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平衡(教案)(通用13篇)
电离平衡(教案) 篇1
高中化学专题:电解质及电离平衡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
H2SO4、NaHCO3、NH4Cl
Na2O、Na2O2、Al2O3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非金属氧化物(CO2、SO2、NO2);某些非金属氢化物(NH3);
大多数有机物(葡萄糖、甘油、苯)
说明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个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 例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OOH B.Cl2
注: ①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②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③对于电解质来说,只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而对非电解质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2.强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强酸:H2SO4、HCl;强碱:Ba(HO)
2、Ca(HO)2;绝大多数盐(包括难容)
弱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弱酸:H2CO3、CH3COOH;弱碱:NH3·H2O、Fe(OH)3;个别盐:HgCl2 ;水
例2: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1mol/L甲酸溶液的c(H+)=10mol/L
B.甲酸以任意比与水互溶
C.10mL 1mol/L甲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化学键有关,但不由化学键类型决定。强电解质含有离子键或强极性键,但含有强极性键的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如H2O、HF等都是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如BaSO4、CaCO3等。③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C.NH4HCOD.SO2
疑问:熔融状态下的Fe(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Nacl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溶液
注意:1.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二、电解平衡 1.电离平衡的含义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保持不变的状态叫电离平衡状态。任何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存在电离平衡,达到平衡时,弱电解质具有该条件下的最大电离程度。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浓度:越稀越电离 醋酸的电离平衡中,加水稀释,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变大,但c(CH3COOH)、c(H+)、c(CH3COO-)变小 ;
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右移动,c(CH3COOH)、c(H+)、c(CH3COO-)增大,但电离程度变小。
(2)温度:T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3)同离子效应
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时,使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4)化学反应
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时,可使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例3:(南昌测试题)在CH3COOH的电离平衡中,要使电离平衡右移,且氢离子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NaOH(s)B.加浓盐酸
C.加水
D.加热
例4: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c(OH-)/c(NH3•H2O)B.c(NH3•H2O)/c(OH-)C.c(OH-)D.n(OH-)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强酸的酸式盐,如NaHSO4完全电离,但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里的电离是不相同的。熔融时:NaHSO4=Na++HSO4-溶于水时:NaHSO4=Na++H++SO42-(5)电离溶液中的守恒
Na2S溶液:Na2S=2Na+S;S+H2O
+
2-2-
HS-+OH;HS+H2O
--
H2S+OH;H2O
H+OH。
+-①根据电荷守恒:[Na+]+[H+]=2[S2-]+[HS-]+[OH-]②根据物料守恒:(钠与硫的物质的量2∶1)[Na+]=2[S2-]+2[HS-]+2[H2S] ③根据由水电离产生H与OH守恒:[OH]=[HS]+[H]+2[H2S] 4.电离平衡常数 +---+
习题:
1.现有如下六种物质:①Cl2 ②NO2 ③NH3 ④H2SO4 ⑤蔗糖 ⑥NaOH ⑦CH3COOH ⑧HCl。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水溶液能导电的有__①②③④⑥⑦⑧__(2)熔化或液态能导电的有__⑥__(3)属于非电解质的有_②③⑤_(4)属于电解质的有_④⑥⑦⑧_,其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④⑥⑧__,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⑦__
+--+-2.(2013年上海理综卷)H2S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2S H+ HS和HS H+ S,若向溶液中(C)
A.加水,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 B.通入过量SO2气体,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增大; C.滴加新制氯水,平衡向左移动,溶液PH减小;
D.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忽略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
3.(2004年广东,3)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液中,它们的(D)A.H+的物质的量相同
B.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C.H+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
