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文化(共12篇)
餐桌文化 篇1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tiquette is usually thought to be the mos important in our daily life.There are all kinds of etiquettes in the world, among which, table manners are essential.People are trying the best to behave properly, naturally and politely at table, withou reference to their nationality, gender, occupation or age.Table manners are also seen to be a way that people evaluate one’s education.It must be done properly whether eating alone, with family, or with friends.Many times, taking food is not only a basic physiological need but also an importance experience of socia activity.Therefore, to handle the rule at table is very much important for the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Among all the differences, the most obvious one is the tableware people us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For cultura and historical reason, Chinese people have formed a series o tableware including chopsticks, bowl, plate, and spoon, while Western people use knives, forks and plates.
However, it is the different culture and location that leading to different eating habits.When a banquet starts,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 people behave totally different at table.Chinese people tend to make the banquet lively so that all the guests can enjoy themselves, while western people behave quietly and gently at table.
In China, the host tends to prepare“a ton of”food for their guest, for they take it as a symbol of a well prepared banquet.In China, if the food is all consumed at a formal banquet, the host can be very embarrassed and think it as his fault not preparing enough food.Chinese peopl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their guests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for example four people, five dishes.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finish.Another thing that makes the foreign guests amazing is that when eating with a Chinese host, they may find that the host is using public chopsticks or even his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their bowl or plate.This is a sign of warmth, friendship and politeness.In China, it has long been held that people should not eat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s when many people dine together.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Chinese host tend to make his guest eat more and more, because it is a success of his banquet if all the guests have eaten their fill.So at the end of a Chinese banquet, people can always hear the host asking:“Are you full?”, “Do you like a little bit more…”, or“What’s more do you want?”it is just etiquette in China, so the guest will say:“The dishes are good!Thanks.”Chinese people dislike Dutch treat.Their great cordiality and hospitality made them think that even strangers eating together, they can’t just pay for their own.Going Dutch treat means that they’ve got a bad relationship.So, it is common in China that a crowd of people gather beside the restaurants checkout, arguing loudly to pay.The one who“successfully”paid the bill could feel that he did something good to others.
Win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lcohol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anquet.China possesses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wine-drinking.In a Chinese banquet, the host will do the first toast, at that time, all the people should stand up and drink off the wine.The host should first drink off and show empty glass to the guests so as to show his respect Then the guests propose toasts.Alcohol makes people enthusiastic so people talk, laugh, sing, play games, or even shout at table loudly and freely, enjoying themselves so much.If there are distinguished guests at a banquet or the guest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host, the host usually helps the guests to pour wine into their glass to show his respect.In order to show his generosity, the hos will pour a full glass of wine.The proper way for the guests to dea with the glass of wine is to drink it off before the end of banquet.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banquet, the dishes could be remained at the end, but wine must be not.A guest not drinking off his wine means that he is dissatisfied with the dish, the host.A host not drinking of his wine means that he doesn’t respect the guests, or they are no good friends.So, in China, if one wants to show his honesty generosity, and warmth, he should just drink more and more.
Well, in the West, people do not act as enthusiastically and courteously as the Chinese when they have a banquet.The West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independence.They just ea by themselves and have no such sentiment like the Chinese Western dishes are not like Chinese dishes, which are usually vari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material and different orders.They treat their guests with beef, mutton and pork chop as staple food The host and guests choose what and how much to eat can makethem comfortable by themselves, no one help them to pick food or persuade them to eat more.In a usual Western guest meal, there is ample food, but often not more than enough for one serving of each type of food per guest.The expectation is that the guests should be satisfied but not“stuffed”.On any occasion, it is not considered impolite for guests to finish all of the food.And the host won’t feel embarrassed at that time.Generally, if that happens, the host or hostess will either make, or send for, more food, or everyone just accepts that the meal has ended.In fact, finishing all of the available food is often seen as a sign that food was thoroughly enjoyed.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a guest says that he or she is full, the host will usually accept that as a final decision, though often the question“Are you sure?”or an offer of a different type of food will follow before the host gives up completely.It is not considered impolite to turn down additional servings of food once the first servings have been completed.A guest might say that he or she is“fine, thank you”, or“saving room for dessert”.It is also usually even acceptable to turn down initial servings if the guest does this politely and quietly, although some hosts might take offense at this, and the guest runs that risk.Westerners’attitude towards Dutch Treatment is just against Chinese people.In the West, if a group of friends go to eat at a restaurant, they prefer to pay for their own.Westerners like to be independent, it is impolite to help others pay for their bill, unless they are invited to a banquet by a host and the host pays.Unlike China’s complicated wine culture, the westerners do not have so much to observe while drinking at banquets.In a formal Western banquet, we will seeseveral goblets on the top right of knife and fork in front of every seat.They are served with water, red grape wine, white grape wine or champagne.The menu decides the choice of the glasses.Usually champagn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wine in Western cuisine, is the best choice.Westerners do not give so many connotations to wine-drinking, and they don’t show their respect, generosity, and warmth by how much they drink.In Western banquet, wine is just like a kind of condiment, which makes the dishes more tasteful.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Table manners have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During communication we will show our best imag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Everyon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and to behave properly, naturally and politely at table.Knowing the customs and behaving well in a banquet can not only show our high quality, but also improve our communication.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4]于桂敏.西方礼俗概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5]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9]Larry A.San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 Publishing.
