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积温带(通用6篇)
第三积温带 篇1
随着玉米和大豆的效益比逐渐拉大, 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 黑龙江省玉米面积突破“亿亩”大关, 达到718.67万hm2, 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第三积温带下限2300~2400℃积温区域, 已经从原来的大豆主产区转变为玉米主产区。但在此区域玉米种植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域玉米产业的发展。
1 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特殊自然条件不利于玉米生产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玉米种植区有效积温2300~2400℃, 大部分地区初霜期在9月中下旬出现, 终霜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适宜玉米生长季节较短。玉米生育期积温不足, 生育期延后, 商品粮水分含量高, 不利于保存;常年低温导致秸秆处理困难、秋整地效果差, 影响翌年播种。
该种植区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 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春季大风日数多, 有效降雨不足, 土壤失墒速度快。多数年份春季少雨干旱, 影响种子萌发, 降低出苗率。早春低温频发, 影响玉米发芽、出苗时间和质量, 苗期常常出现粉种、缺苗、弱苗现象;夏季阶段性低温在该地区基本年年出现, 影响玉米的生长、授粉及营养物质的累积。
1.2 越区种植影响粮食品质
近几年来, 受自然因素及片面追求高产的影响, 玉米生产上出现越区种植现象。因熟期过晚, 收获时玉米含水量比较高, 干物质积累不足, 在粮食的烘晒和保管过程中, 必然会降低粮食质量, 导致农民减收。特别是遇到旱、涝、早霜等特殊气候, 势必加重这种现象, 严重可导致农民颗粒无收。
1.3 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 随着大型播种机、收获机械、整地机械的引进, 该区域黑龙江垦区所辖的农场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播种、管理、收获全程统一。但农村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种植, 由于种植面积较小、分布零散, 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作业, 机械化程度偏低, 导致整地质量差、播种标准低、管理措施不到位, 限制玉米单产的提高。
1.4 除草剂药害严重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区域长期以来都以种植大豆为主, 大豆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受长期种植习惯的影响, 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大面积、连年应用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降、氟磺胺草醚、异噁草松等除草剂;加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除草剂降解缓慢, 导致玉米种植中大豆残留药害加重;近两年, 玉米田中异恶草酮、氟磺胺草醚药害普遍发生, 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再者,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也常有发生, 主要是由于农户种植玉米年限少, 施药技术缺乏, 无法科学使用除草剂所致。
1.5 播种期过晚
近几年气候特殊, 春季低温多雨, 春整地受到抑制, 影响了玉米播种期;特别是近两年, 早春“倒春寒”现象严重, 加之土壤湿度大, 严重影响了整地及播种的时间, 使播种期推迟;再者, 农户受长期以来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 多数种植户担心玉米种子低温“粉籽”, 造成积温浪费, 未能发挥应有的产量水平。
1.6 施肥不科学, 田间缺素症明显
农户种植玉米年限短, 种植经验不足, 在施肥方式上习惯于大豆一次性投肥方法, 大喇叭口期追肥应用较少, 造成玉米后期脱肥现象普遍;底肥施用浅, 种肥同层, “烧种”、“烧苗”现象普遍;忽视种肥应用, 苗期缺磷现象普遍, 特别近两年, 春季持续的低温抑制磷的吸收, 更加重玉米苗期缺磷;在肥料种类上偏重于氮肥和磷肥, 钾肥和微量元素投入不足, 造成肥料利用率尤其是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养分失衡, 生长前期过旺, 生长后期肥料供应不足, 抗病力降低、倒伏风险加大, 限制了产量的提高。
1.7 种植密度低、匀度差
农户未能按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机械力量不足, 导致整地及播种质量差, 播种密度不达标, 影响种子出苗, 田间保苗率低;现玉米播种采用机械精量点播, 而高质量种子发芽率也就在90%左右, 农户不能根据发芽率合理设计播种株距, 导致下种量不足, 田间种植密度低;由于播种质量标准低, 播种深度一致性差, 出苗不一致, 田间大小苗现象严重, 苗不匀, 影响产量。
