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建议

2024-05-30

保险建议(精选12篇)

保险建议 篇1

物流,一个在我国迅速崛起并存在着巨大商机的新兴行业,随着其经济收益的不断上升,它的风险犹如收益的联体婴一样也在不断地加大。如何扩大收益、减小风险,成为各物流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于是,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物流保险,物流与保险的结合是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物流业与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物流保险,顾名思义是指针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给予一定的保障机制,从而使物流企业获取转嫁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物流行业的风险系数相当高,尤其在货物的运输、加工包装和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大,迫切需要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我国有73万个物流企业,在实际营运过程中,每个物流企业都有货损情况发生,且发生频率很高,很多时候货物丢失或损坏是由各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如果这些损失都由物流公司赔偿,物流公司压力很大,因而物流保险蕴藏着巨大商机。有关专家预计,我国保险业可能正面对着400亿元的巨大物流保险市场。但目前我国存在着物流的运作缺乏与之配套的专业保险险种、物流保险产品的开发滞后、物流保险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从保险公司角度出发,提出了发展物流保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从物流责任保险这一险种的开发过程来看,保险公司对物流企业的业务不太了解,对每个物流环节潜在的风险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能正确掌握被保险人的信用程度。加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完善,许多法律法规中无责任赔偿限额的规定,使得保险公司对风险控制既担心又谨慎,从而将看不清的风险认定为最大的风险。

在对待物流责任保险这件新生事物上,保险公司应该继续转变观念,要立足于责任险的长远考虑,从社会责任的全局着想。作为承保公司不要一味地、甚至出于担心夸大风险,不要不加分析地将承保范围缩得越小越好,保费提得越高越好。要确确实实地为物流公司做点事,从物流公司角度出发,分析市场需求,开发有实际投保意义、能被广泛认可的险种,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作出贡献,而且要做就做好,不要应付了事,让新生事物流产、让物流商失望。

二、加强物流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物流保险着重于物流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从若干方面防范和消除风险的发生。保险并不是简单的收取保费,然后对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进行赔偿。保险公司在转移被保险人风险的同时,为了降低赔偿率,减少自身经营风险,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然要注重物流风险预测和管理。这就要求物流保险人不仅要熟悉保险业务,还要懂得物流各环节的操作情况,从而推出适合物流市场的险种并有效地控制风险。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物流保险人员,难以为物流经营人提供有效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因此,保险公司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可通过引进各层次的物流人才、组织各类物流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物流保险人员紧缺、专业知识贫乏等问题。总之,要开展物流保险业务,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

传统保险的制度设计与现代物流不配套。以仓储保险为例,传统的仓储保险是对大宗货物在较长时间的仓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投保,因此保险费率一般较高。在现代物流JIT生产方式以及零库存管理理念下,仓储则具有“短暂性”的特征。换句话说,仓储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仅仅起一种“歇歇脚”的作用,因此其保险费率一般不宜过高。实践中,被保险人分别投保货物运输险和仓储险,虽然可以基本上涵盖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但由此带来的保险费用的上升却是被保险人所不能承受的。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立足于长远考虑,从社会责任着想,要切实从物流公司角度出发,分析市场需求,开发有实际投保意义、能被广泛认可的险种,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作出贡献。

四、深入物流企业组织培训

保险公司应经常深入现代物流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熟悉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了解物流商的需求,不断出台满足物流商需要的保险产品。同时当好物流商的高级参谋,为其找出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准确鉴定其风险程度,替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设计风险管理方案。保险公司有必要经常组织有关物流专业的培训班,培训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请物流企业的专家,为保险从业人员讲授现代物流、分析相关案例;另一类是请保险公司的专家到企业讲授物流的风险责任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沟通、统一认识,并不断改善产品,培育一个物流责任险的良性循环市场。当然,要想达到此目标,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一定时间。大家要有耐心,看得远一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花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五、建立物流业与保险业之间的互信机制

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投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美和,陈默.我国物流保险的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2006,(8):25-27.

[2]刘莉.浅析我国物流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8):105-106.

保险建议 篇2

设计思路:

单身妈妈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45岁的单亲妈妈需要一份重疾医疗保险,因为45岁以上的女性患大病的风险是越来越高,其次意外保险也比不可少。在事业 单位工作社保应该有的,应当注重养老。减少女儿日后经济负担。因此,母亲:养老+意外+重疾

女儿学校里应该有学平险,可帮她再规划一点重疾保险。现在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低龄化,来自学习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常常缺乏体育锻炼,不得不担忧孩子的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孩子储备一笔健康保障基金,解决作为母亲的后顾之忧。而且投保年龄越轻,我们所缴纳的健康保费还越便宜,保障时间还越长。因此女儿:重疾险+ 意外+医疗

三、客户利益:

(1)鸿瑞年年年金保险(分红型):

分红事项:金先生享有分红权益,在合同约定的养老年金领取日前,产生的红利保留在本公司并累积生息至领取日,在领取日,金先生可选择将全部或部分累积红利作为一次性趸交保费用于增加养老金的领取金额。

示意图例

上述演示基于本公司的假设,不代表本公司的历史经营业绩,也不能理解为对未来的预期。红利金额是不能确定的,实际红利金额根据分红保险的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注:意外伤害费用补偿医疗保险金的免赔额为100 元、给付比例为80%。

(3)国寿康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

一份投入 多重保障

客户一份投入,可以获得重大疾病保险金、特定疾病保险金、身体高度残疾保险金以及身故保险金多重保障; 健康保障 全面呵护

国寿康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不仅对40种重大疾病提供保障,还对10种特定疾病进行提前给付;

重疾范围 行业领先

康宁终身全面承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25种重大疾病、其他15种重大疾病以及10种特定疾病,保障范围广泛,行业领先; 特定疾病 提前给付

针对10种特定疾病,康宁终身提供提前给付基本保险金额20%的特定疾病保障,但给付以一次为限,且以人民币10万为上限; 高残意外 尽显关爱

公司给付身体高度残疾保险金或身故保险金时,不扣除被保险人已经领取或本公司应给付的特定疾病保险金,尽显人性关爱。

(4)国寿长久呵护住院定额给付医疗保险是一款附加险

家庭保险建议 篇3

教育金规划马先生的孩子还有两年就要进入大学,现在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支出以平均每年1.5万元计算,如果研究生毕业,那么7年时间共需要准备教育金10.5万元。考虑到教育金支出具有刚性上涨的特点,应该预留10%左右的弹性幅度,建议教育金准备12万元。

养老规划假定马先生年满60岁时和妻子一起退休,退休后靠养老保险和养老金生活,以目前河南县城一级养老保险支付水平,要维持家庭生活水平不下降,需每月支出3500元,这样的话每月尚有接近2000元的缺口需要养老金准备弥补。

按照无忧生活到80岁计算,需要准备养老金2000×12×20=48万元。但马先生打算过几年攒够钱后就回老家过轻闲一些的日子,到时候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假设马先生5年后辞职回家专心搞创作,家庭支出水平维持3500元不变,则家庭收支为1500元-3500元=-2000元,需补充养老金2000×12×(60-42-5)=31.2万元,共需准备养老金79万元。

具体投资建议

马先生目前共有投资性资产45万元,每年净收入10.3万元,假设收入维持现在水平不变,5年后投资性资产将增加到96.5万元,达到教育金和养老金准备的要求,即马先生在不进行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工作收入,5年内可以达成理财目标。

为了能早日回家团聚,马先生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结构,通过投资收益加快理财目标的达成。对于稳健型投资策略,建议马先生可以将部分存款和国债转为购买两年期以上银行理财产品,建议将活期存款及现金降低到3万元。2万元银行定期存款,5万元国债,15万元市值基金继续持有,增加配置银行理财产品20万元,假定投资组合的投资报酬率为5%,不计复利,5年后投资收益将有11.25万元,对于每年收入可以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增配,可以至少提前一年达成理财目标。