餐桌文化 篇2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沉着安静,不能烦躁。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别的来宾方可离席。
4、口内有食物,应防止说话。
5、自用餐具不行伸入共用餐盘夹取菜肴。
6、有必要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进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进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个手上持刀叉,或别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防止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行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进口, 不然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观。
12、切忌用手指掏牙,使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防止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如果不由,应说声“对不住”。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停止,切忌劝酒、猜拳、呼喊。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仆人捡起。
16、遇有意外,如不小心将酒、水、汤计溅到别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惊惧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别的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助传递, 不行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身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欣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行吞入,应将进口食物,轻盈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少见多怪,宜侯仆人走近,轻声奉告仆人替换。
餐桌上的多元文化主义 篇3
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公布了一份2009年十大食谱的名单,粤菜小吃炒河粉荣登榜首。国内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简单家常的一道中国菜能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number one?
我倒是有点奇怪这样一条消息竟然会引起国内朋友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以“广州本土美食‘炒河粉’荣登全球美食冠军”为题小小地做了一篇文章,有关专家称还要为河粉申遗,将其打造成广州名牌。这多少有点自作多情的嫌疑。
首先《洛杉矶时报》并没有评选全球美食,而是挑选该报美食版在2009年刊登的众多菜谱,按受欢迎程度为其排名。炒河粉成为最佳菜谱,而非最佳美食。其次,对照该报刊出的食谱不难看出,这份菜谱并非国人熟悉的干炒牛河,而是用猪肉、韭菜、虾仁等炒出来的,改良版河粉。
此河粉并非广州炒河粉,而是看似中国菜的美国炒河粉。这也恰恰是美国餐桌的特色。
随着大批的移民涌入美国的,还有他们的各自的食文化。中餐馆紧挨着意大利餐厅,转过一个弯,赫然看见黎巴嫩夜总会的招牌扑面而来;面包房里飘出的法式面包香,一不小心就混入了街对面印度餐厅的咖喱味;在和屋里享受着清酒、寿司的客人,盘算着下次要到下一个路口的韩式烤肉店大快朵颐一番。这在美国司空见惯,几乎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只吃本民族的食品。
本人嘴馋,业余生活最大的爱好,不外乎约上三五好友去试试没吃过的异国美食。在美国,我第一次去了中东菜馆,辣椒番茄烧出来的茄子配上小米饭,颇有点中国烧茄子的味道。飘着冷雨的冬夜,我最爱的是越南米粉,一大碗热腾腾,飘着特有的香茅味。买上一盒新鲜的寿司拼盘,带到聚会上去,是炎炎夏日里最简单便宜的选择。泛着椰奶香的泰国菜,从不吝惜放辣椒的墨西哥菜,蘸橄榄油和醋的希腊面包都是我的最爱。如果手头宽裕,穿上小礼服,去吃顿法国菜也不失为约会的好选择。
中餐外卖,和披萨、汉堡一样,早就是美国人餐桌上的家常便饭。美国的中餐分两种:一种是给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吃的,一种是给中国移民吃的。美国人吃中餐的必点菜是炒面、炒饭、柠檬鸡、古老肉和酸辣汤,一桌子油脂麻花、酸酸甜甜。炒河粉是炒面的一种,在美国受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止一次有美国朋友向我请教柠檬鸡(将鸡块裹面粉过油炸脆浇上柠檬汁)的做法,声称那是他最爱的中餐。当我告诉他们,我们在中国从来不吃柠檬鸡的时候,总能如期看到他们惊讶而失望的神情。美国人奉行熔炉式的多元文化主义,任何人都可以来,来了就请您进炉子,按照当地需求在融入美国文化之余保留部分自己特色。不只是中餐有改良,日餐、韩餐、墨西哥菜,只要你想在美国站住脚,多少都要按照市场要求有所改变。
少数真正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美国朋友,很愿意和我一起去试吃中国人的中餐馆。但是当他们看到鸡爪子、猪耳朵、猪大肠一类的东西,还是不得不大摇其头,难以下咽。由于最初的中国移民多来自广东,在美国长期以来只有广东小吃做得地道。要是你赫然看见一个中文招牌写着“北方菜”,你可千万别以为自己能吃到猪肉炖粉条,顶多也就是端上来一碗上海泡饭。在广东人眼里,上海已经很北方了。
刚到美国的时候,华人超市里也很难买到北方食材。像我这样的北京人,想吃一顿炸酱面可是着实不易。每每有人回国,我都让人家千里迢迢背回来几袋六必居于黄酱。如果不幸在进入美国海关之前被警犬嗅出异味,这几包空运来的黄酱就得落个被丢弃在移民局垃圾箱里的命运。
如何提升家庭餐桌的文化力 篇4
一、利用餐桌文化打造学习型家庭
家庭作为传承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基地, 理应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家庭文化力强, 则国家文化力强。随着父母生活节奏的加快, 职业压力的加大, 中国父母留给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建设家庭文化建设中, 提升家庭餐桌文化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提升家庭餐桌文化力, 发挥餐桌文化在家庭的心理、教育、文化等教育功能, 搞好家庭精神文化管理, 增进幸福?提升家庭餐桌文化力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1. 营造学习型的家庭环境。
中国的家庭普遍注重物质消费, 而对文化消费投入不足, 一些富有的家庭也找不到几本有价值的书籍、报刊。营造学习型家庭, 首先要舍得花钱购置相当数量的书 (包括电子书) , 订几份报刊;其次要有独立的读书空间;再次, 父母要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相对于父母来说, 接受新生事物快、知识新、应用网络技术强, 在许多方面很值得我们父母好好学习。
2. 树立知识面前亲子平等、互助互学的观念。
3. 构建交互式家庭学习模式。
在餐桌上亲子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内容, 如果以三口之家计, 其学习容量是本人的两倍, 交互学习拓宽了知识面, 完善了知识结构。
4. 扩充学习交流话题。
在餐桌上除了交流学习内容外, 还可谈学习心得、谈学习方法、谈脑科学、谈思维、谈伟人是怎样学习的, 等等。
二、利用餐桌文化打造教育型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者, 而餐桌不失为一个好的教育平台。餐桌教育的内容有多方面, 笔者认为在餐桌上应注重实施“两大”教育。
1. 品格教育。
品格决定人生, 经历过人生风雨的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如果你的孩子具有勤奋、自信、诚实、善良、坚强等这些品格, 那么他不仅能将好成绩带回家, 还能把快乐和爱心带回给我们家长。而且, 这些好品格也将成为他们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 让他们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获得成功和幸福。父母要培养好孩子, 就应该培养孩子最优秀的品格, 这是为人父母者要上的第一堂课, 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我们的家长们要牢记:“真正一本万利的投资就是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
2. 责任教育。
