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

2024-08-25

游牧民族(精选12篇)

游牧民族 篇1

建立辽政权的契丹、建立金政权的女真族以及建立元朝的蒙古族, 都是善于骑射的民族。他们“居住无常”、“以车马为家”、“渔猎以食”的生活习惯, 不仅造就了他们彪悍健壮的体魄, 而且也培育了他们勇猛善战的性格, 善于骑射则是其最基本的技能。骑马射箭既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也是他们练兵与娱乐的活动内容。

在辽国,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契丹族的“陶拉葛尔布”节上, 都要举行射兔比赛。赛前, 先将木雕兔固定为靶, 然后将参赛者分为两组, “分朋走马射之, 先中者胜”, 失败的一组下马向获胜组进酒以示祝贺, 即所谓“负朋下马列跪进酒, 胜朋马上饮之” (《续文献通考·乐考》) 。九月九日也是辽代的特殊节日。辽代皇帝在这一天率领群臣部族, 骑猎射虎。射少者为输, 罚重九宴。《辽史》记载说, 射猎完毕以后, 选择高地设立帐幕, 赐赏番汉臣僚。

和契丹族一样, 女真族也是举族上下, 善于骑射, 其民“善骑, 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 浮马而渡, 精射猎, 每见巧兽之踪, 能蹑而摧之” (《大金国志》卷三九) 。由于骑射深受重视, 也成为他们体育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据《金史·礼志》记载, 女真族于重五、中元、重九等节日举行拜天之礼后, 常常举行射柳比赛:“插柳球场为两行, 当射者以尊卑序, 各以帕识其枝, 去地约数寸, 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 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成绩以“既断柳, 又以手接而驰去者, 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 次之;或断其青处, 及中而不能断, 与不能中者, 为负。”显然这种竞技比赛, 若非精湛的射艺和娴熟的骑术兼备, 是无由问津的。

女真进入汉族地区, 尤其是灭北宋以后, 为了继续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和增强武力统治能力, 一再强调女真人的骑射活动, 大定二十六年 (1186) 十月, 金世宗曾针对“西南、西北两路招讨司地隘, 猛安人户无处围猎, 不能闲习骑射”的情况, “委名猛安谋克官依时教练, 其弛慢过期及不亲监视, 并决罚之” (《金史·世宗纪》) 。金章宗时亦规定:“女真人及百姓不得用网捕野物, 及不得放群雕枉害物命”, 其旨“亦恐女真人废射也”。不仅如此, 骑射技能还是科举取士、选官的基本条件, 如明昌四年 (1193) , 金章宗曾“敕女直进士及第后, 仍试以骑射, 中选者升擢之” (《金史·章宗纪》) 。统治者对骑射的重视, 一方面反映出骑射习俗在金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社会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 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 骑射习俗已日渐松弛。

以骑射立国的元蒙民族, 更是以善骑射见长, “元起朔方, 俗善骑射, 因为弓马之利取天下” (《元史·兵志》) , 其民“家中男子, 十五以上, 七十以下, 无众寡尽签为兵……上马则备战斗, 下马则屯聚牧养。”守边“悉遣精锐联系骑射之士” (《元史·兵志》) 。靠一张弓箭一匹马, 创下了横扫欧亚、灭西夏、吞金宋、统一中国的辉煌业绩。在这种举族上下皆重弓马的影响下, 崇尚骑马射箭遂成为元蒙民族的传统体育习俗。奇特的是, 骑射习俗在元蒙民族中不仅仅是为了竞技较艺, 而且还用以祭祀消灾, 尽管其活动只不过是象征意义的, 但从其祈求的美好愿望看, 骑射活动在该民族中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元史·祭祀志》记载, 蒙古族有“射草狗”的习射风俗, “每岁, 十二月下旬, 择日于西镇国寺内墙下, 洒扫平地, ……束秆草为人形一, 为狗一, 剪杂色彩缎为之肠胃, 选达官世家之贵重者交射之”。每年举行的这种活动, 既是一种消灾免祸的祭祀活动, 也是一项寓射于乐的竞技比赛。待草狗射至糜烂时, 即以酒祭之。帝后和太子、妃嫔并射者, 各解所穿衣服, 俾巫觋祝赞, 祝赞完毕, 归还衣服, 称为“脱灾”。参加者有严格限制, 非“别速”、“扎刺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等氏族者不得参加 (《元史》卷六) 。

射葫芦也是元人的一项娱乐活动。每年清明、端阳节, 人们把装有鹁鸽的葫芦悬于树上, 远而射之。但输赢不在于能否射中葫芦, 而是将葫芦射破, 从而使鸽子飞出, 以鸽子飞得高低来判 (转77页) (接57页) 断胜负。真是别出心裁。

元蒙民族善于骑射的习俗, 使该民族中能骑善射之士辈出, 如《元史·忙歌撒儿传》记载:“搠阿精骑射, 帝甚爱之, 号为默尔杰, 华言善射之尤者也。帝尝与贼遇, 将战, 有二飞鹜至, 帝命搠阿射之。请曰:‘射其雄乎?抑雌者乎?’帝曰:‘雄者。’搠阿一发坠其雄。”可见其射技之精。《元史·廉希宪传》亦记载:廉希宪“尝与近臣较射世祖前, 希宪腰插三矢, 有欲取以射者, 希宪曰:‘汝以我为不能耶?但吾弓力稍弱耳。’左右授以劲弓, 三发连中。”俨然一种以能骑善射为荣、不能骑善射为耻的风尚。

受中原汉王朝的影响, 有的少数民族政权还将本族擅长的骑射技能列入武举考试的制度, 如金的武举制中, 就有马射、步射的内容。按《金史·选举一》的记载, 步射以“能挽一石力弓, 以重七钱竹剑, 百五十步立贴 (靶) , 十箭内, 府试欲中一箭, 省试中二箭, 程试中三箭。又远射二百二十步垛, 三箭内一箭至者”为合格;马射以“百一十步内, 每五十步设高五寸长八寸卧鹿二, 能以七斗弓、二大凿头铁箭驰射, 府试则许射四反, 省试三反, 程试二反, 皆能中二箭者”为标准。无疑, 武举制度对骑射的持续发展, 起到了促进作用。

游牧民族 篇2

1摘要:溆浦县有人口90多万,总面积6600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690个行政村。共居住著土家、瑶、苗、侗等28种少数民族群众。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数15.46%。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县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通过对我出生地“龙潭”的一所中学——龙庄湾中学。将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一个缩影,来反映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教育和民族政策。

关键词:湖南省溆浦县 散杂居地区 民族政策 教育

一、调查地区概要

溆浦县有人口90多万,总面积6600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690个行政村。共居住著土家、瑶、苗、侗等28种少数民族群众。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数15.46%。全县有小横垅乡、统溪河乡、葛竹坪镇和沿溪乡等4个乡镇少数民族人口都超过本乡镇人口30%,其中小横垅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86%。

