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议

2024-07-19

健康建议(共12篇)

健康建议 篇1

自2003年以来, 洮北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发展奶牛产业的战略措施, 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奶牛产业政策, 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奶牛产业的良好势头, 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 (小区) 达到38户, 养殖10头以上的大户发展到120多户, 建成了颇具规模的精品牧业养殖园区和日产能力达500 t的鲜奶加工生产企业, 标准化机械榨奶站46个, 全区12个乡镇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奶牛养殖和奶站的全覆盖, 奶牛养殖数量达到了1.3多万头, 鲜奶总产量达到了2.16万t/年,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奶牛产业生产链。然而, 由于近几年来奶业市场形势的冲击, 给本地区奶牛产业的稳步增长带来了很大影响, 奶农养殖效益已经出现了下滑甚至亏本的局面, 从奶牛数量到原料奶产量全区都已出现下降的趋势。

1 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鲜乳销售价格极不稳定

乳企牢牢控制着生鲜乳收购量和价格, 极大挫伤了养殖场 (户) 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今年下半年, 奶价呈跳水式下滑, 乳企还对奶站采取限量收购, 达不到交售量会给予制裁, 超出限量部分一律拒收, 并且要求奶站督促养殖场 (户) 不断升级养殖模式, 否则将解除合作关系, 导致部分奶站不得不关闭。

1.2 无法取得养殖、经营后续资金投入

奶牛养殖投入巨大, 购牛、场区建设、饲料和投入品及人工费用相对较高, 养殖场 (户) 普遍缺少资金, 银信部门没有开办专项贷款支持。加之洮北区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较差, 投入发展奶业的支持资金也极为有限, 从而严重制约了奶业的进一步发展。

1.3 规模化养殖生产水平还需提高

建设的奶牛养殖园和养殖场标准较低, 而且相对不规范, 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弊端。

1.4 奶牛业发展缺乏大项目的支撑

奶牛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长效发展项目, 需要各级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依靠地方财力和经济实力以及其他渠道建设的一些项目产业非常有限, 而且都不具备拉动整个畜牧业产业的“升级”和大幅度提高的水平。

2 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建议措施

2.1 进一步加大对奶牛产业的政策性扶持, 促进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奶源基地建设的稳定发展

洮北区发展奶牛产业的资金缺口非常大, 无论是奶牛养殖户、养殖企业, 还是原料鲜奶贮运、加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都很紧张, 很难得到金融部门适合奶牛养殖生产的贷款支持, 特别是没有能够发挥带动用于奶牛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撑作用。因此, 建议充实和完善畜牧业贷款的组织机制, 建立畜牧业专项贷款基金, 支持当地如奶牛产业等具有特色的优势畜牧产业, 并且应该考虑到奶牛产业的特殊性, 从贷款额度到贷款期限等都应考虑到他的实用性,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制约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2.2 大力推进奶牛养殖小区建设, 突出发展精品畜牧业

洮北区近十年来的奶牛产业发展经验充分说明, 奶牛养殖生产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已逐步转向现代化养殖牧场化生产, 由分散饲喂到集中饲养、由粗放经营到科学管理, 效益畜牧业已步入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仅从洮北区奶站的经营情况中就有所体现, 如全区现有40余处奶站, 过去完全都是单纯榨奶不养牛, 而现在围绕奶站已建起 (或正在建设的) 奶牛养殖小区, 养殖户由过去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转到养殖小区内集中饲养, 这既方便于奶牛生产的经营管理, 也有利于针对奶牛饲养管理的现实调整生产方式方法, 从而提高奶牛产奶质量, 增加奶农养殖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符合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要求。因此, 大力推进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是今后奶牛养殖生产的重点方向。在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 要积极推进奶牛良种化、饲养管理规范化、饲喂技术科学化以及生产投入安全化的发展进程, 进一步夯实和平稳推进奶源基地建设, 形成稳固的优质奶源市场, 使整个奶牛产业建设具有雄厚的基础条件。

2.3 强化奶牛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 保证奶牛养殖生产的稳定发展

奶牛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是关乎奶牛生产的两项重要的技术环节, 要积极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 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使技术环节跟得上奶牛生产的实际需求;要不断充实基层实用技术力量, 创造条件使实用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发挥真正的作用。

健康建议 篇2

一、水:每天2.4公升,少量多次饮用(体重kg×30ml)相当于8—10杯。

二、食物

1.蛋白日(3天)

早餐:牛肉100克(或鸡蛋1个、或虾100克、或豆腐130克)

中餐、晚餐同上。

2.纤体日(4天)

早餐:牛肉100克(或鸡蛋1个、或虾100克、或豆腐130克)加一份水果(柚

子一个或桃子一个)

中餐、晚餐同上再加一份生蔬菜(西红柿、黄瓜各一个)

3.营养素补充

(1)果蔬纤维片:餐前半小时空腹嚼服三片喝两大杯水。

(2)蛋白质粉:早、中、晚餐后每1.5小时冲服1勺,每日()勺(根据个体差

异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

(3)倍立健:早、晚随餐各一对。

(4)钙镁片4片+维生素C1片睡前半小时服用(胃不好的人少吃点牛肉或腐干再

吃钙镁片和维生素C)45天周期(40个橘子=250mg维生素C)

(5)深海鲑鱼油:早、晚随餐各一粒,女性经期过后再吃

(6)茶族益脂胶囊:早、中随餐各一粒

(7)天然类胡萝卜素胶囊:早、中、晚随餐各一粒

(8)小麦胚芽油营养胶囊:早、中、晚各一粒

三、运动:每天最少10000步

四、睡眠:每天保持6—8小时深睡眠

五、心情: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不暴怒、不生气、不抑郁)

六、备注:

1.一周一个周期(3个蛋白日、4个纤体日),每天必须吃一个鸡蛋,每天测体重,体重前3天若减3公斤同上方法持续,若减不到3公斤蛋白日增加到3—5天(多做几个蛋白日,少做几个纤体日)。

