。

目前的红色旅游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 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内容的解说大多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 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市场吸引力差。

4、客源市场面窄。

红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在支撑: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 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意义得以发展;二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 他们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怀念与深情。

三、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1、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

后, 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 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 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 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 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 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 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 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 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市场手段, 通过招商引资, 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 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截至2009年上半年, 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48个, 签约金额36.7亿元, 建设项目包括毛泽东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2、注重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 共享客源市场, 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可以延长产品链,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 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 武汉农讲所—黄麻起义—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探寻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二是“红绿”组合, 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例如,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与大洪山生态旅游。三是“红古”组合, 即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 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四为“红土”组合, 即老区红色旅游、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 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 穿起一个多彩贵州”, 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 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9年, 贵州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48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67.6亿元。

3、注重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

旅游者的眼

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 因此同类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来说, 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作相应的调整, 使之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 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比如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红色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 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再如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红军的某些战争场面:群马奔驰的蹄声、嘶鸣声、枪声、炮声、火光、硝烟等, 能够极大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在纪念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念馆中, 以色列政府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场面, 使参观的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震撼。

4、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的机会。

在体验经济中, 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活动。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 只是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 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 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 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 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 注重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 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 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产品设计上, 要有鲜明的时代感, 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通过设计“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 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 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5、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

红色景区的建设要提高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层次, 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 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 红色旅游才能充分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 一方面是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 另一方面是当前信息渠道众多, 信息传播速度快, 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有90%都有网站, 我国也有30%~40%的比例, 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 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 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的组合营销。

参考文献

[1]李明德:浅谈红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07-03.

[2]刘筱秋:把红色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J].中国旅游, 2008 (5) .

[3]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2) .

[4]吴必虎、余青主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9.

[5]王晖:红色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的原则与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0 (2) .

革命老区襄汾县农民养老思考 篇9

农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这个讨论命题, 颇有点儿哥德巴赫猜想的意味。然而, 求解这道题又不能用数学家陈景润的计算公式去演绎推算。

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如果摒弃了家庭养老, 而由社会养老所代替, 子女不再赡养老人, 是否就意味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就会丧失呢?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开展研讨。

一、农民年老依靠子女赡养愈来愈不可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 随着传统农业向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在解决和应对养老问题上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

(一) “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大的同时, 令人头痛的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社会文化变动问题。这个问题有各个不同的侧面, 对老年人生活影响极大的是农业人口愈来愈少, 外出务工者则愈来愈多。青年人有的是通过升学深造, 有的是通过学习专业技术, 不断向城市、向工业集聚区流动, 便产生家庭分立现象, 老夫妇二人为一家, 或者孤独一个老人生活的数量即“空巢”家庭大量出现。襄汾县是个有50余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 据统计有8万余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 在家留守的多为老年夫妇。

(二) 代沟矛盾显现, 代际和谐压力增大。飞速发展的工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 不同年代人之间矛盾加深, 有的甚至断绝往来。社会发展, 今天父子在职业上的不同是当然的了, 知识内容也不同, 教育水平一般还是儿女方面高。由于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所讲的教学内容很深, 且注重个性发展, 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父母唯命是从和敬重父母。

(三) 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愈来愈降低。在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中心, 生产依靠传统技术的时代, 老人的知识和技术被作为有用的东西受到尊敬, 但在科学技术日趋进步的工业社会里, 老人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不得不说是很小的。与此相反的是, 为了赶上知识技术时代的要求, 对下一代的教育费用的承担愈来愈重, 一个农户即便是农民工, 毕竟收入有限, 负担了培养子女的费用, 再赡养老人便感到力不从心了。

(四) 计划生育的实施, 尤其是提倡“只生一个好”政策的出台, 农村核心家庭迅速增加, 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独子养老”时代迫近, 有人口专家称, 到2030年, 一对中年夫妇将要负担四位老人。家庭养老功能呈现与时俱降的趋势。家庭养老为主, 难以为继。

二、社会化养老实现的日期愈来愈近

养老问题困扰中国家庭, 尤其是广大农民家庭。按照国际经验, 在人口老龄化高峰的至少前20年—30年, 必须建立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足够的资金储备,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巨大压力。欲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城乡统筹解决养老资金, 走社会化养老道路, 才是实现健康、积极、和谐老龄化的最佳选择。

值得欣喜的是, 党和国家已将养老保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1991年起, 民政部在山东开始试点并逐步向全国部分农村地区推广的农村养老制度以“个人交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基本原则, 实行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农民的正式的且带有实验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加快城乡统筹解决养老基金的要求。在山东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继免除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机和种粮补贴之后, 中央出台的又一项惠民政策。今年, 党的十一届三次全国人大会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国家民政部已有意向, 建立“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高龄津贴全国统一”的制度。随着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不断扩大, 可以预见, 社会化养老实现的日期会愈来愈近。

