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之星事迹

2024-08-12

运动之星事迹(精选5篇)

运动之星事迹 篇1

运动之星事迹

李垚奇,男,生于2004年10月,是昭化区实验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他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可爱,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男孩。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体育运动充满了热爱。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以出众的能力为班级、学校摘金夺银,争光添彩。多次在省、市、区级乒乓球赛事中,战果累累,成绩突出,是全校师生心目中的“体育王子”。

一、品学兼优,全面发展

他担任五三班的副班长和英语科代表,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强,带头作用好。关爱同学,乐于助人,处处以身作则,不仅自己优秀,还带领着班上同学优秀。他擅长阅读、写作、书法和绘画;他酷爱运动,打乒乓、跳绳、跑步、踢毽子,样样出类拔萃。

二、顽强拼搏,历练品性,增长球技

2012年他与乒乓球结缘,一下子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6月,他如愿以偿地参加了广元市体校冉林副教授执教的乒乓球训练班。每次接受专业地训练时,系统的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小小的他在十五分钟内跑完4000米后;接着是蛙跳,沿着50米的跑道来回跳二十圈;然后跳绳,在短短的三次内跳完3000个,每次一跳就是1000个;接下来是腰腹力量训练,连续三次,每次一分钟。他都一一按照教练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出色完成。训练的强度,一个成年人未免能吃得消,这苦这累的滋味

为主力的昭化区实验小学获得团体冠军;李垚奇被评为区优秀运动员。8月在成都市青少年乒乓球邀请赛中,李垚奇获得了男子乙组单打第一名;10月参加了广元市“万达杯”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获得小学组乒乓球男单第一名;同时帮助昭化区代表队获得小学组团体第四名;被评为广元市优秀运动员。

2015年2月,四川省第十一届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在绵阳市举行。全省各地市州49个单位共623名运动员参赛,是历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李垚奇作为乙组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顽强拼搏,过五关斩六将,战胜众多高手进入了男子乙组前三十二强。

乒乓球虽小,因为有了它而彰显出人生的精彩。赛场上他展翅翱翔,训练场上他挥汗如雨,强身健体,奋勇拼搏,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从中他体会到运动的好处,体会到了体育的内涵,体会到了坚持与坚韧的魅力,领略到追梦路上的美丽风景。体育的精神和梦想一直召唤着他年轻而澎湃的心。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继续创造自己的辉煌,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写下光辉的一笔笔。

欧洲女权运动之星的陨落 篇2

随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逝世,本世纪最显赫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始祖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孩儿们可算是真正的孤儿了。萨特是六年前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去世的。他们两人的消逝,前后的间隔差一天便是整整的六个年头。

在向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家人发出的唁电中,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地写:“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出人头地的作家群中的一员,是划时代的前锋。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争导致当今法国及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觉。”

作为本世纪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经写作小说八部、戏剧一部、论文和游记八部、传记一部和回忆录五部。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一九○八年出生于巴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法院的辩护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奉者。她从小过着安定、舒适的生活。

她从小被送到教会学校去受严格的教育,但她对待奉上帝没有任何信心。

中学会考是以哲学和数学的优异成绩考取的,她的大学毕业文凭获得两份:一份是圣玛丽学院的文学学士文凭,另一份是巴黎大学的哲学学士文凭。此外,她还在天主教学院完成了普通数学的合格考试。大学毕业后她准备参加大中学教师学衔的哲学科考试。

大中学教师学衔考试的笔试平安度过之后,西蒙娜·德·波伏娃又要准备口试了。在法国,口试准备一般地是两个投考人组成一组,相互提出可能的问题,互作解答。经过一群参与哲学科考试的高等师范毕业生的商酌与推荐,和西蒙娜·德·波伏娃合作的是让·保罗·萨特。

考试结果公布了,长她三岁的萨特名列第一,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列第二。在当时,以二十一芳龄的少女考上大中学教师学衔的哲学科考试,可算是破题儿第一遭了。那是一九二九年。

主考官拉朗德(André Lalande)教授当时曾向他的同僚作这样的解释:“萨特的智力是出类拔萃的,可是,真正的哲学家还得让波伏娃其人。”

在一群高等师范的毕业同学中,大家都喜欢对年轻的女孩子评长论短。一向谈吐轻率的萨特对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评语是:“讨人喜欢,美丽,但却穿着过于随便。”

