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活在我心中征文

2024-10-05

党活在我心中征文(精选3篇)

党活在我心中征文 篇1

党啊,你永远在我心中

东夏初中七年级二班孟欣

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什么美丽如画?你知道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你知道今天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是党,伟大的中华人民共产党,成就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党”,一个多么耀眼、多么壮丽的字眼!它代表着一段记忆、一个组织、一缕光辉、一份希望。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在战火烽飞的岁月里,是党的引导,带领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争取了幸福,是神圣的党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诗篇。

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组成了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中,他们脱颖而出,为祖国添光添彩。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他们为了祖国的利益出生入死,赴汤蹈火,改革开放的今天,炎黄子孙在各行各业中发奋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

党啊,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每一天的发展每一天的昌盛,你改革开放后的奇丽壮景,你走向明天的步履坚定;党啊,你永远在我心中!你多少次战胜雪灾和狂风,你多少次战胜地震和山洪,你英雄的事迹在华夏名传千古,我要献给你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抒发心中浓浓的感恩之情,让歌声响彻云霄,震撼天地。党啊,你是中国的指路明灯,十三亿人在你的挥手中前行,你的明天将会更加繁荣昌盛,你的未来将会更加锦绣前程。我们把您比作母亲,您用甘甜的乳汁培育我们长大,您伟大的功绩将雕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仿佛看见那划破夜空的信号弹。哦,那是黎明前的曙光!我仿佛听到震耳欲聋的号角。哦,那是时代的强音!我为党的光辉业绩而骄傲,为一个个英雄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个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着未来与希望的重托,我们要为祖国争光,争做了不起的中国人!

永远活在我心中的王金鲁同志 篇2

金鲁同志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情,强有力的组织与动作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思维,以及待人的诚恳、忠厚、率直,都是那样鲜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时时让我痛感他的过早辞世对文物事业是多大的损失,对我个人是多大的精神打击。

保护与弘扬良性循环的理念

1991年元旦刚过,北京市召开第四次文物工作会议,市最高领导出席会议并作动员报告。会前,金鲁同志邀请我出席这次重要的会议。并希望我配合市领导的动员报告讲一篇话。讲什么呢?我们商量了一下,他希望我能对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发表些意见。这让我煞费思索。因为这在当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记得我刚到局里工作时,有的局领导同志告诫我不要讲“利用”这个词儿,“利用”仿佛是对文物威胁和破坏。这种办法长时间占居主流,国家文物局与一些地方发生工作意见的分歧,常常就在这个问题上。我初上岗位,不明就里,也缺乏调查和思考,当然只尊重同事的告诫,不敢步入“雷区”。金鲁是知道我的难处的,但他坚持认为,文物工作不能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否则实际工作无法运行,最终对文物保护也是不利的。最终,我决定试着解这一难题,以“保护,弘扬,开拓”作为讲话题目,与市领导的讲话精神协调一致,金鲁欣慰的同意了。

在北京市文物工作会议上,我第一次公开亮相。我先把文物的价值、意义,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文物保护是立足点,要贯穿文物工作的全过程等等,讲足讲够,然后,我再讲弘扬,弘扬就是把文物固有的光辉放射出来,把文物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要坚决打破文物工作的神秘感和封闭性,贯彻改革开放的精神,把保护和弘扬密切结合起来,立足保护,搞好弘扬,实现保护与弘扬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的文物工作之道。

金鲁同志促进我,帮助我提出了保护与弘扬良性循环的文物工作理念,经过了时间与工作实践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2002年公布的新的文物保护法,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文物工作的方针以法律语言确定下来,结束了在保护、利用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不休,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正确方针上来。现在回想我和金鲁同志当年的一番探讨,只要贴着现实,顺着时针想问题,在这实践中就不会碰壁,在理念上总是会和大道台拍的。

创新思维,大胆开拓

大家都公认,金鲁同志当政期间,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局面是搞的很活跃,很有开拓精神的。比如,文物保护经费的短缺,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大难题。1992年以前,国家用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财政拨款仅有5000万元,国家文物局在向各地分配这点资金的时候,总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当时有句流行的话是“洒胡椒面”,怎么洒也无济于大事。在这种艰难情况下,金鲁同志开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缓解矛盾,克服困难。他一方面争取国家财政尽可能多给点钱,另一方面对市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合理利用,让各区、县政府共同拿钱保护文物,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收入,集体、个人都有积极性。

与此同时,他把目光投向了社会,投向了企业。他挑选了一些适合面向社会开放和承包的文物单位,提出了“谁保护,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方针,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凡是实行这种方式的单位,文物局都与使用单位签订协议,明确规定了文物保护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方面保护了文物建筑,另一方面落实了保护资金,解决了一批政府无力出钱保护的文物单位长期无人过问的难题。每年以这种方式取消的保护经费甚至远远超过政府的投资。

我在全国文物工作会作工作报告时,介绍和推广了北京市的经验,得到很多地方同志的支持,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会把文物毁于无形。

实践证明,金鲁同志为各渠道开辟文物经费本源而采取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他敲响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

