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建议(通用9篇)
办案建议 篇1
本刊讯 (记者冯玺玲) 2010年7月1日, 部分省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形势分析会在河南郑州召开。辽宁、上海、福建、河南、湖南、四川、贵州、宁夏等8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并交流了工作经验和做法, 研究了当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遇到的问题, 会议明确了下半年几项重点工作:
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一是推动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指导各地在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增加和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服务功能, 落实各项保障条件, 发挥政府部门在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三是加强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指导。
加强仲裁机构实体化基本建设。一是推动尽快调整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和人社部领导的要求, 重点指导各地组建省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并加强仲裁委员会工作机制和工作规则等制度建设。二是结合市县机构改革, 推动实体化建设。指导各地落实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办案场所等工作要求。部里也将派出工作组, 对部分仲裁实体化建设滞后地区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加大仲裁办案力度。各地要加大积案的处理力度。努力提高仲裁结案率。并做好裁审衔接工作。
做好仲裁员培训和换证工作。根据人社部下发的《关于换发仲裁员证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地要严格按照仲裁员证申领要求, 精心组织好本地区仲裁员培训和仲裁员资格审核、证件发放工作。
办案建议 篇2
--基层工商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为深入贯彻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市局党组安排,我深入到经检大队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和座谈。了解到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中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也有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既有客观存在难克服的也有主观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对于我们进一步作好基层执法办案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工商在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当前工商在执法办案中仍存在三种现象:
1、“重罚轻纠”现象。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也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2)只打不追。即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3)手段单一。通过对部分处罚文书的调阅,发现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和限期改正两项,对于运用警 1 告、通报批评、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却使用很少,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
2、“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1)简化程序。这种现象在一些年龄偏大执法人员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对执法规定了解不够深入,个别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时会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或者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注重处罚决定书的制作,而忽略了亮证、告知的必要性。(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个别执法人员迫于执法环境,顶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说情风和压力,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
3、“重证据、轻规范”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在实践中不够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1)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2)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
二、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执法工作,虽然近几年来,我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传销案件就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层工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强
一是基层工商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当时主要工作精力和工作方式停留在收费上,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 2 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二是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或受环境影响,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过于看重罚款任务,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三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执法体制不尽完善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两个认识”不统一
一是系统上下对执法办案工作的观念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统一,指导力度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于职责本位考虑,上级机关偏重以案件数量体现执法监管能力,且各业务科室则偏重于各自业务范围内的事。这本十分正常,但涉及执法办案工作时,往往出现各持各的态度,各出各的力,各下各的文,各支各的招,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二是上级机关各股室对基层工商具体执法办案的指导意见不统一,基层难以执行。由于职责不同,各有侧重,意见的不统一,甚至相左,让基层很难应对,有的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执法效力。
2、“四个方面”不完善
一是人员培训方面。上级对基层工商培训滞缓,基层通法律、懂业务、能执法的业务骨干非常少,能办案、有经验的经检人员 3 不成比例,现行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足,而单位自行组织的培训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够及时,培训的内容滞后,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出台后如何运用,只能执法人员自行去摸索;二是培训的方式落后,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举办的执法培训多是从规范角度讲述不能怎样做,禁止怎样做,至于可以怎样做,应对问题可以怎样变通适用,却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指导。这就使得执法培训在指导性、实用性上大打折扣;三是执法机制不合理,首先是机制不活。只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出现了这样一个畸形局面:执法办案存在过错追究,不执法办案则无任何责任追究,导致“干事的人是非多”的现象发生,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四是装备落后、经费紧张。从我局整体情况看,微型摄相机、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等很少配备和使用,办案经费难支,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经费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监管执法。甚至因为缺少检测费用、办案经费,个别类型案件居然做大案化小处理。
