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培训物理专业课模块二作业(共6篇)
远程培训物理专业课模块二作业 篇1
1.选择题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1)在较大的知识范围内,实现考察目标机制试点的覆盖率比较高;(2)准确地测试对概念、规律、公式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有效地测试学科基本能力,重在应用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帝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测试深度更注重基础部分,适当照顾中等层次。
2.在编制选择题时,对题干的要求有哪些?对选项的要求有哪些?
题干要求:(1)题干的表述必须清晰明了;
(2)题干必须涉及一定的内容领域和单一的认知行为;
(3)题干内容指向要明确;
(4)选项与题干内容要属于同一范畴;(5)题干表述要正确,不能在题干上提供答案信息,或与答案无关的信息;
(6)题干不能过多的使用否定句。
选项要求:(1)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
(2)各个选项设置要贴切、确切;
(3)各个选项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4)各个选项要有似真性.3.填空题的命题技巧是哪些?(1)题中所缺部分应该是重要的内容或关键的词语;
(2)题干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3)横向的长度力求得体一致,不能防止正确答案内容的多少而长短有别;
(4)横向位置所填写的内容应该是科学术语.
远程培训物理专业课模块二作业 篇2
1.该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点:本题考查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
2.该题考查了学生的能力:本题没有具体数值,属于定性分析类题目,考查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分析问题,推理能力,要求学生思维缜密,在定性分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尝试用定量分析。
3.对该题的改编意见:本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特别强调“稳定地偏离”,考查学生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用,判断小球稳定地偏离状态,从而构建物理模型,较好的体现了能力立意的主旨,对知识,过程及态度进行全方位考查,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完美。
远程培训物理专业课模块二作业 篇3
建设工程专业2013年作业
专业课作业二
1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适用于(B)等建设工程有关各方的项目管理。
A、新建、扩建、改建、重建B、新建、扩建、改建
C、新建、扩建D、新建
12、在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中,工业化生产与管理技术包括生产管理技术和(C)技术。
A、信息化B、性能保证
C、生产D、新型材料
13、项目(A)由承包人编制,发包人审查,双方最终确定。
A、竣工结算B、竣工决算
C、项目概算D、项目估算
14、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项目管理模式是(B)模式。
A、DBB、DBB
C、BOTD、PMC15、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是一种主要适用于私营部门承包商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建设的承包方式,即带资承包。其英文缩写是(D)。
A、PMCB、DBB
C、EPCD、BOT16、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当、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通胀、汇率变动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风险,是(A)风险。
A、经济B、技术
C、组织D、行为
17、对项目人力资源、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进行的管理,是(B)管理。
A、范围B、资源
C、沟通协调D、组织
18、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英文首字母缩写是(C)。
A、DPCB、BPC
C、EPCD、BOC19、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是(B)内容。
A、成本控制B、成本管理
C、成本评价D、成本审核
20、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D)。
A、生产工业化B、管理科学化
模块二作业思考题 篇4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3)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二、教学设计过程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四个基本环节: 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陈述教学目标(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策略)。开展教学评价(评价
三.目前学科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受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教学设计普遍存
项城市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变化),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四.恩施市教学设计要求是什么? 答:(1)抛锚式(2)支架式(3)随机进入式(4)自我反馈式(5)启发式
五.教学设计基本过程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1)、前端分析阶段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2)、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
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
项城市
远程培训作业 篇5
1、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2、依然用统编人教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去评价现有的教材。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从初中到高中的必修 1 再到必修 2,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则经历了对单个具体物质性质的认识到对某个元素一系列物质性质的认识再到元素间物质性质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都自成系统。
4、课时题目、节题目、章题目要分开层次。
5、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1、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创新和突破。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则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是一种被动式学习;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去解决,没有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也就发现不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新方法,这些都会阻止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改背景下,化学教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2、化学学习主要是化学思维活动。学生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创新思维活动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3、新课程改革对于化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探究性教学和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以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将是我们的教师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特点的多元化教育体系,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作业2
1、通过实施整合教学,成功解决了课时问题。
2、深广度的把握: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深广度把握,在教学中有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到底讲不讲;二是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否要落实。在处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几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第二,化学 2 中是涉及单向的能量转化,只要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要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三,只需明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
3、必修与选修的衔接:第一章对应选修的物质结构,第二章对应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对应选修的有机基础,这些内容在必修讲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放在选修讲。特别是第三章,有些学校选修了有机化学基础,有些学校没有选,在这种情况下,必修内容的深广度不好把握。
4、教学方式单一:化学 2 的内容以概念原理居多,教学方式的丰富性远不如必修 1,为了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大多数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缺少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化学 2 中概念原理知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规律类,如元素周期律;第二类是揭示本质原理的,如原电池、可逆反应等,要让学生建立新的看化学反应的角度。
5、教辅资料不配套:尤其是化学反应限度这部分,不知道怎么出题。编制试卷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试卷所包含的内容领域及各领域所占的比重;然后,把每个领域中要考察的知识点列出,再注明目标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拓展;最后,选出题型,确定每个点有几个题,每题占多少分等。这样一份试卷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
1、本专题的研修为我解决了以下问题:
“氧化还原”在教学中的问题深广度的把握: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2、你认为在化学 1 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处在元素化合物之前,具体化学反应举例受到局限,配平问题是否需要讲?程度好的同学吃不饱,讲到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反应时只能死记硬背。对单双线桥表示法的具体要求,说是使学生看懂就可以,可是自己不会表示,分析不出电子转移的数目怎么能看懂?