1.8 管理粗放, 不利于玉米生长
在此地区人均耕地较多, 农户存在广种薄收思想;机械化程度低, 管理效率低, 管理措施不及时;农户玉米种植技术匮乏, 忽视深松、铲趟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 甚至不铲不趟, 管理粗放, 造成玉米生长受抑制, 影响产量。
2 解决途径
2.1 增加农户种植技术培训, 提高农户种植水平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程序的终端, 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的农民因长期种植大豆, 对玉米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好。因此, 要大力宣传, 通过冬季科普活动讲解玉米栽培技术;通过高产展示示范田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及时组织农民参加各类玉米种植现场会, 让农户了解自己种植中存在的误区, 边生产边学习, 以便农户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此来提高农民的栽培管理水平。
2.2 选用适宜品种, 避免越区种植
近年来, 因气候不断变化, 气温逐年升高, 玉米越区种植问题严重, 建议农民要根据当地所处的积温带, 选择低于种植地块200℃积温的品种种植, 可有效抵御春季低温、播种期延迟、夏季阶段性低温等引起的积温不足造成玉米品质及产量下降。
2.3 科学施药, 规避除草剂药害
改变农户大豆田施药习惯, 选用残留期短大豆田除草剂, 科学施药, 避免后茬玉米药害;建议农户应用解药害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来抵抗大豆田残留药害;推广玉米苗前封闭灭草, 可有效避免施药不当造成玉米药害;如选择玉米苗后除草, 要选择安全性高的药剂, 注意施用量、施药时期及施药机械的使用。
2.4 提高机械化水平, 提升耕作质量
加快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配备高水平硬件条件, 从而提高作业标准, 提升玉米种管收耕作质量, 为玉米高产打下基础。
2.5 强化栽培技术
2.5.1 合理轮作
推广“玉-豆-玉”的轮作模式, 即可为整地提供充足作业时间, 也可有效提高整地质量, 创造良好的种床条件, 利于田间保苗;长远上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间接提高玉米及大豆产量, 提升土地种植效益。
2.5.2 实施秋整地技术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 土地经营者固定, 便于土地连片, 利于大型机械作业, 为秋整地实施提供先决条件。秋季浅翻深松整地, 可提升整地质量, 提高土壤抗旱、抗涝能力;为春季播种赢得时间, 可以保证播种质量, 便于适时播种, 利于田间保苗。
2.5.3 合理密植, 保证匀度
根据品种特性及种子发芽率, 合理设计田间播种密度, 在该区域, 国外品种耐密性好, 保苗密度可控制在9万株/hm2, 国内品种保苗密度控制在6~7万株/hm2, 发挥高密度群体优势, 实现高产;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出苗的一致性和株距的均匀性, 避免田间大小苗及局部密度过大或不足的现象。
2.5.4 适时早播
通过秋整地, 为播种赢得充裕的时间, 创造适时早播的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及播种期天气、土地情况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国外品种种子芽势强、耐寒性好、种子质量优, 在5cm地温连续5d稳定在6℃时, 土壤含水量28%~30%时即可播种。国内品种的耐寒性一般, 在5cm地温稳定通过8~10℃播种, 可保证安全出苗。
2.5.5 科学施肥
根据玉米的生长需肥规律、土壤特性、品种特性进行科学施肥, 建议每公顷氮、磷、钾施用纯量350~375kg, 氮、磷、钾比例为2∶1∶ (0.8~1.0) ;增加钾肥施用量, 可提高玉米抗逆性、促早熟、提高玉米品质, 缓解积温不足对玉米品质的影响;采用分层、分时施肥, 底肥深施15~18cm, 应用部分磷酸二铵施用在种侧下5cm作为种肥施用, 拔节期在垄下10cm位置追施60%~70%尿素;可在出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减轻苗期缺磷症状;也可推广种子育肥技术, 将微量元素、磷素用于种子包衣, 可有效培育壮苗。
2.5.6 科学管理
苗期适时深松、铲趟, 可增强土壤通透性, 提高地温, 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 利于玉米吸肥、吸水, 培育壮苗;可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 提高除草剂药效, 规避除草剂药害。
摘要: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玉米种植区的自然条件、品种选择、机械化程度、肥料施用、栽培措施等方面阐述其玉米种植中存在问题, 并提出解决对策, 期望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玉米生产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玉米生产,机械收获
参考文献
[1]彭志祥, 牛爽, 林洁.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 2012 (10) :10-12.