从案例情况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老马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人;从经济收入角度看,老马又是家庭的顶粱柱。

人生不同阶段的责任不同,应该拥有的保险保障不同。不惑之年的老马在事业方面处于上升期,但工作压力大,家庭责任重,而健康方面又不比年轻人了。相关调查表明,40~70岁是重大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应预防意外与突发性重大疾病。老马正好处此年龄段,因此,应该重点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

医疗费用方面,目前的医疗费用是社保报销和自费两个部分组成,一旦罹患重大疾病,自费部分和看护费、营养费等高达二三十万元。

建议老马投保重大疾病保额20万元,保至终身;另外选择30万元额度的定期寿险和30万元额度的意外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我的家人我照顾”:我“在”,用收入照顾,有病不拖累家人;“不在”,用保险金照顾。老马本人年缴保险费8000元左右。

妻儿方面。老马妻子的收入在家庭中占比较低,因此身故方面保险需求不高,可以忽略。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通常而言,女性的寿命高于男性,因此在养老方面的风险比较高,马太太可以选择万能寿险附加重疾保险,一方面作为养老金储备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也有重大疾病的保障,建议万能险保额选择20万~30万元,年缴保险费大约6000元左右。

儿子教育金方面,不建议以保险方式来规划,因保险教育金储备具有早期投入到期受益的特点,老马的孩子已经读高一,所以收益不大,孩子主要考虑意外医疗、重疾保障两个方面。

河南农业保险需求建议 篇4

关键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对策建议

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 一直是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当季粮食产量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粮农的收入和下季的种植决策, 也影响着当季整体粮食的供给量。所以, 如何稳定粮农的收入, 提高粮农种粮的积极性, 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众多措施中, 农业保险对于粮农遭受自然灾害引起的收入减少损失是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一、河南农业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河南是一个产粮大省, 2014年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 209.8千公顷, 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 772.3万吨, 两者在全国均排名第二位。但河南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2012年河南受灾面积1, 388.8万公顷, 当年主要遭受旱灾和水灾威胁, 其中旱灾受灾面积1, 001.5万公顷, 水灾受灾面积358.7万公顷, 当年粮食产量为5, 638.6万吨;而2009年受灾面积2, 987.4万公顷, 遭受的灾害种类多, 其中水灾受灾面积100万公顷, 旱灾受灾面积1, 579.2万公顷, 风雹灾受灾面积1, 128.9万公顷, 冷冻受灾面积179.2万公顷, 粮食产量为5, 389万吨。2014年河南更是遭遇了63年未遇的干旱, 旱灾使得河南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受到很大影响,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绝收现象。

河南省在1982年就有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露天经营、保险标的具有生长变化的特点, 存在保险金额难以确定, 风险测定、费率厘定困难, 损失评定困难等问题, 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业务难以发展起来。2007年河南省被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经过几年的发展, 2015年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中种植业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保险;经营模式采用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相结合, 保费根据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其中80%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承担, 20%由农户和龙头企业承担。但在实务中, 当自然灾害发生, 农业保险在弥补农民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从而抑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河南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一) 粮农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粮农文化水平低,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不知道可以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转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也不了解国家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即使知道有农业保险却不了解投保农业保险的方法和流程, 缺乏投保的有效渠道, 导致粮农对农业保险投保的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曾经做过调查, 在抽取调查的600个农户样本中, 参加玉米保险的只有68户, 参保率只有一成多。

(二) 赔付金额过低, 抑制粮农投保积极性。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的责任限额, 是补偿给付的最高限额。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提高, 即使按最高金额赔偿也弥补不了粮农的种植成本。2013年河南农业厅开展了粮食种植成本与收益调查, 调查对象分为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 结果显示, 种粮大户的小麦亩均成本为543.3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424.3元。普通农户小麦亩均成本为706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539.6元。河南省2015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中对农业保险金额的规定为:玉米每亩保额为329元, 费率为6%, 每亩保费20元;小麦每亩保额447元, 费率6%, 每亩保费27元。而且只有在小麦、玉米处于扬花-成熟生长期才按照100%进行赔偿, 即使如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 小麦赔款距成本还有259元的差额, 玉米赔款距成本还有210.6元的差额 (如表1所示) 。在实际中, 保险机构在测量受损农作物时, 只有成片受损超过30%才能申请赔偿, 有农户因此只拿到几元十几元的保险赔款, 因此认为买农业保险没有太大意义。赔付金额过低, 不能弥补越来越高的种植成本, 保险弥补损失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表1)

(三) 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损失对粮农影响较小。

河南粮食种植大多采用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 耕地面积虽多, 但农业人口也多, 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3亩, 低于全国水平。这样, 即使粮农遭受损失, 对他们的经济影响也并不是很大。河南农业厅调查显示, 种粮大户小麦亩均净收益为512.9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679元;普通农户小麦净收益为350.2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563.7元。即使发生全损, 种粮大户的小麦和玉米的净损失分别是831元和1, 100元;普通农户的小麦和玉米净损失分别是567元和913元。对于人均只有一亩多的粮农来说, 这些金额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并且农作物发生全部损失的概率也非常小, 这也抑制了粮农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四) 粮食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比例不断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由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途径的多元化, 包含粮食收入在内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据统计, 2002年占比为70%, 2012年占比下降到53%, 粮食收入对粮农全部收入的影响在逐步减少, 粮农花费在农作物上的投入也会考虑减少, 尤其当农业保险并不是农业生产必需的投入时, 从理性角度考虑, 粮农会做出放弃购买农业保险的决策。

(五) 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不规范。

规范的农业保险会给农民传递一个正面的形象, 尤其是当出现巨灾风险时, 保险公司的及时定损、理赔会给保险业务将来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 粮农对保险的信任度却迟迟提高不起来。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委托村干部宣传农业保险, 并代收保费时, 村干部由于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由哪家保险公司承保, 出险时找谁索赔, 国家的保险补贴政策是什么, 村干部和农户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粮农把购买农业保险看成是乱收费、乱摊派, 有些粮农购买了农业保险, 但在出现灾情时, 却不能及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赔款, 有的粮农虽然获得了赔偿, 但距粮农的期望值差别太大, 从而对农业保险保风险的功能很失望, 认为买与不买没有很大差别。而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 本该在保险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核保工作, 可能会因为政策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压力, 把本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标的也纳入保险范围, 在出险时, 考虑到成本和收益问题, 保险公司又不愿意轻易赔偿。对于出险率较低的小麦保险, 保险公司乐意承保, 而对于出险率较高的玉米保险, 保险公司却又不愿意承保, 财政又不能强迫保险机构承保, 这样在事实上并没有起到转嫁粮农风险的作用。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的不规范发展, 也加深了粮农对保险的不信任感。

三、促进河南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粮农保险意识。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粮农对农业保险知识缺乏了解, 大大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普及, 想让粮农接受农业保险, 第一步是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政府和保险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对农业保险加以宣传, 比如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小册子发给农民,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播放一些关于农业保险的宣传片, 开展农业保险培训班, 或者通过相声、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和农业保险政策。

(二) 规范农业保险业务各环节。

农业保险工作想要达到常态化, 需要规范保险业务各个环节。一是要在乡、村设立保险网点, 负责农业保险的宣传、承保、查勘、定损以及理赔等日常工作, 对于粮农在政策咨询, 投保程序以及理赔方面给予及时解答;二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对那些协助开展保险工作的村长、组长人员的保险知识培训, 尽量在宣传阶段就把农业保险政策给粮农讲清楚。

(三)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成本相对较高, 耕地使用权的分散不利于防灾防损工作的开展,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这样,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相对于普通粮农, 种粮大户的损失成本增加, 为了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 他们就有动力去购买农业保险。另外, 种粮大户会更加注重耕地管理, 防灾防损工作, 这样也可以降低保险机构的赔付率。