由于准备口试期间朝夕相处,过从甚密,西蒙娜·德·波伏娃看到萨特过人的才智,难免不发生依恋之情。她曾这样地写过当年暑期惜别时的意境:“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预感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无法离开她的一生的确是事实。从他们初次见面的一九二九年起,一直到萨特逝世的一九八○年止,他们两人一同消磨了五十一个寒暑。尽管他们一直没有结婚,也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所,他们却长期恩爱,每天都碰头。对于这种独创一格的生活,西蒙娜曾经说过:“这是我们之间的一种‘必然性’的爱情,将来或许我们也会经历另外一种‘偶然性’的爱情。”

事实上,萨特是颇有自知之明的,他曾对西蒙娜说过:“我爱你,但我却不是一夫一妻制的材料。”萨特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一开头便已为将来的行径埋下“伏笔”。其实,西蒙娜所说的“偶然性”的爱情何尝不是显示着相同的意旨?

从一九三一年开始,教育部委派西蒙娜·德·被伏娃到地中海滨的马赛去教书,同时也指定萨特到大西洋岸的勒哈佛尔去任教。他们天南地北、劳燕分飞,只能等到暑假的到来才能聚首了。

很快地,“偶然性”的爱情便侵蚀到他们的生活中来了。一个名为奥尔嘉。科萨久维支(Olga Kosakiewicz)的女子插足到他们的行列中来。由于妒火中烧,这个不正常的三角关系终于走上破裂的途径。

这个三角关系在人生旅途中虽然占着很短暂的时间,但它却留给西蒙娜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第一部处女作《不速之客》(L′Invitée)。这是一九四三年的事。

因为萨特是近代哲学“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兼作家,他写的小说、戏剧乃至杂文都带着浓厚的“存在主义”的意味。作为萨特的伴侣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写作时自然也不会例外。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萨特被征调入伍,上前线为国效力。在炮火声中,年轻的哲学家忙里偷闲每天都设法给他的“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娜在准备大中学教师学衔考试时一群高等师范的毕业生给她起的外号。因为她的姓氏是Beauvoir,这个字与英语的Beaver一字很接近,而Beaver就是“河狸”(Castor)。从那时起,“河狸”便成了诸朋辈间称呼西蒙娜的呢称小名。

在作战中法国节节败退,萨特在很短时间内为德军所虏,也很快地为敌军释放回到巴黎。在回到巴黎之后,他经常到西蒙娜母亲家里召开秘密集合,并发誓把德国人驱逐出法国国境。

一九四五年德国战败后,萨特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新时代》(Les Temps Modernes)月刊。负责编撰的除了萨特本人及其他几名好友而外,主要的统筹责任都落在西蒙娜一人身上。

或许由于萨特的声望太大的缘故吧,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直都被认为是在大哲学家的卵翼下生存。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她心底里感到沉重与委曲,她说:“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认为萨特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呢?”这是她难于抑制的不平之鸣。这种不平之鸣引起她长久的思索,促使她走向女权运动的领域,也导致她日后写她的女权巨著《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的动机。

作为法国本世纪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写作是相当丰富的,计有小说及短篇小说、戏剧、论文及游记、传记、回忆录等二十余种。

战后法国的生活,一般地说是相当艰苦的。可是,西蒙娜却在这时候选择了独马单枪的道路:她单独地为支撑半边天的女人指出争取女权的途径——她在一九四九年出版了分成厚厚上下两册的《第二性》。在这两册书中,她给女权斗争作出形式化与理论化的论证。

在书里,作者严格地为大家指点迷津,她说:“女人不是生成的,是变成的。”根据作者的解释,女人一直被当着是男人身外的“另一种”事物,换言之,就是“主要的”以外的“非主要的”。西蒙娜更进一步明白地指出,此种异化与妇女的天性无关,而是由于历史、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结果。接着,她还着重地说,只有经由工作和职业的道路,妇女才能克复失去的人类尊严。

西蒙娜的《第二性》一出版,立刻引起法国国内热烈的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很快地,英语译本出版了;接着,其它十八种外语的译本也出版了。在全世界,尤其是在美国,这部《第二性》变成了女权运动的经典。

美国女权运动家凯特·米列特(Kate Millet)认为: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美国的声誉很高,远远超过萨特。“她为全世界的妇女打开了一道门……。她的一部作品改变了全世界人类亿万人的命运。”