现代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越来越多的现象告诉我们, 他们最缺少的是荣辱感和责任心。责任心就是自我承诺, 是对别人的问题作出反应或给予恰当的回答, 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表现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
通过责任教育, 让孩子意识到, 承诺的话要兑现, 承诺的事要做好, 引导孩子做一名有责任感和责任心的人。
(1)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品质。要教育孩子对自己生命的珍爱, 家长应跟孩子讲生命体、生命结构、生命意义和生命消亡等内容。
(2) 对自己的生活管理负责任, 教育孩子学会生活。要让孩子学会有序而高雅的生活管理, 从而形成对自己生活管理的负责品质。对自己生活负责, 就是能最简单地处理好自己的起居, 便捷地进行日常生活, 并且能搞好个人卫生。
(3) 培养对家庭的责任心。如果要使孩子的责任程度走向较高的境界, 增强较高的价值, 那么, 对于家长, 担负起家庭责任的教育, 就相当重要。
(4) 家长要善于给每一件事赋予深刻的责任意识, 让孩子做每一件事, 都觉得自己在履行一种责任。
三、利用餐桌文化培养良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至关重要。即积极主动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设定目标的习惯、关注细节的习惯、创新的习惯、循序渐进的习惯、充分利用时间的习惯、立即行动的习惯、专注的习惯、勤奋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的习惯、倾听的习惯、微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持续学习的习惯、感恩的习惯、不断进取的习惯。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 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俗话说:“多高的墙, 多深的基。”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让良好的习惯成为健康人格培养的温床。习惯教育家长要把握好以下步骤:
一是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二是要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 让孩子分析案例制订行为规范;三是要进行榜样教育;四是要持久地训练;五是要及时评估, 要表扬, 用各种方式表扬。
澳洲餐桌文化礼仪 篇5
在悉尼,澳洲人民吃晚餐的时间一般为下午6点到6点半,而在墨尔本,晚餐时间一般为下午6点半到7点,大多数澳洲人不会在7点半以后订座吃饭。
建议大家错过高峰期,预订一个later table,也就是7点半以后的桌子,这样服务和食物的质量就会比高峰期更好。
分享食物 sharing dishes
近年在澳洲,分享食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sharing dishes,澳洲很多餐厅也会在菜单中加上for share这一选项。
墨尔本人气火爆的餐厅Chin Chin就是典型,这家建于的酒吧餐厅是澳洲推出分享菜肴的先驱者。在澳洲很多餐厅,即使它没有专门的for share的菜单,只要你和服务员说for share,你也能和朋友一起分享美食。
付款注意要账单 bill
在澳洲吃完饭,你可能会发现,如果你不招手,服务生是不会过来让你付款的。你招手要账单bill,服务员才会过来,所以千万不要在那儿傻傻等。
我们都知道,在澳洲不流行给小费tipping,不过你实在要付小费的话,一般付到10%就可以了。
另外,在澳洲餐厅也有split bills的说法,也就是分单付款,你在结账的时候如果是AA制,不要再对服务员说什么go dutch啦,直接问Can we split our bills, please?就可以啦。
澳式西餐餐单
对很多国人来说,在澳洲餐厅吃饭最大的难题就是看不懂餐单。现在我们就以澳洲典型的晚餐菜单为例,讲解一下如何正确点餐。
我们都知道在西餐中有:前菜Entrée or Starter、主菜Main Course、甜点Dessert和酒水Beverages。
法国餐厅菜单的种类可以说是丰富多样:有冬季套餐menu d’hiver、春季套餐menu de printemps以及品尝套餐menu dégustation,就连开胃菜都会分为 Hors d’oeuvre和 Amuse-bouche 两种——后者分量比前者小,这里的前菜往往包括有沙拉salad、今日例汤Soupe du Jour等。
在澳洲,前菜有时候并不包括沙拉,一些餐厅会将沙拉归到主菜中。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专为澳洲国庆日制作的餐单:
菜单最上面大写粗体的Celebrate Australia Day,说明这是为庆祝澳洲国庆节而定制的餐单。
餐桌文化 篇6
一、餐桌上的礼仪教育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是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逐级形成的,有其默然的体系,是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遵守的成规。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但经过祖先们的不断充实,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饮食餐桌文化已经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例如: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张开大嘴,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的,更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还有,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二、餐桌上的行为教育
用餐的行为习惯不仅是礼貌问题,更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许多小的习惯常被人们忽略,但是这至关重要。例如:吃饭时要精神集中,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取菜时,不宜说话、咳嗽、打喷嚏,以免唾液溅入餐台菜品中。
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
学生的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的德育功能,为此,作为我们生活每日必不可少的餐桌,必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好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天长日久,不可一蹴而就,一次要注意儿童的养成教育。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家长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家长不可急于求成。例如,在用餐中的浪费行为,就要从每次用餐中提醒,同时,家长也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
细节决定胜负,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用餐的一点一滴动作与行为,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让学生明白道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传统文化逐级缺失的现代教育中,逐步融合传统的优秀文化,是重大的课题,“小餐桌,大文化”,在生活琐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意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文化差异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不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汉语言的同时, 也需要传授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 毕竟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中西 (主要是英语国家) 餐桌文化入手, 通过分析中西在餐桌饮食上的差异, 探究其产生的根源, 加深对双方文化的了解, 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对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认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 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 