(四) 继续加大政策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立法比较健全, 政策比较优惠, 费用补贴率普遍较高。农业生产风险大, 保险标的特殊, 风险管理难度大, 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因为赔付率过高导致亏损而不愿进入农业领域, 所以需要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倾斜。对于粮农方面, 需要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 让粮农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买得起农业保险;甚至可以把购买农业保险与其他农业补贴政策联系起来, 只有购买了农业保险, 才能享受到其他农业补贴。也可以把粮农应该交的保费找企业赞助, 政府在其他方面对赞助企业进行鼓励。对于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来说, 政府主要从如何弥补它们的亏损, 提高它们继续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入手。比如, 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立法, 提高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方面的政策倾斜。

(五) 政府各部门要协调配合。

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财政部门、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之外, 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和人员加以配合。在确定投保对象的时候, 需要乡镇财政所把享受农业补贴的农民名单、耕地面积等数据加以共享, 在开展宣传、收取保费的时候, 需要宣传部门、村长等发动各小组组长开展这些工作, 在填写保单, 确认粮农已投保农业保险 (比如照相确认) 时, 需要粮农进行配合, 在防灾防损方面, 需要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配合。而在这些工作中, 财政负责财政补贴, 农业保险机构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 其他政府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却因保险业务繁琐, 或担心承担风险责任等原因, 工作中并不是特别积极配合。仅靠保险机构来做各个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很大, 这需要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并督促各部门配合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吕春生, 王道龙, 李茂松.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增刊) .

[2]张汀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2010.10.

[3]杨晓娟, 刘布春, 刘园.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2.

[4]胡心洁.河南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超1/4种植大户助力粮食增产.http://news.dahe.cn/2013/11-28/102537031.html, 11/28/2013.

保险建议书 篇5

你们好!

我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朱佩业。

我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这个建议,看看能帮助您些什么?

一个人无论他多有本事,磕磕碰碰及意外和疾病都是不能控制的,假如我们遇到这几种事而又没有一个充分的保障,那么我们以后的生活将会受此影响,甚至会跌落深谷。

我相信现在的人们都是很有责任心的,李嘉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为家人买了充足的保险。

下面是我们公司推出的一个险种:万能智盈。

请让我为您介绍这个险种的内容:只要您每年在我们公司存款6000多元,它将会给您带来以下保障及优点:

1、意外医疗——-假如说您不小心磕着碰着了,因意外引起的费用可以有1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100%报销,这个账户24小时后就开始生效。

2、住院医疗——-人吃五谷杂粮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现在发生疾病的机率越来越高,我们这边的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得胆结石的机率也在不断上升,一场病看下来是不是将会影响了我们结余的钱。

只要您开设了这个帐号,一个月后您的报销额度为80%,每年累积额度可达9000元。

3、10万重大疾病保障——-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得病的机率也越来越高了,经卫生部统计:人的一生中得重大疾病的概率高达72、17%。

不会有人为了大病在银行里储蓄一大笔钱,这个我相信大家都认同吧!那么在我们这个计划里这个问题就不用您考虑了。

万能智盈账户提供大病保障,90天以后生效,就有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障基金为您准备着,一旦风险来临,您就不必动用您大额的存款。

4、身价保障——-您肯定是家里的顶梁柱,您的收入对您整个家庭贡献是非常大的,一旦我们失去了收入能力,那么我们的家人将会失去一个收入保障。

对此,我们需不需要一个身价?我们这里为您提供了12—–48万之间的身价由您选择,一旦风险来临,我们的收入水准也不至于下降。

5、专家理财复利滚存——-假如我们一生平平安安,那么您存在这个账户里的钱就由我们的专家为您打理,每月结算一次利息,以复利的形式滚存到您的资金账户里,可以起到一个养老的储备,同时又能体现急用现金作用。

您看我们这个账户是不是既规避了风险,而且又为未来储备了足够的养老基金,一旦1、2、3、4点问题发生也不会影响我们结余的钱,这就是我们平安保险的优点,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公司每周都会有一场专家产品说明会。

只要您参加都会获得3万元保障及一份精美礼品。

如果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参加,我们也可以为您上门服务。

感谢您对平安的信任和支持

一、前言:

健康是美好人生的源泉。

但是,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生都会健康。

我市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已公布,报销医疗费用时,须跨过最低赔付门槛,而社会医疗保险的平均支付以27328元为限,而根据现有的医疗收费标准,重大疾病的救治费用大约要100000元。

因此,如果拒绝条件许可,应尽早规划投资理财。

投保越早,缴费越少,负担越轻,而兼具医疗保障及养老功能的险种较为适合您的家庭。

合理地利用现有资金投资理财,除了股票、银行储蓄外,运用保险公司的投资理财计划储备养老,风险小、收益稳定,丰富您的投资渠道。

二、基本情况

客户资料:男主人,30岁;女主人,23岁。

客户需求:医疗、意外、储蓄增值。

四、保险利益介绍

五、设计理由

1、一直以来,××人寿保险公司在苦苦追寻一种极安全又能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帮助客户理财,以保护广大百姓的辛勤劳动果实。

现在,××系列分红险终于问世了。

在北美,分红险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中国香港地区,这一数字更高达90%。

2、21世纪的股市是专家理财的时代,散户时代将一去不返。

投资分红保险后,您就获得两大专业机构的理财服务:保险公司为您作宏观决策并作资产安全的监护人;基金公司作为具体的操作者帮您在一级市场认购新股,在二级市场坐庄操作。

这样,您就可每年坐享专家理财带来的收益。

3、医疗改革后,对医疗健康的保证需求特别是重大疾病保证的需求加大,如果不行患病,对家庭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六、综合分析

1、该保险险种能很好地补充新的医疗改革大病封顶的政策。

通过参加上述补充医疗保险,避免了个人巨额医疗费用的支出。

2、 ××分红险作为养老储蓄品种,投入少,收益多,特别是采用××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既能增加未来资金储备,又能利用分红保险长期稳健积累、增值、抵御通货膨胀的特点,成为家庭未来养老投资理财的合理手段之一。

保险建议 篇6

【关键词】保险法 人身保险 保险利益 立法缺陷

一、人身保险利益立法缺陷分析

(一)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过于严苛

现行《保险法》关于保险利益的界定见诸于第12条所规定之“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所谓“法律上承认”,则意味着保险利益的界定必须以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为准。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但凡没得到法律明文认可的利益,均不构成《保险法》所述的保险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不仅仅只局限于法律上承认或者法律上明确禁止这两种,还应包括法律上虽没有明确承认但也没有明确禁止的“第三种利益”。按照“法无禁止即合法”这一现代法治的基本观念来理解,“第三种利益”也应受到保护。而根据现行《保险法》的规定,“第三种利益”仍然不属于保险利益。显然,从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保险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有待扩展。

(二)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约定不合理

现行《保险法》第12条要求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投保时应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但在人身保险合同中,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受益人,对于受益人,现行《保险法》只规定“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和“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而没有要求受益人必须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众所周知,设立保险利益原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降低道德风险,而在人身保险合同中,尤其是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中,真正的道德风险因素其实来源于受益人,而非投保人。因此,保险利益原则所规制的对象应该是有权领取保险金的受益人,而非支付保险费的投保人。若受益人与投保人并非同一人时,机械性地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有悖于保险利益原则的本源。

(三)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模糊

现行《保险法》对于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试图兼顾英美法系的利益主义和大陆法系的同意主义。现行《保险法》关于人身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见诸于第31条,第31条第1款首先明确列举了具有保险利益的四种情形,第2款又补充规定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显然,根据第2款的规定,无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满足第1款所规定之四种情形,抑或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有无正当经济利益关系,只要被保险人同意即可视作双方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利益如此宽泛的认定,可能诱使投保人为了获取保险金而以利益相许引诱被保险人的同意,以被保险人的生命或健康进行赌博,则必然有悖于保险利益原则之避免赌博行为的目的,也不利于控制道德风险。