据****年统计,瑶族是全县十四个少数民族个人口多的一个,共有五千四百六十八人。分布在水东、汉口、两丫坪,龙潭、麻阳水五个区。其中水东区二千一百五十五人。占全县瑶族人口百分之三十九点四一。江口区一千八百零五人。的丫坪区五百零二人,龙谭区五百五十八人。麻阳水区一百零八人。其他区三百四十人。瑶族居住较多的有小横垅乡、温水乡、沿溪乡、金龙乡。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充分说明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县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加快民族地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必须把发展民族教育摆到优先的位置,通过不懈地努力,让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教育权利。通过我对家乡唯一一所中学学——“龙庄湾中学”的调查,因为它的典型性,故将其作为一个缩影,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我县总体的民族政策情况有更多的认识和启示。

二、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学校的基本状况

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学校”主要是指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居住的非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民族小学”主要是指:冠以少数民族称谓的初等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既不同于聚居地区的民族小学,也不同于汉族为主的普通小学。1 【作者简介】姓名:向欣;学号:201321052014;学院:外语学院;专业:日语;指导老师:孙东方;电话:1867405786

4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杂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民族学校。例如,我国原三个直辖市都有民族学校,我国非民族自治地区的省政府所在城市绝大多数都有民族学校,这些民族学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类是经济文化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和地区的民族学校。例如,经济文化发达的特区、经济开发区及比较发达的城镇和地区的民族学校,它们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与支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其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三类是边远、穷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学校,那里经济力量薄弱,文化教育设施落后,群众的教育观念淡漠,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总之,杂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相比,这些学校具有散、杂的特点,因为“散”,易被忽视,难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多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范围内进行,很少有人涉足杂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研究。因为“杂”,这些学校的师生涉及不同的民族,水平参差不齐,难于归纳集中其共性,难于提高整体水平;与杂散居地区的汉族学校相比较,这些学校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们有特殊的文化传统、特殊的生活习惯,也享受着党和政府的特殊政策。我县系属于穷困,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更加的巨大,我所要走的路也是异常艰辛和漫长的。幸亏在这个探索之路上有我党和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才不至于我们民族教育的缺失。

三、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主要影响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溆浦县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和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及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几年前,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县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县政府以贯彻中央和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

县政府分管领导还经常听取各委员单位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情况,协调各委员单位为少数民族办实事,解难题。同时还注意总结和宣传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委员单位,推荐他们在民委委员全体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介绍工作经验。县财政局为县民委设立了民族工作经费,为民族工作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1、认真贯彻《湖南省散居少数民资工作条例》,确保散居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上实现平等。市政府十分注意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平等权利,而且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如认真落实了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加分及免收择校费的政策;切实保障了未成年少数民族公民正确表达民族成份的权利;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等,同时,还注意维护外来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安全经商、依法经商。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

三、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1、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根据我县少数民族散杂居住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探讨散杂居地区民族学校办学的方式、方法,实行了民族教育改革。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强化了民族学校师资培训和民族学校基本建设。各区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近几年为民族教育投入专项资金、助学金和补助资金过万元,改善了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体育等事业,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溆浦县政府组织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立足本地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民族乡、民族村送科技、送电影、送图书等,丰富了民族乡、民族村的文化生活。组织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各种传统体育运动会,推动了民族体育的发展。

四、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市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了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良好氛围。

1、通过宣传月扩大宣传范围。充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采取多种形式,对各族群众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注意把宣传月作为开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更加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支持民族工作,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通过媒体及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开通少数民族热线电话,受理有关民族法律、法规及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受理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等问题。

3、通过党校、干校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认识。协调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委党校在干部培训中适当增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课程,使各级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教育存在问题

一、懂行的干部和高水平的教师匮乏是杂散居地区民族中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党的民族政策好,需要有懂行的干部去贯彻执行,否则,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漂亮的空话。当前,这类学校缺少专家型的干部,特级教师的数量极少,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特级教师,更不用说市、区级教研员和科研员了。

二、经费困难”是这些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996年民族教育“质量万里行”调查中,吉林省蒙古族民族学校的校长都在问卷中把“经费 困难”当作第一困难提出来。1998年春,在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民族教育理论研讨会的问 卷调查中,有17名民族中学校长把“办学经费及硬件建设问题”作为主要困难提出,占被调查人数的70.8%。我省根据国家教委的文件作出决定,对于民族类学校定期给予一定民族教育专项补贴。但其落实情况很不平衡,有些地区有钱时给一部分,没钱不给;也有的专项补贴迄今还是“0”。我县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三、生源质量困难是民族中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汉族学校平等竞争的又一难题

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又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失去了民族学校的意义。学生生源质量的困难和办学质量高水平的要求,成为一个“两难课题”呈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前。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积极配 合支持,加以研讨和解决的“两难课题”。

五、我县将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一、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我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切实把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维护民旅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一项突出的政治任务来抓。

二、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1、认真研究制定自查整改工作方案,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增强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维护祖国统一、民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党务公开栏、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定期到公共场所宣讲邪教、迷信活动的区别,发放宣讲资料,让广大人民群众远离邪教,抵制邪教。使全体干部职工能够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纠正和减少少数民族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最大限度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实实在在的为少数民族服务好。

三、层层分解 责任到人

为认真贯彻落实各方项方针政策,明确责任制,保证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责任落实,工作到位,对不遵守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导致发生侵犯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危害民族团结,造成严重后果的,讲进行责任追究,并严肃处理。

六、注解:①、《中国的民族政策》

游牧民族的“便携房屋” 篇3

哈萨克族毡房

众所周知,哈萨克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多年的迁徙生活让他们创造出了造型别致,又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毡房。这种便于携带和拆卸的住房承载着他们2 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族的远祖乌孙人居住的就是这种毡房。这在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就有着描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哈萨克族是一个崇尚音乐的民族,骏马和音乐是他们的两只翅膀。因而在他们的口中,毡房的称谓特别具有诗情画意,一是草原的“白色宫殿”,二是“马背上的房子”。诚然,无论是“马背上的房子”,还是“白色宫殿”,毡房的材料———毛毡(毛毡产自马牛羊驼之毛皮),既遮风挡雨,又防潮隔寒。另外,既然有“白色宫殿”之说,那么,毛毡的颜色肯定是以白色为主的了,浅棕色的是少数。

一般而言,毡房分为大和小两种,小毡房容易搭建,整体就是一个圆锥形,只不过有四块、六块、八块甚至更多一些的房墙的区分罢了。简易的小毡房又称为“阔斯”。相比而言,大毡房就要复杂得多。它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大毡房的上部是圆弧形,也就是穹形,下部为圆柱形,顶部有天窗,覆盖上活动的毡子,用于通风。