并且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语言交际能力, 并以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和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越文化的交际能力, 解决的不是语境差异的要求, 而是同一语境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恰当而又有效的应对能力, 使跨文化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相互适应的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中西餐桌文化对比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也是各自文化差异的体现, 通过中西在餐桌文化方面的差异, 探究中西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及宗教理念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注意相关事项, 避免文化冲突, 重点介绍差别, 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主要从中西双方的饮食结构、餐桌上的食用工具、进餐方式、餐桌礼仪及饮食观念几个方面谈谈双方的餐桌文化。
1、饮食结构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 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 副食则以蔬菜为主, 肉类为辅。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 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六倍。现代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肉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平常, 但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中国人以素食为主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传统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 以素食为主。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 这就决定了西方的饮食结构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
2、餐具使用
在餐具使用方面, 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 使用的是筷子、汤匙, 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用刀叉即切即吃, 用盘子盛食物。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 不仅仅体现了东西方进食习惯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的生活观念。西方一开始就分吃, 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 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 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 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究其原因, 中国的饮食结构是以素食为主, 使用筷子可以灵巧地夹食饭菜。而西方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 肉类食品一般形体较大, 使用刀叉来进行切割和进食比较容易。
3、进餐形式
这是中西餐桌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 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餐桌饮食上的表现。在吃中餐时, 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 共享桌上美食。虽然这种方式被认为不太卫生, 但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是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吃西餐时, 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将准备好的饭菜分为相应的份数, 将每一份饭菜端到每个人面前, 然后大家自顾自地食用。
4、餐桌礼仪
一般来说, 守时是一个普遍的概念。然而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同。在聚餐时中国人倾向于迟到, 越是重要的人越是经常迟到。在西方, 迟到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另外, 餐桌上座位的安排也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社会对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上用的八仙桌是对门为上座, 两边为偏座。一般年长或尊贵的客人是要上座的。现代宴席上朝南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尊贵的位置。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皇帝议政时, 总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个位置在人们心目中就被提升到较高的位置。而在西方国家, 在宴请客人时一般男女主人坐在长方形桌的两头, 客人则坐在两边。
关于宴会上男人和女人的座位安排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在正式宴会场合很少有女性参与, 这是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相符合。在一些家族聚会的时候, 一般还是习惯男士和男士一桌, 女士和女士一桌;尤其是尊重老人的原则和女士优先的原则产生冲突的时候,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会贯彻尊重老人的原则。在西方国家, 人们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十分尊重女性。因为在基督教中, 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备受推崇和尊在西方的宴会上, 男人和女人是不需要分开而坐的。
5、饮食观念
中西有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 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 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在西方人看来,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他们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由此可以看到, 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 而西方人则推崇理性、科学。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 追求菜色的千变万化, 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搭配, 而西方人看重的是食品营养的搭配。
三、结语
中西餐桌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中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认识中西方餐桌文化传统, 了解双方民族心理、社会关系和礼仪、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别。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 人们会注意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 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同时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学生所作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特别和不同的地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t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t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炎, 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 2009.[3]陈炎, 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 2009.