(四)人身保险利益审查责权不明

现行《保险法》第31条第3款明确规定了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可见,人身保险利益的存在是人身保险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投保人在投保时必须依据最大诚信原则,对其与被保险人存在的关系和利益进行如实告知。由于保险利益的认定属于专业知识领域,普通大众难以准确认定,因此保险利益的审查责任应交由保险人来完成。只要投保人投保时就其与被保险人的关系进行了如实告知,保险人一旦承保,则应意味着保险人认同保险利益的存在,将来不得以“投保时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宣布合同无效。但现行《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审查问题并无明确规定,这就意味着即使投保人在投保时如实告知了与被保险人的关系,保险人未做明确审查而签发保单的情况下,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后果也由投保人承担了。

二、人身保险利益立法完善建议

(一)开放式地拓展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

2014年8月1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要达到5%及保险密度要达到3500元/人的目标。如果保险利益仍然局限于现行《保险法》所要求的“法律上承认”,则将严重制约保险业的发展空间,《意见》中提出的2020年的远景目标也很难实现。因此,为适应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提升保险业在经济、民生领域中的地位,必须开放式地拓展保险利益的立法定义,将“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修改为“正当利益”,即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正当利益”。所谓“正当利益”,不仅包括“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也包括了法律上没有明令禁止的,没有违反社会公德的其他经济利益。

(二)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应更正为受益人

建议将现行《保险法》中关于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的要求更改为“受益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原则的核心功能是降低道德风险和防范赌博行为。要实现这2个功能,其核心应该是保证保险金的领取人与被保险人需要具有保险利益,而当保险金的领取人——受益人与投保人并非同一人时,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没有实质意义。

(三)进一步细化现行《保险法》第31条第2款

现行《保险法》第31条第2款规定,只要被保险人同意即视为具有保险利益。从现行《保险法》的条文来理解,“同意原则”是独立存在的,即只要被保险人同意,而不需要满足31条第一款规定的4中情形,保险利益就存在。脱离了特定关系限制的同意原则,不仅不能充分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也不能有效地防止道德危险和赌博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于“同意原则”的对象加以适当的限制,进一步细化该条款。建议将第二款修改为:除前款规定为,如投保人和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存在合法经济利益,且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视为具有保险利益。

(四)需明确保险人对保险利益的审核责任

《保险法》应明确保险人对保险利益的审查义务。一方面,保险人作为保险专业机构,在投保人投保时,需明确提醒投保人对保险利益是否存在进行如实告知;另一方面,只要投保人尽到了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一旦承保,即视作保险人认可了保险利益的存在。根据最大诚信原则的要求,保险人一旦认可了保险利益的存在,则今后不得以投保时不具有保险利益而宣布保险合同无效,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应予以赔偿。

参考文献

[1]晓静.论保险利益以及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2]任以顺.论新《保险法》对保险利益范围的界定[J].金融与经济育,2010(9).

完善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建议 篇7

一、中国再保险市场概况

1、再保险市场业务稳定发展

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原保险市场的发展,以原保险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原保险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原保险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原保险市场主体方面,截止到2014 年,我国专业经营原保险业务的公司有136 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0 家,其中财险公司65 家,中资43 家,外资22 家;寿险公司71 家,中资43 家,外资28 家,形成了一个主体丰富,竞争激烈的市场。其次,原保险保费收入规模方面,截止到2003 年底,我国原保险市场总保费收入17222.24 亿元,近年来收入规模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左右。我国原保险市场处于强劲发展的时期,同时原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带动了我国再保险市场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取消法定分保之后,我国再保险市场取得快速的发展。2014 年,我国再保险公司总资产3639.48亿元,比2013 年的2103.93 亿元增长了72.99%,并且再保险市场总分保费收入超过7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左右。

2、市场格局多元化进一步深入

随着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形成了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资公司并存的多元化发展的市场格局。截止到2014 年,我国内地注册的专业再保险公司有10家,中资公司4 家,外资公司6 家,并且用离岸交易形式接受国内公司分保业务的境外保险公司超过200 家。多元化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深入,便于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接轨,有利于促进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3、监督管理专业化迈上新台阶

2005 年12 月我国颁布实施世界上第一部专业的再保险业务监管规章———《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接着我国又相继颁布实施《再保险公司设立规定》、《外资保险公司再保险关联交易的审批规章》,这些制度法规建立了外资再保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了再保险业务流程,开辟了专业化的再保险监督管理道路。2014 年12 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再保险登记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目的是建立再保险登记管理制度,这个决定对于进一步强化再保险市场的监督体制,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行为非常重要。

二、中国再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到现在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目前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只占原保险保费总收入的3.5%,与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1、中国再保险市场供需发展不足

(1)供给主体缺乏,并且发展缓慢。在我国,原保险公司是可以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但是原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自留比例不合理等因素直接阻碍了其经营再保险业务,并且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是横向的互保,因此原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关系给再保险业务的开展又增加了困难。我国的原保险公司大都不将再保险作为其主要经营业务,甚至有的保险公司选择不经营再保险业务。从第一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即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诞生到现在,近二十年(1996 年到2014 年)的时间里我国先后只成立了4 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

(2)分保需求不足。一是我国国内的保险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扩张阶段,各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停地设立分支机构以扩充业务,公司领导尚未注意到财务的稳定性和长期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性,他们对于费率高的业务不愿意分出。二是那些具有实力的全国性保险公司认为自身的业务风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分散,分保对其来说吸引力不大。

2、中国再保险市场技术力量薄弱

一般情况下,再保险公司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比原保险公司的要求更高,因为它需要对每一类型风险的状况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向原保险公司提供建议,包括厘定费率、改进策略等,并且根据原保险公司和市场的需求开发新的再保险产品,以便提供灵活的再保险保障。中国的再保险市场的建立比国际再保险市场晚了一百多年,并且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人员基本来自于国内原保险公司,因此我国再保险的技术服务水平不仅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也落后于原保险公司技术水平,再保险产品功能相对比较简单。此外,我国的专业再保险公司缺乏学习和创新意识,很少主动开展再保险业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或者进行服务创新等,难以成为先进技术水平的领导者。

3、中国再保险业务大量外流,产生贸易逆差

目前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外资机构,还有200 家以上的境外保险公司承担国内分出业务,境内外资公司和境外公司已经占到了再保险市场份额的60%以上。再保险业务大量外流的原因有:第一,原保险公司的激励竞争。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原保险人在办理再保险业务时对其分保业务有告知义务,并且分出人要向接收人解释自身业务的情况,因此在缺乏专业再保险公司的情况下,国内保险公司倾向于和外国公司洽谈再保险业务,防止国内竞争公司知道自己的业务信息;第二,再保险市场秩序不规范。据调查,国内保险公司的分保佣金为20%左右,但国际再保险市场上的佣金在32%左右,国内外的分保利益相距较大,同时国内一些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不正当手段扰乱国内再保险市场,使得国内保险公司更愿意选择国外公司。

三、完善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对策建议

目前国际再保险市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以伦敦、德国、瑞士、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再保险市场,以纽约、百慕大为中心的美国再保险市场和以新加坡、日本、香港为主的亚洲再保险市场。亚洲再保险市场的中心尚未形成,我国要尽快发展再保险业,提高再保险业的实力,使中国再保险市场成为亚洲再保险市场的中心。

1、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再保险供给主体,形成成熟的、多元化竞争的再保险市场

第一,组建实力雄厚的大型专业再保险公司。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严重缺乏的现象不可忽视,专业再保险公司是再保险市场产品供给的主流主体,迫切需要大型专业再保险公司保证再保险市场的安全运行,扩大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大力鼓动民营资本进入再保险市场。民营资本进入再保险市场设立专业再保险公司,可以扩大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促进再保险市场的创新,提高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第三,吸引外资专业再保险公司或者参股中资再保险公司。外资的进入可以增加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并且外资再保险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管理实力,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承包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外资再保险公司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的分保业务,有助于我国成为亚洲再保险市场的中心。