毡房最为复杂的部分是骨架结构。骨架结构部分又分为格架、支撑杆、顶圈和门四部分组成。而格架又分为两种式样,一种风眼式栅栏,排列稀疏且轻便,易于拆卸;另一种叫网眼式栅栏,格眼细密,结实坚固,可以抵御大风,但相对笨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因而毡房的格架要求特别,必须是草原上特有的红柳木所制,这种红柳木既坚固又极富韧性,能起到很好的支撑和固定作用。毡房的穹顶是由几十根撑杆搭成的,屋架搭好之后再在围墙和顶部铺设毛毡。毡房的骨架做好之后,还要在外围加设一道彩色的墙篱,墙篱是用同样长短、粗细的芨芨草编织而成的有对称花纹的草帘,这使毡房显得更加漂亮、大方。

到过毡房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因为毡房的门较小,而且多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哈萨克语称之为“斯克尔菜乌克”,一般高1.5米,宽0.8米,离地面较高,用来防御积雪和严寒。一般情况下,门的方向朝东南方。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哈萨克毡房内部的陈设和布置也有一定的规矩。堆放东西的部分和住人的部分是分开的。门的正对面的上首往往摆设着装有贵重物品或衣物的木箱和木柜,而两边则整齐的叠放着用花布盖好的被褥等,进门的左右上方是铺位,大箱子前铺上带有花纹的坐垫后就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蒙古包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人民在总结发扬光大前人智慧基础上的一项伟大的艺术结晶。它的产生也是源于蒙古民族随水源、牧草不断迁移的要求,其“居所”必须要制作简便,易拆装,便于携带,并且要防风隔潮。蒙古人将自己这种圆形尖顶的天穹式房屋称为“格尔斯”,蒙古包并不是蒙古语,而是满语,满族称蒙古人住的房子为“蒙古博”,“博”是“家”的意思,由于“博”和“包”音相近,“蒙古包”就作为一个音译流传了下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广大朋友耳熟能详的《敕勒歌》这样写道:“敕勒川,阴山下。天是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蒙古包其实就是“穹庐”的传承,蒙古语为“格日”。

蒙古包的结构架设更为简单,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人就可以搭盖。蒙古包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套瑙、乌尼、哈那、毡墙和门。“套瑙”是蒙语,意思是“天窗”,位于蒙古包的顶端,它可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乌尼即蒙古包顶端的伞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搭建蒙古包时要先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圆,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那架好(由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制而成),再加上顶端的乌尼(3.2米长的柳条棍),将哈那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在顶上和四周覆盖一至两层厚厚的毛毡,用毛绳把它系紧便大功告成。普通的蒙古包高为3.3米至5米,大门朝南或者东南开。

一般情况下,穷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至6个哈那组成,富裕牧民的蒙古包由6个或8个哈那组成,王公贵族的蒙古包由10个哈那组成,能容纳五六十人。更为奇特的是,蒙古包独特的造型还具有计时的功能。蒙古包的天穹一般是日月形,这不仅反映了蒙古人民对日月的崇拜,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

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4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就是56根乌尼。再加上门框上的4根就是60根乌尼,因而围绕着天窗的60根乌尼就形成了360度角,每一个角度的分配方法和我们现在的钟表一致,日光从天窗射到蒙古包内,光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刚好是一天的时间。另外,蒙古包包顶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是准圆形,使草原上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而产生适当的距离,因此,一个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住10级大风,而且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还能承受住两三千斤重的压力。

蒙古包搭建好了之后就是内部装修了,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在地上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生活家具,四周挂上镜框。以房门、火灶、佛龛为中心线,佛龛靠近栅栏的地方,上面是牛毛或者是毛毡制作而成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像。正中间的火炉主要是用来做饭和取暖的,右侧是家中的长者座位和睡觉的地方,左侧则是一般成员的“领地”。

对于蒙古包,法国人鲁不鲁乞1252年受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出使蒙古帝国,他在《东游记》中写道:“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下留下的两道轮迹的宽度为二十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匹牛拉一座帐篷……”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语:“朔风积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

当然,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最简单的区别方法就是毡房的顶部,如果圆球形顶的就是蒙古包,而类似尖锥形的则是哈萨克毡房;另外一个区别是哈萨克族搭建的毡房的杆子是一头弯的,要把弯头和架墙连在一起,而蒙古包用来搭建的杆子两头都是直的。

游牧民族 篇4

1 新疆地区游牧民族的产生及其基本现状

要想了解新疆地区游牧民族的产生, 首先必须知道游牧民族是如何产生的。对于它的产生, 众多学者都持有各自的观点。最早的是“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 它认为游牧民族是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后来也有学者认为是游牧民族是因为其有独特的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游牧民族直接来源于采集狩猎原始群部落。

一直以来, 新疆都是中国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目前为止, 在新疆这广阔的草原上, 先后出现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游牧民族, 例如塞种、乌孙、突厥、高车、柔然、匈奴、回纥等。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 一部分民族分化、消失了, 而另一部分民族则相互融合, 同化, 迁徙, 最后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新疆一部分少数民族, 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其中, 哈、蒙、柯、塔就是现代新疆4个最为主要的游牧民族。

1.1 哈萨克族的由来及基本现状分析

哈萨克族是新疆人数最多, 最具有代表性的的游牧民族之一。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 新疆哈萨克族总人口达到146.25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6.7%。[6]

哈萨克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剩余部分多数集中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乌鲁木齐市以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地。最早的哈萨克族人民居住在草原, 以经营草原畜牧业为生, 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从事着农业、商贸业和手工业。乌孙、塞种、康居等为哈萨克族的最早的主要族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 又慢慢的融合了一些新疆草原上的其他民族, 例如:匈奴、蒙古、突厥、鲜卑等, 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哈萨克族。无论是哈萨克族的族源还是融合的一些其他民族, 它们在历史上就是以游牧为生, 因此哈萨克族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疆传统的游牧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哈萨克族的社会组织与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建立了各级地方行政机构, 导致很多游牧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为半定居或定居生活, 截止目前, 有70%的哈萨克牧民已经实现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 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种植业和其他经济事业的发展, 很多原本在马背上生活的哈萨克牧民已经转变成了拥有生产技术的工人。而剩余30%的哈萨克牧民人口在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的推动下, 也正在逐步走向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

1.2 柯尔克孜族的由来及基本现状分析

柯尔克孜族是新疆第二大游牧民族, 2010年人口普查时, 新疆柯尔克孜族总人口为18.93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0.86%。[6]

柯尔克孜族在新疆的主要人口分布情况为: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 也有一部分人分布在伊犁、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他们的先祖最开始位于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经过汉、三国、晋、南北朝以及隋朝, 他们的居住以及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阿尔泰山和天山一带。柯尔克孜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畜牧业为主, 过着游牧半游牧式的生活。到了唐朝时期, 畜牧业和农业则是古柯尔克孜人的主要经济来源。10世纪初, 大量的古柯尔克孜族人从叶尼塞河迁移到的天山西部, 后与当地的居民慢慢融合, 形成了今天的我们所见的柯尔克孜族。