2.在纤体健康行过程中严禁进食米、面等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类食物。

3.及时向营养专家反馈和咨询您的纤体健康行过程中的状况。

健康吃油的建议 篇3

胡麻油:最好凉拌

优点:胡麻油中的必需脂肪酸亚麻酸含量达50%以上,远远高于深海鱼油和核桃、松子,堪称“陆地鱼油”。亚麻酸不仅能增强智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保护视力:还能调整血脂异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并可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和转移。

缺点:胡麻油易氧化聚合,最不耐热。

吃油建议: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可以适当选择胡麻油,对智力发育、延缓记忆力下降有益。胡麻油不饱和程度太高,开封后要尽快吃完,最好用于凉拌。

大豆油:适合炖煮

优点:大豆油中以亚油酸占绝对优势,含有少量α-亚麻酸,饱和脂肪酸非常少。临床营养实验证实,引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除了高量胆固醇外,就是高血压及血管栓塞,亚麻酸恰好可减少这两种因素。大豆油维生素E较为丰富,淡黄色来自于少量的胡萝卜素。

缺点:由于亚油酸和亚麻酸都不耐热,亚麻酸尤其怕热,煎炸或反复受热之后容易氧化聚合,对健康十分有害。

吃油建议:大豆油最好用于低温烹调。比如做面点、煲汤、炖煮及调馅等。不宜长时间高温烹炸食物。

菜籽油:选“双低产品”

优点:关于菜籽油的营养价值,首先是脂肪酸的组成比例最接近人体需求。低芥酸菜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油酸含量高,它含有的必需脂肪酸亚麻酸比例仅次于胡麻油。其次,菜籽油含有的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抗癌等生理功能。菜籽油中多酚含量高,多酚具有降低胆固醇、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来源。此外,菜籽油还富含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以及硒、铁等微量元素。

缺点:有研究指出,菜籽油中含有的芥酸对人体不利,可导致动物肾胆固醇增高,长期摄入会影响生长发育。我国以前吃的菜籽油是传统的“双高”(高芥酸、高硫苷)油,经过连续的优质育种攻关,现已实现油菜“双低”品质改良,即芥酸含量低、硫甙含量低。所以,大家吃菜籽油不必过于担心了。

吃油建议:菜籽油开瓶后要尽快食用,放置过久,其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破坏,产生对人体不利的物质。建议尽量买小瓶装,买后尽快吃完。

山茶油:可代替橄榄油

优点:山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5%~97%,高于任何油脂,而且油酸(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对控制血脂有益)含量达80%左右,甚至比橄榄油还要高。山茶油在营养价值、食疗功能方面并不逊色于橄榄油,并且价格较便宜,算得上物美价廉,因此又被称为“东方橄榄油”。山茶油耐热性较好。

缺点:山茶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低。

吃油建议:目前,一些小型榨油作坊采取土法热压榨方法制油,可能存在杂质多、营养损耗大、易霉变等问题,建议尽量购买大品牌山茶油。山茶油适合日常炒菜,也可用作凉拌菜。

花生油:用于炒菜

优点:花生油中各类脂肪酸比较平衡一其中还富含维生素E,这种维生素能减轻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整体来说,花生油风味好,耐热性也不错。

缺点:花生油中ω-6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达37%,但基本不含ω-3脂肪酸。花生容易污染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特别容易溶于油脂。

吃油建议:购买花生油一定要选择大品牌的优质产品,尽量不买小作坊产品,以防黄曲霉毒素超标。从烹调方面来说,花生油稳定性较好,可用于日常炒菜,但不适合用于爆炒或油炸食品。

(本刊资料室)

对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篇4

(一)生态旅游景区的不合理开发

在我国大多数的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破坏了景区生态系统。另外,这些设施的建设必将带来更多的游人,从而会制造出更多的垃圾和废弃物,给景区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担。生态旅游本身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并且建设要符合简单、环保的原则,但我国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好。

(二)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不完善

我国的生态旅游景区中,几乎很少见有关管理人员巡查。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的监督,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出现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如:游客在景区乱写乱画,随意采摘鲜花果实等,使景区的发展与生态背道而驰,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员是如此的缺乏!

(三)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薄弱

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一般情况下都支付了比较高的金额,在他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就认为自己应该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而不是最先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游览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漠视而不是关心和保护。

二、对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景区的开发商与经营者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放首位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行业,它的价值就在于对环境的全力保护。具体的做法可以为:让农家院代替星级宾馆,让家常便饭代替大鱼大肉,不出售动植物标本,不举办大型娱乐项目等。虽然结果会造成开发商和经营者的利益损失,但这一系列的开发和经营策略都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的。

(二)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之中

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都应该充分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景区的管理中来。第一,旅游地的风俗民情会通过居民与游客的近距离接触中体现出来,使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从而增加对景区的喜爱;第二,可以减轻当地居民的就业压力,在拥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难似乎是个永久的话题,景区为当地居民提供管理岗位会使居民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一般来说,总体概括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低层服务人员。高层管理者应该制定详细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层管理者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履行职责,负责低层服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而低层的服务人员是直接与游客接触的,他们的形象与行为会直接对游客产生影响,若他们作为领头人,带领游客竭尽全力去保护景区环境,我想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适时调整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

景区环境之所以会遭受严重破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客的数量太多,给景区服务人员带来了很大麻烦,也使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由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气候的影响,在旅游业存在着淡旺季之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少得可怜,旅游旺季的游客量人满为患。我国旅游行政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在旅游淡季鼓励大家去旅游,而在旅游旺季则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保整个生态景区的生态系统有条不紊的生存下去。

(五)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普及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

环境是否可以得到更好保护,旅游者占最大的一方面,大多数的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烈,所以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是当务之急。首先,组团社可以制作个性的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手册,让游客再进入景区之前就将保护环境放在心上;其次,导游在导游词讲解中要处处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导游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些新颖的以环保为主题的比赛活动,让游客在愉悦的氛围中将环保牢记在心;最后,景区可以多多设立一些宣传牌,让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从生态旅游出发,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报纸等提出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同样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想使它持续发展下去,需要行政部门、旅游企业、景区管理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各个阶层的人士共同去努力,希望人人都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 篇5

(1).教学建议

(一)设置学习目标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3.目标难度适宜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5.重视健康教育。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2).评价建议