[2]刘俊荣, 喻萌萌.谈黑龙江高纬高寒地区玉米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南北桥, 2009 (6) :18-19.
[3]张作峰.高纬寒地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5) :29-31.
第三积温带 篇2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icicum (Pass.) Leonard and Suggs]引起的玉米生产中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1]。黑龙江省西部是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 独特的气候类型和玉米品种抗病性差是造成该地区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品种数量的急剧增加, 玉米大斑病呈明显加重趋势[2]。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生育后期各类叶斑病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等分别对特定的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 并已培育出许多抗病品种[3]。以黑龙江省依安县为代表的第三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新的玉米种植区, 有效积温为2 513.3℃, 环境条件适合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因此, 针对该地区开展了不同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评价, 明确该地区的推广玉米品种抗病性表现, 对抗病品种的选育及指导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选择29个品种, 分别为富单1号、良早66、嫩单15、德美亚3号、北种玉1号、龙垦9号、德元10号、龙育415、哈丰1号、育丰311、育丰325、丰单4号、龙单20、龙单48、东农254、良玉21、吉农大212、九单503、禾田1号、垦单10号、华农292、克单9号、宏育415、稷禾农18、龙作2号、吉单27、吉单441、吉单519和吉农大516。
1.2 方法
试验于2013年8月10日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农业示范园区进行。试验小区均为自然发病生产田, 每小区20m2, 每品种3次重复, 常规的垄作及管理, 垄宽70cm, 高10cm, 株距30~35cm, 保苗52 500~60 000株·hm-2。
每小区随机取3点调查大斑病发病情况, 每点取10株, 调查全部叶片, 按0~9分级, 以株为单位进行调查, 玉米大斑病发病程度的分级标准参照刘烨珏等[4], 略有改动。
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1级:全株叶片有零星病斑 (1~5个病斑) , 占叶面积的1%左右;3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 (6~10个病斑) , 占叶面积的5%~10%;5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 (11~20个病斑) , 占叶面积的11%~25%;7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 (21~30个病斑) , 占叶面积的26%~50%;9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 (31个以上病斑) , 占叶面积的5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针对第三积温带玉米推广品种选择了29个品种进行抗病性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抗病性表现最好的品种是德美亚3号, 病情指数为3.70, 抗病性最差的品种是龙单20, 病情指数为45.93。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通过对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性分析, 将抗性从强到弱大致分为8个等级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菌的抗性差异表现较为明显, 按抗感表现的差异显著性分为8个级别, 按病情指数大致分为三大类, 抗病性表现较好 (病指≤15) 的为德美亚3号、吉单441、德元101、哈丰1号、稷禾农18、吉农大516、龙单48、龙作2号、北种玉1号、富单1号、良早66、育丰325、龙育415、九单503、垦单10号、禾田1号、吉单27、育丰311、嫩单15、宏育415、良玉21、吉农大212和龙垦9号;其次, 抗病类表现中等 (30≥病指>15) 的为克单9号、东农254、吉单519;抗病性最差的品种 (病指>30) 为丰单4号、华农292和龙单20。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和病原菌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异密切相关, 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则是抗病育种和指导田间生产的重要环节[5]。
通过对黑龙江省依安县种植的29个玉米品种进行抗大斑病的测定, 明确了该地区品种抗大斑病的表现。试验表明该地区品种抗病性表现差别较大, 抗感表现明显, 按抗感表现的差异显著性分为8个级别, 按病情指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试验所选用的绝大多数品种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较好, 为该地区生产上选择抗病品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浦子钢、张明会和高金欣等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种类生理分化日趋复杂, 但0号和1号小种仍为优势小种[2,6,7]。因此, 以黑龙江省依安县为第三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代表, 评估该地区玉米大斑发生的风险, 具有较好的推广和示范性。许多在育种基地和育种过程中表现抗病的品种, 在该地区种植和推广中则表现为感病或抗性较差, 因此, 在种植地进行抗性鉴定, 结果更有针对性和可靠性, 更能指导生产实际。
摘要:随着黑龙江省种植结构的调整, 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由以大豆为主转变为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玉米种植新区。为了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选择抗玉米大斑病品种及科学布局, 以黑龙江省依安县为第三积温带玉米种植新区的代表, 对该地区的29个玉米品种抗大斑病的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较大, 病情指数变化为3.7045.93。抗病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抗病性较好的品种 (病指≤15) 为德美亚3号、吉单441、德元101、哈丰1号、稷禾农18、吉农大516、龙单48、龙作2号、北种玉1号、富单1号、良早66、育丰325、龙育415、九单503、垦单10号、禾田1号、吉单27、育丰311、嫩单15、宏育415、良玉21、吉农大212和龙垦9号;抗病性中等的品种 (30≥病指≤15) 为克单9号、东农254和吉单519;抗病性最差的品种 (病指>30) 为丰单4号、华农292和龙单20。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凸脐蠕孢,第三积温带,品种抗病性,评价
参考文献
[1]于舒怡, 傅俊范, 周如军, 等.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11, 19 (1) :132-135.