另外一部也很受人注意的西蒙娜的作品是《名士们》。这是描画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草坪圣日尔曼区一群高级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写照。这部赢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正是战后一群非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企图创立一个社会主义欧洲,避免美苏间冷战的描画。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足迹几乎走遍全世界。她的美国之行的结果是她的《美国逐日纪事》的出版,她和萨特的中国之行的收获是她的《长征》的刊行。他们两人也曾作莫斯科之行,但由于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西蒙娜没有心情写下任何纪念性的文章。

萨特和西蒙娜的创作生活是互相提携、互相协助的。萨特在写他的处女作《厌恶》(La Nausée)时,定稿是由西蒙娜代为校阅、并作修改的。至于西蒙娜决定着手写她的《第二性》时,她得到萨特的热心鼓励与建议。至于萨特开始对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发生兴趣时,他苦于英语的根底差,不能直接阅读原文,于是,西蒙娜替他把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和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从英文译成法文给他阅读,这样不厌烦劳的任务,一般人是没有这份耐性的。

一九八○年是萨特逝世的一年。为着纪念她终生伴侣的消逝,西蒙娜在第二年出版了她最后一部著作《永别的仪式》。书里描画的是萨特最后十年进入暮年,两人相依为命的和谐生活。

最近这几年来,西蒙娜除了继续编辑《新时代》月刊而外,还将萨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入伍时起给她写的许多热情洋溢的情书刊行问世。书名是《致河狸的书信》。书信写得缠绵悱恻、眷眷有加。但是,大家觉得遗憾的是:河狸的回信一封也没有编在这本通信录里。

社团之星事迹 篇3

我是来自社团联人力资源部的干事贺俊龙。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评选这次“社团之星”的活动。

我于2010年9月加入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经过一年的锻炼成长中,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来竞选此次的社团之星。

我一直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挑战极限,并尽其所能努力做好。这样的话,即使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也能坦然地告诉别人:我能,我行,我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因此,在进入大学初,我就为自己设立了三年的短期目标,以达到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目标。同时还送给自己四个字:切忌懒惰。争取能够在大学三年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综合学习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方面,大一上学期,我向学院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了想入党的决心。虽然没有被批准但是我毫不泄气,继续努力。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履行在申请书中给自己提出的要求,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为更好的为同学服务作好准备。

在工作方面,我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同时,也是寻找一次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在开学初,就报名参加了学院社团联的工作,为所有同学服务。一个学期的活动,结识了许多朋友,也学会了一种技能—

—沟通。与他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沟通。在上学期我积极参加每一次的团组织生活,例如到敬老院服务等等。

在学习方面,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预习、复习两个方面一起抓。另外,积极阅读有关软件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坚持去晚自习,风雨无阻。

在日常生活上,与室友、同班同学关系良好,大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搞好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我认为三年的大学生活应该过的充实。如果孤单的过完这三年大学生活,那他就是一个失败的大学生了,需要做很多事情去充实这漫长的生命。而这幕后就需要朋友的帮助来完成整个过程。所以无论在班里,还是在整个学院,我都结交了许多朋友,与朋友沟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我认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诚”字。我时刻铭记: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知识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作为一名团员,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去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提高自身的修养。继续积极参加社团联的活动,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努力学习课堂知识,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商院学生。

勤俭之星事迹材料 篇4

——龙凤小学“勤俭之星”李杰垚事迹材料

他叫李杰垚,龙凤小学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出生于一个经济不怎么宽裕的家庭,生活的困难使他明白上学的重要性,更让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此,在学习生活中,他更加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生活中,当李杰垚走过洗手池的时候,他会主动扭紧滴水的开关;当他看到课桌上的剩饭,他会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诵读唐诗《锄禾》;当他丢垃圾,看见有的同学随手乱丢,一走了之的时候,他会一边制止一边拣起可回收的垃圾。就个人而言,他觉得节约是一种品质,会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约是一种高尚,只有做到节约,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习中,一块橡皮,李杰垚要用到不能再用为止;一枝铅笔,他要用到握不住为止;一张纸,他都不会随便丢弃。因为他知道,这些点点滴滴,在有些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是来之不易。教室里,他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纸张扔在一个角落里,收集起来。收集变卖的钱,捐给了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也都养成不乱丢弃学习用品的习惯。

家庭中,李杰垚承担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已的房间整理得整整齐齐,衣物也不需要父母料理。因为来自农村,家里偶尔会给零用钱,但他将这些零用钱小心地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用于日后购买学习用品,从不舍得乱用。他衣着朴素,只求保暖、干净就行,从不与同学们攀比,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良好习惯。