1.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2.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3.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4.发挥多方面评价的作用

5.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3).教材编写建议

1.教育性2.科学性3.实用性4.可读性5.发展性6.差异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一利于建议 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烹调的11个健康建议 篇6

1. 沸水焯料

对于某些含有草酸较多的蔬菜(比如菠菜、苋菜等)来讲,用沸水焯一下是很有必要,因为通过水焯可以除去食物中较多的草酸,减少形成结石的概率,而且有利于钙、铁在体内的吸收;但在原料出水后,不要挤去汁水,否则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大量流失,比如白菜焯后挤去汁水,水溶性维生素大约损失77%。不过不需要水焯的蔬菜,尽量不要焯,这样可以减少蔬菜经过水焯后一部分维生素的损失。

2. 旺火急炒

实践证明,各种副食原料通过旺火急炒的方法,往往缩短了菜肴的加热时间,进而降低原料中营养素的损失率。例如,猪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如果将猪肉切成丝,旺火急炒,其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为13%,而切成块,用文火炖,则维生素B1的损失率则为65%。

3. 热锅凉油

先将锅烧热了然后再放油,一般以油温在油面波动时下料为宜。这是因为高温加热可以使油脂中维生素A被破坏,同时高温加热后脂肪被氧化,其中的必需脂肪酸也遭到破坏,因此,炒菜时油温不宜太高。此外,爆菜要求脆嫩爽滑,加热时间短,此时可在油面波动加剧时下料。

4. 凉拌最好

新鲜蔬菜能生吃尽量生吃,不能生吃时最好采用凉拌的方法。凉拌是菜肴制作中能较好保存营养素的方法之一,并能调制出多种口味。此外,凉拌时加放食醋,有利于维生素C的保存,加放植物油有利于胡萝卜素的吸收,加放葱、姜、蒜能提高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利用率,并有杀菌作用。

5. 勾芡收汁

勾芡收汁可使汤汁浓稠并与菜肴充分地融合,这样既可以避免营养素(比如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又能够使菜肴味道美味可口,特别是淀粉中谷胱甘肽所含的硫氢基,它具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有些动物性原料如肉类等也含有谷胱甘肽,倘若与蔬菜一起烹调也有同样的作用。

6. 多蒸少炸

研究资料表明,蒸食物可以比较完整地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和大部分营养素。用微火、沸水上笼蒸的方法蒸食物,食物中维生素的损失最少;而炸食物要求油温较高,高温油对一切营养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7. 早点放盐

用花生油炒菜时不宜后放盐,因为花生很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炒菜时等油热后先放点盐,过0.5~1 min再放佐料和菜就可以利用盐中的碘化物解除黄曲霉菌等毒素。

8. 味精后放

研究发现,味精长时间受高温蒸煮,不仅会导致鲜味丧失,而且还会产生有毒物质,所以应当在菜或汤出锅前放入味精,这样不仅溶解快,分解均匀,而且味道鲜美。此外,鸡、虾、鱼等本身就有独特的鲜味,因而烹调时就不必再放味精了。

9. 先糖后盐

在做糖醋鲤鱼等菜肴时,应当先放糖后放盐,否则食盐的脱水作用会促进蛋白质凝固而导致糖难于渗透,从而造成外甜里淡,大大影响了菜肴的味道。

10. 出锅放醋

蔬菜炒好即将出锅时,适当放入一些醋,往往既可以保色增味,又能保护食物原料中维生素少被破坏,比如醋溜白菜、糖醋藕片、醋烹豆芽等,如此做都能较好地保存其中的营养素。此外,烹调动物原料时,也可以先放一点儿醋,比如在做“红烧鱼”、“糖醋排骨”时,先放醋就能使原料中的钙被醋溶解得多一些,从而促进钙被人体的吸收和利用。

11. 忌讳加碱

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几点建议 篇7

一、要学会养“底气”

“底气”即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从活动目标的设计到围绕目标设计的热身游戏、讨论活动、故事分享等可不是随意拼凑的,“底气”渗透在课程的每个环节。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量化,心理健康课既要满足学生所需,又要让其心灵自然地被感染、被震动、被启迪、被提升。

一堂有关自信心的课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教师把一面小镜子装在精心挑选的礼品盒里,一上课就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想看的偷偷看看,还要在公布前保密。这个启动课堂的小活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陌生而紧张的气氛被驱散。更重要的是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自然且切入主题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有很多学生说“镜子”)“镜子里的人你喜欢么?”这个小把戏连我这个“老道”的听课老师都在开始的时候被她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内心深处连连肯定:不愧是专业、专职的心理老师。仅仅一个启动课堂的游戏都足见教师的“底气”,其他的环节更不胜枚举了。

有“底气”的课是耐人回味的,有“底气”的教师上课是享受的,有“底气”的课常常让学生仿佛沐浴在阳光中。

二、要学会动“真气”

“真气”即认真准备,真诚投入。心理健康课多好上啊,就是领学生玩玩。抱着这样想法的老师要么不是本学科老师,要么应该不是一位称职的心理老师。就算有了“底气”的心理老师如果没有对一个主题的认真准备和课堂中的真诚投入,学生能得到的收获也只能在一个中低档徘徊。

“真气”之认真备课。首先,要做个前期调查。主题是学生需要的么?学生在这个方面遇到过什么困扰或者有过哪些经历(班级间、班级内既有共性还有差异性)?其次,要做个摸底。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能让学生有质量地参与?要如何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环境等实际情况?选取的案例、故事等资料怎么能让学生有思考、有体会、有震动?最后,要对材料认真地分析。问题设置上再三斟酌,用词上再三推敲,还要换位思考才能确定。课前的认真准备,将在课堂中发挥其独有而重要的作用。

“真气”之真诚。有些课为了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一堂课可以在一个班级中上几次,甚至学生如何回答都可以事先准备好,但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是不可能在一个班级上两次的,更不能指定学生怎么回答、回答什么。武林高手用“真气”可以打通经络治病救人,在心理健康课中则通过真诚的表达和倾听深入人心。真诚是教师用言语的、非言语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感受到:我真的想听你怎么想的!你说吧!我感兴趣的!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彼此的心放松了,心与心之间就能交融了。

