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

2024-06-24

保险法(共12篇)

保险法 篇1

我国巨灾保险法与《保险法》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进行巨灾保险专项立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与《保险法》的规范协同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我国巨灾保险得以有效展开, 实现长足发展。

一、我国巨灾保险法与《保险法》规范协同的意义

1995年,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以下简称《保险法》) , 2009年对之进行了最新的修订完善。但《保险法》属于规范商业保险的法律制度, 对属于政策性保险的巨灾保险并未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传统保险理论认为, 巨灾风险在传统保险业务中属于不可保范围, 所以大多数公司把巨灾 (如地震灾害等) 规定为保险合同赔付的除外责任, 这导致了现实的巨灾风险无法通过保险实现有效转移, 即巨灾发生后传统保险无法充当有效的“减灾器”①。人权保障的国家义务, 以及我国巨灾频发的现状, 使得我国亟需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笔者以为, 通过巨灾保险法对巨灾保险涉及的承保机构、投保人等进行规定。而巨灾保险是保险的一个特殊情况, 其与传统保险既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 故在构建巨灾保险法时必然涉及到原《保险法》中的许多方面, 因此在巨灾保险法设计之初就需要对其与《保险法》的规范协同问题进行充分考量。

二、我国巨灾保险法与《保险法》的规范协同处理

在巨灾保险制度的具体建立上, 巨灾保险法可以在很多方面对现行《保险法》加以借鉴, 特别是在参保方式、保险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责任认定以及保险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

(一) 参保方式的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 巨灾保险的投保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愿投保, 即投保人自愿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 国家不对该类险种进行干预。我国《保险法》中的商业保险属于这种方式;第二种是作为普通财产保险的强制附加险, 即将巨灾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绑定, 在购买普通财产保险的签订下对其进行强制购买;第三种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强制巨灾险, 该特定人群一般是指处于某种灾害多发、频繁区域的居民。巨灾保险投保方式的选择是我国巨灾保险制度构建的一个必经选项, 无论我国巨灾保险是选择现行《保险法》中已有的自愿保险方式, 还是选择强制保险方式, 抑或在我国未来的《巨灾保险法》中创新一种新型参保方式, 现行《保险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巨灾保险参保方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基本运行模式的参考, 这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巨灾保险的参保方式奠定一定的智力基础与技术支撑。

(二) 保险机构的建立

保险机构如何设置, 也是我国巨灾保险立法也是不可回避一个的问题。在保险机构的设置问题上, 目前学界大致出现三种意见:一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二是政府管理;三是成立专门的巨灾保险组织。笔者以为, 巨灾保险的保险机构在设立条件、设立程序以及运营规则上可以与现行《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协同, 再根据巨灾保险机构的特征对其设立、营运做出特殊规定, 形成完善、有效的保险机构建立机制。

(三) 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一部规范性法律制度都不可缺少权利、义务、责任三要素。如果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 就无法保证权利的实现与义务的履行。笔者以为, 巨灾保险法作为一部规范性法律, 其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且其法律责任的规定仍需建立在现行《保险法》的相关法律责任内容之上, 进言之, 其对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就需要依附于现行《保险法》中的相关内容, 再加上巨灾保险特质涉及到的新的法律责任内容, 才能实现法律责任的全面、整合的覆盖。

(四) 保险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在立法原则上, 我国巨灾保险法可以借鉴《保险法》中适合巨灾保险的那一部分内容, 例如诚实信用原则、保险业务专营原则和本国投保原则, 等等。同时, 根据巨灾保险的特征, 巨灾保险立法在保险原则上还应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有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巨灾保险不仅具有经济补偿功能, 还具有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功能, 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保障灾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恢复灾区正常生产, 安定灾民的基本生活, 使人民群众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后能尽快恢复平静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速效进行灾后重建②。

2. 政府为主, 商业公司为辅原则。

巨灾风险具有风险大、发生频率低、受灾损失巨大的特征, 仅靠保险公司很难承受风险, 且巨灾风险对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造成的巨大威胁决定政府在巨灾保险中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商业巨灾保险对巨灾风险进行适度的分担。例如地震险等, 应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各种工程减损设施建设, 制定建筑物抗震建设标准并监督其得到有效实施;对民众进行灾害预防与自救的宣传, 加强地震保险法律制度的普及, 提高民众对地震保险的投保意识, 采取这样的复合型管理与救济方式可以有效分散地震保险风险, 最终促使该业务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3. 不盈利、广覆盖原则。

巨灾保险的开展是以全面防灾救灾为目的, 而不应以传统商业盈利为目标。纵观巨灾保险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 即使是以商业经营为主的国家, 亦是将巨灾保险定位为非盈利性的救济险种, 故而在我国巨灾保险法构建过程中, 应将非盈利、广覆盖原则作为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摘要:我国巨灾保险法与《保险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若要使巨灾保险法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巨灾保险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我国巨灾保险法的构建就必须充分考虑其与《保险法》的规范协同问题, 与保险法律制度的规范协同主要体现在参保方式、保险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责任认定以及保险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巨灾保险法,保险法,保险原则,协同关系

注释

1胡晓珂.论我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A].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493.

2周延礼.充分发挥保险功能积极参与巨灾风险管理[N].001版.中国保险报, 2008-09-26.

保险法 篇2

保险0712023407147张新建

摘要: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顾客心理安全需求等问题。保险业,由于契约的附合性和射幸性,更容易诱发诚信问题的出现。诚信体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诚信建设评价标准已纳入监管的常规检查内容。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天的诚信、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品牌。

关键词:保险业 最大诚信原则 社会诚信

一.最大诚信原则的涵义

保险法中的最大诚信原则是指: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及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必须以最大的诚信全面而完整地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和隐瞒有关保险标的的重要情况,严格遵守保险合同的约定和承诺。

最大诚信原则作为现代保险法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最早起源于海上保险。在早期的海上保险中,投保人投保时作为保险标的的船舶或者货物经常已在海上或在其他港口,真实情况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依赖于投保人的告知;保险人根据投保人的告知决定是否承保及估算保险风险、确定保险费率。因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告知的真实性对保险人来说有重大的影响,诚信原则对保险合同当事人的要求较一般的民事合同要求就更高、更具体,即要遵守最大诚信原则。

二.最大诚信原则在我国保险法中的体现。

最大诚信原则作为《保险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贯穿于保险法的始终,指导着保险司法,是保险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在保险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行为准则适用于保险活动的订立、履行、解除、理赔、条款解释、争议处理等各个环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法》明确规定了保险合同当事人说明告知义务。为了平衡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当履行说明义务,这是保险人的一项法定义务,而投保人应当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三.案例分析。

(1)案例:被保险人张某,原籍武汉市新洲区,2007年在某保险公司投保寿险12万,投保前在当地保险公司某定点医院体检一切正常,以标准体承保。半年后其家属以被保险人“溺水”身故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并出具了当地村委会开具的溺水事故证明,此时被保险人的遗体已经火化。

由于短期出险,且保险金额巨大,保险公司对此展开理赔调查。走访中,发现当地居民有明显的回避倾向,多以不清楚,不知道为由,拒绝回答涉及被保险人死亡原因的问题;开具事故证明的村委会干部则坚持被保险人是溺水死亡;部分群众言辞激烈,表示“人死了,赔点钱是应该的”、“保险公司是骗子,拿钱不办事”。

理赔人员经过努力,找到线索显示被保险人系疾病身故,身故前还曾到当地乡镇医院抢救。但在该院调阅抢救病历时,此病历却不明原因失踪,病案室,医务科互相推诿,虽承诺寻找病历的同时又表示工作量巨大,短时间难以完成。最后调查员动用私人关系才从该院医师处了解到被保险人真实死亡原因是“脑瘤”,并曾在北京天坛医院做过手术。并进一步了解到,被保险人是当地村委会干部的亲戚,为了能够获得理赔,村干部曾打点当地医院,还曾召集全村村民开会许以利诱,告诫对保险公司什么也不要说。最后调阅天坛医院病历,在时间顺序上,确定了被保险人是在做开颅手术后买的保险。

由于存在故意的带病投保和虚构保险事故情况,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和二十八条规定,做出了拒赔,解除合同,不退还保费的理赔决定。这时,被保险人家属向公司投诉,表示因为不懂保险合同条款,买保险都是代理人一手操办,当时代理人明明知道被保险人曾患病手术,但教投保人填写投保单时什么也不要说;被保险人投保前的体检是该代理人找其他人冒名顶替;被保险人身故后,提出以“溺水”申请理赔也是代理人的主意。

其家属认为代理人有明显的欺骗行为,并以此要求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由于保单上确实是投保人的亲笔签名,而该代理人又已经离职转行,家属除了能证明代理人是其同村邻居,两家共同生活多年外,又拿不出其他的直接证据,理赔一时间陷入了胶着。