惠民政策要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起主导作用。应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机制, 家庭养老、自己养老、土地养老、子女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等不同格局并存, 让全国城乡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此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据笔者在农村调研听到的民声, 基层干部普遍反映, 农村老人面临着经济供养、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诸多共性难题, 其中养老保障是重中之重。特别随着“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 不少老人的生存环境堪忧。

破解养老难题, 实现社会化养老, 要分步实施, 稳步推进。

(一) 平衡现阶段群众“致富”愿望与“养老”需求, 要大力发展经济, 保持社会财富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使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老龄化的速度。在边发展、边致富过程中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尽量满足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对物质与文化生活增长的需求。要想满足老龄人口需求, 工业就要快速发展, 同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转变农民增收方式, 指导农民转型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尽量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增长了, 养老保险的基金才能增加。譬如, 我们襄汾县从2007年起, 就建立了全县统筹的高龄津贴的制度, 县财政每年给年满75周岁的农民补助120元养老金。这个数字是微小的, 但要增加补贴, 县财政又无能为力。渴望值不能脱离现实, 唯有发展经济, 才能逐步增加养老保险保障资金。

(二) 加大加快“爱晚工程” (或称为夕阳工程) 的建设, 多元化养老模式并存, 建立更多养老福利机构。“爱晚工程”, 指的是由国家或集体出资兴建敬老院、托老所, 让老年人在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敬老院里颐养天年。目前, 敬老院的建设, 农村落后于城市, 农村的公共养老机构, 不仅数量少, 而且设施很不完善, 须加大力度。就拿我们襄汾县来说, 50万人口的大县, 目前只有三所敬老院, 一所是由县民政局兴办的福利院, 收住的老人仅限于无依无靠的光荣退休军人;二是陶寺乡的敬老院, 以收养五保老人为主, 还有少数家庭出资送来的老人;三是由私人出资在县城南关兴建的敬老院, 以低收费优服务的方式, 收住自愿住院老人。虽只有三所敬老院, 但代表了三种形式, 即公办、民办和福利办院。这是颇有推广价值的, 政府应大力推广。山西省实施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政府应当加以引导, 企业家在转型发展中, 投资举办各种老年福利企业, 兴办慈善性质的福利院或发展老龄产业,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事业。

(三) 在每个乡镇和较大的村庄建立敬老院。我们襄汾有13个乡镇, 10多年前, 大多数乡镇是建有敬老院的, 但由于管理和服务滞后, 大多数垮了。近年国家出台了养老保险统筹政策, 可以将国家统筹部分的养老金用于集体兴建敬老院、托老所, 建在乡镇或村里, 方便老年农民就近入住, 想来是可行的。

(四) 医院牵头兴办养老机构。在医疗体制改革中, 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作用, 政府引导在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卫生院, 兴建老年福利院, 可以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也可以独立建福利院, 主要收住患绝症或患有慢性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因为医院有较好的医疗和服务条件, 让老人们在福利院的临终关怀下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五) 居家养老是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最好模式。机构护理的唯一问题是缺乏亲情, 离开亲人的老人们感到孤独。笔者认为, 当前最为适合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我在农村调查中了解到, 大多数老人是选择居家养老的, 因为居家养老既不完全依靠子女, 又不像机构养老那样完全脱离家庭, 远离子女。目前居家养老在城市较为多见, 一般由子女或老人出资请保姆或钟点工, 上门服务。这种形式, 农村也是可行的, 应当大力提倡。但有几个问题应当解决好:一是服务内容应多样化, 尽量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运转需要衔接规范;三是资金筹集需要多元化, 子女、老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当参与, 尤其要发展慈善事业;四是应当和教育改革结合起来, 大专院举办“为老服务”专业, 培训一大批懂专业的热心为老人服务的专业人才。

三、弘扬传承敬老孝老美德愈来愈重要

养老从来不只是个经济命题, 它包含着亲情之美、伦理之常。在农村调查中, 有人曾问我:“社会化养老了, 儿女是不是就可以不尽养老义务了?如此, 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从此就丧失了呢?”另一方面, 在一些农村老人思想上, 则认为“住进敬老院, 别人会说自己子女不孝。”

(一) 观念一定要转变:淡化“养儿防老”意识, 增强“老年自立”精神。老人们都应当树立有“资本”享受尊贵晚年生活的意识。这个“资本”, 最为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身体, 健健康康活到生命最后一分钟, 尽量缩短躺在床上的时间。“儿好女好, 不如自己身体好”。如果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 或者瘫痪在床上, 甚至成了植物人, 大小便不能自理, 形象自秽, 缘何谈尊严?人到老年, 一定要以健康为中心, 科学养生, 注意饮食, 加强锻炼, 知足常乐, 心情乐观, 这样才能活得既长寿又健康。