三、要有“勇气”

“勇气”即勇于尝试,敢于放开。心理健康课成熟了,甚至有了固定的模式,就是兼职的老师似乎听过几堂课也能上得有模有样了。视频、新游戏、出彩的故事、别出心裁的活动让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当然这些也在调动学生参与性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课一定是学生在体验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悟的。再出彩的课如果没有了实效性都不能算真正的好课。要让学生有体验,心理教师不仅在备课的硬件上需要勇于创新,更要有勇气为了达到实效而放弃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东西,尝试用最简单的形式去实现学生内心的真正成长。

关于中学生恋爱、性心理的话题既敏感又不可回避,学生很难通过案例讨论达到这节课的目的。在这一主题上,几位比较有经验的专业老师,都一致认为某一期《天涯共此时》有关“早恋”的视频非常有实效性。这样也就意味着一节课就放一期电视节目,单一么?太单一!不过,实践过的老师都会认为这的确是一堂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内心起波澜、有震动、有启示、有收获、让学生难以忘怀的好课!

四、要偶尔来点“孩子气”

“孩子气”即像孩子一样。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是雨过就天晴的,孩子是真性情的,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是简单而快乐的。

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心理老师送教下乡,她的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没有这么多丰富的资源,学生也是第一次见面,虽然她气质非凡但也不再年轻貌美,可是学生和老师都被她深深地吸引了,课堂上她仿佛就是学生的同龄人般。学生的笑点低,她的更低点;学生回答问题有点紧张、害羞,她的神情就仿佛是学生的好朋友般鼓励他、信任他;学生间的流行语她也能接上几句,她不知道的流行语,就充满好奇心又很坦率认真地问“给我说说什么意思?”,然后她自己再学一遍,惹得学生哈哈大笑……“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有了平等,有了理解,有了共情。在那些真正吸引人的课堂上,老师的表现并不“完美”,学生也不“完美”,甚至课堂内容也没按“完美”发展,可是效果可能很“完美”,这是孩子的随意性啊!

健康建议 篇8

一、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国际看, 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 现已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预言, 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它的广阔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从国内看,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 健康产业成为国内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是强国之根本,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健康科技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

从辽宁看, 当前辽宁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向“关注民生, 扩大内需”的方向发展, 随着医疗卫生防治的战略前移, 健康产业将从萌发阶段起步, 有望保持较高的市场扩容速度, 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二、辽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辽宁省医药工业体系齐全,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四位, 新药创制平台已初步形成,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国内领先, 龙头企业成为高端生物产品研究的主力军, 沈阳、大连和本溪三个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辽宁健康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全科医疗和健康管理迅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健康与IT技术相互结合, 将在辽宁催生新的巨大健康产业市场。目前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健康产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二是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集中度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三是对健康科技的投入不足, 且投入渠道单一;四是医药、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四大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将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并加快推进健康科技的发展, 无疑成为未来辽宁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对加快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健康科技产业发展。

一是建议将健康科技产业明确确立为辽宁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成立“辽宁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全省健康科技工作, 协调和处理健康科技重大事件, 并加强对部门和地方以及区域健康科技发展工作的指导。二是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统筹资源, 全面部署, 支持健康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力争通过8~10年的努力,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 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1.加强新药创制。结合“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 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 争取在新药创制上推出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继续做优生物药产业。充分利用辽宁生物制品的研发资源和产业优势, 以成大生物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到三个产业聚集区创建生物制品科技企业, 重点开展基因药物、工程抗体药物、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 形成创新驱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良性发展局面。

3.加快做大中药产业。重点围绕人参、梅花鹿、林蛙、五味子等产值超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 加快开发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

4.加快做强数字化医疗与器械。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相关学科科技支撑投入, 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科技支撑创新研发平台, 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5.有力支撑新兴健康产业发展。根据辽宁保健品、体育健身、旅游、温泉、美容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差, 企业规模小, 研发基础薄弱的现实, 根据市场需求, 设立专项经费, 每年支持10~20项相关产品与器械的研发课题, 逐步扭转创新乏力的被动局面。

6.探索发展健康管理产业。重点支持4~5家健康管理服务企业, 探索建立不同类型 (社区、企业或医院为主体) 健康管理技术标准及服务体系, 支持开展健康保险与疾病管理整合, 养老养生与健康管理结合的创新研究。建立2~3个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集群, 在全省14个城市实施“全民健康战略”, 加速健康管理产业发展。

7.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重点支持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产业集群, 结合医改探索若干种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在40个县区开展应用示范,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切实提高全省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能力。

8.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利用科技计划, 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健康科技产业集群, 推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沈阳浑南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沈阳泗水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9.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尖子人才的引进。设立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20名领军人才和20名创新型企业家, 打造国际先进的健康产业研发团队, 并依托辽宁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国外一流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来辽工作, 为提升辽宁药物、器械、医疗、健康管理和保健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可靠的人才保障。

10.实施政策创新与突破工程。建议成立“辽宁省健康产业政策创新”课题组, 调研国内外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政策的现状与优点, 明确政策创新的目标, 2年内实现对辽宁健康产业竞争力提升意义重大的10项政策创新与突破。

(三) 加大对健康科技的投入力度。

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 以企业为主体, 加大政府科技引导投入, 统筹多渠道资源, 多种资助模式相结合, 加大对健康科技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设立健康产业发展科研专项经费, 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 力争2012年实现1个亿, 2015年前以每年20%幅度递增, 2020年力争达到每年5亿元, 使辽宁健康产业总体R&D投入水平接近国内发达地区水平。