D.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解析:pH相同的HCl和CH3COOH,其c(H+)相同,且都等于10pH mol·L1;由于HCl为强酸可完全电离,而CH3COOH为弱酸只能部分电离,故在c(H+)相同时,c(HCl)<c(CH3COOH)。由于n(H+)=c(H+)·V(aq),所以在体积没有给出时不能确定两种溶液的n(H+)是否相同。
-
4.(2004年江苏,17)草酸是二元弱酸,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在0.1 mol · L1 KHC2O4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D)
--A.c(K+)+c(H+)=c(HC2O4-)+c(OH)+c(C2O42-)
B.c(HC2O4-)+c(C2O42-)=0.1 mol·L1 C.c(C2O42-)>c(H2C2O4)
D.c(K+)=c(H2C2O4)+c(HC2O4-)+c(C2O42-)
-解析:电荷守恒c(K+)+c(H+)=c(HC2O4-)+c(OH)+2c(C2O42-),碳元素守恒可知
--c(HC2O4-)+c(C2O42-)+c(H2C2O4)=0.1 mol·L1,而c(K+)=0.1 mol·L1。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则HC2O4-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故c(C2O42-)>c(H2C2O4)。
5、(2012年四川理综)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D)
A.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c(Na+)=c(Cl-)+c(ClO-)+c(OH-)B.pH=8.3的NaHCO3溶液:c(Na+)>c(HCO3-)>c(CO32-)>c(H2CO3)
C.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c(Cl-)=c(NH4+)>c(OH-)=c(H+)D.0.2mol•L-1CH3COOH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2c(H+)-2c(OH-)=C(CH3COO-)-C(CH3COOH)【解析】A项不符合电荷守恒,错;pH=8.3的NaHCO3的溶液中,则HCO3的水解大于电离,故CO32-的浓度小于H2CO3,B错;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氨水过量,溶液显碱性,C项错误;根据物料守恒,D项正确。
电离平衡(教案) 篇2
一、电解质溶液导电一定能使导电实验装置的灯泡发光, 溶于水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概念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1.导电但电流很小时不会使导电实验装置的灯泡发光。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是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有关的。有些电解质如BaSO4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尽管是强电解质, 但溶液中离子浓度也很小。所以它的溶液导电能力很弱, 用一般的实验装置是看不出来的。
2.有些化合物如SO2溶于水后溶液能导电, 但SO2本身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是SO2和水反应生成的H2SO3电离出H+和HSO3-导电, 所以SO2是非电解质, H2SO3才是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
辨析:导电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 导电能力越强。如HCl是强电解质, 但很稀的HCl溶液中离子浓度会比0.1mol/L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小, 导电能力也较弱。
三、加水对某电解质溶液稀释时, 溶液中的离子的浓度一定减少
辨析:在弱电解质溶液中, 存在着电离平衡, 加水稀释时可促进电离, 但离子浓度不一定减小。
1.对于如醋酸的浓溶液来说, 在加入少量水时促进醋酸电离, n (H+) 增大, 此时尽管溶液体积V也增大, 但以n (H+) 增大为主, 所以C (H+) 增大;当溶液较稀时加入水后以体积V增大为主, 此时C (H+) 才减小。
2.对于如醋酸的稀溶液来说, 加入水后C (H+) 减小, 但溶液中C (H+) ·C (OH-) 是一个常数, 所以溶液的C (OH-) 一直增大。
四、水的离子积常数一定为1×10-14, 纯水的p H一定为7, pH为7的水溶液一定为中性
辨析:因为水的离子积及pH均与温度有关。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 水的电离程度将增大。在常温时, 纯水电离出的C (H+) =C (OH-) =10-7mol/L, Kw=C (H+) ·C (OH-) =10-14;而在100℃时, 纯水电离出的C (H+) =C (OH-) =10-6mol/L, Kw=C (H+) ·C (OH-) =10-12。所以水的离子积常数不一定为1×10-14, 纯水的p H不一定为7, p H为7的水溶液不一定为中性。
五、酸碱恰好发生反应后溶液一定呈中性
辨析:强酸强碱恰好发生反应后溶液一定呈中性, 强酸弱碱或弱酸强碱恰好反应后的溶液酸碱性根据盐类的水解规律判断: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前者溶液呈酸性, 后者溶液呈碱性 (弱酸弱碱反应结果在中学阶段不做要求) 。
六、酸碱中和时, 酸过量时反应后溶液显酸性, 碱过量时反应后溶液显碱性
辨析: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强电解质。弱酸和强碱反应时分析如下:酸碱恰好发生反应后溶液显碱性, 当酸刚刚过量时, 溶液仍为碱性;酸的量再多些则溶液可显中性;酸过量较多时溶液才显酸性。同理可分析弱碱和强酸的反应 (弱酸弱碱反应结果在中学阶段不做要求) 。
七、强碱弱酸盐溶液一定显碱性
辨析:适用于强碱弱酸的正盐。如果是酸式盐必须考虑酸根的性质。HCO3-电离生成H+水解生成OH-, 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应判断这两个平衡哪个平衡程度更大些。实验证明, NaHCO3溶液显碱性, 说明水解程度更大些。NaHSO3溶液显酸性, 即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八、碱性溶液使酚酞显红色, 使石蕊显蓝色
辨析:这是学生在初中时学到的关于酸碱批示剂的知识。从酚酞和石蕊在溶液中变色的pH值范围可知:当溶液中7<pH<8.2时, 溶液呈碱性, 但此时溶液中滴入酚酞仍为无色, 只有pH>8.2时才变红色;当溶液中7<pH<8时, 溶液中呈碱性, 滴入石蕊仍为紫色;pH>8时石蕊试液变蓝。
九、酸溶液中只有OH-, 碱溶液中只有H+
辨析:任何水溶液中, H+与OH-同时存在, 而且其H+浓度与OH-浓度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在酸性溶液中, 不是没有OH-, 而是其中的c (H+) >c (OH-) ;在碱性溶液中, 不是没有H+, 而是其中的c (OH-) >c (H+) ;在中性溶液中, 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c (H+) =c (OH-) 。因为任何水溶液中, 都存在水的电离, 而且水所电离而生成的[H+]=[OH-], 这与H+和OH-不能大量共存不矛盾。主要区别于量的大小。