最后,考虑到代理人作为被保险人邻居,对被保险人健康情况应当有一定了解,虽无实据,但可以推测其在展业活动中的确有不规范行为;而且被保险人家庭为了治病已经倾其所有,现经济已经陷入困境,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保险公司全额退还保费,终结此案。

(2)分析:这个案例中,涉及了“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代理人、普通民众、干部、医生、医院、基层群众组织(村委会)”等多个社会阶层和利益方。而令人遗憾和警惕的是,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事实却表明绝大部分人都存在“诚信缺失”。他们出于各种理由,忽视或隐瞒事实,造成保险公司核保程序形同虚设,几乎无限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最后虽然以较小的损失规避了一宗保险欺诈,但保险公司并不是最后的赢家,他在行业外舆论不理解的责难声中赔上了自己的社会形象。把自己摆在了道德和良知的十字架上。

四.解决保险诚信缺失的措施。

为了构建起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运行为权威的制度诚信、以市场交易人寿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为基础的主体诚信、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监督诚信,促进保险业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健全诚信法规制度,惩戒失信行为。建议保监会在今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通知》基础上,尽快出台《保险诚信制度管理办法》、《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等法规,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使保险诚信制度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第二,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建议保监会制定、完善和规范保险业的业务信息、市场信息和监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管理规则,扩大监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频度,使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和市场主体能够公平、方便、及时地获得必要的保险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透明度。建议保险监管部门要求保险机构建立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建立起全方位的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间信息资源共享。建议保险监管部门构筑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对保险市场主体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以确定信用等级,从而促使保险市场主体始终诚实守信。

第三,完善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成本、加重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当前,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表现在法律法规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一个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必须能够使失信行为导致的损失,大于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失信行为所获收益,且损失和收益相比较,应大于失信者的心理承受范围。只有当失信成本高到无法承受,才能促使人们尽量维护自身的信誉度。

第四,进一步改革当前保险公司经营的评价核算体系。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对

管理者的考核体系仍把完成保费收入指标放在首位,并突出强调。管理层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或放松核保要求,或将核保政策朝令夕改;对代理人管理上也是以保费多少论英雄,根本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自然也弱化了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因此必须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进一步建立起规模、效益、价值、服务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当管理层的薪酬,升迁等切身利益和公司长远利益,客户长远利益挂钩时,才能有效解决管理层的短期行为问题,引导保险业将诚信和利益统一起来,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保险法 篇3

摘 要 《保险法》作为规制保险经营活动,规范保险人,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在现代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新《保险法》总结了以往司法实践的有益成果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模式,对规范与保障保险关系各主体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而作为保险关系各方主体权利义务的集中体现——保险合同,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保险合同订立的不同阶段中产生的问题,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新《保险法》相关规则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新《保险法》 保险合同 条款

保险合同的成立与一般合同成立的构成要件相同。保险合同双方即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一致,保险合同即告成立。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做出邀约,通常为投保人,内容具体确定,保险人在做保险宣传时若宣传内容具体确定的话也可认定为邀约,另一方当事人做出意思真实,内容形式有效的承诺,保险合同以有效承诺做出时即告成立,基本过程与普通合同并无二致。但是,对于保险合同订立的形式我们需要稍加讨论。根据我国传统《保险法》学说,保险合同是一种诺成性非要式合同,即可以以口头形式订立保险合同。对此笔者提出,应严格排除口头形式保险合同,其原因有二:一方面,保险合同通常时间持续较长,权利义务较为复杂,口头形式不足以将上述权利义务准确的表述及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保险合同自成立到生效,直到保险人保险责任的确定中间间隔时间较长,要式保险合同可以有效排除双方对于合同的矛盾分歧。虽然我国《保险法》和《合同法》对此并未加以规定,依然秉承意思自由的原则,但诚如上文所言,行政法规和保监会制定的规章应严格排除口头形式保险合同。

保险人保险责任的起算是整个投保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其关系到投保人何时转移了自身风险,保险人何时具有危险承担义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投保人能否获得赔偿。根据新《保险法》第十三条,十四条的规定可推知:对于大多数保险合同而言,保险合同生效,保险人保险责任随之开始,保险合同的生效时即为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时间。但是,合同另有约定除外,也就是说,合同生效与保险人保险责任承担的时间未必同步,而实践中,这种情况占多数。保险人保险责任的承担往往都是附条件的,如投保人交付首期保险费,保险人承保并签发保险单等。保险责任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现有的法律条文,不足以充分保障投保人的权利,若保险合同上规定以“保险公司同意承保时为承保责任开始时”而保险公司又迟迟不承保,在这段时间投保人的权益将如何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保险责任起算时间应更加明确,方案有三:一是将此类不明确或故意模糊保险责任起算时间的条款划为无效条款,这在下面会论述到;二是对该条文进行有利于投保人的解释;三是尽快出台《保险法实施细则》确定一个必要时间,如规定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后的十到十五个工作日内做出承保与否等条文,对保险人的承保时间加以确定性限制。

新《保险法》中的保险人说明义务既是本法的核心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对于该义务本身不做过多分析,只对说明义务的对象进行简要分析。新《保险法》对于说明义务有了三处变动,一是仅对于格式条文进行说明;二是在订约时需交付格式条文;三是对于责任免除条款的提示义务的确定。此次修改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其操作性笔者却持有保留态度。对于说明义务的核心无非有两点,说明对象与说明程度。根据新《保险法》规定,说明对象是格式条文,当下保险业使用的保险合同绝大多数都是格式合同,保险人是否要逐条为投保人进行解释?对于说明程度法律上沿用了“明确说明”这一模糊的概念,究竟怎么样才算明确?而对于保险人进行的说明,在事后投保人又如何举证?这一系列问题在新《保险法》中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反观免责条款的提示义务倒容易操作。

正如上文所言,保险合同条款绝大多数是格式条款。因此,必须在立法上予以限制,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保险法》及《合同法》对此有专门规定。(一)保险合同中非格式条款的效力优于格式条款。《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一般是保险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非格式条款往往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合意的结果,是在格式条款外另行商定的条款,或对原格式条款重新协商修改的条款。因此,保险合同非格式条款的效力应当优于格式条款①。(二)如何正确理解《保险法》第三十条确立的“有利于投保人和受益人解释”原则。该规定被称为“有利解释”原则。但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将这种“有利解释”原则扩大化加重保险人的责任。笔者认为,要正确适用《保险法》的这一原则,必须结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解释。《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这里所说的“通常理解”,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进行解释。“通常理解”还包括这样一层意思,即应当按可能订立该合同的一般人的理解来解释合同条款,这里所讲的“一般人的理解”,是指不特定的群体对有关条款的理解,不能认为是具体某个人的理解。

注释:

①韩秀丽.<合同法>在保险合同中的适用浅析.大众商务.2010.7.

参考文献:

[1]杨华柏.保險法律评论.法律出版社.2009.5.

[2]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韩秀丽.<合同法>在保险合同中的适用浅析.大众商务.2010.7.

[4]张玉.免责条款在保险合同中的认定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8.

[5]吴定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

[6]崔建元.<合同法总论> (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保险法 篇4

关键词:保险法,修改,保险标

一、《保险法》的修改背景

《保险法》修改的促成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2002年加入WTO后, 保险业面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旧《保险法》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实际发展中的需要, 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桎梏, 亟待修改和完善。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历经30年, 法治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 并且对旧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分析新旧保险标的的转让制度

(一) 比较两大法律体系中的保险标的转让的后果

在英国和美国的法律系统中, 将保险的标的物进行转让时产生的后果分为两大类:即法定转让与合意转让, 前者的转让后果为当然继承主义和保险合同会跟随保险标的的变化而变化。二个国家都采用同一个原则:即“属于人性原则”, 它是指保险的共有人与保险合伙人在承受财产的转让时, (包括部分转让及海上保险标的转让、营业转让等) 没有取得保险人的同意, 其原来的保险合同将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同时保险人也不会受到合同的法律约束。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保险标的的转让采用的是合意转让, 即“相对继受主义”, 它指的是保险标的不管是因为法定缘由还是合意缘由产生的转让关系, 达到一定条件后, 会获得保险合同的继受关系。在旧的《保险法》中, 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必须通知保险人, 然后经过同意对其进行继续承保, 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相关变更。这些合同中其不包括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与其他带有约定性质的合同。”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 我国新《保险法》中第49条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改, 修改了旧合同中一些内容。在新的《保险法》中规定了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会随着保险标的的变更而产生变化, 另一方面会增加对于保险当事人的保险标的转让通知义务。