(四) 加强健康知识的科学普及。

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作为健康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 强化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工作的整体布局。建议由科协牵头, 整合健康科技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专家资源, 设立公众健康普及知识和技术的研究项目, 加强健康普及知识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系统筛选, 筹建全民健康专业网站, 确定以科普讲座、专家访谈、知识竞赛、走进社区等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便于实施的全民健康系列科普活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类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健康科技产业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入手, 立足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实际, 提出促进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健康科技,健康产业,健康科技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2].刘喜波等.我国农业发展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二、辽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现状辽宁省医药工业体系齐全,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四位, 新药创制平台已初步形成,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国内领先, 龙头企业成为高端生物产品研究的主力军, 沈阳、大连和本溪三个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辽宁健康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全科医疗和健康管理迅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健康与IT技术相互结合, 将在辽宁催生新的巨大健康产业市场。目前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健康产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二是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集中度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三是对健康科技的投入不足, 且投入渠道单一;四是医药、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四大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将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并加快推进健康科技的发展, 无疑成为未来辽宁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三、对加快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一是建议将健康科技产业明确确立为辽宁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成立“辽宁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全省健康科技工作, 协调和处理健康科技重大事件, 并加强对部门和地方以及区域健康科技发展工作的指导。二是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统筹资源, 全面部署, 支持健康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力争通过8~10年的努力,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 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1].加强新药创制。结合“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 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 争取在新药创制上推出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继续做优生物药产业。充分利用辽宁生物制品的研发资源和产业优势, 以成大生物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到三个产业聚集区创建生物制品科技企业, 重点开展基因药物、工程抗体药物、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 形成创新驱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良性发展局面。

[3].加快做大中药产业。重点围绕人参、梅花鹿、林蛙、五味子等产值超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 加快开发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

[4].加快做强数字化医疗与器械。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相关学科科技支撑投入, 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科技支撑创新研发平台, 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5].有力支撑新兴健康产业发展。根据辽宁保健品、体育健身、旅游、温泉、美容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差, 企业规模小, 研发基础薄弱的现实, 根据市场需求, 设立专项经费, 每年支持10~20项相关产品与器械的研发课题, 逐步扭转创新乏力的被动局面。

[6].探索发展健康管理产业。重点支持4~5家健康管理服务企业, 探索建立不同类型 (社区、企业或医院为主体) 健康管理技术标准及服务体系, 支持开展健康保险与疾病管理整合, 养老养生与健康管理结合的创新研究。建立2~3个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集群, 在全省14个城市实施“全民健康战略”, 加速健康管理产业发展。

[7].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重点支持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产业集群, 结合医改探索若干种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在40个县区开展应用示范,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切实提高全省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能力。

[8].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利用科技计划, 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健康科技产业集群, 推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沈阳浑南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沈阳泗水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9].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尖子人才的引进。设立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20名领军人才和20名创新型企业家, 打造国际先进的健康产业研发团队, 并依托辽宁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国外一流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来辽工作, 为提升辽宁药物、器械、医疗、健康管理和保健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可靠的人才保障。

健康建议 篇9

1 背景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与雾的微小水滴组成的集合体,通常以气溶胶(粒径为0.001~100μm)形式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半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4]。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article matter),通常把粒径≤10μm的颗粒物称为PM10,因其可进入呼吸道故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5]。粒径为5~10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上呼吸道;粒径为2.5~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PM2.5)75%在肺泡内沉积,相当于头发丝的1/30,俗称“可入肺颗粒物”[6]。

国际上更关注PM2.5的原因有两方面:(1)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范围在0.001~100μm之间,PM2.5是大气颗粒物中粒径比较小的一部分,人为污染排放的细颗粒大部分属于此类,且近年来排放量上升趋势明显[7];(2)2.5μm这个粒径范围以内的颗粒物可吸入肺并与肺泡结合,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8],当然具体危害还需考虑颗粒物的具体的理化性质,故而环境领域将PM2.5(即细颗粒物)作为衡量颗粒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PM2.5本身成分差异大,为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细菌、病毒的载体,可通过呼吸屏障直达呼吸道深部,甚至直接影响肺泡的氧气交换,造成肺的损伤[9];小于0.1μm的颗粒,可以通过肺,直接进入血液,不经肝脏的转化即对全身起作用,对神经、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产生直接危害[10]。其中还包括一些病毒、细菌,也会引发肺部炎症,且细颗粒物所致炎症,其危害远大于粗颗粒物所致炎症。现代病理学研究表明,雾霾可通过氧化、炎症刺激对动物或人体的遗传物质产生损伤[11,12,13]。相对于PM10来说,PM2.5显然对于人体的健康影响更大。

2 卫生部门相关研究工作的进程及面临的困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中国就开始监测名为“飘尘”的颗粒物浓度,也就是粒径≤100微米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后来随着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污染危害认识的提高,对空气颗粒物的关注逐渐集中到PM10、PM2.5。颗粒物作为空气污染的主要组分,其对健康的影响一直是有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如80年代初开展的我国26个城市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调查;1979—1993年,宣威人群肺癌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4];不同燃料类型大气污染与肺癌、大气氟污染与居民健康等研究中TSP、PM10均是重要指标。其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广州、武汉、兰州、重庆四城市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PM10、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明显大于SO2、NOx[15]。回顾过去10年,我国研究了大气主要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确证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并得到了一些定量结果。然而,由于长期对该领域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近五年我国973计划和863计划对该领域研究的资助仅一项(空气颗粒物致健康效应基础研究),使全国雾霾健康研究的专业机构科研基础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对PM2.5的监测是零散的、间断的,得到的结果也是局域性的,数据系统性较差,有限的观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中国PM2.5污染的整体状况,从而无法开展深入分析。当前面临高强度、大范围雾霾污染,我国没有在技术、思想上做好准备,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信息的贮备,集中表现为:专业人员缺乏、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健康状况基础数据积累缺乏、雾霾毒理学的基础性研究薄弱,针对“中国特色”(浓度高、来源多、时间暴露长、波动幅度大)的雾霾污染队列研究几乎没有。也让我们无法在短期内确定雾霾对健康影响。

尽管很多国外研究为PM2.5的有害健康效应提供了证据,但发达国家的暴露反应关系未必适用于中国。欧美的颗粒物多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而我国的大气颗粒物以煤烟型为主[16]。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在各种来源的颗粒物中,来源于机动车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对较大[17,18]。

在我国当前能源结构和技术条件下,雾霾污染治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雾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将持续很长时间[19]。开展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研究,可以回应公众目前对雾霾天气的关切,提出和推动针对性防护手段,保护敏感或脆弱人群,也可以唤起社会和公众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知、形成全社会共识,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对于预测疾病负担、开展健康预警、提供防护建议、制订防治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国家层面目前开展的工作