新中国成立之前, 柯尔克孜族仍然还以氏族部落组织形式保留着。在最早封建宗法社会中, 氏族部落阶级分化明显, 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相当不平衡, 10%人口数占有70%的牲畜, 而有一大部分贫苦牧民只有少量牲畜或根本没有牲畜。因此导致畜牧业经济在当时发展相当缓慢, 然而一旦再遇上灾年, 人、畜死亡的情况便屡屡发生。柯尔克孜族人中约有15%兼营或从事农业, 但由于当时牧民的耕作技术比较低, 导致产量不高。克尔克孜族手工业也并不发达, 一般情况就是就地取材, 加工马具、皮帽或者纺毛线等。更多的生活用品多数是用畜产品交换而来的。在解放前期,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仅仅只有一所中学, 导致大多数人都没有学可以上, 自治州内也没有医院, 没有电, 发展十分落后。1952—1956年, 新疆柯尔克孜族牧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成立, 让柯尔克孜族的建设事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近年来, 整个自治州累计投资将近一亿元, 与此同时, 60%牧民也结束了他们之前的游牧生活, 转向为定居或半定居。

1.3 蒙古族的产生及基本现状分析

蒙古族是新疆四大游牧民族之一, 也是新疆典型牧业型民族。2010年在新疆的总人口为16.8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0.77%。[6]

蒙古族在新疆的主要人口分布情况为:主要栖息在南北疆草原, 一大部分聚居在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内, 另一小部分别分布在伊犁、哈密、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等地州市。蒙古人在向新疆地区的扩散的过程中, 不断地汇集草原上其他游牧民族与各个农耕民族的精华于一身, 形成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其中主要以从事畜牧业为主, 狩猎、农业、手工业等为辅。公元7世纪, 蒙古部落开始向西迁移。到12世纪, 蒙古部落分化衍变出扎答蓝、出乞颜等其他部落。到了13世纪初,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的大部分部落后, 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这过程中, 很多蒙古族人陆陆续续也来到了新疆, 后来也逐渐的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现今新疆的蒙古族的主要族源是瓦剌部落。明朝期间, 他们朝着北疆的方向迁徙, 过着游牧生活。到了清朝初年, 蒙古族已经成为新疆北疆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开始从事种植业和其他经济事业的蒙古族人逐渐增多, 但大多数仍然以经营畜牧业为主。

1.4 塔吉克族的产生及基本现状分析

塔吉克族在2010年全疆总人口为4.72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0.22%。[6]自古以来, 塔吉克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 农业、商贸业、手工业为辅。塔吉克族在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情况为:大多数聚集在新疆南部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 有一少部分零星分布在叶城、泽普、沙车、皮山等县。从人种上来看, 塔吉克族具有一定的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从体型外貌来看, 无论是肤色、发色、瞳色、鼻梁高度, 都是典型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新疆境内的塔吉克族, 从古至今就一直生活在塔什库尔干一带, 过着半定居的游牧的生活。最早, 他们就以饲养牛、羊、马、骆驼等牲畜为生, 并能用羊毛织纺织衣物。但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对于塔吉克族人民明显不够。社会的封建压迫导致大部分塔吉克族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

新中国成立之后,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新疆境内的塔吉克族聚居的原蒲犁县成立, 解放之后的五十多年来, 塔吉克族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也使塔吉克族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 结语

新疆的游牧民族, 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这些古老的游牧民族, 他们祖祖辈辈都过着四处迁徙移动的游牧生活, 本文通过对哈、蒙、柯、塔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新疆游牧民族的产生, 现今生活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浅析, 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变迁, 这些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近的二十年当中, 新疆境内越来越多的游牧民族告别了他们之前的游牧生活, 转向了定居或者半定居生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疆哈、蒙、柯、塔四个主要传统游牧民族的由来以及他们现今的生活状态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新疆传统游牧民族在长期以来, 一直以游牧生活为主, 是游牧文化的代表, 但是近20年来,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 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新疆游牧民族告别了他们祖辈流传的游牧生活, 开始了半定居或定居的生活。

关键词:新疆,游牧民族,生活现状,浅析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体育志第83卷[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2]新疆年鉴[M].新疆:新疆年鉴社, 201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M].人民出版社, 1972:157-161.

[4]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M].文物出版社, 1990:229.

[5]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67.

[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7]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篇5

-----省教科院附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的通知》, 根据江干区教育局“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工作指导意见,省教科院附校确立本次活动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我校结合实际,及时部署,认真策划,将9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上,在学校师生中了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真正内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

9月初,我校全体学生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结合我校“闪亮星少年”雏鹰争章活动,开展以“文明礼仪,我先行”为主题的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各年级设置“文明示范岗”,每周“文明班级”评选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及强化。加大学风建设的力度,在各年级各班举行学风评比,在开学第一天上,校长向全校同学提出要求: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要培养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全校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本学期结合区“精彩一课”评比活动为契机,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班会课、中队课的评选活动,同时,特别要求语文、社会、艺术等人文学科,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自然等理科课程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养。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为了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升旗仪式、黑板报等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营造浓厚校园气氛,全校各班在开学初就布置了“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评比活动。同时制定升降国旗制度,并开展“我是护旗手”评选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每周升旗,学校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均认真参与,让学生感受升旗仪式的庄重、肃穆与自豪。每次升旗时国旗下热情洋溢的讲话都给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4. 以活动为契机,寓民族精神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活动一:开展“开展“在光荣的旗帜下”主题队日活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7月1日上午,校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带领七、八年级部分团员和少先队员开展“在光荣的旗帜下——党团队员渐成长”主题队日活动。活动通过播放建党初期、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及新时期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视频,向团员队员们展现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飞速发展。虽然天气很热,但是队员们觉得非常有意义。同时,我们还把视频放在校园网上,要求在校学生暑期里观看,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二:“强体魄,铸意志”七年级暑期夏令营活动

为了更好的做好初小衔接,让六年级毕业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在暑期我校邀请了杭州9478部队教官,针对新七年级学生进行“铸意志,塑风采”暑期夏令营,在为期4天的活动时间里,七年级的同学们认真学习中学生的各项规范,并进行了学唱红歌、队列训练,提前学习了中学的广播操。展示活动期间,看到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统一的节奏进场时,看到同学们动作一致地进行队列变化时,看到同学们精神饱满、准确到位地做着广播操时,家长、老师们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同学们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打好了基础。