2、加强国内保险公司的合作,组建再保险集团

组建再保险集团可以使各再保险公司各成员之间互惠互利,相互分散风险,稳健自身经营,扩大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引导各公司加强合作,甚至组建再保险集团,不仅可以在空间上分散风险还可以扩大业务量,以相互扶持来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中国再保险公司相互合作的典范有很多,比如1997 年的航天保险联合体,2000 年的核共保联合体。

3、提高中国再保险市场技术水平,加快培育再保险专业人才

再保险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再保险公司开展技能培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再保险公司对再保险技术水平的重视,扩大资金的投入,加大产品的创新,引进外国专业人才,了解外国再保险实践经验,学习外国再保险先进技术,用以培育国内再保险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国内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再保险市场上中国再保险业的地位,扩大再保险业务,促进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壮大。

4、完善再保险监督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的再保险监督体系

再保险监管的关键是偿付能力的监管,监管的重点是原保险公司,从而间接的监管再保险公司。原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具体指的是对其自留额标准的监管,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具体指的是相应的资金保证。而当前的监管落后于再保险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准入和退出监管制度,并且加强监管商业分保,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再保险监督能力,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再保险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编辑委员会:2012年中国保险年鉴[M].2013.

[2]中国保险年鉴编辑委员会:2011年中国保险年鉴[M].2012.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Z].www.circ.gov.cn.

[4]胡炳志、陈之楚:再保险(第2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胡海红:完善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6]邱七星: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8.

[7]石鑫蕊:国际在保险公司全球业务管理模式及其借鉴[J].保险研究,2013(1).

[8]曹志波、叶亮: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保险,2006(1).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 篇8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在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 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 虽然政府出台许多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但发展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1996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等政策出台, 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 在2002年, 104家保险公司销售了超过90万份长期护理保险单, 市场份额达到人身保险市场的21%。截至2008年底, 美国近600万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 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市场30%的份额。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入住护理院、使用社区服务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产生的护理费用进行补偿,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需求, 2005年,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 500万, 占总人口的13%, 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 据预测, 到2030年, 这个数字将达到7 000万。2009年美国大约9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 大约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入住护理服务机构, 其中10%的老年人在护理服务机构的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美国有四个州 (加州、纽约州、康州和印地安纳州) 由联邦政府批准, 成立了长期护理伙伴计划, 由州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投保人提供独特优惠, 即要求被保险人购买一定数额的私人保险, 由保险公司负担护理的最初费用, 不足部分再由政府补足, 从而使投保者得到更多保障。

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日本于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 1999年,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 2000年,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2%。据预测, 到2020年左右,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也增加, 加上家庭规模不断缩少、老年单身家庭增多及女性就业率增加、福利制度社会性住院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推出具有紧迫性。在此背景下, 日本《护理保险法》在1997年12月由议会通过,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失业保险后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目标是构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 把以前分属于老年福利与老年医疗领域的高龄者护理服务一体化, 改变以前福利和医疗领域中使用者负担不均衡和手续复杂的状况, 提高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宅护理服务的积极展开解决一般病人的长期住院问题。

日本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险费按照全国医疗保险费的一个固定比例支付, 低收入者可减免。被保险人被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第1号被保险者, 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其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护理保险费, 一般每人每月约2 900日元, 低收入者保险费负担较轻。第二类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 是指40~64岁的人, 为保险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护理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 根据收入水平及所处区域缴纳不同数额的护理保险费, 以适应不同老人护理负担差异。第1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向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偏斜, 65岁以上与40~64岁的被保险人的缴费和所享受的长期护理保障不同。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既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而40~64岁的被保险人为主要的缴费者。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一半由公费筹措, 即中央政府负责25%, 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2.5%, 另一半来自于国民缴纳的保险费的收入, 即66%来自于40~64岁人员, 34%来自于65岁以上人员。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保障范围全面, 切实缓解了被保险人护理服务需求, 但两种制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其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较好的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 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这个问题将愈加突出。从他们的实践可以看出, 长期护理保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 降低了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 避免了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

以盈利为目标的美国模式, 由于市场法则的结果, 保障的对象主要为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 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支付, 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模式能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 能迫使医护提供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覆盖几乎是所有国民, 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 体现公平性、福利性。但这种模式灵活性差, 较难满足有高层次需求人群对高档次护理需求, 同时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 引起护理费用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 世界长期护理保险无论采取那种模式, 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由于各国资源总是有限的, 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因而两种制度的实践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3.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扶持政策, 主要有税收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鼓励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为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全部算作公司的经营费用而作为税收的扣除额。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发展规划政策主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规划, 建立服务标准、机构准入要求, 规定人员培训等,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4. 长期护理保险配套护理服务业为老年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美日两国的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长期护理院已成为最重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根据美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2009年, 美国所有护理院总营业收入已达到1 000亿美元。从经营情况上看, 占比超过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半数以上的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盈利情况较好。日本为高端客户开办的护理院在第四年就开始盈利, 为低端人群开办的护理院因前期投入成本少, 很多当年就可盈利。

随着美国护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 能够一揽子解决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综合护理机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护理机构里, 可独立生活的老人和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综合性护理服务。

三、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未富先老, 这是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

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制度选择。

在中国, 如完全采用日本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政府和个人各负担一半, 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一是中国还没有富裕,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老年人基数大, 老龄化速度快, 财政很难拿出大额预算支付保费。二是中国个人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有人有了病也不敢去医疗机构治疗, 更不用说长期护理。三是这种方式灵活性差, 效率低。由于过分强调公平, 这种模式将使收入高的人群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而且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若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不仅要求人均收入水平高, 而且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发达。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晚, 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2006年,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发达, 到2010年,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677.47亿元, 占GDP的比重仅仅为0.17%, 人均健康保险费为50.6元,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可见, 目前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解决不了老年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 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 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 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 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 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 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

2. 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应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作为企业的营业费用。二是鼓励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三是政府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这样, 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又为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筹集一笔建设资金, 还可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1996年美国出台健康护理制度改革, 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 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均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缴纳算为公司的营业费用, 个人缴纳不算应税收入。改革措施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日本实行1∶1∶2的费用负担方式, 即中央政府出25%, 地方政府出25%, 个人出50%的方式, 直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3. 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种短期现象,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为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政府就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一是制定适合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方面, 要规划中国到底实行那种筹资模式, 筹资的规模需要多大, 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资金的增殖等问题。二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 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 强化家庭护理服务, 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 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 建立老人之家, 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 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三是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 应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 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即强制购买, 自由选择购买对象的方式, 配之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使中国所有老年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 改善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这种制度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可缓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困难, 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使社会得到综合治理。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美国、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他们用长期护理保险来迎接这一挑战。因此, 我们应总结分析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 为解决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问题, 支持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辉, 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裴光, 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5]艾维瓦.罗恩 (Aviva Ron) , 等.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王金龙,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45.