为提高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提高各地方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雾霾医学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的科研技术支撑单位,及时做出响应:(1)建立雾霾健康影响的工作机制。2012年1月,针对严重的雾霾天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由主要中心领导负责、环境所、信息中心为主体,有关处室相配合的组织机构,组成由环境卫生、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毒理、流行病统计等各方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着手开展雾霾天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综合检测与基础研究。(2)设立雾霾监测点,开展雾霾健康风险评估。自2014年起,中国疾控中心开展了北京市区外环境大气PM2.5的监测,对空气污染疾病监测点PM10、PM2.5主要成分及金属元素进行分析,按季度完成4期“雾霾健康风险评估报告”。(3)开展雾霾与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探索雾霾和非雾霾天气下室内外PM2.5相关关系;特别就空气净化器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权威性评估和建议,以《雾霾与健康知识问答》及专题采访和报道向社会发布。针对空气污染与健康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消除公众疑虑,做好群众健康防护宣传倡导。(4)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2013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卫生计生委组织在16个省份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在2013年工作基础上,2014、2015年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计划在2020年之前,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并以长期、连续的监测为基础,逐步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风险评估。(5)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研究。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设立“雾霾天气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立雾霾天气相关的敏感疾病、脆弱人群及健康风险筛选技术。开展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研究及PM2.5急性毒性健康危害评价方法研究,为进一步制定人群防护措施和预警干预提供依据。

4 工作设想

4.1 公众健康影响评价

4.1.1 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综合信息网络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雾霾与人群健康监测信息网络,国家级作为数据中心,负责信息汇总和发布;省级负责信息的审核;地市级负责信息的上报。对现有人群健康监测信息体系进行完善及整合,探索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接方法。获得准确的人群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体内负荷等关键指标,形成涵盖空气质量、居民死因、医院门急诊、急救中心、出生缺陷、敏感人群、普通人群生物监测等基础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的网络,切实解决制约我国目前关于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综合评价的瓶颈问题。同时,开展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管理策略研究,制定数据服务规则,针对数据共享建立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提供行政依据。

4.1.2 建立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技术和方法

开展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的方法学研究,通过试点监测和专项研究,进一步筛选和优化监测评价指标、规范监测频率和监测方法、完善全过程质控体系、完善监测数据采集、上报、分析及报告程序。开展以监测为前提的特征污染物筛选、成分解析技术研究,医院门、急诊监测模式及质控体系研究、雾霾健康效应指标以及健康影响生物监测体系等研究。对目前已经启动的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前期16个省43个监测点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对现有的监测方法,建议疾控局组织专家重新论证,完善补充,以利于今后监测工作的扩大和深入;加强监测工作的国际合作,邀请环境与健康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就目前雾霾健康监测提供咨询。

4.1.3 雾霾对人群急性健康影响的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雾霾污染特征,选择典型城市,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的急性影响调查:利用现有的人群全死因监测报告信息、急诊、医疗机构住院报告等资料,以及环境、气象、流感等连续性监测信息,在去除疾病本身的长期趋势、季节性趋势以及气象变化、流感流行、随机波动等影响因素后,估计雾霾可能造成的急诊、住院、死亡等人群严重急性健康影响;以代表性的医疗机构门诊总就诊人次和分科室就诊人次、重点科室病例发病、就诊、诊断、住院和死亡等个案信息为基础,结合环境、气象等资料,估计雾霾可能导致的医疗机构超额就诊情况,评价超额就诊、发病、转归与雾霾污染程度、有害物间的数量关系。探索建立雾霾健康影响快速评估方法,为空气污染治理、重点人群健康保护和医疗应对保健等提供基本信息和建议。

4.1.4 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队列研究

空气污染是低剂量长时间暴露,对人群健康的慢性影响至少需要8~10年的观察期,目前尚缺乏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慢性影响结果。对于空气污染(雾霾)对于人群健康影响的因果关系确认也需要进行队列研究进行验证。因此,需要在基础数据较好的地区,建立出生队列、敏感/脆弱人群(小学生,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及心血管疾病病人)研究队列,采用通过长期、固定、连续性跟踪观察,发现病因学线索、探索雾霾污染对特定人群长期健康效应及其暴露方式。另外,还需要开展雾霾健康效应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暴露人群中筛选特异、灵敏的暴露标志物和人体雾霾健康影响的特应性基因。

4.2 健康风险评估

4.2.1 雾霾有害成分、区域特征、浓度检测方法研究

在与环保部门沟通卫生所需检测指标可及性的前提下,在国家和各省疾控机构层面建立雾霾检测实验室,配备检测雾霾有害成分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初步形成由县市机构采样、省级机构检测,国家机构负责检测方法和质控的运行机制。以健康为导向,开展雾霾有害成分、区域特征、浓度检测方法研究,加强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规范空气雾霾采样技术和检测技术,进行雾霾组分中有害成分粒径、分布、浓度、来源的鉴定和解析,揭示雾霾有害成分的毒性特征、区域特征和暴露特征;识别大气中导致各种健康危害的污染物组成成分及其来源,提出污染物健康影响浓度阈值及对应的健康风险,开发暴露评价平台,确定大气污染物与人体健康关系,指导地方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

4.2.2 雾霾特征污染物毒理学评价研究

针对我国雾霾污染暴露模式的特点,开展雾霾污染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研究,综合污染物成分分析,筛选与健康影响关系较大的特征污染物,建立污染物毒性数据库;通过建立不同疾病模型,研究雾霾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的影响,在动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确定不同暴露模式毒性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靶分子及毒性效应剂量,建立雾霾暴露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细胞损伤、遗传物质损伤的快速评估方法,为雾霾污染物风险评估及公共卫生标准制订提供依据。

4.2.3 暴露评估

为了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估计每种暴露途径在中暴露量中所占的比例;通过测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水平及外暴露初步了解人群的暴露情况(注意暴露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通过测量内暴露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如分析血、尿、头发或其他生物材料中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掌握有害物质实际进入过作用于人体的量;通过测量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分布及各种颗粒物上所吸附的污染物浓度,使用一些参考数据估算人体对各种环境介质的摄入量。