从《唐顿庄园》到西方餐桌文化 篇8
2010年推出的英国古典时代剧———《唐顿庄园》在全球播出后, 立刻掀起了一股新的英剧风潮。该剧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在位时, 约克郡一个虚构的庄园为故事背景, 讲述了庄园中由贵族至仆人的传奇故事。剧中贵族衣着装饰华丽繁复, 餐桌用具精致贵重, 贵族生活方式优雅含蓄, 展现了20世纪初瑰丽磅礴的英国田园风情, 充满了浓郁的英格兰气息。
剧中人们对饮食的讲究可谓一大亮点。餐桌上餐具的摆放、用餐的顺序, 以及贵族们严格的用餐礼节, 无不透露西方特有的餐桌文化。其中, 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剧中奢侈的餐桌服务, 在传统英国贵族用餐礼节中, 严谨的英国管家会带领众男仆在晚餐开始之前, 确保餐具摆放精准, 用尺子测量其位置, 将蜡烛长短调整一致, 餐巾按场合或座次折叠。当鲜花摆放到位, 调整完光线的明暗, 待主人及客人上桌时, 会有仆人对每一位用餐者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 保证其顺利用餐。
饮食在英国贵族家庭生活中意味非凡, 非常重要, 是体现各家族和个人社会地位及品位的重要途径。他们所用的餐具, 是最直接和具体的展现。他们每天吃四顿饭, 每餐和每道食物所用的餐具有所区别。用餐礼仪, 更体现了其严谨优雅的文化传统。用餐时, 应挺直背部, 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的位置。除了喝汤时, 不要俯身向前进食。“用餐一般会持续两小时左右, 中途不宜去卫生间, 因此, 需注意适量饮用酒水”。[1]到20世纪, 在西方, 以英国为例的餐桌文化与规范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二、西方餐具的起源与发展
餐具, 作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变迁与发展, 承载了整个人类的饮食文明。早期餐具的发明, 揭开了人类饮食文明的序幕。经过时间和文化的洗礼, 东西方都拥有了独具特色的餐具及餐桌礼仪, 成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今天, 其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都值得仔细研究, 更能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
在西方餐具发展早期, 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社会高阶级地位的标志, 餐具一般为贵族所使用, 直到后来才成为社会大众使用的普通物品。早期的餐具的欣赏价值较小, 20世纪后, 餐具才逐渐开始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成为大众审美的一部分。
餐具是用于分发或摄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 形式多样, 有碗、盘、筷子、勺、刀、叉、茶具、酒具等。约16世纪以前, 西方人并没有习惯用餐具进食, 大多数人还是用手指抓食, 贵族也不例外, 如路易十四等。大约在13世纪以前, 罗马地区便规定以使用手指头的多寡区分身份, 平民用五指, 贵族只能用三个手指取食, 无名指和小指不能沾到食物。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延续到16世纪, 且仍为欧洲人所奉行。[2]
(一) 餐叉
中世纪的欧洲充满了危机与活力, 饱受饥荒与战争的困扰, 从野蛮走向文明, 文艺复兴的光芒渐渐开始笼罩这片大地, 人类文明逐渐开化。叉子在欧洲的普及过程, 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对当时欧洲人的文化冲击可谓不小, 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阻挠。11世纪, 用作进食的叉子出现在意大利富人区塔斯卡地区, 然而, 由于信仰和宗教的问题, 神职人员认为餐具的创造是受到了撒旦路西法的蛊惑, 用工具进食是对上帝恩赐的食物的不尊重, 因此坚持以手取食, 而非使用当时的两齿叉。
叉子于12世纪正式引入欧洲, 英国主教将刀叉普及给王国的子民, 但贵族却爱将其用作武器决斗, 而非用于食物切割。法国革命战争爆发后, 四齿叉成为当时贵族的新宠, 象征着阶级、地位、品位与奢华。贵族出行时, 一般会随身携带专人定制的折叠式华丽餐具, 其通常有珊瑚、象牙等精美雕刻的手柄。一方面作为进食工具, 另一方面则作为互相攀比炫耀的奢侈品和身份象征, 而后其渐渐演变成必备的用餐工具。叉子引入欧洲后, 人们一直视叉子为舶来品, 直到14世纪后, 餐叉才被整个欧洲人民普遍接受和使用。
(二) 餐刀
餐刀是西餐中最常见的餐具之一,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切割食物, 如牛排、比萨等。餐刀具体又可细分为很多种, 在唐顿庄园中, 我们可以看到, 贵族用餐时, 往往有两到三幅刀叉, 分别用来取不同的菜式, 如主菜、沙拉、海鲜等。一般来说, 食用完一道菜, 即要换一副刀叉。餐刀配合叉的使用, 现在已是西餐中最基本的餐具使用方式。餐刀的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在未来人类生活中会占有重要的位置。它除了满足原始人作食用工具外, 还有防身的作用。只有地位尊贵的首领, 才能拥有不同的餐刀。餐刀最初的刀尖并不是如今的圆润的椭圆形, 而是有着尖锐的刀锋。在当时, 许多法国的官员, 除了把餐刀当切肉工具外, 还在餐后当牙签使用。到了17世纪,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正式宣布将餐刀的刀尖改为圆形。
(三) 勺子
汤匙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亚洲地区。古埃及墓中曾挖掘出各种简易材料的勺子, 如木头和石制品, 而后古罗马人用贝壳舀汤, 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西方勺子的雏形。早期用于食用的圆形勺子, 也逐渐演变为椭圆型。在15世纪的意大利, 当地居民为刚出生的婴儿举行洗礼仪式, 通常会将汤勺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汤勺手柄则雕刻着各个不同的天使。
(四) 餐巾
在古代, 希腊和罗马人因一直有以手取食的习惯, 他们会在用餐后准备一条毛巾擦手。更甚者, 会在擦手之后用水盆中的水来洗手, 水中还会视情况洒上各种花瓣, 如玫瑰、肉桂等。到17世纪, 餐巾的观赏价值被人逐步挖掘。1680年, 意大利已有20多种餐巾的折法, 特色各异, 十分精致有趣。餐巾逐渐成为当今西餐餐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 餐具材料的演变
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人们对食物风潮的追赶, 促使餐具在逐渐变化进步。不仅如此, 材料的不断进化致使餐具的使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西方餐具材料大致分为陶、玻璃、金银及不锈钢几个阶段。在贵族中流行的奢华的金银制餐具也经常出现在电影和小说中, 餐具上精美的雕刻时常令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繁复的洛可可风格, 还是黑暗华丽的哥特风, 又或是清新的乡村风格, 都让人赞不绝口。金银餐具造型精美, 显得稳重, 且对人体无害, 无不彰显着贵族的高贵地位与身份。因为其皆属于稀有金属, 太为贵重, 在普通人民中很难普及和流行起来。
三、西方餐桌礼仪
(一) 西方礼仪概述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 既为人们所认同, 又为人们所遵守, 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3]它涉及了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餐桌礼仪, 即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由于文化的差异, 餐桌礼仪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餐桌礼仪源于受拜占庭文化冲击和影响的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期, 礼仪则进一步细化。每个国家用餐习惯有所不同, 有习惯坐在餐桌旁用餐的, 也有卧床进食的。到了12世纪, 餐桌礼仪变得更为优雅细致和规范, 也逐渐出现了关于描写餐桌礼仪的著作。
(二) 餐具的使用