3、“三个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高标准要求与低素质状况的矛盾。上级部门顺应依法行政和监管方式改革的需要,对于指导、规范基层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意,实际执行能力与预期要求有差距。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根本矛盾。同时,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年龄结构层次老化的问题是制约基层工商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与全省工商系统管理体制垂直以来一直很少进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后续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实行刚性标准与谋求弹性空间的矛盾。不管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还是各 4 种办法、规定、制度及考评标准等,均体现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的刚性约束。而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希望在操作上给予尽可能大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度难以掌握执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案制宜。三是指导不力与落实不够的矛盾。站在基层工商的立场上,现实队伍素质状况,使得基层执法办案需要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希望上级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参谋、协助、支援等作用。但由于受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实际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指导职能的内在要求,指导、协调作用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公安、食药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做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做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对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 5 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基层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处罚难。现在,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多、干预重、执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并且大都处于上面。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做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致使基层工商执法两头为难。如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但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检测检验设备。至于执行难,是说不清道不明,一个案件办结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要过新一轮人情关。何况法院是否将案件执行到位,申请人无法监督。
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顾忌太多,不免缩手缩脚,无形中影响到了工作情绪。于是,部分人员产生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想法,工作积极性大为减弱。
三、解决难题的工作思路
(一)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理应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
(二)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要重点解决统一行动的协调组织、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 6 扰,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改善装备,解决基层办案交通、通讯、经费支出等困难。必要的执法装备是提高执法效力的有力保证。目前,基层基本没有摄像机、检测设备陈旧、检测试剂补充缓慢,这与建立执法办案快速反应机制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应尽快解决。
(四)把握原则,科学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本部门自上而下有关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看不见,但实实在在的影响基层执法工作。在基层队伍人员及素质还不能保障前提下,必须注意把握鼓励执法办案与严格执法约束之间的平衡。没有执法办案的规范是空洞无物的依法行政。在执法办案方面,坚持循序渐进、松驰有度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强调案件的高质量而箍得过死,也不能一味强调加强案件办理而放松质量要求。在这一问题上,统一观念、统一思路,十分必要。
(五)突出重点,增强工作的灵敏度和主动性。基层工商要善于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作为改善执法环境,树立工商形象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它工作的开展。善于抓住执法机遇,营造执法声势,进而树立工商执法威信,获得群众的好评。
明确办案程序 提高办案效率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以来, 各地农经管理部门迅速掀起了学法、用法的热潮。河南省内乡县农经管理部门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实际工作中影响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办案效率的困惑, 我们归纳总结了四个图示, 以明确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所面临的困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实施后, 部分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对仲裁法不熟悉, 特别是对受理、审理流程、工作时效、法律文书使用不熟练, 工作中无所适从, 直接影响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理解不深、不透;二是对纠纷的和解、调解与仲裁的办理运行程序层级不清;三是对案件的审理流程不熟练;四是对众多的法律时效记不清、记不牢, 甚至延误了工作时效;五是对法律文书使用混淆, 操作不规范。
2 提高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办案效率的途径
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探索制作了四张图示, 并把图示张贴在仲裁庭显眼的位置, 时刻提示仲裁机构工作人员按法律程序履行职责, 从而减少盲目性, 提高自觉性, 提高办案效率, 这四个图示是:
2.1《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办理运行图》
本图提示仲裁机构工作人员, 必须按和解、调解、仲裁三个程序的层级办案, 以解决办案中的无序盲目行为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使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能和则和、能调则调, 矛盾就地化解, 减少办案压力。
2.2《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审理流程示意图》
本图提示仲裁机构工作人员, 必须依法履行受理、调解、举证、开庭、再调解和裁决程序义务, 以提高案件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达到公开、公正、公平执法的目的。
2.3《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时效图》
本图将众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易混、不易记的法律时效, 用图一一列示, 提示办案人员按时办案、按时结案, 不贻误办案时效。
2.4《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律文书使用图示》
本图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所需使用的法律文书用排列的形式, 按案件受理、调解、举证、开庭、再调解、裁决、履行的程序列示, 以便办案人员查找使用, 规范操作, 提高办事效率。
摘要:针对部分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因对仲裁法不熟悉, 直接影响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的的困惑, 我们归纳总结了四个图示, 以明确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
办案建议 篇4