3、我的看法
(1)教学中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探究并理解其本质;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最后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学会应用新学习的概念,建立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一些实际问题。
(2)对于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课堂上教师不要展开讲解,而是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能够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某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音乐远程培训作业1 篇6
一、填空题
1.音乐教学内容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同类题材)的音乐教学内容组合,(同类体裁)的音乐教学内容组合,(不同人文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组合等几种。2.音乐教学目标的功能有(明确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提示音乐教学计划要点)、(提供音乐学习经验方法)、(确定音乐教育评价基础)。3.音乐教学目标的分类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4.(教学模式)即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标准样式。5.常见的音乐教学范型有(主动吸收式)、(发现探究式)、(讨论交互式)、(合作共进式)、(开放生成式)
等。
二、简答题
1.请简述选择音乐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什么。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应鲜明地体现和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的内容中。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极其重要,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出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百听不烦,百唱不厌。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 “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鉴赏内容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作品 “美”的着眼点除了旋律的优美和动听外,还在于良好、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溶入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处理之中,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音乐教学心境。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课程的中心。因此,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打破 “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来进行,使音乐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接受和喜欢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式的学习。使学生对音乐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为终身学习和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往的音乐教材,往往从教师的 “教”考虑较多,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思路等方面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因此学生基本是在被动的状态中学习。新的课程观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考虑问题,强调学生的 “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在音乐上的持续发展。因此,在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密切结合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需求,增强音乐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与人文性。2.请简述选择音乐教学内容的策略有哪些。
(一)合理运用音乐知识技能
在音乐新课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选择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新的音乐教材中,有些音乐知识技能以 “暗线”的方式呈现,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熟悉教材内容。例如,有的教材在呈现 《二泉映月》的简谱主题时,将一串头尾衔接的彩色鱼形图作为背景,巧妙地将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技法 “鱼咬尾”,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既传授了知识技能,又化解了学生接受上的难度。这种以人文主题的 “明线”与知识技能的 “暗线”紧密结合的精心设计,体现了音乐情感态度与音乐知识技能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一点需要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
(二)注意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学科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及促进课程综合性发展是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要予以注意的另一个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既要强调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又要重视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既强调对音乐经典的掌握,又重视对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音乐的学习;并努力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此外,音乐新教材不仅加强了音乐学科不同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而且注重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注意涵盖相关学科内容,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3.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
对音乐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的分析,是音乐教学之前常见的备课方式之一,下面的两个案例在这些方面的分析中均有一些特点,一是在分析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的同时,还把视点投向作品的人文方面,关注着音乐的情感内涵;二是分析作品时采取了重点突出的方法,而不是面面俱到,从而使作品的局部、细节特点清晰,加深了人们对音乐的印象。
二、介绍音乐家及作品创作背景
对音乐家及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可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音乐家的音乐成就和影响,以及代表性音乐作品;二是简单的生平;三是所介绍作品的产生时代;四是与该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谷建芬和她的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中,其创作背景巧妙地由另一首歌曲引出:“20年前,一首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诞生在华夏歌坛,20年来久唱不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直唱到了新世纪。歌中唱道:‘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就是这一句满怀企盼与向往的歌词,在20年后引出了作者的另一首歌,并成了这首歌的标题———《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在巴赫与他的 《G弦上的咏叹调》中,用简练的文字介绍了 “G弦”和 “咏叹调”,并以一句话(《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只用小提琴G弦来演奏的优美如歌的乐曲)概括和解释了作品标题。相关的创作背景亦介绍得清晰而简洁:“乐曲约作于1722年,原标题为 《咏叹调》,是巴赫 《管弦乐组曲第三首》的第二曲。原为D大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演奏。后经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为小提琴曲,并将原曲调性移低一个大二度,变成C大调。改编者巧妙地利用了G弦的最低音域,从而能用小提琴的一根G弦来演奏这首乐曲。而乐曲名称亦随之更名为 ‘G弦上的咏叹调’。”