西餐的显著特点就是餐具的使用非常多样, 在古时候的西方, 则更繁复讲究。现在普遍使用的完整西餐餐具包括“前菜刀叉、面包碟、牛油刀、汤勺、主菜刀叉、甜品叉匙, 白酒杯, 红酒杯。摆放也有一套标准:叉左刀右, 刀尖向上, 刀口向内, 盘前横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4]
在西餐具中, 最有特色的便是刀叉。使用时, 可以用法式, 左刀右叉, 由外而内切, 一边切割成小块, 一边食用。英式或美式则是右刀左叉, 全部切好后再换右手拿叉食用。在使用刀叉时, 一定不要太过用力, 以免受伤或切到餐盘发出不礼貌的声音, 使用时, 应将刀叉呈90度角, 顺势切割。在谈话或传菜时, 要放下刀叉, 不能在空中挥舞。使用完毕后, 要将刀叉并排横放在餐盘中间, 而非放在盘两侧, 刀叉柄都要朝向自己, 以提示服务员可以将餐盘收走。暂停使用刀叉时, 应将其呈内八字形轻轻地放在盘子两侧。前菜或是甜点, 可以直接用叉子, 不需要餐刀的辅助, 没有用过的餐具应放回原处。
在西餐中, 尤其是英式用法中, 喝汤的方式应当由内至外开始舀。食用完毕后, 汤匙应当放在碟子上, 而非汤碗中。在英国, 最有名的当属下午茶, 喝红茶时, 应先将茶倒入杯中, 再倒入牛奶, 用茶匙反复搅拌牛奶后, 将其放在茶碟上最远的位置。饮茶时, 用食指和拇扶住杯环, 中指托住茶杯底部。下午茶一般还配有各种特色小点心, 如司康饼等, 食用此类甜点, 不必专门使用刀具, 用手取食即可。
盘子又分为茶碟、食盘、深盘、渣盘等, 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和渣滓, 盘子不能堆叠在一起。取食时, 不要一次性放过多的菜肴在一个盘子里。吃剩的渣滓不要随处吐, 而要取放在食碟前端, 若渣滓较多则可以唤服务员换掉餐盘。
使用餐巾时, 应将其对折放在腿上, 暂离席位时, 不能随意扔在桌上或搭在椅背上, 而要将其轻放在椅子上, 或者将一角压在餐盘下面。
餐具的变革, 映射的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在社会习俗和风尚的变革, 也谱写了一部鲜活的艺术史, 记载着人类百年来在饮食文化上实用与美学结合的探索历程。
(三) 餐桌禁忌
在西餐文化里, 另一项不可忽视的便是用餐氛围。西餐馆里的气氛一向安静温馨, 反之, 中餐馆中以喧哗热闹为主, 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餐桌文化主题和氛围。现在, 西餐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和商务人士的欢迎, 他们认为用西餐是一种格调与情调, 或者是一种对优雅环境的选择。因此, 被视为具有高格调的西餐厅, 则更注重餐桌上的禁忌, 以免失了礼节。
使用刀叉时, 切勿指手画脚胡乱挥舞, 勿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人夹菜。咀嚼食物时勿要讲话交谈, 不要喝汤或者喝水, 更不能发出咂嘴的声音。热菜不要用嘴吹, 也不要用汤勺搅拌, 可待凉后再食用。用餐期间若要离席, 需向他人致意。最后用餐完毕不要当众剔牙, 这被视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中国, 热闹是饭桌上的习俗, 而在西餐厅, 却禁止大声喧哗, 讲话应尽量压低声音。
四、结语
近年来, 西方的饮食在全球不断兴起, 并迅速普及, 其文化冲击力之大有目共睹。餐桌文化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精神与民族风貌。透过餐具变革、餐桌礼节的了解, 不仅可以防止礼失于人, 更可以了解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能更深层次地帮助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从现实出发, 在自我行为上“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餐桌文化 篇9
(一) 上菜次序的差异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请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与国际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 先凉后热, 先炒后烧, 咸鲜清淡的先上, 味浓厚的后上, 最后是甜点和水果。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是:手碟—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菜份数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主后宾;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 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彭健, 2009)
西餐种类繁多, 风味各异, 因此其上菜的顺序, 因不同菜系、不同规格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顺序大体相同, 一餐齐全的西菜一般有七八道, 主要由这样几部分构成:
饮料 (果汁) 、水果或冷盘, 又称开胃菜, 目的是增进食欲;
汤类 (也即头菜) ;
蔬菜、冷菜或鱼 (也称副菜) ;
主菜, 主要有肉食和熟菜;
餐后食物, 一般为甜点、水果、冰激凌等;
最后为咖啡或茶水。
(二) 西餐中的餐巾
传统的中餐中并不使用餐巾, 只是在用餐完毕时用湿热的毛巾擦洗一下, 后来西餐的一些利益传入中国后, 中国人才渐渐开始使用餐巾, 但是大家用得比较随便。
在西方礼仪中, 如何使用餐巾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很有讲究的。参加正式宴请的话, 一定要牢记女主人把餐巾铺在腿上之后才是宴会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 若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了便意味着宴会的结束。
餐巾既可以用来擦嘴、手、手指, 也可在吐出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时, 利用餐巾擦拭嘴唇, 但是不能擦刀叉, 也不可以擦汗。
“如果你在中途要离开, 你该吧餐巾放在哪里呢?一般来说, 若还回来吃的话, 餐巾有一个最标准的放法, 放在你座椅的椅面上。记住, 千万别把它放在桌子上, 因为这是用餐结束的信号。” (张倩, 2003)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餐巾是可以弄脏的, 如果因为不想讲餐巾弄脏而取出自己的手帕或面纸使用是违反用餐礼仪的。
(三) 夹菜
中华民族素来热情好客,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酒, 在餐桌上为别人夹菜在中国是一种亲密的表示。
我们这种表示却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曾有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 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他当猪一样看待。所以在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宴席上, 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 其余的由客人自主食用。因此在我们在和别人一起用餐时, 可以劝别人多吃一些, 但是不要不由分说, 擅自主张, 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 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 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
(四) 停餐方式也有讲究
中国人有句古话:“人不陪君筷培君”, 是说出了主任以外, 即使已经吃饱了, 也要陪着客人。用膳时, 中国主人为表示盛情, 一般可说“请用筷”、“请随便”等筵语。筵席中暂时停餐, 可以把筷子直接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 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里, 按时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在西餐中,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 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 刀口朝内, 叉尖向下, 这样表示你还要继续用餐。用餐后, 将刀叉摆成四点钟的方向, 刀口向外, 叉尖向上即可, 这表示你不要用餐了。由此可见, 停餐方式是有差距的, 我们在以后的涉外场合里需要提起注意。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与文化的差异之餐后差异
(一) 付账有差异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在中国, 一般请客吃饭就是主人请客, 付账一般不会出现两个人各付各的情况;对于多人吃饭, 经常会出现抢着付账的场面。
然而在西方, 各付各的情况却是很普遍。西方人不大喜欢请客设宴, 即使必须大摆筵席, 一般都实行AA制, 各自掏腰包。所以中国人容易出现餐桌上的“腐败”, 原因就在这里。