活动三:《幸福的校园 我的家》开学典礼

开学的第一天,结合《开学第一课》主题“理解幸福”,我校精心组织了以“幸福校园我的家”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本次活动通过一年级新生走进“幸福桥” 这别样的入场方式步入新历程,全校师生玩《信任的凳子》游戏,集体朗诵《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及校长给感动人物颁奖的四个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团结互助、幸福活泼的含义,在现场的采访中,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说:“这样的开学典礼太棒了,我在游戏中体验了团结、互助,感受到了我们班级的力量,还分享了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真的很开心哦!”本次活动杭州少儿频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活动四:《开学第一课》感受“什么是幸福”

开学第一天,学校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了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开学第一课》,这一堂关于“幸福”课,课中重点讲述了乐观自信的钢琴盲童刘浩、重庆跳太空舞步的校园师生和带着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的故事,温馨感人,震撼人心,让现场所有学生为之动容。课后,五(3)班夏瑜告诉记者“其实,幸福只要你用心去体会,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生活在幸福之中,就会有无限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不幸,就会有激情去过好每一天”。

活动五:出一期黑板报《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校政教处、团委、大队部结合低中高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新学期畅想”黑板报比赛,不同主题的的板报分别表达了学生传承和发扬祖国语言、祖国文化、民族精神的热情。

活动六:《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教师节庆祝活动

本届教师节,学校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开展了“感恩章”的考章活动,通过“五个一”的考核内容: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标准的敬礼,一张自制的敬师卡,一份整洁干净的作业,一个文明守纪的行为,对全校学生进行考章。同时,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学校还开展以“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教师节庆祝活动。午休时间,校广播台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献给老师的歌”的专题广播,一首首动听的歌,一片片深情的短文充满了学生对教师们的感激和爱,更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深切祝福。本次活动浙江少儿电视台进行报道播出,不少家长表示这样实在而单纯的教师节感恩活动,值得大家学习!

此外,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学校还结合推普周活动“啄木鸟在行动”寻找错别字大行动、每班召开一次推普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为“推普”的黑板报,推出一场语言文字规范化专题广播,在七年级、八年级举行普通话宣传卡制作比赛,全校开展“一笔一划写人生”写字比赛。结合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并开展“明理章”“社会实践章”“运动章”的考章大行动,以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热情活泼、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至上的精神宝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努力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加强民族立法发展民族经济 篇6

关键词:民族立法;民族经济;变通权力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88-0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国家学说,结合我国实际,用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立法是民族区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全面有效地行使自治权,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必须加强民族立法工作。

一、民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立法的支持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加快经济立法”,“学会运用法制手段管理经济”。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党和国家的民族优惠政策。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的财税体制和投资政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投资政策方面,已由过去的无偿变成了现在的有偿。因此,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民族地区不是世外桃源,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没有民族地区之分,同样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摔打拼搏。民族经济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步伐,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强烈愿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原因,与其他地区比较,发展明显滞后,而且差距拉大,要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扶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法制规范。

二、民族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民族经济

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民族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族立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绩。民族立法与发展民族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依靠法制保障,而民族立法的主题又离不开发展民族经济,故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民族立法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与正确行使民主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关系,最终落实在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因此民族立法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合法性,即符合国家法制统一性原则,包括自治法规的内容和立法程序合法、操作程序合法等方面;二是公正性,即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对等;三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民族立法的目的是行使自治权,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立法,发展民族经济存在的问题

民族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重要职权。近20年的实践表明,民族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民族立法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立法针对性不够强,立法项目选择不够准确。在民族立法过程中,造成立法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立法的针对性不够,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结合不紧。从各地近20年的立法实践来看,要增强民族立法的针对性,关键在于选准立法项目。要把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的项目优先制定法律,间接支持的后制定法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法律支持的优先制定,可以暂缓或需要不迫切的后制定;切实可行且条件成熟的优先制定,实施难度大或条件尚未成熟的后制定。立法针对性是民族法规的灵魂和生命,也是衡量民族立法质量的一个基本标准。

解决立法针对性,首先,要加强对经济立法项目的选择,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等机遇,加大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贸易、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使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拥有更多、更好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做好民族教育、科技卫生、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通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更为健康、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

2变通权力行使不够充分,民族立法突破性不大。变通权是民族自治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条、第20条和立法法第66条对民族自治地方行使变通权都有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第20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立法法第66条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作出变通规定。”此外,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也授予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变通权。实践中,民族自治地方对如何行使变通权的探索很不够,对如何运用变通权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研究不多,行使变通权的观念不强,使得变通权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同时,由于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都比较原则,不够灵活。加之有些地方性法规没有考虑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益,几乎没有给民族自治地方在立法中行使变通权留有余地,因此,立法可变通的事项和范围十分窄。另外,法律虽然明确授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权,但由于部门利益作怪,自治地方一旦在条例中作出变通规定,往往难以得到通过。

要在立法变通上有所突破,充分行使好变通权,必须切实研究透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合情、合理、合法地予以变通。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最大限度地运用好民族立法权,就是要充分行使变通权。通过争取、变通。更好地落实、吸收和消化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只要不违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变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变通,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问题,特别是就民族自治地方有关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一些特殊性问题提出解决的特殊政策措施,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同时在进行立法变通时,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充分掌握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仔细研究有关法律、政策,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变通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做争取工作,力求每一项立法变通能够顺利通过。这是行使好变通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原则。

游牧民族 篇7

一、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融入及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

南北朝时期的汉族服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依据不同的方向和性质进行转移的。汉、胡服饰文化都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秦、汉朝旧制依然被魏晋时期所延续,而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南北朝初期建立政权之后,由于其显贵的地位和身份不能通过其本族的穿着习俗进行炫耀,便改穿华贵的服装,以象征其尊贵的地位。这些华贵的服饰,都是由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特别是帝王百官,对于那些汉族章服制度中的高冠博带式的服装更加倾心。北魏孝文帝的改制是其代表,486年,帝始服衮冕。而494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对鲜卑族的衣冠制度进行改制。一年后,在接见文武百官时,他就将冠服赐给群臣,用以对胡服进行更换[2]。和汉朝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相比,胡服在实用功能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因此胡服开始传移给汉族的统治阶层。魏孝文帝曾经下旨,让汉服成为全国的老百姓的统一的穿着。但对于汉族的衣着,鲜卑族的劳动百姓却很不习惯,所以对于这一诏令,很多人都不遵守,他们仍然将本民族的传统服装作为自己的主流服饰,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魏文帝的太子从洛阳逃回平城时,也是私着胡服,后来这名太子被废为庶人。服装既有着民族的习惯性,同时也象征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相比于汉族服装,胡服短小紧身,而且下身与裤裆穿连,便于行走和劳动。这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鲜卑族人民所形成的一种服装。在推行汉化的过程中,魏孝文帝并没有将鲜卑族的服饰流行切断,而是继续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延续和推广,直至这种鲜卑装在汉族上层社会开始流行[3]233。而追根溯源,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实用功能较强,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在融入汉族民间传统服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传移的作用。而西域各国商民在同一时期来到中国经商,有一些还定居在中国。南北朝时期这种胡汉杂居,来自西域异质服饰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文化,融入到汉族传统文化中,进而互相影响,出现了几种服饰文化并存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二、南北朝时期“裤褶、裲裆、半袖衫”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流行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频繁地发生战乱,整个社会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局面,都处于纷扰和动乱之中。魏前期将儒说废除,并兴起了玄学,开始盛行佛教和道教思想。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局面,瓦解了一元化的政治,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对服饰文化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在汉族中盛行游牧民族的裤褶和裲裆。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就是裤褶,它下身穿肥管裤、上身穿齐膝大袖衣,这是它基本的款式,并采用粗厚的毛布头来制作服装面料。匈奴酋长每年都会接受大量的西汉赐予的丝织品缯帛,但在游骑时,这种丝织品缯帛没有毛布结实、易被草棘刮破。若在骑马奔驰时,上衣较短,则方便而又自然[4]488。秦汉时期,襦裤即短上襦和裤也是汉族人常见的服饰。但封建贵族必要将袍裳穿在襦裤之外,只有那些从事劳动的人,如厮徒和骑者,为了方便行动,才直接在外面穿裤,有时甚至还不穿上衣。封建贵族在外出时候,是不允许直接穿裤或者短上衣。而这种习惯是在晋代起发生变化的,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褶字说:“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5]105