[2]浦子钢.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1) :45-50.
[3]王会伟, 李洪杰, 朱振东, 等.Ht2背景下玉米对大斑病菌1号小种抗性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 2010, 40 (2) :135-143.
[4]刘烨珏, 张敏, 伍智华, 等.玉米大斑病菌人工接种方法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 (1) :101-104.
[5]王建军, 杨书成, 王燕, 等.特用玉米品种抗大斑病鉴定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4) :21103-21104, 21230.
[6]张明会, 徐秀德, 刘可杰, 等.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J].玉米科学, 2011, 19 (4) :138-141.
第三积温带 篇3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011和2012年选取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不同积温带条件下黑土土壤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分别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实验基地 (哈尔滨市) 、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科技园区 (甘南县) 、一戎水稻农业科技园区 (佳木斯市) 、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水稻示范区 (抚远县) 。在进行农业栽培耕作前将试验地点地段分为4个小区, 每个小区选取10点, 在50cm深度处取土200g, 将所有取样混合作为该试验地点的土壤样本, 送至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佳木斯) 及黑龙江省农垦环境监测站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数据处理、文字编排及表格制作均采用Office 2010软件, 其中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因两年数据趋势基本一致, 本文图表中所列试验数据均为两年测得结果的算术平均数。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试验地点均为位于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及黑土土壤资源区域有代表性的种植基点, 基本代表农作物种植推广示范区域的黑土土壤的基本情况。由表1可知, 供试种植农作物地点的不同积温带的黑土土壤理化特性表现为:容重、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均以第四积温带为最高, 第一积温带为最低, 其中第四积温带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积温带, 而各积温带间容重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含量与全钾含量均以第三积温带为最高, 第二积温带为最低, 其中第三积温带与第四积温带间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但高于其他积温带, 而第三积温带的全钾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积温带;速效磷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均以第一积温带为最高, 第二积温带为最低, 其中各积温带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 而第一积温带的速效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积温带;第三积温带pH值的酸性更接近于6.0, 且极显著低于其他积温带;各积温带间全磷含量差异极显著。
结合农业种植实际生产经验, 确定黑龙江省黑土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均选用S型隶属度函数类型, 将实际数据汇总分析确定隶属度函数的上下限阈值, 得出隶属度函数表达公式如下:
同时将实际测量值带入公式, 得到各项性状指标的隶属度 (见表2) 。
针对本研究中土壤肥力理化性状进行因子分析, 选取特征值较为理想的因子, 得到各相关指标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并计算出各项指标对应的向量值。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指标累计贡献率数据的比较, 提取3项主成分, 其贡献率累计达到100.00, 大于85%, 可代表原来的全部信息, 这3项因子分别为碱解氮含量、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 向量值和公因素方差分别为 (0.121, 0.997) 、 (0.478, 0.878) 、 (0.231, 0.997) , 均对黑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最终通过公式IFI=∑ (qi·wi) , 其中qi为土壤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 wi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向量值。结论为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四积温带黑土土壤肥力综合分析IFI值分别为0.499, 0.506, 0.537, 0.502, 其中第三积温带黑土土壤肥力相对最高, 对该区水稻生产具有较强土壤肥力潜力。
3 讨论与结论
前人对土壤温度以及积温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研究较多, 但研究角度多放在气候因素为计量基础的有效积温或温度变化的方面;而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最直接的土壤环境, 土壤热量系统循环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扩展, 同时随着人为开垦, 气候环境和热量资源的变化, 不同气温条件下土壤肥力状况也在发生复杂的转变。本研究表明黑龙江第一、二、三和四积温带黑土土壤肥力综合分析IFI值分别为0.499、0.506、0.537、0.502, 其中第三积温带黑土土壤肥力相对最高, 对该区农业生产具有较强土壤肥力潜力, 黑龙江省黑土土壤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只北安铁路沿线的两侧, 嫩江中游地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两侧。本研究中大部分处于第三积温带的嫩江平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条件适宜及土壤肥力潜能高, 相对第一、二积温带的地区开垦历史较短;第一、二积温带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土壤资源, 但因为过度开垦和掠夺耕作, 土壤肥力潜能在逐渐减少, 而第四积温带本身热量资源相对其他积温带少, 再加上冬春冻融现象, 造成轻微土壤耕地退化现象。这些可能与以上结论有关的原因, 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春春, 陈长青, 黄山, 等.东北气候和土壤资源演变特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 (2) :19-24.