(二) 分析旧《保险法》中关于保险标的转让的规定

在旧的《保险法》中第34条规定, 可以采取“属人性原则”。就是指在对保险进行标的转让时, 应该在第一时间通知保险人, 经过保险人的同意后, 才可以对合同的法律效力进行变更。因为只有取得保险人的同意, 才可以进行保险合同的转让。它们不可以直接进行自由转让, 这样做会导致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保险标的转让不仅局限于受让人和投保人, 还会涉及保险人, 保险人不会承担因为保险标的转让以后产生的保险事故赔偿责任。由于保险标的的转让促使投保人的保险利益消失, 从而导致保险的法律效力消失。保险契约的法律效力产生取决于保险利益的存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利益取决于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是否有保险利益。在我国旧的《保险法》中第34条的规定比较全面, 从实际角度出发, 它既有助于防范因为保险标的转让引发的不确定因素, 又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保险人与投保人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因为现在的的情况已经不符合保险交易的发展及交易的快捷及商品的流通。

第一, 在保险标的转让过程中对于通知义务的主体表达式的不明确。从法律条文中可以了解到, 保险标的转让后的通知义务到底要由谁来承担, 法律中并没有规定, 所以, 不管是作为投保人还是作为受让人的转让通知, 都会产生通知义务法律效力。

第二, 相对于保险标的转让而言, 在保险人同意承保后, 这期间针对保险人发生的保险事故规定不明确。现实生活中的保险标的转让一般会在保险人做出承保前出现事故, 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保险标的的转让, 而且会导致对方拒绝对其进行保险赔偿, 对于受让人而言很不利, 处于这样的环境会造成一定损失, 从而影响到最终的交易决定, 上述两点是导致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间产生矛盾的源头。

第三, 新《保险法》中第49条规定, 财产保险标的的转让产生的权力义务由受让人承担, 同时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 在新的保险法中并没有对标的的转让进行硬性规定, 不一定要以通知保险人为主要因素, 现在的法律不会对投保人进行强制性的要求, 也不会强制要求受让人履行相关通知义务。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对保险标的进行转让呢?是在对所有权进行转让时, 还是在危险负担的时候呢?按照原则的相关规定, 法律效力的产生是在所有权的利益进行转移时, 以及负担危险的转移时, 而不是指非物质的所有权转移。简而言之, 物权法的规定中, 在对标的物进行交付时, 即可进行转移。这时候的观念交付在《保险法》中只是表面形式的交付,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付, 所以此时风险还没有出现转移。在新的《保险法》中第49条第2款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 作为投保人或受让人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履行通知义务, 货物运输与其他具有约定性质的合同不属于保险合同的范畴。”此款虽然对保险人或受让人及时通知保险人做出了明文规定, 和旧《保险法》相比删掉了“经保险人赞成继续承保后, 按照法律变更合同“内容。在新《保险法》第49条第4款中规定“作为受让人或被保险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履行通知义务, 会导致保险事故的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保险人不会承担保险赔偿, 这项规定表明对保险人的通知并不是强制的。

三、保险合同转让的法律效力时限的分析

在我国的《保险法》中并没有明确对保险标转让后受让人的法律效力进行硬性规定。在德国有过这样的案例, 保险事故的原告以其所有建筑物向被告投了火灾险, 1921年1月4日, 原告通过契约形式将其签约给第三方, 并于1921年的4月1日完成转让, 但是并没有进行正式的书面登记。1921年8月30日, 该建筑物发生火灾, 事故中的原告要求被告对其建筑物支付一定的保险赔偿金。被告认为, 原告的建筑物已经进行了保险标的转让, 所以该保险物已经不存在保险利益, 应该将赔偿金支付予受让人, 拒绝了原告的保险赔偿请求。最后法院判决: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在办理转让手续前, 如果不动产的所有权没有进行书面登记的, 其所有权归原告所有。因此, 在合同中如果买方已经占有该建筑物但没进行资金交付, 那么原告在物权法上视为被保险人, 作为保险人, 有权力对其进行索赔。保险利益的转移按照民法规定来实施, 如果没有进行登记, 其不动产进行转移, 按照物权法规定, 只有进行正式登记后, 所有权才得以转让。为了能够使买方受利, 在买卖过程中, 按照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 出卖人只有给付的权力而不存在法律效力。这就要求出卖人应该将原属于保险人的请求权转移给自己。一方面, 出卖人对于保险标的仅局限于一般层次的所有权, 但是不会主动承担保险中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 保险中的买卖人有权承担保险中存在的危险, 但在危险事故发生的时候, 却没有办法正常获取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得不到保障。这种处理方式, 一方面, 在表面上注重了所有权的占有权, 另一方面, 却直接的忽略了受害者, 在经济上对受害者造成了一定形式的损失。

保险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拥有一套独立的法律体系标准, 在民事特别法和保险法中, 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保险的本质特征, 民法中的一些规定不能作为主要依据, 保险合同中的保险标的转让与保险合同的续存, 应当与保险利益相结合, 从而进行合法转让。在概念上对所有权的转移进行统一, 这种思路过于狭隘。如果在保险法中的所有权进行转移时, 不能和保险利益同时进行转移的话, 那么我们应该更加看重后者的转移。因为保险中的所有权转移并不单纯的指保险标的本身, 而指的是保险利益, 那么, 保险中的利益应该怎么划分呢?当保险中出现保险事故时, 谁的损失最大, 谁就是保险利益的最终获利者。在我国以前的一些案例中, 曾经有过类似的案例, 当地法院作出以下判决:“我国民法第373条法律规定, 买卖中的标的物存在的保险利益与保险中的危险性, 自进行交付日起, 全部由买受人承担, 虽然所有权还没有进行转移, 其危险也应当由买受人进行承担。”在我国《合同法》中同意以上观点:“保险标的的损坏, 毁灭等风险, 在其进行交付日起, 全权由买卖人承担, 除了法律上有特殊规定的约束以外。”所以, 保险标的属于动力的范畴, 具有危险性质的保险标的在进行交付后, 理应由受让人承担;如果保险的标的为不动产的范畴, 那么我们应该先转让所有权, 然后再进行交付, 这样的话, 危险负担则按照登记为准, 保险利益的最后得主取决于谁最后受益。在我国的保险合同中, 受让人拥有法律效力时, 取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转移, 而不是取决于所有权的转移。

四、保险标的转让与保险人保险责任承担中的问题讨论

我国《保险法》中第49条规定:“在保险合同中, 进行保险标的转让时, 作为被保险人或者是受让人有义务在第一时间内履行通知义务, 除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与其他一些带有约定性质内容的合同。因为保险标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危险系数的上升, 自保险人自收到交付款日起, 在通知规定的三十天内, 按照保险合同中的约定性内容增加保险费用或解除保险合同。保险人将合同关系解除, 将得到的保险利益, 根据合同中的规定扣除从保险责任起到解除合同之日止的那部分, 全部退还投保人。作为被保险人与受让人, 没有履行保险中的通知义务, 从而导致保险标的的危险系数上升, 引发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金的赔偿责任不应当由保险人承担。

保险标的转让, 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后, 保险标的没有出现危险情况的前提下, 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可以延续, 这种方法可以保护保险标的的最终受益人。保险标的在转让时, 作为保险人应该履行通知义务。关于受让人的保险费用支付能力一直对人们产生困扰。根据《德国保险契约法》中第69条规定:“如果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进行转让, 受让人代替出让人承受保险人的所有权存续, 出让人与受让人在保险期限内, 承受保险合同到期的所有保险费, 需要付连带之责。我国可以对这种规定加以借鉴。

新保险法试题 篇5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45分)

1、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称新《保险法》)。新《保险法》将从()起施行。

A.2009年2月28日B.2009年5月1日

C.2010年1月1日D.2009年10月1日

2、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原则。

A.遵纪守法B.忠诚奉献C.诚实信用D.互相尊重

3、国务院()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A.银行监督管理机构B.保险监督管理机构

C.证券监督管理机构D.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4、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协商一致,遵循()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A.公平B.互利C.共赢D.公开

5、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A.受益人B.被保险人C.保险人D.保险标的6、新《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除本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

A.不得 不得B.不得 可以C.可以 可以D.可以 不得

7、新《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A.可以应当B.可以不应当

C.不得应当D.不得不应当

8、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但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A.三十日B.二年C.六个月D.五年

9、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

A.不产生效力B.依然有效C.失效D.视情况而定

10、()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A.保险费B.保险金C.保险金额D.保险价值

11、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A.十五日内B.二十日内C.十日内D.六十日内

12、保险人依法对理赔申请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A.三十日内B.三日内C.十日内D.十五日内

13、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

A.三日内B.六十日内C.十日内D.三十日内

14、新《保险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

A.解除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B.解除合同,但退还保险费

C.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也不退还保险费

D.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退还保险费

15、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的解释。

A.被保险人和受益人B.保险人

C.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D.投保人

16、投保人对与其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保险利益。

A.不具有B.一定条件下不具有

C.具有D.一定条件下具有

17、新《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保险人也不得承保。

A.生存B.疾病C.伤残D.死亡

18、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

A.有效B.成立C.失效D.无效

19、新《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

A.中断B.中止C.终止D.丧失

20、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为受益人。

A.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B.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