(二) 强化子女关爱老人的意识。赡养老人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物质赡养, 另一个是精神赡养。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是:孝敬爹妈脑白金。我在宣传孝道时, 则常讲:“孝敬爹妈脑白金, 不如给二老送开心”。送开心, 就是行孝道。本世纪最凶猛的传染病是孤独, 空巢老人尤为甚。子女们要孝敬老人, “父母养我小, 我养父母老”, “忘了啥, 也不能忘了爹和妈”。生活保障只是一个方面, 而另一方面一定要努力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一定要对老人有爱心, 唯有充满孝心与爱心, 才能体察老人的苦衷、隐情和渴望, 感受老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细枝末节, 进而在行动上给予无微不至的体贴关心。常回家看看, 多和老人拉拉家常, 谈谈社会, 以解除其孤独。老人开心了、高兴了, 才能高寿。老人的健康, 既是自身的福气, 也是子女的幸福。同时, 要摒弃让父母住进养老院是不孝的思想, 宁愿让老人孤独地待在家里, 也不愿送到专业养老机构的做法。

(三) 用法律作保证, 建议法律增加:不养老追究刑事责任。我在农村调查中还了解到, 现在农村有个普遍现象, 为父母养老是子女的责任, 但能否很好地承担这个责任, 则要凭自己的良心, 或者街坊邻居的舆论压力。如果这两个因素都不起作用, 那么农村老人养老就成了问题。为此, 笔者建议, 国家的敬老养老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章四十五条规定, “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抚养或者住房、财产发生纠纷, 可以要求家庭成员所在组织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调解,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前款纠纷时, 对有过错的成员, 应当给予批评教育, 责令改正。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求赡养费或者抚养费的申请, 可以依法裁定予以执行。”但是, 这里没有明确的刑事责任, 建议增加家庭成员不履行养老法律应该“负有刑事责任”。农村中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事经常发生, 在法律条文中增加刑事责任, 很有现实意义, 也非常必要。如给住敬老院的老人筹集住院资金, 若发生子女不给支付的问题, 施用法律强制其缴纳, 有利于更好地约束人们履行养老责任和义务。

左右江革命老区 篇10

2011年09月08日,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芳坪小学, 李菊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升国旗。芳坪小学只有1名老师10名学生, 其中一年级学生4人, 二年级学生6人, 复式班教学。在芳坪小学任教24年来, 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 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事业有成, 而李菊伦老师却增添了不少白发。对此, 她无怨无悔, 总是充满幸福的笑容。

2008年, 李菊伦被评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李菊伦说:“只要孩子们需要我, 我还会留下来教书, 直到退休为止。”

广东各地老区清明祭奠革命先烈 篇11

1. 清明节来临之际,仁化县红山学校近300名学生和老师祭扫红山新白革命烈士墓。(张炳明)

2. 4月1日上午,丰顺县委老干部局、县关工委、老促会等单位联合组织离退休老干部300多人和汤坑镇第三小学师生共1000多人,在东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前缅怀祭奠革命烈士。(江智强)

3. 4月1日上午,连山县四套领导班子有关领导,吉田镇党政班子成员,县人民武装部、武警连山中队成员,县直副科以上单位领导,县关工委和县老促会全体成员,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代表,中小学生代表等300多人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祭拜先烈。

4. 清明节期间,怀集县诗洞镇干部群众祭奠钱兴烈士。(谭扬汉)

5. 清明时节,平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领导,县老战士联谊会、军烈属代表,县直机关负责人,公安干警,驻平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500多人,在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姚文瑾 张日光)

6. 清明节前夕,广宁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宁部队、南街镇政府、学校师生共3000多人,来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曾庆生)

7. 廉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鑫,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光祥,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烈士墓敬献花圈。(曹锡邦 梁百惠)

左右江革命老区 篇12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 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 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 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共有小学4263所, 普通中学2274所, 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 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 (1) 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 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 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 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 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 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 相比之下,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 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 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 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 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 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 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 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 环境较差, 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 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 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 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 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 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 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 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 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 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 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 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 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 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 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 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 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 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 与学校教育脱节, 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 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 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 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 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 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 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 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 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 改变观念, 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一2020年)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但责任“重心”低, 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 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 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 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 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 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 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 转变观念, 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 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 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 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 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 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 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 加强立法,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一2020年) 》的指导下, 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 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 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 (省) 、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 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 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 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 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 专款专用, 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 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 加强宣传, 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 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 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 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 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反之, 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 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 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 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 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 创新管理, 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 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 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 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 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 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 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 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 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 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 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 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 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 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 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 (川办发[2011]63号) :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一2020年)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上一篇:保险法下一篇:职业教育专业硕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