我国农业保险现存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9

农业保险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 (农作物) 和养殖业 (饲养动物) 生产过程中, 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据统计, 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1 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 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 其中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 农业保险无疑可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和保障。另外,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 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 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稳定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不断升温, 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农业政策性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但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问题较多。有人这样来概括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农民想投保, 但交不起钱;农民能接受的, 保险公司又赔不起。高赔付导致农业保险的高保费, 而高保费又使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我国的农业保险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徘徊。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发展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分散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对农业生产实施产前产后的经济补偿, 稳定农民收入, 还可以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水平,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稳定,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 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对于健全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制,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存问题

2.1 农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农业保险已发展多年, 但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尽管中国《农业法》、《保险法》对农业保险有原则性的规定, 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日益加剧的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凸显国家农业保险政策的懦弱和不足, 现有对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远不能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应尽快列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使农业保险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2.2 农业保险水平低

(1) 普及率低, 覆盖面小。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 实保业务只占应保业务的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农民风险意识淡薄, 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 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 有人抱存侥幸心理, 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二是农业保险的费率高与农民的收入低。农业生产风险损失率高造成农业保险的保费相对较高, 相对较高的保费又使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更加缺乏投保的积极性。

(2) 险种单调, 保险范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作物保险主要是承保自然灾害险, 而自然灾害外的社会政治风险则属于保险责任以外, 如农药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造成的损失未列入保险责任之内。养殖业保险的责任确定也有类似的情况。从理论角度讲, 凡是农业中所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均应被保险, 可见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所设定的保险险种与中国农业生产实际不相适应。

(3) 缺少专业性保险人才及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这些缺失造成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 容易造成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理赔上的纠纷, 对农业保险推广形成技术障碍。

(4) 经营模式单一, 不够完善。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是在政府给予补贴的基础上将业务委托给商业性保险公司来做, 这种运作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 还不能完全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亟待完善。

2.3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 我国政府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并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及农民利益起到了保障作用。但这种作用还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户与保险公司积极性都不高的问题。

3 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建议

3.1 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 营造发展氛围

农业保险既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 更需要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的规范约束。从农业保险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来看,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农业保险的法律保护。他们对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费率、赔偿办法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等都有明确的法规。我国政府也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

3.2 组建农业再保险公司

再保险也称分保, 是保险人将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采用再保险方式来补贴经营农业保险的费用。再保险在支持农业保险的稳定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国家可以利用再保险机制间接支持农业保险的经营。通过再保险机制, 可以使农业保险的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分散, 以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再保险可以对经营农业直接保险的保险人的亏损给予补贴。专业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保险机构可以按低于农业保险的实际费率来承保, 当赔付率超过一般赔付率时, 由国家再保险来补足, 既能保证农民以可接受的费率参加保险, 又能使一般保险机构以可接受的利润率水平来承保农业风险, 从而调动了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双方的积极性。

3.3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着力解决农业保险高费用、高费率问题

农业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的扶持与推动,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一方面, 各级财政应对工作成本高、保费收缴难的农险业务给予必要的经营费用补贴, 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特别是对种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参保及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

3.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认知度

加大宣传, 让农业保险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使广大农户抛弃旧的保险观念, 了解参加农业保险的好处, 知晓参加保险的程序、理赔方式及理赔金额等, 提高农民自觉投保的积极性, 提高参保率, 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物流保险制度的缺失及完善建议 篇10

1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过程中保险制度的应对

传统物流将物流业务的承担者限定在买方或者卖方的范围, 由买方或者卖方实现货物在空间上的移转, 也被称之为第一方物流或第二方物流。通常买方或卖方拥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 能够满足自身的物流需要。传统物流中的典型特征是货主与物流承担者相一致。此时“只要有货物运输保险即可满足物流保险市场的需要”。

现代物流主要由独立的第三方提供系统的物流服务。物流经营者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 但是对物流过程中货物毁损灭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物流环节也不再局限于运输和仓储, 而是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有机组合的物流系统。物流经营者的重心在于整合物流链, 提供系统、高效、有序的物流服务。物流经营者与承运人、货主发生分离。在物流过程中, 直接导致货物毁损灭失的往往不是物流经营者而是搬运人、运输人等。物流经营者对货物风险的控制性降低, 风险增大。传统的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仅针对物流过程中某一环节, 使得物流经营者不得不按各环节办理投保手续, 增加了缔约和索赔成本。同时作为货物实质的或者名义上的占有人, 物流经营者还面临着被保险公司代位追偿的困境。也就是说,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经营者出现以及物流服务日趋复杂化、一体化, 原有的保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物流经营者分散风险的需要, 这就要求有新的保险险种转移物流经营者可能面临的风险。

为了保证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有必要为物流经营者提供新的保险险种, 分散商业风险。2004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推出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两个险种, 显示了传统保险制度的不足, 为物流经营者分散风险提供了新的可能。

物流货物险分为物流货物财产险和物流货物运输险, 承保货物在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等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主要是针对第一方物流或第二方物流模式的保险;物流承保过程中物流经营者对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主要是针对第三方物流而兴起的。物流责任险的被保险人为物流经营者, 所承保的风险为物流经营者依法应当对第三人承担的责任。一旦物流过程中造成了第三人人身或财产上的损失并且该法律责任应当由物流经营者承担时, 物流经营者可以基于保险合同请求保险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赔偿或在物流经营者向第三人进行赔偿后向保险人请求填补损失。藉此将赔偿责任在承保范围内转移给保险人。

2 物流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而言, 物流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独立的第三方物流经营者的风险分担问题, 应当深受物流经营者欢迎。在物流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日本等, 物流责任保险被广为接受和适用。但是, 在我国, 由于物流业起步较晚, 同时受到文化、行业规范性等因素的影响, 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中, 国内多数保险公司没有推出专门的物流保险条款, 同时保险业所提供的责任保险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物流经营者的需求, 物流经营者投保的愿望并不强烈。

2.1 物流市场的不规范导致承保风险不确定因素增加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尚处于初期阶段, 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物流经营者的业务局限于传统的运输、仓储等, 并不具备现代物流的特征。该类物流经营者通过传统物流保险就能基本满足分散风险的需要, 对物流责任保险没有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程服务”、系统化的现代物流运作模式虽然是未来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尚处于无标准、无规范的状态。这就为物流保险人准确评估风险, 开发设计物流保险产品设置了障碍。因为保险产品的设计必须以大量同质风险存在为前提, 物流市场的不规范运作会导致保险人无法准确评估风险, 进而通过增加保险费或不提供保险产品避免损失。无论何种方式都不利于物流责任保险制度的推广和适用。

2.2 许多物流经营者无力承担根据营业收入计算的保险费

物流责任保险条款第12条规定:保险人以本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预计发生的物流业务营业收入为基础计收预付保险费。在保险合同期满时, 再根据实际的物流业务收入结算。这一计算方式与责任保险通常的计算方式不相符合。一般而言, 责任保险的保险费率计算会考虑风险的类型、发生的几率、保险人单次赔偿限额、累计赔偿限额等因素, 以被保险人营业收入为标准进行计算的方式比较罕见。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管理费用相对较高, 虽然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较高, 但利润未必同样高。按照营业收入计算保险费成本过高, 相当多的物流经营者难于负担。

2.3 物流责任保险范围过窄, 物流经营者化解风险的预期难于实现

首先, 现代物流的特征是服务的系统化、整体化, 因而物流责任保险应当满足分散整个物流活动风险的需要, 并由此区别于传统的运输保险、仓储保险。但是, 现有的物流责任保险条款中承保责任的环节限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 并未涵盖包装、流通、信息处理等环节。物流经营者要防范物流责任保险未涵盖的物流环节还需要采取另投附加险等措施。由此可见, 当前的物流责任保险并不是覆盖物流全过程整体的保险, 而是货物运输险、财产损失险以及传统责任保险的重新包装、组合, 并未真正解决物流保险中的核心技术性问题, 对各环节衔接点责任归属、风险分担并未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

其次, 物流责任保险条款中的免责条款远多于保险责任条款, 物流过程中的诸多损失如物流货物遭受盗窃或不明原因失踪、储存在露天或舱面上的物流货物的损失或费用、发生在境外的财产或费用的损失等都在承保责任范围以外。物流经营者投保物流责任险后仍难于分散诸多风险, 这就必然降低其投保的积极性。

再次, 物流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承保的风险不包括侵权责任。物流过程中, 物流经营者对第三人承担的责任类型既有违约责任也有侵权责任。但是, 现有的物流责任保险条款仅规定了物流经营者对客户的违约责任, 并没有将物流经营者在物流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的责任纳入承保的范围。物流责任保险条款的这一设计为物流经营者分散侵权责任并未提供有效的帮助。