[2]王晓婷, 郭维栋, 钟中, 等.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候背景的联系[J].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2) :181-191.
[3]袁文涛, 刘滨辉, 刘燕玲, 等.黑龙江省1960~2000年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 (2) :67-71.
第三积温带 篇4
1 黑龙江省各个积温带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通过对黑龙江省的各个积温带进行分析, 发现其不同积温带整体的气候正逐年上升, 并且每项气候指标的实际增幅大致上相同;对气温的年幅度变化进行调查, 发现每年增幅变化最大的是平均最低气温, 而后就是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最小;同时对黑龙江省的降水量进行调查, 发现总体降水量正在逐渐下降。
2 研究不同积温带的水稻产量
2.1对水稻产量进行介绍
对黑龙江省所有积温带所种植的水稻产量进行分析, 会发现在不同积温带中所生长水稻产量间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 水稻并不会随着积温的不断增加而提高产量, 其表现如下:种植在第三积温带中的水稻常量最高, 其次为第一积温带, 再次为第二积温带, 最后为第四积温带。这些积温带中, 生长于第三积温带中的水稻会比其余积温带会收获到更高的产量, 而第一积温带与第二积温带中的水稻。
2.2对比影响水稻产量的有关性状
主要研究和分析了九个水稻性状, 进而得出了影响水稻产量指标因素, 它们的影响力大小具体如下: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一种性状是稻穗的粒数、其次为单位面积上实际穗数、稻粒的充实度、包括千粒重、饱谷率、一次枝梗数、二次粒率、受精稻千粒重、收获的实际系数。
3 研究不同积温带的水稻品质
3.1对其品质进行研究
对各个积温带中的水稻品质进行分析, 可以清楚地发现第三积温带中所种植水稻的糙米率、整精米率以及精密率最高, 而最低的为第一积温带。从水稻外观品质上来看, 水稻的粒长、粒宽以及粒的长宽比在第四积温带呈现出最低值。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进行检验, 发现他们在第三积温带中的测量值最高, 在第四积温带中的测量值最低[2]。对各个积温带所种植出来的水稻粒进行测量, 发现在第二、四积温带中种植的水稻粒中含有较高的蛋白成分, 而对稻粒中所含脂肪酸的量进行测量, 发现第三积温带中的水稻粒具有比其余积温带更高的脂肪酸含量。
3.2对比影响水稻品质的有关性状
对一些能够对水稻品质造成影响的性状进行了研究, 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从实验品种品质的测量数据中提取出5 种主要成份, 其分别为:碾米品质、垩白、营养品质子、粒形和食味这5 个因子, 可以根据这些因子的贡献率来作为水稻品质评价指标, 进而对水稻的品质性状作出正确评价。
4 研究不同积温带的水稻株型
在第一积温带比较适合栽种东农425, 松粳3 号、7 号和12 号、 稻花香等品种。 第一积温带中生长的水稻株型有以下特点: 株高为95~100 厘cm, 穗长为18~20cm, 穗粒数为100~110 粒, 以及千粒重为20~25g, 剑叶上举、窄长、披散等。
第二积温带比较适合种植龙稻7, 松粳10 号, 绥粳, 垦稻8 号, 龙稻7 等品种, 其特点为:株高为90~95cm, 穗长为17~18cm, 穗粒数为90~100 粒, 以及千粒重为23~27g, 剑叶上举、窄中长等。
第三积温带较为适合种植龙粳12、14、19 号, 绥粳3、4 号, 普粘7 号等, 其特点为:株高为85~90cm, 穗长为17~19cm, 穗粒数为88~92 粒, 以及千粒重为26~28g, 剑叶上举、宽、长、厚等。
通过分析以上株型的特点, 在不破坏原品种的良好性状同时, 我们还应该适当应用杂交组合、基因导入等方式来改良品种, 获得较为理想的株型, 进而使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相应的提高[3]。
5 结语
综上所述, 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会受到不同积温带所影响, 笔者分析了黑龙江省各个积温带的总体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不同积温带的水稻产量与水稻品质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最后对各积温带中水稻株型特点和适合种植的品种进行了简单介绍, 希望能够为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户提供有利依据。