C.被保险人D.被保险人的近亲属

21、根据新《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被保险人死亡没有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

A.给付投保人B.作为遗产,给付被保险人的继承人

C.给付当地民政部门D.不须给付

22、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标的转让的,()

A.保险合同中止B.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C.保险合同终止D.保险合同失效

23、保险人为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经()同意,可以采取安全预防措施。

A.防灾防损部门B.保险监督管理机构

C.被保险人D.投保人

24、根据新《保险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被保险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及时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

A.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B.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C.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D.视情况而定

25、新《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保险责任开始前,投保人要求解除合同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手续费,()。

A.保险人不退还保险费B.保险人应当退还保险费

C.保险人可以退还保险费D.保险人可以不同意退保

26、保险金额不得超过(),超过部分无效。

A.赔偿金额B.保险需求C.保险价值D.保险风险

27、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损失。

A.可以B.应有能力C.没有责任D.应当尽力

28、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的,自保险人赔偿之日起()内,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

A.七日B.十五日C.三十日D.十日

29、新《保险法》第六十条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A.保险价值B.赔偿金额C.保险金额D.损失金额

30、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承担。

A.保险人B.投保人

C.第三者D.被保险人

31、责任保险是指以()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A.投保人对被保险人B.被保险人对第三者

C.保险人对被保险人D.保险人对第三者

32、新《保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A.可以直接向该第三者B.可以直接向被保险人

C.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D.应当直接向被保险人

33、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A.一亿元B.五亿元C.三亿元D.二亿元

34、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进行审查,自受理之日起()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A.六个月内B.二十日内C.一年内D.六十日内

35、根据新《保险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的()变更不需要经过保险监管机构批准。

A.名称B.注册资本

C.持股百分之五以下的股东D.分立或者合并

36、经营有()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

A.财产保险B.人寿保险C.信用保险D.社会保险

37、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障()利益、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

A.投保人B.股东C.被保险人D.受益人

38、新《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应当建立保险代理人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不得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

A.保监会B.保险公司C.保险代理机构D.保险行业协会

39、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

A.保险人B.投保人C.被保险人D.受益人

40、新《保险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在代为办理人寿保险业务时,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保险人的委托。

A.保险专业代理机构B.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C.个人保险代理人D.保险经纪人

41、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人的授权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行为,由()承担责任。

A.投保人B.保险人C.保险代理人D.被保险人

42、根据新《保险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保险公司处以()的罚款。

A.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B.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D.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

43、某企业与保险公司签订一份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标的为企业的厂房及设备,保险费2万元。投保后的第二年,该企业谎称其厂房内的设备被盗,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请求。依照法律规定,保险公司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其对保险费2万元的正确处理办法是(A) A不退还2万元保险费

B应退还2万元保险费

C只退还2万元保险费的现金价值

D应退还2万元保险费及其利息

44、在一份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就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所规定的“意外伤害”条款的含义产生了不同理解。在此情形下,法官应当如何解释条款的含义(B)

A.按照公平原则进行解释

B.按照通常理解进行解释,如有两种以上理解的,按照对保险公司不利的原则进行解释

C.按照法理进行解释

D.直接按照对保险公司不利的原则进行解释

45、王某就他的轿车在甲保险公司投保财产险,保险金额为15万元,保险价值为20万元,不久王某又向乙保险公司投保财产险,保险金额为15万元,后来汽车被撞,完全报废,王某请求甲、乙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王某重复保险,两份保险合同均无效,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B.甲、乙保险公司各应向王某支付15万元的赔偿金

C.甲、乙保险公司各向王某支付10万元的赔偿金,王某不得向甲、乙保险公司请求按比例返还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

D.甲、乙保险公司各向王某支付10万元的赔偿金,王某可以向甲、乙保险公司请求按比例返还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计36分)

1、关于保险格式合同的描述,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的条款无效

B.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条款无效

C.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D.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

2、对于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的描述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为()

A.投保人对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具有保险利益

B.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C.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

D.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

3、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转让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B.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C.因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保险人自收到前款规定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

D.保险标的转让未通知保险人的,保险人并不一定不承担相关保险责任

4、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保险合同,在保险责任开始后,合同当事人不得解除合同()

A.房屋保险合同B.货物运输保险合同

C.车辆保险合同D.运输工具航程保险合同

5、在设立保险公司时,对主要股东的资质要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A.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

B.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C.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D.熟悉与保险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并在任职前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的任职资格

6、关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B.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C.投资不动产

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7、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的情形为()

A.公司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B.公司未依照相关规定提取或者结转各项责任准备金

C.公司未依照相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D.违反本法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严重危及或者已经严重危及公司的偿付能力的8、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可以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对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国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B.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

C.查阅、复制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国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以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和资料予以封存

D.查询涉嫌违法经营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国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以及与涉嫌违法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银行账户

9、违反《保险法》规定,擅自设立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者非法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给予何种处罚()

A.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B.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C.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D.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10、张某购置了一辆帕萨特汽车,向保险公司投保当年的车辆损失险,保险金额为20万元。其子小张因经常乘坐他人及张某的车,知道一点驾驶常识。后张某因病住院,小张偷拿了其父的车钥匙驾车外出游玩,不慎翻车。小张受了伤,轿车完全报废。下列关于张某轿车毁损赔偿问题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张某有权请求保险公司予以赔偿

B.张某无权请求保险公司赔偿

C.保险公司如果赔偿,可以对小张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

D.保险公司如果赔偿,不可以对小张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

11、曾某购得新车1辆,并在保险公司办理了财产保险,保险价值30万元。某日,曾某行车时被一出租汽车司机林某违章行驶而将其新车后部撞坏,造成损失1万元。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曾某既可以选择向林某索赔,也可以选择要求保险公司赔偿

B.若保险公司向曾某支付了赔偿保险金,则曾某不得再向林某索赔

C.若林某向曾某支付了赔偿费,则曾某仍有权要求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

D.在保险公司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若曾某放弃对林某的索赔权,则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12、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哪些行为()

A.欺骗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及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B.阻碍投保人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

C.挪用、截留、侵占保险费

D.拒不依法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一:单选标准答案:

1-10 :DCBABDCBAC

11-20:CBBAACDDBA

21-30:BBCABCDCBA

31-40: BCDDCBCBAC

41-45: BAABD

二:多选题答案:

1-5: ABDADABCDBDABC

6-10 BCDADABCDCDAD

11-12 ABDABCD

解读新保险法六大亮点 篇6

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立法的修改和完善。历经三次审议,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保险法。修订后的保险法共8章187条,较之原保险法的158条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

细细阅读新版保险法,记者发现,与旧版相比,此次《保险法》“重大变脸”之后,在规则完善和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了对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利益的保护。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和亮点呢?

亮点1:增加了“不可抗辩条款”

新《保险法》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解读:一直以来,对于我国广大投保人来说,都有一个很大的心结,那就是申请理赔之际,保险公司经常以投保当时“未如实告知”为由,拒绝理赔。除了一些投保者故意隐瞒身体健康等状况外,其实很多时候投保者都是因为并不了解规则而未能如实告知。

而在欧美等保险市场,投保者当然也负有如实告知义务,但他们还有一条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利器,那就是“不可抗辩条款”。根据英美法律体系的“禁止反言制度”,通常,保险人在合同订立两年之后,就丧失了抗辩权,保险公司不可以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为由解除合同,同时保险公司不得免于承担保险责任。

我国此次保险法修订,也适时地添加了“不可抗辩条款”,这也减轻了投保人告知义务的负担。尤其是对于长期人身保险合同项下的被保险人,这样的利益保护机制意义重大。

亮点2:免责条款要明确提示

新保险法第十七条: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

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做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解读:曾有消费者抱怨,保险合同简直就是“天书”,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一些重要内容。的确,由于保险合同多为格式条款,客户本身很少有人会去从头到尾仔细阅读,甚至有些保险代理人故意宣传保险产品好的一面,而将各种免责条款一笔带过或不提起,导致许多保户心中并不清楚自己到底买了什么保险,哪些情况下并不“保险”,最终出险后在是否能理赔上产生许多纠纷。

而且,投保者都是先填写具有法律效力的投保单,成功投保后才能拿到保险合同,对于合同中的内容等于是事后才能全部阅览,严重限制了投保者的知情权。

为此,新《保险法》要求保险人对合同应当履行说明义务,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并对保险合同中免除其责任的条款应做出明确提示。这样一来,投保者等于事先能够完全获悉所有保险内容特别是除外责任。如果除外责任没有事先给投保者看到和解释,那部分条款就不能生效,这对于消费者一方很有意义。