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查办违纪案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党章》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五项经常性工作之一,是“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如何贯彻落实《党章》,认真履行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基本职责,不断创新办案工作思路,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提高办案工作水平,切实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的有为、有位、有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是纪检监察部门需长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深入总结和认真分析查办案件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办案方式方法,促进查办案件工作水平提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落实办案工作力度,提升查办案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面对查处案件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提高查办案件水平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办案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没有同级党委的支持,纪委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各级纪委应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多请示、勤汇报;应紧紧围绕党、1 政府、企业的中心工作,开展案件检查,认真查处大案要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注意主动将案件检查的形势、动态、工作计划和查处大案要案的情况以及办案的重点、难点和困难等向党委和政府汇报,以争取党委党和政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2.强化对办案工作领导指挥协调。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工作要向查办案件工作倾斜。要让纪委领导班子把主要精力或部分精力放在抓案件查办工作上;实行重大案件领导包案制,保证案件顺利突破。要保证办案职能室人员配备,在查办大要案时,突破室与室的界限,统一调度办案力量。要加大对办案专用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相及摄像等设备投入,改变办案人员交通、通讯工具落后,侦查能力弱,不能适应办案需要的实际,为查办案件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进一步细化、量化办案人员的“责、权、利”,严格落实案件主办人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有效规范执法办案行为。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督促各办案人员严格依照规定程序办案、依法行使职权,对滥用职权、不按程序办案的,按责任划分,逐级严肃追究。
为使办案人员真正树立起案件质量意识,按照办案纪检干部所担负的不同职责,将办案质量责任明确到每个具体执法岗位,分解到各个办案环节和具有不同办案权限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案件质量责任机制,从主管领导、调 2 查组组长到科室,普遍实行了办案质量“一把手”负责制,由此在整体机制上,把握好办案质量与办案数量、办案效率等之间的关系,并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下,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执法办案人员、案件审理人员、领导审批三级责任制。
3.强化办案工作责任追究。地方各级纪委可以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纪委实行这种监督,是履行它的职责,不能视为“无组织无纪律”。恰恰相反,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失职。针对说情风、关系网的干扰,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占据上风,官官相护仍然猖獗的现状,导致存在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处理更难的状况,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查案不积极、不主动、不支持,有案不查、办案不力、瞒案不报以及采取其他方式干扰办案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一经查实,坚决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改变收集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线索机制
案件线索是查办案件的基础,只有有了确切的案件线索,才有可能进行查案工作。当前,群众的信访举报基本上仍是我们获取案件线索的唯一渠道,加上群众信访举报数量下降,举报线索本身质量不高,案源匮乏成了影响和制约查案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能否及时掌握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有效扩大查案战 3 果,深入研究发案规律,不断积累办案经验,切实抓住其本质特征,是提高查办案件水平的重要基础。
1.拓宽案源,深入挖掘,主动出击寻找线索。针对违纪违法由直接转为间接,作案手段日趋诡秘,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群众信访举报总量减少、线索来源渠道不宽等问题,要在抓线索信息源上拓宽视野、主动出击。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党委、政府重大改革举措的实施工作;认真介入社会公用事业和企业体制改革;密切关注物资采购、工程发包、土地出让、企业转制等活动;注意了解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等有关情况。善于运用审计、纠风、效能监察、专项检查等手段,努力发现和扩大案源;建立和完善网络举报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搜集研究,提炼信访举报线索;采取优先办理、限时回复、有功奖励等综合手段鼓励实名举报;加强与公安、司法、审计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线索互递,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收集案件线索。
2.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努力查细办透案件。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团伙化等突出现象,往往能查处一案,牵出一“串”,捉住一个,堵住一窝,涉案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数十人。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深入挖掘隐藏其后有审查价 4 值的违法违纪线索,扩大办案成果。坚持由点到面,促使案件纵深发展,从单一违纪问题挖出其多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坚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一般的违纪线索中挖出重大问题;坚持由此及彼,推动案件滚动发展,从单一违纪对象挖出窝案串案;坚持由小到大,抓住细微案件线索,从细小线索挖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同时要积极拓展发现案件线索的领域,加强信息的收集、检索、整理、研判和使用,改变办案人员受理线索的前瞻性不够,对信访信息反映不敏锐,在线索搜集上如同“管中窥豹”,处于被动受理局面的现状,注重开展案件实践和理论研讨活动,总结案件发生的规律和查办案件经验,分析问题,探索运用灵活的办案工作方法,深入挖掘隐藏案件线索的重要信访件,不断提高办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3.深入调研,探寻规律,变接线索为找线索。改变以往只在家里“坐堂”接访的做法,经常派出纪检干部深入到涉及民生热点的机关、学校、单位、部门,主动寻找线索,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基层了解民情,针对性地展开调查掌握线索,为查办大要案创造了条件。提高预测判断的能力,要勤于思考、深入研究、善于发现权力运行过程中易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通过认真分析,科学判断,预测走势,超前研究对策,提出有效的防范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评价机制;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总结和 5 探索办案工作特点和规律,使办案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讲求办案策略技巧,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
办案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同样一个案件,有的人查得好,有的人就查不开;同样一个对象,有的人攻得下来,有的人就攻不下来。因此,要做到初核一件,成功一件,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技巧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1.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要低调审慎地进行初查,尽可能选取隐秘的办案途径,力争在被调查人无所察觉的情况下固定可以直接构成处分的要害证据,以求尽快正式立案。要抓住重点,做好深入细致的外围调查,找到最佳突破口。要强化证据意识,丰富证实手段,以间接证据来获取直接证据,以直接证据来验证间接证据,从而揭露和突破案情。要注重运专心理学、博弈论和逻辑学,讲究办案技巧,以智取证,以谋突破,把握主动权,提高办案效率。