西域胡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衣服服饰是左衽,而汉族是以右衽为传统服饰,二者在习尚上是截然不同的。在南北朝时期的裤分为两种,既大口裤和小口裤,较为流行的是大口裤,但行动起来会带来诸多的不便。所以会缚裤,即将库管用三尺长的锦带缚住。《魏志·崔琰传》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当魏文帝还是皇太子时,出去打猎时穿裤褶,当时就有人劝他,这种异族的贱服是不适合他穿的。而到了晋朝时期,则将戒严之服规定为裤褶,无论是百官还是天子,都允许穿裤褶。《宋书·帝纪》记载,473年至476年,宋后废帝就不穿衣冠而常穿裤褶。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梁书·陈伯之传》曾记载了一首诗,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6]239而这首讽刺后魏人的诗,也从一个侧面对当时人的衣着情况进行了反映。当时,裤褶是当时汉族上层社会男女的常用装扮,其制作是用毛罽和锦绣织成料。而在南朝的裤褶,往往都具有较为宽大的裤管和衣袖,即大口裤和广袖褶衣。而这种形式,对北方的服装款式又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服装是裲裆,其演变和发展是由山军戎服中的裲裆形成。它是由两片衣襟、一片是背、一片是胸,没有衣袖、后来又将这种衣服称作是“坎肩”或者是“背心”,裲裆可起到保暖的功效。同时由于衣袖较薄、便于手臂快速行动,因此裲裆成为男女都用的服饰。开始的时候,妇女都是将裲裆穿在里面。而妇女穿的裲裆,一般都是用彩绣作为装饰。《玉台新咏·吴歌》有过描述:“新衫绣裲裆,连置罗裙里。”

半袖衫是一种短袖式的衣衫,颜色多半为浅青色,这种装扮违背了汉族传统章服制度的礼服,曾一度被视为是“服妖”。半袖衫在南北朝时期,也有着广泛的流行。裤褶、裲裆、半袖衫作为一种异族文化,是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后,经过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实践,因为自身所拥有的优越性能,而不断地被汉族人民所优选和吸收,进而丰富了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

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对南北朝戎服形制的影响

北方游牧民族在日常服饰上有着诸多的优势,在融入南北朝服饰文化的过程中,对汉族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服中的上衣下裤服装非常合身,和汉族袍及上衣下裙的累赘肥大相比,在功能上非常实用,也相对优越和便利。因此南北朝时期采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和裲裆,同时汉族本民族的服装受游牧民族服装的影响,在服装裁剪上也日趋变瘦和合体。同时,马背上的民族也因为拥有其他服饰上的优点,也影响了汉族的服饰。其中之一就是束腰,南北朝时期的汉族男女,无论老少都有这样的一种穿衣习惯,即在腰间束扎腰带。当时鲜卑人常系用的一种腰带为“郭洛带”[7]132。而在南北朝时期的汉族,也是在腰间束有革带和大带,大带不适合对重物进行悬挂,是用一种比较精美的丝织物制作。而革带一般都是对玉佩等进行系挂。因为当时鲜卑郭洛带的功能和特点,是便于骑马和佩戴兵器,可使士兵的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所以,都是将革带束在军服外面,并将带扣作为扣束。当时之所以广泛流行鲜卑郭洛带,其一是其制作是由鎏金或者是黄金;其二是将“瑞兽”铸造在上面,其寓意是驱邪和吉祥。而鲜卑族这一束带习惯,被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们所广泛的应用。这一点无论是从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记载,都可考证。

由于当时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多为被鲜卑化的武人、贵族或者是鲜卑族,因为当政者反对士族制度和汉化,所以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鲜卑服饰。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墓葬陶俑或者是出土壁画中,可见一斑。当时所广泛应用的一种服饰为圆领缺骻长袍,这种服饰极具鲜卑特色,便于士兵的格斗和行动需要。在敦煌北朝壁画中,可见被绘制的各种大同小异的衣服种类。而一般都是对襟圆领、袖小衣长过膝是其主要样式。膝下会加带或绳之类的缚,同时用绳带系缚在脚脖处,这是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兵士或人民的主要装束[8]105。

总而言之,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而孕育出别具风格的民族服饰。而在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同时,北方游牧民族还不断改变着与汉族的作战思想、作战方式和作战地域,这样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因为具有便捷的特征,在融入汉族服饰的过程中,对南北朝时期汉族的服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逐渐成为戎服的主要形制。同时,在和汉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被逐渐的汉化,这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摘要:西晋覆灭之后,南北朝建立,北方游牧民族逐步南迁,并乘机大规模地向中原入侵,所以他们的服饰都存在着一定共性。而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融入,和汉朝的服饰文化相互交流,并对南北朝戎服形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北方游牧民族,南北朝,服饰,融入,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2]孙机.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M].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4]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5]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J].戏剧艺术,1993(2).