十、盐均属电解质, 易溶性的盐均为强电解质, 难溶性的盐均为弱电解质
辨析:易溶性的盐均为强电解质这是对的, 难溶性的盐均为弱电解质则是错的。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的部分是否全部电离有关, 即使是难溶的BaSO4、CaCO3, 由于其溶解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 也属强电解质。
十一、酸或碱溶液每稀释10倍, 溶液的pH就相应增大或减小1个单位
辨析:此种说法不当之处在于未排除弱酸、弱碱和无限稀释的情况。如在25℃时0.1mol/L的醋酸的p H=2.88, 稀释至10倍后浓度为0.01mol/L, p H=3.38, 其p H变化小于1个单位。又如pH=3的盐酸稀释至10倍后, pH=4;但将p H=3的盐酸稀释至105倍后, 其p H不可能等于8, 应小于7并接近7, 因为这时水电离出的H+起主要作用, 不能忽略。正确说法应是:强酸或强碱溶液在有限范围内每稀释至10倍, 溶液的pH就相应增大或减小1个单位。
十二、中和滴定实验使用酸碱指示剂, 当酸滴定碱时通常用甲基橙, 碱滴定酸时通常用酚酞
高考化学平衡新宠—电离平衡常数 篇3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反应,所以电离平衡常数实际上是针对弱酸和弱碱的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产生的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就叫电离平衡常数。如CH3COOH CH3COO- + 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Ka=【c(CH3COO–)×c(H+)】/c(CH3COOH)。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a表示,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b表示。
电离平衡常数是描述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主要参数,也是弱酸、弱碱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尺。K值越大,电离趋势越大,对应弱电解质的酸性(或碱性)越强。K只受温度的影响,因大多数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故K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对于多元弱酸来说,由于上一级电离产生的H+对下一级电离起到抑制作用,一般是Ka1﹥Ka2﹥Ka3,即第二步电离通常比第一步电离难得多,第三步电离又比第二步电离难得多,因此在计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或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
下面我们用一些实际考查的例题来说明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
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篇4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电离平衡(教案) 篇5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化学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化学教案: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
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2.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 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水的离子积Kw=
Kw只随温度变化而不随浓度变化,水的电离是 热过程,25℃时,Kw=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⑴温度 ⑵酸、碱
⑶易水解的盐
【思考】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项目
条件平衡移
动方向 C(H+)
变化 C(OH-)
变化 C(H+)与C(OH-)
大小比较 Kw 溶液
酸碱性
升温
加入少量H2SO4
加入少量NaOH
加入少量Na2CO3
加入少量FeCl3
【例1】纯水在25℃和80℃时的H+浓度,前后两个量的大小关系为()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能确定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相对大小。
酸性溶液:C(H+)_____C(OH-),中性溶液:C(H+)__ _C(OH-),碱性溶液:C(H+)_ _C(OH-)
2.(1)pH=_______________,pH大小反映了溶液中__________浓度大小,即反映溶液的_______性强弱。
(2)25℃时,酸性溶液:pH_____,中性溶液:pH_____,碱性溶液:pH_____。
(3)同种溶质的稀溶液:c(酸)越大,酸性越_____,pH越_____;c(碱)越大,碱性越_____,pH越_____。
(4)相同pH的酸(或碱),若酸(或碱)越弱,其物质的量浓度越____。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误打)
⑴pH=0的溶液中C(H+)=0()⑵pH相同盐酸和硫酸分别中和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消耗两种酸体积比为2∶1()
⑶pH相同的氨水和NaOH溶液中和等量的盐酸时,消耗两种碱体积比为1∶1()
⑷pH=5的盐酸10mL加水稀释至1000mL后pH=7()
⑸100℃时纯水的pH=6,则100℃时纯水显酸性()
⑹pH=4.3的硫酸和pH=9.7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近似相等()
3.pH的计算
①已知酸碱浓度求pH ②稀释计算 ③混合计算
【例2】⑴求pH=4的盐酸与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⑵求pH=12的Ba(OH)2溶液与水以体积比2∶3混合后溶液的pH ⑶常温下,重水离子积常数为1.610-15,则0.001mol/LNaOD重水溶液1mL加重水稀释至10L后溶液的pD
⑷求pH=
4、pH=6的两种强酸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5时的体积比
⑸求pH=8的强碱溶液100mL和pH=9的强碱溶液300mL混合后溶液的pH
⑹求0.1mol/LHCl 800mL和0.1mol/LNaOH200mL混合后溶液的pH
⑺等体积的pH=4的盐酸与醋酸加水稀释到pH=5,加水体积:前者_______后者。
4.pH的测定方法:①pH试纸;②酸碱指示剂;③pH计等。
【注意】使用pH试纸的方法:。
【思考】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下列溶液的pH,与实际相比,结果如何变化? ①盐酸溶液 ②乙酸溶液 ③氯化钠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
若原盐酸和乙酸的pH相同,则 产生的误差更大。