2.讲究办案谋略,抓住要害部位。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增加高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其他执法机关的办案经验,丰富和发展突破案件的方法和手段。尽管传统的办案方法也使我们成功突破了不少案件,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办案实践的需要。要借鉴公安、检察等执法机关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办案装备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建立内部网 6 络系统,最大限度地整合办案资源。要配齐必要的办案工具,健全先进的监控设施,及时把握被调查对象的动向,确保案件质量,加强安全防范。
3.加强组织协调,发挥整体合力。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能具体到查办案件中,就是要求我们对牵涉面广、问题较为复杂的案件,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将纪检、监察、公安、司法、审计等执法机关的人力、信息、职能、手段等资源组织起来,选派得力纪检监察干部参加联合调查,发挥主导作用,掌握联合办案的主动权。
要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协调执法机关联合办案,形成查处案件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公安、检察、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联合、交叉运用纪律、行政、司法以及审计、稽查等手段,从不同层面对涉案人员形成攻势,增强办案合力。在查办一些重要而复杂的案件中,对符合“两规”“两指”条件的重要涉案人员,明确由纪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两规”“两指”条件,但已有涉嫌违法犯罪事实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相关执法机关及时采取相应法律强制措施;对需要采取“两规”“两指”措施予以审查或已采取法律强制措施、而又不知去向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有关执法机关及时予以发现,并依法商请公安机关适时采取限制出境或边控手段,这一系列措施和原则才能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有序展开和顺利突破。
四、激发办案工作热情,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办案人员积极性高不高,精神状态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成效。要在激励上多做文章,让尽可能多的纪检监察干部有动力、有压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干好,提高查办案件工作水平。
1.建立办案惩罚制度。每查办一个案件都视贡献大小对主案人、重大线索发现人、重要问题突破人分别加记业绩分并进行奖励,激发了执纪办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和推行以考核办案基础理论和办案业务能力、办案年限及绩效为主要内容的选拔晋升机制。对不愿办案、不会办案、办不好案的,可给予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且要逐步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2.建立办案奖励制度。办案工作辛苦劳累,办案人员在工作中付出的心智和体能往往都是超负荷的,有时还会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是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几年中纪委查了不少大要案,但省级以下,尤其是市县一级纪检干部大部分人不愿干,不会干,不让干的问题相当突出,为此要提高纪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各纪委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这种奖励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这既是对办案有功人员的肯定,也是一种舆论导向。它会激励、引导广大办案人员认真做事,踏实工作。政治上要关心纪检干部,对表现突出的要提拔重用;要统一纪检干部 8 的津补贴和办案奖励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纪检干部的福利待遇;要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3.建立办案考评制度。要按照有关制度把查办案件工作与评先奖优、干部任免和职级待遇结合起来,保护和培养办案机构、办案人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始终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执著的事业心。为保证办案任务的完成,设立查办案件专项奖,实行办案保证金制度,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错案实行责任追究,增强办案人员责任心;把案件查办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年底没有完成案件查办任务的单位,系统内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五、促进依纪依法办案,建立和完善公开机制
把办案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办案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办案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将依纪依法办案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统一起来,力求将办案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相统一。
1.增强政策观念,统一规范量纪标准。在适当的时候,对影响面较大,群众较为关心且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对过错行为有深刻认识的案件,在协作办案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案件调查监督员,全程参与案件调查核实、处理工作,提高案件查办工作的透 9 明度。在政策的把握上,应力求做到两个统一,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案件检查的微观、局部效果和宏观、社会效果的统一。严格按党和国家的法规和程序办案法律、条规,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严肃纪律。坚决避免对所查办案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不能以领导意志代替量纪标准,必须严肃执纪,防止主观随意性。同时,制定和实施了执法过错追究制、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决定制等责任制度,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内部执法办案的职责分工与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在建章立制上,有效把住了办案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2.增加办案透明度,加强对办案过程监督。完善案件网络审批系统。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秘密办案”、“办案神秘化”的思维定势,导致办案过程透明度不高,缺乏办案全过程监督机制,使现有的内外监督制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譬如,在内部办案监督方面,办案过程不公开、在办案过程中缺少预警机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自我纠错机制;在外部监督方面,也因为办案信息不畅通,社会各界知情渠道少,外部监督止于表面,无法具体到案件的过程和关键环节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使检查权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执纪随意性问题也难以解决。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应该按照案件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定制合适的办案流程,争取试行 10 办案网上流转,使整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过程都按照网上预设的流程运转,这样即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又增加了案件办理的公开度、透明度。
办案扣押物品须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篇5
河北省泊头市富镇读者来信,称1999年春,村民举报时任本村党支部书记的孟某某涉嫌侵吞集体财产,当地检察机关立案后将相关账目带走查封,但没有留下账目明细。之后,检察机关非但没有就群众举报的问题作出答复,反而将查封的账目弄得不知去向。时至今日, 历任村领导曾经多次向其出面询问和查找账目的去向, 都没有结果。读者来信希望法律人士能帮助讨个说法, 并咨询检察机关对扣押物品及其管理是如何规定的?