(二) 西方人的小费礼仪
小费, 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餐厅里, 只要放些小钱在餐桌的小碗里, 就能得到保证最迅速的服务, 这个方法扩展到了其他行业。
在西方, 许多国家都有给小费的做法, 它对服务人员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收入, 对顾客可以换来满意的服务。
给小费的方式除了交付账单上公开列明的以外, 给小费多在私下进行。一般小费放在茶盘、酒杯的底下, 或者直接塞在服务员手里, 或者在付账时找的零钱不收权当小费。然而这在中国却是不存在的。
摘要:餐桌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是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通过餐桌礼仪的差异来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进一步了解, 并且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 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提高跨文化意识, 增进双方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文化,就餐礼仪,酒文化
参考文献
[1]、彭澎、杨中碧.《礼仪与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08) .
[2]、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01) .
[3]、金正昆.《礼仪金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04)
[4]、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7.
餐桌文化 篇10
1 餐具使用的差异反映不同教育观
说到餐具,大体可以分为筷子,勺子,刀,叉等等。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由于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比较大,至今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则是使用刀叉。笼统的讲,两者作为餐具来说,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都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但是,材质方面和具体的使用方法和却可以反应出不同国家的教育观。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筷子貌似简单,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它是应用了物理学生的杠杆原理。可以说筷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此外,筷子不怕高热,不怕寒冻,这与我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质朴勇敢的性格是一致的。筷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果脱离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将整个工作完成,这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讲究团结的精神。
刀叉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刀叉的制作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可以看出西方人崇尚自然科学的性格。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用刀进行切,然后用叉将其夹住,最后送到口中,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的思维是在结构中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独立的工具所承担的是各自独立的责任,完成的是分别的任务。这反应了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教育原则和处事方式。
2 座次的安排折射出的教育观
从古到今,因为餐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在中国,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强调“孝”、“忠”的观念,从座次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中国人强调尊老爱幼,因此,座位的摆放很有规律,座位不仅有上下等级之分,而且还有具体的座位排序。因此,从座次可以反应出中国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要“有大有小”不能“造次”的教育观。一般座次是有主人来安排的,但是中国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不论主人安排的有多周到,多正确,客人都要礼让一番才肯就座,尤其是坐“一把手”“二把手”的客人。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而是由于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礼数”,循礼法,重礼信的教育观,以及谦虚的美德。
欧美国家的餐桌大多是长方形,男主人坐在桌子的一端,女主人坐在另一端。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通常安排座位时要尽量避免两位男宾或两位女宾并坐在一起。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这体现了西方国家提倡平等、自由,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女士优先”的思想和教育观。
3 中西方饮食的不同做法折射出的教育观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有谚语“民以食为天”为证。这与中国过去几千年来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低有关,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的饮食文化。如今中国菜在全世界范围内收到各国人们的喜爱,可见中国人“吃”出了水准,中国菜也确实独具特色。众所周知,中国人崇尚“和谐”,重和与整体。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每道菜中都含有多种原材料混合,相互之间融合,搭配,但并不冲突,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体现了中国人重“和谐”,讲“和为贵”的教育观。此外,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由于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中国人过去以植物为主菜,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爱护自然”,“众生平等”,“保护动物”,要“有爱心”等教育观。
西菜中除少了数汤菜,在正菜中一般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搭配进行的,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教育观。此外,西方人做菜总是依照食谱,一板一眼的去做,而菜谱上的配料及调料都精确到克,每道程序的完成都很有次序,虽然比较机械也缺乏特色,却体现了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重视科学,崇尚规范,讲究次序的教育观。并且,西方国家较之中国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他们平时不会花太长时间去做饭。这与他们生活节奏比较快有关,这体现了他们懂得节约时间,时间观念很强,办事高效率的特点。
4 用餐方式折射出不同的教育观
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吃饭都是以共同的盘子或汤碗作为器皿,通常用圆桌,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这显示出中国人喜欢“分享”重视“交流”的教育观。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而主人家备菜通常会准备超出客人食量的一倍以上,以示慷慨。这一点是西方人不太理解的。有人可能认为这与中国人崇尚“节俭”的教育观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中国也有“待人热情慷慨”不能“自私”,对人礼貌等教育观。