4.2.4 暴露反应关系研究

开展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与健康效应研究及PM2.5急性毒性健康危害评价方法研究;开展大气细颗粒物人体暴露评价,包括室内外空气细颗粒物浓度相关性、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与人体暴露水平的相关性、健康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等,如细颗粒物主要成分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代谢产物解析、遗传损伤标志物、氧化损伤标志物等;建立中国人群典型大气颗粒物暴露生物效应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开发重大人群疾病(主要包括:COPD/肺癌;心脑血管疾病/生殖健康三大类疾病)的典型大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建立不同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的识别技术。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研究建立雾霾天气相关敏感疾病、脆弱人群及健康风险评估筛选技术。

4.2.5 雾霾成分的交互影响研究

开展细颗粒物(PM2.5)中遗传毒性物质解析和健康效应评价,探索雾霾污染物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机制,建立毒性暴露短期效应快速评估体系和人体原代细胞的体外毒性评价。

4.3 公共卫生干预评价

4.3.1 各类防护手段效果评估

(1)个人防护用品效果评估。进行空气净化设备、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评价,制定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指南、评价技术规范,并进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同时加强便携式个体防护设备技术研究以及成本-效益分析。(2)特殊人群防护效果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个人行为方式等防护措施均适用于老人、儿童、敏感病人、交警等职业人群等特殊人群,但特殊人群生理状况和职业特点较为特殊,需要在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防护措施效果与安全性评估。如重点评估口罩呼吸阻力(戴上口罩后人体正常呼吸时的舒适度)对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对于交警,则为对执勤的影响);依据评估结果,提出特殊人群佩带防护口罩的指南。(3)个人行为防护措施评估。在实验检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雾霾天气下个人行为防护指南,指导公众通过改变个人行为进行健康的防护。如雾霾期间减少出行、关闭门窗、开启空气净化设备;佩带防护口罩等。

4.3.2 探索建立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及预警机制

(1)探索建立城市特异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在具备雾霾监测评估技术条件的城市,试点推广区域或城市特异的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改观目前空气污染预警指标中缺乏健康依据的现状,建立相应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预警机制,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更好地使研究工作为政策服务,进而科学合理地指导公众进行健康防护。(2)建立空气污染(雾霾)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风险交流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区域,试点建立雾霾健康风险基础信息库,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完善风险源和风险区域的管理制度;识别和排查健康隐患,实行健康风险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做好空气污染(雾霾)事件的监测、分析、评判和预警。同时,制订处置、应对和个体防护的应急预案,做好公众和媒体的风险交流工作。

4.3.3 开展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对公共卫生政策影响研究

通过大气污染(雾霾)对我国人群健康影响、带来的疾病负担等系列研究,分析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对我国公共卫生规划、绩效评价、服务管理、应急保障、经济负担等公共卫生政策影响,推动研究结果为公共政策服务。建议改变现有监测工作经费分配办法和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集中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

摘要:2013年以来,我国多地发生雾霾污染天气,雾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再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过去10年中,我国卫生工作者以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大气主要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确证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并得到了一些定量结果。然而由于长期对该领域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所得结果具有局限性,难以开展深入分析。基于日趋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为提高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以及各地卫生机构对雾霾污染的应急管理水平,本文对现阶段国家层面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并为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健康建议 篇10

1 河南省国有平原林场发展现状

河南省国有平原林场主要分布在豫东平原的周口、开封、新乡、商丘等市区, 大都是20世纪六七年代在土地贫脊、风沙严重的边远地区所建, 林场为保障河南省平原地区林丰粮茂发挥着重要生态脊梁作用。另外, 林场林木固碳释氧的作用十分巨大, 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国有平原林场在其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自身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平原林场大都管理层级较低, 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管理人才缺乏, 基础设施薄弱, 森林管理粗放等,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2 当前平原林场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国有平原林场性质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有平原林场性质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层级比较低, 在争取地方发展政策上能力有限, 保护资源这方面比较艰难。由于林场基本靠当地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力量维权执法, 在打击盗伐林木和林地维权方面明显反应缓慢, 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林场大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财政拨款也很少, 采伐销售林木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 由于木材价格接连走低, 部分林场靠林地对外承包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转。一部分林场超编制人员多, 职工身份无法确定, 待遇较低, 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不能纳入社会统筹。这种“事不事、企不企、工不工、农不农”的管理体制, 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对林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2.2 林场缺少政策扶持, 基础设施投入少, 缺乏整体规划

林场经济几十年来处于维持状态, 根本无力投资基础设施建, 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林区基础设施及护林房屋大多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 一直无能力新建。财政资金投入匮乏, 造成林场生产力极其低下, 形成恶性循环。“通电、通水、通路”问题仍困扰着林业职工的生产生活, 严重制约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林场职工整体素质偏低, 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科技人才

林场的职工大多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招, 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年龄偏大, 现在都面临, 退休。林区一般都是在距城区偏远、交通不便、土质贫乏的风沙严重地区, 对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许多年青人都不愿意到林场工作, 导致当前林场职工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2.4 林场的管理水平较低, 竞争力不强

林业粗放经营现象较普遍存在, 低产低效林较多,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林场主要以采伐为主, 林产品加工产业几乎没有。林下经济产业由于投入较低, 发展比较缓慢, 整体实力得不到提高, 难以适应现代国有林场发展的需要。

3 平原林场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路

3.1 找准国有平原林场发展的优势

首先, 拥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和林下土地资源, 有完善的森林经营方案, 便于统一规划和集中经营, 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经验。其次, 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将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有完善的信息渠道及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再次, 林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林业技术资源。

3.2 保资源、保生态是林场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明确林场的公益性质, 有效理顺了管理体制, 定性、定编的同时纳入财政预算, 这就解决了干部职工的生计问题, 为国有林场转型发展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要把国有平原林场变成生态建设的主力和骨干,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 造林和抚育是平原林场今后发展的重点工作。应该说“木头”经济将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和林场改革变为“生态”经济, 多造林造好林将是林场近期的主要工作。