1991年,金鲁同志同我商量,想改变文物商店生意凋零、经营困难的状况,尝试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看看能否激活文物市场。我认为拍卖,作为一种经营方式,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被拍卖的文物经过专家鉴定,不超限,是可以探讨和尝试的。但我们同时认为,想通过拍卖文物来解决文物保护经费的困难恐怕不现实,因为拍卖的是一般文物,不解渴,就拍不响,如果拍卖了珍贵文物,就会落个“败家子”的罪名,后果不可收拾。我劝他对此事再慎重考虑一下。

过了一段时间,金鲁对我说,他们反复讨论过,市领导坚决支持,请允许他们继续拍卖试验。我同局里其他领导同志商量,决定允许他们继续实验性拍卖。经过一番准备,由北京市文物总店挑选出一批拍品,摆开了架势,终于在1992年上半年举行了试拍。这是金鲁同志在全国文物市场敲响的拍卖第一槌。结果是:拍品比摆在商店柜台里卖的价钱高了一些,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后来,金鲁同志又进行了一次试拍,情况如前。

在这之后,金鲁同志和我在拍卖试点问题上发生了一点误会。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1992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与《法制日报》社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文物保护法》颁布10周年。我在会上发言,有记者问我有关文物拍卖问题,我回答时说了以下一段话:“北京市成为文物拍卖试点,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同意和批准的,拍卖的效果不太理想,这是另一回事。不过我要在这里澄清一些传言,即有人认为北京市拍卖文物,这就是文物市场的全面开放,文物可以自由买卖了。不是这样的。我们对文物市场管理的政策没有变。文物经营必须经过批准,文物不是萝卜白菜,什么人都可以自由买卖。”中央电视台当晚报道了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但记者在自己的评述里说了“局长对北京市的文物拍卖的批评态度”这句话。金鲁同志看了电视,听了记者的报道,大为光火,说我们的拍卖是经过局长同意的,他为什么出尔反尔批评我们呢?我当晚就听到了金鲁同志的强烈反映,第二天就让局办公室把我发言的录音送给他,说明我并没有出尔反尔,是记者转述时有失真之处。

这个误会很容易得到澄清。我们和好如初。但恐怕我们谁也没有预想到:由北京市试行文物拍卖引起的风波,实行三公开原则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199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诞生。

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诞生。

这两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诞生,尤其是嘉德公司的诞生虽然经历了坎坷,但由于它们是应运而生,顺乎激流,得于天时(改革开放),满足了社会需求的饥渴,更由于他们的团队优秀,坚守诚信,勤奋敬业,都出人意料的发展壮大起来。

时光如流,十七年过去了,如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品的繁荣,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在近年来的多个场合,每当我受到人的称赞,说我是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倡导和支持者的时候,我都郑重说明:第一个敢吃螃蟹率先开创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拓者,是王金鲁同志!

王金鲁同志在北京市文物局长岗位上,像燃烧着的一团火,奋不顾身地苦干了六年,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这篇短文只能记述若干片断。让我们特别感动和敬佩的是,用一团火的精神工作,也用一团火的精神待人。他为人忠厚,待人以诚,爱护干部,广交朋友,谁接近他,谁都能感受到他的温暖。

2006年12月25日,我的老伴因病逝世。金鲁同志当时已病染沉疴,行动困难,但他还是在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总经理李彦成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我家,在我老伴的遗像前致哀。时隔不久,我把老伴送走,便到广州一家疗养院休息。没想到第二天清晨我到餐厅就餐时,刚端起饭碗,便接到李彦成同志的电话:“张局长,向你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王局长昨天夜里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英灵永远活在我心中作文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随同调色板文学社的师生,踏着晨曦向刘知侠先生的墓地走去。总按耐不住我那激动、迫不及待的心绪,想早早的见到刘知侠先生既神圣而又庄严的墓碑。穿过几条繁忙的小巷,我们终于来到了陵园。我惊诧了,眼前的景象似乎有些萧条,只见一块石碑立在那儿,周围只有一些麦田,难道这就是刘知侠先生的安息之地吗?

安排就绪我们就进入了严肃的状态,首先由张老师为大家介绍刘知侠先生的生平简历及光辉事迹,大家都默默地站立在刘知侠先生的墓碑前,聚精会神的聆听这张元庆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刘知侠先生是卫辉庞寨乡柳卫村人,是卫辉人民的优秀儿子。他早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等名著;他长期担任山东省文联的领导职务,晚年移居青岛;这位老革命文艺工作者,尽管文革中遭受磨难,却一生不改信仰,对党忠心赤胆,终于像战士一样倒在了革命的哨位上……”

接下来是我们为刘知侠先生献花,同学们手捧着自己亲手为这位英灵做的小白花,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墓前献花,不一会儿,墓前已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花。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刘知侠先生在向我们微笑,向我们招手。最后,我们在刘知侠先生的墓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随之就离开了这位广大读者所喜欢的著名作家。

依据刘知侠先生生前对我们调色板文学社的关怀和厚爱,我想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也会为我们文学社的前景祈祷、祝福的,同时也让我们为刘老默默地哀悼吧!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刻苦读书,勤奋写作,用我们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创作出的佳作吧,以此来表达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心声,为我们的调色板增光添彩,使我们的调色板文学社越办越好。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愿望,也是张老师的愿望,是全体社员的愿望,更是刘知侠先生的愿望!

上一篇:保险公司年会致辞下一篇:期刊数据库实习作业(测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