律师点评
办案建议 篇6
为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水平, 近日, 宁夏人社厅统一部署, 在全区范围试点推广使用调解仲裁办案系统软件。
据悉, 该办案系统结合仲裁办案实务研究设计, 具备案前调解、案件受理、案件审理、绩效监督、统计分析等功能, 涵盖了调解仲裁办案的各个环节, 具有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共享、咨询交流、办案流程管理和查询、办案监督等作用。还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目前, 5个地级市人社部门正在组织所辖县市区调解仲裁部门办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按照全区统一的系统建设模式, 宁夏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将在今年完成办案系统的本地化部署和推广使用工作。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研究 篇7
(一) 执法办案风险的界定
最高检2011年《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主要是指检察机关业务部门和案件承办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 对检察执法行为是否存在引发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等执法办案风险, 进行分析研判、论证评估。《意见》倾向于将执法办案风险界定为由检察执法行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及“社会矛盾”。
执法办案风险的界定应从引发风险的原因来看, 而引发风险的原因既有检察机关内部工作机制以及检察人员执法行为等内部因素, 如释法说理不到位, 也有外部环境如媒体言论等。在对个案进行评估时, 不能完全将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内部工作机制和检察执法行为的影响相割裂, 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案件执法结果的影响, 因此,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中所讨论的执法办案风险应指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由内外部因素引发的对公平正义、民生权益、社会稳定、政治局面和舆论反应等方面造成的综合影响。
(二)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的内涵及目的
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学的关键环节, 是对不良结果或不期望事件发生机率进行描述及定量的系统过程, 目的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衡量风险, 提出防范措施, 以减少风险①。实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降低办案风险,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但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出发, 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执法办案活动的应有价值, 建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应是通过风险评估, 发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执法办案流程, 促使执法办案人员全面考量其执法结果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风险, 以选择最佳处理方式办理案件, 最终达到树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
(三) 建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建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有其现实必要性的, 近年来通过对涉检信访案件的分析, 不难发现造成涉检信访案件发生的原因有些是因案件承办人员把关不严、审查不细, 在执法办案程序上存在瑕疵, 造成当事人对办案结果的不认同而反复信访;有些是案件当事人对法律政策认识不足, 而办案人员没有做好释法说理工作, 而导致信访案件发生。笔者认为, 建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一种工作方法创新, 与司法活动所追求的公正目标并不相悖。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是倡导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更加注重释法说理, 化解矛盾, 避免就案办案、简单办案、机械办案, 更加注重自我监督和群众的参与监督, 根本目的还是通过该机制的运行实现规范执法办案行为, 树立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当然,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设置和运行不应该错位, 它不可能包揽和解决案件的所有问题, 不可能替代法律的具体规定。否则, 就是有法不依, 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由, 自定规则或以言代法, 损害法律的权威性, 那将是对依法治国莫大的讽刺, 也必然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实践做法分析
(一) 从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的案件范围看, 目前各省、市检察院并不统一。如江苏省检察院将职务犯罪侦查、侦查监督、公诉、控申、民行等业务部门所办理的存在风险的各类案件, 都纳入风险评估范围。广东省检察院则重点对四类信访案件进行风险评估, 如对不符合自侦部门立案条件, 但可能到检察机关群体访、越级访或引发其他不稳定因素的案件等做出重大处理决定的案件。
(二) 从风险评估的内容看, 尽管各个省市检察院表述不尽相同, 但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从执法办案案件的发案背景、案件性质、办案效果及审查案件时发现的苗头性问题等方面综合考虑, 主要依据信访事项的性质、影响、诉求的正当性及信访人的性格特点和信访策划人的情况进行评估。息诉工作预案, 对于合理的异议和诉求, 主要考虑能否通过法律、政策妥善解决;对于不合理诉求, 主要考虑能否依据法律、政策进行充分合理解释、有力论证和详细说明, 尽量争取大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 从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确定看, 多数地方分为三级, 也有的地方分为二级或四级。如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将案件的风险等级分为A、B、C三级预警, A级预警为特别重大风险, B级预警为重大风险等级;C级预警为一般风险等级。对于三级风险预警案件, 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 从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的主体来看, 风险评估的组织机构有的是专门设立了案件风险评估预警领导小组, 如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专门成立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工作办公室, 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检察院的评估主体则由办案部门承担, 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谁承办、谁评估, 谁评估、谁化解”原则, 细化部门责任, 控申部门承担组织协调、督办考评、建议奖惩、台账管理、信息通报等职能, 案件管理中心具体承担审查把关、督察督办等职责。