2.4 物流责任保险条款中关于责任限额、免赔率等规定不利于物流经营者分散风险

物流责任保险条款第11条规定:保险合同的责任限额由投保人自行确定, 并载于保险单明细表中。但事实上, 由于投保人在缔约上的弱势地位, 难于真正自行决定责任限额。该条款第21条规定:物流责任保险采用的是每次事故的责任限额与保险期内累计的责任限额同时适用的方式。法律费用在责任限额之外另行计算, 但是不能超过责任限额的30%。此外, 为了督促被保险人妥善、谨慎保管投保标的, 保险合同中通常有关于免赔率和免赔额的条款, 加重了物流经营者的责任。

3 完善物流保险制度的建议

物流责任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分散物流经营者的风险, 保障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物流这一高风险的行业而言, 物流经营者本应热衷于责任保险。但是, 当下由于物流运作的不规范、保险费过高、承保范围过于狭窄、责任限额以及免赔率等条款的限制等, 使得物流经营者的投保意愿和保险人的承保意愿均较低, 物流保险并未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用。应当规范物流行业、创新保险产品, 消除当前物流保险所处的尴尬局面。

3.1 规范物流市场, 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国内大部分所谓的物流企业并不具备现代物流的特征, 多数只是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的再包装而已, 未能达到现代物流企业的惯例和技术标准,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的不规范、标准化模式的缺失使得物流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难于建立, 保险人无法合理预测风险。面对不确定的风险, 保险人只能提高保险费率或取消保险产品, 这也必然损害物流经营者的利益。因而, 物流经营者规范操作, 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保证保险人预先准确评估风险, 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 降低保险成本。

3.2 物流风险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物流风险的信息化直接影响保险人对物流风险可控性的判断, 并进而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以及以何种保险费率承保等。实践证明, 对于不确定风险, 保险人往往会通过不承保或收取高额保费的方式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物流风险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可以使保险人准确评估风险, 提高对未来风险的控制能力, 并进而降低保费和扩大承保的范围, 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下, 应当建立物流行业风险管理的传输和处理系统, 便于保险人对风险进行分析检查、动态管理。

3.3 提高物流经营者的保险意识, 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物流保险

保险是风险分担的有效方式, 是保障行业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物流经营者在物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 倘若没有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则难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当前多数物流经营者保险意识不强, 没有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 因而投保意愿不强。一旦发生了事故, 则会直接导致物流经营者破产倒闭或无力对遭受损害的第三方、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救济。要改变这一状况, 需要政府、保险人、物流经营者三方共同的努力。作为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完善等方式对物流保险进行积极宣传, 支持物流经营者与保险人合作。作为保险人应当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开发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保险产品, 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作为物流经营者则应当意识到物流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并积极通过物流保险事先化解风险。

3.4 设计符合物流经营者的新型保险产品

当下的物流保险产品并不能满足物流经营者的需要。物流经营者认为:“保险公司推出的更像是一种保险方案,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 仅仅是把原来的财产险、货物险简单组合成一份保险建议书, 并没有改变原来存在的问题, 只是产品的简单叠加, 没有起到‘1+1>2’的效果。”当下, 保险公司应当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将物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作为整体看待, 对物流各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 设计新型的保险产品, 即建立物流综合责任保险, 从而有效分散物流经营者可能遭受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惠阳.物流保险现状及法律原因分析[J].商法年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87) .

[2]胡晓强, 周梅华.我国物流责任风险保险体系分析与对策[J].江苏商论, 2010.

保险建议 篇11

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创造了理想空间,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如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不易受控等。网络运用的趋势是全社会广泛参与,但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权分散的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问题。由于人们利益、目标、价值的分歧,使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出现脱节和真空,从而使社保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广泛而复杂。在网络环境中,一些组织或个人出于某种特殊目的,进行信息泄密、信息破坏、信息侵权和意识形态的信息渗透,甚至通过网络进行政治颠覆等活动,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随着社会重要基础设施的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命脉”和核心控制系统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

一、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标志是:一是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二是电脑黑客活动已形成重要威胁;三是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四是网络政治颠覆活动频繁。

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是过程管理,是实现全网安全和动态安全的关键。有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政策、计划和管理手段等最终都会在政府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机制上体现出来。就目前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机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1、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人才匮乏。由于互联网通信成本极低,分布式客户服务器和不同种类配置不断更新和发展及技术应用的扩展,技术的管理也应同步扩展,但从事系统管理的人员却往往并不具备安全管理所需的技能、资源和利益导向。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无法适应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形势的需要。

2、安全措施不到位。互联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这同时也是互联网不安全因素的原因所在。然而,网络用户对此缺乏认识,未进入安全就绪状态就急于操作,结果导致敏感数据暴露,使系统遭受风险。配置不当或过时的操作系统、邮件程序和内部网络都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如果缺乏周密有效的安全措施,就无法发现和及时查堵安全漏洞。当厂商发布补丁或升级软件来解决安全问题时,许多用户的系统却不进行同步升级,主要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识到网络不安全的风险所在,未引起重视。

3、缺乏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面对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互联网世界,大多数政府电子政务部门缺乏综合性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使这些政府电子政务部门就此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渐渐丧失警惕。实际上,一次性使用一种方案并不能保证系统一劳永逸和高枕无忧,网络安全问题远远不是防毒软件和防火墙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大量标准安全产品简单堆砌就能解决的。近年来,国外的一些互联网安全产品厂商及时应变,由防病毒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企业安全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他们相继在我国推出多种全面的企业安全解决方案,包括风险评估和漏洞检测、入侵检测、防火墙和虚拟专用网、防病毒和内容过滤解决方案等一整套综合性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4、缺乏制度化的防范机制。不少政府电子政务部门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防范机制,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制度滋长了网络管理者和内部人士自身的违法行为。许多网络犯罪行为(尤其是非法操作)都是因为内部联网电脑和系统管理制度疏于管理而造成的。同时,政策法规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政府电子政务部门信息立法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库保护法、数字媒体法、数字签名认证法、计算机犯罪法以及计算机安全监管法等信息空间正常运作所需的配套法规尚不健全。由于网络作案手段新、时间短、不留痕迹等特点,给侦破和审理网上犯罪案件带来极大困难。

二、对解决社会保险网络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系统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种业务,管理着每个职工的个人帐户资金,因此,做好网络安全管理与信息安全保护是本系统建设的首要前提,建立层次性多重安全保护体系是实现系统系统安全性目标的基础。本系统属单位内部网,它与国家公网或其他行业网络系统等外部网必须从物理上断开连接。内网的安全保护是通过设立虚拟网络(VLAN)或网络分段(物理分段通过交换连接,逻辑分段通过路由相连)形成相对独立的不同子网,子网内部可以自由访问和使用网络资源,子网之间的互通需经过严格的安全访问控制,在从网络层到应用层不同层次的设置上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可采取的措施有: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对“信息边界”中的有关部件实施用户身份识别、身份认证,链路层和网络层上采取包过滤、存取控制,传输层上使用代理服务,表示层上进行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应用层上实现安全审计等。

二是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变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太笼统、缺乏操作性的现状,对各种政府电子政务信息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三是在信息技术尤其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的研发方面,提供全局性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发展目标和相关产业政策,保障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产业和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产品市场有序发展。

四是加强我国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包括应急响应、技术防范和公共密钥基础设施等系统),与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相互支撑和配合。

浅析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12

1.公众风险意识较弱, 投保意愿不高。传统观念是公众保险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公众的传统观念中, 人是最重要的,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 尤其是当事人不幸身故时, 大部分人都持有一种“人都没了, 还要钱干嘛”的观念。事实上, 保险的重大意义在这时得以凸显, 有了保险, 生者能够在物质上获得保障, 逝者以特殊的方式承担对生者最后应尽的责任。但中国人说话办事都图个吉利, 对不好的事情比较忌讳。因而一谈及保险, 似乎预兆有不祥的事发生, 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将保险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有人视上门的保险营销员为“不吉利”, 甚至挂出“保险营销员禁止入内”的牌子;有人忌谈或不情愿触及保险条款中的某些风险灾害字眼, 唯恐带来晦气。