[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赵芳志.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广阔舞台[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 篇8

关键词:艺术门类的“基因”,音乐与自然,民族精神,音乐与经济

有史以来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 带有不同的风格, 而且按照各民族的信仰、风俗、生活理念和极其复杂的大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这种风格一旦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模式, 这种模式就成为该民族这一艺术门类的“基因”, 从此以后该艺术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基因而发展的, 因此艺术就必然代表了该民族的精神, 该民族也必然以自己的精神去发展自己的艺术。本文就民族音乐的发展作一些探讨。

民族的音乐不能简单地分为先进与落后, 民族音乐的发展靠民族自尊心, 现代美学越来越清晰地验证了这一真理

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 由利用人声和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发出声响作为信号, 到运用不同的音高, 按照一定的节奏创造出一种“秩序”, 从此音乐的创作开始了。这种“秩序”是按照人们所在的民族和地域, 按照该民族和地域所面临的大自然对于他们的塑造, 因而长期形成的信仰、社会观念和对于音响、音高、节奏等的象征意义的赋予和理解来进行, 从而形成了该民族、该地域独具特色的音乐。因此, 某民族某地域产生某种音乐几乎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这种由原始的音响的实用, 到动物性的欢娱, 再到美的创造、表现与欣赏, 这中间经历了几千年的生灭与涅槃, 逐渐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它如同“人的精神或人格, 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 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它同人格的形成一样, 一旦成为一个“原型”或曰“自性”, 它便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 都吸引到它的周围, 使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1) 音乐体系的形成如此, 各民族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足为奇了。把西洋音乐的音阶中各音的关系和汉族调式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就可看出, 同是七声音阶, 除诞生方法的实际差异外, 其观念上的差异是那么大。在西洋音乐中, “七、六、四、二各度是动音, 它们力求达到回到安静状态”。“动音被最近的静音所引, 故七度上行至主音, 第六度下行至属音, 第四度下行至中音, 第二度上行到中音或下行到主音。” (2) 第三级音和第四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七级音同第八级音是半音关系, 第四级向下和第七级向上的导入性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汉族音乐中“自殷以前但有五声, 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 谓之七声。五声为正, 二声为变。变者和也” (唐杜佑《通典》) 。王仲皋在《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音之外, 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 (即闰音) 四个偏音。” (3) 这些说法, 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五声为主音。变宫、变徵不过是调式中的附助而已。除雅乐与清乐的音节不一样外, 各种调式音节排列也不尽相同, 而且变徵一般情况下不是向三级音靠拢, 而是有向徵 (五级音) 靠拢的倾向, 变宫也不见得一定“导”向宫音。并且, 变宫、变徵在一些如山西的民歌、河南的豫剧中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运用“十二平均律”是找不到这两个音的。从西洋乐同汉族音乐的异同, 可以想象世界各民族音乐会有多少根本性的差异。然而, 几千年来, 各个民族都用自己的音乐表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们自己的音乐是其他音乐无法代替的, 当今,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膨胀, 各民族间的音乐正在互相渗透和理解。西方民族的音乐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东方民族所理解, 风靡全球的通俗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恰恰来自被认为经济最落后、文化最原始的黑人民间音乐。

长期以来, 中国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我国早在明代就由乐律学家朱载堉首创了值得骄傲的“十二平均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乐听了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后能够感动得流下泪水, 对中国二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 这足以说明中国音乐并不“简单”, 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音乐, 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它的特点、风格和魅力是所有其他音乐都无法用其“复杂”来代替的。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我们要学习所有民族的音乐艺术成果, 然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音乐更加完善, 我们有资格说, 我们的音乐宝库是最博大精深的, 我们的音乐家应有信心、责任和资格使我们的音乐走出国门, 让世界各民族了解我们的音乐。同时努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中国的音乐体系, 使我们的音乐成为其他民族学习的典范和攀登的高峰。

文化随经济的渗透而渗透, 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气节

近百年来, 在我国文化的走向上有一种随经济的流动而流动的现象。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显而易见。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促进了艺术的规模化发展, 这是一个事实。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 很多纯正的民族音乐宝库却往往在苦难中积蓄。布鲁斯音乐的形成如此, 中国的许多著名民歌和优秀歌曲也是如此。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都不是出于繁荣盛世, 连年的战争和辱国之痛更是形成了百代流传的越剧。这些都足以证明, 经济的繁荣对于优秀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并非绝对正比。

我们也应认识到, 世界音乐正在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是一座最为丰盛的艺术宝库,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有着崇高的民族自尊的民族, 近年来我们民族风格的音乐屡屡在国际乐坛上获奖, 我们的民族乐团一次次登上国际音乐的圣殿, 获得世界音乐人的赞誉。我们看到, 技术和观念上的学习与引进, 正在像科学技术和体育事业一样, 使我们民族的音乐跃入世界的前列。

健康的民族音乐才可能走向世界音乐之林

改革开放的春风搞活了经济, 也为乐坛带来了新的生机。通俗歌曲的发展, 打破了我国只有美声、民族唱法的格局, 涌现了大批歌颂我们的时代、时代风尚和美好爱情的歌曲。如《亚洲雄风》、《青藏高原》等优美健康的歌曲,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乐坛, 唱出了我们中国的气节。

笔者认为, 在当今这个政治局面宽松、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可以对艺术作各种尝试, 但作为有志于民族音乐大事业的工作者, 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民族观念:先要了解你的观众是我们的民族, 你也是这个民族的一个成员, 这个民族真正的音乐内涵是什么, 审美情趣是什么, 他们需要你引导他们走向怎样的审美情趣, 你应该是清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崇尚高尚、光明、磊落、豪爽、健康, 并具有独特的对于含蓄、羞涩、理智等的审美需求。要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精神, 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使命。

早有预言家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各个领域都在验证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把握时代的脉搏, 坚持民族的特点, 把一个世界最大民族的、最优秀的音乐体系呈献给世界人民, 这应是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音乐人的自信与自尊。

放马山歌

注释

1 C.S.霍尔、V.J.诺德贝著:《荣格心理学入门》, 三联书店, 1987年版。

2 该丘斯著:《和声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版。

游牧民族 篇9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历史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 篇10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 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 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 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 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感 篇11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情感;民族意识;音乐课教学

音乐是可以直接感受一个人情绪及思想的工具,没有国界、没有年龄、没有性别的隔阂。音乐文化是最有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的特点。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族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试图在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方面给出一些途径。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也是一节民族音乐欣赏课成败的关键。

例如,我在教学生欣赏阿炳(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不朽之作,半个世纪以来,不仅在国内乐坛上盛演不衰,而且成为展示在国际乐坛上的一朵瑰丽的中国民族音乐之花。它不仅成为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闵惠芳、王国潼、姜建华、泉昌耀、宋飞等的保留曲目,而且被定为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目,还被改编为民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小提琴独奏曲、统乐队合奏曲、管统乐曲。许多外国交响乐团都竞相演奏这部作品。国外有人主张采用《二泉映月》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音乐,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罢此曲感动得潸然泪下,认为《二泉映月》只应该跪着听。这样导入新课,就为正式欣赏《二泉映月》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涂抹了厚重的色彩,加之我对阿炳悲惨人生的介绍,更使学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分量与价值,从而以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进入到艺术的情境中。