亮点3:明确核保期间的责任承担方

新《保险法》第十三条: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

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解读:通常,如果一个人想要购买保险,那么就会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也就是投保人填写投保单并签字,保险公司接到投保单后进行核保,核保通过后签发正式保单。但实际操作中,许多保险事故是在已经签了投保单,而正式保单尚未签发时发生的,在这一“空白期”,保险公司通常按行业惯例予以赔偿,但也有保险公司以合同未成立为由拒赔。到底,保险责任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法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此次保险法则对保险合同成立时间与效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就能更好地保护投保者的利益,不至于引发理赔上的纠纷。同时,新法表示保险买卖双方可以通过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合同效力,这样权责双方就能更明确在什么时间要负什么责任。

亮点4:着力解决“理赔难”问题

新《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至二十五条的规定,则对在理赔问题上,双方各自应尽的义务和权利作了详细的规定。

解读:“理赔难”一直是保险业屡遭诟病的话题,新《保险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理赔程序和时限,对于保险合同双方都可以有规范可依。

比如,被保险人索赔时,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等提供的有关索赔请求的证明和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通知被保险人等补充提供,从而避免保险人以此为由拖延理赔。另一方面,保险人在收到索赔申请后,除另有约定外,应当在30日内做出核定,并应将核定结果书面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受理索赔,及时核定责任。

同时规定了,对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公司在赔付协议达成后10天内支付赔款;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天内发出拒赔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亮点5:更多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新《保险法》第四十二条: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解读: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时如何处理,原《保险法》没有规定。新《保险法》弥补了这方面的立法空白,规定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被保险人死亡在后。立法的意旨也是在同时死亡情形下,侧重保护被保险人符合法理与情理。

亮点6:财产合同可以转让

新《保险法》第四十九条: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解读:长期以来,当保险标的发生转让时(例如二手车买卖),受让人能否享受原保险合同的保障,有着不同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如果规定无法承继原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受让人需要重新对保险标的进行投保,肯定过于烦琐,增加社会成本。

为此,新保险法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将受让人继受取得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作为一般原则,明确规定:保险标的转移后,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对被保险人设定通知义务。这个制度设计,逻辑清楚,平衡各方关系,尊重契约自由和特别法规定,也减少了社会成本。

最大的疑问:新法能够惠及老保单

除了以上几个亮点,此次新《保险法》还对企业对员工是否有投保利益,怎样设定团体保险受益人,如果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保险人是否要对被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该怎么界定被保险人的利益,等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比起老的法案来,更加有利于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相关利益。

保险法 篇7

联合保险,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享有不同种类的保险利益, 但为了便利起见, 其通过同一保险合同对不同种类的保险利益予以保险, 但实际上合同基础并不相同。 (2)

在英国, 联合保险广泛适用于船舶保险、货物运输、船舶的融资租赁以及造船等涉及到多方当事人的领域。被保险人主要涉及到船舶保险中的船舶所有人和船舶管理人、承租方, 或者是船舶建造合同的主承包方 (head contractor) 和分包方 (sub contractor) 、供应方 (supplier) 之间。

二、联合保险的特点

第一, 联合保险中各个被保险人所享有的保险利益是不同的。通常, 各个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都分别享有保险利益, 但是具体的保险利益种类也就是保险合同的基础是不同的。如, 在船壳保险中, 作为被保险人的船东就有可能把船舶管理公司一并作为共同被保险人。在船舶建造方面这种做法很是普遍, 由于会涉及许多的分包方与供应方, 所以在总承建方或船厂的保险合同中, 会把与这些相关的公司都包括进来作为共同被保险人。很显然, 各个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保险利益是不同的, 且当发生保险事故时各个被保险人损失衡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第二, 联合保险中各被保险人之间的行为独立。在联合保险中各个当事方的行为结果是相互独立的, 一个被保险人的行为通常应当独立于其他的被保险人也就是说被保险人之间是不可能互相影响的。保险人不得因为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被保险人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作为对抗其他的被保险人的依据。

三、联合保险与共同保险发的区别

共同保险和联合保险是联共保险下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在具体的实践可能由于各个被保险人之间复杂的法律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分不是那么清晰。所以, 笔者在此对共同保险和联合保险进行比较, 希望能有助于清晰的界定两个概念。

共同保险, 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被保险人对同一个保险标的都享有同一种类的保险利益, 并且依据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比例份额向保险人投保共同保险。所有的被保险人都享有保险合同中所规定的统一的保险利益。 (3)

(一) 保险利益的区别

共同保险中所有的被保险人对被保险标的享有相同的利益。所谓“相同的利益”, 就是指当发生保险事故时, 各被保险人所遭受的风险损失的衡量标准是相同的, 他们向保险人主张保险索赔的依据也是相同的。这一概念有点类似于物权法中关于共同共有人对物所享有的权利, 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基于某种共同关系, 对于同一项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共有关系。共同保险这一概念也最常出现在对共有物的投保上。

而联合保险中, 各个被保险人之间所享有的保险利益是不同的。各个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都分别享有保险利益, 但各个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保险利益是不同的, 且当发生保险事故时各个被保险人损失衡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二) 保险人所享有抗辩权的区别

共同保险中共同被保险人之间的行为效果具有一致性。所谓“一致性”, 即一个被保险人的行为后果必然及于另一被保险人, 效果上不会相互分离 (4) 。当出现可抗辩事由时, 如果由于某个被保险人的故意或者其他可能导致保险人免除赔偿责任的事由, 保险人可以援引抗辩事项来对抗所有的共同被保险人, 因而免除自己的保险赔偿责任。所有的共同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 要么就全部都获得赔付, 要么就全都赔不到 (5) 。

上文已经提到, 联合保险中, 各个当事方的行为结果是相互独立的。一个被保险人的行为通常应当独立于其他的被保险人, 也就是说被保险人之间是不可能互相影响的。保险人不得因为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被保险人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作为对抗其他的被保险人的依据。

联合保险与共同保险的区分主要体现在保险利益和保险人行使抗辩权这两个方面。但是在实践中, 对于是否属于联合保险或者共同保险的判断是相当复杂的, 需要综合考虑复杂的法律关系以及个案的具体情况才能得出结论。

在英国的先例General Accident Fire&Life Assurance Corp Ltd v.Midland Bank Ltd (6) 中, Wilfred Greene大法官对于共同保险和联合保险的区别问题做出了权威性的解释。

该案中, 三个共同被保险人分别是某公司、接受该公司浮动抵押的抵押权人Midland银行和该公司经营场地的出租人Scuffin and Willmott Ltd, 为公司的建筑、工厂和仓库存货投保了火灾风险。随后, 因为发生火灾导致公司的财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公司向保险人索赔保险赔偿时夸大了损失的金额。保险公司得知消息后, 主张该保险为共同保险进而要求向另外两个保险人提出补偿保险人因此遭受的损失的请求。法官在本案中对共同保险和联合保险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他看来:

如果两个财产共有人对共有财产进行投保, 当保险标的可能发生灭失或者损坏时, 两个被保险人都会因此遭受到财产损失, 毫无疑问, 该份保险单应当是共同保险。但如果只是将对保险标的享有的不同保险利益的多人放在一个保险合同内进行承保, 当保险标的遭受保险事故而受损失, 可能每个被保险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但是每个人所遭受到的损失需要依照不同的标准来确定。就如同本案中, 因为火灾造成被保险财产灭失, 公司所有人遭受的是所有权的减损;而对于银行来讲, 即使浮动抵押已经明确确定下来, 银行所遭受的损失与公司所有人所遭受的损失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该保险合同应当看作是联合保险而非共同保险。

四、联合保险的性质

联合保险是将与首要被保险人 (principle assured) (7) 相关的公司或者当事方也包括在其保险合同范围内以便为该类群体提供保险保障。由于联合保险将享有不同保险利益的各个被保险人包括在一个保险合同中, 且一个被保险人的行为后果通常独立于其他的被保险人。在英国保险法下, 关于联合保险到底是属于一个合同或者是多个独立合同的集合是有争议的。

观点一:联合保险合同实质上是一个保险合同

大法官Gage J在审理FNCB Ltd v Barnet Devaney (Harrow) Ltd (8) 一案中认为:虽然是联合保险是对不同种类的保险利益予以保险, 但是被保险人的不同保险利益都是于同一个保险标的之上所享有的, 所以应当将联合保险合同认定是一个保险合同。基于此, 任一共同被保险人过错行为或其他可抗辩行为都能够使得被保险人据以对抗其他的共同被保险人。

观点二:联合保险合同的独立性

在承认联合保险合同独立性的前提下, 对此问题还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在Arab Bank v Zurich Insurance Co ([1999]1 Lloyd’s Rep262, 277) 一案中, 大法官Rix J的观点是将联合保险看作是多个独立合同的集合 (a bundle of separate contracts) 。无论各个被保险人对于保险费分摊问题做出何种规定, 只要是对保险标的分别享有不同的保险利益, 那么每个独立的保险利益都视为由一个独立保险合同进行承保。