摘要:黑龙江省的水稻在粮食作物当中占据首要位置, 且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黑龙江位于我国的北部, 有着较为复杂的气候条件, 农作物的种植特点可以根据积温特点划分成不同的积温带, 这不但对水稻株型有着严格的要求, 也对水稻的产量以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品质,株型
参考文献
[1]王麒, 张小明, 卞景阳等.不同插秧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 (5) :60-61.
[2]于秋竹, 孔宇, 陈东升等.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物质生产特点研究[J].中国稻米, 2015 (4) :68-71, 76.
第三积温带 篇5
1.1啤酒大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有以下三个产区
1.1.1西北产区
西北啤麦产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大麦生长,啤麦质量普遍较好,籽粒饱满,千粒重、发芽率都较好,近年来,西北啤麦生产发展较快,但由于种植成本过高,总产量有所下降。前几年,由于西北大麦多渠道经营,部分单位放松了质量管理,一度出现以次充好,品种混杂,掺假掺杂等现象,因此,严重影了了西北大麦的声誉,近年来开始已有好转,质量普遍得到麦芽、啤酒行业的认可,有的厂家包括有些专家认为质量容易控制,甚至不低于欧麦。
1.1.2江浙产区
八十年代以前,江浙啤麦是全国唯一的主产区,主要优势在于农场,农垦系统,很多农场常年种植啤麦,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品种单一、生产条件好,有的农场还配备了烘干设备。江浙产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大麦收获季节往往遇到雨水气候,严重影响大麦的外观及内在质量。
1.1.3东北产区
啤麦主要产区在黑龙江,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要求在黑龙江垦区“抓紧建设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国家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设资金,计划建设300万亩大麦生产基地,当时,根据实际情况,黑龙江将基地建设任务落实到土地面积大、气候条件较好、机械化程度较高、科技力量较强的50个农场,1994年,黑龙江省啤麦种植面积最高发展到121万亩,而1975~1997年,种植面积下降为43~52万亩,1998年只有30多万亩。2000年以后,由于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大麦种植面积又逐步回升。本人阐述的是在黑龙江西北部种植的大麦。
1.2山河农场发展大麦种植条件
山河农场坐落在嫩江县行政辖区内,场部位于嫩江县与黑河市45公里处,正处于齐黑公路与科洛河的交叉点上。全场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4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9'20"~126'21'00",北纬49°00'00"~49°29'11"。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炎热、多雨、光照充足,春季风大、雨小、气候干燥,秋季气温升降剧烈,昼夜气温变化较大。相对湿度的高低对农作物的蒸腾和土壤水的供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境内作物生育季节,相对湿度比较适宜,在作物生长季节和生产季节,其光能条件比较适宜,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平均无霜期115天、日照2400~2600小时、≥10℃有效积温1900~2100℃,适合部分大麦的生长发育。2008年我场大麦总喜获丰收,平均单产600余斤/亩。
二、栽培措施:
2.1产地条件
2.1.1土壤条件。