2.保险行业经营观念上的差距, 造成公众对保险的困惑认知。民众的保险意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提高民众正面的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一些保险公司和代理人对民众保险意识恣意践踏, 导致民众对保险形成负面认识。所以, 保险公司只有从客户的角度设身处地认真体会投保人的需求, 改善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丰富服务内容, 才能不断赢得客户, 壮大公司实力, 最终推动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竞争混乱, 后果堪忧。目前, 降低费率和提高代理手续费是保险业竞争混乱的两大焦点。在全国, 保险业上演着激烈的“保险内战”。费率有高有低, 投保人就有了保费交多交少的选择, 为少拿保费, 投保人当然选择费率较低的保险公司。同样是2000万的资产, 选择1.5‰的费率和选择1.6‰的费率, 保费差别很大, 但是保险公司如果都来降低费率, 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投保人的利益。不难想象, 国家对费率实行统一规定后, 投保人便可以把目光转向保险公司的实力、信誉、规模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通过在这些方面的提高, 保险公司的整体水平才会得到发展。

另外, 各家保险公司互相攀比代理手续费, 把国家规定的8%, 最高上升到了50%。手续费提高了, 便可以吸引代理商为保险公司拉拢更多的客户,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保险公司忍痛割肉, 必将有承受不住的一天。不正当竞争还表现为未经人民银行批准, 擅自开办新险种;虚假承保、逆向保险。这些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 加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 使某些险种隐藏了严重的支付危机。

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不合理。有的保险机构对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健全的制度, 或虽有制度但形同虚设, 不能有效执行。有的公司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甚至默许、包庇、纵容分支机构和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个别公司甚至把因违规经营受到监管处分的人员当作对公司有功的人员进行重用或变相重用。有的保险公司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 不能实现全险种、全流程的实时监控。此外, 还有的保险公司稽核力量不足, 内部稽核流于形式, 集中表现在:第一, 重要单证管理和使用混乱。第二, 账户管理不严格。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便于操作, 没有按规定在开户银行设立责任准备金存款户, 造成保险资金不合理占用, 保险财务收益减少, 支付能力降低, 形成潜在风险。第三, 会计核算不真实。有的基层保险公司为完成偏高的任务指标, 在会计核算中的未决赔款上做文章。有的为增加利润而增加应收保费, 减少未决赔款;有的以贷揽保、发放好处费承保, 做假保单搞假理赔。第四, 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一些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很弱。第五, 内部稽核监督力度不够。不少保险公司重业务、轻管理, 稽核制度不健全, 缺乏对下属机构以及代理机构的日常监督和检查, 不能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5.险种单一, 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目前, 保险市场运行的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差, 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 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多方面的需要, 甚至成为积压和滞销的淘汰产品。因此, 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例如:在寿险中, 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产险上, 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至于责任、信用、保证、医疗保险等, 都处在亟待发展之中。

6.职业操守不坚定, 法律意识淡薄。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有的人知识水平较低, 学习能力较差, 职业荣誉感不强, 缺乏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和公司良性永续经营的责任感, 机会主义思想盛行。部分高管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和业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不学法、不懂法, 或者知法犯法。个别人抱有法不责众的心理, 把行业积弊当成惯例, 对监管要求置若罔闻, 或者敷衍了事。近年来, 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机构快速增加。人才储备不足、管理经验匮乏, 不少公司对高管人员拔苗助长, 还有的公司通过相互挖角, 炒作人才、哄抬价位, 使一些素质不达标的人员处在各级机构的关键岗位。少数从业人员急功近利, 惟利是图, 缺乏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行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二、建议

1.积极引导, 着力培养公民的保险意识。公众自我保险意识的觉醒和培养, 要从传统的等、靠、要等习惯意识中走出, 只有自己去“自担风险”, 才会“逼”出保险意识;要对自担风险的客观存在和风险程度有较为合理的认识和评估, 才会抑制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要能在防范风险的诸多方法中注意和选择保险, 意识到保险防范和转嫁风险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才会激发保险的购买欲望和动机;要让社会公众能意识到保险除有补偿作用又有社会互助功能, 从而在未得补偿时能理解花钱买了安心, 并体会帮助落难者的快乐。

保险公司在建立社会公众保险意识中应担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是在销售前要充当社会公众的风险顾问, 向社会公众提示风险点、风险构成及危险程度, 借以树立客户的风险意识, 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保险的补偿作用和社会互助功能, 借以激发社会公众对保险的潜在需求。二是在承保时耐心讲解保险条款, 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保险消费, 充当讲解员的角色。三是在承保后进行服务和沟通, 让社会公众体会和享受到保险的关切和服务。四是在理赔时履行合同, 兑现承诺, 让社会公众亲身体验到保险的补偿功能和保险公司的信誉。五是理赔后的回访和反馈, 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反应, 以便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

作为政府机构, 应充分全面认识保险的作用, 自觉推动保险行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充分认识保险所具有的防灾、防损、损失补偿和社会保障功能, 应大力鼓励企事业单位增加保险投入, 同时推动以“商业保险补偿为主, 社会救济为辅”为特征的新型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 还应鼓励广大民众在参加社会保险以外, 参加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等形式的商业保险,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民风险防护体系。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的保险意识, 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端正保险公司经营策略。保险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 要有风险意识、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通过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保险险种、强化内部管理来开拓市场、发展业务, 提高经济效益;严禁以扩大风险和成本为代价发展业务, 对展业人员的考核, 要注重质量指标, 防止潜在风险的产生;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严格依法执法, 规范经营, 遵守市场规划, 消除保险市场的无序竞争。

3.抓好诚信建设。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 必须结合现代化社会信用意识,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展开。因此, 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 应把握契机, 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 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要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 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制约制衡机制, 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二是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 目前保监会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行为考评体系, 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指标, 更没有形成一套常规的考评考核工作程序。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考评体系与科学的考评指标。

4.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各种风险。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核保核赔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保证公司偿付能力的充足性。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 抓紧培训和配备专业的稽核人员, 及时开展稽核检查, 包括对下属机构和代理机构的日常稽核,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在落实制度中, 严格奖惩, 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 毫不手软, 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逐步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评估机构, 加强保险行业自律。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 代表国家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确保保险监管的质量。尽快建立起保险公司的评估机构, 以便定期对保险公司作出评估, 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能够理性地作出选择, 保护消费者权利。加强保险行业自律, 继续加强保险行业公会在管理保险市场方面的力量和责任, 促进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5.保险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对于保险行业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打造。有关研究数据显示, 按照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 我国保费收入将实现翻番, 2015年达到3万亿元, 这意味着保险人才的需求总量将大幅攀升。即使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 要实现3万亿元的保费目标, 也需要保险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左右。如果以每年12%的增速发展, 预计到2020年, 我国保费收入将达到5.5万亿元, 保险从业人员也将达到1200万人左右。到2015年, 我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将超过5.8万名, 保险精算人才需求将超过700名, 保险核保人才需求将达到1.3万名。而到2015年, 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这就需要推动完善和改进保险业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 强化市场资源配置, 完善行业的人才引进与储备机制, 加强高等院校与保险企业之间的联系。

当前无论在人才总量、总体素质还是人才结构上, 保险人才的成长速度仍然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面对“十二五”时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 保险业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将面临新的挑战。“十二五”时期, 无论从保险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还是从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 加快保险人才的教育培养迫在眉睫。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 保险行业必须加强统筹规划,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举行业之力推进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抓紧落实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部署要求, 提升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真正使保险业人才队伍实现“够用、适用、被用”, 只有加强行业的协同配合, 才能从整体上推进保险业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保险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陈华, 张艳.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与路经研究.保险研究, 2010 (1)

[3].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盛清才.诚信原则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J].保险研究, 2003 (7)

上一篇:强化CT下一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