解释二:是将联合保险看作是实质上的一个合同, 但是合同中涉及到不同的保险利益的规定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彼此之间不受影响。这种观点认为, 由于联合保险中, 各个被保险人对于所享有的保险利益的投保是由一个保险合同所保障的, 所以应当将联合保险看作是一个保险合同。但是, 考虑到联合保险的特殊性, 每个被保险人的行为后果相互区别, 因此应当将保险合同中涉及到各个不同保险利益的部分独立看待, 由此得出该观点。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表述上有所不同, 但是两种观点都看到了联合保险的特殊性, 也因此采取了与共同保险相区别的做法, 即承认了联合保险的独立性。

联合保险的性质问题在立法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关于联合保险性质的观点是大法官们在审理案件时依据对法律的理解和审判经验而得出的个人见解。通过对上述典型案例的分析,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的表述更有道理, 理由如下:

对于观点一, 通过上文对联合保险与共同保险的区别的阐述可以看出, 两个概念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共同保险中被保险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在联合保险中, 各个当事方的行为结果是相互独立的。一个被保险人的行为通常应当独立于其他的被保险人, 也就是说被保险人之间是不可能互相影响的。而第一种观点忽略了两个概念之间独有特点, 对两个不同概念以相同方式对待。这明显与逻辑学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相悖。

对于观点二, 在保险实务中, 联合保险的投保常常是由一个被保险人 (通常被称为首要被保险人) 为了其他享有保险利益的被保险人而与保险人订立合同, 只需要该首要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就相关事项达成一致便能使得该份保险合同成立, 并且其他的共同被保险人也要受到该份保险合同的约束, 并享有保险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这样的做法使得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缔约过程相对简化, 而且允许被保险人代其他人投保保险的行为都体现了联合保险便利商业操作的目的, 也防止由于疏忽而造成漏保导致增加商业风险。

五、结论

在英国, 联合保险广泛的适用于船舶保险、货物运输、船舶的融资租赁以及造船等涉及到多方当事人的领域。联合保险将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多方当事人纳入一份保险合同中进行投保,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保险实务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保险人可以免除了与各个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中的保费、承保范围等内容一一进行协商;另一方面, 联合保险形式允许一个被保险人为了多个人的保险利益进行投保的做法, 也避免了在实践中可能造成的漏保, 为商业提供了多重保障。

综上, 我国可以结合现有立法体制以及国情的特殊性, 在保险实务中考虑引入联合保险这种做法, 从而促进商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也为理论界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摘要:在英国, 联合保险广泛适用于船舶保险、货物运输、船舶的融资租赁以及造船等涉及到多方当事人的领域。联合保险将对保险标的享有不同保险利益的各被保险人通过一份保险合同进行投保的做法, 为保险实务的操作提供了方便。然而我国海上保险法理论中并没有联合保险的任何相关规定。本文主要对英国法下联合保险的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希望对丰富我国保险法理论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保险法,联合保险,共同保险

参考文献

[1]Howard Bennett.&lt;The Law of Marine Insurance&g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杨良宜.海上货物保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杨良宜, 汪鹏南.英国海上保险条款详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9.

论我国保险法中的保险利益原则 篇8

保险利益是指在当保险人与投保人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之后,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可能遭受的损失或者失去的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满足合法性、确定性、可计算性。保险利益原则可以消除保险合同可能出现的赌博行为, 若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没有保险利益, 那保险合同无外乎就是一张数额较大的彩票而已;其次, 它能防止道德风险, 通过确定投保人与保险标的之间明确的保险利益关系, 使得投机分子无法滥用保险权利进行牟利;再者, 它也保护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基本权利, 确保保险利益的可计算性, 可以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利益的执行力。

二、保险利益原则的法条分析

从上文可见保险利益原则对于保险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以下简称《保险法》) , 现行的《保险法》在第12条和第31条中对保险利益原则做了规定。

《保险法》第12条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 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 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被保险人是指财产或者人身收保险合同保障, 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是保险合同的直接受益人, 因此其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是原则性的规定, 我国的《保险法》中对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做了不同的规定。在财产保险中, 保险利益是以经济利益为限的, 其实际价值决定其经济利益, 只要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存在保险利益即可。而人身保险则不同, 这种利益不一定体现在经济上, 只要双方订立合同时存在保险利益即可, 而且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金的给付在法律上也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保险法从总体上, 明确了主体是被保险人, 标的是财产和人身, 而主体和标的之间的衔接———保险利益原则就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保险法》的31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 (一) 本人; (二) 配偶、子女、父母; (三) 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 (四) 与投保人由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除前款规定外,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订立合同时, 投保人对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合同无效。”该条采用列举的方法对我国保险法中属于人身保险的内容做出保险利益方面的规定, 指出了投保人保险利益的范围。但是, 本条中却有未明之处,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被保险人的同意是可以排除本条的列举项还是只是在本条列举项之外的一个辅助, 对此学界尚有争论:第一, 有学者认为这种法律后果应当以利益原则为基础, 以被保险人同意为条件;第二, 也有学者认为只要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即视为有保险利益。笔者认为, 保险利益原则的设立目的在于防止保险市场混乱, 保护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安全, 既然如此从扩大保险利益的角度上说, 无论是法定的保险利益关系还是约定的保险利益关系都应当受到保护。另外, 保险合同的订立其实也是民事行为, 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应该最大限度的承认当事人自治, 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自主地位。

三、保险利益原则的法律完善

(一) 对于保险标的缺乏明确的规定, 未明确区分保险标的与保险利益

保险标的与保险利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我国法律尚未对此有很明确的分解。特别是当对于人身保险的时候, 表述更加模糊。笔者认为, 以保险标的为轴心来看, 保险合同的成立需要符合以下三个要件:适合的投保人, 保险标的和保险利益。保险利益其实是投保人和保险标的之间的桥梁, 是判断投保人是否适格的标准, 因此决不能与保险标的混淆。

(二) 对于保险利益的界定

我国采取的是保险利益概括主义的立法体系, 虽然已经明确指出了财产保险利益的主体和时间, 但是没有对财产保险利益的概念和种类做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操作中的困难, 无矩可循。而在当今中国, 法制理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规定不明确的法律文件的会使保险利益原则的初衷大打折扣, 导致保险行业市场紊乱。因此, 我们应该在法律明确规定财产保险的相关类型。

(三) 缺乏违反保险利益原则的惩罚性法律

我国《保险法》明确指出对于人身保险利益, 只要投保人在投保时具有保险利益即可。这种规定过于宽泛, 如此一来则产生了法律的漏洞, 当投保人利用漏洞违法投机之后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虽然刑法上有关于骗保的罪名, 但是对于不能以刑法规制的行为则只能以合同无效加以限制, 缺乏威慑力。应该在保险法具体条款中规定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资格的审查和确定, 避免保险利益原则成为保险人诈骗和骗保的工具, 使保险利益原则更为严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任自力.保险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3.

[2]易峰.保险利益的本质[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保证保险法律性质再探讨 篇9

保证保险脱胎于民法中的保证制度, 萌芽于18、19世纪的西方, 作为保险险种肇始于信用制度非常发达的美国。保证保险, 与商业信用的兴起密切相关, 保证保险合同的标的一般是银行消费信贷合同中借贷人的违约责任, 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保险人对投保人的“信誉”进行保险。保证保险的出现, 是多方主体需求的结果。对于银行来说, 可以转移降低经营风险, 扩大贷款资产业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保证保险是一项新的保险业务, 能增加保费收入。对于借款人来说, 投保保证保险, 花费小额的保险费, 能增强自身的“信誉”, 能顺利从银行借到所需的大额资金。

在我国,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保证保险业务的批复》后, 保险公司开展保证保险业务。1998年9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 各财险公司都开始针对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开发设计车贷险。

二、保证保险合同性质简析

对保证保险合同性质的认识, 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是一种担保合同;二是认为是一种保险合同;三是认为是一种“混合合同”, 既有担保合同的性质, 又有保险合同的性质。

笔者认为, 保证保险合同是一种担保合同更合理, 它不过具有“保险”合同形式外衣, 如有“保险”合同的名称、是由保险公司开展的、还有保险合同当事人“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的特殊称谓等等,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借款人、保险公司、银行三者间法律关系。

第一, 保证保险合同的标的是银行消费信贷合同中借贷人的违约行为需承担的违约责任, 但真正保险合同所承担的, 是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 投保方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属于除外责任,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车贷险中, 如何区分投保人, 也就是借款人的违约行为, 是一种故意行为, 还是一种非故意行为?投保人有钱不还是一种故意行为, 投保人从申请贷款时起就没打算还, 也是一种故意行为, 投保人在保险期间转移资产导致没钱可还, 或投保人失去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意经营失败也导致没钱可还, 是不是就是一种非故意行为?违约责任是合同责任, 是一种严格责任, 只要一方有违约行为、违约事实的发生, 而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还是非故意, 都要承担违约责任。可见在保证保险中, 借款人投保自己发生违约行为、违约责任的这种风险, 不具有真正保险中风险的特征: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

