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餐桌礼仪

2024-10-05

中国年餐桌礼仪(共3篇)

中国年餐桌礼仪 篇1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餐桌礼仪一直体现着我国独特的食礼文化,被人们所继承发扬光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餐桌上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礼仪,礼节被淡化的现象,以及年轻人对食礼文化概念的模糊。为什么教育的普及,不但没有让传统文化更好的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边缘化?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教育理念变对它的忽视化,同时也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对我国传统食礼文化的冲击。

关键词:礼仪,餐桌文化,变化,教育理念

一、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古代食礼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然而,所有这些礼仪文化与我国重视传统礼仪教育密切相联,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个教育大国,对于传统的中国礼仪文化之传承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我们将要谈论的是关于饮食的礼貌、礼节方面。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总之,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从餐桌礼仪看现代中国社会世态的变化,透视人民教育层面的认知,及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等诸多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为了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作者查阅了近些年的相关调查论证。发现前人在对中西餐桌礼仪差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其内容包括饮食,营养,餐具,禁忌、衣着、次序、、话语,不同文化、教育、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论证。

就中西不同餐饮文化差异中折射的教育观差异来说,从餐具使用,座次安排,饮食的不同,用餐方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西方的个人主义,重科学,重环保,重规范的理念与中国重和谐,整体,热情厚道的集体主义观念的不同。(张纯,2010)对中西餐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饮食喜好,餐具,餐桌座位安排,就餐气氛等方面,体现出中国集体主义的感性思维文化与西方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文化之间的差异。

我国学者在中西餐桌文化礼仪差异方面目前已做了很多的研究,调查,且研究的范围领域较广,而对关于我国当代餐桌礼仪变迁方面则还没有人涉入。笔者从自身生活中观察发现,当下的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优良的传统受到挑战,于是便展开了此研究。

三、我国传统的餐桌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餐桌文化里,关于就坐方面,应等长者坐定后,其他人方可入坐。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不可发出很大的声音,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四、中国餐桌礼仪的时代变迁及原因

首先就餐桌一般礼仪而言,传统的尊长文化受到极大挑战。现在我们轻易可以看到,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大型聚餐,多数情况下,晚辈总是先伸出就餐之手。这样的现象在今天较为普遍,大家似乎习以为常。关于就餐时要尽量保持安静也早已被忘到九霄云外,随处可见的就餐环境里,大声说话,唾沫四溅,自顾自饮,不顾及旁人感受,吃东西发出很大声响的现象很是普遍。

我国虽是个教育大国,礼仪之邦,却抵挡不住时代发展这股洪水所带来的冲击,对传统餐桌礼仪的传承,似乎更多的被我们所忽视,我们忙着抓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忙着找好学校,忙着上好的大学,忙着各种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传统礼仪的教育,教育之本是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成为更好的人,对礼仪的继承是很必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丢了根本。只有懂得了基本的文明礼仪,尊敬长辈,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唯细节处看人品,唯文明里看文化。餐桌礼仪里的长辈优先,礼让文化,是文明礼貌的体现,是对长者,对他人的尊重,是孝道的最好诠释。我国对“孝”的文化传承,“敬”的文化风范早已渗透到了骨髓里,这是不容质疑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其继续发扬广大,传授给下一代,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保留。

从餐桌文化看中国的时代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忽视了最传统,重要的东西,我们的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重视,重拾优良的餐桌礼仪,将更多的注意力回归本真,我们会发现教育中的很多其它问题变的不再难解。一个懂得孝顺,懂得尊长爱幼,懂得礼让的人,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教育的成功。

五、结论

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教育是对文化的继承和诠释,而礼仪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的教育,从被教育者那里可以得到答案。中国五千年礼仪文化的消褪是对传统的缩减,也是当代价值观的改变。人们崇尚简约,丢掉繁文缛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更多的是快餐文化,当下的时髦,却不能长久。传统的餐桌礼仪反应的是我国的历史民俗,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经岁月的考验而经久不衰的流传文化。

我国餐桌礼仪的变迁更多的反应的是大文化背景的改变,是随着科技发展,不同文化融入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其背后身深层次原因则是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不再关注看似轻薄的传统文化礼仪礼节,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升学,就业的压力,人们太忙,没有时间停下来欣赏慢文化,细细和家人品尝一顿美食,遵循传统礼节,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父辈们依然坚守着传统礼节的阵地,只是随着新一代的成长成熟,这些餐桌礼仪文化被越来越淡化,边缘化,这是值得我们这代人深思的问题,传统餐桌礼仪更多体现的是一份情感,一种做人的态度,是“孝”与“敬”最完美的结合。我们的教育需要弥补这一课,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需要引起对食礼文化的重视,回归传统。

参考文献

[1]段洁,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01,01.