土壤肥沃,耕性好的黑土。PH植为6.5~7.0,有机质含量≥5%。
2.1.2水源。
选择无污染地下水进行灌溉,并设置抗涝排水沟。
2:2轮作
为防止病虫害侵染和土壤肥力偏耗,在无公害农产品环境监测范围内实行合理轮作,麦一豆一杂三区轮作。
2.3整地
2.3.1耕作时期:在上年10月20日前把地整平耙细达到播种状态。
2.3.2耕作方法:采用深松或浅松耙茬相结合的耕作方式,麦茬、玉米深松,大豆茬耙茬,耙深12~15厘米。
2.3.3整地质量要求:整地后耕层土壤达到细碎疏松,地面平整,10米宽幅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平方米内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不超过3个。
2.4品种选择
2.4.1大麦品种主要是垦啤7号。
适合在黑土地区种植,抗旱、耐瘠薄能力强,每公顷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
2.4.2种子处理
2.4.2.1种子精选:大麦种子必须用种子精选机进行精选,去除杂质、破碎粒、瘪粒,使种子饱满,均匀一致,达到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0%的标准。
2.4.2.2药剂拌种:大麦条纹病是垦区大麦主要病害。带菌种子是其主要侵染源。药剂拌种是防治大麦条纹病有效措施,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每百公斤种子用100~200毫升,兑水1~1.5升。
2.5播种
2.5.1播种密度
大麦分蘖多、杆较弱,播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倒伏、粒小、减产;但过稀会使大麦分蘖过多,主穗和分蘖差异大,熟期不一致,晚熟影响收获质量。所以大麦播量要适中,公顷播量在200~220公斤,公顷收获穗保持在450~525万穗。
2.5.2播期
大麦最佳播种期在4月上中旬,4月20日之前播种为高产期,大麦正常播深应在压后3.5~4.5厘米,过深出苗慢,苗弱;过浅,由于春季风大易芽干出苗率低。播后及时镇压保墒,确保苗全、苗齐、苗壮、苗均。
2.6施肥
肥料应施在种下4~6厘米的位置,最好秋达播态秋施肥。亩施尿素2.6公斤,磷酸二铵6.2公斤,生物钾1.3公斤。
2.7田间管理
2.7.1压青苗及化学除草
在大麦3~4叶期用V型镇压器压青苗1~2遍,蹲苗壮杆,防止徒长。化学除草每公顷用72%2.4-D异辛酯0.6公斤,兑水200公斤喷雾。
2.7.2防治病虫害
大麦重点防治条纹病和粘虫。条纹病为种传染病,除拌种防治外,在抽穗前去除病株是防治这种病害扩散的好办法。防治粘虫可采用有机磷制剂和菊酯类农药防治即可,用量同小麦。
2.7.3叶面追肥,防倒伏
一般在3叶期结合灭草同时进行追肥一次,孕穗后再喷一次。叶面肥品种可采用多元复合微肥。除镇压外,在拔节前喷洒麦业丰等
2.8收获
采用分段收获的方法,在小麦蜡熟中期用割晒机割晒,在田间晾晒3~4天,当籽粒水份达到20%时拾禾。
割晒要求幅宽一致,千米弯曲度不超过20厘米,放铺厚度不超过10厘米,割茬高为茎秆总长的12%~15%。
拾禾要脱净,不跑粮、不漏粮、不裹粮,综合损失率不超2%。茎杆细碎抛撒均匀,不积堆,并做到单品种拾禾,单运输、单堆放、单贮存,确保不与普通大麦混杂,保证质量。
2.9晾晒
当籽粒运到晒场时,应立即进行扬场出风,除去秸杆和其它杂物,降低籽粒的温度。要边出风边摊晒,不能长时间堆积,更不能过夜堆积。如堆积超过2小时,则中底部的籽粒就会发烧,造成籽粒颜色加深并降低发芽率。晾晒厚度不能超过20厘米。遇雨天也应尽量避免堆大堆。也不能摊得过薄,尤其是籽粒含水量高于20%,气温过高的情况下,摊得过薄,会使籽粒降低发芽率。晾晒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翻晒的间隔不能超过半小时。
2.10收后加工与储存
当大麦籽粒水分降至13%时,清选、加工、装代、入库。入库最好在早晨或晚间低温时入库。
三、产量分析:
今年我场玉米获得亩产600斤的良好产量,与历年情况做纵向对比来看,主要有以下因素:
3.1春季抗旱:春播前,我们抓住了有利时机进行耢地封住地表墒、保住地表水,经气象部门测定,播种前土壤平均含水量适中,达播种最佳状态,为一次播种保全苗打牢了基础,此项工作是增产的因素之一。
第三积温带 篇6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科技园区进行, 土壤类型为黑土,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有机质含量3%, 前茬马铃薯, 秋耙地, 春起垄夹肥, 每1hm2施玉米专用复合肥 (N-P2O5-K2O=27-12-12) 种肥600kg, 大喇叭口期每667m2追施玉米专用复合肥 (N-P2O5-K2O=27-12-12) 150kg。人工除草。其他措施同田间常规生产。