与之类似的信用保险, 是一种真正的保险。举买卖合同的例子来说, 卖方向保险公司投保万一买方不支付货款的风险, 这是信用保险。反之, 买方通过银行向卖方提供保函担保自己支付货款, 这是付款担保。信用保险和付款担保是方向相反的一对, 二者的标的都是个卖方应收而买方应付的货款, 风险均为买方的不付款。信用保险的风险, 才是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若将车贷险中投保人换成银行, 则所谓的保证保险就变成了真正的信用保险。保证保险, 更类似于付款担保。

第二, 若认定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合同, 在适用《保险法》时, 会带来很多不合逻辑的结果。车贷险一般一次性交足保费, 保险期间最长36个月。《保险法》第52条规定, 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 保险人可要求增加保费或解除合同。如何判断车贷险中保险标的危险程度的增加呢?再者, 保险人解除合同, 投保人并不关心, 因为投保人事实上不存在保险利益, 反倒会严重影响被保险人银行的利益。《保险法》第54条规定了投保人任意解除保险合同的法定权利, 但在车贷险中, 投保人似乎并不存在这种法定权利。《保险法》第16条规定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 投保人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履行告知义务的, 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但车贷险中, 投保人并不在意保险人是否解除合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证保险中投保人不存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 但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却是《保险法》的基石。

可见, 《保险法》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制度都无法适应于保证保险, 再将保证保险定性为保险, 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三、结论

虽然在《保险法》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第95条规定的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中, 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列举了保证保险, 但通过上文的分析, 对保证保险纠纷问题的法律适用上, 《保险法》的诸多重要制度是不适用的, 要适用《担保法》的有关规定, 若再将保证保险界定为保险合同, 已没有现实意义。保险经营是一项特许经营行业, 既然法律已经授权保险公司有经营保证保险的权利, 在尊重既定的法律和事实的前提下, 建议由国务院或保监会参照《担保法》有关制度, 单独颁布一份《保证保险经营细则》。

参考文献

[1]涂湘求、花玉萍,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理念模型与异化[J], 企业经济, 2006 (2)

[2]李建智, 保证保险辨析——兼评“借款保证保险”在保险学术理论上的认识误区[J], 保险研究, 1994 (2)

[3]李理, 保证保险究竟是保证还是保险[J], 金融与经济, 2005 (8)

浅析新《保险法》的修订内容 篇10

一、以人为本,加强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

(一)限制保险人解除合同

首先,新保险法对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原因从“过失”改为“重大过失”。其次,增加了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再者,“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此外,新保险法引入了“不可抗辩”规则的内容。新保险法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增设了“不可抗辩”规则,“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此规则对于长期人身保险合同项下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意义重大。

(二)规范格式条款

通常情况下,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这类合同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现实中,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对合同的免责条款不了解,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常常与保险公司在赔偿问题上发生纠纷。为规避这类纠纷,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被保险人,新保险法对格式条款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同时对保险人的免责条款,做了进一步的限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做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三)明确保险人的理赔程序和时限

新保险法对保险理赔的程序进行了细化,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保险理赔程序和时限,保障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金索赔权利的实现。首先,规范保险人要求被保险人补充索赔材料的权利。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等提供的有关索赔请求的证明和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通知被保险人等补充提供,从而可以避免保险人以此为由拖延理赔。其次,明确核赔期限和通知义务。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索赔请求后,应当及时做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做出核定”,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书面”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这对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受理索赔、及时核定责任有重要作用。再次,要求保险人必须说明拒赔理由。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收到索赔请求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做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这有利于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解决实际纠纷。

二、坚持科学发展,规范保险经营

(一)扩大保险业务范围

按照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方位仅限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及再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禁止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这些规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保险的发展范围狭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成了保险业发展的瓶颈。这些规定已经不适应我国保险业当前的发展现状。鉴于保险业和养老、医疗及金融体改革等问题的联系紧密,新保险法适当放宽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新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从事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与保险相关的其他业务”,“保险业和银行业、证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方面的新规定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保险业更广阔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这些年来保险业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现行保险法是2002年制定的,规定保险资金的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产运用形式”。而在2002年以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在不断地放宽。2004年批准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以及保险外汇资金可以进行海外投资,2005年批准保险资金可以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股权投资商业银行,2006年又批准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产品等等。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了做了进一步的拓宽和明确,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形式:“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三)完善对保险中介的管理

现行保险法对保险中介的规定比较简略,无论在主体上还是行为规范上都存在一些空白,尤其是对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结合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新保险法完善了有关保险中介市场主体的法律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明确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是保险代理的重要组成形式,并要求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凭保险监管机构颁发的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有关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的市场行为准则同样适用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以解决兼业代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的问题。第二,个人保险代理人,规定了个人保险代理人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资格证书。个人保险代理人合法的经营活动不以无照经营查处。

三、坚持防范风险,强化保险监管

(一)明确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手段

新保险法,对保险监管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遵循依法、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新保险法增加规定了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查阅、复制、封存有关文件和资料,查询银行账户,申请人民法院冻结、查封涉案财产等。新保险法还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二)健全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的前提,同时也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基础。新保险法加强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现行的保险法对保险公司如何保持偿付能力充足性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对保险公司出现严重问题时规定了整顿、接管、破产清算等程序。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虽然发生偿付能力不足,但不至于严重到需要整顿、接管、破产清算时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如何处理,没有做出规定。新保险法增加规定,“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十种措施”,其措施包括“责令增加资本金、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比例;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三)规范公司治理监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内部治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新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按照新法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有权要求保险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需要,可以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要求其就公司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说明”。为了防止股东滥用权利,损害公司利益,新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严重损害公司利益,危及公司偿付能力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在按照要求改正前,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限制其股东权利;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其转让所持的保险公司股权”。

四、规范市场秩序,明确法律责任

由于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完善,致使现行保险法对某些保险违法行为的处罚处于空白地带。新保险法为适应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对一些新出现的保险违法行为增加了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对现行保险法的处罚规定做了必要的完善。

新保险法增加了对新型违法行为的处罚。新型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以虚构合同等方式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以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以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保险市场秩序。挪用、截留、侵占保险费利用保险中介,从事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或者编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费用等违法活动”;“转让、出租、出借业务许可证”;“保险中介机构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以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未按照规定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险的”;“外国保险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从事保险经营活动”。

新保险法还加重了对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情节严重的,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进入保险业”。同时,增加了对保险监管人员行政行为的约束,规定“从事保险监管工作的人员有违规批准机构的设立、违规审批保险条款及保险费率、违规进行现场检查、违规查询账户或者冻结资金、泄露商业秘密、违规实施行政处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要:近些年我国保险事业的较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现行保险法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以应对。在这种情形下, 孕育多年的新保险法经过修订和审议终于出炉。本文对新保险法的内容进行了浅析, 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保险经营的规范、保险监管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保险法,被保险人利益,保险经营,保险监管,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寅姣.浅谈新《保险法》相关修订及影响[J].中国保险, 2009 (4) .

[2]胡滨, 新《保险法》——彰显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J].中国金融, 2009 (6) .

保险法 篇11

问:2009年10月1日实施的新《保险法》有哪些关键修订?

张海姣:本次《保险法》修订比较全面,涉及修订条款达140多条。概括讲,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如何确保保险公司更加持续健康发展。新法在保险销售前期流程管控、代理人业务质量管理、条款监管、偿付能力监管与监管措施等方面都予以强化调整。二是如何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新法在此方面进行大胆变革,例如两年不可抗辩期规定,保险合同中无效条款的认定,保险公司理赔流程细化等方面。以上修订多是站在保护消费者角度,让消费者明白投保,放心理赔,对保险产品和消费过程做到心明眼亮。

问:光大永明公司在新法实施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张海姣:公司管理层非常重视新法的推广工作,提出“全员参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入落实”的具体要求。公司在今年4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包括光大永明总部、7家分公司在内的600多名员工进行了百分之百的全员新法培训,并陆续开展保险法知识竞赛、条款修订议案征集、部门内部专题研讨各项活动。这些都是前期的宣导培训工作,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新法的具体落实。为此,从4月份开始,光大永明专门成立了新保险法项目小组,并统一部署落实各项改进措施,包括在售的全部人身保险条款、各类单证、宣传彩页、IT系统调试与渠道重新培训等工作——展开。还有公司内部运营流程如修订核保规则、加强前期核保调查、整合代理人信息系统、完善理赔流程等诸多方面也在不断完善。

总体来说,光大永明的落实工作起步是比较早的,公司高层也非常支持。目前光大永明在售的保险产品以及对外宣传资料均符合监管规定,同时,我们还有严格的内部监控机制,确保公司合规经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问:您刚才提到,新《保险法》亮点之一是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张海姣:其实旧版保险法已经偏重对消费者加以保护,新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保险条款监管愈加严格。新法除要求保险条款公平合理、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外,还对违规公司做出停止使用、限期修改以及禁止申报新条款等限制。