【例3】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为Kw=110-13,则该温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其理由是
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苛性钠溶液aL与pH=1的稀硫酸b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试通过计算填写以下不同情况时两溶液的体积比:
(1)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a:b= :;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化学平衡教案 篇6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化学平衡能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
②了解化学平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平衡常数的认识过程。
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建立平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但其平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③通过平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平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示意
七、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的特点
二、化学平衡状态
三、化学反应限度——K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要创设氛围,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节课内容抽象,理论强,设计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实例,强化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提升理论。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含义,自己归纳出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应注意的问题,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既完成学习任务,又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为以后化学理论学习打下基础。由于时间紧迫,所以这节课在练习上还有些欠缺,以后应加以注意。但总体效果良好!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电离平衡(教案) 篇7
一、要明白三个概念, “电解”指在通电条件下, 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而“电离”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调学生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不要带条件;“通电”指接通电源, 它是电解反应的条件, 强调学生在书写电解反应方程式时带“通电”, 而不是“电解”。
二、类比法在电离平衡中的应用, 溶质分子和离子之间存在着电离平衡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因此电离平衡的移动可以类比于化学平衡的移动, 由于电离方向是微粒数增大的方向, 所以溶液稀释使平衡混合物中各微粒浓度同倍降低, 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促进电离, 平衡混合物中微粒总数、离子数、离子浓度与溶质分子浓度的比值均增大, 但离子浓度却减小, 因为平衡移动与体积增大的影响相比, 体积增大占主导地位。
三、与电离常数和水的电离有关的几个问题, 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考查, 学生失分较严重。电离平衡常数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 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 简称电离常数。电离平衡常数反映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大小, K值越大, 电离程度越大, 酸碱性越强。
1.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与弱酸、弱碱的浓度无关, 同一温度下, 不论弱酸、弱碱的浓度如何变化, 电离常数都不会改变。
2.利用电离平衡常数大小比较酸碱性强弱。对于多元弱酸和弱碱, K1≥K2≥K3, 比较酸碱性强弱时用K1比较。
3. 在比较多元弱酸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时, 电离微粒的浓度大于电离生成微粒的浓度。
4.加水稀释后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大小有关。
5.水是生命之源, 作为常见弱电解质的研究对象,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它还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能微弱的 电离出H+和OH-, 25℃时 , KW=1×10-14, 100℃时, KW=1×10-12, 温度升高, KW增大, 说明升高温度促进了水的电离, 判断水的电离和其他弱电解质一样, 是一个吸热过程。在水中加酸或碱, 抑制水的电离, 使溶液中的H+和OH-不再相等, 成为酸溶液或碱溶液。
电离平衡(教案) 篇8
例1 能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 )
①0.1 mol·L-1 CH3COOH溶液pH约为3 ②0.1 mol CH3COOH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相同条件下的盐酸弱 ③相同条件下,把锌粒投入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前者反应速率比后者快 ④醋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再加CH3COONH4,颜色变浅 ⑤pH=1的CH3COOH与pH=13的NaOH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 ⑥CH3COONa水溶液的pH>7 ⑦0.1 mol·L-1 CH3COONa溶液的pH比0.1 mol·L-1的NaCl溶液大 ⑧ pH=1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1000倍:pH>4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⑦
C. ④⑥⑦⑧ D. 全部
解析 电离方面:不能全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故①、②、③、④、⑤能证明;水解方面:电解质越弱,对应离子水解能力越强,故⑥、⑦能证明;稀释方面:弱电解质稀释时继续电离,故⑧能证明。答案:D。