工作中,作为一名班(队)干部,李杰垚积极向学校大队部献计献策,倡议开展“争做绿色小使者”环保活动,号召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开展节约用水、收捡塑料品、回收废旧电池等环保实践活动,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使环保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感恩之星事迹介绍 篇5

掌声与泪水相伴,鲜花与感动相随。感恩的旋律一次又一次拨动我们的心灵,道德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充盈我们的良心。12月17日晚,第九届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院长助理田寿永、团委书记丁浙英、组织部副部长程瑛、宣传部副部长程思、学工处蔡国松等出席报告会,各系院分管思政工作负责人出席报告会。

魏迪仁、陈土君、何芳、许明亮、黎华容、李小丽、周大顺、延佳佳、黄海兵、彭金龙、胡英军、李梦婷作先进事迹报告。

报告会由宣传部副部长程思主持。团委书记丁浙英宣读了《湖北职院关于表彰第九届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的决定》。第九届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由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工会办公室、学工处、团委举办。

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谢一切使你成长、成熟的人,感激一切使你成长、成熟的事。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孝感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上,发掘中华孝文化资源,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感恩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涌现了魏迪仁、余汉江、谭之平、李梦婷、胡英军、聂国平、路则坤、黎华容、孙火丹等一大批孝老爱亲、感恩奉献先进典型,形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就我校感恩教育典型和校园文化做出重要批示。全国五十多家媒体、两千余家网站报道了我校感恩教育的情况,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和影响。

感恩理念和孝老爱亲理念已深入师生心田,践行感恩和孝老爱亲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感恩事迹和感恩典型层出不穷。经过各院的认真评选和推荐,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会办、学工处、团委共同研究,经学校决定,对湖北职院义工社等26个先进集体、黄海兵等19名感恩教育标兵、柯乐等194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希望学校师生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再接再励使学校感恩教育更具特色、更有实效,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做出贡献。

感恩是崇高的、感恩是快乐的。典型事迹的报告让我们对生命和爱有了新的认识。07网络学院新闻班陈土君,以身作则,用感恩的事去唤醒更多的感恩的心;071011班何芳同学心怀感恩,在服务奉献自己;0704802班的许明亮同学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一家,用辛勤和汗水回报着社会;0709103班的黎华容,带领义工社义务家教小组一直坚持开展家教活动;0705108班李小丽同学踏踏实实做义工,带领义工社同学定期去福利院照顾老人们;08241班周大顺同学舍身取义真情在,做出行动奉献爱,勇救落水儿童;0703701班延佳佳把腭裂婴儿小惠当作亲生妹妹来看待,在小惠做手术期间一直悉心照顾;070141班黄海兵同学带领艺术与传媒学院义工社坚持不懈做义工行义举,展现了80后青年的新风貌;0804401班彭金龙同学在贫困中自强,在自强中感恩;0706102班的胡英军同学

文胆写孝义,忠诚做义工;0705102班李梦婷同学在担任湖北职院义工社副社长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并率先结对帮扶残疾家庭。

我校魏迪仁老师不离不弃照顾病妻五十载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报告,更是让在场的师生纷纷落泪。魏迪仁老师是我院离退休干部,曾任黄继光连指导员。他48年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妻子的事迹感天动地。

院长助理田寿永讲话。田寿永说,举办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已有九个年头了,我院涌现了两个全国典型、多个省级、市级典型,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感恩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的特色和品牌。多年来,师生感恩同行,小孝大孝兼备,特色日趋明显,贵在持之有恒,提升了湖北职院的文化软实力。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典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感恩作为永恒的主题,深入宣传推介先进典型,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道德的无穷力量带动更多的人同行,共建和谐社会。

孝老爱亲楷模魏迪仁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

第九届感恩之星:网络学院 陈土君

第九届感恩之星: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何芳

第九届感恩之星:建筑技术学院 许明亮

第九届感恩之星:外语学院 黎华容

第九届感恩之星:护理学院 李小丽

第九届感恩之星:机电工程学院 周大顺

第九届感恩之星:医学院 延佳佳

第九届感恩之星:艺术与传媒学院 黄海兵

第九届感恩之星:财经学院 彭金龙

第九届感恩之星:信息技术学院 胡英军

上一篇:初中优秀的记叙文800字下一篇:2020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