二是对保险公司的解释以及说明义务作了详尽规定。新法要求保险公司在消费者投保时应当提供保险条款,并说明条款内容。特别对于免责条款,应当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同时对免责条款内容要明确列示。

三是新法引入国外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如果消费者存在不如实告知情节,要求保险公司在合同成立的两年内行使解除权,超过两年的,保险公司不能再以此为由解除合同。

这一新增条款对保险业影响较大。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公民就医及其他信息缺乏公共查询平台,如何在前期了解消费者信息,是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法实施的一段时期内,大部分公司可能会感受到压力,但从长远看,新法有利于保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引导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业务质量管控,从而更加合规经营。

新法对理赔环节也做了很多细化规定。例如规定保险事故发生索赔权利人提出理赔申请后,保险人如认为有关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补充;理赔应及时核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复杂的要在30日内核定,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应向投保人发出拒赔通知书,并说明理由等。这些规定,将有助于改善理赔难局面。

尽管目前国内保险业蓬勃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导致在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欠佳。原因有多方面,我个人认为这与保险市场不成熟,条款相对专业使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保险代理人水平参差不齐,个别代理人看重短期利益诱导消费者投保,这些都容易导致保险合同发生争议。

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静下来反思:怎样去培育市场?怎样让消费者了解、喜欢并真心接纳保险?只有健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保险业持续发展的未来。新法的很多修订就是要扭转现有的保险市场格局,强化消费者权利与保险公司抗衡,其目的是确保保险公司健康良性发展。其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与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保险行业健康发展,才能维护金融行业稳定,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害,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保险产品。

问:新《保险法》实施后,很多消费者更关心保险业发展,也更关心自己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应该注意什么,作为保险业内人士,您对我们的消费者有哪些建议?

张海姣:人身保险产品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偏重投资理财的新型人身保险。消费者需要先确认一下自己需要哪一类保险,或者根据自己的年龄、家庭构成和收入情况等,确定一个购买保险的顺序。一般家庭习惯有孩子之后,先给孩子买一份保障。但是从风险防范角度来说,家中主要收入来源者是最需要保险的,应该先给顶梁柱买一份意外伤害险、定期寿险或者终身寿险,健康险等,然后再考虑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具体到每个家庭的保障方案,可向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人详细咨询,并可以索要书面保险条款,做到提前了解,心中有数。

如果决定投保,消费者需要填写人身保险投保书,上面有保险公司需要了解的全部信息,一定要认真如实填写,否则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拒赔,产生纠纷而有违投保初衷。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后有10天的犹豫期,如果对产品不满意可以在此期限内要求退保。监管机构明确要求有些产品有风险提示告知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一言以蔽之,建议您理性选择、认真投保、明白消费。

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22日,由逾百年海外寿险经验的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与实力雄厚的中国光大集团携手组建,总部设在天津,是中国北方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

自成立以来,光大永明人寿实现了快速而稳健的发展。目前,公司已相继在天津,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重庆等一线省市开设分支机构,经营地域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并开拓了代理人,银保、团险,高端理财,电话行销等多种销售渠道。

保险法 篇12

一、保险立法方面明确说明义务存在明显的缺陷

我国《保险法》的第一百零六条规定,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在保险业务活动中欺骗、隐瞒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可以看出, 保险人是说明义务的法定主体, 但是其工作人员指的是谁无法确定, 是指保险代理人、保险业务员、保险经纪人还是其他相关人员?从该条规定中我们并不能知道。首先, 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 并不能进行明确说明义务;而保险代理人又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 并非属于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 但在实务中大多是保险代理人在展业, 代理人的说明义务是否存在很难保证;且保险经纪人的说明义务还存在着争议, 无法确定。因此, 明确说明义务的保险主体不十分明确。其次, 《保险法》第十八条仅规定了保险合同中的责任免除条款需要进行明确说明, 那么对于其他重要的保险条款如保险责任条款就不需要明确说明了吗?这些条款都很重要, 也存在很强的相互联系, 如此厚此薄彼的做法会使保险说明义务的立法目的加以改变。再者, 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中用了“说明”, 而在第十八条中用的却是“明确说明”, 这两个不同用语说明合同条款的重要性应该是不同的。可是何谓“明确”?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明确?《保险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就使实务中的履行标准不统一, 从而易导致纠纷的产生。因此, 应在《保险法》中对明确说明义务的主体, 即保险业务员、保险代理人, 保险经纪人进行明确区分, 使其在实务中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这既是出于对保险客户利益的考虑, 也能更好地规范保险业。

二、说明义务的主体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保险条款说明义务的主体主要是指保险人、保险代理人、招保人员。保险人作为保险合同一方当事人, 是最合理的、最正宗的义务主体, 在实践中保险人一般是具有专门经营资质的保险公司。根据我国《保险法》及《保险管理暂行规定》, 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中, 应有不少于60%的人从事过保险工作、大专院校保险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是保险实务中大多数保险业务是由保险代理人在进行, 在与客户交流和签订保险合同的同时由保险代理人对保险条款以及免责条款进行明确说明。这里的保险代理人指根据代理合同或授权书, 向保险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理其办理保险业务的人。然而实务中的保险代理人大多综合素质不高, 并非都精通保险业务, 孰知保险合同中的各项条款, 尤其是免责条款, 他们虽然经过一定的培训, 但是远不及专业的寿险理财师, 对保险条款的理解有很多的偏差。因而保险代理人在进行展业的过程中总是尽量少说话, 只是对保险的重要性多加强调, 从而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进行投保, 以获得展业佣金。因此, 应该全面提升保险业务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水平。为了保证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双方利益, 保险公司应该多招聘一些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和吸收一些保险经验较深的业内人士, 然后进行持续的培训和学习, 真正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更好地对保户履行说明义务。

三、说明义务的对象即保险条款的通俗化程度不高

保险合同的明确说明义务对象主要指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 旨在限制或免除一方合同义务或责任的条款, 而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是指保险人在依据保险合同和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发生保险事故后, 保险人无须对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或给付保险金或承担某项责任的条款。免责条款内容的繁琐与专业化的术语, 在实务中很难保证投保人所理解的意思与保险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保险公司为了更好地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采取的是保险条款格式化。格式化虽然实现了交易效率化、成功化, 却不适应所有消费者, 因为保险合同使用的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专业术语使多数不懂保险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处于交易劣势地位。对于保险人事先拟订的标准合同, 投保人要么接受, 要么走开, 只能或多或少地屈从于由强者一方提出的合同条款和那些经常被人模糊理解的合同条款。为了保护非起草方的利益, 应该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 提高保险合同的可读性, 使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能够充分理解, 不至于让投保人一看到保险合同就想到“天书”。

四、实务中明确义务的说明方式并不具有对保险消费者的保护作用

在实践中, 关于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方式比较混乱, 保险人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投保单与保险条款印在一起, 或将二者一起给投保人, 实务中不论经办人还是保险代理人都不会刻意进行明确说明, 或者仅仅是口头介绍一下。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让投保人并不知道保险条款的具体内容。二是对保险免责条款的文字进行黑色字体或加粗处理。这种作法虽然使免责条款与其他内容相独立, 但也并没有强调出免责条款的重要性, 保户并不能因此而多看两眼。三是在设计投保单或保险单的正面内容时, 留出一个空栏便于保险人用别的颜色注明:“本保险合同有责任免除条款的规定, 请保户仔细阅读后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教保险人, 让保险人进行明确说明义务”等类似的话语。四是在保险单中引入“投保人声明”的设计, 要求投保人确认保险人已经进行了明确说明义务, 以作为保险纠纷时的有力证据。

保险人的以上做法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控制, 而并非是要真正切实地履行他应尽的义务。事实上, 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应该根据自己的保险经验和投保人的意愿来实施, 不论是通过字体加粗还是变色的方式, 都是为了提醒投保人的注意, 让投保人用心去读, 充分注意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如他们有不懂的地方或有需要保险人加以说明的地方, 可以主动询问保险人, 让保险人仔细解答, 以确定投保人充分理解。另外, 保险人对保险条款的说明也不应仅仅限于免责条款, 对于保险责任条款、生效条款、索赔期限条款等都应该进行明确说明。当双方都无疑异时才让投保人在“保险人是否明确说明”一栏中签字加盖印章予以确认, 或者在保险人进行明确说明时用录音等方式取证, 由保险人将其保存, 作为保险人履行保险说明义务的证明。

摘要:保险条款越来越复杂, 多数投保人对所签保险合同中涉及自身利益的关键内容不能够准确理解, 甚至有人不清楚免除责任条款, 而《保险法》中对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规定又过于模糊, 实践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 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纠纷。本文从《保险法》的立法方面, 说明义务的主体、对象以及履行方式等对说明义务提出建议, 试图解决保险法规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 规范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

上一篇:编程语言教学下一篇:左右江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