(五) 风险评估的工作程序, 一般由案件承办部门拟作出处理决定时, 由承办人对案件举报人、受害人、申请人等当事人信访的风险进行评估, 初步判定风险等级、填写风险评估表, 经部门讨论研究、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提交评估专家委员会或评估预警工作领导小组评定风险等级, 评估预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预警, 承办部门研究制定处置工作方案, 控申部门积极配合, 共同采取措施, 化解不稳定因素, 结案报告最后报案管中心或控申部门建档备案。
三、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 明确案件评估范围和等级判定标准
笔者认为, 从案件评估范围来看, 检察机关自侦、侦监、公诉、控申、监所、民行等业务部门所办理的各类案件, 都应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 但承办人对于高检院《意见》中所列的12项重点评估预警案件、8种可能引发办案风险的案件应作为评估重点, 对重点案件应提出评估意见, 由本部门研究决定评估的等级。
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核心内容, 是承办人据以判定案件风险等级的依据, 高检院《意见》中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风险案件、较大风险案件和一般风险案件三类, 并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风险级别。重大风险案件是指案情重大、社会公众和媒体高度关注、涉及被害人较多, 极有可能出现当事人及其近亲属自杀、自残、实施暴力等极端行为, 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或者存在其他重大不稳定因素, 需要党政机关多个部门共同解决的案件;较大风险案件是指案情相对复杂、矛盾持续时间较长、处理有一定难度, 极有可能引发涉检上访问题, 需要上下级检察机关或本院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化解的案件;一般风险案件是指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对有关问题存在疑虑, 对处理结果不理解, 存在风险苗头, 承办部门、承办人通过释法说理、协调疏导能够化解的案件。
(二) 建立评估流程, 实现有效运行
1.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的启动
一是具体办案部门的个案评估预警。办案人员对所受理、办理的每起案件, 都要根据基本案情、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对拟作决定的态度等进行风险评估, 对可能引发风险的案件, 纳入预警范围, 由承办人提出风险评估意见和化解措施, 报主管领导审批后, 启动个案预警程序;二是控申部门的社情预警, 由控申部门对来信来访进行月汇总、季分析, 掌握信访群众的情况, 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和已发生的涉检上访信息进行广泛收集整理, 使有关部门能提前开展工作, 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 在处理执法办案案件时能够迅速反应, 占据主动。
2.执法办案风险的评估
为使评估工作可以得到落实且便于操作, 可以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纳入案件管理系统, 系统设定流程, 案件承办人在办理案件的同时, 必须对所办案件进行风险评估, 拟定风险等级和预警工作预案, 提交部门负责人、分管检察长和检察长审批。如不完成“风险评估”环节, 将无法进入下一办案流程。
3.执法办案风险的预警
根据风险评估的等级, 对重大及较大风险等级的案件, 承办人应及时制定执法办案风险预警工作预案, 详细列明案件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诉求、简要案情和拟作出的案件处理意见、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及原因、拟化解的方案及稳控息诉措施, 交分管检察长或检察长审批。根据审批决定, 建立风险防范布控制度, 由承办部门对案件实行“三定一包” (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限、包息诉) , 确定包案领导。对重大敏感案件涉案人员、可能引发群体访或越级访人员, 建立专门档案, 在重大活动等敏感时期, 及时启动防范布控措施。
4.执法办案风险的化解及应对
一是加大释法说理力度, 案件承办人在办理案件中, 应主动约谈、电询、走访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 听取意见, 将释法说理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 杜绝因执法中忽略细节引发群众不满;二是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与释法说理、刑事和解、检调对接等工作有机衔接起来, 解决好当事人的合理诉求等问题。对合理诉求解决到位、经过释法说理等仍采取极端行为或无理闹访的当事人, 应依法审慎进行处置;三是积极关注并正确应对舆情所引发的执法办案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资讯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而网络的虚拟性, 使资讯的传播不像平面媒体那样具有可控性, 所以司法实践中的很多案件能够很快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应加强涉检舆情监测、引导, 防止不实信息扩散, 遏制恶意炒作个案,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四是应将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作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对办案中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 及时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的检察建议, 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运行中, 检察机关应通过对各类风险的评估预警, 对外与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沟通和联系, 并形成风险网络化管理, 使任意体系之间的风险信息可以直接流转, 做到“一次评估、成果共享、信息通用”, 从而发挥出联动预警效果, 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5.执法办案风险的跟踪、反馈与总结
承办部门要将执法办案风险预警工作预案及时送本院控申部门报备, 便于控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做好接待信访人工作。承办部门在做出处理决定三日内, 将办理情况反馈控申部门, 必要时, 由控申部门组织本院有关部门参加, 以联合接访的方式向当事人告知案件处理结果。另外, 由控申部门对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进行定期的总结。
(三) 提高风险评估预警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运行, 应使检察人员充分认识到执法办案过程中的风险预防与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检察人员养成在处理案件时既注重案件的办理质量, 又注重防控风险, 力争实现案件处理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的良好习惯。更应通过专业化的系统培训, 加强检察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以及制定并实施预案的能力, 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不同类型的当事人, 研究总结对策的能力, 如积极探索在化解矛盾中引入心理学专业支持, 加强对当事人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试和情感抚慰, 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有效破解目前化解矛盾中“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被动局面②。
参考文献
[1]耿红.检察机关案件风险评估机制的合理构建[J].人民检察, 2008, (06) :49.
[2]中共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公安学刊, 2010, (01) :22.