3.3 完善林场的功能是国家的要求

在多造林的同时, 减少采伐限额, 加强对消耗蓄积的测量工作, 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严守蓄积消耗底线, 确保森林蓄积的稳步增长。把保护管理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保育有机结合, 对现有的森林资源通过抚育全面升级改造。重点改造林区林分质量相对较差、密度较大的林分, 保留上层木在20 株/667 m2左右, 林冠下营造花卉等绿化苗木, 逐步形成林苗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资源培育和保护利用步伐, 使得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森林蓄积逐年增长, 林种结构更趋合理, 树种比例更加协调。

3.4 合理开发利用林场资源, 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

要不等不靠, 把经营思路转到林场产业上来, 一是做大做强林场育苗产业, 多开发乡土良种育苗, 缩短苗木培育时间, 实现小苗木大市场, 小苗木大产业。二是发展生态养殖业, 在林下可规模饲养牛、羊, 林中养鸡、鸭、鹅等, 放养、圈养均可, 投资小建效快, 是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首选。三是充分利用林场的资源优势, 在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 促进职工增收、林场增效。

对《祝您健康》的评价和建议 篇11

孙芝斋同志原为《生活与健康》报负贵人,副主任医师。近几年来被聘为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客座副研究员。在京工作期间,主持了对全国卫生报刊的调查工作,任课题组组长。这项历时两年的调研课题,已于1989年通过鉴定,得到专家们的高度好评。

孙芝斋介绍说:开展全国卫生报刊调查,是为了客观地评价我国现有卫生报刊的社会效益,研究卫生报刊的服务方向,搜集广大读者对提高卫生报刊质量的信息,促使我国卫生报刊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二○○○年人人事有卫生保健”这一战略目标服务。他说,这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各地的支持,共有21个省、市、白治区的600多名人员参,加,调查了177家卫生报刊,(含内部发行)的基本情况,代表性较强。

谈及对本刊的调查情况时:孙芝斋说:《祝您健康》创刊于1980年,是创办得较早的一,家医学科普杂志,深受读者的好评。根据644份答卷的统计,30岁以上的读者为74.7%;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为7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卫生人员)、机关企事业的千部和职工、军人占83%。在没有采用任何行政措施动员订阅本刊的情况下,本刊有75%的老订户,自费订阅率达70%,表明本刊已深深扎根于城镇人民之中,调查发现,本刊的受益面较大。订户中的三分之一《祝您健康》,每本至少被6个人阅读;

孙芝斋同志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国卫生报刊没有出现追求票房价值、“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尽管个别报刊中也有文章格调不高的问题。他说,《祝您健康》的600多份答卷中,没有一份指责杂志的科学性有错误;并认为杂志题材较新颖,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内涵:而且。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92.8%的读者认为阅读《祝您健康》对增长卫生保健知识有帮助。这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本刊的不足,孙芝斋同志指出,在644份调查答卷中,自称职业为“农林牧渔”的仅10位,可见《祝您健康》还远没有在农村占领阵地,不妨在这方面适当加强工作。发行、邮递工作应当要做好。因为644份答卷中,声称每期能收到刊物的仅483份,为75%,这会大大影响订阅者的积极性,希望能与邮发部门加强合作、加以改进,有少数读者反映本刊有些题材较陈旧和科学根据不足的问题,这当然是其它报刊也有的问题。尽管这与有些问题尚未得出科学结论有关,但作为一向“把关严谨”而又连续荣获全国优秀卫生报刊奖的《祝您健康》来说,今后还是应当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努力避免失误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篇12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 小学生自身素质的超前发展使他们对父母、教师、同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他们由于自身经验、阅历的欠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手足无措, 对事物处理不当而造成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 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孩子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 导致孩子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 只能适应顺境, 受不得委屈和挫折, 遇到困难茫然失措, 情绪极不稳定。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 笔者发现, 在先天素质基础上, 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合理引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 国家着力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小学也开设了这门课, 但是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材教案的专业性不强,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依然感到不知所措, 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科学的规划, 甚至在一些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笔者以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学习能力辅导和性格品质辅导这两方面, 对小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一、学习能力辅导

小学阶段的学习难度低、学习任务轻, 学会如何学习成为这个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辅导的核心任务。可以参考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化作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通过课上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兴趣, 为将兴趣迁移到知识学习层面奠定了基础。

2.开发学生智力,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进而促进其智能发展。

3.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的培养训练对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注意力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目标物的集中程度,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干扰物的抵制, 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专注水平;观察力训练从三方面着手, 使学生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提高观察能力;记忆力训练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遗忘规律, 掌握复习方法, 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记忆力。

二、性格品质辅导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由此而形成过于自我、骄傲自大的习惯。因此, 通过对小学生性格情绪意志辅导帮助小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 合理地评价自己。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做情绪的主人, 培养小学生调整情绪的能力。消极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外, 还应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情感属于正常的、合理的, 什么情况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是应该加以调控的。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2.学会人际交往, 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关系交往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通过同伴交往得到友谊和爱, 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可, 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乐趣;同龄伙伴的社会角色相同, 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交往中, 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地体验和探索群体生活, 从而学习社会规则, 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助人、合群等心理品质和技能。随着学生自主性发展, 帮助儿童与成人交往, 是目前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 沟通是双向的, 不仅教师、家长要注意与孩子沟通, 而且还要教会儿童与成人沟通。

3.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发展自我意识。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发展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不完善, 再加上意志、思维等发展的局限性, 有时会使得消极的自我一时占了上风, 表现出较多的惰性和消极性。因此有必要训练他们正视并接受全部的自我, 最终发展积极的自我, 克服消极自我的阻碍作用, 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4.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班级成员相互作用形成的气氛对于小学生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的班集体, 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不思进取, 那么, 即使少数同学想好好学习, 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的境地。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当他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时, 又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在辅导中, 要注意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 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弱点。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系统的教育之外, 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撑。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 共同担负公民教育的职责。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 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 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 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 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 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能过于顺从溺爱, 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 要有民主的作风。

上一篇:冲刷过程论文下一篇:高可靠平台计算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