二、注重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现行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教学内容以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通过欣赏名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例如:《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乐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进入”音乐的情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容易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旧课新上,新课正确引导,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不仅对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学会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主动探究并能阐述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知识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传授好通俗易懂的音乐知识,并且力争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音樂知识中民歌与民歌的分类,教师可从民歌的产生、发展、体裁以及具有的基本特征来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欣赏和学唱民歌是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教科书里的民歌有许多,有少数民族民歌也有外国民歌。如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二泉映月》的如泣如诉的旋律,激起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并唤起他们的同情心。教师通过分析作品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学唱、欣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强了民族意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参与实践

培养民族情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音乐课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要进行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例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给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个教育问题。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打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从中吸取营养,才能激起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我将不懈努力实现我的目标使我的音乐课堂熠熠生辉。

从民族性格识别中国民族舞 篇12

关键词:民族性格,中国民族民间舞,体态动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都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便包括了舞蹈文化。劳动人民都极为自然地喜欢用本民族的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可以说歌舞就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舞蹈文化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劳作、宗教礼仪、服饰装扮等各方面的影响,因而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各民族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简而言之,各具形态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是来源于劳动生活,其体态动律可以充分诠释各方面因素在这个民族身上留下的烙印——各具特征的民族性格。笔者从民族性格的入手,针对中国的五大民族民间舞蹈——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做一个快速的识别和记忆。

一、藏族民族民间舞蹈

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生活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他们全民信仰佛教,单纯朴实、真情真意。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崎岖的道路,使藏民们的服饰、言行、劳动都透着浓浓的高原情愫的审美意识。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影响,长期的奴隶社会、农牧文化,加上严厉的等级制度和宗教文化,松胯、收腹、含胸成为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形象。解放后,广大农奴翻身做主人,手脚得到解放,大幅度的舞动体现在热烈场面之中。

动律“一顺边”是指在行走或舞蹈中,一边的手脚随中心移动,同时向一侧伸出。这是从劳动者在高山缺氧、山路崎岖的条件下辛勤劳动时,为平衡身体减少晃动、节省气力的日常生活基本体态中提炼而来。还有膝部松弛、微颤,造成的下沉感,腰胯膝动作的结合,尤其是在屈伸步伐时上身因重心的移动而形成的晃动,也来源于藏民的劳动生活。

(二)基本体态动律。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概括为:坐胯,上身松弛前倾;动律有“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去屈”的规律。这里的“屈”指的是颤膝和懈胯。舞蹈时,膝关节常带有连续、小而快、并富有弹性的颤动或是带有柔韧感的屈伸,这种颤动或屈伸的步法都形成了重心的移动,再带动松弛的上肢,使手臂动作附随而动,因此,藏族舞蹈的动势由下而上,所以舞动起来时会有飘逸、沉稳的感觉。

二、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

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的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豪迈质朴、庄重乐观。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多变的草原气候、不定的游牧生活,练就了牧民强悍矫健的体魄,培育了开阔坦荡的心胸和质朴豪放的情怀,形成了他们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和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蹈。蒙族舞蹈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性格: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二)基本体态动律。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概括为:挺胸立腰,上身后倾,后背后靠,颈部后枕,下巴微抬,“视线”开阔,呈划圆动律。舞蹈时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带有“脆”劲儿;腕部常带有提压动作,脆韧相间地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部较稳,上身体态端庄挺拔,推身、摆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法时膝盖的屈伸沉稳柔韧,脚步扎实稳重,动势中强调下沉的力量。

三、维吾尔族民族民间舞蹈

有“歌舞之乡”称号的维吾尔族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歌舞艺术更是一块瑰宝。维族人民热情奔放、强悍豪迈、仗义团结。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现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经历过多重经济形态和宗教文化。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她们舞蹈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集包括了萨满跳神、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等多重神态为一体,舞蹈十分丰富欢快、具有动感。在维族舞蹈中,体态表现也十分丰富和具有标志性,如灵动的眼神和高傲的头颅,还有一系列的修饰性动作,例如动脖子、弹指头、翻腕子等,这些都使维吾尔族的舞蹈更加鲜活灵动。

(二)基本体态动律。维族舞蹈的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昂首挺胸,立腰拔背,高傲外向,步法是三步一抬,常伴有快速多变的旋转和柔软的下腰,摆辫子、拧身以及在旋转中的戛然而止,使维族舞蹈潇洒飘逸。维族舞蹈擅长用眼神来传情达意,体现出生动的人物个性和情感。总结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四、傣族民族民间舞蹈

傣族人民生活在我国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了天然美丽的西南地区,他们含蓄舒缓、柔顺包容、腼腆质朴、谦让纯洁,受中原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极具东方韵味。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由于生活环境气候湿热,信仰小乘佛教,姑娘们的衣着等原因,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中,过着平稳又恬静的劳动生活,对象征着清纯洁净的水特别喜爱,使得她们的舞蹈安稳悠然;因为将孔雀视为圣鸟,步态又十分轻盈灵巧。上身向旁倾斜,下肢保持半蹲,腰胯手臂曲线,整个身体、手臂及下肢都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体态造型,极为具有雕塑感。膝部匀称绵延地颤动、上身左右轻摆、脚下重起轻落地跺踏,加上手脚同处一侧,形成“一顺边”,极富动态美。

(二)基本体态动律。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动律可概括为:在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动律特征的“一顺边”两者融合中,形成了多种美妙曲线的组合。通常脚步和膝盖重拍向下,膝盖在弯曲中屈伸和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后踢步,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具有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五、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

朝鲜族人民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在不断的反抗外来入侵、抵御战争、艰苦创业中,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形成了沉着坚毅、不屈不挠、爱憎分明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鲜族人民用她们内韧外柔的舞蹈风格体现出了她们的民族精神。他们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舞蹈时,“鹤步柳手”的特点贯穿在动律之中。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以呼吸作为动作的动力,带动全身,在音乐高低长短的伴奏中,形成韧性律动,形成鲜族舞蹈中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

(二)基本体态动律。朝鲜舞的基本体态是松弛、含胸、垂肩蓄腰、吸腹收臀、气息下沉,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展现出含蓄美。重视气息的运用,用呼吸带动膝部的屈伸平移以及腕部的控制,贯注于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从而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历史、信仰等多重原因,造成迥异又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舞蹈上,区别的方式不仅仅是服饰、道具、音乐,更应该放在舞蹈本身也就是相应的体态、动律等舞蹈特征,而这都是民族性格决定的,具有必然性。因此笔者认为由民族性格入手理解民族舞蹈的特征,更加有利于快速识别和理解各民族舞蹈的动律体态和民族精神,这种结合记忆方式是在舞蹈教育和知识普及上可采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江玲.舞蹈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游牧民族】推荐阅读:

游牧民定居06-05

游牧文明05-10

游牧文化的概念06-28

上一篇: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下一篇:痉挛性偏瘫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