点评 多角度考查电解质,涉及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强弱电解质的比较。特别提醒:证明某酸是弱酸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证明其不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考点2 溶液的pH及其计算
例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解析 强酸溶液稀释100倍pH上升2,①正确;氢氧化钡为强碱,混合恰好中和,②正确;pH=1的强酸溶液由酸电离出的c(H+)为0.1 mol·L-1,而水所电离的c(H+)为10-13 mol·L-1,两者的比值为1012,③错误;电离出的c(H+)=0.1×0.1%=10-4 mol·L-1,pH=-lgc(H+)=-lg10-4=4,④正确;HA的酸性比HB的强,但没有给定相应的浓度,不能比较pH大小,⑤错误。答案:C。
点评 考查pH有关计算,涉及溶液的稀释、酸碱中和、pH计算。溶液pH的计算应注意:(1)若溶液为酸性,先求c(H+),再求pH;(2)若溶液为碱性,先求c(OH-),再由c(H+)×c(OH-)=10-4,求c(H+),最后求pH。
【专题训练】
1.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溶液分别滴入到氢氧化铝的白色固体中,所看到的现象是( )
A. 都溶解
B. 只有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解
C. 只有滴入氨水溶液的溶解
D. 都不溶解
2. 用水稀释0.1 mol·L-1的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c(OH-)c(NH3⋅H2O)] B. [c(NH3⋅H2O)c(OH-)]
C. c(H+)和c(OH-)的乘积 D. OH-的物质的量
3. 在pH=9的NaOH和CH3COONa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出的OH- 浓度分别为a mol·L-1与b mol·L-1,则a和b的关系为( )
A. a>b B. a=10-4b
C. b=10-4aD. a=b
4. 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
A. 9.0 B. 9.5 C. 10.5 D. 11.5
5. 已知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氯水中存在下列平衡:Cl2+H2O⇌HCl+HClO,HClO⇌H++ClO-,达平衡后,要使HClO浓度增加,可加入下列物质( )
A. SO2 B. Na2CO3 C. HCl D. NaOH
6. 下列事实可以证明NH3·H2O是弱碱的是( )
A. 氨水能跟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B. 铵盐受热易分解
C. 0.1 mol·L-1 的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D. 0.1 mol·L-1 的氯化铵溶液的pH约为5
7. 将0.1 mol的下列物质投入1 L水中,所得溶液的pH大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Na2CO3 ②NaHCO3 ③CH3COONa
④CH3CH2ONa ⑤NaHSO3 ⑥NaCl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①③④⑥⑤
C. ④①②③⑤⑥ D. ②①④③⑤⑥
8. 将40 ℃的饱和石灰水冷却至10 ℃;或加入少量CaO,但温度仍保持40 ℃,在两种情况下均未改变的是( )
A. Ca(OH)2的溶解度、溶剂的质量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 溶液的质量、水的电离平衡
D. 溶液中Ca2+的数目
9. 今有①CH3COOH ②HCl ③H2SO4三种溶液(用序号填空),
(1)当它们pH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是 ;
(2)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其pH的关系是 ;
(3)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烧碱溶液,需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体积关系为 ;
(4)當p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的关系是 ;
(5)当它们p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则开始时反应速率 ,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相同状况),所需时间 ;
(6)将pH相同的三种酸均稀释10倍后,pH关系为 ;
(7)将pH相同的三种酸加水稀释后,pH仍相同,稀释后三种酸的体积关系 。
10. (1)100 mL pH=12的NaOH溶液,要使它的pH降到11。
①如果加入蒸馏水,应加 mL;(溶液总体积允许相加,下同)
②如果加入pH=10的NaOH溶液,应加 mL;
③如果加入0.01 mol·L-1的盐酸,应加 mL。
(2)某二元弱酸H2A,按下式发生一级和二级电离:H2A⇌H++HA-、HA-⇌H++A2-。已知二元弱酸的一级电离程度远远地大于第二级电离的程度。设有以下四种溶液:
A. 0.01 mol·L-1的H2A溶液
B. 0.01 mol·L-1的NaHA溶液
C. 0.02 mol·L-1的HCl与0.04 mol·L-1的NaHA等体积混合
D. 0.02 mol·L-1的NaOH与0.02 mol·L-1的NaHA等体积混合
据此填空:
①c(H+)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②c(H2A)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③c(A2-)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11. 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为测定盐酸的浓度进行如下实验:
(1)配制100 mL 0.10 mol·L-1 NaOH标准溶液。
(2)用酸式滴定管取20.00 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自己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NaOH溶液的浓度
(mol·L-1)&滴定完成时
滴入NaOH溶液
的体积(mL)&待测盐酸溶液的体积
(mL)&1&0.10&22.04&20.00&2&0.10&22.12&20.00&3&0.10&22.08&20.00&]
①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 ;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简述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操作 ;
④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
B. 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溶液润洗
C. 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E. 滴定到指示剂刚变色,摇动锥形瓶后颜色褪去,没再继续滴定