三、关注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和艺术特色
以往,在进行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时,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和艺术特色关注不够,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凡属优秀的音乐作品,凡能够选入教学内容、作为教材的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对作品这些方面的分析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又有着良好的教学意义。例如歌曲 《我多想唱》,这首十几年前诞生的、曾打动了无数青少年学生的名歌,如果仅仅着眼于表现手法和作品结构上的分析,就不会对当今的高中学生产生那样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然而,对该作品的分析一旦同他们的学习背景联系起来,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正如下面的案例所描述的: “我多想唱”这四个字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那份企盼,那份渴望,那份发自内心的呼唤,那份怀有真诚的向往。透过这四个字,我们犹如望见那双天真的目光,犹如看见那张可爱的笑脸。除去感动,更多的是震撼!设想一下:以牺牲今天为代价,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还能够拥有明天吗?今天这些被抹去了童年色彩、失去了生活情趣、泯灭了创造活力的孩子,美好的明天难道会向他们走来吗?“生活需要七彩阳光,年轻人就该开朗奔放”,“该学就学,该唱就唱,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倒是这首歌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在另一首歌曲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分析中,“抓住了学校生活中最典型的人际现象———师生关系,进行深度开掘,提炼出唯有在教育领域里才会有的这种 ‘我’和 ‘你’的特定关系。更为精妙的是,学生长大后也当了教师,带着那份崇敬,也带着那份自豪,更带着那份神圣,‘我’成了 ‘你’”。这种分析是有深度、有眼光的分析,不仅具有教育价值,而且具有艺术价值。该案例的分析中有一段尤为深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年的孩子成了大人,昔日的学生成了老师,这时的 ‘我’,从教师的角度,带着教师的职业感受与人格体验重新审视自己的老师——— ‘你’,得出了 ‘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样深刻的理性认识。应该说,这种对教师认识上的提升极其感人,因其真实,因其内在,完全是那种发自肺腑的声音。”最后,案例分析进入更深的层次:“在作品的立意上,尚潜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它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对教师的礼赞上,而是把视角放远,透视和折射出 ‘我’———一个新教师对老教师那种 ‘蜡烛’精神与 ‘春蚕’品格的默默继承。这确是一种极其自然,又极其深刻的艺术境界。”是对整个音乐作品思想意义、艺术境界、社会价值的提炼与总结。
四、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往往依据音乐教学资料、音乐教学参考书等间接信息,缺乏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因而形成不了对音乐的感悟。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没有走进音乐的教师,怎能企望学生理解音乐?音乐课堂上,最为脱离音乐教育本质的教学现象就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音乐和学生不假思索地听讲,原因就是双方均无对音乐的直接体验,因此师生也都没有真正地走进音乐。良好的音乐教学效益来自师生之间和谐的音乐审美交流,而形成这种和谐交流的前提则是教师自身对音乐的切身感受。音乐教师上课之前如果缺乏这种对音乐的感受,感动和感悟,将不可能运用音乐的情感力量来感动学生。所以,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自身的反复聆听与多次体验相当重要,应该像案例8中聆听 《大地飞歌》那样:“一次又一次听这首歌,一次又一次感受这首歌,印象一次比一次深刻,体验一次比一次精彩„„当 《大地飞歌》的熟悉旋律响起,便再也按捺不住奔放的激情,跃上舞台,汇入载歌载舞的人流,把整个身心全部融入了 《大地飞歌》。”
4.音乐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来说,应该包含哪三方面的要素?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简洁,指向清晰
音乐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不同于音乐课程目标,更有别于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中的 “教学目的”。音乐课程目标是从宏观的角度规定某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而音乐教学目标则是从微观的角度,预计某一时段、某一环节音乐教学所要获得的结果,是学生在音乐教师指导下,其音乐学习活动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目标虽含有目的、里程的意义,但目标不同于目的的那种总体性、终极性和普遍性价值,它更体现为具体性、阶段性和特殊性价值。因此,表述音乐教学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目标要明确,具体,简洁,指向清晰。然而,一些音乐教师由于对此认识得不够清晰,加上传统大纲的影响,往往把 “课程目标”或 “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目标表述得非常宽泛,笼统。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音乐文化素养,热爱祖国,成为 ‘四有’新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学习这首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通过欣赏这首乐曲,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习和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这些又虚又空的所谓目标对音乐课堂教学没有指导意义,也没有评价的价值。
正确的音乐教学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和简洁,主要涵盖本课时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过程及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二、目标要涵盖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由单向变成多维是音乐新课程同传统音乐课程在目标上的另一个重要区别。以往,音乐教学目标重点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方面,例如,“学习sol,mi两音,能够唱准它们的音高。用sol,mi两音及四分、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创造简单的旋律”,“指导学生准确和谐地唱好这首歌曲。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掌握大合唱的有关知识,了解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等等。上述目标缺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不清晰,主要突出了 “知识与技能”维度。正确的目标确立方式应该是三个维度的表述。
三、正确使用目标的行为动词
【远程培训物理专业课模块二作业】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远程培训作业09-08
2023山东教师远程培训模块四答案09-24
高中物理远程培训体会09-09
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体育模块6测验01-06
初中物理适岗远程培训心得体08-18
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心理培训作业 研修日志 _继续教育研修小结07-01
远程培训培训总结10-24
气象远程培训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