[3]孟昭文, 胡崇安.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J].人民检察, 2011, (06) :69.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研究 篇8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背景
任何法律的存在都与历史的发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推出, 是在社会和制度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宏观的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让检察机关的内部管理形式发生变化, 需要重新进行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办案机制出现了诸多问题, 如办案的环节多, 程序复杂以及办案的责任不明确等, 这些都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上述背景之下, 我国实行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2013年12月26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会, 决定在全国7个省份17个检察院试点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 在检察业务部门设若干主任检察官, 以主任检察官为基数组成办案组织, 由主任检察官担任办案组织负责人。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实行检察官责任制改革是响应刑事诉讼的要求, 推动了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 调动了检察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检察官责任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案件环节, 提高效率。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改革使主任检察官对案件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可以自行对案件进行决策。这就减少了很多传统的工作流程, 提高了检察官的办案效率。对检察官来说,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 使他们的责任感不断加强, 从而能够保证案件得到高效处理。 (2) 公诉人员的执法理念发生转变。传统的办案流程, 过程复杂, 工作的劳动量大, 工作质量很难保证。在检察官责任制度改革后, 主任检察官对自己的责任十分明确, 加强了检察官的责任心和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自觉性, 减少了在办案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转变了检察官传统的思想观念, 进而保证了案件的质量[2]。 (3) 推进检察制度改革新进程。检察官责任制改革是对检察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 主要是将过去检察机关的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变成符合现代检察业务规律的管理模式, 即检察官责任制度的改革将过去传统的集体负责制转变为主任检察官终身责任制。检察官责任制的改革促进了检察制度的改革, 使我国的检察制度更加完善。 (4) 拓宽了检察人事管理的新模式。当检察官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够提升为主任检察官, 主任检察官不仅要具备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 这样就可以不断促进检察官的进步以及检察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 检察官的责任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检察官逐渐精英化、专业化的脚步。
三、检察官责任制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 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组织形式
改革将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将全体检察人员按照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检察行政人员科学分类, 取消二级内设机构, 整合基层院内设机构, 建立权责明确、协作紧密、制约有力、运行高效的办案组织。
检察官责任制改革中建立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即建立由主任检察官、助理检察官和书记员等组成的办案小组。主任检察官对小组案件负全部的责任, 对重大和复杂的案件出庭公诉, 具有自主权。
助理检察官的责任是对案件材料的准备, 制作公诉审查报告, 对案件的整体情况向主任检察官报告, 并且在主任检察官的指导下对案件进行审查以及取证调查。作为助手, 一般没有权利对整个案件进行办理, 主任检察官则不同, 他们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对一些比较简单的, 没有争议的案子助理检察官代替主任检察官出庭公诉, 此时案件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主任检察官。这样有助于培养助理检察官的能力, 让他们逐渐变得成熟,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 主任检察官的选任
主任检察官的选任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在全院范围内公开进行, 有条件的可以在本院及所属检察院进行。选任时实行资格考试与考评相结合。资格考试分为书面考试和能力测试。书面考试原则上由省级院统一组织;能力测试由州市级以上检察院组织实施。通过主任检察官上岗资格考试的人员, 经本院检察官考评委员会考评合格的, 由本院检察长确定为主任检察官。拟任主任检察官的人员, 应当确定三至六个月的试用期。州、市院以上公诉部门负责人 (正职) , 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 已任命为检察员的, 应当视为自然取得主任检察官资格, 可以不参加主任检察官资格考试。主任检察官承办案件, 应从实际出发配备助手和书记员。
(三) 对主任检察官放权
检察官责任制改革的中心就是把权力交给检察官, 让检察官成为办案的主体。选择具有可以独立办案的条件、比较优秀的检察官, 他们普遍具有非常丰富的公诉实战经验以及扎实全面的法律专业知识。对于大部分检察院, 都可以把这些优秀的检察官提升为主任检察官。主任检察官的选任要非常严格, 宁缺毋滥, 建立健全主任检察官的选拔机制。实现对主任检察官的放权。
在权限划分上, 改革要坚持依法、合理放权与加强领导相统一的原则, 根据审查批捕、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不同特点和要求, 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 合理下放权限, 明确相应责任, 实现检察官责、权、利相一致, 有利于增强主任检察官办案独立性、责任心, 强化检察职业特点。
(四) 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
改革向检察官“放权”后, 必然要求完善监督机制, 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加强对主任检察官的监督制约, 就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改革后, 应根据调整后的内设机构和办案组织的职责及业务特点, 确定执法办案流程及工作规范, 完善各办案组之间、执法办案各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等。
在不断推行主任责任制之时, 主任检察官对案件具有相对的权力, 但同时对其监督制约环节就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 以实现对主任检察官职责权利的监督制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监督: (1) 案件质量管理机制。要建立对主任检察官办理案件的质量进行监督的机制, 如对主任检察官办理的案件存档, 包括所办理案件的综合情况以及办案组中助理的办案详情。经过监督核实, 分奖励和处罚两种情况。从而提高主任检察官的办案质量。 (2) 建立各部门负责人的监督检察机制。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的负责人对主任检察官所在小组的办案效率和依法办案等方面有管理权力。 (3) 建立对主任检察官的保障机制。如检察机关内部规定:主任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就不会对其免职, 也不会追究其责任。这对主任检察官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能够让检察官放心的工作[3]。
健全检察机关内部的保障机制, 有助于落实好主任检察官职位补贴、补助的待遇, 充分调动检察机关内部成员对工作的热情。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进而建立健全检察机关的人才库机制。主任检察官的考核、奖惩, 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官考核与奖惩规定执行。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自行规定对已任的主任检察官实行任期制或者淘汰制, 建立健全与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五) 创新教育培训
在选取主任检察官时既要注重学历又要注重实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让主任检察官更好地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就要不断加强对主任检察官的再教育及培训。对主任检察官的培训要注重于主任检察官的实践能力,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培训。检察院应该定期组织主任检察官学习相关的业务。在培训中对一些疑难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聘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等。可以鼓励一些检察官到法学院进修、赴外省进行考察学习, 最终提高检察官的办案能力[4]。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 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检察机关试点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 通过整合内设机构、优化办案组织、明确执法权限责任等措施, 增强主任检察官办案独立性和责任心,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能力, 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促进公正司法。
参考文献
[1]肖萍.关于深化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以广东省检察机关的试点为例[J].人民检察, 2010, 09 (12) :23-25.