F. 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0 20 60][BaSO4/g][pH][7][VBa(OH)2/mL]12. 有H2SO4和HCl的混合溶液20 mL,在溶液中加入0. 025 mol·L-1 的Ba(OH)2溶液,生成的BaSO4的量和相对应的溶液的pH如图所示,求解下列问题(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最初混合溶液中H2SO4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二力平衡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的平衡
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阿阿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2)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阿阿阿阿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B、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C、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1)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七、板书设计:-、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维护生态平衡教案 篇10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成因,知道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2)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义。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遏制我国部分地区生态进一步的恶化。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思考交流:课件出示一组因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生态破坏后引起严重后果图片。
(1)让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引发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对破坏环境的不正当行为不能制止,对不法行为不予惩戒,后果会怎样?
(3)如何制止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4)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意义。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遏制我国部分地区生态进一步的恶化。
4、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5、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8、维护生态平衡
草原的生态平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能对验证方案进行改进,学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
2.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掌握探究活动中各种注意事项、杠杆平衡的条件。3.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协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杠杆的平衡
1、问题一: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观察小实验: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不平衡
3、学生动手小实验:
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
二、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
1、通过观察二幅图片猜想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可能与力的大小和力臂有关
2、实验验证猜想:
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F1、L1、F2、L2的数量关系?
如何猜想:比如: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得出猜想关系:
F1+l1=F2+l2;F1–l1=F2–l2;F1 · l1=F2 · l2;F1 /l1=F2 / l2
3、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便于探究挑水怎样才能成水平的平衡状态,可以对它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扁担,用钩码代替水桶和水。
4、器材设计:
(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通过两画幅图的力臂,比较哪图的力臂更好测量得出结论
力臂的画法:一找(支点)二画(力的作用线)三引(垂线)四标(标垂足---直角符号、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
5、教师实验验证
能满足猜想一:F1+L1=F2+L2和猜想三:F1 · L1=F2 · L2这二个猜想是否都是对的呢?
分析:(1)此实验只做一次,能以偏代全吗?
(2)观察实验数据的不妥之处,得出要用国际单位
6、实验方案的改进
(1)、只做一次实验误差大,要做多次实验,至少三次。
(2)、勾码要用弹簧秤测出它的重力、力臂用刻度尺量出或直接读出、要选用国际单位。
7、学生选用实验器材和设计实验表格
8、学生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9、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杠杆的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F1·l1=F2·l2
四、练习
1、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阻力为40N,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2、、一条扁担长1.4m 左端挂300N重的物体,右端挂400N重的物体,问人肩能挑距左端多远的地方,扁担才能处于水平平衡?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做一做:
(1)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
(2)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二、想一想、答一答: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猜一猜: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是什么?