[2]张纯.中西方不同餐桌文化折射下的教育观差异[J].安徽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

[3]吴寒,姜黄燕.浅析中西餐桌文化差异[J].成都:青年作家,2014,20.

中国年餐桌礼仪 篇2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忌讳,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忌讳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忌讳主要有四条:

宗教的饮食忌讳,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忌讳。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忌讳。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个人习惯忌讳

打嗝:在席间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若仍无效,则最好去洗手间打个够,等废气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喷嚏:若只是暂时性之喷嚏当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是喷嚏不断则最好离席至它处处理,若真的无法处理则不妨先行离席,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

补妆:国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项礼仪,补妆应该在洗手间或是人较少之处为之。公开场合补妆就好比是在梳头发,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烟:几乎所有的餐厅均以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烟,瘾君子最好尽力克制烟瘾,如果真的烟瘾太大则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场人士已开始用甜点、咖啡时再离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雾,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妨害别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当恶心,真的要吐也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千万不要口中咬着一根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状,非常难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着牙签到处走动,那更是离谱的举止了。

刀叉掉落:进餐时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时只需要告之服务人员换一干净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过再继续使用。

用餐形象忌讳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可以劝别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议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而且还会让对方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近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吃到没有。距离自己较远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时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动碗筷。在用餐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长辈,要尽可能主动给长辈添饭。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要道谢。

吃饭要端起碗,应该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

进餐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如果需要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住“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礼仪规则。

习俗忌讳

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忌讳,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筷子忌讳

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

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的做法。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不雅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中国餐桌座位礼仪 篇3

1家庭聚会

家庭聚会一般是要按照辈份高低、年龄大小来排序的。

也就是就,不论谁请客,辈份最高或年龄最长者要坐在最里面面向门口的显要位置;接下来可按辈份或年龄依次一左一右地排列。

有时还要在长辈旁边安排一位老人喜欢的小孩,一般都是隔代人。

如果是长辈请客,可能要指派一人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负责做好各项招待工作;如果是晚辈请客,请客者会自然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2朋友聚会朋友、同学、战友等聚会一般来讲是谁请客谁坐在面向门口的位置,也叫“坐东”或“庄主”,

有时庄主也可能把此位置让给职位较高或德高望重者,其余的要可以按年龄大小依次一左一右排列。

因为都是朋友,所以有时也不计较这些,谁坐哪儿都无关紧要,但庄主的位置别人是不会去坐的。

3接待客人

接待客人属于外交范畴,讲究能多一些。

一般来讲接待客人分主客两方。

主方至少要有两人,一人是“主陪”,另一人是“副陪”。

“副陪”一般是“主陪”的朋友、同事或部下。

“主陪”要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以尽地主之宜,“副陪”坐在“主陪”的正对面,也就是靠近门口的地方。

副陪既是具体负责招待工作的,也是比较能喝酒的。

主陪右边应该是主宾,左边是副宾;副陪的右边是来宾中的第三号人物,左边是第四号人物。

其他人员基本可以随便坐了。

服务人员倒酒的时候,从主宾开始按顺时针顺序依次进行。

有时人多的时候,还有一位或两位边陪。

一位边陪就坐在主陪的左方、副陪右方中间位置,右边是第五号人物,左边是第六号人物;如果主方是四位在场两位边陪时,第四位边陪在主陪的右方、副陪的左方,另一位边陪的对方,四位呈十字交叉状。

但在北方,来宾有依次按一左一右排列的。

本人比较倾向于前一种排列方式,

入座分清主宾和副宾位

凡是饭局都有主座,主座一般是指正对门口的中央位置。

主座一定是主人来坐的。

主座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主陪”。

主宾和副宾分别坐在邀请人左右两侧,如有其他主方陪同人员可与其他客人相间排列席位。

上一篇:帝王思想下一篇:国内外自组装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