[2]单民, 上官春光.检察一体化的内部实现方式探讨——以职务犯罪侦查和公诉为视角[J].人民检察, 2011, 06 (10) :24-28.
[3]干戈, 忻佩燕.还权还是放权?——略论主任检察官的权力来源认识分歧及其影响[J].中国司法, 2012, 03 (08) :36-38.
办案建议 篇9
截至8月12日, 该院今年以来在线运行案件共计638件, 其中包括侦监科184件、公诉科192件、反贪局32件、反渎局6件、控申科8件、民行科4件、预防办67件、检委办23件、技术科87件、案管中心35件。以上在线运行案件均依法定程序受理、分流、办理、审核、审批、流转、办结、归档, 系统内无一显示案件超期现象。
二、具体措施
一是统筹兼顾, 认真部署办案超期预防工作。去年11月份, 根据省、市院关于部署使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协调推进会、动员会的精神和安排, 该院在思想上, 全院上下认清形势, 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部署使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到2013年11月30日完成统一系统初始化配置、12月5日完成软件系统调试、12月7日完成上线练习运行, 12月15日又在升级后的新版本练习系统继续练习操作。通过先后录入上百件已办结案件、反复进行上线练习, 不断克服解决来自软件系统缺陷、权限配置不周、上线操作不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收案、分案、流转、审核、审批、送案审核、部门之间、上下级院之间等流程节点的操作, 总体测试、练习情况良好, 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具备正式上线运行的条件。其中, 该院在启动运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之始, 就充分重视在线办案超期预防工作的部署和落实, 强调全院干警要同样对待、同时安排、同步练习、同期达标, 将防止超期办案和部署应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求紧抓不放, 常抓不懈, 抓出成效。
二是严格规范操作, 夯实防止超期办案工作基础。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应用, 是涉及检察工作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正式启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后, 为确保案件在系统上全线贯通、正常运行, 符合办案时限、办案程序规定, 我们继续加强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应用的学习培训。一方面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解读》、《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用指引手册》等内容, 使每位案管工作人员都能了解系统功能架构、设计思路、后台配置和操作方法, 为充分发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作用打下坚实理论功底;另一方面, 加强实际演练操作, 努力做到能够熟练、准确地掌握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网上业务办理, 运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顺利进行网上受案、网上办案、网上管理以及案件流转。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主观上疏漏, 存在超期办案的苗头。如承办人临时忙于其他工作任务, 疏于关照线上在办案件, 办案期限即将届满、亮黄灯警示仍未注意到, 出现超期隐患。案管人员在线巡查发现, 及时提示承办人采取措施解除预警。
二是业务不够熟练, 造成超期办案的可能。有的承办人在办理案件时, 案件已临近到期、亮黄灯警示, 因案情复杂需要报请延期, 承办人在案卡登记录入拟延期时间, 并履行相应报延审批手续, 但没有将已生成的报延审批文书提交卷宗区, 系统继续预警。案管人员在线巡查发现, 及时通知予以纠正。
三是系统缺陷, 出现异常超期预警。例如:王某故意伤害案, 部门受案号:龙检起诉受[2014]34030200018号, 案件类别:一审公诉案件, 受案日期:2014年1月20日。在审查起诉过程中, 因该案原认定事实发生重大变化, 依法不应当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撤回起诉, 案件完成日期为2014年2月18日, 当前阶段已显示为“流程结束”, 案件状态:已归档。但是软件系统还在不当预警超期监控, 到2014年8月15日止, 超期预警说明:“还差-176天到期”。对此, 已多次建议在系统升级完善时予以解除该案预警超期监控。
四、原因分析
一是主观上对防止超期办案的意识程度还不平衡, 规范执法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个别办案人员工作不够细致, 工作责任心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在线进行案件受理、办理和管理的整体业务能力素质还不够高, 业务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工作中, 我们将加强与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的配合, 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确保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得到全面、规范、高效的使用和安全、稳定的运行, 着力防止系统内案件超期的问题。
一是在思想上筑牢坚决杜绝超期办案的底线。按照院党组和检察长要求, 从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 强调防止超期羁押、超期办案的重要意义, 严明办案纪律和办案责任追究制不放松。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诉法、民诉法、刑事诉讼规则、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 将坚持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与坚持严格维护程序公正的原则“内化于心、融化于脑”, 不断强化依法办案意识和公正执法意识, 从思想深处打牢防止超期办案的根基。
二是在监管上及时履行超期预警。案管中心负责对录入系统的案件的分流、办理、归档等流程情况进行全程、统一、实时、动态管理和监督。案管人员将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为依托, 认真履行案件流程管理职能, 坚持每天上线巡查机制, 运用系统内“案件查询”和“流程监控”模块的功能, 认真查看案件办理情况, 全程监控案件走向, 掌握案件流程节点, 提前发出案件期限预警, 发挥执法规范的刚性约束作用, 促进规范执法, 以利于提高办案质效, 继续保持“零超期”办案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