试验共设7 个播期, 从4 月30 日~5 月30 日, 每5d播1 期。采用大区对比法设计, 不设重复, 每播期面积42m2 (6 垄 ×0.7m×10m) , 每1m2设计株数9 株。成熟期每播期随机抽取10 个样点计数每点穗数, 每点取5 穗调查每穗总粒数、实粒数, 用以下公式计算结实率
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100%
随机取5个100粒, 称取百粒重。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及其差异显著性见表1. 由表1 看出, 各播期的理论产量, 以第3、第2 和第5 期即5 月10 日、5 月5日和5 月20 日3 播期最高, 每点理论产量分别达1.66、1.65 和1.65kg, 分别折合16600、16500 和16500kg/ha, 显著高于第7 播期, 即5 月30 日播期的1.36kg (13600kg/ha) , 极显著高于第6 播期即5 月25 日播期的0.99kg (9900kg/ha) , 最早播期4 月30 日播期产量仅1.44kg/点, 是4 月30 日~5 月20 日5 个播期中最低的。可见, 德美亚1 号在嫩江的高产播期是5 月上中旬, 4 月底播种并不可取。
2.2 播期间产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各播期的产量构成见表2。由表2 看出, 5 月5 号、5 月10 号和5 月20 号播期之所以产量最高, 是因为其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3 因素较为协调, 第1 播期即4月30 号播期之所以产量不高, 是因为其穗数太少, 而百粒重又不很高, 穗数太少的原因则是播种至出苗期间出现了-3.7℃的低温, 导致出苗率降低 (表3) 。5 月30号播期之所以产量较低, 是因为其百粒重较低, 5 月25号播期之所以产量最低, 是因为其百粒重太低, 而百粒重低的原因是灌浆期间温度较低, 降雨量较大, 灌浆期较短 (表4) 。
对表4中各气象要素与百粒重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5。由表5看出, 气象因素中温度与降雨量与百粒重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其中温度为极显著正相关, 即温度越高, 百粒重越高, 而降雨量则相反, 即降雨量越大, 百粒重越低。吐丝~成熟天数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即灌浆期越长, 籽粒越大, 反之越小。
2.3 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7 个播期的德美亚1 号都能正常成熟, 全生育期113~121d。产量最高的5 月10 号播期, 成熟期为9 月23 号, 仅比第1 推迟1d (表6) , 产量居第2 的5 月5号播期, 成熟期与4 月30 号播一样, 均为9 月22 号。因此, 5 月上旬播种, 不会推迟熟期。
3结论与讨论
2015 年在位于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及内蒙积温相近地区中心地带的嫩江县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的德美亚1 号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 4 月30 日~5 月30 日间7 个播种的德美亚1 号的产量, 以5 月10 日、5 月5 日和5 月20 日3 个播期最高, 这3 播期之所以高产, 是因为其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3 因素较为协调, 第1 播期即4 月30 日播期之所以产量不高, 是因为其穗数太少, 而百粒重又不很高, 穗数太少的原因则是播种至出苗期间出现了-3.7℃的低温, 导致出苗率降低。5 月25 日以后播种之所以产量较低, 是因为其百粒重较低, 百粒重低的原因是灌浆期间温度较低, 降雨量较大, 灌浆期较短.
产量最高的5 月10 日播期, 成熟期为9 月23 日, 仅比第1 推迟1d, 产量与5 月10 日播期几乎一致的5月5 日播期, 成熟期与4 月30 日播期一样, 均为9 月22 日。因此, 5 月上旬播种, 不会推迟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