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西方人就餐通常是分餐制,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东西,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并且西方喜欢自助餐,每个人随意去取自己喜欢的事物放入自己盘中,各吃各的,吃多少取多少,一般不会浪费。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之间实行的是各自的价值,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力量。在西方人的教育观点中,倾向于侧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此外,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5 结束语
随着世界之间的融合不断的加深,人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礼仪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餐桌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国家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各个国家餐桌礼仪的差异。通过餐桌礼仪最终可以看出,礼仪是思想内容,仪是表现形式。笔者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研究,总结出中西方的教育观差异,希望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西方教育观更多的关注,致力于改善我们本身的教育观,取长补短,吸收中外教育之精华,形成更加完美,日趋完善的教育观,培养出越来越优秀的人才。
摘要:针对餐桌文化的研究这一课题,该文打破餐桌文化研究的惯例,不是详解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而是通过分析中西餐桌文化的差异揭示出餐桌文化折射下的教育观的不同。餐桌礼仪是引子,而教育文化等观点的不同则是重头戏。笔者认为通过分析这些餐桌方面的知识可以揭开文化及教育观的神秘面纱,更深层次的去理解我们的教育观,思考我们的教育观。
关键词:餐桌文化,教育观,中西方,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敏,刘晓丽.国外利益与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欧玲.西方礼仪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陈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5]段洁.餐桌礼仪与口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餐桌文化 篇11
日本的公立和国立小學都会向学生提供午餐,孩子们把和同学一起在教室吃午饭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很多学校看来,营养午餐不仅是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孩子们一起就餐也是从小培养他们遵守秩序、关爱他人的好机会。
斋藤君是板桥区常盘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后,他高兴地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布袋,递给妈妈说,这周他要开始负责“午餐服务”了。他妈妈拿出来一看,是一套淡蓝色的“工作服”、一件长袍,外加一个小厨师帽。斋藤君还告诉妈妈,他每天中午都要穿上这套衣服,在他用完后,一定要洗干净,再传给下一个同学。
和日本大多数小学一样,这所小学校里的“午餐服务”由学生们轮流负责。一般是2~3人一组,负责为全班同学搬运餐点并分餐。午餐要在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吃,值日的学生为其他同学盛饭、分菜,并摆好牛奶和面包等。这些午餐都是由专业营养师设计的,营养均衡,菜量适中。如果不够吃,同学可以举手要求加饭,但是绝对不允许剩饭和浪费食物,学校还会尽量要求同学们不要偏食。午餐后,同学们会主动把用过的餐具等送回,再由值日的同学统一送回食堂。这样的集体午餐对学生们来说,不仅很愉快,也培养了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感。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的伙食放心,学校还在每个学年为家长安排“试食日”,想要了解午餐质量的家长填好申请表后交还给学校即可。然后家长们就可以在规定的日子里,亲自感受一下校园午餐的味道和质量了。这不仅让家长们安心,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监督作用。一顿午餐在日本已经被融入到了品德教育之中,也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渠道。
英国人讲究进餐礼仪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也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能“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做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且也拒绝购进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节约的良好习惯。
美国孩子就餐也需自立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勺喝汤吃菜。绝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孩子吃饭,大都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了。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就要挨饿,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摘自《科学生活》)
餐桌奏鸣曲 篇12
第一乐章:平静
回到家,迎面扑来一阵香味。噢,吃饭了!我完全把考八十几分的烦恼抛在脑后,以刘翔跑步的速度冲到饭桌旁。正当我准备把一口软软的鱼肉送进嘴里时,我迟疑了一下——发现爸爸的脸色不对,阴森森的,让人害怕。不可能是针对我的吧,我还没有告诉他分数呢!别管他,我大口地吃起来,丝毫没理会身边的“异样”。
第二乐章:波动
我正吃得香甜,但感到越来越不对劲。我用余光偷偷瞄了一下爸爸——天啊!满脸的“杀气”,好似要把我整个人狠狠地撕成两半!爸爸明显是针对我呀,难道考卷被他发现了?要是让他知道我考了八十几分,非把我的皮给剥了!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心跳开始加速。我没有心思再吃饭了,口中的饭粒也不敢吞下去。我不动声色,生怕被他发现“异常情况”。时间飞快地流逝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顺着我的脸颊滴下——我的、忐忑不安。正当我准备逃跑时,风雨降临了!
第三乐章:汹涌
“砰”的一声,是手拍桌子的爆响!简直是地动山摇,我整个吓坏了。我的脖子就像机器人一样转过来,只见爸爸对着我“怒目#睁”,开口大骂:“好啊你,考了一个这么差的分数,还吃得这么津津有味!是不是皮有点痒了,想让我揍一顿!”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可怕,我僵直地站在那里,整个人好似被控制住了,心里想着:这下糟了!——
第四乐章:忧伤
“…呼呼呼,你这个娃孕,简直没救了!”爸爸几了,满脸的无可奈何。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满脸的忧伤。8点多了,爸爸早已回房休息,饭厅里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哭着。我真后悔,如果当初在进门之前就告诉,也许事情就不会发展得这么坏了;也许这时他就可以原谅我了;也许这时他正微笑着安慰我;也许这时他正耐心地帮助我讲解题目……世界上有很多也许,可发生的总是最不幸的……
8点钟的月亮是那么的明亮,淡淡的月光透过纱窗照亮了饭厅;8点钟的月亮,美丽的月光,此刻是我唯一的安慰……
好“哀”的奏鸣曲啊,不过这不是我想创作的!
教师点评
【餐桌文化】推荐阅读:
法国餐桌礼仪文化06-11
写餐桌文化作文06-20
中西方餐桌文化07-09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知识08-13
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10-31
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06-12
餐桌礼仪07-19
美国餐桌礼仪06-06
英式餐桌礼仪06-14
餐桌大战作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