四、想一想、猜一猜:
(1)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用上面相同方法,你可以怎么猜F1、L1、F2、L2的数量关系?
五、动动手、做一做:
(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
六、(1)画一画:请大家把下列两幅图的力臂画出来
(2)想一想: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七、制定实验表格
八、动动手: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实验结论:
九、练一练:
1、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阻力为40N,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游戏教案走平衡木 篇12
活动目标:
1、尝试在平衡器械上走,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
2、通过有趣的情境,感受体育游戏的快乐。
3、逐步养成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活动准备:
1、户外草坪空地
2、平衡木板、木板梯子、s形平衡器械、拱形小桥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带领幼儿一起做热身操,活动幼儿各关节,使身体各部位舒展开来。
二、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兴趣尝试走平衡木。
1、告诉幼儿我们要去小兔家去玩,要经过几条小路,再走过小桥才能到达。
2、老师示范走平衡木。提示幼儿注意动作要领:双脚脚尖向前,两脚交换踩在桥的中间向前走,两臂侧平举保持身体平衡。并讲解注意事项。(让幼儿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注意保持距离,不推挤拉其他幼儿。)
3、指导幼儿走平衡木时注意安全。(平衡木两侧各站两名家长)
三、鼓励幼儿玩游戏“走平衡木”,尝试在不同的平衡器械上走。
1、教师鼓励幼儿按照摆好的平衡木器械走平衡木,并提醒安全事项。
2、幼儿自主练习,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鼓励幼儿尝试在不同器械上走。教师注意对个别幼儿给予具体的帮助,如拉着幼儿的手或跟在幼儿旁边,给幼儿以安全感,帮助或保护他走过平衡器械等。
3、做放松活动,游戏结束。
小班游戏平衡木教案 篇13
小班游戏平衡木教案
不倒娃娃(尝试走平衡木)
目标:
1.尝试在平衡器械上走。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发展平衡能力。
2.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
准备
平衡木两个。在场地一端,画出1个能容纳所有幼儿站立的大圆圈,作为不倒娃娃的家。
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充分活动身体各部分。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说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儿歌:太阳咪咪笑(双手上举,分别向左、右摆动),我们起的早(双臂屈肘于胸前,分别向左右做转体动作),伸伸臂、弯弯腰,蹲一蹲、跳一跳。
2.玩游戏“不倒娃娃”,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
*教师请幼儿一边说“不倒娃娃摇摇摇,摇来摇去倒不了”,一边张开双臂模仿不倒娃娃左摇右摆走路,当说到“倒不了”时,所有的幼儿原地停住,并做出单脚站立的动作。
*要鼓励幼儿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尽量坚持单脚站立。可以根据大部分幼儿身体的平衡状况控制停顿的时间。
*反复几次后,教师发出“下雨了”的口令,不倒娃娃迅速跑回家(大圆圈)。
*游戏反复进行两三次后,教师提示幼儿单脚站立的同时可睁眼、闭眼,看看哪一种方式站的时间长,并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调整“下雨”的频率。
3.玩游戏“过小桥”,尝试在不同的平衡器械上走。
*教师请幼儿扮演不倒娃娃,带领幼儿做单脚站立、原地旋转、倒走、闭眼向前走等平衡动作。
*教师以妈妈的口吻引导幼儿走小桥:今天我要带我的不倒娃娃走过小桥去山上玩。快来看一看,妈妈是怎样走过小桥的。
*教师为幼儿做示范,提示幼儿注意动作要领:双脚脚尖向前,两脚交换踩在桥的中间向前走,两臂侧平举保持身体平衡。
*幼儿自主练习,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鼓励幼儿尝试在不同器械上走,走过小桥后跟教师一起做爬山等模仿动作。教师注意对个别幼儿给予具体的帮助,如拉着幼儿的手或跟在幼儿旁边,给幼儿以安全感,帮助或保护他走过平衡器械等。
【电离平衡(教案)】推荐阅读:
水的电离平衡05-26
电离辐射07-08
电离层模型01-18
电解质的电离10-23
弱电解质电离01-05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06-17
电离层虚高的高精度测量与分析10-28
等效平衡教案和练习10-24
二力平衡优教教案12-24
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